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时期总路线-概述

合集下载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2年下半年,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到1953年下半年正式形成和制定了这条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充分反击了历史的必然性。

第一,中国脱胎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因而变落后的农业国为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成为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在全国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国家需要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也必然出现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不能不发生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

在资本主义企业和国家的各项经济政策之间,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和本企业职工、全国各族人民之间,利益冲突越来越明显。

打击投机倒把、调整和改组工商业、进行“五反”运动、工人监督生产、粮棉统购统销等一系列必要的措施和步骤,必然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惟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第三,我国个体农民、特别是在土地改革中新获得土地而缺少其他生产资料的贫农和下中农,为了避免重新借高利贷甚至典让和出卖土地,产生两极分化,为了发展生产,兴修水利,抗御自然灾害,采用农业机械和其他新技术,确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一方面对农产品的需要日益增大,一方面对农业改造的支持日益增强,这也是促进个体农业向合作化方向发展的一个动力。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酝酿到形成和贯彻,经历了以下的过程: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一次会上讲:10年到15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综述

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综述

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综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历史,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主题,就是如何对待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问题。

1949年全国政协一届一次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在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领导下,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并存和发展。

1953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就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个体私有制了。

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使资本主义15年绝种。

经过近30年的曲折,从1979年起,由允许个体经营到允许雇工;由承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到明确肯定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如何认识和评估1953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就一直是建国后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过渡时期总路线:八十年代的讨论热点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作出的论断是:“这个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历史证明,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

1985年,邓小平在谈到历史经验时说:“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1953年提出要建立使资本主义绝种的社会主义进行反思。

1987年中共十三大,赵紫阳在向大会作的政治报告中正式提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随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的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一时成了史学界讨论的热点。

这个讨论引起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注意。

1990年《党的文献》第6期发表了一篇施肇域的著名文章:《过渡时期总路线研究状况概述》,文中列举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三种观点:一是龚育之1987年1 1月在汕头举行的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新民主主义?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刊登在《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1期,称总路线“既是水到渠成,又有重要发展。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 我们能造 什么?
• 我们还能 造什么?
• 但 我 们 现 在 连 这 些 都 造 不 出 来 。
一架飞机· · · 一辆汽车· · ·
一辆坦克· · ·
改 变
不改变这种落后状况,我 国就不能摆脱被动挨打的命运。 从历史看,实现工业化有两条 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 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 道路。而当时的时代条件和国 际环境的新特点又促使中国人 民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 革命的领导力量也决定了中国 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过渡时期的背景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四、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可实现性 五、总结
一、党在过渡时期的背景
民主革命胜利前夕召开 的七届二中全会,为即将诞 生的共和国确定了各项基本 政策,也提出了使中国由农 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 主主义社会发展到将来的社 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方向。到 1952年,经过了三年的实践, 由于形势的发展,新的经验 的积累,以及对社会主义改 造步骤有了新的认识,党中 央认为,制定党在过渡时期 的总路线,明确地向全党和 全国人民提出向社会主义逐 步过渡的任务,预计用十五 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来完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农 三大改造 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总路线
工业化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是要在一 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 业化,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 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化三改”、 “一体两翼”的总路线 。 “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 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 的“主体”; “三改” 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过渡 时期总路线 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总结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3,过渡时期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
谢谢观赏
祝大家: 学习进步,身体健康! 谢谢!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建国初期的设想:
“先建设,后改造”
初步的设想: 第一,关于过渡的时间,估计大约15年至20年时间。 第二,关于转变的条件,认为只有先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 能实现私营企业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第三,关于过渡的步骤和方式,毛泽东的提法是“全线进 攻”,一举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方式是和平地和有代价 地消灭资本主义。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酝酿到形成和 贯彻,经历了以下的过程:
1952年9月
1953年6月
1952年9月 24日
中共中央批发中央宣传部 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此正式 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一次 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宣布了 拟定的《为动员一切力量 会上讲:10年到15年基 这条总路线。 准中央政治局确认的这条 第一次把这条总路线的基 进行了讨论,形成比较完 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 总路线。 整的表述。 本思想作为国家在过渡时 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 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 10年以后才开始向社会 期的总任务载入了《中华 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 人民共和国宪法》。 主义过渡。这是酝酿提出 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对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开始。 总路线的内容作了详细的 阐述。
公私合营信大祥 绸布商店
④ 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兴起、苏联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其对中国建设的支援, 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国际因素。
签订苏联支援中国建设的《联合公报》
中国军工厂里的苏联技术人员
⑤人民政权业已巩固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政治保证和实力基础。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九五三年九月八日)周恩来我今天谈谈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题目是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这个问题本来不是一个新的问题。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起,我们就认定新民主主义要过渡到社会主义。

