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生态学 期末复习要点

合集下载

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园林生态学是研究园林与生态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旨在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园林环境,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的功能。

它涉及到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一些园林生态学的重要概念和原则。

首先,园林生态学强调的是生态系统的整体性。

生态系统由许多相互作用的组成部分组成,包括生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土壤、水资源等。

在园林设计中,我们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的相互关系,以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例如,在选择植物时,我们应该考虑它们的生长习性、适应性以及它们与其他植物和动物的互动关系。

其次,园林生态学强调的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地区内不同物种的数量和种类。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在园林设计中,我们应该选择多样性的植物物种,以吸引不同种类的动物和昆虫。

这样可以促进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

第三,园林生态学强调的是土壤的保护和改良。

土壤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它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

在园林设计中,我们应该避免过度破坏土壤,例如过度耕作或使用化学肥料。

相反,我们可以采用有机肥料和覆盖物来改善土壤质量,增加土壤的保水能力和养分含量。

此外,园林生态学还强调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水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

在园林设计中,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来节约水资源,如收集雨水、合理安排灌溉系统等。

此外,我们还可以选择适应干旱条件的植物物种,以减少对水资源的需求。

最后,园林生态学还关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园林环境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还应该提供一个与自然互动的空间。

在园林设计中,我们应该考虑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采取措施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例如,我们可以设置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景观,以促进人们对自然的理解和尊重。

综上所述,园林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关注园林与生态之间的相互关系。

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园林生态学是指园林与生态学领域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园林植物与动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实现城市绿化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

以下是园林生态学的复习资料。

1. 园林生态系统园林生态系统由植物、动物、微生物、土壤等生物要素与水、阳光、空气等非生物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而稳定的生态系统。

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开放性:园林生态系统与周围环境交换物质与能量。

- 稳定性:园林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机制,能够维持一定的物种组成与生态功能。

- 多样性:园林生态系统内物种多样,生态功能丰富。

2. 园林植物作为园林生态系统的基础要素,园林植物在园林生态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园林设计与管理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选择适宜物种:考虑到园林生态系统的生态需要,应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适宜物种进行绿化。

- 追求生态效益:在绿化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园林植物的生态效益,如积极吸收污染物质、促进微生物活动等。

3. 城市生态园林生态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

园林生态系统能够促进城市生态功能的提高,例如:- 缓解城市气候:园林生态系统可以促进周围空气的流通,有效缓解城市的热岛现象。

- 提升水资源利用效能:通过园林植物的引导,采集城市降雨,实现水资源的利用。

4. 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是指在自然生态破坏或退化的地区,利用生态学原理与技术手段进行疏导、改造和重建,以恢复和改善原有生态系统。

园林生态学在生态修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实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总之,园林生态学是园林设计与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对园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原创力 《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原创力 《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原创力《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章个体生态学总论环境的概念按其性质,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经人类干涉后的自然环境)和社納境。

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

生境:特定生物体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的分类不可替代性:对生物作用的因子虽不是等价的,但都很重要,缺一个都不行,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

补偿性:但在一定条件下,当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时,可依靠某一相近生态因子的加强而获得类似的生态效应。

最小因子定律(木桶原理):生物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营养物质。

限制因子:某一数虽最不足的营养物质,由于不能满足生物生长的需要,不仅限制了生物的生长,而且也将限制其它处于良好状态的生态因子发挥作用,这一生态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不足或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就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每个物种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称为生态幅。

耐性定律的补充原理:① 任何一种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② 同种生物在不同的生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③ 由于生态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当某一生态因子不是处于最适状态时,生物对其他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将会缩小。

④ 对多个生态因子耐性范围都很宽的生物,其地理分布范围也很广。

⑤ 同一生物种的不同品种,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其耐性范围会发生变化,产生生态型的分化。

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当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时,往往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趋异适应: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在不同个体群之间产生了相应的生态变异。

生活型,不同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或人工培养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相似的形态、生理、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或人为培养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所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

园林生态学复习指导

园林生态学复习指导

生态学复习指导一.名词解释。

1.园林生态学:研究城市中人工栽植的各种园林树木,花卉,草坪等组成的园林植物群落内各种生物之间及其与城市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学:研究生物在其生活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

3.生态位:物种在其群落中的地位和角色。

4.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处于相互适应于协调的动态平衡中。

5.植物种群:在一定空间中,同种植物个体的组合。

6.植物群落:在一定空间内,生活在一起的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7.正反馈:使系统偏离加剧,不能维持系统稳定。

