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2年下半年,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到1953年下半年正式形成和制定了这条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充分反击了历史的必然性。
第一,中国脱胎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因而变落后的农业国为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成为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在全国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国家需要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一定的发展,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也必然出现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这就不能不发生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
在资本主义企业和国家的各项经济政策之间,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和本企业职工、全国各族人民之间,利益冲突越来越明显。
打击投机倒把、调整和改组工商业、进行“五反”运动、工人监督生产、粮棉统购统销等一系列必要的措施和步骤,必然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惟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第三,我国个体农民、特别是在土地改革中新获得土地而缺少其他生产资料的贫农和下中农,为了避免重新借高利贷甚至典让和出卖土地,产生两极分化,为了发展生产,兴修水利,抗御自然灾害,采用农业机械和其他新技术,确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一方面对农产品的需要日益增大,一方面对农业改造的支持日益增强,这也是促进个体农业向合作化方向发展的一个动力。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酝酿到形成和贯彻,经历了以下的过程: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一次会上讲:10年到15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 我们能造 什么?
• 我们还能 造什么?
• 但 我 们 现 在 连 这 些 都 造 不 出 来 。
一架飞机· · · 一辆汽车· · ·
一辆坦克· · ·
改 变
不改变这种落后状况,我 国就不能摆脱被动挨打的命运。 从历史看,实现工业化有两条 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 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 道路。而当时的时代条件和国 际环境的新特点又促使中国人 民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 革命的领导力量也决定了中国 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过渡时期的背景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四、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可实现性 五、总结
一、党在过渡时期的背景
民主革命胜利前夕召开 的七届二中全会,为即将诞 生的共和国确定了各项基本 政策,也提出了使中国由农 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 主主义社会发展到将来的社 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方向。到 1952年,经过了三年的实践, 由于形势的发展,新的经验 的积累,以及对社会主义改 造步骤有了新的认识,党中 央认为,制定党在过渡时期 的总路线,明确地向全党和 全国人民提出向社会主义逐 步过渡的任务,预计用十五 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来完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农 三大改造 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总路线
工业化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是要在一 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 业化,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 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化三改”、 “一体两翼”的总路线 。 “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 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 的“主体”; “三改” 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过渡 时期总路线 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总结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3,过渡时期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
谢谢观赏
祝大家: 学习进步,身体健康! 谢谢!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建国初期的设想:
“先建设,后改造”
初步的设想: 第一,关于过渡的时间,估计大约15年至20年时间。 第二,关于转变的条件,认为只有先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 能实现私营企业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第三,关于过渡的步骤和方式,毛泽东的提法是“全线进 攻”,一举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方式是和平地和有代价 地消灭资本主义。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酝酿到形成和 贯彻,经历了以下的过程:
1952年9月
1953年6月
1952年9月 24日
中共中央批发中央宣传部 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此正式 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一次 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宣布了 拟定的《为动员一切力量 会上讲:10年到15年基 这条总路线。 准中央政治局确认的这条 第一次把这条总路线的基 进行了讨论,形成比较完 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 总路线。 整的表述。 本思想作为国家在过渡时 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 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 10年以后才开始向社会 期的总任务载入了《中华 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 人民共和国宪法》。 主义过渡。这是酝酿提出 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对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开始。 总路线的内容作了详细的 阐述。
公私合营信大祥 绸布商店
④ 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兴起、苏联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其对中国建设的支援, 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国际因素。
签订苏联支援中国建设的《联合公报》
中国军工厂里的苏联技术人员
⑤人民政权业已巩固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政治保证和实力基础。
考研政治热点之过渡时期总路线

考研政治热点之过渡时期总路线考研政治热点之过渡时期总路线了解历史,才能借鉴将来,考研政治学问点热点之过渡时期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是考研政治史纲和毛中特部分交叉重叠的重要内容,由于考研政治真题中很有可能会消失,因此历年考生都会对该点进项深化分析讨论,我们为大家梳理下相关学问。
下面是我整理的考研政治热点之过渡时期总路线,供大家参考借鉴,盼望可以关心到有需要的伴侣。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相关学问点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的背景(关注指数★★★):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1953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全部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
”“唯一”的提法反映了当时对我国社会主义的进展阶段还缺乏科学的熟悉。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关注指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考研政治《考研政治学问点热点之过渡时期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
“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
3、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进展的客观要求(关注指数★★★★):(1)工业化是历史的必定要求(2)三大改造具有历史必要性,城市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农村小农经济的落后性日见突出。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如何反映历史必然性的?请谈谈你的理解。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如何反映历史必然性的?请谈谈你的理解。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指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提出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具体包括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实行计划经济、加强农业合作化、推进工业化等。
在我看来,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必然性的几个方面:1.结合中国实际: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上,以中国的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和基础。
它深刻理解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特殊环境和条件,具体包括国家贫穷、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等,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和实践,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提出了相应的路线和策略。
2.社会主义阶段的必然性: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必然性。
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过渡时期总路线明确了在这个特定历史阶段下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和发展方向。
3.发展生产力的必然性:过渡时期总路线强调发展生产力、推动现代化建设,这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实行计划经济、加强工农业合作化等措施,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现代化进程,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4.历史阶段与历史任务的对应:过渡时期总路线将历史阶段的特点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任务相对应。
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面临巨大的任务和挑战,如实现国家独立、推动经济发展、加强阶级斗争等。
过渡时期总路线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和阶级斗争的认识,提出了适应这些任务和挑战的战略和方针。
总的来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必然性,它是在马克思主义原理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提出的具体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
它以中国社会主义阶段的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历史任务等为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道路。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启示: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
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最重
要的成就是
A 宣布社会主义在我国建成 B 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C 选举毛泽东为党中央主席
D 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关于八大二次会议,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 通过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B 导致大跃进运动发动 C 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
人民公社的特点: “一大二公”
松松垮垮的田间劳动者 热热闹闹的公社食堂 负面影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工业化的起步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危害
年份 粮食产量 比上一年减少 3000万吨
1958年
1959年
20000万吨
17000万吨
1960年
1961年
14350万吨
14750万吨
2650万吨
1、大跃进
表现
工业: 全民大炼钢 农业:对农作物产量估计浮夸
共产风——工业化的起步 人民公社
工业化的起步 小组讨论: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什么?它对农 业生产有好处吗?为什么? 农民的心声
农1:以前我们合作社只有我们一个村的村民,现在我们 把前后左后村子都联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大公社。现在 我们公社已经有两万人了呢,大家一起吃大锅饭。 农2:我们公社也差不多人数,而且都快赶上共产主义社 一大:规模大; 会了,一切资源都交给公社,由公社来统一管理和分配。 我们每个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由公社负责,这样 二公:公有化程度高 我的下半辈子就都不用愁了。 农3:我家两个强劳动力,养一个孩子;老李家6口人 ,只 有他一个劳动力,劳动力不一样干活不一样,可人民公 社供应却是一人一份,我家比老李家还少拿三份,那我 不是亏大发了嘛!
