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原始神话与中国地理的关系
神话与自然环境

神话与自然环境自古以来,神话故事一直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
神话中传承着对自然环境的崇敬、尊重和敬畏之情,同时也体现出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探索与理解。
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和传统观念,创造了丰富多样的神话故事,以解释自然界中的现象和规律。
一、神话中的自然元素神话中常常描绘了各种自然元素,如天空、大地、河流、山脉、动植物等。
这些自然元素被赋予了神性和人格化的形象,成为神话故事中的角色。
比如,在古希腊神话中,宙斯是天空之神,波塞冬是海洋之神,阿波罗是太阳之神等等。
这些神祇代表着自然环境中的力量和属性,与人们的信仰、崇拜与生活息息相关。
二、神话与自然现象神话故事中,常常涉及到各种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描绘,如日月星辰的运行、天气的变化、动植物的形态等等。
通过神话中的故事情节,人们对于这些自然现象的起源和动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例如,中国神话故事中有关太阳的神话,讲述了太阳的出现和日食的原因;希腊神话中赫卡忒是月亮的女神,描述了月亮的生成和月相变化的原因等等。
三、神话与自然灾害神话故事中也常常涉及到自然灾害,如洪水、干旱、地震等等。
这些自然灾害被赋予了超自然的力量和象征意义,与神话中的神祇和英雄角色相联系。
人们通过这些神话故事,试图解释自然灾害的原因和应对方法,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尊重。
四、神话的教化意义神话故事不仅仅是满足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认知和理解的需要,更承载着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智慧。
通过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人们可以汲取道德和智慧的启示,指导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例如,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偷取了火种给人类,意味着人类通过智慧和努力可以创造美好的生活;中国神话中嫦娥奔月的故事,传递着对爱情、忠诚和牺牲精神的赞美。
五、神话的传承和现代意义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神话故事逐渐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淡出,但它们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神话故事传承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尊重之情,同时也记录了人们对于环境的探索与认知的历程。
中国古代地理学思想与成就

中国古代地理学思想与成就随着历史的漫长,中国的地理学思想和成就便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
自古以来,中国就以其丰富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资源而闻名于世。
从古代的《山海经》和《史记》到现代的地图,中国的地理学思想和成就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对于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作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地理学思想的演变、地理观念的起源、地理学成就以及今天的地理学发展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地理学思想与成就。
一、中国古代地理学思想的演变中国古代的地理学思想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的神话传说中。
据说,中国最初的统治者神农氏就曾经登上过一座高山,俯瞰大地万物,从而创造了中国的田地和农业文明。
此后,中国的地理学思想和知识便逐渐形成,开始被纪录和传承。
在古代的《山海经》中,记载了中国各地的地理和民族情况,成为中国早期地理学的重要著作。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地理学思想和成就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当时,公元前407年左右,《国语》中的《郑语》记载了中国古代著名地理学家郑国渠绘制的第一幅中国地图,标志着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崛起。
在此基础上,西周晚期出土了《海岳记》、《海内经》等地理学著作,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和研究得到更加深入的推进。
二、地理观念的起源中国的地理观念起源于远古时期,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当时,人们开始建立石头圈和埋葬坑,对天文、气象和地理方面的知识有了初步的掌握和认识。
早在东周时期,中国的地理观念就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据史书记载,西周末年出现了一位叫做邹衍的地理学家,他自创“气数地形说”,提出了“祖气、五行、方位、地形”的系统思想,成为中国古代地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秦汉以降,中国的地理学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批优秀的地理科学家和学者。
在此基础上,中国古代地理观念不断完善和更新,涵括“天人相应”、“川流不息”、“观物之状”等多种理论模式,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地理学思想和成就。
