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生态学

合集下载

(完整版)园林生态学

(完整版)园林生态学

园林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的科学。

2、生态园林:根据生态学原理,把自然生态系统改造转化为人工的并高于自然的新型园林生态系统。

3、耐受定律:植物的生存需要依赖环境中的多种条件,而且植物有机体对环境因子的耐受性有一个上限和下限,任何因子不足或过多,接近或超过了某种植物的耐受限度,该种植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甚至灭绝。

4、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植物当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时,往往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称为趋同适应。

5、光周期现象:自然界中,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换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6、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7、冻拔:又称冻举,气温下降,引起土壤结冰,是间接的低温危害。

8、冻裂:昼夜温差导致热胀冷缩产生弦长拉力,使树皮纵向开裂而造成伤害。

9、阿伦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下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10、富营养化:大量N、P、K等营养物进入水域,引起不良藻类和其他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含量下降,水质恶化,生物大量死亡。

(水华、赤潮)11、团粒结构:是土壤中腐殖质把矿物土粒互相粘结成直径0.25〜10mm的小团块,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使土壤中水、肥、气、热的状态处于最好的相互协调状态,团粒结构的土壤最适宜植物的生长。

12、菌根:土壤中真菌与树木根系形成互惠共生,即菌丝侵入树木根系的表层细胞壁或细胞腔内形成一种特殊结构的共生体。

13、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发生了化学变化或化学变化反应,形成与原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

(硫酸烟雾、氮氧化物、光化学烟雾)14、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园林生态学是指园林与生态学领域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园林植物与动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实现城市绿化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

以下是园林生态学的复习资料。

1. 园林生态系统园林生态系统由植物、动物、微生物、土壤等生物要素与水、阳光、空气等非生物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而稳定的生态系统。

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开放性:园林生态系统与周围环境交换物质与能量。

- 稳定性:园林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机制,能够维持一定的物种组成与生态功能。

- 多样性:园林生态系统内物种多样,生态功能丰富。

2. 园林植物作为园林生态系统的基础要素,园林植物在园林生态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园林设计与管理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选择适宜物种:考虑到园林生态系统的生态需要,应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适宜物种进行绿化。

- 追求生态效益:在绿化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园林植物的生态效益,如积极吸收污染物质、促进微生物活动等。

3. 城市生态园林生态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

园林生态系统能够促进城市生态功能的提高,例如:- 缓解城市气候:园林生态系统可以促进周围空气的流通,有效缓解城市的热岛现象。

- 提升水资源利用效能:通过园林植物的引导,采集城市降雨,实现水资源的利用。

4. 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是指在自然生态破坏或退化的地区,利用生态学原理与技术手段进行疏导、改造和重建,以恢复和改善原有生态系统。

园林生态学在生态修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实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总之,园林生态学是园林设计与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对园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园林生态学冷平生第一版

园林生态学冷平生第一版

园林生态学冷平生第一版【原创实用版】目录1.园林生态学的概念与意义2.园林生态学的发展历程3.园林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4.园林生态学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应用5.冷平生对园林生态学的贡献正文园林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园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调控和保护的学科,旨在构建和谐的园林生态系统,提高园林景观的美学价值和生态效益。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园林生态学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园林生态学的概念最早由冷平生提出,他在第一版《园林生态学》中详细阐述了园林生态学的概念、意义、发展历程、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冷平生认为,园林生态学是研究园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非生物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园林景观和生态效益的影响的学科。

在园林生态学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从一个较为狭窄的领域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的过程。

从最初的园林植物配置、园林景观设计,到后来的园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园林生态系统的调控与保护,园林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和拓展。

园林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园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功能、园林生态系统的调控与保护等方面。

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实验室分析、模型模拟等。

这些研究内容和方法为园林生态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园林生态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园林生态系统的科学规划、设计和管理,可以提高园林景观的美学价值和生态效益,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例如,通过合理配置园林植物,可以改善城市气候环境、减少空气污染,为城市居民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冷平生对园林生态学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作为园林生态学的奠基人,他提出了园林生态学的概念,为园林生态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他还对园林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为园林生态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

