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知识点梳理【完整版】
说明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说明文知识点归纳整理(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一.说明文的含义: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教人以用。
说明文的范围比较广泛,如科普读物、科学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均属于说明文。
二.说明文的分类:1.以说明对象为标准可划分为: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1)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叫事物说明文。
(2)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我们称之为事理说明文。
2.以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为标准可划分为: 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常见考题一:指出文章的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说明对象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三.说明文的顺序: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一般都有明确的时间标志。
例如的文章。
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或介绍工作程序,往往采用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说明某种事物的形状构造或建筑物的构造特征,用空间的转换顺序介绍。
往往是按照从外到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从前到后、由远到近等依次介绍。
说明建筑物、景点,园林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
3.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
具体表现在:①现象→本质(本质→现象);②原因→结果(结果→原因);③特点→用途(用途→特点);④整体→部分(部分→整体);⑤从概括→具体(具体→概括);⑥主要→次要(次要→主要)⑦(一般——个别)等。
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
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常见考题二: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作用: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说明文阅读的基本知识点

说明文阅读的基本知识点说明文自然现象是以说明为主要语汇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说明文阅读的基本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能够帮助!说明文常考知识点一、说明文阅读知识:1、说明文分类: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2、说明文常见的结构中形式:①总分式;②递进式;③连贯式(介绍产品制作的说明文一般采用这种结构)3、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4、常见于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答题模式:使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特点,起到了……的作用。
①举例子:真实、有力;(举了……的例子)②列数字:准确、具体;③分类别:条理清楚;④作比较:突出强调;(将……和……进行对比)⑤下定义:准确、简明⑥打比方:生动、形象(把……比作……)5、揣摩说明文的语言特点①说明文语言的基本要求是准确,一般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或者是同义词语的运用上。
可从三方面入手:一要说明这一词语(或短语)的本义是什么;二要阐释这一词语(或短语)的语境义;三要分析这一词语(或短语)所说明事物的特征。
②如果是答这一词语(或短语)是否能够删除,则要回答删除后产生后的严重后果是什么。
答道如果是问能否和其他的词语(或短语)互换,则要对比两者的含义及其在句子中积极作用的细微差别,并说明替换后的不足之处。
记住,标准答案的最后一定要加上“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样的话。
③如果是要求自己在文中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词语(或短语),就要去找那些修饰、限制性的词语,作用明显,也容易回答。
说明文知识点归纳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通常情况下,说明文大致包括三种具体样式:一、带有一定文艺性的,指科学小品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二、科普性为主的如《向沙漠进军》《宇宙里有些什么》三、实用性的,如说明书、解说词等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
说明文阅读知识点

说明文阅读知识点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地解说,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一、说明文的分类1、事物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
例如,介绍一座建筑物、一种文具、一种动物等,通过对其外貌、构造、功能等方面的描述,让读者对该事物有清晰的了解。
2、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则侧重于解释事物的本质、规律、关系等抽象的事理。
比如,讲解四季更替的原因、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人类语言的发展历程等,帮助读者理解事物背后的道理和逻辑。
二、说明文的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说明。
比如,介绍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或者讲述一个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就会采用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进行说明。
常用于介绍建筑物、景点等,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等都是常见的空间顺序。
3、逻辑顺序根据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进行说明。
常见的逻辑顺序有: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等。
三、说明文的说明方法1、举例子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来说明事物特征。
例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
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通过列举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例子,具体地说明了我国石拱桥的特点。
2、作比较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等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
比如,“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
”将松鼠和山鼠进行比较,突出了松鼠的活动习性。
3、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 5082 米,两端宽 96 米,中部略窄,宽 9 米。
