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CSCO 尿路上皮癌诊疗指南更新要点解读(全文)

2021 CSCO 尿路上皮癌诊疗指南更新要点解读(全文)

01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辅助治疗

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辅助治疗

对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联合术后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案可获得与标准膀胱癌根治术相似的10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可作为不适宜或拒绝行膀胱切除术患者的治疗选择。手术切缘不净、局部病变较晚,仅行姑息手术的患者,术后放疗可提高局部控制率。

对于pT3/4和/或淋巴结阳性,且无远处转移(M0)患者,根治性膀

胱切除术后行辅助化疗仍有争议。

基于CheckMate-274研究达到主要研究终点,2021年CSCO尿路上皮癌计划增加PD-1单抗的术后辅助治疗作为Ⅲ级推荐。

02

转移性尿路上皮癌一线治疗

表一线治疗

目前,化疗仍是尿路上皮癌治疗的基础。基于IMvigor210研究和KEYNOTE-052研究,阿替利珠单抗、帕博利珠单抗获FDA批准用于不耐受铂类的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一线治疗。在KEYNOTE-052研究中,PD-L1阳性患者的获益更明显。

目前,阿替利珠单抗、帕博利珠单抗尚未在国内获得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治疗适应证,仅适用于PD-L1表达或不能耐受铂类化疗的患者。在新版CSCO尿路上皮癌指南一线治疗中,对于不适合顺铂的局部晚

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III级推荐仍保留了阿替利珠单抗(2A 类证据)和帕博利珠单抗(2A类证据)。

03

转移性尿路上皮癌一线治疗后的维持治疗

表一线治疗后的维持治疗

随着免疫治疗的发展,其适应证不断前移。基于JAVELIN Bladder 100研究和HCRN GU14-182研究结果,对于一线化疗4~6周期后获得疾病稳定或客观有效的患者,II级推荐为阿维鲁单抗(1A类证据);III级推荐为帕博利珠单抗(2A类证据)。阿维鲁单抗尚未在国内上市,帕博利珠单抗尚未在国内获得晚期尿路上皮癌适应证。

04

晚期尿路上皮癌二线治疗

表二线治疗

尿路上皮癌的二线治疗优先考虑免疫治疗;厄达替尼尚未在国内批准上市,仅适用于合并FGFR2/3基因变异的晚期尿路上皮癌;特瑞普利单抗、帕博利珠单抗、阿维鲁单抗在国内尚未获得晚期尿路上皮癌的适应证。

因美国FDA撤回了阿替利珠单抗、度伐利尤单抗二线治疗尿路上皮癌的适应证。今年CSCO指南也去除了III级推荐。

基于BGB-A317-204、POLARIS-03研究结果,新版CSCO指南继续推荐替雷利珠单抗(2A类证据)(仅适用于PD-L1高表达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特瑞普利单抗(2A类证据)用于晚期尿路上皮癌的二线治疗(II级推荐)。此外,这两种药物可及性相对较好,均已在国内获批尿路上皮癌适应证,且替雷利珠单抗已进入医保。05

晚期尿路上皮癌三线治疗

表三线治疗

对于既往铂类化疗及免疫治疗失败的患者,基于BLC2001研究数据,指南继续将厄达替尼(Erdafitinib)作为Ⅲ级推荐(2A类证据),用于合并FGFR2/3基因变异的患者;基于EV-301研究数据,指南新增对新型抗体偶联药物Enfortumab vedotin的Ⅲ级推荐(2A类证据)。基于纬迪西妥单抗(RC48-ADC)的国内II期研究结果,新版指南拟增加纬迪西妥单抗用于后线治疗(III级推荐)。

与二线治疗相似,新版指南也删除了三线治疗Ⅲ级推荐中的阿替利珠单抗和帕博利珠单抗方案。

2021 CSCO 尿路上皮癌诊疗指南更新要点解读(全文)

2021 CSCO 尿路上皮癌诊疗指南更新要点解读(全文) 01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辅助治疗 表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辅助治疗 对于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联合术后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案可获得与标准膀胱癌根治术相似的10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可作为不适宜或拒绝行膀胱切除术患者的治疗选择。手术切缘不净、局部病变较晚,仅行姑息手术的患者,术后放疗可提高局部控制率。 对于pT3/4和/或淋巴结阳性,且无远处转移(M0)患者,根治性膀

胱切除术后行辅助化疗仍有争议。 基于CheckMate-274研究达到主要研究终点,2021年CSCO尿路上皮癌计划增加PD-1单抗的术后辅助治疗作为Ⅲ级推荐。 02 转移性尿路上皮癌一线治疗 表一线治疗 目前,化疗仍是尿路上皮癌治疗的基础。基于IMvigor210研究和KEYNOTE-052研究,阿替利珠单抗、帕博利珠单抗获FDA批准用于不耐受铂类的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一线治疗。在KEYNOTE-052研究中,PD-L1阳性患者的获益更明显。 目前,阿替利珠单抗、帕博利珠单抗尚未在国内获得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治疗适应证,仅适用于PD-L1表达或不能耐受铂类化疗的患者。在新版CSCO尿路上皮癌指南一线治疗中,对于不适合顺铂的局部晚

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III级推荐仍保留了阿替利珠单抗(2A 类证据)和帕博利珠单抗(2A类证据)。 03 转移性尿路上皮癌一线治疗后的维持治疗 表一线治疗后的维持治疗 随着免疫治疗的发展,其适应证不断前移。基于JAVELIN Bladder 100研究和HCRN GU14-182研究结果,对于一线化疗4~6周期后获得疾病稳定或客观有效的患者,II级推荐为阿维鲁单抗(1A类证据);III级推荐为帕博利珠单抗(2A类证据)。阿维鲁单抗尚未在国内上市,帕博利珠单抗尚未在国内获得晚期尿路上皮癌适应证。 04 晚期尿路上皮癌二线治疗

