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际交往中的几个心理学效应
10个心理学效应

☆、首因效应:抓住第一印象的好机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社交作为人们相互沟通交往的纽带和桥梁,显得更加重要。
正如一句名言中所说的那样:“一个成功的因素,归纳起来15%得益于他的专业知识,85%得益于良好的社交能力。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社交会成就一个人,同样也会毁了一个人。
在我们周围,不乏相貌堂堂、胸怀大志、才华横溢的人,然而他们却始终郁郁不得志,其中相当大的原因就是他们不善交际,不善与人相处。
社交是心与心的碰撞,心理学在人际交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会让你明白很多社交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心理动因。
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
首因效应也被称为“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后被人们总结为:人与人第一次交往时留下的印象会在对方的头脑中占据主导地位,比以后接触中得到的信息更强,持续的时间也更长。
首因效应的存在有着广泛的影响,对此,心理学家曾多次通过各种实验进行验证。
心理学家将参与实验的人员分成两组,给他们出示同一张照片,对A组人员说:“这是一位屡教不改的罪犯。
”对B组人员说:“这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
”然后他们要求参与实验的人员根据照片上的人的外貌特征分析他的性格特征。
A组人员说:“眼睛深陷,隐含着几分凶狠的杀气,额头高耸,带着几分不知悔改的决心。
”B组人员说:“目光深沉,可以透视出他的思维深邃。
饱满的额头,诠释出他钻研的意志。
”这个实验充分验证了首因效应的影响,如果第一印象形成了肯定的心理定式,会使人在后续了解中多偏向发掘对方具有美好意义的品质;相反,若第一印象形成的是否定的心理定式,则会使人在后续了解中多偏向于揭露对方令人厌恶的品质。
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尤其是与别人的初次交往时,一定要注意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第一印象主要是依靠言行举止、面部表情、衣着打扮等,判断一个人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
初次谋面时,一声温馨的问候,一张甜美的笑靥,一身得体的服饰,一个优雅的举动,都能给对方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而且这种良好的印象将会持续保留下去。
沟通中的心理学效应

引言:沟通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心理学效应是影响沟通时人们思维和行为的心理过程。
本文将深入探讨沟通中的心理学效应,特别是沟通中的认知偏差、言语暗示、言语再现、情绪感染和社会认同等方面的效应。
通过了解这些心理学效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沟通中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从而提高沟通的质量和效果。
概述:沟通是人们交流思想、情感和信息的过程,而心理学效应是在沟通中人们思维和行为的心理过程。
在沟通中,人们往往会受到一系列的心理学效应的影响,包括认知偏差、言语暗示、言语再现、情绪感染和社会认同等。
这些心理学效应会对沟通的效果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正文内容:一、认知偏差的心理学效应1. 排除已知偏差:人们往往在沟通中忽视已知的信息,更倾向于关注新的信息。
2. 确认偏差:人们往往更容易接受和记忆与自己已有信念相一致的信息,而忽视相反的信息。
3. 选择性注意:人们在沟通中更容易注意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信息,忽视其他信息。
4. 语境效应:人们在不同的语境中对同一信息的解读和理解会发生变化。
二、言语暗示的心理学效应1. 语言模糊性:使用模糊的语言和词汇可以在沟通中传递不同的含义,引发听众的不同解读。
2. 诱导性问题:在提问中使用特定的词语和语气,可以引导对方给出特定的回答。
3. 肯定性语气:使用肯定性的语气可以增强说话者论述的可信度。
4. 负面暗示:使用否定的暗示和语气,可以影响对方的情绪和态度。
三、言语再现的心理学效应1. 复述效应:人们在沟通中更容易记住和传递他人的言论或观点,而忽视其他细节。
2. 错误回忆效应:人们在记忆别人的言论时,容易受到个人偏见和记忆失真的影响。
3. 信息滤波:人们往往根据自身的价值观和立场,选择性地传递和接收信息。
四、情绪感染的心理学效应1. 镜像神经元:人们在观察他人的情绪表达时,自己也会产生相同的情绪反应。
2. 情绪传递:人们在沟通中的情绪状态会通过非语言暗示影响对方,产生情绪共鸣。
3. 情绪影响:情绪积极的人在沟通中更容易获得他人的认同和支持。
