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防控知识培训
寨卡病毒

什么是小头症?为何之前不受人们关注的寨卡 病毒如今备受重视?
概述
小头症是一种罕见病,婴儿在子宫或 者婴儿期大脑发育异常,从而导致头 部出现非正常变小。患有小头症的婴 儿在生长发育中大脑发育困难,体格 发育明显异常,智力发育显著迟缓, 有的患儿会出现抽风、四肢僵硬或者 手足徐动及瘫痪。 寨卡病毒本身不威胁生命,但病毒可 能引发的小头症却会导致婴幼儿大脑 发育障碍,给儿童、家庭及社会带来 沉重负担。
诊断
(一)诊断依据。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二)病例定义。 1.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且有相应临床表现。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 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 (2)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关节 痛或结膜炎等。
临床表现
(三)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 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孕 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 小头畸形甚至胎儿死亡。
(四)有与寨卡病毒感染相关的 格林-巴利综合征(吉兰-巴雷综合 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 病例的报道,但二者之间的因果 关系尚未明确。
实验室检查
寨卡病毒应急处置
一、流行病学调查 1、个案调查:按统一的调查表对每一个病例进行调查,并核实诊 断。 2、查明本次流行的分布。 3、追踪本次流行的传染来源。 4、查清疫区中的自然条件、人群居住条件和环境卫生、卫生设施、 卫生习惯,分析流行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5、流行期间随时对伊蚊进行调查,计算布雷图指数、房屋指数、 容器指数等。 6、及时采集病人急性期血清和定期捕捉伊蚊分离病毒,鉴定型别。 7、必要时可对有关人员进行医学观察。
【精品文档】寨卡病毒试题-精选word文档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寨卡病毒试题篇一:寨卡病培训试题(含答案)寨卡病毒诊疗与防控培训试题科室:姓名:分数:一、填空题(每空6分)1、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疾病。
2、寨卡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从恒河猴体内被发现。
3、我国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4、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为(3-12 )天。
5、(蚊媒传播)为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6、寨卡病毒病通常症状较轻,不需要做出特别处理,以(对症治疗)为主,酌情服用解热镇痛药。
7、最佳预防方式是(防止蚊虫叮咬)。
8、人感染寨卡病毒后,仅20%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并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恶心、腹泻、粘膜溃疡、皮肤瘙痒等。
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
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甚至胎儿死亡)。
二、单选题(每题10分)1. 寨卡病毒对以下哪种消毒剂敏感?( E )A、乙醇B、次氯酸钠C、脂溶剂D、过氧乙酸E、以上都是2、寨卡病毒病主要与登革热和( A )进行鉴别诊断。
A、基孔肯雅热B、鼠疫C、霍乱D、中东呼吸综合症3、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寨卡病毒病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或确诊病例时,应于( A )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它传染病中的寨卡病毒病”。
各县(区)内出现首例病例,暂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求在()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报告。
A、242B、4812C、12 2D、72 64、对急性期病例必须采取防蚊隔离措施,防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C),且应持续到发热症状消退。
寨卡病毒病的防控详解

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单股正链RNA病毒 直径20nm 有包膜 包含10794个核苷酸 编码3419个氨基酸
根据基因型别分为 非洲型 亚洲型 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寨卡病毒主要特性
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 (第一版)
寨卡原本是非洲乌干达南部一片丛林的名字
2016年1月29日在乌干达拍摄的寨卡森林。新华/法新
1947年在乌干达Zika森林的恒河猴血清中分离 1948年在同地区的非洲伊蚊中分离 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发现人感染 1964年尼日利亚首次发现人感染寨卡感染病例,随后传播至东南亚
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 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广大区域。
临床表现
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有限资料提示可能为3-12天。 传染期:患者的传染期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患者早期产生病毒血症,并具 备传染性。大多为隐性感染,约20%出现临床症状,且症状较轻。