复旦肿瘤邱立新医生团队免费分享事半功倍的思维导图版最新最权威的肿瘤诊疗指南大合集

复旦肿瘤邱立新医生团队免费分享事半功倍的思维导图版最新 最权威的肿瘤诊疗指南大合集 肿瘤诊治的新方法和新药新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权威指南例如CSCO、NCCN、ESMO等各个瘤种、不同版本指南更新也是丛出不穷。然而,对于面对繁忙临床工作的广大肿瘤医生同仁来说,第一时间掌握这些最新资料及更新要点的难度可想而知。另外,大家有没有觉得很多指南的阅读体验并不好?需要跨页找来找去?有没有一种事半功倍的办法?有-思维导图,一图解决所有,而且更符合阅读和思维习惯。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方法,把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方便广大肿瘤医生朋友,紧跟肿瘤治疗进展,快速掌握肿瘤治疗指南的更新及要点,更好的服务于患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邱立新医生带领的肿瘤思维导图团队,汇集了全国多家单位的多余名专业的肿瘤内外科和介入医生及医学相关人员,经过半年多的制作、修改审校,完成了中国最权威的CSCO肿瘤指南导图版本。本导图系列涵盖了从头颈部肿瘤,肺癌,肝胆胰泌尿生殖以及免疫应用和副作用处理等26个内容,共发布48期,累计导图400余个。现将这些无偿的分享给大家,使大家事半功倍地掌握这些新内容,更好地服务好广大肿瘤患者。后续我们还会做出CSCO/NCCN/ESMO等各种指南的对比版和融合版和智能查询版。让你几秒钟了解最新最权威的肿瘤知识和诊治策略。限于公众号的图片和篇幅限制,高清原图pdf版合订本请进互帮互助群免费领取。已经加入肿瘤医生同行互帮互助群系列的医生朋友,不要重复入群,一个群即可,资料会同步分享。(请勿恶意加入多个群聊,进行营销,私加好友。经举报后会被踢出所有群)。 肿瘤医生同行互帮互助群功能介绍 免费多学科会诊/基因综合解读/万份最新PPT及各种版本最新指

2023年AUA指南重磅更新—基因检测为前列腺癌精准诊疗保驾护航

2023年AUA指南重磅更新一基因检测为前列腺癌精准诊疗保驾护航 刖百 2023年6月,美国泌尿协会(AUA)更新发布晚期前列腺癌指南,在生化复发、早期评估、不同疾病阶段的预后和治疗方面提出新的指导意见,令人备受瞩目的是新增加了基因检测内容1,为前列腺癌诊疗革新带来重大意义。本文结合指南更新及相关循证证据,探讨基因检测在前列腺癌精准诊疗中的价值。 本文要点: 国内外权威指南一致力荐晚期前列腺癌患者进行含BRCA的HRR相关基因检测。 前列腺癌是一种高度遗传性癌症,携带BRCA突变患者,患癌风险显著增加,通过基因检测进行遗传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基因检测指导用药选择,对于既往经NHA治疗失败且携带BRCA突变的mCRPC患者,奥拉帕利疗效显著,中位OS达到20.1个月、中位rPFS达到9.8个月。 为了解中国泌尿外科医生的前列腺癌基因检测临床应用现状,在此占用您1分钟时间,邀请您参与此次调研。感谢各位同道的支持,您的参与将使本次调研更有价值。

权威指南携手,共荐基因检测 随着精准诊疗的发展,以分子分型考量前列腺癌患者预后与治疗成为热点和趋势2,在本次2023年AUA指南更新中,特别新增了基因检测的内容。AUA指南建议对于mCRPC患者,临床医生应进行胚系和体系的基因检测,对遗传性、预后及靶向用药方面基于临床指导1∙ 早在AUA指南更新前,NCCN、CSCO s EAU等权威指南均强调基因检测对前列腺癌患者诊断及用药方面的重要指导意义。各大指南一致认为,对于转移性前列腺癌、高危局限性前列腺癌、以及有癌症家族史的患者一致力荐进行含BRCA的HRR相关基因检测345(表1)。 表1.权威指南推荐基因检测人群及内容 赋能遗传评估助力风险管理

2020版EAU肾细胞癌诊疗指南更新解读肾脏肿瘤外科治疗新进展

2020版EAU肾细胞癌诊疗指南更新解读肾脏肿瘤外科 治疗新进展 摘要 基于近年来最新发表的临床研究结果,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对其发布的2019版肾细胞癌指南进行了更新,主要涉及肾脏肿瘤的外科治疗、晚期肾细胞癌的免疫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等,在肾癌外科治疗方面的更新主要包括: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手术指征、肾髓质癌的手术指征以及早期肾细胞癌的主动监测与非手术治疗选择等方面。本文将对以上2020版EAU指南中涉及肾脏肿瘤外科治疗的更新内容及其临床意义进行介绍与解读。 今年,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uropean Association of Urology,EAU)如期更新了2020版肾细胞癌诊疗指南。本次指南更新在2019版指南的基础上,结合2019年新发表的研究结果,对肾脏肿瘤的外科治疗进行了部分更新。尽管更新的内容没有药物治疗丰富,但仍然有一些亮点值得分享,主要包括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的外科治疗、肾髓质癌的外科治疗以及早期局限性肾癌的主动监测与非手术治疗选择等方面。 一、肾AML的外科治疗

