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3中西哲学史

803中西哲学史
803中西哲学史

803中西哲学史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803中西哲学史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803,中西,哲学史,20XX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命,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综合文库中查看更多范文。

20XX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803]考试科目名称:中西哲学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3)试卷内容结构

“中国哲学史”部分约75分先秦哲学约30分汉唐哲学约15分宋元明清哲学30分“西方哲学史”部分约75分古希腊罗马哲学约30分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约15分近代西方哲学约30分4)题型结构a: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b:简答题: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c: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一)“中国哲学史”部分1、先秦哲学

[1]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考试内容:

中国原初文明时代的宗教、政治与道德。《易经》中的思想观念以及气、阴阳、五行、和同等观念产生。

考试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哲学诞生于五帝与夏商周时代“天”“上帝”“帝”“天命”等宗教观念的形成与嬗变。理解这些观念在嬗变过程中的政治与道德内涵。

(2)理解殷周之际以周公等人为代表在思想观念上发生的变化,即把“以祖配天”发展成“以德配天”,以及这种观念变化对于中国哲学思想史之发展走向的意义。

(3)了解《易经》的文本构成要素,了解《易经》卦爻辞不成于一时一人,乃长期积累编纂而成,大约成书于商周之交。

阅《苏菲的世界》 浅谈西方哲学

阅《苏菲的世界》,浅谈西方哲学 署名:高红09022158 摘要:通过阅读《苏菲的世界》,了解了各个时期的西方社会对世界与个体的思维方式,走进哲学的世界,其实就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西方哲学是一部值得人探索的,浏览多方面的图书与资料,从希腊到中世纪文艺复兴再到浪漫主义的兴起,每一步都让人从哲学的思想中得到启迪。 关键词:苏菲的世界,西方哲学, 苏菲世界的简述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开启人思维的书,我花了好长时间读了一遍,但似乎有种飘忽忽的感觉,似懂非懂吧!内容太多了,结果也没发现太多,记住的也很少.印象非常深刻的倒是作者的构思.书的开始几章,不觉得有什么异常,但越往下读,越觉得诡异,仿佛作者也有预料不到的结尾似的。为了更加的读懂“苏菲的智慧”,还看了《苏菲的世界》电影,开始对苏菲的世界和自己的世界产生了很多构思,开始问:“我是谁?”“来自哪里?”“存在的价值?” “苏菲”这个名字有“智慧”的意思。那么,《苏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哲学,便是能够让人变得更加智慧的学说。 一位从教多年的作家完全采用侦探小说的构思,却将整部哲学史清晰地、丝丝入扣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它不是来自欧洲哲学的源头希腊,也不是东方龙的传人,更不是好莱坞的天才剧作家。他的家乡在遥远而恬静的北欧——挪威。 贾德带着我们走进《苏菲的世界》探究高深的哲学。作家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年少的苏菲跟随着一封封神秘的来信,不知不觉地开始了她的哲学课。我们也仿佛如苏菲一样沿着历史的足迹浏览历代哲人的精辟论述。我们沿着苏菲的足迹寻找神秘的老师和从未谋面的席德。主线与副线自然交织,浑然天成,足见作家艺术修养之高。但更令我们叹为观止的则是:作家灵活而娴熟的运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讲述哲学家的故事、分析哲人的观点、探究哲学的真谛。《苏菲的世界》是将艺术与学术完美结合。

07-10中西哲学史

2007年哲学综合 一,(每个15分) 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2简述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3简述真理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4简述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5简述荀子的性伪学说。 6简述柏拉图的理念论。 二,(每个30分) 1论述西方近代哲学中经验论与唯理论关与认识论的争论。 2试比较老子道论与庄子道论之异同。 中国哲学史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 1三表法2以物观物与以道观物3天行有常4不真空5民胞物与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荀子是如何论证人性恶的? 2简述禅宗自性是佛的理论。 3简述韩愈的道统说。 4谈谈你对“王门四句教”的理解。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老子“自然无为”的理论及其思想基础。 2试述宋明理学对于“格物致知”的不同解释及其思想倾向。关键词:考研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试题 2008年人大哲学综合 一、简答题(每题15 分,共90 分) 1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2 、简述并分析笛卡尔的形而上学第一原理"我思故我在"。 3 、简述并分析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4 、简述孟子人性论和苟子的人性论。 5 、简述《不真空论》的主要思想。 6 、简述张载的理学思想。 二、论述题(每题30 分,共60 分) 1 、论述认识的反映性、创造性和实践基础。 2 、结合时代特征论述交往范畴的内涵和意义。 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 中哲 1、论庄子齐物论 2、论王阳明的致良知 3、论孔子的仁学思想 西哲 1、论柏拉图的理念论 2、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3、论康德的认识论

