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考点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主治考试知识点

中医内科主治考试知识点

中医内科主治考试知识点
中医内科主治考试通常涵盖了中医内科学的理论和临床应用方面的知识点。

以下是可能涉及的主要内容:
1. 《内经》基础知识:
- 包括《黄帝内经》中有关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知识。

2. 脏腑病理学:
- 各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3. 中医诊断:
- 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和脉诊等方法进行疾病诊断。

4. 中医治疗原则和方法:
- 包括辨证论治的原则、方药和针灸的治疗方法,以及饮食调理、按摩等辅助疗法。

5. 常见疾病诊治:
- 常见内科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的诊断和治疗知识。

6. 预防保健和中医养生:
- 中医预防保健和养生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起居调节、运动锻炼等。

7. 临床案例分析:
- 根据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考察学员对中医内科学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考试涉及的知识点包括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学员需要全面了解中医内科学相关的理论、方法和实践技能,能够准确诊断和治疗常见内科疾病,并且运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中医内科学主治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主治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主治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总结一、中医基本理论1.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涉及到中医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的方方面面。

2.五行学说: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用以描述和分析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变化。

3.望闻问切四诊法: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4.中医病机:中医病机指的是疾病产生和发展的机理,包括阻滞、气滞、血瘀、湿困、痰湿、火热、寒冷等。

5.中医病因:中医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种,外感病因有风、寒、暑、湿、燥等,内伤病因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过劳等。

二、中医辨证分型思维1.中医辨证:中医辨证是根据病情表现和辨证方法对病症进行分类和归纳,包括八纲辨证、虚实辨证、寒热辨证等。

2.中医辨证分型:中医辨证分型是指将疾病按照病因、病位、病机、病理变化等进行综合分析和划分,如风寒型、阳虚型、湿热型等。

3.中医诊断:中医诊断是基于辨证分型的基础上,通过四诊法和望闻问切等方法获取病人的信息,进一步判断病因、辨证分型和病机。

三、中医治则和治疗原则1.三因三机五法:三因指的是病因、体质和环境三方面,三机指的是气机、体液和脏腑三方面,五法指的是清、补、攻、破、平五种治法。

2.脏腑学说:中医内科学主要研究人体脏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药物和治疗方法也常常以脏腑为依据。

3.中药学:中医内科学中常用中草药进行治疗,包括中草药的基本性质、功效、配伍、用法等。

4.针灸学:针灸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经络学说、针刺技法、针灸穴位等。

总结起来,中医内科学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中医基本理论、中医辨证分型思维和中医治则和治疗原则。

学生们除了熟悉这些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中医内科学的理解和应用。

中医内科主治 高频考点核心考点

中医内科主治  高频考点核心考点

中医内科主治高频考点80个中医基础理论高频考点1.人体阴阳二气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推动着人体内物质与物质、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命过程。

《素问》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2.阴虚(虚热证)宜用补阴。

“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虚寒证)宜用补阳。

“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3.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药气:寒凉属阴,温热属阳;药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升降浮沉:升浮之药属阳;沉降之药属阴。

4.按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基本治疗原则是: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

按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基本治疗原则是: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

5.五脏的生理功能心的生理功能:主血脉;藏神(主神明或主神志)。

肺的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

脾的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

肝的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

肾的生理功能:藏精,肾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主水;主纳气。

6.胆主要的功能有: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受纳水谷;主腐熟水谷;主通降。

小肠的生理功能:主受盛化物;主泌别清浊。

大肠的生理功能:主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膀胱的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尿液。

7.人体之精的功能:繁衍生命、营养周身、化血、化气、化神。

8.元气功能:一、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二、推动和调控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宗气功能:一、走息道以行呼吸;二、贯心脉以行气血;三、对先天之气有资助作用。

卫气功能:一、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二、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三、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营气功能:一、化生血液;二、营养全身。