总之,园林生态学是一门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科,它为我们构建和谐的园林生态系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园林生态学

园林生态学

园林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限制因子: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限制、甚至死亡的生态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任何种生态因子只要3•短日照植物:指日照长度短于某一数值才能开花的植物,通常需要8~12h日照。

4•优势种: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

它们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即优势度较高的种。

5•亚优势种: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

在复层群落中,亚优势种通常居于较低的亚层。

6•邻接效应:又称“密度效应”,指物种密度增加所引起的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植物种群的邻接效应,会引起个体的死亡,而且还有个体上某些部分,如枝、叶、花、果、小根等的枯萎。

在植物群落形成过程中,种群的邻接效应较突出的是自然稀疏。

是一种遗传特性,因树种不同而有差异。

树种的耐荫性受到年龄、气候、土壤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而言,一切对树木生长的生态条件的改善,都有利于树木耐荫性的增强。

10. 静态生命表:又称特定时间生命表,它是根据在某一特定时间调查获得的种群各龄级的个体数编制成的。

11. 动态生命表:又称为同生群生命表或特定年龄生命表,它是由同生群的个体从出生到最后一个个体死亡的数据构成的,反映了各龄级个体在经历相同环境条件下的同生群种群数量动态情况。

12. 水体富营养化:指水中氮、磷、钾等营养物质过多,致水中的浮游植物(主要是藻类)过度繁殖。

13. r—对策:在物种选择适应环境的策略中,有利于增大内禀率的选择为r—对策。

14. K —对策:在物种选择适应环境的策略中,有利于增大竞争能力的选择为K —对策。

15. 食物链:不同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索式单向联系称为食物链。

16. 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之中。

17. 反馈(正/反):反馈就是系统的输出变成了决定系统未来功能的输入。

园林生态学 总结

园林生态学 总结

生态学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1)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Haeckel, 1866)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Odum,1956)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3)我国著名的生态学家马世骏(1979)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2、生态学定义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3、园林学的含义园林:在中国在古籍里根据不同的性质也称作园、囿、苑、园亭、园池、山池、池馆、山庄等。

园林学(定义):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

现代园林学:一门协调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及自然环境关系的科学和艺术,它的任务是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创造生态健全、景观优美、反映时代文化和持续发展的人类生活环境,在环境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我国园林生态学发展的背景c. 1997年,我国著名的园林生态学家李嘉乐发表文章《园林生态学拟议》,正式提出园林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框架:以人类学为基础,融合景观学、景观生态学、植物学和城市生态系统等理论,研究在风景园林和城市绿化可能影响的范围内人类生活、资源利用和环境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及调节途径。

5、园林生态学定义(重点)研究园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与其它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即研究以人工栽培的各种园林树木、花卉、草坪等植物和自然的或半自然的植物群体等共同组成的园林生物群落与其相应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6. 园林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1)植物所处的环境出发,介绍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重点阐明与园林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各主要生态因子(太阳辐射、温度、水分、土壤、大气)的基本特性、对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调控;(2)在研究环境与植物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引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3)介绍与园林密切相关的城市生态系统(4)详细阐述园林生态学最关注的热点、实践问题。

园林生态学

园林生态学

园林生态学园林生态学是利用植物、动物、土壤、水体和风等物质和能量元素,以及他们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探讨园林生态系统的建立、维护和管理的学科。

它关注园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这个系统的发展和变化。

林生态学是一个多学科学问的高度综合性学科,涉及植物学、动物学、土壤学、水文学、风学、自然资源学、生态保护学和园林学等学科。

园林生态学涵盖了园林生态系统中的植被、水体、土壤、动物和气象等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是园林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