马哲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影响 2、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意义关键词:考研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试 人大中哲 一、简释下列名词或命题(每小题 4 分,共20 分) 有待无待自生而必体有阿赖那理异分殊公羊三世说 二、简答下列各题(每小题10 分,共30 分) 1、简论孟子的“四端”说 2、述评王弼的言意之辩 3、试述孙中山的民生史观 三、论述朱熹本体论思想与儒释道三教的源流关系(30 分) 四、给下列原著标点译成现代汉语(20 分)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飞因非因市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也与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之疲癃残疾惸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性唯肖者也 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含原著) 试题: 一、名词解释(选答5题,带*号者佛教方向必答,共20分); 四端齐物*一念三千*法界缘起本体质力相推 二、简述题(选答4题,带*号者佛教方向必答,共60分): 1、试述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 2、试比较王充与郭象的“自生”理论。 3、*唯识“四分”的构成及说明了什么样的道理? 4、什么是见闻知之与德性知之及其二者的相互关系? 5、试分析康有为天人学说的主要特色。 三、给下列原著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20分):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 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 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 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 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 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 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 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 故君子之道鲜矣 夫理有至极外内相冥未有极游外之致而 不冥于内者也未有能冥于内而游于外者也故 圣人常游外以冥于内无心以顺有故虽终日见 行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夫见行而

801中西哲学史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中西哲学史》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801) 学院名称(盖章):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负责人(签字): 编制时间: 2013年 7月 15 日

《中西哲学史》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801) 一、考核要求 《中国哲学史》着重探究从先秦到明清之际这一历史时期内重要哲学家与重要哲学流派的哲学思想与问题意识,其具体内容有:先秦诸子哲学、两汉哲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哲学等。本科目要求考生能够系统掌握中国古代哲学的产生、发展、高潮,全面了解中国哲学在各个时期的不同特征及其内在逻辑联系。通过本科目的考核,使考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把握中国哲学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基本线索和基本内容,进而了解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基本精神和思维方法,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 《西方哲学史》属于哲学系所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从古希腊哲学到黑格尔哲学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帮助提高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要求考生掌握西方哲学史的重要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和概念、以及西方哲学的逻辑发展线索。 二、考核评价目标 《中国哲学史》的考核要使考生掌握中国古代重要哲学家和重要哲学流派的主要哲学思想,了解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内在逻辑和主体精神,初步能够对中国数千年来的哲学进行分析和评价,把握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点,总结中国古代哲学思维的经验和教训,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阅读古代哲学文献的能力。 《西方哲学史》考核评价目标:第一,要掌握西方哲学家所使用的主要概念。如:柏拉图的“理念说”,亚理士多德的“四因说”。第二,要掌握西方哲学家哲学思维方式的主要差异:如本体论与宇宙论的不同,唯名论与唯实论的不同,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不同。第三,要有“哲学史”的意识,即,了解不同哲学家思想流变的逻辑线索,如: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从前代德国思想家康德、费希特、谢林的唯心主义哲学中吸收了何种养料?他们思想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考核内容 《中国哲学史》部分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产生 第一节早期的“阴阳”、“五行”说 一、中国哲学思想的萌芽 二、“阴阳”、“五行”说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具体内容 第二节春秋战国时期哲学争论的中心——“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原因 二、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 第二章孔子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孔子对社会变革的态度 第二节“仁”的学说 一、“仁”是“爱人” 二、“仁”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周礼的规范 三、“仁”是“仁政” 第三节仁智统一与“成人”之道

01-06中西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2001 一、简释下列名词或命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有待无待自生而必体有阿赖那理异分殊公羊三世说 二、简答下列各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论孟子的“四端”说 2、述评王弼的言意之辩 3、试述孙中山的民生史观 三、论述朱熹本体论思想与儒释道三教的源流关系(30分) 四、给下列原著标点译成现代汉语(20分)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飞因非因市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也与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之疲癃残疾惸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性唯肖者也 2002 一、名词解释(选答5题,带*号者佛教方向必答,共20分); 四端齐物 *一念三千 *法界缘起本体质力相推 二、简述题(选答4题,带*号者佛教方向必答,共60分): 1、试述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 2、试比较王充与郭象的“自生”理论。 3、*唯识“四分”的构成及说明了什么样的道理? 4、什么是见闻知之与德性知之及其二者的相互关系? 5、试分析康有为天人学说的主要特色。 三、给下列原著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20分):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夫理有至极外内相冥未有极游外之致而不冥于内者也未有能冥于内而游于外者也故圣人常游外以冥于内无心以顺有故虽终日见行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夫见行而不及神者天下之常累也是故睹其与群物并行则莫能谓之遗物而离人矣睹其体化而应物则莫能谓之坐忘而自得矣岂直谓圣人不然哉乃必谓至理之无此是故庄子将明流统之所宗以释天下之可悟若直就称仲尼之如此或者将据所见以排之故超圣人之内迹而寄方外于数子宜忘其所寄以寻述作之大意 注:标点直接在试题上做,不用另抄题。 2003(中西哲学史)