简述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效应

简述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效应嘿,咱来聊聊人际交往中的那些心理学效应呀!你知道吗,这可有意思啦!就说那首因效应吧,就好像你第一次见一个人,他要是给你留了个好印象,嘿,那后面你咋看他都觉得不错。
这不就跟咱去买东西似的,第一眼看着好看,后面就越看越喜欢。
这在人际交往中可重要了,所以第一次见面可得好好表现呀!还有近因效应呢!就好比你跟一个朋友一直相处挺好,可突然有一次闹了点别扭,哎呀,这时候你对他的印象可能就主要是这次别扭了。
这多像你吃一道菜,一直觉得挺美味,结果最后一口味道怪怪的,你可能就光记得那怪怪的味道啦!所以啊,咱在和人相处的时候,结尾也得注意呀,别虎头蛇尾的。
晕轮效应也挺逗的。
要是你觉得一个人有个优点特别突出,嘿,你可能就觉得他啥都好。
就像你发现一个人唱歌好听,你可能就觉得他干啥都厉害。
这不是有点盲目嘛,但咱很多时候还真就这么干啦!这可得提醒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呀,别被那光环晃花了眼。
刻板印象呢,就好像你觉得北方人都豪爽,南方人都细腻。
可实际上呢,北方也有细腻的人,南方也有豪爽的呀!咱可不能因为这个就给人随便贴标签,那多不公平呀!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能一概而论呀!自验预言也很神奇呀!你要是觉得自己能行,嘿,往往还真就能行;你要是老觉得自己不行,那可能真就不行啦。
这在和人交往中也一样,你要是觉得对方会喜欢你,那你的表现可能就会让对方真的喜欢你;你要是觉得对方会讨厌你,那可能你的行为就让对方真讨厌你啦!这些心理学效应是不是很有趣呀?它们就像生活中的小秘密,掌握了它们,咱和人交往就能更得心应手啦!咱不能光知道埋头苦干,还得了解了解这些人性的小奥秘呀!不然咋能在人际交往的大海中畅游呢?咱得学会利用这些效应,让自己的人际关系更和谐,更美好。
可别小瞧了它们,它们能发挥大作用呢!咱得用心去体会,去实践,让自己在人际交往中越来越厉害!。
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有趣的九个心理现象

1、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但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了极力阻碍。
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
这样的现象我们叫它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
2、从众现象一则笑话这样说到:一日闲逛街头,忽见一长队绵延,赶紧站到队后排队,唯恐错过什么购买紧缺必需品的机会。
等到队伍拐过墙角,发现大家原来是排队上厕所,才不禁哑然失笑。
这就是从众闹出的笑话。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用通俗的话说,从众就是“随大流”.可以表现为在临时的特定情境中对占优势的行为方式的采纳,也可以表现为长期性的对占优势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接受。
3、晕轮效应许多青少年因崇拜某位明星的某些特征,比如长相啊,歌声啊,于是就不顾一切模仿明星的行为,搜集他们用过的一切东西。
这其实就是晕轮效应在作怪。
晕轮效应就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倾向,即人们在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或坏的印象后,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的其他方面的特征。
平时说的“爱屋及乌”就是晕轮效应的一个突出表现。
4、鲇鱼效应水池里养着一群鱼,由于缺乏外界刺激,这些鱼变得死气沉沉,容易死亡。
渔民偶然把几条鲇鱼放在这群鱼里,却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由于鲇鱼喜欢挤来挤去,整个水池里的鱼都被带动起来而显得生机勃勃,所以渔民喜欢放几条鲇鱼在里面增加全体鱼的活力与寿命。
在经济、文化等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也会产生鲇鱼效应。
5、马太效应《圣经-马太福音》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富翁给他的三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去做生意。
一年后他召集仆人想知道他们各自赚了多少,其中第一个人赚了十锭,第二个人赚了五锭,最后一个人用手巾包了那锭银子,捂了一年没赚一个子儿,这位富翁就命令后者把那锭银子交给赚钱最多者。
该书第二十五章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心理学效应集锦

心理学效应集锦一、吊桥效应当一个人提心吊胆的走过吊桥的一瞬间,抬头发现了一个异性,这是最容易产生感情的情形。
因为吊桥上提心吊胆引起的心跳加速,会被人误以为是看见了命中注定的另一半而产生的反应。
这就是为什么电影里英雄救美后,美女都会爱上那个救她的英雄的原因。
