气、阴阳、五行

合集下载

阴阳与五行十神的关系与对应

阴阳与五行十神的关系与对应

阴阳与五⾏⼗神的关系与对应阴阳与五⾏的关系与对应阴阳是论命的灵魂,平衡是吉凶的核⼼,吉凶祸福都是通过阴阳的作⽤结果是否和合平衡即太极来决定。

阴阳在⼋字中以什么来体现?通过四相即四季到地球上的落实来体现,也就是五⾏,五⾏⽓通过⼲⽀形来表述阴阳。

1、地道⽔代表阴、⽕代表阳。

⾦⽔⼰为阴,⽊⽕戊为阳。

但⾦⽊为少阴少阳,阴阳性不稳定,容易变化,只有⽔⽕才是不变的阴阳。

⾦⽊⼟不理⽓时,⽊阳、⾦阴、戊阳、⼰阴。

所以,论阴阳就是以⽔⽕为中⼼,以⾦⽊⼟为调整⼯具,以⽔⽕的阴阳平衡为吉凶结果的⼀个过程。

吉凶必与⽔⽕有关,⽔⽕出现作⽤时、⽔⽕被引动作⽤、被引动受伤或平衡时才有吉凶。

2、为什么戊阳、⼰阴?论⽓,戊⼰⼟都为⼟⽓,戊强⽓⼰弱⽓。

论阴阳戊阳、⼰阴。

戊克⽔厉害,且戊见弱丙丁不伤为护卫,说明是阳的。

⽽⼰⼟泄⽕厉害、克⽔⽆⼒,最关键⼰见嫩⽕不管是强⽕丙还是弱⽕丁都是必有灾,尤其是⼰对丁的伤害最为厉害,⼰丁就是丑午害,丙寅⼰亥丁巳丁未。

⼰克⽔克不尽,只有见旺⽕⽓的⽕时变阳克⼒才厉害,戊午⼰未壬⾠⼰⾣。

3、阴阳在⼈道就是⽔⽕⼲⽀,壬癸亥⼦、丙丁巳午。

⾦⽊⼟是调整阴阳即理⽓的⼯具,不理⽓时⾦阴⽊阳戊阳⼰阴。

形法论命就是看⽔⽕阴阳的平衡与征战,平衡吉、征战凶。

⼋字以形告,⼀定要看⽔⽕形,当然⾸先是要⽔⽕⽓的⾃由,⽔⽕理会时才会有吉凶:出现作⽤时、引动作⽤时、被控制失衡时凶平衡时吉、被救出⾃由平衡吉失衡凶,受伤时肯定不能平衡当然是凶。

4、所以,五⾏分阴阳肯定是对⽴的。

所以,对⽴的五⾏平衡时就是阴阳平衡必有吉,伤害时阴阳征战必是凶。

当然要看护卫,是伤个体形的主⼼性脾⽓,伤阴阳的是主吉凶。

阴阳与⼗神的关系与对应五⾏是阴阳的代表,⼗神是对⼲⽀五⾏个体社会⼈事的表述,也可分阴阳,主要是⽤于⼈事取象⽽不能直接断吉凶。

以⾃⾝与外界定位阴阳,以吉凶神定位阴阳。

吉凶神定位⼈事的好坏优劣,以旺衰平衡看⼈事关系的有情⽆情,个体五⾏⽓的平衡论个性脾⽓健康疾病。

中医阴阳五行基础知识(建议收藏)

中医阴阳五行基础知识(建议收藏)

中医阴阳五行基础知识(建议收藏)一、阴阳的相互对立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男、淡的、发散等,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女、浓的、收敛等,都属于阴。

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而如上与下、左与右、南与北;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左为阳,右为阴;南为阳,北为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

此外,气—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属于阳。

精—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主凉润、宁静、抑制、沉降,属于阴。

人体内部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从人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

以脏腑来分,五脏(心、肝、脾、肺、肾)属阴,因其功能以静为主;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属阳,因其功能以动为主。

五脏之中又可根据其位置分为阳脏(心、肺)和阴脏(肝、脾、肾),每一脏腑之中又可将其功能归为阳,而其物质归为阴。

在经络之中,也分为阴阳。

经属阴,络属阳,而经之中有阴经与阳经,络之中又有阴络与阳络。

就十二经脉而言,就有手三阳经与手三阴经之分、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之别。

在血与气之间,血为阴,气为阳。

在气之中,营气在内为阴,卫气在外为阳等等。

凡是亢奋的、兴奋的、热的、动的、强壮的、光明的、无形的、轻清的等具有积极特性的事物都属于阳,凡是衰退的、抑制的、冷的、静的、虚弱的、晦暗的、有形的、重浊的等具有消极特性的事物都属于阴。