AML是肾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分为散发性和结节性硬化(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相关的AML。作为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家族的一员,其生物学行为偏良性,一般生长缓慢,病死率低,较少出现恶性临床表现甚至远处转移。对于肾AML的治疗选择,近50%的患者可采取主动监测的方式,早期文献认为直径≥4 cm的肾AML更容易引起自发性破裂出血[1],因此推荐4 cm作为选择主动监测或积极干预的分界标准,这也是目前大部分指南推荐及临床实践所采用的标准。2019年发表在《European Urology》上的一篇回顾性研究分析了主动监测、手术、肾动脉栓塞及射频消融对肾AML患者的疗效,在纳入的43项研究中,仅有21%使用4 cm作为主动监测与积极干预的分界线,其结论是虽然AML的大小与出血风险有一定关系,但以现有资料无法确定肿瘤大小与主动监测之间的关系[2]。基于上述研究结果,2020版指南中删除了以肿瘤大小是否超过4 cm作为积极干预的标准,强调主动监测仍是大部分肾AML患者的首选治疗。同时推荐对以下情况的患者可以选择更加积极的治疗方案(包括选择性动脉栓塞、肾肿瘤切除、射频消融等),包括:①巨大肿瘤(无推荐大小标准);②育龄期女性;③于急诊科就诊或随访的患者;④持续疼痛或反复出血。这里需要对前两点进行详细的解读,尽管没有具体给予肿瘤大小的标准,但可参考的因素还应该包括肿瘤的生长速度、部位、成分(脂肪成分为主还是乏脂肪成分为主)以及瘤体内是否存在直径超过5 mm的微动脉瘤等,生长速度较快、外生性肿瘤、乏脂肪AML及内部存在直径超过5 mm微动脉瘤的患者更应该尽早积极干预,其中乏脂肪

csco肿瘤营养指南解读2021

【CSCO肿瘤营养指南解读2021】 1.引言 近年来,随着肿瘤治疗领域的不断进步,营养在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性 也日益受到重视。我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CSCO)发布的最新一期《CSCO肿瘤营养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营养师等提供更科学、更系统的营养支持方案,以提高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2.营养在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性 肿瘤治疗不仅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传统治疗手段,营养支持也是 不可或缺的一环。良好的营养状态能够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增强抗肿 瘤的能力,减轻治疗相关的毒副作用,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制定 科学的营养支持方案对于肿瘤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3.CSCO肿瘤营养指南的指导意义 CSCO肿瘤营养指南旨在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肿瘤以及个体差异,提供详细的营养支持方案和指导意见。这涵盖了营养评估、人工 营养支持、饮食指导、合并症处理等多个方面,从而为临床医生和患 者提供了更为全面和系统的指导。 4.解读2021年CSCO肿瘤营养指南 在2021年的最新指南中,CSCO对肿瘤患者营养支持提出了更为具体和实用的建议。指南对于不同类型肿瘤及不同阶段的营养支持进行了

细致划分,提出了差异化的营养干预方案。指南加强了对于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兴治疗手段下的营养支持要点的呈现。CSCO还针对手 术前后、化疗放疗等治疗阶段给出了具体的饮食和营养干预方案。 5.个人观点和理解 对于肿瘤营养指南的解读中,我个人认为这些指南为临床医生和患者 提供了更为全面和具体的营养支持方案,并且针对新兴治疗手段下的 营养支持进行了系统的呈现。通过这些指南的贴切实用,有望提高肿 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6.总结 CSCO肿瘤营养指南是肿瘤营养领域的权威指导性文献,解读其中的 营养干预方案对于临床医生和患者都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希望能够 进一步完善这些指南,使之更加贴合临床实际,为肿瘤患者提供更科学、更系统的营养支持方案。近年来,随着肿瘤治疗领域的不断进步,营养在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受到重视。我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 专业委员会(CSCO)发布的最新一期《CSCO肿瘤营养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营养师等提供更科学、更系统的营养支持方案,以提高肿瘤 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肿瘤治疗的过程非常漫长和辛苦,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传统治疗 手段。对于患者来说,良好的营养状态不仅可以提高免疫力,增强抗 肿瘤的能力,还可以减轻治疗相关的毒副作用,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

2021版CSCO乳腺癌指南:HER2+早期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更新要点解读(全文)

2021版CSCO乳腺癌指南:HER2+早期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更新 要点解读(全文) 2021版CSCO乳腺癌指南关于HER2+早期乳腺癌术前新辅助治疗的更新聚焦于三方面:新辅助治疗适应证、新辅助治疗Ⅰ级推荐、新辅助治疗后辅助治疗选择。 新辅助治疗适应证:将临床分期与分子分型相结合作为依据 2021版CSCO指南仍然强调,术前新辅助治疗的适应证应结合肿瘤分子分型、临床分期及患者意愿个体化确定。这一理念也是CSCO于2018年率先在国内提出的,即对于HER2+乳腺癌的患者,若肿瘤≥2 cm(T>2)或有淋巴结转移(N≥1),推荐给予新辅助治疗。 图1 2021版CSCO指南关于术前新辅助治疗的适应证 对于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2018版仍然仅依据临床分期确定新辅助治疗适应证;2020版和2021版则指出,对于HER2+、三阴性乳腺癌,若T≥2或N≥1,推荐给予新辅助治疗。可见,CSCO