负反馈:通过自身的功能缓解系统的压力以维持系统的稳定。

8.环境因子:构成环境的各个因素称为环境因子。

9.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植物。

10.建群种:各层有各层自的优势种,其中优势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群落的作用,常称为建群种。

11.长/短日照植物:日照长度超过/短于某一数值才能开花的植物。

12.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

13.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二.填空和简答1.生态因子的作用及基本特征?综合作用,生态环境是由许多生态因子组合起来的综合体,对植物起着综合的生态作用;非等价性,对植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一个或几个起决定性作用,这些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植物的生长发育必需的生存因子,包括关怀,热,水分,空气,无机盐类等,这些因子对植物的作用虽不是等价的,但各具其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阶段性,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往往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区分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对分析影响植物生长发育与分布的原因是很重要的。

2.生态因子按性质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3.水生植物分为哪几类?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

4.植物多样性的包括层次?遗传多样性,指所有的生物个体中所包含的各种遗传物质和遗传信息,即包括了同一种的不同种群的基因变异,也包括了同一种群内的基因变异;物种多样性,是指多种多样的生物类型及种类,强调物种的变异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指生态系统中的生境类型,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丰富程度。

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

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园林生态学是研究城市和农村环境中植物与动物相互作用以及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如何在园林设计和规划中创造出符合生态原则的绿色空间。

本文将对园林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复习,并提供一些相关示例和案例。

一、园林生态学的概念和原理1. 环境可持续发展:园林生态学强调设计和管理园林空间时要考虑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它注重保护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恢复。

2. 生态恢复:园林生态学的目标之一是通过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善土壤质量、水资源管理和空气质量等,以实现环境的恢复和改良。

例如,可以通过引入防风、固氮和抗污染的植物物种来改善污染地区的生态环境。

3. 生物多样性保护:园林生态学关注保护和增加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通过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物种,建立起适宜野生动物栖息和繁衍的生态环境。

4. 水资源管理:园林生态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水资源的管理。

通过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和水源保护措施,尽量减少水的浪费和污染,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5. 空气质量改善:园林生态学可以通过选择适合园林环境的植物物种来改善空气质量。

植物通过吸收和过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并释放氧气。

二、园林生态学的实践案例1. 城市公园:城市公园是园林生态学应用的一个重要场所。

在城市公园中,可以通过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物种,打造出一个绿色、美观且生态友好的环境。

例如,可以选择具有抗污染能力的植物物种,以减少城市空气污染的影响。

2. 生态景观规划:在景观规划中,园林生态学的原则被广泛应用。

例如,在规划城市或农村社区时,可以选择合适的绿化植物来改善空气质量和水资源管理,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3. 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园林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在自然保护区中,需要采取措施保护和恢复现有的生态系统,防止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环境破坏。

4. 农业生态系统:园林生态学也可以应用于农业领域。

园林生态学考试重点总结(精简准确)

园林生态学考试重点总结(精简准确)

个体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2、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的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如氧气对陆生动物和水生动物的作用。

3、光周期现象:植物和动物对昼夜长短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反响。

4、趋同适应〔生活型〕: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一样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

趋异适应〔生态型〕:趋异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形态构造、生理特性、适应方式和途径等。

5、因子的补偿作用:*一因子的数量缺乏,有时可以由其他因子来补偿。

但只能是在一定范围内作局部补偿。

6、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7、物候:是指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节律性变化,形成的与此相适应的发育节律。

8、休眠: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的生理机制。

9、干灼:指当幼嫩苗木的根茎部位与高温表土相接触时,苗木根茎部的输导组织和形成层即被灼伤,严重时导致苗木死亡的现象。

根茎灼伤的部位在土表上下2mm之间,形成环状"卡脖〞伤害。

10、皮烧:强烈的太阳辐射和高温能促使细胞原生质凝固,破坏新陈代谢功能,造成树木形成层和树皮组织局部活组织死亡的现象。

11、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

12、广温植物:不少陆生维管束植物能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生活,即能适应较大的温度变幅,这类植物称为广温植物.如松、桦、栎等能在-5~55℃温度范围内生活。

窄温植物:植物只能生活在很窄的温度范围内,不能适应温度的较大变化,称为窄温植物。

13、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的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大气及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破坏了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开展的条件,对生物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现象。

园林生态学讲解

园林生态学讲解

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1)重点:环境:与某一特定主体有关的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

