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新版七下科学知识要点

浙教版新版七下科学知识要点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1、精子和卵细胞(1)新生命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的.(3)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圆形,而精子呈蝌蚪形.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信息,这些遗传信息决定着新生命的主要特征.2、人的生殖系统:(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睾丸的主要功能是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器官组成.卵巢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3、受精与妊娠(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注意: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受精卵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4、胚胎发育(1)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66天或约九个月).(2)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物质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和氧气来自母体.(3)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和氧气,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4)在胚胎中,胎儿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之间有一层膜作为屏障.这个屏障使得胎儿和母体的的血液不必直接混合就能进行物质交换.这样就能避免母体身上的一些病原体传染给胎儿.5、分娩与养育(1)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胎盘娩出三个阶段.(2)试管婴儿: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本质上是有性生殖).(3)刚出生的婴儿主要靠母乳喂养,母乳含有婴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抗病物质等.6、人的生长时期(1)人的一生大致经历婴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等.(2)婴儿出生后的前三年是人的第一次快速生长的时期.少年期的生长相对比较平缓.青春期是儿童逐渐成为成人的过渡时期,是生殖器官开始发育到成熟的阶段.成年期,人的体重和身高开始逐渐停止增长,各个器官巳发育成熟,人的体能也逐渐达到高峰状态,然后将开始逐渐衰退直到进入老年期.7、青春期发育的特点(1)外表变化:男性和女性除生殖器外,在外表上的不同变化就是第二性征。
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浙教版

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浙教版本文将对浙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科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
1. 生物学生物学是一门关注生命体系的科学,主要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体系的结构、功能、发展等。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生物学的基础概念,包括如下内容:1.1 细胞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它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细胞质中还含有各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细胞是生命存在的基础,所有的生命体都由细胞构成。
1.2 遗传与进化遗传是指生物体的遗传信息传递和遗传变异的过程。
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人类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内。
进化是生物种类和生物特征随时间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世界上的生物都是从一个最初的共同祖先发展而来的,这个过程中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和适应。
1.3 植物学植物学研究的是植物的分类、结构、功能、遗传和进化等问题。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植物的形态特征及其适应环境的机制,如适应水域生活的水生植物、适应广阔土地面积的草原植物等。
2. 地球科学地球科学是研究地球物质、结构与演化、自然环境等方面的科学。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地球的三大圈层结构、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污染等知识点。
2.1 地球的三大圈层地球由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层组成。
地核层是地球最核心的部分,由铁和镍构成;地幔层是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一层,较为厚实,由硅、铝、镁等多种元素构成;地壳是包裹在地球表面的一层,主要由岩石组成,是人类生命最终存在的地方。
2.2 水循环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不断运动的过程,它由蒸发、凝结、降雨、地下水和河流流动等环节组成。
水循环的正常运作对维护地球健康环境和人类生存非常重要,但是人类活动也会对水循环造成影响。
2.3 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是指空气中含有过多的有害物质的状态,严重影响人类、动植物和自然环境的健康和生态平衡。
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有行业废气、机动车尾气、油烟等。
3. 化学化学是探究物质变化规律和组成结构的学科,它关注的是原子分子之间的化学反应和化学变化。
新浙教版七下科学知识点总结-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浙教版

19.月经: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大约每一个月有1个成熟的卵从卵巢中排出。如果卵没有受精,就会引起子宫出血,这就是月经,即女孩生殖器官成熟的标志是出现月经。第一次来月经叫初潮,一般在10~16岁,周期约为28~30天。月经周期与卵巢排卵周期一样,但不同时
成年期:体重身高逐渐停止增长,各个器官发育成熟,体能高峰期
16.女孩青春期一般11岁至17岁,男孩比女孩晚2年左右;
17.第一性征: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出生就有
第二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青春期才出现(依靠性激素才能维持,阉割后消失)
男孩比较典型的青春期第二性征:长出胡须,喉结增大,声音低沉;
14.试管婴儿: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本质上是有性生殖,只是受精在试管中完成。体外受精,体内发育)
第二节走向成熟
15.人一生的生长时期:婴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成年期—老年期;
婴幼儿期:出生的前三年,会出现生理协调和大脑发育等巨大变化;人生第一次快速生长期
青春期:儿童发育为成人的过渡时期,人生第二次快速生长期,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第一性征)的发育和成熟