指南提出的分子分型与临床分期相结合的理念比NCCN指南早了2年。 图2 2018版和2020版NCCN指南推荐 然而,2021版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指南指出,对于T1a和T1b的患者,不应常规给予新辅助治疗。这意味着T1c的患者可予新辅助治疗。鉴于“对T1c患者予新辅助治疗”这一理念尚未经过临床研

究和实践验证,CSCO乳腺癌指南仍采用目前认为的最先进、最可行选择标准,即对于HER2+、T≥2或N≥1的患者给予新辅助治疗。 图3 2021版CSCO指南推荐 新辅助治疗Ⅰ级推荐:TCbHP和THP 2021版CSCO乳腺癌指南指出,对于HER2+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策略,TCbHP和THP为Ⅰ级推荐,而大家常用的AC-THP为Ⅱ级推荐;对于HER2+乳腺癌辅助治疗,Ⅰ级推荐AC-THP和TCbHP(T:紫杉类;A:蒽环类;C:环磷酰胺;Cb:卡铂:H:曲妥珠单抗;P:帕妥珠单抗)。

2020年CSCO尿路上皮癌诊疗指南

2020年CSCO尿路上皮癌诊疗指南 9月20日,2020 CSCO学术年会上发布了首个《CSCO 尿路上皮癌诊疗指南》。在发布仪式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张崔建医生和崔传亮医生就《指南》中的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部分进行了详细解读。以下是崔传亮医生报告的《指南》中最受关注的内科治疗部分的重要内容。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辅助治疗:对于肌层浸润的膀胱癌患者,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联合术后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案可作为不适宜或拒绝行全膀胱切除术患者的治疗选择。标准膀胱癌根治术后多出现远地转移,手术切缘不净、局部病变较晚,仅行姑息手术的患者,术后放疗有可能提高局部控制率。对于pT3/4和或淋巴结阳性,且无远处转移(M0)的患者,根治性膀 胱切除术后行辅助化疗仍有争议。 免疫治疗改变了尿路上皮癌的治疗选择:内科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及ADC药物的出现,丰富了晚期膀胱癌的治疗手段,改变了晚期膀胱癌的治疗策略。晚期尿路上皮癌一线治疗首先推荐化疗,对于铂类不耐受的患者推荐一线免疫治疗;在二线

治疗上,除了免疫治疗,还推荐靶向治疗等其他选择。对于肾功能处于边界范围或轻度异常情况下的患者,顺铂可以考虑分次给药进行。帕博利珠单抗以及阿替利珠单抗尚未在国内获得晚期尿路上皮癌治疗适应症,其仅适用于PD-L1表达的患者,或不能任何铂类化疗的患者。无论是一线治疗还是二线治疗,PD-L1单抗的有效率都为20%左右,所以一线治疗和二线治 疗都共同面临着患者筛选的问题。疾病特征是重要的选择因素,多项临床研究已经发现:ECOG评分好、仅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获益可能性大。 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二线治疗优先考虑免疫治疗。替雷利珠单抗仅适用于PD-L1高表达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 患者。 目前,厄达替尼仅适用于合并FGFR2/3基因变异的晚期 尿路上皮癌,但在国内尚未获得批准上市。同样的,Enfortumab Vedotin也未在国内批准上市。 替雷利珠单抗适用于PD-L1高表达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 尿路上皮癌患者。然而,特瑞普利单抗、帕博利珠单抗、阿替

2021CSCO:前列腺癌诊疗指南更新要点解读(全文)

2021CSCO:前列腺癌诊疗指南更新要点解读(全文) 在《2021版CSCO前列腺癌诊疗指南》中,根据前列腺癌的疾病特点,加入了“CSCO前列腺癌诊疗指南(2021版)更新要点(与2020版对比)”的内容,以便利于大家了解最新版指南和去年指南的不同,其中具体内容包括: 前列腺癌多学科(MDT)诊疗模式 强调了前列腺癌患者参加临床试验的重要性,临床试验可能带给患者更好的治疗机会,应大力提倡前列腺癌患者经评估后参加临床试验。 强调了网络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的重要性,基于网络的远程医疗可以帮助患者获得快速、及时、无差别的治疗意见。 前列腺穿刺感染相关并发症 强调了穿刺感染相关并发症及应对策略。一项发表于Journal of Urology、纳入了7项随机研究的荟萃分析表明,与经会阴活检相比,经直肠活检后的感染并发症明显更高(证据级别1a)。另一项纳入了8项随机对照研究的荟萃分析表明,在活检前使用聚维酮碘制剂,除预防性抗菌外,还可显著降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证据级别1a)。此外,一项纳入了11项研究的荟萃分析表明,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

使用预防性抗生素后,经直肠前列腺活检术后感染显著减少(5.6% vs 11.6%,证据级别1a)。 与经会阴活检相比,经直肠穿刺感染并发症更高 基因检测与液体活检 由于TP53在中国激素敏感前列腺癌中突变发生率为22.3%,已经成为前列腺癌中的核心突变,较常合并其他基因突变,而且TP53突变患者预后较差,对阿比特龙或恩杂鲁安治疗不敏感,因此,指南检测内容中Ⅲ级推荐新增TP53。 同时,依据2021年V2版美国国立癌症综合网络(NCCN)指南对基因检测人群的推荐,对于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推荐肿瘤HRR突变检测,局限期患者可以考虑肿瘤HRR突变检测。 来自TRITON2、TRITON3研究及临床实践的样本显示,在转移性前列腺癌中,血浆样本检测成功率高[94%血浆循环肿瘤细胞(ctDNA)样本检测成功],而且BRCA1/2突变组织和血浆检测高度一致(配对样本92例,检测总体一致性为97%)。不仅如此,在Profound