浅谈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浅谈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其哲学对整个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西方古典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因为他的出现,哲学变得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 一.生平 苏格拉底出生于希腊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其父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妇。他容貌平凡,语言朴实,却具有神圣的思想。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雕刻手艺。后来他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自己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因此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如果是,关于统治你学会了什么?你是不是教师?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等等。贯穿这些讨论的主题就是引导人们认识:在这些对于人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其实人是非常无知的,因此人们需要通过批判的研讨去寻求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和善,达到改造灵魂和拯救城邦的目的。作为公民,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当过重装步兵,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并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此外,他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 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并进人五百人会议。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然而,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自杀而死,终年70岁。 二.主要的哲学思想 1.知识论 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通过彼此谈话洁难,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寻求真 理的方法。基本内容分为三步。(1)出发点是“自知其无知”,事先不 提出任何独断的原则。驳斥自然哲学家就重要间题提出的论证是彼此 分歧的,其思辨超出人类知识的限度,批评智者派怀疑一切否定一切 的放弃求知的原则。(2)手段是通过对知识的爱(爱洛斯)和彼此的谈 话、诘难以寻求真知识,同时也推进了问答者彼此的友谊。(3)目的

各所重点大学“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集锦

1996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 名解六府三事、天爵、四法界、德性之知、俱分进化 问答(五选三) 1、荀子对礼义和人性的看法 2、王弼对自然名教的看法 3、慧能“本性是佛”说 4、王夫之能所关系的论述 5、严复的认识论 1998北京大学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方向) 1、费希特的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 2、——最早提出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3、单子的预定和谐是——(国名)哲学家——提出的命题 4、培根提出的四假象是—— 5、——(哲学家)在——(著作)提出主奴意识 6——(哲学家)认为知识即是美德 7、芝诺否定运动的四个论证是—— 8、思想和广延都是神的属性是——(哲学家)提出的命题 9思想是最大的优点,智慧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是——(哲学家)提出的命题 简要解释下列概念或命题5分 1、巴门尼德的存在 2、原子和虚空 3、四因说 4、流溢说 5、唯实论 6、我思故我在 7、物是观念的集合 8、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 分析题4选3 15分 1、柏拉图理念论的分有说及其困难 2、休谟的因果学说及其理论基础 3、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学说及其作用 4、黑格尔主体即实体的思想 2000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 名词解释 1、《礼记》 2、谶纬 3、崇本举末 4、习与性成 5、体用一 简答1、郭象与支遁逍遥义的比较2、华严宗的“四法界”说3、戴震论理和欲的关系4、郭店楚简的发现及其意义

论述1、《易传》关于道的看法2、王阳明与朱熹格物学说的比较 2001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 一、解释下列哲学命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2、以心原物 3、圣人体无 4、一故神两故化 5、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二、把下面一段文字标点今译并给以分析评论(25分) 求向物于向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于今未尝有以明物不来于向未尝无故知物不去复而求今今亦不往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 2002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 名词解释[不全]1 离坚白 2 淮南格物 3 万理具于一心 4 通为天下第一要义《今年和去年都考了一段给原文标点,翻译和评述》先秦的 2005北大中国哲学 名解是者(巴门尼德);理念(柏拉图);唯名论;启蒙运动;单子...... 简答与论述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亚里士多德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斯宾诺莎事物的次序即观念的次序;洛克第一性的质与第二性的质(为何提出此种区分);休谟的因果观;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康德的哥白尼革命;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 2005北大中国哲学 名解与简答中庸;离坚白;以说出故;六理;四法界;能必副其所;四几论述 (选二共70分)比较孟子与告子的人性论(仅供留学生);比较韩非与老子的道论;比较朱熹与罗钦顺的理一分殊;比较王守仁与王夫之的知行观标点翻译(共20分)原文为《中庸章句序》文首至“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 2005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 名词解释20中庸,四法界,六理,四几二简答40离坚白,以说出故,崇本举末, 一物两体,能必副其所三问答70 国内考生前3题选2,外国考生4选2 1老子 与韩非道论异同2罗钦顺与朱熹理一分殊3王守仁与王夫之知行观异同4孟子与告子人性论比较 四标点并翻译古文20分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 2007年北京大学 中国哲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三表四端虚一静因内籀外籀人副天数神灭论

