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文化中的
印度风土人情文化特色

印度风土人情文化特色印度的风俗习惯印度是一个在历史中不断沉淀宗教的国家,可以说印度的宗教是非常多的,当然了,一般的居民也都是信奉当地的本土宗教,就是所谓的印度教,这里就是随着一些地域的差异,还有很多种族文化的差异才有了很多不同的风土人情,其实,印度是一个人情味非常浓重的国家。
可以说如果你到印度旅游那么对于印度的一些风俗你真的是非常有必要了解的。
印度是一个养牛的国家,在印度的动物中,你经常会见到的就是牛,牛是当地一个非常重要的动物,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和印度的宗教有关,在印度,他们把牛奉为是一种神物,是不可以去侵犯的,甚至是触摸都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事情,印度有专门的给牛洗涮的人员,在印度,一般都是一些教派比较有地位的人才能给牛进行清洁,因为他们有身份,是可以和这种神圣的动物在一起的。
如果你去了印度,那么你可以在任何的地方牌照,但是一定记住不要在有牛的地方照相。
印度的一些习惯是很特别的,比如,如果有一个印度人问你一些问题,那么你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定要加上自己的表情动作,最好就是先摇一摇头,或者是先将自己的脑袋摇到一边再回答别人的问题,当然了,这些都是你对于印度人问问题一种非常赞同的表示,并不是去否定他的意思,自己要记牢,不要搞错了。
当地的印度教是明令禁止姓名的,所以在印度尽量的不要私底下去议论别人的姓氏,印度人特别不希望的就是外来的人摸自己孩子的头,因为每一个印度人都认为自己的孩子的头上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如果你摸走了这个神,那么他的孩子就会有坏运气,神灵就不会保佑他,所千万不能摸印度小孩的头,有的时候,会引起很多的麻烦印度人吃任何的东西,都不喜欢自己单独的引用,他们最喜欢的就是和自己的好朋友,或者自己的家人一起吃东西,所以,一般情况下,他们都是会分享很多的东西给外来的游客,因为这样会格外的显得他们非常大方,印度人是一个不在乎那些小的礼节的过程,但是对于客人可以说是非常的热情,即使是很小的东西也会分给客人吃。
祈福在不同文化中是如何表达的?

祈福在不同文化中是如何表达的?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祈福方式1. 祭拜神明:中华传统文化中,祭祀是一种祈福的重要方式。
人们会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向神明们献上香火、祭品和祈祷词,以表达自己的虔诚和祈愿。
2. 祈求家庭平安: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祈福也常常与家庭的安宁和幸福相联系。
人们会通过贴春联、点灯笼等方式,希望自己的家庭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幸福美满。
3. 追求吉祥寓意: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与吉祥寓意相关的习俗与祈福方式。
比如,舞龙舞狮、挂红灯等等,都是为了迎接吉祥和好运的到来。
二、西方文化中的祈福方式1. 祈祷教会:在西方文化中,基督教的祈祷是一种重要的祈福方式。
人们会前往教堂,向上帝祈求保佑和指引,在教堂的祈祷会上诉求个人与家庭的幸福和健康。
2. 许愿星:在西方文化中,人们也会通过许愿星来表达祈愿和期待。
无论是在圣诞树上挂满许愿星,还是在生日蛋糕上许下愿望,都代表着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3. 草药与护身符:在一些西方文化中,人们会使用草药和护身符来祈福。
他们相信某些草药有祝福和驱邪的功效,也会佩戴符咒或者护身符,以期获得好运和平安。
三、印度文化中的祈福方式1. 斋戒祈福:在印度文化中,斋戒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祈福方式。
斋戒的人会暂时放弃食物或某些物质享受,以此来清洁自己的心灵,祈求神明的保佑和庇护。
2. 印度舞蹈:印度文化中的舞蹈是一种独特的祈福方式。
人们跳舞的动作和节奏,既可以表达对神明的敬意,也可以展示自己的虔诚和祈愿。
3. 佛教的念珠:在印度文化中,佛教徒通过念珠来祈福。
他们会将念珠放在手中,不断转动并念诵佛经,希望能得到安宁与智慧的加持。
综上所述,祈福在不同的文化中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但无论是中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还是印度文化,人们的祈愿都是相通的。
不论是祭祀、祈祷、斋戒或者舞蹈、念珠,都是为了追求幸福、吉祥与安宁。
尽管这些方式有所不同,但它们都蕴含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彰显了人们对神明的崇敬和信仰。
印度的各个邦的特色文化