委员A:我建议把机关、工厂、商店、农村男女老幼都动 员起来,上山找铁矿、挖煤、砍树、烧炭。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与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与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一)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1952—1953年,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略述提出过程)内容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内容分析:工业化是主体;三大改造是两翼(略)(二)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条件。
)首先,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顺利完成和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政治运动的重大胜利的取得,新生的人民政权日益巩固和强大起来。
人民民主专政的上层建筑,以其巨大的能动作用,影响了社会生产关系的改变,并为这一改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其次,正是在上层建筑的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之下,作为恢复经济的最重要的物质前提——对官僚资本的全面没收,使新生的人民政权顺利而迅速地建立起了坚实的国营经济基础,一开始便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力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使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具有了最现实的可能性。
第三,中国资本主义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的基础。
在恢复经济过程中,国家通过合理调整工商业,帮助民族资本主义私营企业摆脱了停工歇业的困境,但同时也把它们初步纳入到了国家资本主义计划经济的轨道中来,使随后到来的社会主义改造具备了现实条件。
第四,也正是在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一些资本家唯利是图、危害国家的各种非法行为暴露出来。
使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尖锐对立,由此引发了“五反”运动。
反对资产阶级的任务,被提上日程。
这实际上是国内阶级关系变化的要求。
第五,作为朝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即已开始的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不仅存在现实的必要性,而且在最初阶段上,也确实是由中国农民自愿的互助合作要求所引发的。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 )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 )答案:实质是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解析:1952年底到1953年初,中国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间题。
抗美援朝可望结束;土地革命的任务已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提前实现预定目标;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开始;中国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
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需要提出新的任务和目标。
1952年以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多次讲过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年6月1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此作了较为完整的概括“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央政治局会议后,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宣传部起草的关于总路线的宣传提纲上,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进一步完整准确地表述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 1 —期。
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并指出,“这条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12月,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了《为动员一切力量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标志着总路线的最终形成。
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决议,正式批准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并于同年9月载入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以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二者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马克思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前者转入后者之革命的转变时期。
”(《哥达纲领批判》)列宁说:“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中间横着有一个相当的过渡时期,这在理论上是毫无疑义的。
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含有这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或特征。
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是死亡着的资本主义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
”(《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过渡’这字又是甚么意思呢?它在经济上是不是说,在这制度中既有资本主义的,也有社会主义的成分、部分或因素呢?谁都承认,是这样的。
”(《论“左派”幼稚病和小资产阶级性》)列宁又说,过渡时期的“社会经济基本形态就是资本主义、小商品生产、共产主义”,“基本力量就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特别是农民)、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我国目前时期的现实,和苏联在十月革命后一个时期的历史一样,说明了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1952年,朝鲜战争即将结束,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特别是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已基本完成,人民民主专政得到巩固,全国出现了社会稳定、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胜利完成,工农业生产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这一切,为新中国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据此1953 年9 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
这条总路线,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反映了当时全国人民的普遍愿望。
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下,处于贫困落后状态的中国人民,一旦掌握了国家政权和国民经济命脉以后,迫切过渡时期总路线需要,并且也有可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以便迅速发展生产力。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条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二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
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正如毛泽东所说:“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
这样就为大大地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
”过渡时期总路线体现了变革生产关系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辩证统一关系。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
我们所以必须这样做,是因为只有完成了由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到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过渡,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向前发展,达到大规模地出产各种工业和农业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确有把握地增强国防力量,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最后地巩固人民政权,防止反革命复辟这些目的。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要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把我国国民经济从落后的技术基础转移到先进的技术基础上来,使现代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据绝对优势,从而奠定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执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项重大任务。
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就必须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只有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才能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否则,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目标将无法实现。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毛泽东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作过多次阐述。
1953年10月,他在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一次谈话中说:“总路线也可以说就是解决所有制的问题。
国有制扩大,私人所有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这才能提高生产力,完成国家工业化。
”11月,在另一次谈话中他又说:“总路线就是逐步改变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的基础就是所有制。
”12月,他更明确地指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
的唯一的经济基础。
”
加强党的领导作用,是中国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彻底胜利的保证。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向是正确的,它指导我国顺利地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指导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胜利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