一文总结:2020 CSCO 九大指南要点解读

一文总结:2020 CSCO 九大指南要点解读 今年CSCO各瘤种指南发布以乳腺癌指南的云端发布启幕,后续,多部CSCO指南进行了首次发布或更新,各肿瘤领域专家详细解读了指南要点,一起来回顾下9部指南更新/要点解读吧! 《2020乳腺癌诊疗指南》紧跟国际最新的科学研究进展,在去年指南基础上,基于临床研究证据,融合真实世界数据,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更新形成了最新指南。2020年乳腺癌诊疗指南早期和晚期乳腺癌更新要点解读如下: 指南解读:2020 CSCO BC 指南更新最大亮点:HER2阳性新辅助治疗后的辅助治疗; 2020 CSCO BC 指南更新要点解读——晚期乳腺癌。 免疫治疗变革了肺癌的治疗格局,今年5月份,《2020 CSCO非小细胞肺癌指南》重磅发布。多款免疫治疗药物写入指南或提升了专家等级推荐,意味着免疫治疗真正意义上改变中国的临床实践。 指南解读:一文盘点:2020 CSCO肺癌指南更新要点及相关研究进展。

2016年,小细胞肺癌指南作为原发性肺癌诊疗指南的重要部分进行了首次编写,历经5年时间3次修订,今年《2020 CSCO小细胞肺癌指南》独立出版发布,是中国专业、权威的首部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 指南解读:王洁教授:中国首部小细胞肺癌指南出炉,权威引领SCLC 诊断与治疗。 《2020 CSCO胃癌诊疗指南》新增了遗传筛查和管理部分,重要更新主要体现在胃癌的分子诊断、可手术胃癌的综合治疗、转移性胃癌的药物治疗选择三个方面。 指南解读:王风华教授:2020 CSCO 胃癌诊疗指南更新要点及研究进展。 《2020 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主要体现在治疗部分,更新要点:增加了高危II期(除外T4)患者可考虑3个月的CapaOX方案辅助化疗;对于RAS野生/BRAF V600E突变患者,新增达拉菲尼+曲美替尼+西妥昔单抗姑息二线/三线治疗;增加曲氟尿苷替匹嘧啶TAS-102姑息三线治疗方案;增加抗HER2治疗。 指南解读:

2021版CSCO恶性血液病诊疗指南更新要点(全文)

2021版CSCO恶性血液病诊疗指南更新要点(全文)一、原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性 01治疗前评估 实验室检查:增加:垂体功能;肾上腺功能(2类) 骨髓检查:增加:DWI-MRI(3类) 影像学检查:增加:心肌活检+刚果红染色;肾穿刺活检+刚果红染色(2类);穿刺活检组织质谱分析(3类) 02器官缓解和进展标准 增加器官功能进展标准:心脏、肾脏、肝脏、外周神经。 03新诊断的治疗 对于适合移植的患者:增加:达雷妥尤单抗+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1A类);删除:硼替佐米+马法兰+地塞米松,来那度胺+环磷酰胺+地塞米松,来那度胺+地塞米松,马法兰+地塞米松。

对于不适合移植的患者:增加:达雷妥尤单抗+硼替佐米+地塞米松(1A类);伊沙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3类);删除:来那度胺+环磷酰胶+地塞米松,来那度胺+地塞米松。 04移植和巩固治疗 增加“心脏移植(3类),肾脏移植(3类)”;删除“异基因移植”。 05复发治疗 增加“达雷妥尤单抗+硼替佐米+地塞米松(1A类)、卡非佐米+地塞米松(2类)、伊沙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2A类)、Bcl-2抑制剂维奈克拉(2A类)、泊马度胺+地塞米松(2类)”。 二、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 01治疗前评估 血常规检查:添加“手工”;免疫学检测⑤:添加“HIV”;基因及遗传学检查:添加“6q-/MYB”。 02分期和预后

添加“修订的国际WM预后积分系统(rIPSSWM)”,详见下图。 03治疗 一线治疗选择:添加“伴有症状性高黏滞血症、冷球蛋白血症的患者,建议先行血浆置换2-3次,后续以化疗,并避免直接应用利妥昔单抗(R)化疗。”首选方案:修改为“①BR;②伊布替尼±R或泽布替尼单药;③RCD;④VRd”;其他方案:增加“伊沙佐米+利妥昔单抗+地塞米松”。 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01治疗前评估 实验室检查Ⅰ级推荐增加“网织红细胞计数”“促甲状腺激素(TSH)乳酸脱氢酶(LDH)如临床有提示则进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检测”由Ⅲ级推荐调整为Ⅱ级推荐 增加“影像学检查”:“T2*磁共振显像(MR1),心、肝脏铁过载评估”

2021年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膀胱灌注治疗专家共识解读(全文)

2021年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膀胱灌注治疗专家共识解读(全文) 我国男性膀胱癌发病率位居全身恶性肿瘤的第七位,女性膀胱癌发病率排在第十位以后。 膀胱癌的分期 膀胱癌的分期指肿瘤浸润深度及转移情况,是判断膀胱癌预后最有价值的指标之一,目前普遍采用国际抗癌联盟(UICC)2017年第8版TNM分期法。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诊断及治疗的首选方案为TURBT,其术后的肿瘤高复发率与TURBT不完全导致肿瘤细胞残留及TURBT术后膀胱内游离的肿瘤细胞立刻种植创面有关,因此,TURBT术后需进行辅助治疗,其常用的术后辅助治疗方法为膀胱灌注治疗。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危险分层 根据复发风险及预后的不同,可将NMIBC分为低、中、高三个危险度,近年来,在高危中又分出另一类——最高危(最高危NMIBC在拒绝或不适合进行膀胱根治性切除术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膀胱灌注治疗)。 低危 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单发;Ta期;低级别(G1);肿瘤直径<3cm。中危 除外低、高危的其他情况,包括肿瘤:多发;复发;Ta期低级别(G1-G2);肿瘤直径>3cm。

