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知识讲解
说明文的知识

说明文的知识要点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一)、说明文的分类:1、按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
如《中国石拱桥》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等。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2、按语言特色或写作方法平实说明文(一般性说明文)、生动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二)、说明对象及其特征:1、说明对象:被说明的事物或事理就是说明对象。
2、说明对象的特征:指事物相互区别的标志,是某一事物所具有而别的事物布不具有的特点。
(三)、说明文的顺序:1、时间顺序:以时间的推移说明事物的变化过程。
即以时间的先后安排说明的内容,介绍事物的发生、发展、演变、事物的制作过程以及步骤的一种说明顺序,多用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
2、空间顺序:按被说明对象的空间存在形式,自上而下、由前而后、从外到内、从左到右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
多用表示方位的词语。
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内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
常见的逻辑顺序有:由现象到本质、由特点到用途、由原因到结果、由整体到部分、由主要到次要、由概括到具体、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
多用表示逻辑层次的关联词语。
(四)、说明文的结构:1、总分式;总—分,如《苏州园林》;分—总,如《日本平家蟹》总—分—总,如《中国石拱桥》;2、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
如:《生物入侵者》3、并列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并列的。
如《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4、连贯式: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各层次之间前后互相承接。
(五)、说明的方法以及作用:1、举例子:运用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方法。
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收到对事物认识具体、印象深刻的效果。
说明文知识

2012西城二模说明文
绿色建筑的特点:节约资源且 具备可持续性、回归自然 根据第③段的内容,判断下面两则材料介绍的建筑是
不是绿色建筑,并结合材料内容具体说明理由。(6分) 【材料一】 建筑材料使用由当地的秸秆合成的砖,硬度强,对人体无害, 可以自然降解,不会给环境带来负担。夏天,通过雨水回收 系统,用储存的雨水来浇灌花木。冬天,使用手机智能开关 来控制供热,离家的时候,把供热开关关掉,回家前半小时, 用手机启动供热,能省1/3的能源。 【材料二】 摩天大楼采用高价全玻璃墙,透光性好,室内温度较高,所 有房间即使在春秋季节也要开空调降温。楼前铺设了大面积 绿色草坪,建造了大型喷水池,景观优美,每天用自来水灌 溉草坪,维持喷水池运转。长期下来,物业不得不为高额的 水费买单,以致影响大楼及附属设施的正常使用。
2013年昌平期末“影壁” 18.从全文看,说一说文章②③两段不 能互换位置的理由。(2分) 其一、第②段内容与第①段中影壁出现早 和式样多的特点相对应,而第③段的内容 与第①段影壁成为传统建筑的重要构件这 个内容相对应。其二、第③段又与后面的 ④⑤两段联系紧密,④⑤两段对影壁固化 为传统建筑重要构件的原因进行了具体说 明。因此②③两段不能互换位置。
2013年西城二模第一段内容概括:
①近年来我国摩天大楼发展的现状和原因 ②摩天大楼存在的安全隐患
③引出下文对防风问题的说明
又如:
2012年朝阳一模答案:速度、危害
1、概括内容常用词有:特征、位置、 历史;规模、作用、影响、危害、结果; 现状、步骤、发展、趋势、变化;方法、 过程;评价、总结、赞美…… 2、注意说明对象+角度(特征)
①用具体事例突出蛛丝的神奇(概括本段 内容,有时候有两个以上的内容,如2013 年海淀一模、西城二模——课件第13页) ②引出下文对蛛丝奥秘的说明。(引出下 文的内容概括) ③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激发阅读兴趣(作 用套语,有时作为采分点)
说明文的知识要点、考点归类总结(非常详细)

一、几组概念的区别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引用、对偶、设问、反问、(主要)借代、反复、反语、通感(次要)2、表达方式:叙述——(有什么、存在什么)如:《苏州园林》中“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描写——(什么样子)如:《苏州园林》中“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盘曲嶙峋的枝干”说明——(是什么、特点、用途等)如:《苏州园林》中“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立场等)如:《苏州园林》中“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感)如:《阿长与<山海经>》中“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3、说明方法:引用——引述别人的话或看法,增强文章说服力。
