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诗歌中“云”意象说略》阅读练习及答案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十二校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

2023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学科月考试卷一、班级开展了现代诗歌主题拓展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任务。
(24分)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分)(1)忧qī()(2)mào()然【答案】(1)戚(2)贸【解析】本题考查字形。
忧戚.(qī):忧愁悲伤的心情。
贸.然(mào):不经过慎重考虑就草率行事。
2.穆旦的《我看》以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丰盈了诗意,张枣的《镜中》也借“”、“”等意象让人感觉回味无穷,意蕴绵长。
(2分)【答案】梅花南山(镜子)【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理解和提炼概括。
根据《镜中》“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梅花便落满了南山”可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梅花”与“南山”这两个充满古典韵味的意象,以及“镜子”这一现代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构建了一个跨越时空、连接内心与外界的意境。
其中,“梅花”通常象征着高洁、坚韧与美丽,而“南山”则往往代表着永恒和遥远,二者结合,不仅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邃的画面,更隐喻了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情感与对过往的深切反思。
“镜子”作为连接现实与回忆的媒介,映照出人物的外在形象与内在世界,增强了诗歌的哲理深度和情感厚度。
通过这些意象的运用,张枣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既传统又现代、既具象又抽象的艺术氛围,使读者在品味文字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语言本身的美感和思考。
3.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古诗文名句。
(10分)自然之景,承载多少诗情。
仰天望月,情自不同,“(1) ,人迹板桥霜”是温庭筠眼前的早行之景,愁苦不言自明;“(2) ,月是故乡明”映照着杜甫心中沉甸甸的思念之情;“但愿人长久,(3) ”则是苏轼最虔诚的祈愿。
雾散云聚,晦明变化,“若夫日出而林霏开,(4) ”见证欧阳修的山水之乐;大雪覆盖,云遮雾锁,“(5) ? ”道尽韩愈英雄失路之悲。
衰草连天,斯人已去,徒留刘长卿的嗟叹,“(6) , ”;枯木逢春,万象更新,是刘禹锡的乐观进取之歌:“(7) , ”。
【答案】(1)鸡声茅店月 (2)露从今夜白 (3)千里共婵娟 (4)云归而岩穴暝 (5)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6)秋草独寻人去后 寒林空见日斜时(7)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解析】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木叶”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如谢庄《月賦》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在这里我们看见许多诗人将“木叶”这一意象作为他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来寄托情感。
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一个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碰撞而契合的产物,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曹魏时代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有“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之言,实质是指可通过有限的可穷尽的形象,传达出某种无限的、不可穷尽的内在意义。
他还进一步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从文学的创作来看,即从内心的“意”到关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从文学的鉴赏来看,即从依托的“言”到关注的“象”,再至所传达的主观“意”。
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并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
实际上,刘勰是将营构“意象”作为艺术构思的首要任务来看待的。
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意象”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
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意象”也起着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亦是第二个中介。
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的“意象”。
《徐志摩诗歌中“云”意象说略》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徐志摩诗歌中“云”意象说略“意象”是诗歌的审美范畴,有“象”的具体可感性。
“意”与“象”的关系,亦即“情”与“景”、“心”与“物”的关系。
意象的选择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认识和感受。
阅读中国古典诗歌中,会发现“云”是诗人笔下经常运用的一个意象,文人墨客用“云”表达了自己或孤傲、或思乡、或自由、或超脱等多种情怀。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最善于捕捉意象、最擅长运用意象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人之一。