803中西哲学史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803]考试科目名称:中西哲学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中国哲学史”部分约75分 先秦哲学约30分 汉唐哲学约15分 宋元明清哲学30分 “西方哲学史”部分约75分 古希腊罗马哲学约30分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约15分 近代西方哲学约30分 4)题型结构 a: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b:简答题: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c: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一)“中国哲学史”部分 1、先秦哲学 [1]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考试内容: 中国原初文明时代的宗教、政治与道德。《易经》中的思想观念以及气、阴阳、五行、和同等观念产生。 考试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哲学诞生于五帝与夏商周时代“天”“上帝”“帝”“天命”等宗教观念的形成与嬗变。理解这些观念在嬗变过程中的政治与道德内涵。 (2)理解殷周之际以周公等人为代表在思想观念上发生的变化,即把“以祖配天”发展成“以德配天”,以及这种观念变化对于中国哲学思想史之发展走向的意义。 (3)了解《易经》的文本构成要素,了解《易经》卦爻辞不成于一时一人,乃长期积累编纂而成,大约成书于商周之交。 (4)理解《易经》中相互联系和变化的思想。 (5)论述在春秋初期出现的“气”与“阴阳”的观念及其对于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意义。 (6)论述五行观念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和”观念的产生。 [2]孔子 考试内容: 孔子的“天命论”、“仁”学思想和方法论。 考试要求: (1)了解孔子的“仁者爱人”,“一以贯之”之“道”,“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 (2)论述孔子是如何创造性地奠定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观的。 (3)理解孔子天命观的宗教性和道德性。 (4)论述孔子“仁”学的主要内涵、层次及其意义。 (5)理解孔子在人性修养方法、教育方法和思想方法上的具体主张。 [3]老子 考试内容: 老子之“道”的体与用,以及体“道”的工夫与境界。 考试要求: (1)了解老子其人在历史上的几种不同的说法以及《老子》文本的演变。 (2)从“体”和“用”的角度来论述老子之“道”的哲学内涵与意义。 (3)理解老子“无”与“有”的思想。 (4)论述老子体“道”工夫的种种表现与方法,及其所达到的澄明境界。 (5)理解儒道两家在先秦时期即体现出来的思想方法上的差异。

[罗素,哲学观,哲学史]浅谈罗素的哲学观与《西方哲学史》

浅谈罗素的哲学观与《西方哲学史》 作为一个哲学爱好者,面对诸如哲学是什么此类的问题,如果你能确切地给出答案,那么,我恐怕会不无遗憾地说:你眼中的哲学已经出现了式微的表征。这表征正是由于思考的匮乏、关注度的降低造成的确定性。但当我读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我有了欣慰的理由。它不像其他哲学史著作那样艰深晦涩,罗素的这本哲学史让哲学回到了它本真的状态,使哲学根源于人的心灵,紧扣生活,关注现实,激发思想,增加智慧,读起来鲜活生动,富有人情味,让人感觉可亲可爱。 伯特兰罗素不仅作为一个哲学家有显著的贡献,而且他还在数学、逻辑学、历史学等领域均有所建树,甚而积极投入到和平主义的社会活动中去。他于 1950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在哲学上,罗素最大的贡献是和G.E. 摩尔一起创立了分析哲学,此外他还在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哲学和哲学史方面做出过贡献。他认为,哲学和数学一样,通过应用逻辑学的方法就可以获得确定的答案,而哲学家的工作就是发现一种能够解释世界本质的理想的逻辑语言。绝大多数分析哲学家缺乏历史感,忽视历史问题和历史研究,而罗素却对历史和历史理论终生嗜之不倦。在政治上,罗素的思想注重经验性,因而他的政治见解具有经验性和现实性,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他还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但他反对一切反抗行为所怀有的那种天生的激进态度和同志感情。他对社会主义者反抗贫困的斗争深表同情,因而他的自由主义并不是古典自由主义,而是具有浓厚社会主义倾向的自由主义。作为一位社会活动家和社会思想家,罗素数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教育、伦理、婚姻、社会改革、历史、政治的探讨以及女权主义运动与和平运动。他的探讨和活动改变了人们对生活的态度,使无数人走进哲学,他的知识成果在全世界开花,郁郁葱葱。 1945 年出版的《西方哲学史》是罗素应巴恩斯艺术基金会讲授西方哲学史所做的讲稿,这本书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西方哲学史》全称是《西方哲学史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它全面考察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20 世纪中叶西方哲学思潮的发展历程。罗素将哲学看作某种介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基于对哲学的这种理解,他认为西方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受到来自科学和宗教两方面的影响,并据此把西方哲学发展史划分为古代哲学、天主教哲学和近代哲学三个时期,揭示了在哲学的发展历程中,科学与宗教、社会团结和个人自由是如何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与哲学交互作用的。在世界哲学理论宝库中,由名家撰写的《西方哲学史》不止一部,而罗素的这部著作却颇具特色。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它所论述的主题:哲学不是卓越的个人所做的独立的思考,而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各种社会性格的产物与成因,人们生活的环境在决定他们的哲学上起着很大的作用,然而反过来他们的哲学又在决定他们的环境上起着很大的作用。作者把哲学家既看作果,也视为因,认为他们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也可能是塑造后来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正因如此,全书在讨论哲学派别和哲学家时,往往并不看其学术地位,而是按照其对西方哲学发展的影响来决定详略取舍。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此书上、下两卷约 80 万字,但作者学识渊博,又曾获诺贝尔文学奖,因此书中文字优美流畅,旁征博引,读起来并无枯燥晦涩之感。 罗素在书中对哲学所注入的史的观念是一大特色,所以本书的全称是《西方哲学史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他不只是从哲学的角度来考察西方哲学的发展,同时还注意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所以国外有学者把此书视为历史著作也是情理之中),这是

