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及解析】过渡时期总路线

合集下载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九五三年九月八日)周恩来我今天谈谈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题目是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这个问题本来不是一个新的问题。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起,我们就认定新民主主义要过渡到社会主义。

《共同纲领》中虽然没有写社会主义的前途,但这是因为考虑到当时写上去还不成熟。

所谓不成熟,不是说在领导分子中间还不了解,而是说还要经过对广大群众的宣传教育。

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是为了把它更加明确起来,使它具体化。

关于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毛主席近来在中共中央的会议上,以后又在全国财经会议上,都曾讲过。

他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这是周恩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四十九次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上的报告。

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应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在过渡时期,对国家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都还只是基本上实现,而不是完全实现;只要是基本上实现了,过渡时期就算结束了。

所谓相当长的时期,究竟多少年,不可能说得那么准。

毛主席说,要经过几个五年计划。

过渡时期的长短,决定于是否基本上完成了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要看我们的努力。

离开了总路线,就要犯大错误。

我们在工作中犯一些小错误,发生一些偏差,是难免的。

但如果犯了大错误,离开了这条总路线,那就很危险,就会走上另外一条道路,即资本主义的道路。

犯这种错误不仅不应该,而且是不容许的。

现在谈几个问题:第一,什么叫做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就是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取消了生产资料的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归国家所有了,就是农业、手工业集体化了。

完成这个任务要经过相当长的过渡时期。

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综述

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综述

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综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历史,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主题,就是如何对待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问题。

1949年全国政协一届一次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在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领导下,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并存和发展。

1953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就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个体私有制了。

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使资本主义15年绝种。

经过近30年的曲折,从1979年起,由允许个体经营到允许雇工;由承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到明确肯定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如何认识和评估1953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就一直是建国后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过渡时期总路线:八十年代的讨论热点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作出的论断是:“这个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历史证明,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

1985年,邓小平在谈到历史经验时说:“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1953年提出要建立使资本主义绝种的社会主义进行反思。

1987年中共十三大,赵紫阳在向大会作的政治报告中正式提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随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的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一时成了史学界讨论的热点。

这个讨论引起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注意。

1990年《党的文献》第6期发表了一篇施肇域的著名文章:《过渡时期总路线研究状况概述》,文中列举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三种观点:一是龚育之1987年1 1月在汕头举行的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新民主主义?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刊登在《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1期,称总路线“既是水到渠成,又有重要发展。

第二讲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

第二讲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
由于缺乏经验和思想上的片面性过总由于缺乏经验和思想上的片面性过总在宣传合作化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时片面地强在宣传合作化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时片面地强调了个体小农经济的落后性以及它与生产力调了个体小农经济的落后性以及它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性的一面没有看到个体小农经发展不相适应性的一面没有看到个体小农经济在我国农业生产还处在手工业操作为主的条济在我国农业生产还处在手工业操作为主的条件下还有着很大的生存和活动空间它在调件下还有着很大的生存和活动空间它在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农业生产满足国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农业生产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等方面还具有十分重要家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等方面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有制上,要求单一社会主义公有制; *分配方式上,要求单一的按劳分配;
*经济管理方式上,要求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体制。
③对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和资 本主义之间的矛盾作了过于严重的估计,片面 夸大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消极作用及其与社会主 义的矛盾,以及这种矛盾的不可调和性,滋长 了急于要资本主义绝种的急躁情绪。
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主要不是来 自来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干扰和反抗,而是 来自社会生产力的不发达。
④由于缺乏经验和思想上的片面性,“过总” 在宣传合作化的必要性和优越性时,片面地强 调了个体小农经济的落后性,以及它与生产力 发展不相适应性的一面,没有看到个体小农经 济在我国农业生产还处在手工业操作为主的条 件下,还有着很大的生存和活动空间,它在调 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农业生产,满足国 家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等方面还具有十分重要 的作用。
国内形势:
首先,三年中,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1949与1952年工业生产总值中国营企业与私人企业比例图 100% 80% 60% 40% 20% 0% 国营 私人 1949年 43.80% 56.20% 1952年 67.30% 32.70%

过渡时期总路线-概述

过渡时期总路线-概述

过渡时期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1952年底党中央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指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任务、途径和步骤,它的实质是改变生产关系,解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以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二者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这条总路线的实质是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一、“过渡时期”,就是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大陆基本建立的这个阶段。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指中共于1953年制定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当时估计为十五至二十年)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渐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个纲领性的目标。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实现中国社会生产关系的大改造,即使旧的各种私人所有制形式变为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也即完成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大跨越。

1953年,中共中央按照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中国共产党提出这条总路线的主要依据有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二是过渡时期的中国国情。

第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是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理论依据。

“过渡时期”或“革命转变时期”这个特定的历史概念,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

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

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指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

列宁根据俄国革命的实践,发展了马克思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

1919年,他在《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一文中,比较集中地论述了过渡时期的必要性、特点和性质。