三、地理学成就中国古代地理学成就的高峰期,要追溯到唐代。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与中国原始信仰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与中国原始信仰1. 引言1.1 概述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对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及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山海经》作为中国古代神话文化的重要部分,被誉为中国神话之源,记录了大量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和原始信仰。
本文将探讨《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与中国原始信仰之间的联系与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引言部分主要对文章进行概述,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和结构。
其后依次是“2. 神话传说与中国原始信仰”、“3. 神话中的神明和精灵”、“4. 祭祀仪式与宗教实践”和“5.结论”。
每一部分都会详细探讨相关问题,并提供相关证据支持。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和中国原始信仰,揭示古代居民对于自然、宇宙以及生命起源等问题的理解和认知。
同时,借助于神话传说和宗教实践的研究,探讨古代信仰体系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其传承与演变的价值。
希望通过对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使读者更加了解中国古代神话文化和原始信仰,并从中汲取有益的启示和智慧。
2. 神话传说与中国原始信仰:2.1 山海经的背景和特点:《山海经》是一部集合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文献,现行版本主要由西汉朝刘安所编纂而成。
它以记载了盛行于古代社会中有关山川地理、自然生态以及各类神明、精灵等的神话传说而著称。
《山海经》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原始信仰时期,这个时期一般被认为是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时间范围。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天地万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形成了许多神话和传说来解释和崇拜。
这些神话与中国原始信仰密切相关,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环境、灾难、生死等重大问题的理解和想象。
2.2 相关神话传说介绍:《山海经》中包含众多神话传说,涉及到神明、精灵、怪物等各种超自然存在。
其中一些著名的故事如下:- 《南山经》中记载了尧舜禅让之后,神农氏前往南山中隐居的故事。
神农氏是中国的传说中最早的医学家和农业掌握者,他以种植五谷、发现草药并用于治病而闻名。
《山海经》的神话地理

精心整理《山海经》的神话地理一.引言《山海经》既是一部挑战性的古书,又是我们民族某些根深蒂固的观念的渊薮。
在古代,它以异端邪说之渊薮的性质对"不语怪力乱神"的正统思想方式提出挑战,对通行的经烦。
"《禹贡》,又是怎样则眼,《山海经》的巫书性质和功能便容易理解了。
那就是为走向一统的文化权力话语提供神权政治的空间证明,通过对各地山神祭祀权的局部认识和把握,达到对普天之下的远近山河实施一种法术性的全盘控制。
二.地理与政治之缘地理学作为人类对现实生存空间的理性认识结果,在西方学术体系中一直占有着重要位置。
一般又有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部门地理学与区域地理学之划分。
不过,随着20世纪以来科际整合的冲击,晚近的研究呈现出打破旧的学科划分,寻求新的交叉组合的趋势。
其中地理学与政治学的结合引人注目。
这种学科嫁接的结果就是一门边缘学科---地理政治学或政治地理学。
学者们在研究中发现,地理学的问题有时不能从地理学本身得到完满的解释,原因在于地理学的产生,发展和实际应用都不可避免地受到非地理的因素制约,特别是政治和军事的因素(广义的略的,领土(从"人们常能""《山海经》虽然乍看起来确实像一部地理书,甚至还给人以科学实录的假象:不厌其繁地罗列山川河流,地形地貌,物产资源,方向里程等等,但这些仅仅是些虚实难辨的陈述,总体上看则是服务于特定功利目的的政治想象图景。
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试图用纯实证的方法对《山海经》内容加以考实的种种尝试均不能令人如愿,不免陷入无尽纷争之中。
我们若能从政治地理的观点去考察,也许能说明《山海经》的构成奥妙。
与其说它记录着可以考实的地理知识,不如说反映的是作为权力的一种形式的知识生产模式。
鉴于这一认识,我们把《山海经》当作知识社会学的对象来研究,要比把它当作地理知识来研究更具有学术价值。
借用福柯的词,不妨把它视为"权力地理学"的一个古代中国个案。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与史实的关系研究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与史实的关系研究引言中国古代文化充满着各种神话传说,这些传说与历史紧密相连。
然而,追溯神话的起源并确定其中的历史事实十分困难。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与史实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探讨它们相互影响的方式。
神话传说的定义及特点在开始研究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神话传说以及它们所具有的特点。
神话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形式,常常涉及超自然或超凡力量和存在。
神话中的人物和事件通常被视为某种社会意义或价值观念的象征。
神话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超自然元素:包括神、魔鬼、妖怪等。
- 民间口述:多数情况下,神话传统是通过口耳相传而非书面记载。
- 历史混合:由于口头传承和时间推移,很难区分事实与虚构。