此外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即阴中有阴阳,阳中有阴阳。

以昼夜而言,则昼为阳,夜为阴。

在自然界中,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气候的变化,夏季本来是阳热盛,但夏至以后阴气却渐次以生,用以制约火热的阳气;而冬季本来是阴寒盛,但冬至以后阳气却随之而复,用以制约严寒的阴。

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的缘故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

1、精气阴阳五行

1、精气阴阳五行

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标志,使人处于正常 的生理状态——平人。
人体生理功能的阴阳属性归纳表
生理活动 阳 兴奋、亢进、温煦、功 能活动 抑制、衰退、滋润、营 养物质 气机运动 升、出

降、入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人体阴阳平衡——生理状态
中医学的阴阳属性: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气构成的, 精 气是宇宙万物共同构成的质料元素,万物的生 成皆是精气自身运动的结果。 ※宇宙就是气
自然界之清阳之气上升为天 “清阳为天”
自然界之浊阴之气下降为地 “浊阴为地”
有形的生命生于无形之气,无形化有形 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人类也由天地阴阳精气交感聚合而化生。 人生由天地阴阳精气凝聚而成,人死又 复散为气。 《庄子· 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 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人的生死过程,也就是气的聚散过程。
(四)阴阳的消长 ●“消长”的含义 消——减少、消亡 长——增加、增长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的量 和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 长与消减的运动变化之中。
这种消长必须在一定限度内。
长而不偏盛 一定限度 消而不偏衰
维持相对平衡 (消长平衡)
自然界四时气候
由冬至春至夏,气候由凉转 热——阳制约阴,阳长阴消 由夏至秋至冬,气候由热转 凉——阴制约阳,阴长阳消
●五行相克 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克制 (所胜,所不胜关系)。 相克次序:
克 克 克 克 克






例: 以木为例
(母)

生 我 克我 我克

所不胜

所胜 我 生

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

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

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
阴阳相互作用产生的不同状态只有五种:一是阴消阳长状态;二是阳消阴长状态;三是重阳极限状态;四是重阴极限状态;五是阴阳平衡状态。

在阴阳的运动变化过程中,阴阳平衡点有两个,一个在阴消阳长过程之中,一个在阳消阴长过程之中,在整个阴阳运动变化中,阴阳平衡状态也有两处,一年四季变化中的春分和秋分是生活中最直接的例子。

古人为了更加简洁明晰的表达阴阳,便将阴阳变化规律中的阴消阳长状态以“木”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重阳极限状态以“火”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阳消阴长状态以“金”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重阴极限状态以“水”的形象来替代表示,将阴阳平衡状态以“土”的形象来替代表示,于是就产生出了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

金、木、水、火、土为阴阳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五种不同存在状态,它既是动态的又是相对静态的。

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说“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此一语道破天机也。

五行是阴阳二气交互作用的产物,阴阳才是五行变化的原动力。

五行和阴阳本质有二:
一五行是阴阳的不同的组合状态。

二五行是阴阳交互运动的不同阶段,如果把太极图阴阳S曲线比作波浪运动,那么五行是阴阳波浪运动的不同波段。

太极图恰好说明阴阳和五行的关系。

五行和阴阳的关系
水木火土金
太阴极限状态阴消阳长状态太阳极限状态阳阳平衡状态阳消阴长状态。

中医阴阳五行图解

中医阴阳五行图解

肺位于胸中,上通咽喉。 主要功能是: 1. 主气,司宣肃,通调水道。主皮毛。 2. 开窍于鼻。 3. 与大肠相表里。
肺属金

脾位于腹中。主要功能是: 1.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 2.开窍于口。 3.其华在唇。 4.与胃相表里。
相生
相克