诊 断
(一)诊断依据。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二)病例定义。 1.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且有相应临床表现。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 或居住。 (2)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等。 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
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 (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 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鉴别诊断
➢ 主要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进行鉴别诊断。 ➢ 其他:与西尼罗热、黄热病、微小病毒、
风疹、麻疹、肠道病毒、立克次体病等相 鉴别。
鉴别诊断(登革热)
➢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分Ⅰ~Ⅳ型。 ➢ 主要通过白纹伊蚊或埃及伊蚊叮咬后传播。 ➢ 约有一半世界人口面临登革热的危险。
全球每年可能有5000万至1亿登革热感染病例。
流行病学
➢ 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寨卡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是可能的传染源
➢ 传播途径
最主要的途径:伊蚊叮咬。
• 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和黄头伊蚊也 可传播该病毒。
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和分娩时感染。 罕见血源传播和性传播。
➢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 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埃及伊纹
白纹伊纹
脚上都有黑白相间 的条纹称为花斑蚊
胸部背侧 有一对弯 曲的白线, 中间有两 条纵形白 线
胸部背面有 一条白线
就行病学
➢ 我国有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 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 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 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 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广大区域。
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 关节痛或结膜炎等。
➢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
诊断
➢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符 合以下之一者:
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分离出寨卡病毒。 恢复期血清寨卡病毒中和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
4倍以上升高或阴性转为阳性,同时排除登革 热病毒、黄热病病毒感染。
鉴别诊断(基孔肯雅热)
寨卡病毒病概述及防控要求

26
我国输入病例情况
第2例输入病例:广东省
患者,男,28岁,未婚,江门市开平市人。长期在委内瑞 拉从事文具销售等工作。2月9日自委内瑞拉启程返中国,2 月12日10:32抵达白云机场入境健康检疫体温38.5℃,头面 部及胸背部可见红色斑丘疹,检验检疫局采血筛查寨卡病毒 ,并报送至市八医院隔离救治。2016年2月12-13日广东出 入境检验检疫局、我中心检测为血样阴性,尿样阳性。15 日国家疾控复核确认为我国第2例输入病例,也为广东省和 广州市首例。
权威医学杂志新英格兰上的一个病例报告:在小头畸形胎 儿中找到病毒。
因果关联仍需进一步研究。
整理课件
18
格林-巴利综合征
2013-2014年,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寨卡病毒病和登革热混 合疫情后,当地发现格林-巴利综合征异常上升 2015年,巴西寨卡病毒病疫情期间,也观察到格林-巴利综 合征的上升
巴西已监测到76名有神经系统并发症病人,其中55%( 42/76)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GBS)。62%(26/42 )的格林巴利综合征病例曾出现寨卡病毒感染的症状 两者之间确切病因关系也有待研究
病毒在自然界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循环。
病毒抵抗力尚不完全明确,应与黄病毒属类似:不耐酸 、不耐热。
整理课件
4
疾病概述:寨卡病毒(Zika Virus)病原学
1951年到1981年,人类感染该病毒的个案陆续在非洲的 埃及、加蓬、塞拉利昂、坦桑尼亚、乌干达和亚洲的印 度、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等国散发报 告出现。 寨卡病毒也相应的存在非洲型和亚洲型两个亚型。 寨卡病毒的全基因组均已被人类测定,近期美洲寨卡疫 情的基因分析提示流行毒株倾向于亚洲型。新毒株所编 码的非结构蛋白可能使得病毒在人体中具备更强的复制 能力,但具体的毒株基因分析仍在进行中。
寨卡病毒病防控医博士答案

寨卡病毒病(一)
1.寨卡病毒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伊蚊叮咬
2.寨卡病毒病的高危易感人群是
B、孕妇
3.黄病毒的灭活时间是
A、60℃30分钟
4.寨卡病毒的形态
E、球形
5.关于寨卡病毒病传染源的描述错误的是
D、主要传染源是啮齿类动物
寨卡病毒病(二)
1.以下关于寨卡病毒病临床表现的说法错误的是
A、约80%的人为显性感染
2.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为多少天
D、3-12天
3.以下关于寨卡病毒病的治疗描述错误的是
B、在登革热被排除之前尽量给予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