所以,要想吸引一个人,约会的时候可以尽量选择那些刺激的游戏,或者看恐怖的电影。
二、曝光效应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查荣茨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向参加实验的人出示一些人的照片,让他们观看。
有些照片出现了二十几次,有的出现十几次,而有的则只出现了一两次。
之后,请看照片的人评价他们对照片的喜爱程度。
结果发现,参加实验的人看到某张照片的次数越多,就越喜欢这张照片。
他们更喜欢那些看过二十几次的熟悉照片,而不是只看过几次的新鲜照片。
也就是说,曝光的次数增加了喜欢的程度。
所以,微信头像建议大家使用自己的真实照片,总之要想办法多让对方看到自己,或是自己的照片。
三、黑暗效应浪漫的西餐厅是很多人情侣约会的首选,因为在光线比较暗的场所,约会双方彼此看不清对方表情,就很容易减少戒备感而产生安全感。
在这种情况下,彼此产生亲近的可能性就会远远高于光线比较亮的场所。
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黑暗效应”。
所以,尽可能多的找机会与对方在昏暗的光线下相处,比如昏暗的车里,是一个吸引人的好办法。
四、富兰克林效应18世纪美国的国父之一的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的一句话发展而来的。
富兰克林说:相比那些被你帮助过的人,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会更愿意再帮你一次。
换句话说:让别人喜欢你,最好的办法不是去帮助他们,而是让他们帮助你。
当然,这事是有技巧的,你别上来就弄件大事找对方帮忙哈,你可以先从一些很小的,对方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事情下手。
比如,让对方顺便帮你带杯咖啡,或者是帮你整理一下领带之类的。
五、阿伦森效应有个实验:分4组人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
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贬后褒,第四组先褒后贬。
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人类无法抗拒的心理学效应

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人类无法抗拒的心理学效应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包括“蝴蝶效应、木桶效应、羊群效应、鲶鱼效应、晕轮效应、第一印象效应、近因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马太效应和仰巴脚效应。
一.蝴蝶效应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Lorenz)认定他发现了新的现象:“对初始值的极端不稳定性”。
又称“蝴蝶效应”,亚洲蝴蝶拍拍翅膀,将使美洲几个月后出现比狂风还厉害的龙卷风!蝴蝶效应说的就是“一件事”对结果的影响,就象只改动了一点数据计算的结果都会相差十万八千里。
二.木桶效应一只木桶,里面可以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板。
这就是著名的"木桶效应"三.羊群效应一个羊群(集体)是一个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
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还有更好的青草。
四.鲶鱼效应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
但是,由于沙丁鱼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
只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总是活的,原因就是他的鱼槽里有一只鲶鱼。
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已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
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
五.晕轮效应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六.第一印象效应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
人际交往中的十大心理效应

鼓励可以产生奇迹
十、预期效益
心理学家做了个实验。首先,当着猴子的面,把香蕉放进 了两个带盖子的容器中的某一个,再用挡板挡住猴子的视线。 猴子很准确地从装有香蕉的容器中找到食物。第二次,在挡 住猴子视线的时候,把香蕉换成了猴子不喜欢的莴苣叶。结 果,猴子又跳又叫,大发雷霆
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五、超限效应