9.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为气之母:血能养气、载气。

气能生津、行津、摄津,津能生气、载气。

10.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点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点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点
1.中医内科基础知识:包括《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的理论基础,以及中医内科常用的诊断方法、辨证施治等。

2. 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治:包括感冒、咳嗽、哮喘、胃炎、消化不良、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内科疾病的中医诊治。

3. 中药的应用:包括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药材的采购、加工、制剂的制备、药物的配伍以及不同疾病中药的应用。

4. 饮食调养:包括中医饮食养生的基本理论、不同疾病的饮食调养方法以及中药炮制的食疗方剂。

5. 针灸疗法:包括针刺、刮痧、拔罐等常用针灸疗法的原理、适应症、操作技巧以及注意事项。

6. 推拿按摩:包括推拿按摩的原理、手法、适应症以及注意事项。

7. 其他辅助治疗:包括艾灸、气功、太极拳等中医辅助治疗方法的原理、适应症以及注意事项。

8. 中医药的安全用药:包括中医药的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禁忌症以及正确的用药方法等。

- 1 -。

中医内科学主治医师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主治医师 中医基础理论考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阴阳五行学说细目一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要点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心—夏—阳中之阳,肺—秋—阳中之阴,肝—春—阴中之阳,肾—冬—阴中之阴,脾—长夏—阴中之至阴要点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阴阳二气交感相错,相互作用,推动着人体内物质与物质、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推动和调控着人体的生命过程。

《素问》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要点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调等属阴邪。

风邪、暑邪、火(热)邪属阳;寒邪、湿邪属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要点四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1)确定治疗原则阴胜的实寒证,用“寒者热之”的治则;阳胜的实热证,用“热者寒之”的治则。

阴虚(虚热证)宜用补阴。

“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虚寒证)宜用补阳。

“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2)药物性能四气:寒、凉属阴;热、温属阳。

五味: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升降浮沉:升浮之药属阳,沉降之药属阴。

细目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求宇宙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要点一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主要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如木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而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故以肝属木。

余依此类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一五行相生:如肝生心,木生火,即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等。

二五行相克:如肾制约心,水克火。

即肾水可以上济心阴,以防止心火之亢盛等。

三五行的制化和胜复:五脏之间的自我调节,以保持其整体的协调平衡和人体内环境的统一。

要点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一是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方面。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基础知识 -中基第一单元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基础知识 -中基第一单元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阴阳五行学说一、A11、体现五行相克规律治法的是A、金水相生B、益火补土C、抑木扶土D、滋水涵木E、培土生金2、根据相生关系来确立治疗原则,肝实泻心属于A、补母B、泻子C、抑强D、扶弱E、以上均非3、五季中属于五行之“金”的是A、春B、夏C、长夏D、秋E、冬4、五行中具有“舒畅,调达”特性的是A、金B、水C、木D、火E、土5、五行之中,木是水之A、母B、子C、所胜D、所不胜E、以上均非6、五行学说指导诊断,面色发黑,脉象为沉,则病位在A、肝B、心C、脾D、肺E、肾7、八纲辨证中,阳证包括A、热证、实证、虚证B、热证、实证、里证C、热证、实证、表证D、热证、虚证、里证E、热证、虚证、表证8、“阴病治阳”的病理基础是A、阴虚B、阳虚C、阴盛D、阳盛E、阴阳两虚9、脉象分阴阳,其中属阳的是A、浮脉、数脉、洪脉B、滑脉、沉脉、迟脉C、洪脉、滑脉、细脉D、数脉、洪脉、涩脉E、浮脉、数脉、细脉10、药味分阴阳,属于阳的是A、酸、苦、咸B、辛、苦、咸C、辛、甘、淡D、甘、淡、涩E、甘、苦、淡11、下列不属于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应用的是A、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B、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C、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D、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E、用于调整机体的阴阳12、属于“子病及母”的脏病传变是A、心病及肝B、心病及脾C、心病及肺D、心病及肾E、肝病及肺13、属于“相侮”的脏病传变是A、肝病及脾B、肝病及肾C、肝病及肺D、肝病及心E、脾病及心14、肺病及肝的五行传变是A、母病及子C、子病犯母D、相侮E、相克15、按照五行生克乘侮规律,“心病传肾”的发生机制是A、相生B、相克C、相乘D、相侮E、母病及子16、下列哪项不属于药物在人体作用的趋向性A、升B、降C、散D、沉E、浮17、“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指的是A、阴病治阳B、阳病治阴C、热者寒之D、寒者热之E、阳中求阴18、对阴阳偏胜采用的治疗原则是A、泻其有余B、补其不足C、寒者热之D、热者寒之E、调整阴阳19、“阳病治阴”的病理基础是A、阴虚B、阳虚C、阴盛D、阳盛E、阴阳两虚20、下列阴和阳的概念中,最确切的是A、阴和阳是中国古代的两点论B、阴和阳即是矛盾C、阴和阳代表对立的事物D、阴和阳代表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E、阴和阳说明相互关联着的事件21、昼夜分阴阳,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B、中午C、下午D、前半夜E、后半夜22、五行关系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是指A、木生土B、木克土C、木侮土D、木乘土E、木疏土23、根据相克关系来确立治疗原则,肝木太过而乘脾土,针对肝木太过宜选用A、补母B、泻子C、抑强D、扶弱E、以上均非24、根据相生关系来确立治疗原则,肝虚补肾属于A、补母B、泻子C、抑强D、扶弱E、以上均非25、肾病传脾说明了五行关系中的A、相生B、相克C、相乘D、相侮E、子病及母26、从五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该脏病。