(识记)1、环境因子:构成环境的各个因素。

(识记)2、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

(识记)3、城市环境: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识记)4、生态因子的分类:按性质分:气候土壤地形生物人为因子5、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1.综合作用:多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环境中任何一个因子的化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

2.非等价性:对植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一个或几个因子起决定性的作用。

3.不可替代和互补性: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生存因子对植物的作用虽不是等价的,但各具其重要性不可替代,但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可由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4.阶段性: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和生态因子的强度不同;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对分析植物的分布和生长发育的原因很重要。

6、耐受性定律的内容:生物不仅受生态因子最低量的限制,而且也受生态因子最高量的限制,也就是说,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的上限和下限。

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7、限制因子:在诸多生态因子中,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限制,甚至死亡的生态因子。

8、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条件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2)次重点:城市主要环境问题:城市大气污染,城市水体污染,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城市噪音污染。

(3)一般:环境的类型: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1、生境:是指植物体或植物群落所居住的地方,是具体的特定地段上对植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的总和。

2、植物小环境:是指接近植物个体表面或个体表面不同部位的物理环境。

3、体内环境:是指植物体内部的环境。

4、自然环境:是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的自然界中的物体和能量的总体。

园林生态学讲解

园林生态学讲解

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1)重点:环境:与某一特定主体有关的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

(识记)1、环境因子:构成环境的各个因素。

(识记)2、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

(识记)3、城市环境: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识记)4、生态因子的分类:按性质分:气候土壤地形生物人为因子5、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1.综合作用:多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环境中任何一个因子的化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

2.非等价性:对植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一个或几个因子起决定性的作用。

3.不可替代和互补性: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生存因子对植物的作用虽不是等价的,但各具其重要性不可替代,但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可由另一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4.阶段性: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和生态因子的强度不同;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对分析植物的分布和生长发育的原因很重要。

6、耐受性定律的内容:生物不仅受生态因子最低量的限制,而且也受生态因子最高量的限制,也就是说,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的上限和下限。

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7、限制因子:在诸多生态因子中,使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限制,甚至死亡的生态因子。

8、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条件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2)次重点:城市主要环境问题:城市大气污染,城市水体污染,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城市噪音污染。

(3)一般:环境的类型: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1、生境:是指植物体或植物群落所居住的地方,是具体的特定地段上对植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的总和。

2、植物小环境:是指接近植物个体表面或个体表面不同部位的物理环境。

3、体内环境:是指植物体内部的环境。

4、自然环境:是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的自然界中的物体和能量的总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林生态学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是整体论和。

A.信息论 B.控制论着 C.系统理论 D.稳定论2.下列原理中,不属于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的是。

A观结构和功能原理 B.生物多样性原理 C.物种流动性原理D.景观叠加原理3.下列要素中,不属于景观要素类型的是。

A.斑块 B.交点 C.走廊 D.本底4.走廊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是具有连通作用,另一方面具有。

A.障碍作用 B.网络作用 C.联系作用 D.扩散作用5.廊道的重要特征有弯曲度和。

A.连通性能 B.控制性 C.多样性 D.封闭性6.下列指标中,不属于景观多样性指标的是。

A.丰富度B.可及度 C.Simpson多样性指数 D.相对分块数7.不同的森林类型的结构可分为两个系列,一个是地境系列,另一个是。

A.时间系列 B.空间系列 C.平面系列 D.立体系列8.下列特征中,不属于网状景观的空间特征的是。

A.走廊宽度 B.网的回路C.网的面积 D.网格大小9.在影响景观形成的气候因素中,温度和是更为重要的气候地理因素。

A.太阳辐射B.降水 C.风 D.海拔高度10.植物可以根据其生活型分为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

A.地被植物B.苔藓植物 C.草坪植物 D.藤本植物11.人类对斑块结构的影响有:斑块类型,斑块大小,斑块形状和。

A.斑块生产力 B.斑块起源 C.斑块周转率D.斑块密度12.影响污染空气散播的主要因素有气象因素,地形因素和。

A.降水因素 B.地貌因素C.植被因素 D.人口因素13.植物的运动地靠来实现的。

A.散布 B.迁移 C.巢区活动 D.群落活动14.景观变化的作用力之一是自然力,自然力又分为物理力和.A.化学力B.生物力 C.天然力 D.地动力15.根据景观变化的作用力强度,景观产生四种不同的结果,它们是波动,建立新的平衡和景观替代。