列数字——能使读者对说明对象有准确的了解。
比如,说某同学个子“比较高”,这“比较高”究竟是多高,各人的理解可能相差甚远,所以不如说该同学身高1、76米来得明了作图表——除了准确外还更直观。
举例子——一般先介绍某种现象或某种道理,然后举具体的例子,增加可信度。
分类别——分类,是从特定的目的出发,按照一定的标准,通过比较事物各构成成分之间的异同所作的划分与组合。
一般有明显的语言标志“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打比方——等同于“修辞手法”中的“比喻”,同样为使事物更形象可感。
作比较——为了说明某事物的特征,可以把这个事物同另一事物作比较,在比较中更易于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一般有“比”、“相当于”、“与……相类似”等字眼。
例如,为了说明水的性质,可以拿它同冰比形状,同豆浆比颜色,同酒精比气味。
一比,就比出水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
摹状貌——等同于“表达方式”中的“描写”,为了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清晰。
下定义——通过下定义,指出事物的性质特点,使它与别的事物区别开来。
作诠释——由于下定义要求很严格,所以有时用诠释的方法来阐明事物的某些特点。
说明文文体知识点

说明文文体知识点一、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1、从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分: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
三、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或由概括到具体,或特点到用途,或由整体到局部一一介绍说明。
四、分析说明顺序的方法:1、认清说明的对象,分析说明的顺序;2、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3、分清主次,综合归纳。
五、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十种: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摹状貌引用(引资料)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好处: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明白。
例句:云能预示天气。
比如,在新疆地区,出现云就代表将要下雨.—-《看云识天气》(根据大的范围列举相应的例子)2引资料(作引用):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E、引用古诗:使说明文更具诗情画意 .例句: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中国石拱桥》(可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3 作比较:作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说明文文体知识梳理

说明文文体知识梳理班级:姓名:。
中考涉及考点一、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第一步,审题干,注意题干中问的是使用一种还是多种说明方法,或者是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
第二步,根据标志性语言(词语)判断其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不同说明方法的作用和效果。
(相关知识详见“说明文文体知识梳理”中“3.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答题模板:运用了……说明方法,……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使说明更具有说服力。
二、说明文语言1、词语能否删去或替换(1)表态。
不能删去或不能替换。
(2)解释。
解释这个词在句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
(3)比较。
比较删去(替换)前后的区别,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4)总结。
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答题模板】不能。
删去(替换)了“××”一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过于绝对;用“××”一词,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严密性。
2、词语表达效果(1)准确性和严密性①解释词语的表义,说明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具体作用。
②总结说明,词语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具体特点。
【答题模板】“××”一词在文中表示……,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
(2)生动性和形象性①从语言风格方面分析。
说明文语言具有幽默风趣、清新雅致、通俗易懂等特点。
②从修辞手法方面分析。