古代中国神话与历史之间的联系对于那些描绘古代历史的神话而言,它们可能包含一些被证实的历史事件或个人。
然而,由于时间的推移,这些历史元素和真实事件往往变得扭曲或混淆。
神话中的历史人物许多中国神话涉及到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如黄帝、尧舜、禹等。
这些人物在传说中被赋予了超越常人的力量和能力。
虽然他们确实存在过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但神话中描述的事迹则更多地是基于后来为了美化或夸大其功绩所添加进去的。
神话传说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有些神话传说与确切的历史事件紧密相关。
例如,《山海经》记录了众多地理特征和自然现象,并与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相符合。
这表明神话传说可以提供关于当时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同时,在一些战争或政治动乱期间,人们往往会通过创作神话来解释和理解事件发生原因,并将其中一方塑造成英雄或他者。
这样的神话传说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记忆,同时也保留了一些历史痕迹。
神话与历史的相互影响神话和历史之间不仅仅是单向影响,它们可以相互渗透和互动。
神话传说有时会通过描绘超自然或英雄人物来反映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进而对历史产生影响。
同时,历史事件也可能被后来的神话加以夸大和解释。
例如《封神演义》中所描述的周朝末年的战乱局面实际上是由于权力之争所导致,但该小说将其呈现为神秘、有关神灵介入的斗争。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题目一、文艺理论方向1、文学语言审美论(某作品语言的抒情、含蓄、象征、反讽等方面的专题)2、戏剧冲突(包括喜剧、悲剧、正剧)3、小说创造理论(包括小说的情节、结构、语言等方面专题)4、中国小说传统结构模式的文化探讨5、中国诗歌的意境分析(可对具体作品而言)6、作品分析7、某作家或作品的语言风格研究8、西方现代文论在某作品中的运用及分析(包括:精神分析批评、英美新批评、神话-原型批评、结构主义批评、接受美学批评等批评方法的运用)9、试评方方小说10、试评池莉的小说11、试评先锋派的文学12、当代文学与现实主义13、论新时期文学的现实主义14、浅谈抒情文学的意境15、通俗文学漫谈16、试论情感在文学中的作用17、儒道文学观之比较18、从“诗言志”到“诗缘情而绮靡”的逻辑发展19、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论概述20、知音的审美赏评方法21、试论韩愈的文体革新理论22、白居易诗论与司空图诗论比较23、明代“真诗在民间”的提出及其影响24、中国古代风格论概述25、说“意境”26、也谈无言之美——从“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说开去27、试谈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28现实主义新论29现代主义新论30、优美的实质与特征31、崇高的实质与特征32、中西悲剧结局的心理效应33、贾宝玉性格的深层心理因素34、“意境”与“典型”的比较研究35、中西悲剧观比较36、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结局研究37、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38、文学批评的性质、特征论39、论审美距离40、审美共鸣的心理基础和生理基础研究41、自然主义新探42、简论形式美43、略论当代中国艺术的审美风格44、自然美的欣赏及其美育价值45、审美知觉的特点及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46、美的规律对现代生活和艺术的启示47、审美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48、简评现代文学中的隐瞒化倾向49、文艺批评的功用价值论50、中西文艺批评方法比较二、语言文字方向1、“说文解字”与汉字规范2、古人用字现象分析(通假、古今、异体、通用字)(可以某一古籍为例)3、古典文献简体转繁体的注意事项4、汉字简化的历程5、成语语义演变析(案例分析,如“水落石出”)6、词语羡余现象研究7、词语考证(如复音词)8、“远上寒山石径斜”之“斜”应该读什么音?(“叶音”与语音演变)9、在语音规范中旧读音应如何处理?10、判断句研究综述11、以“X”为例谈实词虚化的规律(如:被、将)12、元杂剧“得”字补语研究13、近代汉语双音虚词结构分析(介词、连词)14、用典与诗词赏析15、元杂剧的修辞特色(比喻、引用、夸张、对偶)16、影视剧(历史剧)台词字幕错误分析17、新闻标题格律研究18、语文教材、教参文言文注释评析(商榷)19、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中的“通假字”辨析20、方言知识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21、某某地方人怎样学习普通话(提示:主要从语音的声、韵、调方面揭示某某地方话与普通话的差异并提出辩正方音的有效方法)22、试论中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提示:一般语文教学存在重写作能力轻口语能力培养的倾向,如何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采取措施改变这一状况,做过哪些尝试,效果及规律)23、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分析(提示:中学语文教学存在重文学轻语言倾向,语言分析往往孤立进行,如何综合内容及篇章进行语言分析,分析要领及原则是什么?试以具体的课文分析为例,展开具体论述)24、文学语言的规范与变异(提示: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运用往往不合一般语法,这些超出常规现象有些是积极的修辞现象——变异,有些是消极的语病——不规范,如何确立和运用区分变异和语病的标准?