A.恢复 B.破坏 C.上升 D.下降16.景观内部的开放性,和物种以及遗传多样性是保持景观稳定的因素。

A.系统性 B.统一性 C.同质性D.异质性17.土地的综合分类是考虑地形,气候,土壤和等各种属性。

A.地理纬度 B.海拔高度C.植被 D.动物分布18.城市景观是什么最为明显的景观类型。

A.人为干扰 B.自然干扰 C.物质生产最高 D.系统最为稳定19.水土流失属于下列哪种景观流。

A.物种流B.物质流 C.信息流 D.能量流20.湖南的主要地貌类型是。

A.黄土地貌 B.河谷地貌C.山地地貌 D.冰川地貌21景观的地理学概念起源于A.德国 B.英国 C.荷兰 D.捷克斯洛伐克22.景观是处于的一级生物组织层次。

A.生物圈之下,区域之上 B.群落之下,个体之上C.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 D.种群之上,群落之下23.1982年,的成立,标志着景观生态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A.风景园林学会 B.生态学会C.国际景观生态学会 D.国际生物圈组织24.景观要素斑块在景观镶嵌体中的视觉表现就是A.颗粒的粗糙程度 B.颗粒的形态 C.颗粒的边缘 D.颗粒的色彩25.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中个关系表达式,表示物种与岛屿面积之间的关系。

A.S=cA z B.K=E/r C.I ij=Pij/d2 D.RDI=Rn/r.L26.水的下渗主要取决于不同地方的A.植被类型 B.毛细管孔隙的大小 C.土壤孔隙的大小 D.降雨量大小27关于巢区和领域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下列的说法是正确的。

A.巢区大于领域 B.巢区小于领域 C.巢区就是领域 D.巢区就是巢区,领域就是领域28.在现实景观中,各种大小的斑块具有不同的生态学功能,可以作为踏脚石,为一些物种提供生境。

A.大斑块 B.小斑块 C.圆形斑块 D.长条形斑块29. 是斑块间养分流形成的主要媒介物。

A.植被 B.水 C.土壤 D.风30.景观生态规划的目的是A.环境改善 B.美化环境C.持续发展 D.社会和谐发展31 是可持续发展规划与设计的最适宜尺度。

A.生态系统 B.生物圈 C.群落 D.景观32.下列城市结构形态消除大气污染的效果最好A.同心圆 B.带状C.星状D.方格状33下列不是景观异质性的分析方法。

A.信息熵法 B.孔隙度指数法 C.景观异质性指数法D.辛普森指数法34.景观生态规划中的“3S”技术分别是指A.RS、GIS、GPS B.GIS、LEDESS、RS C.GPS、RS、LEDESS D.GPS、RS、LALE35中国地貌分类中,第一级以现代海岸线为界,划分为几类。

A.大平原、大高原、大盆地和大山地 B.陆地地貌和海底地貌C.平原、台地、丘陵、山地 D.流水的、风成的、黄土的、喀斯特的,冰川的,海成的等36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有很多种,对于大斑块属性来说,模式最好。

A.边缘式 B.廊道式 C.单核心式D.多核心式37湖南张家界的峰林是由组成A.花岗岩B.岩浆岩C.变质岩D.沉积岩38.下列哪个不是廊道的主要功能A.传输通道功能B.观赏功能 C.生境功能D.过滤和阻抑功能39. 第一个提出生态规划的人是A.奥姆士多德 B.福尔曼C.吉奥泊德 D.麦克哈格40.廊道中两点间的实际距离与之间距离之比就是A.连通性 B.间断和结点 C.廊道结构D.曲度二、多项选择题41.下列气候指标中,属于温度指标的有()A.有效积温 B.无霜期C.干燥度 D.降雨量E.物理学零度42.景观变化的主要物理力包括()A.地震 B.火灾C.崩岗D.生物入侵E.降雨43.下列哪些生态系统一定会产生边缘效应()。

A.城郊景观 B.江河入海口 C.农牧交错带 D.河岸带E.森林核心保护区44.描述森林景观异质性的指标有()。

A.森林类型B.森林的年龄 C.森林的粒级D.森林的季相E.物候45.动物的运动格局主要有()A.散布B.连续运动C.跳跃D.迁徙E.巣区46.人类对自然景观干扰的主要模式是()。

A.旅游B.污染 C.采集 D.采伐E.狩猎47.景观生态分类的基本原则是()。

A.综合性原则 B.主导因子原则C.适宜性原则D.等级性原则E.实用性原则48.描述廊道结构特征一般可用哪些指标()。

A.弯曲度 B.连通度C.结点D.孔性E.夹点49.我国草原的主要类型有()。

A.高寒草原 B.典型草原C.稀树草原D.草甸草原E.荒漠草原50.构成景观的主要景观要素类型包括()A.斑块 B.本底 C.网络 D.廊道E.季相51下列哪些是一般常用的干扰状况指标A.干扰的持续时间 B.干扰规模C.干扰强度D.干扰的频率E.干扰的空间分布。