4.寨卡病毒病主要与登革热和()进行鉴别诊断
E、基孔肯雅热
5.寨卡病毒预防时,如果从寨卡流行区归来,多长时间内避免献血
C、4周
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与防护
1.发生职业暴露要服用预防用药疗程是
C、28天
2.关于血源性传染病正确的是
A、只通过血液体液传播
3.血源性传染病的标准防护包括
A、外科口罩、乳胶手套、隔离服
4.针刺损伤传播HIV的可能性
B、0.3%
5.发生HIV职业暴露要在多长时间内服药
A、2小时,最好不超过24小时
呼吸道传染病院感防控
1.病原微生物对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分几级
B、7
2.常用化学消毒剂的消毒水平分几级
A、3
3.医务人员日常工作时应该采取那种防护措施
A、标准防护
4.普遍性防护原则是
C、视所有病人,均为具潜在感染性的病人
5.人工免疫包括
A、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
寨卡病毒诊疗与防控培训试题(空白)

寨卡病毒诊疗与防控培训试题科室:姓名:分数:一、填空题(每空6分)1、寨卡病毒病是由()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疾病。
2、寨卡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从恒河猴体内被发现。
3、我国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和()。
4、寨卡病毒病的潜伏期为()天。
5、()为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6、寨卡病毒病通常症状较轻,不需要做出特别处理,以()为主,酌情服用解热镇痛药。
7、最佳预防方式是()。
8、人感染寨卡病毒后,仅20%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并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恶心、腹泻、粘膜溃疡、皮肤瘙痒等。
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
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
二、单选题(每题10分)1. 寨卡病毒对以下哪种消毒剂敏感?()A、乙醇B、次氯酸钠C、脂溶剂D、过氧乙酸E、以上都是2、寨卡病毒病主要与登革热和()进行鉴别诊断。
A、基孔肯雅热B、鼠疫C、霍乱D、中东呼吸综合症3、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寨卡病毒病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或确诊病例时,应于()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它传染病中的寨卡病毒病”。
各县(区)内出现首例病例,暂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求在()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报告。
A、24 2B、48 12C、12 2D、72 64、对急性期病例必须采取防蚊隔离措施,防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且应持续到发热症状消退。
A、5天B、3天C、7天D、11天。
2024年传染病知识培训计划

传染病知识培训计划引言:在医疗领域,传染病防控一直是公共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人口流动的增加,传染病的传播风险也随之上升。
为了有效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传染病疫情,我们特制定本培训计划,旨在提升相关人员对传染病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一、培训目标1.增强参与人员对常见传染病特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的了解。
2.提高参与人员对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和响应的能力。
3.促进参与人员对疫苗接种重要性的认识,以及疫苗接种计划的实施。
4.加强参与人员对个人防护装备(PPE)的正确使用和感染控制措施的理解。
二、培训对象1.医护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和其他医疗专业人员。
2.公共卫生人员:如疾病控制中心(CDC)工作人员、流行病学家等。
3.实验室人员:负责传染病检测和研究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
4.急救人员:如急救医生、护士和志愿者。
5.社区工作者:负责健康教育和宣传的人员。
三、培训内容1.传染病基础知识:包括传染病的定义、分类、流行病学原理等。
2.常见传染病:重点培训艾滋病、疟疾、结核病、流感、肝炎等常见传染病的最新诊疗指南和防控策略。
3.新型传染病:探讨埃博拉、寨卡病毒、COVID-19等新型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和应对措施。
4.疫苗与免疫规划:介绍疫苗的研发、生产和接种策略,以及全球和地区的免疫规划。
5.疫情监测与响应:讨论传染病预警系统、疫情报告流程和应急响应机制。
6.个人防护与感染控制:教授PPE的正确使用、手卫生、空气传播预防措施等。
7.公共卫生沟通:提升与公众沟通的能力,以便在疫情中有效地传达信息。
四、培训方式1.讲座与研讨会: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并组织小组讨论。
2.在线学习平台:利用现代技术,提供在线课程和模拟训练。
3.实践操作:在实验室或模拟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训练,如PPE穿戴、样本采集等。
4.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或模拟的传染病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
5.桌面推演:模拟传染病暴发的情境,进行应急响应演练。
五、培训日程安排1.启动阶段:2024年1月,确定培训目标和内容,招募参与人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寨卡病毒防控知识培训
一、什么是寨卡病毒?