有一次,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一开始,他觉得牧师讲 得很好,很感动,决定捐出身上所有钱;过了十分钟,牧师 没讲完,他有点不耐烦了;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 他很不满意。到牧师终于结束长篇大论后,马克·吐温生气得 一分钱也没捐
如果受到刺激过多,过强或时间过久,就会引起
小张在公司做文员。有一次,有个同事穿了件新衣服, 别人都称赞“漂亮”的时候,小张直接说了句:“你太胖了, 衣服颜色太艳了,根本不合适。”当事人和周边的同事很尴 尬。久而久之,同事们都把他排除在集体之外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人际交往中须注意语言修养,谨言慎行
八、自我宽恕效应
生活中,人往往对自己的错误有自我宽恕的心理倾向,例 如:打人的说:“谁让你骂我”,骂人的叫:“谁让你踩我 的脚还不道歉!”人往往不喜欢被人议论,却喜欢背后议论 人。因为自我宽恕心理,往往不容易发现自己的错误,而喜 欢把错误推到别人身上
人际交往中的十大心理效应 --人力关系提升
一、首因效应
一篇文章、一套数据,最初的内容让人记忆深刻。 这是因为新的刺激能引起兴奋,在大脑皮层留下较深的 痕迹。另外,人在思考问题时容易产生“定势现象”, 即所谓的“先入为主”
我们能记住很多“第一”,但记不住“第二”,
所以与人交往的初次亮相一定要闪亮登场
45个心理学效应

1、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
主要针对自身形象的管理:穿着得体;注意细节上的修饰;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提高整体素质.2、名片效应:顺着他人的话说在与对方初次交际,或者开始交往的时候,要先向他们传播一些他们所能接受的,并且是熟悉和喜欢的观点或者思想。
把自己的观点、思想、意见渗透在这些观点中,组织好对方喜欢的言辞、语调,让对方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印象,这样便能够在人际关系中发挥很大的实用价值!3、情绪效应:情绪传染与陌生人交际的时候,指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可以影响到对某一个人今后的评价。
尤其是在第一印象形成过程中,主体的情绪状态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调节情绪的方法:自我暗示,行动转移,自嘲等4、亲和效应:内心的亲和在交际、应酬过程中用亲近的话语、笑容、肢体语言吸引他人、俘虏人心所产生的效果。
主要表现:微笑,温和眼神,和手势(轻柔的挥手、鼓励的握拳、温柔的抚摸等)5、身体语言定律:洞穿对方最真实的想法在交际中,通过对方的身体语言来解读对方所要表达的想法。
例如紧张时候,身体的表现形式:触摸或按摩颈部;深呼吸或是话变多;把手放在大腿上等6、“7/38/55”定律:衣着服饰中的大学问是人们在给别人第一印象时传递的各种信号所占的百分比.视觉因素在给人的第一印象中占55%,声音占38%,语言占7%。
可见外在形象是非常重要的。
7、诙谐效应:幽默是最生动的语言是一种防御机制。
它指一个人处于困难和尴尬境地时,采用一些诙谐手法,可以自我解脱,应对难关,征服别人。
幽默能使人轻松、愉快、爽心、情感舒畅.这样可活跃气氛,联结双方感情,在笑声中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
8、瀑布心理效应:不该说的话不乱说和别人打交道时,就要谨言慎行,注意自己说话的分寸。
在日常生活中,把握说话的分寸很重要:要维护别人的自尊心;说话时要注意自己的角色;不要过于兴奋;客观才能得人心。
9、费斯诺定理:与人交谈,多听少说也叫倾听定律,是指在与人交往时,用心地听别人讲话会获得别人的好感,会换来对方的理解、信任和快乐,使说话者感觉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满足了对方渴望被重视的自尊心理,从而达到双方都很愉快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际交往中的几个心理学效应
(1)首因效应
“首因”也可以说是第一印象,一般指人们初次交往接触时各自对交往对象的直觉观察和归因判断。
人际交往中,首因效应对人们交往印象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初次见面时,对方的表情、体态、仪表、服装、谈吐、礼节等形成了我们对对方的第一印象。
现实生活中,首因效应作用下形成的第一印象常常左右着我们对他人的日后看法。
因为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变。
初次印象是长期交往的基础,是取信于人的出发点。
因此,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注意留给他人好的第一印象。
如何做呢?首先,我们应该注重仪表,比如衣着要整洁、服搭配要和谐得体等;其次,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为此必须锻炼和提高言谈技能、掌握适当的社交礼仪。
(2)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一般在交往双方还彼此生疏的阶段特别重要,而随着双方了解的加深,近因效应就开始发挥它的作用了。