请搜集具体语言材料加以分析论述)25、人民日报(或其他报刊)中的语言失误分析(提示:搜集报中字、语、句等语言失误现象并进行分析,也可就其他某一较有影响的报刊搜集材料进行分析)26、广告理论与创造三、古代文学方向(一)1、论《山海经》的生命意识2、论中国原始神话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派3、论中国原始神话的生殖崇拜4、论中国原始神话的审美5、论中国原始神话中的宇宙意识6、论中国原始神话对自然界秩序的认识7、论原始神话中的初期社会矛盾8、论“女娲补天”神话与《红楼梦》补天神话的承传、异同关系9、论原始神话中的男女性别关系10、论中国原始神话与中国地理的关系11、论《诗经》中的个人抒情形象12、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数学意识13、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英雄与美人或才子与佳人关系论14、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群体与个体的关系论15、中国古代文学中某一作家作品的审丑16、中国古代文学中某类作品的处理悬念17、论《诗经》作品的朦胧美18、论《诗经》中作品的悲剧性色彩19、论《诗经》的情爱描写20、《诗经》的艺术表现或语言表达新探21、《楚辞》中《离骚》、《九歌》、《九章》等具体作品的艺术表现22、先秦神话的人神关系论析23、《山海经》神话的艺术幻想24、《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分析25、花木兰形象与中国古诗中的女中豪杰形象的关系26、罗敷是民间女子吗?论罗敷形象的社会意义27、木兰形象与罗敷形象的文学比较28、刘勰《文心雕龙》与亚里士多德《诗学》在意象、想象、篇章结构等某一具体上的比较29、《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具体篇章或某类文章的风格论30、《史记·酷吏列传》论31、《史记》的悲剧美或喜剧性或英雄人物的类型分析32、论项羽的悲剧33、《史记》的个性化语言34、《史记·刺客列传》论35、《战国策》的策士形象论析,或《战国策》的策士说辞的艺术技巧36、《左传》的战争描写论析37、三曹代表诗作风格比较论38、贾谊《过秦论》或李密《陈情表》的艺术表现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9、《世说新语》代表作品论40、《世说新语》中的名士风度论41、李白、杜甫代表诗作艺术风格比较论4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表现的人生意识论或人与自然的关系论43、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为题的多家诗作比较或承传关系论析44、诗佛王维诗作的佛影45、王维“诗中有画”诗作的绘画构图论或色彩调配论46、论唐代边塞诗人代表作家的群体风格(以代表作为例)与个性差异(以代表作为例)47、唐代“三李”诗作的异同比较48、山水诗作的艺术描写:从汉魏诗作到唐代诗作49、“小李杜”诗风异同论50、李商隐无题诗的朦胧美51、李商隐朦胧诗与现代朦胧诗的比较52、苏东坡、辛弃疾代表诗作艺术特色异同论53、李清照诗词中的豪情与柔情54、陆游诗中的壮志与恋情55、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思及其艺术表现56、白居易诗中的山水描写57、白居易诗中的平民意识58、元散曲某一代表作家的作家流派论析59、《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辩论技巧研究60、《三国演义》中的智慧思维61、李白的诗与酒62、宋诗的议论化或散文化论析63、《水浒传》中英雄人物的“该出手时就出手”64、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或喜剧性)或猴性与人性65、孙悟空(或猪八戒)形象反映的封建社会的农民意识66、潘金莲:从《水浒传》到《金瓶梅》67、《红楼梦》的各种人物形象分析(择一即可),或某一情节的艺术表现分析68、《红楼梦》中代表女性的内美与外美的联系分析69、女性化的贾宝玉及其社会意义或文学意义70、《聊斋志异》中女性与狐性或野性71、明代唐宋派的诗文成就与文学主张72、元杂剧某一典型人物分析或艺术分析73、论桐城派散文的艺术特色74、论王维与泰戈尔诗作的比较75、论艺术的快感与美感76、论中西文艺批评方法的异同77、古今武侠小说承传关系略谈78、历代题画诗论(或某一问题)79、历代咏史诗论(或某一问题)80、历代怀人诗论(或某一问题)81、历代怀古诗论(或某一问题)82、从四言诗到五言诗到七言诗某一问题论析83、论历代六言诗的代表作家作品84、唐传奇或宋话本的某种、某类作品论析85、宋词的某一作家作品或某一问题的论析86、柳永的慢词论析87、宋代慢词的作家作品比较88、宋词的分格—或豪放或婉约或清空或典雅或清殊或旷达或滑稽的分格论析89、宋词与唐词在写作结构上的异同论90、宋词与唐词特色异同论91、元散曲的某一作家作品论92、文天祥诗文作品论析93、论龚自珍或魏源及其作品94、论曾国藩的诗文95、历代民歌的某一问题论析96、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某一作家论97、中国美学史的某一美学家的美学思想论98、中国古、近代文学史中的任一作家作品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各类体裁的任一问题)99、中西艺术法度论100、中西艺术想象论101、中西艺术意境论102、中西艺术趣味论103、中西诗画异同论104、中西文学中审度意识比较105、中西文艺批评的主体性论析106、中西文学起源论107、论艺术辩证法:形与神、虚与实、意与境、藏与露、隐与显、情与景等(二)1、恣肆奔放纵横开阖——简论李白诗抒情特色2、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的人生价值与理想追求在诗歌中的表现3、继三百篇余绪创一代新风——论杜甫诗歌议论物法的运用4、大漠空秋奇情逸发——简论高适的边塞诗5、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论白居易的讽刺诗6、惨痛的亡国之哀深沉的人生体验——李煜词简论7、爱情意识的觉醒与执着追求——温庭筠词中的女性形象8、执着缠绵刻骨铭心——论李义山《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9、美学境界的新开拓——温庭筠词中的女性情感世界10、生命意识的悲歌及对渐变的感悟——读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11、旷达的襟怀深情的慰勉——读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2、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论苏轼对词内容的开拓