《共同纲领》中虽然没有写社会主义的前途,但这是因为考虑到当时写上去还不成熟。

所谓不成熟,不是说在领导分子中间还不了解,而是说还要经过对广大群众的宣传教育。

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是为了把它更加明确起来,使它具体化。

关于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毛主席近来在中共中央的会议上,以后又在全国财经会议上,都曾讲过。

他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这是周恩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四十九次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上的报告。

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应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在过渡时期,对国家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都还只是基本上实现,而不是完全实现;只要是基本上实现了,过渡时期就算结束了。

所谓相当长的时期,究竟多少年,不可能说得那么准。

毛主席说,要经过几个五年计划。

过渡时期的长短,决定于是否基本上完成了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要看我们的努力。

离开了总路线,就要犯大错误。

我们在工作中犯一些小错误,发生一些偏差,是难免的。

但如果犯了大错误,离开了这条总路线,那就很危险,就会走上另外一条道路,即资本主义的道路。

犯这种错误不仅不应该,而且是不容许的。

现在谈几个问题:第一,什么叫做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就是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取消了生产资料的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归国家所有了,就是农业、手工业集体化了。

完成这个任务要经过相当长的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第三,在农村,土地改革后开始的农业互助合 作运动,是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 最初探索.
第四,计划经济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能较快地实现国家工业化.
18
第五,“三反”、“五反”斗争后,国内阶级关系发 生了深刻的变化,促使毛泽东和党中央产生了在 “三反”斗争胜利的基础上推进社会主义革命的意 向。
9
主要经济成分:社会主义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五种经济成份中,农业和手工业的个体 经济占很大比重,再加上私人资本主义以及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私有成份,这样就造 成私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但由于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因此,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成份是社会主义经济
10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
❖ 到1952年9月,毛泽东同志等开始改变这一设 想,从先搞工业化、再搞社会主义改造改变 为两者同时并举。
17
1952年,中国情况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第一,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得到进一步的 巩固和加强,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 脉并占主导地位。
第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愈来愈不适应大规 模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并暴露出与 大规模国家建设要求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
6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时间界定
❖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 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 阶段的开始.
❖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 造基本完成,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
7
2.新民主主义的社会性质
❖ 性质: ❖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社会。 ❖ 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 ❖ 是进入社会主义的中介和桥梁。
1
提出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私营经济又重新崭露 头角,现在私营经济的规模已远远超过 了社会主义改造前的私营经济,并继续 发展。

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马克思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前者转入后者之革命的转变时期。

”(《哥达纲领批判》)列宁说:“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中间横着有一个相当的过渡时期,这在理论上是毫无疑义的。

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含有这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或特征。

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是死亡着的资本主义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

”(《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过渡’这字又是甚么意思呢?它在经济上是不是说,在这制度中既有资本主义的,也有社会主义的成分、部分或因素呢?谁都承认,是这样的。