20.遗精:进入青春期的,男孩睾丸已经能产生精子,因此有时在睡梦中会排出精液,这种现象叫遗精。即男孩生殖器官成熟的标志是出现遗精。
21.衰老:身体各部分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退化的过程。
22.延缓衰老的方法:科学合理地生活、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适当运动锻炼等。
23.衰老最终结果是死亡,特征:心脏、肺、大脑停止活动(最主要特征)。
7.受精与妊娠
(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注:受精卵不是生殖细胞,而是一个生命体(卵细胞,精子为生殖细胞)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复习(整理版)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复习(整理版)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1、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2、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3、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呈球形,营养物质(有机物)较丰富,为早起胚胎发育提供营养4、精子有尾巴,能够游动。
呈蝌蚪形5、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生殖)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6、人的生殖系统(1)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储存精子)、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
最主要的器官为睾丸;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青春期开始产生,一天可产生上亿个),分泌雄性激素。
(2)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
最主要的器官为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青春期开始产生),分泌雌性激素。
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
输卵管是受精的场所,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7、受精与妊娠(1)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注:受精卵不是生殖细胞,而是一个生命体(卵细胞,精子为生殖细胞)(2)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8、胚胎的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注: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胎盘出现后营养来自母体第2周:出现羊膜并发育成充满羊水的羊膜囊(减少震动的影响,保护作用)第3周:出现胎盘,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
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第9周少年期成年期胚胎幼蛙—成蛙25、蝌蚪与成蛙的比较生活环境运动器官运动方式呼吸器官蝌蚪水中躯干和尾部游泳鳃成蛙水中与陆地四肢游泳、跳跃肺和皮肤26、完全变态发育: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中,在生活方式和形态结构上要发生很大改变的发育。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结一、内容综述翻开七年级下的《科学》课本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这一学期我们将学习许多有趣而又实用的知识点。
我们先从生活中的科学开始,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为什么我们会在秋天感受到凉爽的秋风?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而这本书会给我们答案。
不仅如此我们还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明白风、雨、雷、电是如何形成的,感受自然界中的奇妙现象。
接下来我们将走进物质世界的探索之旅,我们会了解物质的性质,比如它的硬度、颜色、气味等。
还有有趣的浮力、重力等物理原理也会逐渐揭开面纱。
每一个发现都会让我们为之兴奋。
1. 概述七年级下科学课程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嘿,同学们你们好呀!七年级下的科学课程,那可真是探索自然奥秘的钥匙。
说到生活里的一些奇怪现象,比如天为什么会下雨、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背后可都藏着科学的道理。
掌握了这些知识,不仅咱们考试时会更有把握,生活中也会更加聪明有趣。
更重要的是,这门课程就是咱们与大自然交流的桥梁,通过它咱们能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学习科学可不能死记硬背哦,得找到合适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首先得培养对科学的兴趣,每次上课都要带着好奇心去听讲。
然后课后得及时复习,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勤问老师或同学。
做实验的时候更要认真,亲手操作不仅能加深记忆,还能培养动手能力。
还有个小秘诀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把学到的知识和生活场景结合起来,这样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学习科学不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开启我们认识世界的眼睛。
大家要用心学,就会发现其中的乐趣啦!2. 引出本文的目的和结构安排首先得说说为什么要做这份总结,不是吗?大家都知道,七年级下的科学课程,知识点繁杂且丰富,很多孩子学习起来有时候会感到有点吃力。
那本文的目的就是帮大家梳理、总结这些知识点,让大家能更轻松地掌握科学课程的核心内容。
结构安排上呢,本文首先会简要介绍课程的大致内容,让大家有个整体了解。
然后我们会按照课本的章节顺序,逐个展开详细的知识点解析和总结。
七下科学浙教版必考知识点

七下科学浙教版必考知识点一、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表现出来的特点和行为。
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组成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等;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腐蚀等。
2.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性质或组成上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组成的情况下所发生的变化,如物质的相态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所发生的变化,如燃烧、腐蚀等。
二、物质与能量的关系1. 物质的能量物质具有能量,能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物质的能量可以分为热能、电能、化学能等。
物质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如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2. 能量的传递和转化能量可以通过传递和转化而在物质之间传播。
能量的传递可以通过热传导、热辐射、热对流等方式进行;能量的转化可以通过电能转化为热能、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等方式进行。
三、物质的组成和结构1. 物质的组成物质是由不同的元素组成的。