13、才情个性——苏轼歌咏自然诗歌简论14、新奇警策深刻精彩——论苏轼哲理诗(论苏轼的议论)15、幽迷凄婉微妙含蓄——简论秦观词16、灵魂精华——论永安词中的“愁”17、不践前人旧行迹独惊斯世擅风流——黄庭坚诗歌主张及其实践简论18、简论稼轩词之豪放风格19、稼轩词中的议论和用典20、苏东坡、辛弃疾农村词比较研究21、催刚为柔刚柔相济——论稼轩婉约词22、所有小说、戏剧、传奇等(可作人物形象分析、艺术结构分析等)(三)1、先秦寓言的艺术论2、儒家散文的人生理想3、儒家散文的艺术范式4、庄子散文的人生意义5、道家散文的模糊美6、法家散文的冷峻美7、先秦散文的外交辞令综述8、先秦历史散文的审美特征9、周邦彦词的史性论纲10、辛弃疾词发微(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内容:哲理、宗教、旷达等)11、宋词的“南方色彩”论略12、宋词鉴赏模式论纲13、宗教词初探14、张炎《词源》简论15、李清照《词论》的简论16、王国维《人间词话》窥略17、台州词发微18、唐代古文家传记文学研究19、晚唐传记文学研究20、传记理论研究21、唐代散文研究22、李渔小说研究23、李渔戏剧研究24、李渔美学思想研究(四)1、如何评价唐代边塞诗?2、论唐人七绝的艺术成就3、韩愈柳宗元散文风格比较4、论中晚唐咏史诗的美学特征5、论王维山水诗的美学特征6、试论白居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7、李贺诗歌对唐诗风格转变之影响探索8、试谈建安诗歌中的山水景物诗9、陶渊明诗歌中的玄风理趣10、南北朝乐府不同论11、大小谢山水诗不同论12、读元杂剧中水浒戏思想和艺术13、论宋代的爱国诗14、汉代楚歌诗简论15、《史记》与《汉书》的比较研究16、论《史记》史传文的艺术价值17、论晚清宋诗运动18、对“同光体诗”的评价19、论晚清“中晚唐诗派”的诗20、王鹏运诗歌论21、论晚清“诗界革命派”的诗22、论谭嗣同《莽苍苍斋诗》23、元杂剧研究(可在其中定小题)24、论范成大的使金诗25、论辛弃疾词26、试探江西诗派27、论陆游的爱国诗28、谈谈《水浒传》中的招安29、试谈《西游记》主题30、《聊斋志异》中的妇女形象31、《红楼梦》人物论(可任选其中一个人物)32、论《左传》的成书时代33、论司马迁的世界观34、汉赋的艺术价值35、谈《诗经》中的爱国主义诗篇36、论汉乐府民歌中的叙事诗37、论建安诗歌为我国抒情诗发展奠定了情景相生的基本特征38、论建安诗歌由质朴趋向华丽的发展39、曹操诗歌如何描写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40、论曹丕诗歌的语言特色41、论曹植的宴游诗42、论阮籍《咏怀诗》的言、象、意43、论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想象44、论陶渊明的《饮酒》诗45、论陶渊明描写动乱现实诗歌的艺术特色46、论陶渊明散文和辞赋的艺术特色47、论中古诗歌词藻、偶句典故和声律的发展48、论王维山水诗的艺术性49、试论李白与魏晋风度50、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手法51、论杜甫诗的爱国思想及其艺术特色52、《花间集》作者群的心态分析53、论温庭筠、韦庄词风格的异同54、李煜词的抒情特征55、唐传奇中的妇女形象及唐代知识分子的婚姻理想56、苏东坡词抒情艺术探讨57、辛弃疾登临词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58、李清照前后期创作风格异同论59、论李清照的深层苦闷60、二晏词比较61、论柳永词的铺叙艺术四、写作方向1、写作的模仿与创造2、论写作模式3、论写作灵感4、论写作想象5、论张抗抗小说的艺术特点6、论文章的开头艺术7、报告文学的艺术想象与虚构的区别8、通讯与报告文学的异同9、散文的纪实性与虚构问题10、黄宗英报告文学研究11、从《论孙超现象》(《文汇》86年第12期)或其他作品看陈祖芬报告文学的语言特色12、试论琼瑶小说《在水一方》的写作特色13、莫言小说的艺术特色14、试论短篇小说的艺术特征15、分析高晓声或王安忆的短篇小说16、浅谈近几年来报告文学的艺术进步17、评《芙蓉镇》18、论陆地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19、长篇小说《劫波》的结构艺术20、论新诗的音乐美21、论诗歌的意象22、论小说的抒情趋向23、论童话的假定性和逻辑性24、论儿歌的艺术特色25、为何短篇不短26、论短篇小说结构技巧27、谈莫泊桑和契诃夫的短篇小说28、论唐传奇与中国短篇小说的关系29、试论微型小说的艺术特征30、试论小说的叙事艺术31、试论报告文学的真实性32、论散文的“散”33、论《唐山大地震》的思想艺术成就34、童话的意境35、论写作的自我意识36、谈文章的结尾艺术37、略论微型小说的创作技巧38、论诗歌的音乐美感39、散文的真实性刍议40、论利用转折关头写人的技巧41、从《笑》看冰心早期散文作品的艺术风格42、鲁迅小说《药》的剪裁艺术43、论文章标题的艺术魅力44、诗歌的音乐美感45、论冰心的散文艺术特点46、论诗歌的象征47、小说的时空艺术58、论小说模式五、现当代文学方向(一)1、一个女性主义者的言说——前期丁玲作品诠释2、现代文学中被放逐的一支——鸳鸯蝴蝶小说艺术品格论3、《故事新编》叙事特征4、一个被遗忘的女子——时评梅论5、穆旦乡土诗歌的主题构成6、鲁彦小说的文化诠释7、陆蠡散文审美品格论8、现代情绪的古典包装——张爱玲小说的叙事策略9、丰子恺散文综论10、中国都市文学现代与当代之比较11、中国乡土文学现代与当代之比较12、海派研究13、俞平伯创作研究(二)1、鲁迅作品研究(既可以是综合研究,也可以是单篇的作品研究,题目自拟,如《鲁迅小说艺术的独创性》、《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等)2、郭沫若作品研究(要求如上)3、茅盾作品研究(要求如上)4、艾芜作品研究(要求如上)5、觉新——一个矛盾交织的形象6、分析《家》中觉慧的形象7、试论祥子与虎妞的形象8、评《骆驼祥子》中虎妞的形象9、评《雷雨》中周朴园对待萍的怀念10、《雷雨》中繁漪形象的分析11、《雷雨》主要戏剧冲突之我见12、朱自清散文中的诗意美13、《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暴风骤雨》之异同观14、抗战时夏衍在桂林的戏剧活动和创作15、莎菲女士之我见16、重评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17、评《暴风骤雨》中老孙头的形象18、对新时期文学的反思19、论莫言的小说20、论韩少功的“寻根”之作21、对新时期“女性文学”的思考22、论《凯旋在子夜》23、论琼瑶的小说24、论贾平凹散文的美学追求25、论《鸡洼窝人家》26、论《棋王》27、论老舍的戏剧观28、论张贤亮的小说29、论郭小川诗歌的艺术