如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当作人来写,写出了……特点。
三、句段作用明确所分析的段落(句子)位于文章的哪一部分(开头、中间、结尾)。
从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分析。
1、开头句段结构:①引出下文对说明对象(说明内容或说明对象的特征)的介绍;②呼应文章标题;③总领全文。
内容:①引用故事、传说、个人经历、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生动的比喻、名人名言等引出说明对象,介绍说明对象的……特征;②开篇点题,直接点明说明对象(说明内容,或说明对象的……特征);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④增加说明文的文学色彩(或故事性、趣味性)。
说明文知识

电量的总和。
列数字
作比较
5、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实行“阳光计划”,开 发太阳能能源。如美国的“光伏建筑计划”、 欧洲的“百万屋顶光伏计划”、日本的“朝日 计划”以及我国已开展的“光明工程”等。
举例子
6、“龙贝二维条形编码”已在实际工作中得 到了应用。比如,从2003年8月1日起,全 国127个机场统一使用了印有6平方厘米面积 的的“龙贝二维条形编码”的机动车驾驶证。 将该驾驶证插入小巧轻便的识读器后,显示 屏上就会立即显示出中英文两种文字表示的 详尽个人基本信息和一张16384像素的个人 彩色照片。而美国目前最先进的二维条形码 证件“肯塔基州汽车驾驶证”上的二维条形 码,面积为18.2平方厘米,其中存储的信息, 除了简要的个人英文资料外,仅有一张2250 像素的黑白照片。 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11、微光夜视器材依靠夜天的微光照明,首先 把来自目标的人眼看不见的光信号转换成为电 信号,然后再把电信号放大,并把电信号转换 成人眼可见的光信号,这就是一切夜视器材实 现夜间观察的共同途径。
作诠释
六、说明文的语言
1、说明文的语言风格有两种:
简明平实和生动活泼
2、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准确 严密
3、在阅读测试中,对说明文语言的考 查,通常表现为考查词语的限制作用。
下定义和作诠释的区别
从形式上看,下定义在说明事物本质特征 时,常用判断句式表述概念,前后两部分可以 倒过来,不影响意思的表达。而作诠释可用多 种句式来表述。
此外,下定义还可用公式来表示:被定义概念= 种差+属概念。“属概念”就是被定义概念所属的大 类,也就是归类;“种差”就是在大类之中,被定义 概念与同类相邻概念间的主要差别。如:“水是没有 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液体。”“透明液 体”就是“属概念”,其余的说明部分是“种差”, 也就是“水”与其他透明液体的差别。
说明文知识点

说明文知识点一.说明方法及作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作用:具体准确(突出)地说明了。
二.说明顺序1.时间: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如说明产品制作过程、历史发展、文字演变、动植物生长等等。
2.空间: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
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
这样安排合乎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是最合理的顺序。
3.逻辑: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由浅到深(递进),由性能到功用,或概括到具体,或特点到用途,或由整体到局部一一介绍说明。
三.说明语言准确,平实简洁,生动(说明与描写相结合)四.答题要点:1.能否删去:(1)词语的意思及其在文中的作用(2)删去后句意发生怎样的变化,与原意不符(3)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例: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
“之一”意思是其中一个,在文中指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中的一个,不排除其他的顽强敌人。
如果删去意思就改变为只有人类是沙漠唯一的顽强敌人,与原意不符。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其余例题:1.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2.这座桥(赵州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3.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
4.采集站送来的二氧化碳,就是合成有机物的两种最基本的原料。
5.所有的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是异养。
注:如只问词语在文中作用,只要(1)和(3)2.第一段(事例或故事)文中的作用:说明了。
,引出后文的说明内容(或说明对象),引起读者阅读兴趣3.说明过程中段落能否互换要点一,从说明顺序角度要点二,和文中哪句句子照应。
说明文阅读知识全面梳理(附练习)

说明文阅读知识全面梳理(附练习)基础梳理D.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一般说,采用此方法时总有相比事物之间的可比性,所以文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与……相比”、“……是……的几倍(几分之一)”、“……大似……”等字样,但也不尽然。