Tis;具备以下任一条件:多发且复发的Ta期低级别;高级别(G3);T1期。 最高危 满足以下任何一项:T1期高级别癌合并原位癌;多发、复发或肿瘤直径>3cm的T1期高级别癌;TURBT后病理组织标本伴有淋巴血管浸润或特殊类型尿路上皮癌(腺样分化、鳞状分化、神经内分泌分化、浆细胞样改变和微乳头样改变等)。 膀胱灌注治疗 膀胱灌注治疗即通过向膀胱内注入细胞毒性药物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注入免疫抑制剂(如卡介苗(BCG)、干扰素等)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诱导体内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从而降低肿瘤复发和进展的风险。膀胱灌注治疗可以单独使用,亦可作为经尿道手术后的局部辅助治疗手段,对机体影响小,患者接受度较高,是目前泌尿外科最常见的操作之一。 膀胱灌注治疗方案 可根据危险分层,选择不同的膀胱灌注治疗方案: 低危 TURBT术后即刻进行单次剂量膀胱灌注化疗,后续可以不进行膀胱维持灌注。

2021csco 前列腺癌诊疗指南更新要点解读

2021csco 前列腺癌诊疗指南更新要点解读2021年CSco前列腺癌诊疗指南已经更新,以下将对其要点进行解读。 前列腺癌是男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因此,诊疗指南的更新对于临床医生的指导至关重要。下面是2021年CSco前列腺癌诊疗指南的要点解读: 1.早期诊断 早期诊断是前列腺癌治疗成功的关键。新的指南建议男性在50岁开始定期接受前列腺癌筛查,包括数字直肠检查和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对于高风险人群,如家族史阳性或非洲裔人群,建议更早开始筛查。 2.诊断标准

指南更新了前列腺癌的诊断标准。PSA水平的异常以及数字直肠检查的异常结果都可能是前列腺癌的疑似病例。对于疑似病例,进一步 的检查包括前列腺穿刺活检和影像学检查(如MRI)。 3.分期和分级 前列腺癌的分期和分级对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指南更新了 前列腺癌的分期和分级系统,使用了国际化的TNM分期系统,以及Gleason评分系统。这些标准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癌症的严重程度,进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4.治疗选择 治疗选择应该基于分期、分级和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对于早期 前列腺癌,积极观察(Active Surveillance)是一种常见的治疗策略。如果出现病情进展,可考虑手术切除(Radical Prostatectomy)或放 射治疗(Radiation Therapy)。对于晚期前列腺癌,药物治疗(如激 素治疗或化疗)可以用来控制肿瘤的进展。 5.新药和新技术

指南还介绍了一些新的药物和新技术在前列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例如,激动剂放射治疗(PSMA PET)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定位肿瘤,从而提高治疗的精确性和安全性。此外,一些新的靶向药物,如抗血 管生成药物或免疫治疗药物,正在临床试验中,有望成为未来前列腺 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来说,2021年CSco前列腺癌诊疗指南的更新强调了早期诊断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个体化治疗方案的指导。通过及早筛查和准确诊断,患者有望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新的药物和技术的引 入为前列腺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 试验来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医生应根据最新的指南指导,为 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022中国膀胱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完整版)

2022中国膀胱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完整版) 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报告显示,膀胱癌作为全球第10大常见肿瘤,每年约有新发病例57.3万,死亡病例21.3万。膀胱癌发病率位居我国全部恶性肿瘤的第13位,但发病例数居全球恶性肿瘤发病的第2位,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生理心理健康的恶性肿瘤。目前,我国膀胱癌患者5年生存率与欧美国家相近(69%~77%),其中部分地区患者的5年生存率已达到76%,但国内不同地区间、不同级别医疗中心在膀胱癌诊治水平上仍存在较大差异。对膀胱癌进行规范化诊断和治疗将是提高我国膀胱癌患者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保证。201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导成立国家肿瘤质控中心,推行肿瘤诊疗质量控制,规范肿瘤诊疗行为,促进全国范围内肿瘤诊疗规范化、同质化、标准化,最终提升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为进一步推动膀胱癌规范化诊疗质控工作,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委托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质控中心膀胱癌质控专家委员会,依据《膀胱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中国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2019版及其他国内外权威指南,结合循证医学、专家共识及我国国情,在符合科学性、规范性、普适性、可操作性的指导原则下,起草并制定了《中国膀胱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2022版)》,具体如下。 膀胱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标 Quality Control

一、膀胱癌患者首次治疗前临床TNM分期评估率 (一)膀胱癌患者首次治疗前临床TNM分期诊断率 1. 指标代码:BT-01-01。 2. 指标名称:膀胱癌患者首次治疗前临床TNM分期诊断率。 3. 定义:膀胱癌患者首次治疗前完成临床TNM分期诊断的病例数占首次治疗的膀胱癌患者病例数的比例。 4. 计算公式:膀胱癌患者首次治疗前临床TNM分期诊断率=∑膀胱癌患者首次治疗前完成临床TNM分期诊断的病例数/∑首次治疗的膀胱癌患者病例数×100%。 5. 患者就医类型:住院和门诊患者。 6. 设置理由:反映治疗前全面评估病情,是肿瘤规范化治疗的基础。 7. 指标类型:结果质控。 8. 表达方式:比例提高。