2021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大纲(基础知识)

2021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大纲(基础知识)
1
(四)归经
1.归经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1
考试学科
单元
细目
要 点
考试科目
中药学
三、药性理论
(四)归经
2.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
(五)毒性
1.毒性的含义
1
2.不良反应及副作用
1
3.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1
4.引起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
1
5.掌握药物毒性对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
1
四、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
(一)中药的配伍
1
2.寒从中生
1
3.湿浊内生
1
4.津伤化燥
1
5.火热内生
1
(九)疾病传变
1.疾病传变的概念
1
2.病位传变
1
3.病性转化
1
4.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1
八、防治原则
(一)预防
1.未病先防
1
2.既病防变
1
(二)治则
1.正治与反治
1
2.治标与治本
1
3.扶正与祛邪
1
4.调整阴阳
1
考试学科
单元
细目
要 点
考试科目
中医基础理论医论
1
2.血腐脓溃证(桔梗汤证)
1
五、胸痹心痛短气病篇
(一)胸痹证治
1.胸痹病机
1
2.类证鉴别
1
3.胸痹主证(瓜蒌薤白白酒汤证)
1
4.胸痹急证(薏苡附子散证)
1
(二)心痛证治
心痛急证(乌头赤石脂丸证)
1
六、腹满寒疝宿食病篇
腹满证治
1.脾胃虚寒证(大建中汤证)
1
2.寒实内结证(大黄附子汤证)

中医执业医师关于中医基础理论考点

中医执业医师关于中医基础理论考点

中医执业医师关于中医基础理论考点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考点【1】关于总论和阴阳学说的考点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

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者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阴阳的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阴阳的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中医基础理论考点
《中医基础理论·经典原文》考点精要总结
考点经典原文历年真题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四变之
动,脉与之上下。

”“春日浮,如鱼
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
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
在骨,蛰虫周密。

”人体的脉象可随
季节气候的变化而有相应的春弦、
夏洪、秋毛、冬石的规律性变化。

-1天人相应,四时脉象的变化,
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春
日浮”,则可见:【如鱼之游在波】《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
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
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
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
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
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
身,故甚也。

”中午之前,人身阳气
随自然界阳气的渐生而渐旺,故病
-1《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
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是因为:
【人气始生,病气衰】
较轻;午后至夜晚,人身阳气又随自然界阳气的渐退而渐衰,故病较重。

阴阳的基本概
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
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
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
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
物之能始也。