52景观异质性是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A.干扰 B.资源环境的空间分异 C.物质循环 D.生态流的空间聚集和扩散E.生态演替53根据不同的起源和成因,斑块类型可分为A.环境资源斑块 B.圆形斑块C.残存斑块 D.引入斑块E.干扰斑块54景观破碎化的空间过程一般要经历下列哪些阶段A.穿孔B.破碎化 C.分割 D.收缩E.磨蚀55流水地貌包括下列哪些地貌类型A.黄土地貌B.沟谷流水地貌 C.河流地貌 D.河口区地貌E.坡面流水地貌56福尔曼将景观格局的类型归纳为以下几种A.规则式均匀格局 B.聚集格局 C.线状格局 D.平行格局E.特定组合或空间连接57判断本底一般可采用因子作为判断的标准。

A.相对面积 B.形状 C.可达性 D.连通性E.动态控制58廊道对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影响周围本底的环境和生物源 B.物种沿廊道迁移的通道 C.分隔地区的屏障或过滤器 D.作为某种物种的栖息地E.传输、阻隔和运输59下列哪些是人类对自然景观的干扰方式A.旅游 B.狩猎 C.战争 D.污染E.采集60下列哪些是景观稳定性的生态机制。

A.景观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的异质性;B.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镶嵌性;C.景观生态系统的抗干扰性;D.景观生态系统的开放性;E.景观生态系统的生物进化过程。

三、填空题61.廊道按照起源来分主要有干扰廊道、残余廊道、环境资源廊道及人为引入型廊道等四种。

62.干扰包括人为干扰和自然干扰两大类。

63.从土壤地带分布看湖南是红壤土壤,北京是黄棕壤土壤。

64.影响地貌特征的主要岩石类型包括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等三种。

65.植被的动态变化表现为季节性变化、逐年变化和植被演替。

66.地球表面主要的植被类型包括:森林、草原、荒漠、冻原和隐域植被。

67.森林景观粒级结构是指景观中斑块面积的大小及其数量关系。

34.景观水平上推动景观生态流的基本动力是扩散、重力和运动。

68.动物在景观中的运动有巢区活动、和三种方式。

散布和迁徙69.影响景观稳定性的基本因素有:气候变化、地貌形态、岩石和土壤、、、和干扰。

流水和水文变化、植被变化四、名词解释题70.景观是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构成的异质性地理空间单元71.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72.植被指某个地区或整个地球表面所有生活植物的总体。

73.干扰是指对景观动态产生影响的所有非连续事件的总和。

74.持久性指生态系统在一定边界范围内保持恒定或维持某一特定状态的时间75斑块:在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76景观要素:组成景观的相互作用、性质不同的生态系统。

77干扰状况:是描述干扰特征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某个地区或某种特定立地上某种干扰因素各种参数的总和。

78边际效应:是指景观单元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中心部分显着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79恢复性:指生态系统缓冲干扰并仍保持在一定阈值之内的能力。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80.简述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答:包括景观的系统整体性原理、尺度性原理、空间再分配原理、异质性原理、人类主导性原理、文化性原理、景观多重价值原理。

81.简述景观本底的孔性的生态学意义。

答:本底孔型影响景观中物种的隔离程度和总体边缘效应的大小,孔率低说明本底环境受斑块影响小,本底的内部环境稳定性好,对大型动物生境的适宜性有重要意义。

82.从生物组织层次看,生态学主要有哪些分支。

答: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等83.简述动物的运动方式。

答: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包括有巣区运动、散布运动和迁徙。

84.简述走廊的功能作用。

答:廊道的作用主要有:保护作用、资源作用、观赏作用、联通作用85、简述景观的基本特征。

答:(1)景观是一个生态学系统;(2)景观是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的地域空间实体;(3)景观是异质生态系统的镶嵌体;(4)景观是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基本空间86.简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文化功能。

答:自然景观的文化功能:(1)自然景观是艺术创作的来源之一;(2)自然景观陶冶人的情操;(3)自然景观是人类学习的源泉;人文景观的文化功能:(1)提供历史见证,是研究历史的好教材;(2)提高景观作为旅游资源的价值;(3)丰富世界景观的多样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