脾属土

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主要功能是: 1. 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
阴——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 阳虚则外寒。阳虚——寒症——功能衰退,症状表现:疲乏无力、精神萎靡 、 畏寒肢冷、腰酸腿痛、夜尿多(五更泻)。 阴虚则内热。阴虚——热症——功能亢进,症状表现:五心烦热、面色潮红 、 烦而多言、口干咽燥、渴喜冷饮、尿黄、便干。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邪正斗争,阴阳失调。里邪出表为病退,表邪入时灰病进!
2、辩证施治:证,指疾病的原因和性质。不同于“症”。症是指疾病的现 象, 通过望、闻、问、切来判断。同病异治;呼吸问题可能由肺、肾或心脏疾病引起。 要用不同方法解决。异病同治:85%以上的疾病与免疫失调有关。固本扶正、调节 免 疫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3、阴阳学说:
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
四季养生之食物与颜色
春季:宜养肝、不动怒;多吃绿色食物:青菜、韭菜、
夏季:宜养心,注意控制情绪!勿大喜。多吃红色食物:红署、蕃茄、胡
萝卜、红辣椒、西瓜、瘦肉或红色肉类。 秋季:宜养肺、忌悲伤。白色和秋气相吻合。多吃白色食物:梨、莲子、白萝卜 、
白菜、山药(横栽直长、益肾润肺补脾)。
冬季:宜养肾、防惊恐,固本扶正。多吃黑色食物:黑木耳、黑米、葵瓜籽、坚
肾属水相生相克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时五方五季五脏六腑五液五官五形五情五德五魔角酸青生风平旦东春木肝胆泪目筋怒仁财微苦赤长暑日中南夏火心小肠汗舌脉喜礼贵宫甘黄化湿日西中长夏土脾胃涎口肉思信胜商辛白收燥合夜西秋金肺大肠涕鼻皮毛悲义杀羽咸黑藏寒夜半北冬水肾膀胱唾耳骨恐智淫肝属木3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二、阴阳的关联性 按阴阳来分析的事物必须是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三、阴阳的相对性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现对于其对立面来确定的;阴阳属性会相互转化。
1、阴阳无限可分性:昼和夜、上午和下午 2、阴阳相互转化性:条件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阳胜则阴病”、“阴盛则阳病”及“阳虚阴盛”、“阴 虚阳亢”,皆属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失常而出现的超过正常 限度的此长彼消或此消彼长。
四、阴阳转化
•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 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 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 阴阳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又一基本形式。阴阳双方的消长运动发展 到一定阶段,事物内部阴与阳的比例出现了颠倒,则该事物的属 性即发生转化,所以说转化是消长的结果。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 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则标志着疾病的 产生。
•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则过度制约另一方而致其不足,称为“制约太 过”。 阴↑→阳↓,阴胜则阳病; 阳↑→阴↓,阳胜则阴病。
•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一方而致其相对偏盛,称为“制约 不及”。 阴↓→阳↑,阴虚则阳亢(相对); 阳↓→阴↑,阳虚则阴盛(相对)。
热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冷汗淋漓、 脉微欲绝等,即属于“突变”的形式。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 (五)确定治疗原则 (六) 归纳药物性能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人体的所有脏腑经络形体 组织,既是有机联系的,又都可以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 特点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

阴阳五行对照表(最全完整综合版)

阴阳五行对照表(最全完整综合版)

水一北斗与四时八极关系口令一六太一北斗二十八宿关系口令一气灵布场口令六气灵成象口令水阴阳五气口令坎气灵场态类性口令坚五行气内蕴关系凛五行气内化关系寒五行气机制属性关系操五行气物化关系肃五行气生化关系静五行气所主关系严贞阴阳造化功能关系凝冽五行与时令关系冰雹阴阳违逆关系
夜半地球自转与太阳关系冬太阳辐射场的关系水气太阳系五大气态关系北天地磁场与地球自转关系
壬癸二十八宿与太阳关系
寒地球自转公转与太阳关系环境气候关系玄天地、日、二十八宿关系黑日光分解与水气关系北宫北极星与二十八宿关系水星行星与太阳关系水运五气生化与四时关系
水运临子(丙子)一天阳之气口令冬胜夏天阳制约关系盐五物味气属性关系圆事物外显性状关系下人与空间关系藿菜气类性关系栗果气类性关系藏
天地气消长关系
坎万物阴阳气灵象数理类性关系北斗星每月所指向及黄道十二星座位置关系申酉坤无极太极生化关系口令宇宙信息与生命节律关系子亥五星六十年中宿位与天气主气关系。

精气阴阳五行

精气阴阳五行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 第三节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一、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

1.脏腑及形体组织的阴阳属性:

(1)大体部位划分,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
阳,体内属阴。

(2)腹背四肢内外划分,则背为阳,腹为阴;四肢
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

(3)脏腑划分,五脏属里,为阴;六腑属表,为阳。
•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
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主要表现为阴阳 的互为消长,有阴长阳消、阳长阴消、阴消阳长、阳消阴 长4种形式;
由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导致的阴阳消长主要表现为阴阳 的皆消皆长,有阴随阳消、阳随阴消、阴随阳长、阳随阴 长4种形式。
•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 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说阴阳消 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阳中求阴”的治疗方法适用于
A.阴虚
B.阳虚 C.阴胜 D.阳胜 『正确答案』A
五行学说
第一节 五行学说的概念 一、五行的含义
五行即木、火、土、金、 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用 来归纳宇宙万物并且阐释其相
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 二、五行的特性和事物与现象的五行归类
木曰曲直:是指木具有生长、升发、能屈能伸的特性,凡具有 的特性的事物或现象均属于木。
系)。 2.相克 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抑制、约束和拮抗作用。 顺序:木→土→水→火→金→木(间隔的为相克关
系)。 相克关系:我克者,为我“所胜”;克我者,为我
“所不胜”(所胜、所不胜关系)。
• 二、五行制化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相互促进和资助、又相互制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阴阳、五行
一、A1型题
1.血生脾是指
A.脾统血
B.火生土
C.血生于脾
D.血病治脾
E.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显示答案
∙取消收藏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B
2.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述"浊阴"在人体内的分布规律是
A.五脏、下窍、六腑
B.四肢、五脏、六腑
C.六腑、上窍、腠理
D.腠理、四肢、五脏
E.腠理、下窍、五脏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
3.《素问·六微旨大论》中的"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说明了气的运动具有A.代表性
B.对立性
C.普遍性
D.特殊性
E.相关性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C
4.飧泄是指
A.大便稀溏
B.泄泻无度
C.大便完谷不化
D.下利脓血
E.濡泻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
5."清阳发腠理"之"清阳"是指
A.肺气
B.水谷精气
C.胃气
D.卫气
E.清气
∙显示答案
∙取消收藏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D
6."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揭示了阴阳之间的哪种关系
A.相互交感
B.相互制约
C.相互为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
7."治病必求于本"中"本"的含义是
A.肾
B.脾
C.体质
D.阴阳
E.病因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D
8.下列哪项不属于阴阳互用关系
A.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B.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C.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D.形归气,气归精
E.精食气,气生形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
9."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之"能",与下列何字通借
A.胎
B.
C.耐
D.罴
E.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A
10."气归精,精归化"之"气"是指
A.药食之气
B.卫气
C.人体之气
D.肾气
E.药物之气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
二、A2型题
11.某男,70岁。

两天前高热,面红,咳喘,舌红,苔黄,脉数。

服阿司匹林后汗出如洗,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

据此分析,其病机应为
A.阳胜则热
B.重热则寒
C.阳胜则阴病
D.热胜则肿
E.热伤气
∙显示答案
∙取消收藏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B
12.某男,60岁。

突发两耳齐鸣,音量大而音调亦高,且耳中有堵塞及胀感,拒纳外来噪音,舌苔薄白,脉细。

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分析,其最适宜的病机是A.清阳不升
B.下虚上实
C.浊气在上
D.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E.阳胜阴衰
∙显示答案
∙取消收藏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D
13.某男,55岁。

胸闷如窒而痛,气短喘促,肢体沉重,舌苔浊腻,脉滑。

治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其治法宗
A.辛甘发散为阳
B.酸苦涌泄为阴
C.味厚则泄
D.味薄则通
E.气厚则发热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A
14.某男,25岁。

高热数日不退,又见喘喝,气不能接续,甚则心悸气短。

其病机是A.壮火食气
B.气食少火
C.阳胜则阴病
D.阳胜则热
E.阴胜则阳病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A
15.某女,48岁。

先因劳役饮食失节,加之忧思,病痞结,胸腹胀满,旦食不能暮食,两胁胀痛,脉弦。

最合适的诊断为
A.肤胀
B.胁胀
C.膜胀
D.单腹胀
E.鼓胀
∙显示答案
∙取消收藏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E
16.某女,45岁。

因思虑过度,二年不寐,百药无效,脉缓。

据《内经》情志相胜的原理,当采用以下何种治法
A.喜胜忧
B.怒胜思
C.恐胜忧
D.恐胜思
E.悲胜思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B
三、A3/A4型题
(17-19题共用题干)
某男,41岁。

在两周内,送了两个患尿毒症的同事到医院后出现尿频,伴腰酸痛,睡眠不安,乏力,舌红,苔腻微黄,脉弦数。

据此分析。

17.其病因为
A.恐伤肾
B.思伤脾
C.怒伤肝
D.忧伤肺
E.悲伤心
18.其病机为
A.肝郁化火
B.脾虚生湿蕴热
C.心火下移小肠
D.肾虚湿热内生
E.肺虚水道失司
19.其治法为
A.心理疏导合清心安神利小便
B.心理疏导合疏肝清热
C.心理疏导合益肾清热祛湿
D.心理疏导合健脾利湿清热
E.心理疏导合补肺行水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17.A;18.D;19.C
(20-22题共用题干)
某女,37岁。

近期低热不退,颧红盗汗,失语,手足蠕动,舌红绛,苔无,脉细数。

20.其临床病机最可能是
A.阴胜则阳病
B.阳胜则热
C.风胜则动
D.热胜则肿
E.阳胜则阴病
21.其治法为
A.柔肝息风,育阴安神
B.清热镇痉
C.泄热存阴增液
D.益气养阴,退热止痉
E.祛风通络和营
22.治疗应首选
A.羚麻白虎汤
B.阿胶鸡子黄汤
C.增液承气汤
D.圣愈汤
E.瓜蒌桂枝汤
∙显示答案
∙收藏本题
∙错题反馈正确答案:20.C;21.A;22.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