近因效应是相对于首因效应而言的,是指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题地位,掩盖了以往的评价,也称为“新颖效应”。
比如,你一个平凡的老邻居突然做了官,你就会一扫其平凡的印象,对其刮目相看。
再比如,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你的一个好朋友最近做了一件对不起你的事情,你提起他来就只记得他的坏处,完全忘了当初的好处……这一切都是近因效应的影响。
近因效应给了我们改变形象、弥补过错、重新来过的机会。
例如,两个朋友因故“冷战”一段时间后,一方主动向对方表示好感或歉意,往往会出乎意料的博得对方的好感,化解恩怨。
(3)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评价他人的似乎后,常常喜欢从某一点特征出发来得出或好或坏的全部印象,就像光环一样,从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圆圈,因此有时也称光环效应。
晕轮效应对人际交往有很大的影响。
多数情况下,晕轮效应常使人出现“以偏盖全”、“爱屋及乌”的错误,影响理性人际关系的确立。
话说回来,晕轮效应可以增加个体的吸引力而助其获得某种成功,这或许是有利的一面。
为了防止晕轮效应的不利影响,我们要善于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意见,尽量避免感情用事,全面评价他人,理性和人交往。
如果想利用晕轮效应有利的一面,我们在与人交往时应采用先入为主的策略,全面展示自己的优点、掩饰缺点,遗留给他人尽量完美的印象。
(4)刻板效应
我们在评价他人时,往往喜欢把他看成是某一类人中的一员,而很容易认为他具有这一类人所具有的共同特性,这就是刻板效应。
比如,北方人常被认为性情豪爽、胆大正直;南方人常被认为聪明伶俐、随机应变;商人常被认为奸诈,所谓“无奸不商”;教授常常被认为是白发苍苍、文质彬彬的老人……
刻板效应在人际关系交往中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积极作用在于它简化了我们的认识过程,因为当我们知道某类人的特征时,就比较容易推断这类人中的个体特征,尽管有时候有所偏颇;消极作用,常使人以点带面、固执待人,使人产生认知上的错觉,比如种族偏见、民族偏见、性别偏见等就是刻板效应下的产物。
(5)定式效应
定式效应也称为心理定式效应。
心理定式,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用“老眼光”——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看待当前事务的一种心理倾向。
或许你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农夫丢失了一把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
于是他观察邻居的儿子的言行举止,没有一点不像偷
斧头的贼。
后来农夫在深山里找到了丢失的斧头,再看邻居的儿子,怎么也不像一个贼了。
这个农夫就是受了心理定式效应的左右。
在人际交往中,定式效应常使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固定化。
比如,与老年人交往,我们往往会认为他们思想僵化、墨守成规、过时落伍;与年轻人交往,又会认为他们“嘴上五毛,办事不牢”;与男性交往,往往会觉得他们粗手粗脚、大大咧咧;与女性交往,则会觉得她们柔柔弱弱、心细如针;与一向诚实的人交往,我们会觉得他始终不会说谎;碰到曾今圆滑过的人,我们定会倍加小心。
知道了定式效应的负面影响,我们就应该注意克制,看待别人要“与时俱进”,要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精神。
(6)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就是“以己论人”,常常以为别人与自己具有同样的爱好、个性等,常常以为别人应该知道自己的所想所思。
投射效应是一种严重的认知心理偏差。
它是由怀疑引起的对别人人格的歪曲。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是投射效应的典型写照。
当别人的想法或行为与我们不同时,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从而认为别人是错的。
喜欢嫉妒的人常常认为每个人每天都在嫉妒。
克服投射效应的消极作用,我们应该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和他人,严于律己、客观待人,尽量避免以自己的标准去判断他人。
2.如图7,梯形中,,,,,,点
为线段上一动点(不与点重合),关于的轴对称图
形为,连接,设,的面积为,
的面积为.
(1)当点落在梯形的中位线上时,求的值;(全等)
(2)试用表示,并写出的取值范围;(相似)
(3)当的外接圆与相切时,求的值.(垂径定理+中线+等面积+相似)【答案】解:(1)如图1,为梯形的中位线,则,过点作于点,则有:
在中,有
在中,
又
解得:
(2)如图2,交于点,与关于对称,则有:,
又
又与关于对称,
(3)如图3,当的外接圆与相切时,则为切点.
的圆心落在的中点,设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