上海师大《904中西哲学史》考研配套考研真题集

上海师大《904中西哲学史》考研配套考研真题集 一、配套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 北京大学844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 1.前识 答:“前识”是指对于事物的预见,是先秦老子的哲学术语。《老子》三十八章说:“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老子认为,前识是华而不实的,它不表示人的聪明,反而是愚蠢的开始。因为前识是智慧的产物,而老子认为,“慧智出,有大伪”。有了智慧,便出现了许多的人为,人为又与道相违背,所以人的智慧是应该摒弃的,前识是应该抛弃的。韩非认为,人在事物发生之前就发表议论,在事情发现之前就有认识,叫前识。王弼《老子注》将“前识”解释为“前人而识”,即先于他人而认识。 2.通几 答:通几是明清之际方以智用语,意即哲学。语原出《易·系辞上》:“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方以智《通雅》中说:“专言通几,则所以为物之至理也,皆以通而通其质者也?”并认为通几寓于质测(自然科学)之中?方以智将知识分为质测、宰理和通几三类。质测是指实证自然科学,宰理是指传统的外王之术,即现在的社会政治学和经济学。通几是指研究事物存在依据的学科,即哲学。通几,由于它是揭示万物之所以存在的依据,既不能证实又不能证伪。这三种知识的关系就是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3.无名

答:“无名”语出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古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倘若能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着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的境地,他还需要凭借什么呢?所以说:修养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无己即超脱世俗价值所左右的自己。因而,“无名”是要扬弃世俗价值所拘系的小我,使自己从狭窄的局限中提升,而成其大我。 4.三表法 答:“三表法”是墨子提出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三条标准。《墨子·非命上》记载:“言必有三表?”三表为:“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以古代圣王的历史经验为根据、以众人的感觉经验为根据,以政治实践是否符合国家?民众利益为验证?墨子重视感觉经验,肯定古代文献的记载,尤其强调社会效果是衡量诸种学说是非的重要标准。墨子的三表法首次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表现出墨子重视感觉经验和实际功利的思想倾向?但墨子忽视了理性思维的作用。5.离坚白 答:“离坚白”是战国时期公孙龙学派的名辩命题。与“合同异”相对?语出《公孙龙子·坚白论》:“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他们认为人们感官接触到的事物的各种属性,都只能是绝对分离的独立体。他们用“离坚白”来论证这一观点?认为眼看不到石之坚,只能看到石之白,因此“无坚”;手摸不到石之白,只能触及石之坚,因此“无白”;由此断定,“坚”和“白”是互相分离?各自独立存在的。这一观点具体分析了感觉接触事物的特殊性,但却夸大了其特殊性,割裂了人的认识功能的统一性?

西方哲学史论文886683

西方哲学史论文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班级:09级经济二班 姓名:王重政 学号:20090700156

浅谈欲望这小事 1 引言 欲望是能够给以愉快或满足的事情或经验的有意识的愿望,它是本能的一种释放形式,构成了人类行为最内在与最基本的要素。欲望是改变世界、改造自己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类进化、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的动力。欲望这个字眼一直都是很受争议的,特别是性欲。有人提倡压制,也有人提倡顺其自然的释放,至今为止,人们也没有找到那个压制与释放的平衡点。生活中有很多欲望是很平常的,比如衣、食、住、行,都是大家能够正常接受的。但是也有很多比较强烈的,很难控制的,比如性、虐待、占有等,控制不住就很容易影响正常生活,扰乱社会稳定。从生理学角度解释,它是自发的或是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后,体内激素对神经系统的刺激。问题是为什么有些刺激很难控制!因为强烈的欲望会带来一种强烈的兴奋,产生欲望的激素与压制欲望的激素相矛盾,而兴奋产生的激素又与压制欲望的激素相矛盾,兴奋越强,越难以控制。 2 欲望的产生 一些学者认为人为什么会有欲望,其实这个问题到底了,也是生死的问题。 活着,就会产生问题。欲望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它是与问题共生的。 所有的问题都归于一个情况——活着。真正的问题在于活着。我对欲望的认识就是,它是人活着的保障,因为它提供了解决活着所遇到的的阻碍的方法。 它与问题是共生的。活着就会遇到问题,问题产生的必然性也是欲望产生的必然性。所以欲望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活着。欲望成了一个属性。如果要线性逻辑,那就是活着决定了问题的存在,也决定了欲望的存在。要回答为什么有欲望,就要回答为什么有问题,就要回答为什么活着。

浅谈西方本质主义哲学思想发展历程

浅谈西方本质主义哲学思想发展历程 浅谈西方本质主义哲学思想发展历程 内容摘要:本质主义作为西方近代及其以前统治西方哲学领域的思维方式,虽经历了不同时期,但本质主义一直影响着西方哲学发展并推动哲学领域的不断向前发展。本文通过西方哲学史纵向和横向的研究,试图将西方本质主义思想体系立体的呈现出来,在分析纵向核心问题演变的同时分析每一段历史时期代表人物和代表思想的特征,掌握内在的发展脉络,从而更系统的展现西方本质主义哲学思想发展的历程。 关键词本质主义本质西方 研究西方哲学史,通过西方哲学家关于一系列突出重大问题的探讨,分析各家之言,以此来整体上把握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本质主义作为西方近代及其以前哲学领域较为一统的思维方式,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学者颇多,有学者专注于研究西方历史上某个或某几个哲学家的本质主义思想,有学者研究其本质主义的发展,我将努力整理本质主义思想发展历程。本文将以西方哲学史为资料,以历史时间为纵向研究轴,从西方本质主义思想的萌芽到其发展并高潮最终走向没落,探寻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转变原因以及重大突出问题的各家之言等关键性问题;同时将每个历史阶段的横截面作为其横向研究轴,代表人物、代表思想进行对比、研究和总结,从而更深刻的认识西方本质主义思想的每个