特色30、贺敬之与郭小川诗歌创作比较31、论舒婷的诗歌创作32、论韦其麟的叙事诗创作33、谈莎红的抒情诗34、论秦似的杂文创作35、杨朔与刘白羽的散文创作特色36、玛拉沁夫的小说创作37、李准的小说创作38、秦牧的散文特色39、论蒋子龙的“开拓者家族”40、农村社会建设的领头人——梁生宝、武耕新研究41、闻捷诗歌研究42、郭小川的叙事——《一个与八个》研究43、论《钟鼓楼》44、论《北方的河》45、论王安忆的小说46、论高行健的探索剧47、论新诗潮48、论北岛的诗49、论新时期通俗文学现象50、论王蒙的小说51、港台文学研究52、论新时期的小说艺术53、论黄宗英的报告文学54、论柯岩的创作55、论新时期的知青文学56、论新时期的军事文学57、论刘绍棠的小说58、论刘索拉的小说59、论新时期的改革文学60、周梅森小说论61、方方小说论62、第三代小说家研究(余华小说论、苏童小说论、格菲小说论等)63、新生代诗歌论64、金庸小说论65、席慕蓉现象研究66、论谌容的小说(三)1、现代文学作品品格论(择某一作家的系列作品进行症候式的分析和系统化的认论述)2、现代文学作品的重读(运用文学批评新方法,以新思维和新视角重读某一作品)3、现代文学作家创造论(重在考察、探究某一作家的主体精神结构及创造力)六、外国文学方向(一)1、试论《俄狄浦斯王》的悲剧的艺术成就2、试论莎士比亚悲剧创作的特征3、试论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妇女形象(一个或几个均可)4、试论《伪君子》的人物形象或艺术特征5、试论《阴谋与爱情》的政治倾向性6、试论《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思想意义7、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的对照艺术原则8、试论《哈尔德·哈罗尔德游记》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9、试论雪莱长诗中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10、试论巴尔扎克人物描写的个性化11、从《高老头》看巴尔扎克对贵族的态度12、试论易卜生戏剧的主要艺术成就13、试论哈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14、试论《死魂灵》的讽刺艺术15、试论《怎么办》中的“新人”的形象16、俄国文学中的“小人物”形象17、试论契诃夫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18、尼洛夫娜形象的典型意义19、《沙恭达罗》的艺术成就20、试论泰戈尔后期政治抒情诗的思想意义21、莎士比亚戏剧的心理描写手法22、斯丹达尔与意识流23、巴尔扎克的环境描写24、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及其意义25、斯丹达尔笔下的贵族女性26、中西作家比较(如论惠特曼与郭沫若的诗作比较等)27、中西作品比较(如果戈里的《狂人日记》与鲁迅的《狂人日记》的比较等)28、中西文学形象或主题等的比较(二)英美文学部分:1、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探讨2、关于美国的现实主义文学。
《山海经》中的神话与地理野史

《山海经》中的神话与地理野史《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收录了大量神话传说和地理风貌,记录了古人对于神话世界和地理环境的探索与认识。
本文将从神话与地理野史两个方面,探讨《山海经》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后世影响的意义。
一、神话与神兽《山海经》中集结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其中以神兽的描写最为引人注目。
在这部古籍中,有许多神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如苍龙、瑞兽、麒麟等,它们以其独特的形象和能力,成为中国神话中的重要角色。
其中,最为著名的神兽之一是九尾狐。
《山海经》中对九尾狐的描述颇为详细,它被认为是一种妖狐,具有智慧和灵性。
九尾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极高,不仅是神话传说中的角色,还出现在许多文学作品和艺术形象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此外,《山海经》中还描绘了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神兽,如玄武、朱雀、白虎和青龙等。
这些神兽不仅起到了物理属性的象征作用,还代表了古人对于自然界力量的敬畏之情。
同时,这些神兽的形象也延伸出了许多艺术创作的题材,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地理与历史《山海经》以地理之名,实际上融合了大量地理风貌和历史传承。
全书收录了东、南、西、北四方的山川河流、名胜古迹等各类地理信息。
这些地理风貌的描绘不仅帮助了古人对于崇山峻岭的认知,更为后世的地理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
同时,《山海经》中也记录了许多传世之地和古代国家的历史传承。
例如,对于大禹治水的故事和四渎之地的描述,帮助人们了解了远古时代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和北方平原地区的发展历程。
不仅如此,《山海经》中更以其独特的风格记录了各类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应对措施。
其中最著名的是《山海经·海内西经》中收录的《赤县》和《无庠》等地的灾害记载。
这些记录不仅是古代地理风貌的瑰宝,更是中国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的重要参考。
三、对于后世的影响作为中国古代地理文化的瑰宝,《山海经》不仅为后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深远发展。
中国古代文明的神话与传说

中国古代文明的神话与传说中国古代文明源远流长,拥有丰富多彩的神话和传说。
这些神话和传说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文化内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中国古代文明中一些著名的神话与传说。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古代文明中最为著名的神话故事之一——《山海经》中的故事。
