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3.1从闪电谈起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上 13.1 从闪电谈起 教案

从闪电谈起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2、知道电荷有两种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验电器的认识4、了解静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护【过程与方法】1、通过大量事例认识静电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通过交流和讨论,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活动学习摩擦起电及摩擦起电的原因,了解摩擦起电,消除对“电”的神秘感,并对自然现象产生亲近的情感和探究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及摩擦起电的实质。
2、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验电器的原理。
【教学难点】1、知道摩擦起电的实质。
2、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你了解闪电是怎么回事吗?并列举生活中很多例子,比如毛衣静电、梳子梳头发等二、教学过程探究点1电是什么[阅读课本]P43“电是什么”[思考]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让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近轻小物体,如泡沫小球、小纸屑等。
观察并谈谈自己的发现。
[归纳提升]现象:用塑料笔杆摩擦头发,再让摩擦过的笔杆靠近小纸屑,看能不能吸引小纸屑。
发现: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思考]为什么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引导学生思考。
然后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总结摩擦起电的实质。
发现:摩擦起电的实质:电子的转移,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小组讨论]1.什么叫正电荷? 2.什么叫负电荷?[归纳提升]一种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做正电荷;另一种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做负电荷。
[思考]用塑料梳子在干燥的头发上梳几下,梳子上会带电,经检验梳子带的是负电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摩擦创造了电荷B.梳子得到了一些电子C.梳子失去了一些电子D.梳子失去了一些原子核[分析]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所以A、D都是错的,梳子带上负电,是梳子得到电子。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教案:13.1从闪电谈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20232024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3章第1节“从闪电谈起”。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静电现象的产生、电荷的种类、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静电的防止和利用。
具体内容包括:1. 静电现象的产生:通过摩擦、接触、感应等方式使物体带电。
2. 电荷的种类:正电荷和负电荷。
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 静电的防止和利用:利用导电体、绝缘体、避雷针等方法防止静电的危害,以及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掌握电荷的种类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静电现象的产生、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毛皮和橡胶棒、塑料尺等)。
2. 学具:笔记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闪电现象为例,引导学生思考闪电的产生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静电现象的产生,引导学生认识电荷的种类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 课堂实验:通过实验演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直观地理解静电现象。
4. 例题讲解:运用教材中的例题,讲解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与静电现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静电现象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3.1 从闪电谈起一、静电现象的产生1. 摩擦起电2. 接触带电3. 感应带电二、电荷的种类1. 正电荷2. 负电荷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2.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四、静电的防止和利用1. 利用导电体、绝缘体等方法防止静电的危害2. 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1)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20242025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是我最重要的使命。
因此,当我面对“13.1从闪电谈起”这一教案时,我决定采用一种轻松、有趣、互动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了解闪电,认识自然。
一、设计意图1. 了解闪电的形成原因;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3. 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闪电的形成原因,认识自然现象;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提高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热爱,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了解闪电的形成原因;难点:理解闪电与云层、大气层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课件;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张白纸、一支笔,用于记录观察结果。
五、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闪电的视频,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闪电的壮观。
然后,我提问:“你们知道闪电是如何形成的吗?”让孩子们自由发表意见。
2. 知识讲解:我利用课件,详细讲解闪电的形成原因,以及闪电与云层、大气层之间的关系。
3. 观察实验:让孩子们分组观察天空,寻找闪电的痕迹。
每组记录下观察到的闪电现象,并讨论闪电的形成原因。
4. 实践操作:每组分别进行一次模拟闪电实验,让孩子们亲自动手,感受闪电的形成过程。
5. 讨论交流:邀请几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实践体验,让孩子们在讨论中,进一步理解闪电的形成原因。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了解闪电的形成原因;难点:理解闪电与云层、大气层之间的关系。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认真反思了本次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我发现,孩子们在观察、实践和讨论中,表现出很高的兴趣和积极性。
但同时,我也意识到,部分孩子在理解闪电与云层、大气层之间的关系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3、1 从闪电谈起

给学生短暂的时间思考回答.
教师讲解: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认定自然界的电荷只有两种,一种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相同,人们把它规定为正电荷;一种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相同,人们把它规定为负电荷.
教师提问: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同学们在刚才的实验中发现它们之间的作用有什么规律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电学.
感受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激发探索科学的求知欲.
二、新课教学
(一)电是什么
[活动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
1.教师演示实验:将塑料梳子(塑料直尺、塑料杆圆珠笔)、玻璃棒或橡胶棒在尼龙布料、丝绸或毛皮上摩擦几下,再将棒靠近碎纸片、头发等轻小物体.
教师提问:请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教师演示实验:教师用讲台上摆放的实验器材,如玻璃棒、橡胶棒、丝绸、毛皮、细线、铁架台等器材做摩擦起电实验.
教师提问:实验中玻璃棒和橡胶棒都带了电,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
引导学生按照课本图13-4设计探究实验的过程.