“云”是徐志摩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意象,但徐志摩借用“云”这个“象”所表达的“意”却和古典诗词中的不尽相同,却又有相通之处。
古往今来,云自然随意、孤高、闲适自由的特征被无数文人推崇,他们赋予了云特定的内涵,有的诗人是单纯对自然景象的赞美,例如:王维的“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等;有的用云来表达孤独寂寞的心情,例如: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浮云”象征“游子”,浮云无根,让人深深地体会到游子的孤寂。
还有人用云来寄托美好的理想等。
每个诗人的笔下都有一个常用的意象。
艾青对于光明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常常借助太阳这一意象得以表现。
徐志摩的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就是云,既有“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又有“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等。
诗人选用“云”表达着自己对单纯信仰“爱、美、自由”的执着追求。
“爱”是徐志摩的灵性,“爱”也是徐志摩写作的动机,徐志摩的爱情诗歌注重真挚、热烈情感的抒发。
《偶然》是一首爱情诗,“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云”这个意象表现了情人见面时内心的澎湃、轻柔,在诗人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爱情走进了他的心里。
在《康桥西野暮色》中,把云彩比喻成一块大琥珀,非常新颖别致,云将康桥郊外的黄昏美景完美地表现出来了。
除了康桥,徐志摩还有许多描写大自然的诗篇。
云在视觉上,既给人流动感,同时也给人色彩纷呈感,不显单调,有韵味。
徐志摩是“三美” 主张的倡导者,要求诗歌语言具有绘画美,“云”意象能更好地表现徐志摩对诗歌艺术上的美的追求。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有答案和解析)解析(4)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有答案和解析)解析(4)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渡江云①周邦彦晴岚②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
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③到山家。
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
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
堪嗟。
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④。
愁宴阑、风翻旗尾⑤,潮溅乌纱。
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
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
【注】①宋哲宗执政,新党因政治局势的改变而被重新起用,周邦彦被召回汴京,途径荆州时作了此词。
②晴岚:晴日山中的雾气。
③委曲:曲折延伸。
④指长安日下:是指向北宋王朝的都城——汴京。
⑤旗尾:象征着党派和官禄。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晴岚”三句选取了晴日山中薄雾铺满大地、雁阵起飞的景象,形象地传达出春回大地的信息。
B.“骤惊春在眼”句承前而来,写词人看到大雁北飞骤然意识到春天已经来到,“借问”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C.“千万”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千丝万缕的杨柳已吐新绿是实写,柳条渐抽渐长可藏遮栖鸦是虚写。
D.词的上片写春回大地的景色,下片写进京途中的所见所感,上下两片采用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表情达意。
(2)本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唐] 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②。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③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释:①颜钱塘:钱塘令颜某,名不详。
②鸣弦暂辍弹:此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
③渤澥:渤海的古称。
(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A.律诗B.小令C.古体诗D.曲子词(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里闻雷震”写未见江潮,先闻其声。
潮声巨大如雷鸣,并且震动百里,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
B.“鸣弦暂辍弹”写善理政的县令被江潮吸引而暂停公务前往观潮,从侧面烘托出了江潮的声势巨大。
百师联盟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三) 新高考卷语文试题(含答案)

百师联盟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三) 新高考卷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作为中国古代美学研究的开拓者,宗白华先生不仅对中国人的时空意识及其在文艺中的表现作出别树一帜的阐释,还对中国艺术意境的产生和演变作出别开生面的解析。
什么是意境?宗先生指出:“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
”“艺术家以心灵映射景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简言之,“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确是“艺术境界”。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清代画家恽南田曾这样描述一幅画:“谛视斯境,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洁庵灵想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
其意象在六合之表,荣落在四时之外。
”宗先生评价:“这几句话,真说尽艺术所启示的最深境界。