历史阶段的横向发展特点。从历史的纵横研究之间,将西方本质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系统的形成立体脉络,整体把握西方本质主义的思想发展规律。 一、本质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古希腊“本质”萌芽与发展 可以说,西方近代及其以前的哲学思想都在基本都在围绕着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在进行。最早进行探索的是古期古希腊哲学家在探索宇宙论、本体论、实在等形而上学的问题,他们寻找解释宇宙最高原则,出现例如物质、精神和存在等一系列命题,并根据这些原则对宇宙做最本质的思考,也正是这样,古希腊哲学率先开始了关于本质的思考。随着泰勒斯第一个提出了“什么是世界本原”这个有意义的哲学问题并且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试图借助经验观察和理性思维来解释世界,本原成为了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有决定意义的词语,他的问题和思维方式更是表现出了哲学思维的本质特征。随着更多的哲学家开始关注什么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泰勒斯之后,古希腊哲学家提出了一系列命题,阿那克西曼德提出了生成万物的本原是“无定”,它是调和各种规定性的中性状态。之后的阿那克西美尼和赫拉克利特在曼德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气本原说”和“火本原说”根据它们思考问题和给予本原的答案,并且赫拉克利特说“一切都遵照命运而来,命运就是必然性-他宣称命运的本质就是那贯穿宇宙实体的‘逻各斯’” ,人们将这些人称为伊奥尼亚学派,他们的共同点是承

中外哲学史上重要命题归纳

中外哲学史上重要命题归纳 一、唯物主义部分 1.西周伯阳父:“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注:伯阳父的观点用两种不同性质的阳气和阴气来解释四季的变化和万事生灭,认为阴阳二气相互协调,配合有序,流转正常,就能风调雨顺,否则就要发生灾难;把阴阳看作天地之气,认为发生地震的原因是阴阳二气失去了平衡。因此这种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荀子:“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 注:这里“制天命而用之”的意思是在认识和掌握自然界规律的前提下,就能够运用这一规律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达到对世界的有效改造。 可见,荀子的这种观点充分肯定了人类有利用自然并改造自然的能力,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 3.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注:荀子的这种观点认为,天地间的万物都是天地结合的产物,并在阴阳二气的接触推荡中变化,因此属于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 4.范缜:“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注:范缜的这种观点认为人的精神对肉体的关系就像刀的锋利与刀刃的关系一样,没有刀刃,就没有刀的锋利;没有人的肉体,也就不可能有人的精神,因而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唯心主义部分 1.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注:孟子的这种观点认为通过挖掘内心世界就最终能够获得知识,显然是一种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论。 2.慧远:“请为论考验之以实: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 注:慧远的这种观点认为薪经过燃烧,化为灰烬,但是,火却由此薪传到彼薪,永不熄灭。同样,人的形体消灭了,“神”也就从这一形体传到另一形体,永恒不灭,因此属于唯心主义辩证法。 3.朱熹认为:“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气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终为主。” 注:朱熹的这种观点虽然认为气能够聚散变化,但又认为其中主导力量是理,因而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观点。

浅析古希腊哲学的特点及其意义1

浅析古希腊哲学的特点及其意义 [摘要]在西方哲学史上,古代哲学通常称为“古希腊哲学”或“希腊哲学”。它从希腊发源,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经历了希腊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罗马共和国时期和罗马帝国时期。古希腊哲学作为人类认识发展史的最初阶段,也是西方文化的开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丰厚的文化背景和独特的地理位置等综合因素下产生的古希腊哲学,有着自身的特点,并且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着深刻的影响和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古希腊哲学特点意义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在这片广阔的地域上产生的古希腊哲学,经历了相当长的时期,从公元前6世纪--公元6世纪,一般情况下,古希腊哲学分为三个阶段:早期自然哲学、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晚期希腊哲学。各个阶段的哲学,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及其意义,下面将从整体上分析古希腊哲学的特点及其意义。 一、古希腊哲学的特点 开始于公元前6世纪,终止于公元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是一种丰富多彩的哲学。作为古代哲学,孕育于古希腊时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中,与其他的或后来的哲学相比,古希腊哲学从总体上看,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希腊哲学的基本精神是爱智慧、尚思辨、重探索。虽然在古代中国、印度、巴比伦、埃及等文明古国中,都曾以最原始的文化形态(神话、史诗等)表述出许多深刻的哲学思想,但只有古希腊人把哲学从这些文化形态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或知识体系。从“哲学”一词的词源来看,它出自希腊语philosophia,是由philos和sophia两部分构成的动宾词组,philos是动词,指爱和追求,sophia是名词,指智慧,故其含意是爱智慧。在希腊人看来,求