《山海经》是中国最早的地理志书,收录了大量关于山川、河流、动植物等的记载。
其中记载了许多神话传说,如《大荒西经》中的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等故事。
女娲补天的故事讲述了女娲用五彩石补天的壮丽景象,而盘古开天辟地则描述了盘古用斧子劈开混沌,创造出天地万物的情景。
这些故事不仅揭示了古人对宇宙起源和天地万物形成的探索,也表达了他们对自然力量和宇宙规律的敬畏和崇拜。
其次,我们来看看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一些著名神话人物。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神话中的“四大神兽”——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
青龙象征着东方,代表着春季和木属性;白虎象征着西方,代表着秋季和金属性;朱雀象征着南方,代表着夏季和火属性;而玄武象征着北方,代表着冬季和水属性。
这些神兽不仅在古代文化中被广泛应用,还被用作建筑装饰和吉祥物,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另外,中国古代文明中还有许多与历史人物相关的传说,如《史记》中记载的伏羲、神农、黄帝等。
伏羲被认为是中国古代人类的始祖,他据说发明了八卦和文字,为后世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神农则被尊称为农业之神,他教人们种植谷物、养蚕等,使人类从采集狩猎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农耕文明。
黄帝则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他统一了华夏大地,开创了中华文明的新纪元。
这些历史人物的传说不仅让我们了解到古代人们对历史的追溯和理解,也体现了他们对智慧和勤劳的崇尚。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一些神话传说与自然景观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明崇尚自然,将自然景观与神话传说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美丽的传说。
比如《白蛇传》中的西湖和《牛郎织女》中的银河。
西湖是中国最著名的湖泊之一,被誉为“天下秀水”,而《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故事正是发生在西湖边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神话中的山水人神图——论中国原始神话与中国地理的关系摘要:中国远古神话和地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是对远古时代自然地理变化的记载;其发生必有其地理载体;《山海经》中所记载的名字背后的神话传说;远古部落或民族几乎都会有他们独特的图腾,也就是他们信仰的神灵。
关键词:中国原始神话中国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神话是远古先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类自身通过幻想所作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
在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中,古代神话在不断的演变,正是由于古代神话的出现才衍生出中华民族近千年的古老文明和深邃的文化内涵。
大多神话传说考其源头,都与地理意识关联。
而地理又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不论哪一方面,神话与其皆有着微妙的联系。
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深厚文化,远古先民在我们现在已经无法得知的背景下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令我们震惊的灿烂文化,他们在中国大地上没有留下足迹,却在古书中历史中永不毁灭。
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或许只是一篇篇显得有些荒诞的神话故事,却能够让我们解读出其中真实的信息——先民们所生活的世界和他们的文化,也就是原始中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远古神话是对远古时代自然地理变化的记载,也可以说一些神话发源于许多令远古人类无法理解的现象。
譬如,一万年前,由于海平面比今日低数十米到百米,我国渤海的全部以及黄海、东海的大陆架均为陆地。
此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而导致海平面不断上升,在7400年到达最高点,海岸线西进到今日太行山脚的京广铁路线,《孟子.滕文公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说的正是那场远古大洪水。
精卫填海的古老传说----《北山经》:“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该是从此萌发,既而流传下来的。
而后来海平面逐渐回落,海岸线也随之东退,有传说说是愚公将太行、王屋二山的山石运到东海边的缘故。
“……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就此可见,精卫填海和愚公移山这两个神话传说,正是对上述沧海桑田变化的古老记忆。
在遥远的时代,远古先民要生存下去,必须有一套生存之道。
他们惧怕可以夺去他们生命的自然灾害,人人心中忐忑不安,或许神话有被借来稳定人心之用。
而神话的发生必有其载体,不可能存在于虚无,或者是绵亘的山脉,或者是滔滔江河,总有它走过的痕迹。
上古神话有关昆仑神境的描写,展示的是洋洋大景而又井然有序的景象。
《山海经--海内西经》写道:“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
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
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
面有九井,以玉为槛。
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