园林生态学研究可以解释园林建设过程中的植物、土壤、水体和动物等因素如何相互影响,从而获得一个有效的成果。

园林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气候条件的测量和观察,植物群落的计数和观察,动物群落的调查,水体的化学分析和微生物活性的测定,土壤的理化性质的分析,行政监管的评估等。

园林的建设是人类加工自然环境的一种形式,由于园林形态的多样性,园林本身就具有多种形态,因此园林生态学尤其重要,园林生态系统内植被、水体、土壤、动物和气象等因素的构成都是园林设计和施工的重要参考,园林生态学的研究可以为园林的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方针。

一般说来,园林分为室内园林和室外园林。

园林生态学在研究室内园林时,需要考虑室内空气、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以及室内园林中植物和动物群落的结构和演化特点;而在研究室外园林时,则需要考虑气候、土壤、经济发展等条件,以及室外园林中植物和动物群落的结构和演化特点。

因此,研究园林生态学的同时,必须和植物学、动物学、土壤学、水文学、风学、自然资源学、生态保护学和园林学等学科和跨学科结合在一起,考虑多种因素。

园林生态学的研究是人类社会的需求和利益的体现,它不仅仅是在研究材料规律,而且是在探索和构建有效的园林建设和管理模式。

目前,园林生态学研究一直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并在园林设计和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实现和谐社会环境、改善城市生活质量和提高园林建设和管理水准作出了重要贡献。

园林生态学冷平生第一版

园林生态学冷平生第一版

园林生态学冷平生第一版摘要:一、园林生态学概述1.定义及意义2.发展历程二、园林生态学原理1.生态系统结构2.生态系统功能3.生态系统服务三、园林生态学应用1.园林设计与规划2.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3.园林绿化与可持续发展四、我国园林生态学现状与挑战1.政策与法规2.技术与实践3.存在问题与对策五、园林生态学发展趋势1.创新理论与技术2.跨学科研究与综合应用3.国际化与合作正文:园林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园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服务及应用的学科。

它旨在探讨自然与人工复合生态系统中的生态过程、环境质量、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问题,为园林设计与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园林绿化与可持续发展等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园林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逐渐深入,开始关注园林绿化与生态环境保护。

在我国,园林生态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政策法规不断完善,技术创新和实践应用不断推进。

然而,仍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如园林设计与规划不合理、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加强园林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在园林生态学应用方面,园林设计与规划是核心领域。

设计师需根据园林生态学原理,合理配置植物种类和布局,创造优美的景观效果,同时确保生态功能和环境效益。

此外,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也是园林生态学的重要应用之一,通过治理污染、恢复植被、改善土壤等措施,使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到健康状态。

园林绿化与可持续发展则是园林生态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旨在提高城市绿化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面对未来,园林生态学发展趋势表现为创新理论与技术、跨学科研究与综合应用、国际化与合作。

首先,园林生态学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理论体系,为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其次,跨学科研究是园林生态学发展的关键,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丰富和拓展园林生态学的研究领域。

最后,国际化与合作是园林生态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与国际接轨,引进先进理念和技术,推动我国园林生态学的繁荣发展。

园林生态学冷平生第一版

园林生态学冷平生第一版

园林生态学冷平生第一版摘要:1.园林生态学的概念与意义2.园林生态学的发展历程3.园林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4.园林生态学的应用案例与价值5.冷平生对园林生态学的贡献正文:园林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园林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调控及其保护、利用、改善的科学。

在园林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中,园林生态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冷平生是我国园林生态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的《园林生态学》为我国园林生态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园林生态学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其概念和意义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园林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是园林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建设和管理,旨在提高园林绿地的生态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园林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 世纪中叶。

随着人类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园林生态学应运而生。

在我国,园林生态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冷平生的《园林生态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园林生态学理论和实践的专著,为我国园林生态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园林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涵盖多个领域。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园林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调控及其保护、利用、改善等方面。