说明文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说明文的知识点归纳总结以下是关于说明文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1. 说明文的定义: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性质、形态、特征、结构、功能、成因、关系等进行科学的说明,使读者对所说明的事物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 说明文的类型:- 按说明对象划分: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 按语言风格划分: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
3. 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说明。
- 空间顺序:按照空间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内到外等。
- 逻辑顺序:按照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说明,如因果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等。
4. 说明方法:- 举例子:通过具体事例来说明事物的特点。
- 分类别:将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说明。
- 作比较: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进行比较,突出它们的异同。
-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 打比方: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说明事物的特点。
- 下定义:用简洁的语言对事物进行准确的定义。
5.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准确性:使用准确、恰当的语言,避免模糊和歧义。
- 简洁性:语言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复杂。
- 逻辑性: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符合逻辑规律。
6. 写作结构:- 总分式结构:先总述事物的特点或事理,然后分别进行具体说明。
- 递进式结构: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或逻辑关系逐步深入说明。
- 并列式结构:将说明对象的几个方面并列起来进行说明。
掌握以上说明文的知识点,对于阅读和写作说明文都有很大的帮助。
在阅读说明文时,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说明思路和方法;在写作说明文时,可以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和语言,使文章更加准确、清晰、有条理。
说明文的知识要点、考点归类总结(非常详细)

说明文的知识要点、考点归类总结(非常详细)第一篇:说明文的知识要点、考点归类总结(非常详细)一、几组概念的区别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引用、对偶、设问、反问、(主要)借代、反复、反语、通感(次要)2、表达方式:叙述——(有什么、存在什么)如:《苏州园林》中“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描写——(什么样子)如:《苏州园林》中“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 盘曲嶙峋的枝干”说明——(是什么、特点、用途等)如:《苏州园林》中“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立场等)如:《苏州园林》中“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感)如:《阿长与》中“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3、说明方法:引用——引述别人的话或看法,增强文章说服力。
列数字——能使读者对说明对象有准确的了解。
比如,说某同学个子“比较高”,这“比较高”究竟是多高,各人的理解可能相差甚远,所以不如说该同学身高1、76米来得明了作图表——除了准确外还更直观。
举例子——一般先介绍某种现象或某种道理,然后举具体的例子,增加可信度。
分类别——分类,是从特定的目的出发,按照一定的标准,通过比较事物各构成成分之间的异同所作的划分与组合。
一般有明显的语言标志“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打比方——等同于“修辞手法”中的“比喻”,同样为使事物更形象可感。
作比较——为了说明某事物的特征,可以把这个事物同另一事物作比较,在比较中更易于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一般有“比”、“相当于”、“与……相类似”等字眼。
例如,为了说明水的性质,可以拿它同冰比形状,同豆浆比颜色,同酒精比气味。
一比,就比出水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
摹状貌——等同于“表达方式”中的“描写”,为了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清晰。
下定义——通过下定义,指出事物的性质特点,使它与别的事物区别开来。
说明文知识点梳理

说明文知识点梳理一、说明文的定义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二、说明文的分类1、按说明对象分11 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如《中国石拱桥》。
12 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如《大自然的语言》。
2、按语言风格分21 平实说明文:语言平实、简洁,多采用客观、准确的表述,如一些产品说明书。
22 生动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富有情趣,如《松鼠》。
三、说明文的特点1、内容的科学性:说明文所介绍的知识必须准确无误,符合客观实际。
2、结构的条理性:说明文的结构一般较为清晰,层次分明,多采用总分总、总分、分总等结构方式。
3、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严谨,常使用限定性词语和数据,避免模糊和歧义。
4、说明的逻辑性:说明过程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
四、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介绍,如介绍历史事件、生物生长过程等。
2、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等,常用于介绍建筑物、景点等。
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说明,如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主要到次要等。
五、说明方法1、举例子:通过列举具体的事例来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科学性。
3、作比较: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进行比较,突出说明对象的特点。
4、打比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说明对象比作其他事物,使说明更形象、生动。
5、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不同的类别,然后逐一进行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
6、下定义: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概念进行确切的说明。
7、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说明文阅读知识点梳理【完整版】

说明文阅读知识点梳理【完整版】说明文是一种介绍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文章,主要目的是让读者了解事物或现象的特点、性质、过程和操作方法等。
下面是说明文阅读的知识梳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说明文。
一、说明文的特点1. 目的明确2. 结构清晰说明文通常采用“总分”的结构,即先概括介绍事物或现象的特点,再分别说明其各个方面的细节。
这种结构能够让读者循序渐进地了解事物或现象,让文章内容更加清晰明了。
3. 语言简洁说明文的语言应该简洁明了,尽量避免使用生僻词汇和高深的技术术语。
文章语言应该朴实易懂,让人一目了然。
1. 科普类说明文科普类说明文是介绍科学知识、技术和文化等方面的文章,其主要目的是让公众了解和掌握科技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和文化素质。
操作类说明文通常是介绍使用某种产品或操作某种设备的文章,例如使用说明书、器械说明书等。