艺术的境相本是幻的,所谓‘灵想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
但它同时却启示了高一级的真实,所谓‘意象在六合之表’。
古人说:‘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借幻境以表现最深的真境,由幻以入真,这种‘真’,不是普遍的语言文字,也不是科学公式所能表达的真,这只是艺术的‘象征力’所能启示的真实。
”而“真实是超时间的,所以‘荣落在四时之外’。
艺术同哲学、科学一样,也启示着宇宙人生最深的真实,但却是借助于幻想的象征力,以诉之于人类的直观心灵与情绪意境,而‘美’是它的附带的‘赠品’”。
(《略谈艺术的“价值结构”》)宗先生的理论贡献,不仅在于对前人相关论述的发掘和爬梳,提出意境作为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情”与“景”的结合,是唐代画家张璪所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结果;更在于对意境的创造途径、意境的表现层次、意境与人格涵养,以及意境在诗画乐舞等不同文艺门类中呈现方式的异与同等诸多问题,从传统文论向现代美学转化的高度进行深入而细致的阐释,达到突破前人、启迪来者的新境界。
中考下学期诗歌鉴赏语文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1

中考下学期诗歌鉴赏语文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1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铜仁江舟中杂诗六首(其二)郑珍渐见寒流阔,居人两岸分。
潭光清漏石,山影绿摇云。
渔得沙头汛,炊香柁尾闻。
向来风味熟,惆怅但离群。
(注)①柁:同“舵”。
②向来:方才,刚才。
(1)赏析颔联中的“摇”字。
(2)从后两联来看,诗人在船上的旅途生活有什么特点?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杰。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宋代爱国词人。
这首词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时所作。
(1)请赏析这首词的思路。
(2)试分析下阕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山中(唐)王勃长江悲已滞,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自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唐)贾至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1)两首诗共同使用的意象有:江水、________。
(2)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无题①陈毅生为革命死不哭,莽莽神州叹沉陆。
魂兮归来大地红,小住人间三十六②。
【注】①此诗为陈毅同志在梅山所作。
②三十六:指36年(即36岁),因为陈毅1901年生,1936年被围梅山,他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1)联系全诗,解释“大地红”的意思。
(2)这首诗表现出陈毅同志怎样的革命精神?(3)这首诗与《梅岭三章》中哪首诗所表达的信念一致?是什么信念?5.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浙江省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汇总四十三

浙江省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汇总四十三一、填空题(10分)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我总爱抬头望望微风中拂过面jiá的柔枝,感受着枝条一天天柔软,那浅褐色的芽苞一天天鼓胀,心中的绿之芽也就在冬装卸去的轻快中一天天膨胀起来。
也许只是昨天那么不经意的一piē,也许只是凌晨的几滴春露的润泽,也许就是梦中的一抹企盼的微笑,晨xī中眼前蓦地一亮竟然是满园的绿色向你柔柔地招摇,在晨光中妩媚着yǎo tiǎo与喜悦,向你的眼底氤氲渗透。
2.古诗文默写。
孤独心态既是古代文人摆脱不了的精神困境,也是文人独立不倚的精神品格的写照,辛弃疾收复中原的希望落空,只能孤独地醉后看剑,梦醒后却依然孤凄,“ ,”;苏轼被贬黄州,惊魂未定,“,寂寞沙洲冷”;张岱着为孤独者,与天地自然感通,“ ,天与云与山与水,山下一白”这种孤独,是天地间只剩一人的“天人合一”的孤独;也是李清照在国破夫亡后哀叹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二、选择题(20分)3.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老吴七十学绘画,今天开画展,朋友发来短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B.沈教授为人诚挚,默默奉献数十年,深受爱戴,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C.王老师备课总是深入而又全面,她知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
D.小赵的论文缺乏独到见解,他的导师给他写评语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4.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莫不是古圣人深思熟虑、的结晶。
如果把经典仅仅当作一场的说教,那你永远进不了圣学大门。
必得躬亲实践,才能切实摇圣人的心得,如此我们的修为才能日有所进。
A.特立独行耳提面命顿悟B.特立独行耳濡目染领悟C.身体力行耳提面命领悟D.身体力行耳濡目染顿悟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浙江省金华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卷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试卷答案及解析一、积累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语境完成后面的题目。
歌声如飘风,如一(lǚ)摇曳的游丝,在夜空中遥远地传来,渐行渐近,渐渐地清越,终于到了窗下,歌词也清晰可______了,咿呀的桨声,夹着(jī)荡的水声,缓慢地为歌声击节。
然后歌声又渐渐远去,渐渐地微弱,渐渐地模糊,终于轻烟般在夜中消失。