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这是从整体上介绍昆仑神境:它的方位、功能,它的建筑格局、地理形势,里面居住的成员。
后面还有大段文字,从昆仑神境的外围深入到它的内里,以开明兽为参照物,分别罗列四方景物:西有凤凰、鸾鸟等珍禽;北有珠树、文玉树等奇异的树木;东有巫彭、巫抵等群巫;南有蛇豹等动物。
这里所铺陈的四方珍奇之物,基本是以类相从,它们的分布是有规律的。
昆仑神话所寄托的是先民超越个体生命极限的强烈愿望,期待长生久视的心理。
古昆仑关乎中国先夏文明的来龙去脉,而黄河作为养育千万炎黄子孙的长河,亦是如此。
黄河发源于昆仑的东北,向南一泻千里,然后东折流入大海,沿着长河迁徙的族类,他们的足迹遍于河流的上游下游,直到海涛澎湃的大海,这其中所留下的传说故事,与之有关的,怕是多不胜数。
而最有名的莫过于黄河河神与“河出图,洛出书”的故事。
《海内北经》说:“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
冰夷人面,乘两龙。
”说的正是河伯冰夷,据说是渡河淹水做了水神,天帝派他治理黄河,经过艰辛的考察,画出了黄河的水情河图。
河图将黄河的水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然而河伯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直待将来把河图授给一个有能力治理水灾的人,完成他未做成的事。
大禹治水时,河伯将黄河河图授给他,大禹根据黄河水情图,历尽千辛万苦,治住了黄河。
大禹因成功地治理水患,被后人广为传诵。
而遍历历代经史典籍,谈到《河图洛书》之产生,几乎均与大禹相关。
《竹书记年》中有之;《春秋运斗枢》言及黄河出图,在场者有帝舜及大司空禹;《尚书》称“天乃赐禹洪范九畴”;汉代孔安国称:“天癸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第之,以成九类常道”;《广物博志》亦述及“禹授河图”之事。
这一说法又与“河出图,洛出书”的记述形成了强有力的呼应。
可见,《河图洛书》是与古人治水密切相关的,特别是大禹治水。
而另一个版本却说的是,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
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
《周易·系辞传》载;“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不管是何种传说,黄河都是其发生的背景。
黄河流至三门峡,被鬼门岛、神门岛、人门岛分流,相传三门为大禹治水时所开;孟津县的黄河渡口盟津,系周武王会盟八百诸侯渡河北伐商纣王的地方,其附近相传是龙马伏羲献河图的地方。
中华民族是从黄河流域成长起来的,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大地的主宰,中国记载文化的古籍多且详细,而说到中国原始神话,理当提一提《山海经》。
神话与地理的关系,在《山海经》一书中见得更是密切。
整部《山海经》便可说是一部神话性质的地理书。
而《山海经》的最大价值莫过于它所记载的各种各样的名字,不论今古,学者们往往都会从书中记载的名字去寻求他们所需要的真实的信息。
比如,泰室山和少室山名称的由来。
当地流传的故事说,大禹治水来到涂山,年过三十还未娶妻,涂山的老百姓就把最好的姑娘涂山娇嫁给了禹,禹带着涂山娇与她的妹妹涂山姚回到崇地。
后来禹化成熊去开凿龙门的轩辕关,被涂山娇看到,涂山娇一气之下变成了石头人,禹从石头人中唤出了自己的儿子启,交给涂山姚抚养。
从此人们就把涂山娇居住的崇山称为泰(太)室山,把涂山姚居住的季山称为少室山。
又如盘古山,相传盘古爷当年坐在九龙山上,降伏了九龙,治服了洪水。
其他故事还有盘古创世、盘古兄妹婚、盘古造字、盘古行雨等。
又如风伯山之名,或与风伯的故事相关。
风伯乃古代著名的风神,曾助蚩尤战黄帝,后又归附黄帝,在尧时又为害人间而被羿降伏于青邱之泽。
又如风陵,据说风陵又称风后陵,相传黄帝大臣风后在与蚩尤作战中战亡而被埋葬在这里。
等等传说皆是如此。
总之,在整部《山海经》的记述中,不论是我们熟悉或否的山川河水,,它的名字背后几乎都有属于它的神话传说。
原始先民习惯通过神话思维的方式,用好奇的眼光去观察探讨周围的世界,因而大部分事物被涂上带宗教气氛的神秘色彩。
几乎每个部落每个民族都会有他们独特的图腾,相同或相似或不同的祭祀方式,一样或不一样的巫术行径,包括南方的炎帝,西方的少昊,北方的颛顼,东方的帝俊,中原的黄帝。
《山海经》叙述图腾神物的第一种形式,就是区域性的群山之神。
《南山经》记录了三群山区地域单位,鸟身龙首、龙身鸟首及龙神人面的图腾神物代表着鸟与龙图腾组成的群落单位,与龙图腾的群落单位。
《西山经》共有四群山区地域单位,第三祭仪所祭为羊图腾神。
第四祭仪,因较近于游牧区,图腾与兽有关,如羊、马、牛之类。
其他两个祭仪,书中记载已不详。
《北山经》由三群山区地域单位,与蛇图腾神物有密切关系:人面蛇身,蛇身人面,第三祭仪区,虽有马、彘,但部分也是彘身蛇尾,这大约是北方沼泽区多蛇的缘故。
《东山经》虽有四群山区,但第四群的纪录付之阙如。
从其余三群作考察,所祭祀的图腾神物:人身龙首、兽身人面载觡、人身而羊角,以兽图腾为主。
《中山经》中前七经以黄河流域为主,七个山区祭祀单位表现出来的特色——所祭的图腾神物:人面鸟身、人面兽身、豕身而人面;后五经以长江流域为主,在五群山区所祭的图腾神物为鸟身人面、马身龙首、龙身人面、彘身人首及鸟身龙首,为鸟、龙和马、彘等图腾团的组合。
神话人物的造型,为人类想参与宗教概念赋形的尝试,这些寻找出来的形象,成为神话世界中的角色原型,像古帝王的人兽合形,伏羲女娲的人首蛇身,其实只是两部互婚的偶族的一种象征;像四方之神,祝融、蓐收、句芒均乘两龙、禺强珥两青蛇、践两青蛇。
这些神的造型,多少是地域性神话所遗留下来的化石状态,也只是偶族关系的象征符号。
人文地理本涉及很多方面,今只举例此处一点,然而人文地理与中国原始神话的关系已经呼之欲出了。
神话是以地理为背景,作为一种文化而传承下来的。
终其大体,神话的源头、神话的发展、神话的结尾,自然、人文地理都贯穿始终,远古先民用神话来记录他们的历史,他们生活的环境,他们的文明,他们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已经消失在地平线下,但是这些远古神话——也就是他们留给后人去探索五千年前文化的信息,却流传了下来,而且将一直继续下去,永存于人们的心中,亘古不变。
参考文献:《艺文类聚》卷----引《五运历年纪》《山海经快读》——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经典图读.山海经》——上海辞书出版社《山海经全译》——袁珂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