操作类说明文应该详细、准确地描述操作步骤,让读者能够顺利地操作设备或使用产品。
原理类说明文是介绍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原理和机理的文章,例如制作过程、机械运作、天文现象等。
原理类说明文应该准确、详细地介绍原理和机理,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事物或现象的本质。
三、说明文的阅读技巧1. 全文阅读了解一篇说明文,需要进行全文阅读,这样可以对事物或现象有整体性的了解,也能够理解作者的表述方式和文章结构。
2. 重点把握重点把握是指在全文阅读的基础上,对文章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有选择性的阅读、理解和记忆。
阅读时应该注意关注文章的标题、导语、分段标志、关键词等信息,并将其与全文联系起来,理解作者的意图。
3. 精细阅读精细阅读是指在重点把握的基础上,对文章中的每一个细节进行深入阅读、理解和思考。
需要注意文章的表述方式、修辞手法、转折、承接等语言细节,并根据上下文理解作者在表达的意思。
四、说明文阅读应该注意的问题1. 注意文章逻辑结构说明文是一种具有逻辑性的文章,需要根据文章结构来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
应该注意文章的每个段落之间的承接和衔接关系,理清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论点。
说明文阅读知识点梳理【完整版】

说明文阅读知识点梳理【完整版】说明文阅读知识点梳理【完整版】1.说明文分类(1)按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以具体的事物为说明对象,侧重说明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特征、种类、功用等。
如《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事理说明文:以抽象的事理为说明对象,侧重阐述概念、原理、规律、原因、关系、方法等。
如《大自然的语言》。
(2)按语言分平实说明文:以平实的笔法,客观准确地介绍事物,具体科学,简明易懂。
如《大自然的语言》中用大量的数据对说明对象做了客观的说明。
生动说明文:用文艺的笔调,兼用描写的笔法,以对话、故事、拟人等形式来加强说明的形象性,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如《大雁归来》里面有不少记叙、描写、议论结合的语句,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2.说明对象及其特征(1)说明对象定义: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
判断方法:①看题目。
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
②抓首括句或中心句。
说明文往往在这些句子中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
(2)说明对象特征定义: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一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标志。
判断方法:①从标题着眼。
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
如标题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往往指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②抓关键词句。
如《中国石拱桥》中“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等。
③从分析材料入手。
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说明对象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
如《中国石拱桥》写卢沟桥时“永定河发水时,来势······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
”(特征:结构坚固)3.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语言标志:常以时间性词语为标志,或者是年月、时代、朝代等。
如《中国石拱桥》中,作者列举我国石拱桥的先后顺序是: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赵州桥(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卢沟桥(建于公元1189-1192年间)---长虹大桥(1961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文阅读知识点梳理【完整版】1.说明文分类(1)按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以具体的事物为说明对象,侧重说明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特征、种类、功用等。
如《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事理说明文:以抽象的事理为说明对象,侧重阐述概念、原理、规律、原因、关系、方法等。
如《大自然的语言》。
(2)按语言分平实说明文:以平实的笔法,客观准确地介绍事物,具体科学,简明易懂。
如《大自然的语言》中用大量的数据对说明对象做了客观的说明。
生动说明文:用文艺的笔调,兼用描写的笔法,以对话、故事、拟人等形式来加强说明的形象性,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如《大雁归来》里面有不少记叙、描写、议论结合的语句,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2.说明对象及其特征(1)说明对象定义:被说明的事物或被解说的事理。
判断方法:①看题目。
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
②抓首括句或中心句。
说明文往往在这些句子中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
(2)说明对象特征定义: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一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标志。
判断方法:①从标题着眼。
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
如标题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往往指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②抓关键词句。
如《中国石拱桥》中“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等。
③从分析材料入手。
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说明对象的哪一方面的特征,然后归纳小结。
如《中国石拱桥》写卢沟桥时“永定河发水时,来势······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
”(特征:结构坚固)3.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语言标志:常以时间性词语为标志,或者是年月、时代、朝代等。
如《中国石拱桥》中,作者列举我国石拱桥的先后顺序是: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赵州桥(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卢沟桥(建于公元1189-1192年间)---长虹大桥(1961年)。
这是由古到今,按照时间顺序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使读者清楚地了解中国石拱桥的历史发展,感受其悠久历史。
法布尔的《蝉》同样按照时间顺序介绍蝉卵从孵化为幼虫到蜕皮再到钻入土中的过程。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等依次进行说明。
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等。
语言标志:出现方位词,如前后、内外、上下、东、南、西、北等。
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中间到两边。
如《梦回繁华》对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的介绍。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规律来安排说明顺序。