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模型模拟、遥感技术等。

园林生态学的应用案例和价值表现在多个方面。

例如,通过园林生态学研究,可以优化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提高园林绿地的生态功能,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此外,园林生态学还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冷平生对园林生态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将园林生态学引入我国园林学科体系,为我国园林生态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次,他系统阐述了园林生态学的理论和实践,为我国园林生态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最后,他推动了我国园林生态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我国园林生态学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之,园林生态学是一门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学科,冷平生的《园林生态学》为我国园林生态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学复习重点
1、环境与环境因子:与某一特定主体有关的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就是这个主体的环
境。

构成环境的各个因素称为环境因子(因素),包括需要的、不需要的或者是有害的因子。

2、生态因子:在环境因子中,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用
的因子。

(如温度、水、二氧化碳等直接起作用的因子,以及地形、坡向、海拔高度等间接起作用的因子。


3、生态幅:每个物种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各物种的遗传特性。

4、限制因子:诸多生态因子中,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限制、甚至死亡的因子称为限
制因子
5、生境:具体的特定地段上对植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总和。

(如沙丘生境、林下生境、
沼泽生境。


6、热岛效应: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它是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

7、狭管效应:地形的狭管作用,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地形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
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

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

这种地形峡谷对气流的影响;称为“狭管效应”。

8、空气污染:空气污染,又称为大气污染,是指在空气的正常成分之外,又增加了新
的成分,或者原有成分骤然增加而危害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的生长发育。

9、土壤污染:当土壤中含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
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通过“土壤→水→人体”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

10、热岛效应: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它是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

11、酸雨:酸雨正式的名称是为酸性沉降.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雾、雹等大气
降水。

12、光化学烟雾: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HC)在大气环境中受强烈的太阳紫外线照射后
产生一种新的二次污染物----光化学烟雾,在这种复杂的光化学反应过程中,主要生成光化学氧化剂(主要是O3)及其他多种复杂的化合物,统称光化学烟雾。

13、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

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
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14、水体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钾等植物营养物质增多,可促进水生藻类过度繁殖,
有机物残体分解和浮游植物呼吸耗氧,导致水体溶氧量明显减少,水质变差。

15、种群:同种植物的个体群。

16、构件:构件种群。

17、生态对策:生物经进化而形成的适应环境的策略。

18、最大持续产量:种群在K值的保存量。

19、最适产量:当种群密度达到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
20、自疏:指同种植物或固着性动物,因种群密度而引起种群个体死亡而密度减少的过
程。

21、生态位:是指每个个体或种群在种群或群落中的时空位置及功能关系。

22、竞争:有相似要求的物种,有限的空间和资源,相互抑制。

23、他感作用:某些植物能分泌一些有害的化学物质,抑制(促进)其它植物在其周围
生长。

1、什么是限制因子?如何确定哪些生态因子是限制因子?
诸多生态因子中,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限制、甚至死亡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植物生长的耐受范围,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

2、对于园林绿化来讲,环境有哪两方面的含义?
“生物学”环境:以园林植物为主体。

“环境科学”环境:以人为主体,如城市(宜人)环境,人居环境。

3、什么是热岛效应,形成的原因有那些?从园林的角度,该如何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它是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

形成原因:
A 城市下垫面的反射率要比郊区小,下垫面建筑材料的热容量比郊区森林、草地、农田
组成的下垫面要大得多;
B 城市大气中有二氧化碳和污染物覆盖层,对地面长波辐射有强烈的吸收作用。

C 城市中有较多人为热进入空气,特别是高纬度地区冬季取暖;
D 城市建筑物密集,通风不良,不利于热量扩散;
E 城市地面排水系统发达,地面蒸发量小。

缓解热岛效应的对策:
4、与郊区相比,城市气候在主要有那些不同?
1.气温:城市会出现热岛效应而郊区不会有
城市气温普遍比郊区要高
2.风:峡管效应,风速比郊区小
3.湿度:干岛效应
4.降雨:暴雨天数比郊区多。