(1)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观察它们之间发生的现象.(如图13-1-1(a))
(2)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观察它们之间发生的现象.(如图13-1-1(b))
(3)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观察它们之间发生的现象.(如图13-1-1(c))
培养学生学习电学的兴趣.
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实验过程,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该实验也可以找学生上讲台演示,并说明演示过程,让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现象并记录下来.)
指导学生边探究边交流,并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第13章第1节从闪电谈起(新教案)-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册物理(沪粤版)

第13章第1节从闪电谈起(新教案)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册物理(沪粤版)教案:第13章第1节从闪电谈起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闪电谈起,通过对闪电的了解,引入物理概念和研究方法。
整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原理,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静电和雷电的相关知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闪电的形成原理和静电、雷电的关系。
2. 教学重点:闪电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气球、毛皮等)。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上课之初,我会提问:“大家有没有见过闪电?闪电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
3.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闪电与天气、气候的关系,以及闪电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 练习:为学生提供一些关于闪电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闪电的形成原理和静电、雷电的关系。
2. 活动重点:闪电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闪电,引导学生了解物理知识,教学效果较好。
但在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对闪电与天气、气候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闪电、静电和雷电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探究闪电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重点细节:闪电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补充和说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我选择了多媒体课件和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
课件展示了闪电的图片和视频,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闪电的外观和产生的环境。
实验演示则让学生亲身体验静电现象,从而理解闪电与静电的关系。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教案: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 13.1 从闪电谈起一、教学内容1. 闪电的定义与分类2. 闪电的形成原因3. 闪电与天气的关系4. 防雷知识与技巧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基本概念,掌握闪电的形成原因及其与天气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掌握防雷知识与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闪电的形成原因及其与天气的关系。
难点:闪电的分类及防雷知识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课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闪电视频,让学生观察闪电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闪电是如何形成的,与天气有什么关系。
2. 知识讲解:(1)讲解闪电的定义与分类,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基本概念。
(2)解释闪电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理解闪电与天气的关系。
(3)介绍防雷知识与技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3. 例题讲解:通过分析几个与闪电相关的例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闪电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闪电的定义与分类2. 闪电的形成原因3. 闪电与天气的关系4. 防雷知识与技巧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描述一下闪电的现象,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2. 列举几种防雷措施,并说明其原理。
答案:1. 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通常发生在雷暴天气中。
它是由大气中的正负电荷相互作用产生的放电现象。
当正负电荷的差距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闪电。
2. 防雷措施包括: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等。
避雷针是通过将雷电引入地下,保护建筑物和人身安全;避雷带和避雷网则是通过引导雷电电流流入地下,减少雷电对建筑物的危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播放闪电视频、讲解知识、分析例题、随堂练习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了闪电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及其与天气的关系。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 册13.1 从闪电谈起 教教学设计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3.1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一、设计背景和目标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的第13个单元是电。
本单元的第1个课时的学习内容是从闪电谈起。
在学习这个课时的过程中,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相关的保护措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闪电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明白如何保护自己避免雷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从生活实际中观察闪电,并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知识(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导入闪电的概念。
可以用以下问题来指导学生: -你们有没有亲身经历过闪电? - 闪电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闪电会产生?3.2 实验探究(15分钟)在导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观察闪电产生的过程。
实验步骤如下: 1. 准备一个模型闪电球和一个橙子。
2. 将模型闪电球接触到橙子的表面,并慢慢移开。
3. 观察是否会出现闪电现象,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闪电的特点,并引导他们思考闪电产生的原因。
3.3 理论学习(20分钟)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向学生讲解闪电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可以按照以下内容进行讲解: 1. 闪电的形成原因:大气中不同层次的云之间产生快速放电,并伴随着强烈的光和声现象。
2. 闪电的特点:闪电具有极高的温度、亮度和威力,会对人和物造成极大的危害。
通过理论学习,让学生对闪电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3.4 分组合作探究(15分钟)把学生分为小组,要求他们选择一个观察闪电的场景(例如:夏天的晚上、雨天等),观察并记录闪电的现象。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闪电,勾勒闪电的形状等等。
然后,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引导他们总结出观察闪电的一些规律和特点。
3.5 安全保护知识(10分钟)向学生讲解保护自己避免雷击的方法和措施。
可以按照以下内容进行讲解: 1. 室内安全:避免在窗户或水龙头附近站立,尽量远离金属物品。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3.1 从闪电谈起