(摘自柯灵《枕畔歌声》(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lǚjī一________ ________荡(2)填入文中横线上正确的一项是()A. 辨B. 辩(3)划线字“模”在文中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 múB. mò【答案】(1)缕;激(2)A(3)B【考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形近字字形辨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字音和字形。
字音和字形是基础题,字音包括常见字的字音、多音字的字音、易误读字的字音等;字形包括同音字的字形、形近字的字形等。
(1)小题考查的是同音字的字形,“lǚ”字有旅、屡、缕、褛等,把这几个字依次放入语境中能和“一”组成词的只有“缕”字。
“jī”字有激、击、等,但能和“荡”字组合成词的只有“激”字。
(2)题考查的是形近字的字形。
“辨”有分辨、区别的意思,而|“辩”有争论的意思。
由词境可退出是“辨”字。
(3)题考查的是多音字的字音。
“模”字读“mú”音时,常见的词境是模样、装模作样等。
读“mò”时常见的词境有模糊、模型等。
所以应该选择B。
故答案为:(1)缕;激;(2)A(3)B【点评】字音和字形是基础题,关键在于学生的积累和背诵。
积累这些知识时,要注意分类进行。
2. 古诗文名句默写。
(1)子日:“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
”(《论语》)(2)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3)飞鸟本无意,却引情致起。
吴均闲居山中,看“①________,云从窗里出”,欣然自在;陶渊明采菊东篱,见“山气日夕佳,②________”,悠然自失;李清照沉醉回舟,误人藕花深处,“③________”,欢快自由;欧阳修兴尽下山,“树林阴翳,④________,游人去而禽鸟乐也”,陶然自得;然杜甫于山河破碎之际,面对长安草木,却有“⑤________,⑥________”的慨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徐志摩诗歌中“云”意象说略
“意象”是诗歌的审美范畴,有“象”的具体可感性。
“意”与“象”的关系,亦即“情”与“景”、“心”与“物”的关系。
意象的选择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认识和感受。
阅读中国古典诗歌中,会发现“云”是诗人笔下经常运用的一个意象,文人墨客用“云”表达了自己或孤傲、或思乡、或自由、或超脱等多种情怀。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最善于捕捉意象、最擅长运用意象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人之一。
“云”是徐志摩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意象,但徐志摩借用“云”这个“象”所表达的“意”却和古典诗词中的不尽相同,却又有相通之处。
古往今来,云自然随意、孤高、闲适自由的特征被无数文人推崇,他们赋予了云特定的内涵,有的诗人是单纯对自然景象的赞美,例如:王维的“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等;有的用云来表达孤独寂寞的心情,例如: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浮云”象征“游子”,浮云无根,让人深深地体会到游子的孤寂。
还有人用云来寄托美好的理想等。
每个诗人的笔下都有一个常用的意象。
艾青对于光明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常常借助太阳这一意象得以表现。
徐志摩的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就是云,既有“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又有“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等。
诗人选用“云”表达着自己对单纯信仰“爱、美、自由”的执着追求。
“爱”是徐志摩的灵性,“爱”也是徐志摩写作的动机,徐志摩的爱
情诗歌注重真挚、热烈情感的抒发。
《偶然》是一首爱情诗,“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云”这个意象表现了情人见面时内心的澎湃、轻柔,在诗人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爱情走进了他的心里。
在《康桥西野暮色》中,把云彩比喻成一块大琥珀,非常新颖别致,云将康桥郊外的黄昏美景完美地表现出来了。
除了康桥,徐志摩还有许多描写大自然的诗篇。
云在视觉上,既给人流动感,同时也给人色彩纷呈感,不显单调,有韵味。
徐志摩是“三美” 主张的倡导者,要求诗歌语言具有绘画美,“云”意象能更好地表现徐志摩对诗歌艺术上的美的追求。
云在外在形态上轻盈、飘动,而内在特质则蕴含着自由、潇洒轻松的特点,因此,云又成为徐志摩寄托自由理想的载体,比如《再别康桥》,诗人反复同“云彩”作别,这里的云彩实际象征着民主、自由,诗人作别的其实是心中英美式的民主、自由,而这种民主自由是作者内心渴望又不能实现的。
徐志摩用“云”诠释着他对“爱、美、自由”的追求,他是用心与爱吟唱的人生,因此,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有删改)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象作为诗歌中重要的审美对象,既具有客观物的具体可感性,又蕴含着人的主观意识。
B.从古至今,诗人们大都喜欢选取“云”作为诗歌意象,这与“云”
本身具有的丰富内涵有关。
C.古典诗词中诗人常借“云”抒发丰富的情感,如单的赞美、孤寂的心情、美好的理想等。
D.徐志摩借助“云”表现对爱、美和自由的追求,“云”是他笔下钟爱的意象,更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
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意象的可感性入手,进面阐述“意”与“象”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意象的本质特点。
B.文章主体部分从爱美、自由三个层次,按照总分总的结构论证了徐志摩诗歌中“云”意象的特征。
C.文章用艾青诗歌中太阳意象与徐志摩诗句中云意象对比,意在突出徐志摩诗歌中意象的特点。
D.文章运用引证法,大量引用写到“云”的相关诗句,充实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意象蕴含着诗人对人生、社会的认知,通过意象我们能了解诗人及当时的社会现状。
B.徐志摩诗歌中的云意象,既是他对传统诗词中“云”意象的一种继承,又有自己的创新。
C.云具有的轻柔、飘动特点,与“三美”主张中语言的绘画美相契合,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徐志摩对云的喜爱。
D.从《偶然》《康桥西野暮色》到《再别康桥》,云是诗中重要的意
象,反映着诗人不同人生阶段的历程。
【答案】
8. B
9. C
10.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