2021年云南大学811-综合专业理论

811-综合专业理论考试大纲 (研究生招生考试属于择优选拔性考试,考试大纲及书目仅供参考,考试内容及题型可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上范围,主要考察考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哲学硕士学位入学考试综合知识科目的具体要求如下: A、报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考生需要掌握: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B、报考宗教学专业的考生需要掌握:宗教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A、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 中国哲学史 75分 西方哲学史75分 B、宗教学专业 宗教学原理 60分 宗教史 60分 宗教学研究 30分 三、考查范围 中国哲学史 一、考察目标 1、系统掌握中国哲学史的基本知识,把握中国哲学思想演变发展的基本线索。 2、认真阅读和准确理解有关中国哲学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

代表性材料,培养严谨、踏实的学风,掌握学习中国哲学史的基本方法。 3、通过哲学史的学习,深入地理解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念与思维模式,进而把握中华民族之精神特质。 二、考查形式 1、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约30分 秦汉—隋唐时期的哲学思想约20分 北宋—清初时期的哲学思想约25分 2、试卷题型结构 简答题:3小题,每小题 17分,共51分 论述题:1小题,每小题 24分,共24分 三、考查内容 (一)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 1、夏商周三代时期哲学思想的萌芽; 2、春秋时期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和同论、奇正观及孔子、墨子、老子的哲学思想; 3、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思孟学派、庄子、名辩思潮与后期墨家、荀子、韩非、阴阳五行说与《周易》哲学思想; (二)秦汉—隋唐时期的哲学思想 1、汉代的哲学思想,包括黄老之学、董仲舒与王充哲学思想;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想,包括何晏、王弼、嵇康、阮籍、裴頠、郭象、张湛的哲学思想,以及佛学思想包括“六家七宗”、僧肇、慧远、竺道生和《大乘起信论》; 3、隋唐时期的哲学思想,包括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以及禅宗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以及韩愈、李翱与柳宗元、刘禹锡的哲学思想; (三)北宋—清初时期的哲学思想 1、宋代的理学思想,包括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朱熹,以及陈亮与叶适的哲学思想; 2、宋明的心学思想,包括陆九渊、陈献章、湛若水、王守仁、罗钦顺、王廷相的哲学思想; 3、明中后期至清初思想,包括李贽、黄宗羲、方以智、王夫之、颜元与戴震的哲学思想。 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

西方哲学 西方哲学是拥有相同历史传统和统一概念体系的统一的哲学体系,但西方哲学的定义是模糊的。在美国哲学家梯利的《西方哲学史》中虽然提到了马克思以前的社会主义哲学家像欧文,但对马克思却只字未提(梯利的《西方哲学史》写的是从古希腊哲学到美国实证主义哲学其时间跨度包括马克思)。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中虽提到马克思,但是他说他讲马克思是因为马克思是对西方哲学产生重大影响的哲学家。所以,西方哲学中“西方”广被认为不仅仅指地域上的“西方(西欧)”而且只文化上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西方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之前,大约经历了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和近代哲学三个时期。 古希腊罗马哲学 古希腊罗马哲学它大体上又可分为三个阶段:①公元前7至前6世纪,哲学家们重视宇宙本原的研究,这个阶段的哲学被称为自然哲学。由于对世界本原的回答不同、哲学家居住的地区不同,形成了米利都学派、爱非斯学派、毕达哥拉学派、爱利亚学派等。米利都学派以'水'、'无限定'、'气'为世界本原;爱非斯学派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符合规律地燃烧和熄灭着的火;毕达哥拉学派把'数' 视为事物的原型,认为数构成宇宙的'秩序','凡物皆数';爱利亚学派把千变万化的世界归之为虚幻的假相,认为唯一真实的东西是'存在','存在' 是单一的、有限的、不变的、不可分割的。后期的自然哲学家们又提出了'四元素'(水、火、土、气)、'种子'、'原子'等概念,以探求世界的本原;有的则进一步探求世界运动变化的原动力,认为有一种最精细的、能动的、物质性的东西'奴斯',促使热和冷、干和湿等相对应以及'种子'从原始混合体中分离出来,开始运动,并构成无数的宇宙和具体事物。研究转变②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的重点由研究自然转移到了研究人。这时的智者不相信有真正的存在和客观真理,普罗泰戈拉认为,一切都同样真,是非善恶是相对人的感觉而言的;高尔吉亚又认为一切都同样假。自称为'爱智者'的苏格拉底认为存在着客观真理,认识真理也是可能的;真正的知识是从具体的道德行为中寻求各种道德的普遍定义;寻求定义的方法就是论辩诘难。③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进入系统化阶段,代表人物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论,认为现实的、可感知的世界不是真实的,在它之外存在着一个永恒不变的、真实的理念世界。理念是个别事物的'范型';个别事物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以个别事物为对象的感觉不可能是真正知识的源泉,而真知是不朽灵魂对理念的'回忆' 。亚里士多德不同意柏拉图的理念论,他把理念称之为'形式',认为'形式'不能脱离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形式是事物的本质,存在于事物之内。具体事物是由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构成的。质料与形式结合的过程,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但他又提出了一个事物最后的目的、运动最终的原因'第一推动者',认为它是一个没有质料的形式。亚里士多德去世后,希腊文化逐渐与罗马文化相结合,在800多年的时间里,出现了很多哲学流派,主要有伊壁鸠鲁学派、斯多阿学派和以皮浪为代表的怀疑论等。它们在前人思维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并涉及了伦理问题及宗教问题。在古希腊罗马哲学系统化阶段,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形式逻辑,为传统逻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世纪哲学 欧洲中世纪,天主教在世俗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都占据了统治地位,哲学成了神学的婢女,它的作用是为信仰作理性的解释。5~10世纪是中世纪哲学的早期,这段时期哲学研究的重点是关于普遍与个别的关系问题。后期罗马哲学家A.M.T.S.波爱修非常重视具有多样性的个别事物的真实性,认为共相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其本身不是物质性的。爱尔兰的哲学家J.S.爱留根纳认为普遍的整体是最真实的,神就是总体,它创造一切,包罗一切,又超越一切。神与万物不同,万物是神的部分,但神又在万物之中。11世纪初至14世纪初,