寨卡(Zika)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
寨卡病毒为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40nm,有包膜,包含10794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根据基因型别分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本次巴西流行的为亚洲型。
该病毒可被高锰酸钾、乙醚和60℃以上温度灭活。
现目前我国南部发现该病毒的传播。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新生儿小头畸形、格林-巴利综合征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
二、哪些蚊子传播寨卡病毒?
埃及伊蚊是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伊蚊属蚊虫也可能传播该病毒。
三、寨卡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1.蚊虫叮咬
蚊媒传播为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
蚊媒叮咬寨卡病毒感染者而被感染,其后再通过叮咬的方式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
2.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母婴传播:曾从孕妇胎盘中检测出寨卡病毒,提示寨卡病毒可通过胎盘由母亲传染给胎儿。
此外,有寨卡病毒血症的孕妇,可能会在分娩过程中将寨卡病毒传播给新生儿。
3.血液传播和性传播
寨卡病毒有可能通过输血或性接触进行传播。
四、哪些人容易被感染?
包括孕妇在内的各类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
五、该病的潜伏期和传染期是多久?
潜伏期:目前该病的潜伏期尚不清楚,有限资料提示可能为2―12天。
传染期:患者的传染期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患者早期产生病毒血症,并具备传染性。
六、该病的发病季节?
寨卡病毒的发病季节与当地的媒介伊蚊季节消长有关,疫情高峰多出现在夏秋季。
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寨卡病毒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七、感染寨卡病毒病后症状如何?
人感染寨卡病毒后,仅20%出现症状,且症状较轻。
主要表现为发热(多为中低度发热)、皮症(多为斑丘疹),并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恶心、腹泻、粘膜溃疡、皮肤瘙痒等。
症状持续2-7天缓解,预后良好,重症与死亡病例罕见。
小儿感染病例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眼部和听力等改变。
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甚至胎儿死亡。
八、孕妇是否应当特别关注寨卡病毒?
目前已知悉孕妇感染寨卡病毒可能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甚至胎儿死亡。
孕妇和计划怀孕的女性尽量避免前往寨卡病毒病流行的国家或地区。
如确需赴这些国家或地区时,应严格做好个人防护措施,防止蚊虫叮咬。
对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建议每3-4周检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
九、如何保护自己?
预防寨卡病毒的最佳方式就是防止蚊虫叮咬
1.做好个人防护。
在发生疫情的地区工作、旅行时要穿长袖衣裤,使尽可能多的身体部位得到覆盖的衣服(最好是浅色衣服),在身体裸露部位涂抹防蚊水、使用驱蚊剂;采用纱网、门窗紧闭等物理屏障;使用蚊帐、防蚊网等防止蚊虫叮咬。
2.开展以清除越冬成蚊和蚊媒孳生地为主的环境整治。
伊蚊在水缸、水盆、轮胎、花盆、花瓶等积水容器中繁殖,要搞好环境卫生,将水桶、花盆或者汽车轮胎等可能蓄水的容器实施排空、保持清洁或者加以覆盖,从而去除可使蚊虫孳生的地方。
3.若学生怀疑可能感染寨卡病毒,入境时应主动向检验检疫机构申报,入境后如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并主动报告旅行史,及时向医务服务中心报告。
十、如何对寨卡病毒病进行检查与治疗?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部分病例可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病原学检查:
(1)病毒核酸检测: RT-PCR检测核酸,发病后7天内阳性率高。
(2)病毒分离培养。
(3)抗体检测:在发病1周左右,能够在血清中检测到IgM抗体。
但IgM抗体与其它黄病毒如登革热、西尼罗病毒等有交叉反应。
蚀斑减少中和试验90%临界值(PRNT90):检测寨卡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不会和其它黄病毒出现交叉反应。
确定诊断标准
符合流行病学史和相应临床表现者,如果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或分离到病毒,或中和抗体恢复期(发病后2-3周)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便可确诊。
鉴别诊断
主要与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进行鉴别诊断。
还需与微小病毒、风疹、麻疹、肠道病毒、腺病毒感染、疟疾、立克次体病、螺旋体病、A组链球菌感染等相鉴别。
治疗
目前无有效的抗寨卡病毒药物,对症治疗,酌情服用解热镇痛药。
在排除登革热之前按照登革热进行治疗,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在发病第一周内,实施有效的隔离、防蚊措施。
对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建议每3-4周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