”(《论“左派”幼稚病和小资产阶级性》)列宁又说,过渡时期的“社会经济基本形态就是资本主义、小商品生产、共产主义”,“基本力量就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特别是农民)、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我国目前时期的现实,和苏联在十月革命后一个时期的历史一样,说明了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1952年,朝鲜战争即将结束,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特别是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已基本完成,人民民主专政得到巩固,全国出现了社会稳定、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胜利完成,工农业生产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这一切,为新中国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据此1953 年9 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这条总路线,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反映了当时全国人民的普遍愿望。

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下,处于贫困落后状态的中国人民,一旦掌握了国家政权和国民经济命脉以后,迫切过渡时期总路线需要,并且也有可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以便迅速发展生产力。

1949--1956新中国 过渡时期总路线高考解读

1949--1956新中国 过渡时期总路线高考解读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的分期
第一个阶段:1949年10月1日~1956年,过渡时期
第二个阶段:1956年~1966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第三个阶段:1966年5月~1976年10月, “文化大革命” 第四个阶段:1978年12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新时期。
Hale Waihona Puke 949.10—1956.12会议特别提醒全党,只有将城市的生产建设工作恢复和发展起来了,将消费 城市变成生产城市了,并使工人和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我们的政权才 能够巩固。否则,党和人民就不能维持政权,就会站不住脚,就会失败。
3、基本政策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另一项重要工作是确定党在全国胜利后的一 系列基本政策。全会指出,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后,我们要迅 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 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为此,全会规定了党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
经济外交
在经济方面,会议科学地分析了革命胜利后我国的社会经济成
分,认为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
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将是构成新中国经济的几种主要形式。
对于这几种经济成分,党的政策应确定为:第一,必须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共和国 所有,使这部分经济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 。第二,对于占现代工业经济第二位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必须采取既利用又限制 的政策。这就是说,利用它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必须限制 它的消极方面,将其纳入国家经济政策和经济计划的轨道。第三,对于占国民经济 90%左右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必须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通过合作 社的形式,向着集体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渡时期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1952年底党中央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指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任务、途径和步骤,它的实质是改变生产关系,解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以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二者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这条总路线的实质是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一、“过渡时期”,就是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大陆基本建立的这个阶段。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指中共于1953年制定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当时估计为十五至二十年)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渐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个纲领性的目标。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实现中国社会生产关系的大改造,即使旧的各种私人所有制形式变为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也即完成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大跨越。

1953年,中共中央按照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中国共产党提出这条总路线的主要依据有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二是过渡时期的中国国情。

第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是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理论依据。

“过渡时期”或“革命转变时期”这个特定的历史概念,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

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

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指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

列宁根据俄国革命的实践,发展了马克思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

1919年,他在《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一文中,比较集中地论述了过渡时期的必要性、特点和性质。

他指出:“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这在理论上是毫无疑义的。

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兼有这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或特征。

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是衰亡着的资本主义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换句话说,就是已被打败但还未被消灭的资本主义和已经诞生但还非常幼弱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

”列宁还具体分析了当时俄国的历史特点,指出过渡时期的基本经济形式是资本主义、小商品生产和共产主义,基本阶级力量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特别是农民)和无产阶级。

这些基本经济形式和基本阶级力量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斗争。

无产阶级政党在这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是,利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第二,过渡时期的中国国情,是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现实依据。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在经济结构方面,如前所述,新民主主义经济是国营经济、合作化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

在上层建筑领域,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国家政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居于指导地位。

这些都是上层建筑中保证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社会主义因素。

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民族资产阶级成为唯一的剥削阶级。

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在生产力方面,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很低,并且发展很不平衡。

这种生产力状况,决定了中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应采取单一的形式。

上述情况表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不论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已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两种因素的矛盾和斗争是不可避免的。

历史意义:五十年代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制度的强烈愿望,因此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

同时,这一总路线,也集中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历史局限性: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和三大改造的实践中也可以发现,由于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层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上仍受苏联模式的影响,以及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我国原来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缺乏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生产力是一项长远的任务,总想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全部转变为。

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这就孕育着“求纯”的倾向,不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