-73 《内经》所谓“阴阳之征兆”,
是指:【水火】
-74 《内经》所谓“阴阳之道路”,
是指:【左右】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中之
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
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素问·金匮真言论》:“背为阳,
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
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
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
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71以时间划分阴阳,则子时至卯
时属:【阴中之阳】
-72以脏腑部分划分阴阳,则肾
属:【阴中之阴】
阴阳对立制约的含义张景岳《类经附翼·医易》:“动极
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1/ -1/1997-1/1992-2 “动极者,
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
明了阴阳之间的什么关系:【阴阳制
约(消长平衡)】
1997-100以阴阳对立制约关系为
主的是:【寒与热】
-2/1996-127 下列治法,均以阴阳
对立制约为依据:【①寒者热之,热
者寒之;②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③热因热用,寒因寒用】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是故冬
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
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
下。

”这里的“四十五日”,是指从冬至到立春,或从夏至到立秋。

冬至一阳生,因此从冬至到立春,阳气逐渐上升,阴气逐渐下降,至夏至则阳气盛极,阴气伏藏。

夏至一阴生,因此从夏至到立秋,阴气逐渐上升,阳气逐渐下降,至冬至则 -1《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说明了:【阴阳对立制约】
阴气盛极,阳气伏藏。

如此循环,年复一年。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互根互用的含义《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阳离
决,精气乃绝”。

1990-79“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的理论依据是:【阴阳的互根互用关
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
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出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阴为
阳守持于内,阳为阴役使于外,阴
阳相互为用,不可分离。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
成形”。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阳
损及阴,阴损及阳”。

-2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是指阴阳何种关系失常:【互根互
用】
-14在治疗虚衰病证,为求阴阳相
济,在补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此
为:【阳中求阴】
1991-1“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
外,阴之使也”,主要说明阴阳之间
存在着:【互根互用】
《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略》:“善
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
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
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3/1995-2/1994-128确立“阴中
求阳,阳中求阴”治法的理论依据
是:【阴阳互根互用】
王冰注《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
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
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生。


-2/ -2“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
则阳无以化”是指:【阴阳互根互用】
-2 体现阴阳互根关系的是:【①阴
在内,阳之守也;②阳在外,阴之使也;③孤阴不生,独阳不长;④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1997-99 以阴阳互根互用关系为主的是:【气与血】1997-100 以阴阳对立制约关系为主的是:【寒与热】 1993-99 气和血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阴阳的互根和互用关系】 1993-100 寒和热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阴阳的互根关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者,藏精而起亟(ji)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阳相互转化
的含义
《灵枢·论疾诊尺》:“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阴主寒,阳主热。

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 《素问·六微旨大论》:“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 阴阳偏盛偏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精气夺则虚。


阴阳学说指导疾病的防治《素问·至真要大论》:“阴虚不能
制阳者,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
病治阴);阳虚不能制阴者,益火之
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


-14/1998-14/1997-13/1990-3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是指【阳
病治阴】
1999-1/ 1995-1 “益火之源,以消
阴翳”的治法适用于:【阳虚阴盛】
1999-13 “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是指【阴病治阳】
1994-13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主要是指:【以滋阴制阳而调整阴
阳】
-3 《景岳全书·新方八略》所说
“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的治疗法
则,是指:【阳中求阴,阴气得复】
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东方
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
在变动为握(抽搐,为筋的病象)。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
心,……在变动为忧(言语吞吐,
重复不定)。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
生甘,甘生脾,……在变动为哕(干
呕)。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
辛生肺,……在变动为咳(肺气上
逆)。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
-81根据五行归类,肺之变动为:
【咳】
-82根据五行归类,脾之变动为:
【哕】
-75脾之变动为:【哕】
-76心之变动为:【忧】
-73/1996-73 肝之变动为:【握】
-74/1996-74肾之变动为:【栗】
1999-3 在五脏变动中,正确的描述
为:【①肝之变动为握;②心之变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