语言标志:如首先····其次····再次;因为····所以····逻辑顺序通常包括以下几种形式:①由现象到本质。
如《大自然的语言》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恐龙无处不有》用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佐证“板块构造”理论。
②由整体到局部。
如《中国石拱桥》介绍卢沟桥时,先介绍长度、宽度、桥的特点,再介绍桥墩、桥面等。
③由抽象到具体的顺序。
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作者先总述石拱桥的特点,继而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中国石拱桥的建筑特征和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取得成就的原因。
④由原因到结果的顺序。
⑤由浅入深的顺序。
⑥由表及里的顺序。
⑦由此及彼的顺序。
4.说明文的结构形式(1)总分式①“总--分”式:如《苏州园林》②“总--分--总”式:如《被压扁的沙子》中第一段总说恐龙灭绝的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第二至十六段具体说明了关于恐龙的两种对立理论,最后一段总说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
③“分--总”式:这种结构较少被采用,这里不作解说。
注: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中“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式安排。
(2)递进式事物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多用于逻辑顺序的事理说明文。
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从物候现象到物候规律的认知过程就是典型的从现象到本质的层层递进式结构。
(3)并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之分,没有轻重之别,是平行式的结构。
多用于空间顺序的说明文。
如《梦回繁华》中介绍《清明上河图》时,按照开卷、中段、后段空间顺序来总体描述《清明上河图》的画面。
5.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类别(1)引资料判断标志: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名言诗句、新闻报道、轶闻趣事等各类资料作用(答题规范):①引用故事、神话传说:以·····这个生动的故事引出说明对象,增强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引用名人名言:用····这句名言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③引用诗句:该诗句的引用,使文章具有诗情画意,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同时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文学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举例: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中国石拱桥》)(2)列数字判断标志:必须要呈现具体的数字(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比、度数)作用(答题规范):用具体的数据,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准确、直观,更有说服力。
注:有些数字,没有说明事物的作用就不是列数字。
比如某些年代。
举例: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梦回繁华》)(3)举例子判断标志:列举有代表性的具体事例来说明事物,常含的词语有:比如、例如、譬如、据说作用(答题规范):通过举····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能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通俗易懂,增强说服力。
举例: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中国石拱桥》)(4)作比较判断标志:将说明对象与另一个相似或相差事物进行比较,句中常含“比”“而”“相对于”“也”“较····”作用(答题规范):把···和···进行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征(道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举例: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苏州园林》)(5)下定义判断标志:表述上使用“····是····”“这就是····”“···叫(作)···”的判断句式作用(答题规范):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举例:例如秋冬之际,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大自然的语言》)(6)作诠释判断标志:对事物做大概的介绍,常含有的词语有“因为”“由于”“这是····造成的”作用(答题规范):具体解释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使说明通俗易懂。
举例:由于各拱相连,所以这种桥叫作联拱石桥。
(《中国石拱桥》)(7)打比方判断标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形象说明,常含词语有“像·····”“仿佛····”“如····”“犹如····”作用(答题规范):将···比作···,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的内容更形象易懂、生动有趣。
举例: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中国石拱桥》)(8)分类别判断标志:“一种(方面、类)是····另一种(方面、类)是····”“(一)···(二)···(三)···(四)···”作用(答题规范):条理清晰(分门别类)地从···方面加以说明···的特征(道理),使不同事物特征明了,使事物之间关系清晰,使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更突出。
举例:赵州桥的特点:(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四)全桥结构匀称···(《中国石拱桥》)(9)列图表判断标志:用表格、图片、照片等进行说明作用(答题规范):直观明了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
(10)摹状貌判断标志:对事物进行细致的描摹作用(答题规范):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具体、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蝉》)举例:开始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身体下面有一种鳍状物,由两个前腿联结而成。
温馨提示:(1)不要将相近的说明方法混淆。
如下定义和作诠释。
下定义和作诠释经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
它们形式相同,该如何区别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题能够互换,就是下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作诠释。
例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之后,意思不变。
“雪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这句话,如果改成“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是雪”说法不够严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不一定是“雪”。
由此可以辨别,前一句是下定义,后一句是作诠释。
(2)注意一个句子中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的情况。
(3)有些数字,不起说明事物的作用,就不是列数字。
比如某些年代。
6.说明文语言(1)准确严密性修饰限制性词语表程度:主要、近、极、几乎、比较、相当、更、最、很大程度上、稍微、一定、任何“几乎”起限制作用,表示十分接近全部,不排除极个别特例,说明××差不多是××,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