“过渡时期总路线”知识点集合

“过渡时期总路线”知识点集合

“过渡时期总路线”知识点集合
1953年9月25日,《人民日报》正式公布了由毛泽东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总路线的内容:要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又是实现三大改造的物质基础;而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又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两者互相依赖、相辅相成。

总路线的基本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是这条总路线的基本特点。

两者的同时并举保证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顺利过渡。

总路线的实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解决所有制问题。

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扩大,即国营企业的新建、扩建;另一方面,是把个体小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把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如何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如何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如何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1953年十二月,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准确表述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化三改,一化与三改的关系是主体和两翼的关系,它包括的内容是:一化即是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三改是解放生产力,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

二者为辩证统一的关系: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这两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

没有一化,则三改没有基础。

没有三改则一化没有保障。

所以,以总路线是一化三改造同时并举,是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统一。

为什么说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一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所起作用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先进性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中的发展中去考查,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是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

能否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只能靠发展。

二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我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是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就能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是强国富民的愿望不断得到实现。

浅析过渡时期与过渡时期总路线

浅析过渡时期与过渡时期总路线

浅析过渡时期与过渡时期总路线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一、过渡时期1、过渡原因(1)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目标;(2)历史已经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3)中共最高革命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2、过渡的条件:(1)社会条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为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准备了必要的前提;(2)政治条件:中共领导地位的确立,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形成,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和巩固,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必要的政治前提;(3)经济条件: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及在国民经济中领导地位的确立,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必要的经济前提;(4)国际条件: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广泛展开,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世界和平进步力量增长,为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3、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既具有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又具有社会主义性质。

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民主分子联合起来,对帝国主义、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实行专政。

新中国成立以前,革命根据地的人民民主专政,担负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它只进行了对封建土地制度的变革,并不改变民族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也不改变农民的个体所有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经济上:五种经济成分并存。

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同时并存。

4、过渡时期的历史特征(1)政治上:新中国建立并得到巩固,反动残余势力被彻底消灭。

完成两个转变:1949—1952年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1953—1956年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

【史料及解析】过渡时期

【史料及解析】过渡时期

【史料及解析】过渡时期过渡时期是人民版新课标上的一个很重要的感念,开国大典后的中国并不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开始进入了过渡时期。

传统的观点,通常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时期称为过渡时期。

之所以称这一时期为过渡时期,一是由这一时期特定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过渡时期即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1949年我国建立的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在这一社会中,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经济上是五种经济成分即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同时并存。

而其中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仍占很大的比重。

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领域的任务,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成份,改造非社会主义成分,把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社会主义经济。

所以说建国后新民主主义时期并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属于过渡的阶段。

就其整体而言,不完全是社会主义的,但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而且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但是不能把新民主主义同社会主义截然分开。

我们承认这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同我们把新中国成立后称为社会主义国家也不矛盾。

说过渡时期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就其实质和发展的方向而言;说过渡时期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是就其政权形式的某些特点和五种经济成分并存而言。

这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的侧面加以强调的结果,没有根本的区别。

这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具体表现决定的。

第一,社会经济结构由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为唯一经济基础。

第二,社会阶级结构,由多种成分并存到都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

第三,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第四,社会主要矛盾由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第五,国家政治制度由初期的政治协商制度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料及解析】过渡时期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人民版新课标上的一个很重要的感念,开国大典后的中国并不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才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正确认识与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一要看总路线提出的背景及客观条件。

总路线提出时面临特定的背景。

我国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已取得巨大成就,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很低。

1952年钢产量在世界居第18位,人均不足5斤钢,现代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只占26.7 %,不能制造拖拉机和飞机,无现代国防工业,工业基础相当薄弱,是落后的农业大国。

另一方面,当时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其中个体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占76.8%。

但同时也具备了以下客观条件: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当强大和迅速发展的国营经济,已经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和重要依靠力量。

第二,已经积累了利用和限制私营工商业的许多经验,在实际上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

第三,已经积累了在土改完成后的农村开展农业互助合作的许多经验。

这实际上也成为对个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也为个体手工业的改造提供了供鉴。

第四,从国际环境看,当时帝国主义对我国军事上侵略威胁,经济上严密封锁,只有苏联援助中国。

苏联的巨大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我国具有巨大的榜样作用。

正是在上述背景与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并规定这种过渡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二要看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精神。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阐述了总路线,在时间上,最初提出10至15年,后来改为“相当长的时期”,并将“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核心。

其基本精神体现在“一化三改造”。

这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必然性。

第一,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第二,土改在全国完成后,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要求。

第三,我国个体农业,尤其在土改中新获得土地而缺少其他生产资料的个体农民有互助合作的要求,因而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也是历史的必然。

三要看总线路的实质与特点。

总路线的实质就是要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
社会主义工业国;把解放初期建立在多种所有制基础上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改造成为基本建立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社会,使社会主义经济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它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相互促进。

第二,“一化三改造”是“主体”与“两翼”的关系。

第三,总路线的提出具有及时性、准确性、可靠性和整体性。

第四,“一五”计划是实现总路线的重大步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