西方哲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第8期 哲学研究所办公室主办2006年4月25日·全所工作· 《西方哲学史》(多卷本)举行发布会 4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成果发布会暨《西方哲学史》(多卷本)出版座谈会”在院学术报告厅召开。会议由院科研局、江苏凤凰出版集团、哲学所、江苏人民出版社共同举办。副院长冷溶、前副院长汝信、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江苏凤凰出版集团董事长谭跃、哲学所所长李景源、书记吴尚民、《西方哲学史》(多卷本)主持人叶秀山及课题组成员,江苏人民出版社社长吴源及出版社的编辑、专家学者80余人出席了会议。冷溶、汝信、邬书林、谭跃、李景源、叶秀山、吴源等人在会上发言。 冷溶、邬书林在讲话中,热情祝贺《西方哲学史》(多卷本)的全部出版,充分肯定了它的学术水平和学术价值,强调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积极推进学术创新,繁荣学术出版,进一步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西方哲学史》(多卷本)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以科研成果发布会的方式推出的第一项科研成果。该项成果是我院1998年立项的重点科研项目,由叶秀山、王树人主持,各分卷主编和主要撰稿人都是“西方哲学史”重点学科的专家学者,部分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也参加了写作。该书共分8卷(11册),全书共575万字。

我所《西方哲学史》(多卷本)的特点 与国内以往的哲学史著作相比,我所这部《西方哲学史》有以下显著特点: 首先,它不是西方哲学的某一断代史或国别史,而是涵盖从古希腊罗马哲学到当今后现代思潮整个发展过程的西方哲学通史,因此它更全面、更系统、更具整体性;尤其是它根据西方哲学发展的实际内容和内在关联,对以往国内较少或没有涉及的人物、观点、理论和派别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介绍,使这部《西方哲学史》成为一个连贯的整体,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结构和体系基础。 其次,各卷作者都将“第一手材料”作为主要的和基本的研究依据,即将自己的研究建立在扎扎实实阅读西方哲学“原著”的基础上,努力把握原著的思想精髓,首先做到言之有据,进而言之成理,力戒无根据的浅谈和妄论;同时也重视对“第二手材料”的研究和借鉴,以开阔视野,丰富思路,进行创造性的研究。这种扎实严谨的治学作风在当前是极为可贵的。 再次,突出“中国学术特色”是各卷作者共同努力的目标,并在书中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这里的“中国学术特色”是指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突出以中华文化为背景的中国学者的学术观点和研究取向,使这部著作不是“西方的”哲学史在中国的简单翻版,而是中国学者对西方哲学的再思考。为此,本书特别注意吸收和借鉴国内学者的思想观点,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对多年来、尤其是近20年来中国学者研究西方哲学成果的一次概括和总结。出于同样的考虑,在第一卷“总论”中,还专辟篇章论述了中西哲学、文化在西学东渐中的融合,这对于我们反思中国哲学自身的发展,加深对西方哲学内在本质的理解,无疑有积极意义。 《西方哲学史》(多卷本)各卷内容 第一卷“总论“,叶秀山、王树人著。叶秀山撰写的上篇“西方哲学观念之变迁”,从分析西方哲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入手,对各种概念的形成、发展、相互关系和理论形态皆作了精要的刻画,凸现了哲学作为一种“自由”的学问的深刻内涵,阐明了西方哲学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王树人撰写的下篇“中西哲学、文化在西学东渐中的融合”,通过大量的史料分析,从佛典译介着手,系统勾勒了“西学东渐”的历史过程,展现了中西思想的碰撞、融合和互进的过程,揭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