2023尿路上皮癌早诊早筛的新技术探索(全文)

2023尿路上皮癌早诊早筛的新技术探索(全文) 膀胱尿路上皮癌是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恶性疾病,近年来 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日益受到临床泌尿外科医师的重 视。由于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术前定性诊断较困难,因此 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治疗效果始终不理想,预后较差。 明确诊断对于手术方案的选择与制定具有决定性作用,合 理的治疗手段是改善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预后、提高其远 期生存率的关键。 膀胱癌早期诊疗现状和方向膀胱癌诊断技术分为有创检查和无创检查,有创检查为膀胱镜检+组织活检术,缺点是有侵入性,易漏诊;无创检查尿细胞学检查敏感性低、难发现早期病变;尿肿瘤标记物(BTA/NMP22)特异性低,易受干扰;荧光原位杂交(FISH)低通量操作复杂,上面这两种诊断技术对于早期、微小、残留与复发膀胱癌诊断缺乏有效方法。为了可以精准诊断膀胱癌并减少患者痛苦,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牵头研发出尿液DNA甲基化检测诊断膀胱癌的新技术。 开发膀胱癌精准诊断新技术——肿瘤早诊 技术亮点:基因更少(2个),总体敏感性更高(90%),适合早筛敏感性显著高于临床使用的脱落细胞学和FISH。研究意义:突破膀胱癌早诊瓶颈,提供高灵敏度技术。

DNA甲基化在膀胱微小肿瘤诊断的应用 DNA甲基化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诊断的优势 DNA甲基化对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检测性能准确性为85.0%,敏感性为88.2%,敏感性和准确性均优于细胞学和FISH,提高了18-38%。 DNA甲基化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术前定性应用 膀胱癌早筛的策略膀胱癌的影响因素有很多,NCCN指南中明确指出吸烟史、膀胱癌个人和家族史、环境/职业暴露、药物暴露、慢性感染

2021NCCN膀胱癌解读

2021NCCN膀胱癌解读 2021V.2版NCCN膀胱癌指南更新解读 2021年2月9日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膀胱癌专家组依据膀胱癌临床讨论的最新进展对《膀胱癌临床实践指南》V.1.2021版进行了修订,推出NCCN 《膀胱癌临床实践指南》V.2.2021版。与V.1.2021版相比,V.2.2021版在争论部分中将V.1.2021版中的2021年膀胱癌流行病学资料更新成2021年膀胱癌流行病学资料,对部分内容进行了修改,在诊治原则上并没有明确更新内容。 虽然只有25%新发膀胱癌病例属于肌层浸润膀胱尿路上皮癌,但其中部分患者在确诊时已没有手术机会。即使有机会接受全膀胱切除术,仍有50%的患者最终会发生复发转移。因此,全身性化疗在膀胱癌的多学科综合治疗中特别重要。本文仅对《膀胱癌临床实践指南》V.2.2021版(以下简称《指南》)中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全身化疗、新帮助化疗和帮助化疗的治疗原则进行解读,供大家临床应用时参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杜春霞马建辉万金万 转移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全身化疗 一线化疗方案:推举含铂方案 2021 V2版《指南》中推举的一线方案没有变动,含铂方案仍旧是主要的推举方案,包括GC方案(吉西他滨+顺铂)和MVAC(丝裂霉素+长春花碱+多柔比星+顺铂)方案。GC方案与MVAC方案治疗膀胱尿路上皮癌随机对比Ⅲ期临床讨论的长期随访结果显示,GC方案与MVAC方案疗效相当,两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7.7个月和8.3个月,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4.0个月和15.2个月,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8%和1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3.0%和15.3%,均无显著差异。GC方案与MVAC方案都是1类推举,但GC方案毒副反应较轻,耐受性更好,因此对于绝大多数患者是更好的选择。这一讨论结果也进一步巩固了GC作为一线标准方案的地位。 紫杉类药物也是对膀胱癌特别有效的一类药物,已经在众多讨论中得到验证,但目前尚缺乏大型的Ⅲ期临床讨论阳性结果的证明。仅有的一项大型Ⅲ期讨论结果显示,DC方案(多西他赛+顺铂)疗效不如MVAC方案,有效率分别为37.4%和54.2%(P=0.017),至治疗进展时间分别为6.1个月和9.4个月(P=0.003),中位生存期分别为9.3个月和14.2个月(P=0.026)。因此,紫杉类药物目前还未能被推举用于膀胱癌的一线化疗。 三药方案(吉西他滨+紫杉醇+顺铂)也并未证明优于双药方案(吉西他滨+顺铂),因此不被推举用于一线化疗。 当然,详细选择哪一方案还要依据患者的实际状况,如一般状况、肝肾功能以及有无合并症。对于肾功能良好的患者,并不推举用肾毒性较小的卡铂取代顺铂。但假如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不足60 ml/min,则卡铂联合紫杉醇或者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的双药方案都是不错的替代选择。 二线化疗方案:尚无标准方案 目前膀胱癌患者在一线化疗进展后,还没有标准的二线化疗方案,因此2021 V2版《指南》力推参与新药临床讨论。对膀胱癌有效的单药包括博来霉素、铂类(顺铂、卡铂)、紫杉类(紫杉醇、多西他赛)、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吉西他滨、培美曲塞、氟脲嘧啶、长春酰胺和甲氨蝶呤。可以在这些药物中选择一线化疗未使用过的药物进行二线治疗。