元素是由相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如氧气、氢气等。
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进行组成和分解。
2. 原子和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具有化学性质;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组成的,具有物理性质。
分子可以由相同的原子组成,也可以由不同的原子组成。
四、物质的存在状态和变化1. 物质的存在状态物质的存在状态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基本状态。
固体的分子排列紧密,具有定形、定容和不可压缩等特点;液体的分子排列比较紧密,具有流动性和定容等特点;气体的分子排列稀疏,具有可压缩和流动性等特点。
2. 物质的状态变化物质的状态变化包括固态到液态的熔化、液态到气态的汽化、气态到液态的凝结、液态到固态的凝固等过程。
这些过程中,物质的温度和压力是影响状态变化的重要因素。
五、物质的分离和纯净度1. 物质的分离方法物质的分离方法包括过滤、蒸馏、结晶、萃取等。
七年级下科学浙教版知识点

七年级下科学浙教版知识点1. 物质分类物质是由各种基本粒子构成,按照其组成、性质和用途的不同,可以将物质分为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三大类。
1.1 元素元素是由同种基本粒子组成的纯物质,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固定的化学符号和原子序数。
常见元素包括金属元素(铁、铜、铝等)、非金属元素(氧、氮、碳等)和惰性气体元素(氦、氖、氩等)。
1.2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以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性质。
常见化合物包括水、二氧化碳、盐酸、氨气等。
1.3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物质混合而成,沒有固定的化学组成和比例,也没有新的物质形成。
常见混合物包括空气、土壤、饮料等。
2. 物质的分离与纯化由于混合物和化合物的不同性质和组成,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将它们分离出来,以达到纯化、提纯或者分离成各种组分的目的。
2.1 过滤过滤是将混合物中的固体颗粒过滤出来,得到较为纯净的液体或气体。
过滤可分为简单过滤和分离漏斗过滤两种。
2.2 蒸馏蒸馏是利用液体的沸点差异将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常见的蒸馏方法包括简单蒸馏、分馏和真空蒸馏等。
2.3 结晶结晶是将混合物中溶解度差异较大的物质通过溶解和结晶过程进行纯化的方法。
3. 物理量和计量单位3.1 物理量物理量是可用来描述物体的量或现象的量,包括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等。
物理量分为基本量和导出量两大类。
3.2 计量单位计量单位是用来量度物理量大小的标准,分为国际单位制和非国际单位制。
国际单位制包括长度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电流单位等,常见的非国际单位制包括英制单位、公制单位等。
4. 声音和光线4.1 声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通过介质传递的一种现象。
声音是人们进行交流的重要媒介,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2 光线光线是由光源发出并沿直线传播的可见光,是由电磁波构成的一种辐射能量。
光线具有波粒二象性,既可以解释为波动也可以解释为粒子。
5.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生命的基本基石。
七年级科学浙教版知识点下

七年级科学浙教版知识点下七年级科学浙教版知识点总结科学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通过学习科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世界。
下面将为大家总结七年级科学浙教版的重点知识点。
一、物质与分子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物质的性质和分子的结构有关。
常见物质包括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
分子运动的方式有扩散、扩散速率和渗透等。
二、热学与温度温度是物体内部分子运动状态的表现,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温度的转换有摄氏度与华氏度转换、温度尺度扩大与缩小等。
热的传递方式有导热、传热和对流等。
三、光学与光光线是由许多光子组成的。
光线的传播方式有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等。
光的色散是指不同颜色的光线在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通过棱镜等物体时偏折的现象。
镜子的反射特性可用于制造望远镜和显微镜等。
四、力学与运动物体的变形与运动有关系。
力是使物体变化的原因,力的单位是牛顿。
力的合成和分解原理是力学中的基础内容。
摩擦力是制约物体运动的因素之一。
五、电学与电电荷是电学中的基本概念,电荷的单位是库仑。
电流是指电子在导体中流动的现象,电流强度的单位为安培。
电势差是指电场中单位正电荷所具有的电势能。
电学的应用范围很广,包括电池、电线、电机等。
六、生命科学与健康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是所有生物体最基本的构成部分。
人类的解剖学和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领域。
营养、运动和休息是健康的三个基本方面,维持健康需要长时间的积极努力。
结语以上就是七年级科学浙教版的重要知识点总结。
科学知识层层递进,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是建立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的基础。
希望大家能够善用这些知识,拥有更广阔、更完整的世界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七年级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人的感觉:
2.声音
3.光的传播
4.凸透镜&凹透镜
凸透镜:发散作用,有两个焦点(远视)
凹透镜:会聚作用,有两个虚焦点(近视)
实像都是倒立的
虚像都是正立的:
作图技巧1):利用对称性找到像点,任何一条反射光线必经像点
2)利用反射定律,随意在同一点作两条入射光线,作对应的两条反射光线(刺入人眼的光线)反向延长相交得像点,虚像只可用眼睛看到
5.眼球的结构
脑)==传出神经==效应器
第二章
1. 运动
2.力
3.重力: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
方向:竖直向下,大小与质量成正比G=mg,g=9.8N/kg 4.摩擦力: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物体会产生摩擦力。
5.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静止的,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6.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速度大小,运动方向)的性质。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任何物体在任何时候都具有惯性
属性大小仅由质量决定,质量大惯性大。
7.二力平衡
第三章
1. 生命周期:动物的一生要经历出生、发育、生殖、死亡的生长时期,这些周期构成了动物的生命周期
2.变态发育:两栖类(青蛙)& 昆虫
昆虫
3.受精:精子和卵子(生殖细胞)结合产生受精卵(新生命的起点)的过程
受精卵发育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卵细胞(卵黄)
4.母体和胎儿通过胎盘和脐带进行物质(营养物质和氧气)交换
人体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来自于胎盘
5.