印度的各个邦的特色文化印度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由许多个邦组成。
每个邦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这些特色文化是印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印度各个邦的特色文化,展示其多样性和丰富性。
北方邦 - 菜肴和宗教北方邦是印度最大的邦之一,以其丰富的菜肴和宗教文化而闻名。
该地区拥有印度最古老和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包括佛教、耆那教和印度教。
北方邦的美食非常丰富多样,如阿瓦德市的素食品和印度面包和卢迪亚纳的烤饼。
此外,北方邦还以其丰富的音乐、舞蹈和民间艺术而闻名,这些都是该地区独有的特色文化。
南方邦 - 祭祀和文学南方邦以其丰富的祭祀和文学传统而闻名,每个邦都有自己独特的庆典和节日。
例如,泰米尔纳德邦的泰晤士河节庆典是南印度最盛大的节日之一,庆祝着泰晤士河的神圣。
南方邦也是印度文学的重要中心,其中包括坎纳达邦的坎纳达文学和泰米尔纳德邦的泰米尔文学等。
东部邦 - 文化遗产和手工艺东部邦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手工艺而闻名于世。
例如,奥里萨邦的孟加拉式纺织品和贝纳雷斯(Benares)的丝绸制品是享誉全球的。
此外,东部邦还有许多重要的宗教寺庙和节日,如西孟加拉邦的达卡胡里节和比哈尔邦的卡米尔节。
西部邦 - 音乐和舞蹈西部邦以其丰富的音乐和舞蹈传统而闻名。
古吉拉特邦的加拉宁加(Garba)舞蹈和马哈拉施特拉邦的拉饰舞都是印度文化的瑰宝。
此外,西部邦还以其美丽的手工艺品和建筑风格而闻名,如拉贾斯坦邦的哈瓦利和果阿邦的葡萄牙风格建筑。
中央邦 - 音乐和宗教中央邦以其丰富的音乐和宗教遗产而著名。
该地区的人们喜欢歌唱和音乐表演,其中包括恰蒂斯加尔邦的洛卡根特乐队和马代亚邦的法格尼。
此外,中央邦还有许多重要的宗教寺庙和遗址,如马代亚邦的奥尔恰和卢迪亚纳邦的哈菲茜布尔清真寺。
总结印度各个邦都有其独特的特色文化,从菜肴和宗教到音乐和舞蹈,每个邦都为印度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了解和欣赏这些特色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印度的多元化和多样性。
利器在不同文化中有何不同的象征意义?