5、城市内部光照强度取决于哪些因素?
主要取决于街道宽度(D)、街道走向(A)和建筑物高度(H)。

6、煤炭型空气污染与石油型空气污染有什么不同?
煤炭型: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硫和粉尘,主要来自燃煤过程。

煤炭型空气污染常发生在冬季。

石油型:主要污染物为光化学烟雾,由石油和石油产品的燃烧及汽车排放的尾气引起的。

夏秋季节最容易发生。

7、阐述城市水文特征与海绵城市的建设对策。


8、简述空气污染物的主要类型。

(1) 颗粒状污染物:空气中分散的微小的固态或液态物质。

一般可分为烟、雾和粉尘等。

(2) 气态污染物(直接进入大气的初级污染物)
9、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如何判断?
水体中氮、磷、钾等植物营养物质增多,可促进水生藻类过度繁殖,有机物残体分解和浮游植物呼吸耗氧,导致水体溶氧量明显减少,水质变差。

水体中氮含量超过0.2-0.3ppm,生化需氧量大于10ppm,磷含量大于0.01-0.02ppm,pH值7-9的淡水中细菌总数每毫升超过10万个,表征藻类数量的叶绿素-a含量大于10μmg/L。

10、植物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种群数量和密度、种群的性比、种群的年龄结构、种群的空间格局、植物的构件种群
11、如何理解生态对策?简述植物的对策类型?
概念:生物经进化而形成的适应环境的策略。

表现:不同形态和功能特征来适应环境,完成其生活史。

K-对策者
种群比较稳定,种群密度常处于K值周围。

出生率低,寿命长,个体大,具有较完善的保护后代的机制,子代死亡率低;
扩散能力较差,但竞争能力较强,把有限的能量多投入于提高竞争能力上,适应稳定生境。

r-对策者
通常出生率高,通过高r值而迅速增殖;
寿命短,个体小,子代死亡率高;
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

机会主义物种,适应于多变而不稳定的生境。

小型啮齿类和杂草等属于r-对策者,如狗尾草、飞蝗。

可能出现种群大暴发现象。

如凤眼莲等。

12、在什么条件下,植物最有可能发生自疏现象?
果播种密度进一步提高和随着高密度播种下植株的继续生长,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而且进而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

在高密度的样方中,有些植株死亡了,于是种群开始出现“自疏现象”。

13、什么是竞争排斥原理?在何种条件下可能发生竞争排斥?
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种不能永久共存。

在同一地区共同生活的两个种,往往在生存空间、食性、活动时间等生态习性方面有所不同。

14、如何理解生态位的概念?
是指每个个体或种群在种群或群落中的时空位置及功能关系。

15、什么是植物群落演替?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群落演替: 一个群落被其他植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质的变化。

①原生演替:原生裸地。

时间长。

②次生演替:次生裸地。

如森林采伐迹地,弃耕地。

时间短。

16、分析“顶级群落”、“潜在植被”、“地带性植被”的相互关系。

17、应如何利用植物群落演替的规律,合理规划设计、配植园林植物群落。

18、什么是顶级群落?其形成的决定性因子可能有哪些?
顶级群落(climax community)是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其中各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产生量和消耗量(如呼吸)也都达到平衡。

决定性因子:气候、土壤、地形、动物。

19、什么是地带性植被?简述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20、简述重庆地区地带性植被的主要组成特点。

21、试述中国植被分类的基本原则、分类系统,以及各基本单位的涵义。

22、什么是非地带性植被或隐植被?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是什么?
23、城市植被与自然植被相比较有哪些变化?
24、城市植被恢复重建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并简述其理由。

25、简述宫胁昭的环境保护林建造法。

改造土壤,控制水分条件。

收集乡土树种种子。

营养钵育苗
26、如何理解城市生态系统?
27、城市生态系统有什么特点?
28、你认为生态城市应有哪些方面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