关键是仔细阅读,细心辨察,才能掌握其特征。
如《人类的语言》一文将鹦鹉、猩猩的“语言”与“人类的语言”作比较,得出“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的结论。
E.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
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
如《统筹方法》一文,开头就给“统筹方法”下了定义:“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这个定义既指明了“统筹方法”的本质--数学方法,也指明了“统筹方法”的应用特点——安排工作进程。
这样,就把统筹方法和其他的数学方法区别开来了。
F.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G.画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图,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
有时,被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定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H.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作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
I.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
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文知识讲解
1.说明文及其分类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学体裁。
它是用准确、简明的文字解说或介绍物的形状、性质、成因、构造、功能、类别、关系等特征的文章。
它具有说明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特点。
说明文的分类:
按说明对象分为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按写作方法分为介绍性说明文、描述性说明文、记叙性说明文、阐释性说明文。
按功用范围分为一般说明文、科技说明文、应用说明文。
2.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1)下定义:是用判断句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做简明、概括的说明。
(2)举例子:是列举事物,对事物做具体的说明。
(3)分类别:是按照一定标准、角度对较为复杂的事物进行分类,再逐一说明。
(4)打比方:是运用比喻方法对事物或事理进行形象化的说明。
(5)作比较:将此事物与彼事物进行比较,说明此事物的特征。
(6)引资料:是引用经典、文献、名言、诗词、歌谣、传说等进行说明。
(7)列数字:列举数字资料对说明对象进行说明。
(8)画图表:通过画图、照片或列表的形式对事物进行说明。
3.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一般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三种。
一般地说,说明某一事物的变化过程或生产程序按时间顺序;介绍建筑物、其它静物或事物的构造按空间顺序;阐述事理按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较为复杂,一般有先因后果、先主后次、从一般到特殊、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从外到内、由此及彼等符合人们认识事物思考问题的思维规律。
4.几种常见说明文的写法
(1)事物说明文
以事物的外形、构造、产地、价值、功能等为说明对象的说明文为事物说明文。
它是说明文的主要类别之一。
一篇成功的事物说明文,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准确性
说明事物首先要讲究科学性,即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因此,动笔说明之前,应该先对要说明的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调查、分析、研究,占有尽可能多的第一手资料,得出科学的认识。
第二、条理性
事物的特征是多方面的,从外观看,有形状、大小、颜色、质料等因素,从深层角度看,有构造、性能、用法、质地、价格等因素。
这些因素先说哪个,后说哪个,必须有一个恰当的顺序。
一般讲,对外观的介绍,可按空间顺序进行,如从上到下,从外到里,从中心到四周等。
而对构造等不可见的因素,也应本着说完一个再说一个的顺序有条不紊地进行。
第三、简洁性
说话、写文章如同用兵打仗一样,话不在多而在精。
能用一句话说清的,不用两句;能一个词儿说清的,不用两个词儿。
唯其如此,给读者的印象才更为鲜明、深刻。
(2)程序说明文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劳动生产中,往往有着一定的进程和次序。
生活、工作按着这个次序去做,就会顺利地达到目的;反之,就会走弯路、窝工,甚至会达不到目的。
说明这些进程次序的文章,就是程序说明文,它是说明文较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常见的程序说明文有产品使用书、工艺流程说明、工作进程说明等。
要写好程序说明文应注意的是:
第一、要细致、准确地了解被说明对象的发展变化规律。
也就是准确地把握每一个工作进程、每一道工序,不颠倒,不跳跃,不遗漏。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写出指导我们生活、工作、生产的程序说明文。
照着这些文章去做,就可能取得最佳的工作效果和生产出标准的产品。
了解的方法就是去实地观察,看别人怎样做的。
如有可能,最好是自己去实践一下,体验一下,因为这样才会有切实、深刻的了解,写文章才不会发虚,才能有准确的表述。
如果不能够实地考察,只有第二手材料,那么只好多找些材料来加以比较、研究,这样要可靠一些。
但无论如何,只凭第二手材料来写科学性较强的说明文总是不太好,应该尽量避免。
第二、要用准确、科学的语言来表达。
因为程序说明文所涉及的内容多是实验、使用方法和生产工艺之类内容,所以就会用到许多专业性极强的名词术语以及数据等。
这些知识同学们一定要全部掌握,了解其实际含义。
这样,写文章的时候才不会说外行话,才不会闹笑话。
譬如,我们要介绍几种菜肴的制作方法,就必须在考察或实践过程中了解菜肴制作的技艺术语,像什么是煎、炒、烹、炸,什么是熘、氽、焯、炖等等,这些都是独特的操作技艺,了解了,表述起来就会准确而方便。
当然,有些名词术语,一般读者也许不能理解,文章中也可稍做解释。
第三、程序说明文要有详略安排。
一个实验可能需要许多步骤才能完成,但其中一定有一个或几个关键步骤。
我们就应该对关键的步骤详写,其余的可以略写。
一种产品的生产会有许多道工序,但其中也有最关键最复杂的工序,也应该详写。
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特点来安排详略,不仅使读者了解事物的关键所在,还可以避免。
(3)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是说明文的一种,它是阐述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类说明文。
写好事理说明文要遵循三个原则:
第一、抓住本质,突出科学。
说明文都是以一定的科学依据为基础的,说明时不可以信口开河,一定要根据事物科学性来揭示其本质。
第二、条理清晰,推理严密。
揭示事物的事理时,需要一定的推理过程,这里的推理一定要严密,否则就失去了可信性。
第三、方法适当,注重文采。
由于说明文文体的特点,文章语言容易枯燥,所以,文章语言要做到准确、简练、生动、活泼、富有文采,以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和趣味性。
(4)科技说明文
科技说明文是指以科技活动为说明内容的作文。
写科技说明文,应注意的是:
第一、善于发现问题
科技作文很少是由教师命题的,大多都是作者自己在生活中发现了有趣的自然现象,进行认真的钻研后,才萌发了作文的愿望。
所以,应该睁大你的眼睛,做生活的有心人。
第二、动手钻研问题
发现了问题,怎么解决呢?首先要自己来钻研一番。
当然钻研时,该查资料的查资料,该问老师的问老师,这些也都属于钻研的一部分。
没有钻研,就获得不了知识,科技作文也无法产生。
第三、写清钻研过程
对于科技问题,你怎么做的实验,查了什么资料,问了什么人,遇到什么困难,又怎么克服的等,记下它,就是记下了钻研过程。
只记发现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或者只记结果,不记钻研的经过,都是不完整的科技作文。
第四、写出钻研收获
一篇科技作文,应该告诉读者一个有用的科技知识。
这个知识是你通过钻研得来的,所以叫做钻研收获。
(5)文艺性说明文
说明文可分为平实性说明文与文艺性说明文两大类。
平实性说明文,即一般的说明文。
文艺性说明文,是指以生动活泼的笔法来介绍事物、事理的说明文。
比如可以用自述体、对话体、书信体等来写,也可以用诗歌、快板、相声、剧本等形式来写。
写好文艺性说明文,应注意的是:
第一、介绍的科学原理应准确无误
形式再活泼,也不能影响所介绍的科学原理的准确无误。
比如奥运场馆“鸟巢”的面积,在平实性说明文中的数据,纳入文艺性说明文中也不能变。
第二、努力增加趣味性
平实性说明文由于不讲究形式的活泼,所以,有时给人枯燥之感。
文艺性说明文应运而生,就得克服这一缺陷,努力增加趣味性。
考虑到读者对象的特点,宣传科学知识的普及性读物应力求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
(6)科普性说明文
科普性说明文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科普性说明文大致分为两种;一是科学说明文,以传播一般科学知识为目的,科学性很强,语言简洁、平实、浅显易懂;一是科学小品文,多用文艺性笔调介绍科学知识,阐释科学道理,语言生动,多用修辞,使人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获得艺术上的享受。
科普性说明文的写作应注意:
第一、充分表现其知识性
科普性说明文是以介绍、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说明文,知识性是其主要特点。
第二、充分展现其趣味性
科普性说明文完成的是科学普及工作,它的阅读对象大多是普通群众。
为了更好地普及科学知识,使广大群众能愿意进行阅读,科普性说明文应力求生动有趣。
为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在写作中可以注意使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还可使用想象、联想等写法。
第三、充分体现其通俗性
仍是基于普及科学知识这一点,即使是较为尖端、较为高深的科学知识,我们在写作中也要力求浅显易懂。
我们应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将科学现象、科学道理讲解清楚,使广大读者在轻松容易的阅读状态下学习到科学知识,真正完成科学普及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