2022CSCO尿路上皮癌指南(全文)

2022CSCO尿路上皮癌指南(全文) 术后辅助治疗推荐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辅助治疗 内科治疗从术后辅助治疗开始。依据诸多PD-1术后辅助治疗的试验证据,2021年指南将PD-1治疗纳入尿路上皮癌术后辅助治疗方案中。2022版CSCO尿路上皮癌指南仍保留了PD-1术后辅助治疗和吉西他滨+铂类术后辅助治疗的推荐。 CheckMate-274研究数据证实,PD-1术后辅助治疗ypT2-ypT4期、有或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可接受术前含铂方案的新辅助化疗),可降低全人群约30%的复发转移风险;降低PD-L1阳性的患者47%的复发转移风险。因此,接受过吉西他滨+铂类术前新辅助治疗或术后不适合铂类方案化疗的患者,可以选择PD-1治疗作为术后辅助治疗的方案。该研究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常见的上尿路上皮癌(UTUC)患者从PD-1治疗中获益有限。 2021年公布的POUT研究数据证实,辅助化疗仍是UTUC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案。研究选择pT2-pT4期、有或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该研究的主要研究终点为无疾病生存期和无远处转移生存期。患者的5年无疾病生存率(HR=0.54,95%Cl 0.36-0.79,p=0.002)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HR=0.55,95%Cl 0.37-0.82,p=0.003)均为63%,显

著优于安慰剂组;但OS结果无统计学差异(HR=0.77,95%Cl 0.50-1.17,p=0.21)。可以改善患者的PFS,但患者OS无显著获益,这也是目前尿路上皮癌中绝大多数辅助治疗方案面临的问题。 因此,指南将PD-1治疗与化疗均作为尿路上皮癌的辅助治疗方案推荐。 图1 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辅助治疗推荐 进展期患者的治疗推荐 2021年ASCO大会上提到,目前尿路上皮癌的一线治疗仍推荐含铂方案的化疗。疾病进展后的二线治疗,推荐以PD-1为主的治疗或PD-1维持治疗。疾病再次进展后,指南推荐使用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类药物或FGFR靶向药物进行后续治疗。

2021免疫治疗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全文)

2021免疫治疗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全文) 一、免疫治疗已成为晚期尿路上皮癌治疗的基石之一 KEYNOTE-045研究是一项探索帕博利珠单抗单药对比研究者选择的化疗方案治疗含铂治疗失败后的晚期尿路上皮癌(UC)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的Ⅲ期试验。2021 ASCO 更新5年随访结果,帕博利珠单抗组较化疗明显提升了客观缓解率(ORR:21.9% vs 11.0%),总生存期(OS:10.1个月vs 7.2个月)及缓解持续时间(DOR:29.7个月vs 4.4个月)。达到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患者,OS延长更显著(NR vs 16.4个月,HR 0.20)[1]。IMvigor 210队列1是一项探索阿替利珠单抗单药治疗顺铂不耐受的晚期初治尿路上皮癌患者的2期试验。今年ESMO大会上更新的5年生存结果:5年OS率达21.6%,一旦患者产生应答,不论PD-L1表达如何,中位DOR均超过4年[2]。两项晚期免疫单药的长期随访的结果也再次证明免疫治疗可为获益人群带来长期生存。 如何扩大免疫治疗的获益人群,是临床专家一直关心的问题。目前广泛采用的策略是联合治疗,在尿路上皮癌领域同样如此。比如免疫联合ADC 药物、FGFR抑制剂以及其它新型药物。 ADC药物Enfortumab Vedotin(EV)联合帕博利珠单抗的EV-103研

究2年随访结果显示:EV+帕博利珠单抗用于不能耐受铂类化疗一线晚期尿路上皮癌患者ORR达到73.3%(在肝转移患者中的ORR为57.1%),中位DOR为25.6个月,中位PFS为12.3个月,中位OS为26.1个月。EV联合治疗的显示令人惊喜的疗效。目前,EV+帕博利珠单抗的Ⅲ期研究正在开展中,研究结果值得期待[3]。 NORSE研究是一项探索厄达替尼单药或联合PD-1抑制剂Cetrelimab (CET)在顺铂不耐受、FGFR突变mUC患者一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的2期试验:截止2021年7月19日,共纳入53名患者(单药治疗组26例,联合治疗组27例)。单药组ORR为33%,DCR为100%;联合组ORR为68%,DCR为90%。联合治疗不良反应与单药治疗相似。最常见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主要是:高磷血症、口腔炎、腹泻、口干、皮肤干燥、贫血[4]。 2021 ESMO上另外一项帕博利珠单抗(P)联合sEphB4-HSA(B4)治疗经治转移性尿路上皮癌(mUC)的Ⅱ期试验也取得了积极的疗效。sEphB4-HAS是一种可溶性EphB4受体-人血清白蛋白融合蛋白,靶向尿路上皮癌表达的Ephrin B2,招募免疫细胞浸润至肿瘤微环境。研究纳入患者为既往接受过铂类化疗但未接受过PD-1/PD-L1治疗的mUC患者。中位随访时间23个月,ORR为37.1%,中位PFS为4.1个月,中位OS 为14.6个月,中位DOR达到。Ephrin B2阳性患者的ORR为52.2%,中位PFS为5.7个月,中位OS为21.5个月,中位DOR未达到[5]。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