13.1 从闪电谈起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电荷有两种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了解静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护||。
过程与方法通过大量事例认识电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实验探究||,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
通过交流和讨论||,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摩擦起电及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采用提问的形式:电是什么?看过闪电吗?知道闪电是怎样形成的吗?小学课本里学过电荷有几种?它们之间的规律是怎样的呢?学生踊跃回答||,老师做些补充||。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电是什么||。
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活动1)1.使不带电的物体获得电的过程叫起电:电是物质中存在的一种能||,人们利用它来使电灯发光、机械转动等||,闪电是阴雨天气中云层间的放电现象、接触起电||。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这时物体带静电||。
相互摩擦的两种不同的物体带的是异种电荷||,其中一种是正电荷||,另一种是负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这两种电荷||。
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凡是与玻璃棒所带电性相同的物体所带的电都是正电荷||。
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负电荷||,凡是与橡胶棒所带电性相同的物体所带的电都是负电荷||。
那么丝绸带什么电?毛皮带什么电?同学回答||。
3.带电体的性质:能够吸引轻小的物体||。
如用圆珠笔笔杆或用塑料梳与头发摩擦后靠近小纸屑||,小纸屑被吸引||。
4.摩擦起电的实质: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依靠摩擦使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物体失去电子带上了正电||,物体得到电子带上了等量的负电||。
问学生:为什么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橡胶带负电荷?学生回答后||,老师补充:玻璃棒与丝绸摩擦||,由于构成玻璃棒的原子对其电子的束缚比较弱||,摩擦时玻璃棒上的一些电子就易转移到丝绸上||,这样玻璃棒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丝绸因得到电子而带上负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1 从闪电谈起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⑴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其原因。
⑵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⑶知道闪电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⑷通过实验活动,观察摩擦起电现象,研究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揭
示闪电的奥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⑸通过模拟闪电现象和学习摩擦起电的原因,消除对“电”的神秘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对自然现象产生亲近的情感和探究的愿望。
教学重点:摩擦起电及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教具(教学)准备: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方法(策略):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塑料尺、碎纸屑、验电器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用圆珠笔笔杆或用塑料梳与头发摩擦后靠近
小纸屑,小纸屑被吸引。
4、摩擦起电的实质: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
是依靠摩擦使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
物体上。
物体失去电子带上了正电,物体得到
电子带上了等量的负电。
问学生:为什么用丝
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荷,用毛皮
摩擦过的橡胶棒,橡胶带负电荷?老师补充:
玻璃棒与丝绸摩擦,由于构成玻璃棒的原子对
其电子的束缚比较弱,摩擦时玻璃棒上的一些
电子就易转移到丝绸上,这样玻璃棒因失去电
子而带正点,丝绸因得到电子而带上负电。
但
它们所带的电荷是相等的。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
解释毛皮和橡胶棒摩擦起电的过程。
5、摩擦起电注意事项:摩擦起电只有在干燥
的环境下才容易发生。
潮湿、手上有汗无法完
成静电实验。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摩擦可以使物体带
电,那么不同物体摩擦所带的电荷是一样的
吗?请同学们参照下面的学案进行实验探究:
⑴将两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会发生
什么现象?
⑵将两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会发生
什么现象?
⑶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跟被毛皮摩擦过
的橡胶棒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
把实验结果填在下表中:
注:表中“玻璃棒”是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
棒,“橡胶棒”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
⑷分析表中的现象,你能得到哪些结论?
学生实验后,把他们的实验记录结果投在大屏
幕上,给学生留出观察、思考、充分交流的时
间。
学生经过讨论,一般能得出如下结论:“被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跟“被毛皮
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是不同的;同种
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这时教师说明:用摩擦起电的方法可以使各种
各样的物质带电,人们运用上述方法做了大量
的实验,结果表明,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一种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
叫正电荷;另一种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
玻璃棒橡胶棒
玻璃棒
橡胶棒
同学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分组进行
实验
这样处理学生对两种电荷
认识要好一些!
对于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
我将实验作了改进,效果非
常好。
可推广
象
现
体
电
带
体
电
带
(四)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练习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让一物体与验电器的金属
球接触,如果验电器的两
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
则说明物体带电.当一带
正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
时,验电器就带上了正电
荷,而使两金属箔片张开
一定角度(电子从验电器转移到了物体);当一
带负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时,验电器就带上了
负电荷,而使两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电子
由带电体转移到验电器上)如11-1-3所示
4、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带电体带电多少不同,验电器的两金属箔张开
的角度就不同,因此可用验电器来粗略比较物
体带电的多少.
与电有关的现象解释
应用:静电喷涂、静电植绒、静电除尘、
静电复印、防护、避雷针等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摩擦起电现象和电荷间的
相互作用,并会判断物体是否带电的几种方
法。
了解了生活中电现象的利用和防护。
1.有A、B、C、D四个带电体,用细线悬挂起
来,它们相互作用的情况如图11-2所示,已
知B带正电,则D带__负__电荷。
课后自我评价与练
从闪电谈起
一、电是什么
摩擦起电带电体性质:吸引轻小物体
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发生了转移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正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负电荷
三、怎样知道物体带了电
验电器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四、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
应用防护
上网学习,现代生活的趋
势!教师必须用好引导工
作!
巩固知识
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是重
点,补充练习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