胎发育场所)、阴道
第一性征
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青春期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标志:
男性出现遗精;女性出现月经)
第二性征
除生殖器官以外的男女差异
男:声调较低、喉结突出、长胡须
女;声调较高、盆骨宽大、乳房发达
青春期特点
1)出现第二性征
2)生殖器官发育并成熟
3)内脏功能日渐健全
6.胚胎发育方式:胎生(哺乳类);卵生(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
假胎生(卵胎生)
7.种子的基本结构:种皮和胚。
胚(新植物的幼体):
胚芽(发育成茎叶),胚轴(根和茎的结合部位),胚根(根),子叶四部分组成。
8.种子的分类
有无胚乳
有胚乳种子营养在胚乳内
无胚乳种子营养在子叶内
子叶数
单子叶植物
双子叶植物
9.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充足的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10.花的结构:主要结构:雄蕊,和雌蕊
11.传粉:花药上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
自花传粉;异花传粉(虫媒花、风媒花);人工授粉
12.无性生殖:无需经过精子和卵子结合,直接由母体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分裂生殖(草履虫,变形虫),出芽生殖(水螅),孢子生殖
营养生殖(主要):由植物体的营养器官(根、叶、茎)产生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分根、压条、扦插、嫁接
第四章
1.
转动方向特点周期效应
自转:绕地轴转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转;
那几上空看为顺时针转
约24小时
(一天)
昼夜更替现象;日月东升
西落
公转:绕太阳转自西向东地球倾斜指向北极星约365.2422
天(1年)
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
极昼极夜现象;日食月食
2.晨昏线:晨线,黑夜到白昼的界限(日出线);昏线,白昼到黑夜的界限(日落线)。
3.太阳高度(角):太阳光和地面的夹角。
(直射纬度的太阳高度为900,并向两侧逐渐减小)
日变化:正午最高,晨昏最低----地球自转
季节变化:夏季高,冬季低----地球公转
关系:杆影随太阳高度的改变而改变(太阳高度越大,杆影越短)
4.气节的划分依据(北半球):四季更替周期
春分(3月21日)赤道00全球昼夜等长
夏至(6月22日)北回归线23.50N 昼长夜短(白昼最长)
北极圈及以北地区(66.50N以
北地区)极昼
秋分(9月23日)赤道00全球昼夜等长
冬至(12月22日)南回归线23.50S 昼长夜短(黑夜最长)
南极圈及以南地区(66.50N以
南地区)极昼
太阳直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太阳直射在哪半球就白昼长)5.根据获得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从低纬到高纬逐渐减少),以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为界,
分为五个热量带
北寒带:(66.50N--900N),有极昼,极夜热量最少
北温带:(23.50N---66.50N)
热带:(23.50N---23.50S),太阳直射热量最多
南温带:(23.50S---66.50S)
南寒带:(66.50S---900S),有极昼,极夜热量最少
6.地球内部结构(由内到外):
地核(内地核、外地核);地幔(下地幔、上地幔);地壳。
软流层位于上地幔;
岩石圈:软流层以上部分(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7.六大板块: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全部为海洋)六大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并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地壳变动的主要原因),形成海沟、海岭、巨大的山脉(分界线),所以板块边界(地壳活动最频繁的地方)多火山、地震。
8. 火山、地震的分布:环太平洋地区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区
9.陆地表面地形由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构成,是内力(火山、地震)和外力(风、流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力起主要作用:使地面变得凹凸不平;外力:使地面变得平坦。
人们用等高线把他们表示在等高线地形图上
10.火山:由火山锥、火山口、沿江通道组成
火山喷发物:气体、火山灰、熔岩流组成
火山的坏处:毁坏交通、淹没农田、引发火灾、危及人类生命
火山的好处:火山灰能为农田提供有机肥料,火山口富集大量的矿产,提供温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