利器在不同文化中有何不同的象征意义?一、中国文化中的利器象征意义在中国文化中,利器一直被视为强大力量和尊严的象征。
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鼓励使用利器来维护国家的尊严和秩序。
对于武士和将军来说,拥有一把优秀的利器象征着他们的权力和威望。
例如,《武侠小说》中经常描述的宝剑,代表着武士的荣誉和信仰。
宝剑通常被视为“百战利器”和“割席断义”的象征,它代表着一个人的忠诚和决心。
二、日本文化中的利器象征意义在日本文化中,利器的象征意义与中国文化有所不同。
传统的日本刀被视为武士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日本刀代表着武士的荣耀、纪律和道德准则。
它们被认为是细致工艺的产物,体现出日本文化中注重纪律、尊严和自我约束的价值观。
同时,日本刀也被视为永恒和不可动摇的象征,象征着武士的坚韧和精神力量。
三、西方文化中的利器象征意义在西方文化中,利器的象征意义与中国和日本文化有所不同。
西方文化中的利器通常被视为力量和权利的象征。
例如,中世纪的骑士和贵族常常佩戴魔法剑或权杖,以显示他们的地位和权威。
利器还经常在西方文化中被用作战斗的象征,代表着勇气和胜利的追求。
四、印度文化中的利器象征意义在印度文化中,利器是神圣的象征。
利器常常与神灵和宗教仪式相关联。
印度的神像中经常描绘利器,如卡尔切刀、三齿耙、雷神之锤等。
这些利器被认为具有保护和神圣的力量,可以抵御邪恶和保护信仰者。
在印度文化中,利器还象征着勇气、忠诚和对神圣的崇拜。
总结:利器在不同文化中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文化中,利器是权力和荣誉的象征;在日本文化中,利器代表着武士精神和道德价值观;在西方文化中,利器象征着力量和胜利的追求;在印度文化中,利器是神圣和保护的象征。
虽然象征意义有所不同,但利器在各个文化中都代表着力量、尊严和信仰,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印度教和佛教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印度教和佛教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印度是一个多元宗教的国家,拥有众多宗教和信仰。
其中,印度教和佛教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是比较显著的。
印度教是印度最大的宗教,大约占印度人口的80%。
印度教的教义非常复杂,是由多神论、印度哲学和传统文化组成的综合体系。
印度教对印度人的文化、宗教、社会、政治、艺术等多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印度教文化中,吠陀经文、奥义书和教義经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圣典,这些圣典描绘了印度教的神、信仰、仪式等方面内容。
印度教还有许多著名的神庙,例如:泰姬陵、吉普尔宫殿、诺特甘达神庙等,这些神庙不仅是印度教信仰的场所,也是印度文化的代表性建筑物。
佛教是印度发源的一种宗教,由释迦牟尼所创立,后来传到了中国、日本等国。
佛教产生的背景是古印度时期的宗教和社会风气,反对婆罗门的教条主义和阶级制度,提倡平等、智慧、宽容、自觉。
佛教对印度文化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在文化上的理念想要破除人们迷信的观念,主张以理性的方式去探索人生的本质和意义,强调个人的自我意识、自由和独立思考。
佛教也对艺术、文学、建筑等各个领域有所贡献,例如:雕塑艺术、佛教塔、皇家寺庙等。
印度教和佛教都对印度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印度教宣称对其他宗教和社会阶层具有合法支配权,而佛教则强调平等和和谐。
此外,印度教强调信仰和敬拜的观念,而佛教则注重实践性和个人的修行。
在历史上,印度教和佛教的关系曾经多次发生变化。
佛教创立之初受到了印度教的压迫和打击,但是随着佛教的兴起和发展,它也逐渐获得了印度教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总的来说,印度教和佛教在印度文化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印度教与佛教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和精神内涵,在文化、哲学、艺术等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印度教和佛教在形式和内容上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但它们的根基和精神内涵始终是印度文化的基石和灵魂。
印度文化的独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印度文化的独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印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令人着迷。
印度文化的独特性在哪些方面得到了体现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1.宗教多元化印度是一个宗教多样化的国家,拥有印度教、佛教、锡克教、耆那教和伊斯兰教等多种不同的宗教信仰。
宗教在印度文化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自然它们的信仰、仪式和节日等方面就会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印度教的传统节日——哈里·班图、德泰拉斯、克里申·普尔尼马,在印度都是非常隆重的节日,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来观看。
2.语言和文字的多样性印度拥有着众多的语言和文字,据统计,印度各地约有1960种不同的语言。
其中,印地语、英语和巴基斯坦-印地语是媒介语言。
印度还拥有很多别具特色的地方语言,如马拉地语、泰卢固语和坎纳达语等等。
此外,印度还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之一,如梵文、帕利文和泰米尔文等等,这些文字在学术、文化和宗教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传统艺术印度的传统艺术非常丰富,有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和手工艺等多种形式。
印度的音乐和舞蹈受到了印度教的影响,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印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载歌载舞、伴随着印度特有的乐器和服饰,印度的舞蹈和音乐古朴、典雅,令人回味无穷。
此外,印度的手工艺也是印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手工织物、陶器和金属制品等等,都非常具有特色。
4.瑜伽瑜伽是印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门非常受欢迎的健身运动。
瑜伽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同时也具有冥想、调理情绪和提高精神力量等多种好处。
印度文化中也将瑜伽视为一种修行方式。
总之,印度文化的独特性在于它们独特的信仰、语言文字、艺术和健身方式等方面,这些都足以引起人们对印度的兴趣和探索。
印度的传统手工艺了解印度独特的手工技艺

印度的传统手工艺了解印度独特的手工技艺印度的传统手工艺:了解印度独特的手工技艺在印度这个千年文明古国,传统手工艺一直是该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印度人民从古至今一直保持着对艺术、创造力和精细工艺的热爱,这也使得印度拥有了独特而多样化的手工技艺。
本文将带您领略印度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了解其中的独特之处。
一、木雕艺术(Woodcarving)印度的木雕艺术以其精湛的技巧和丰富的细节而闻名。
从古代寺庙的壁画到家居摆设,木雕在印度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印度的木雕常常使用檀香木等珍贵木材,艺术家以巧妙的手法将鲜活的故事、神话和传统民俗塑造在木头上,形成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品。
二、绣花艺术(Embroidery)印度的绣花艺术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传统的手工绣花工艺世代相传,至今依然精湛。
印度的绣花作品常以鲜艳多彩和精巧的细节闻名,元素涵盖了宗教图案、自然风景、动植物和民俗特色等。
印度的绣花艺术包括苏里刺绣(Sujni Embroidery)、卡什米尔刺绣(Kashmiri Embroidery)和坎普尔刺绣(Kantha Embroidery)等,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使用场景。
三、染织工艺(Dyeing and Weaving)染织工艺在印度的传统手工艺中占据重要地位。
印度是世界上染料使用最丰富、技术最成熟的国家之一。
从著名的印度手工纱丽(Handloom Sarees)到盛行于喀拉拉邦的卡特·汉纳(Kathakali)戏装,印度的染织工艺引人入胜。
印度的染织工艺通常采用天然染料,以手工织造的方式制作,赋予了作品独特的质感和美丽的色彩。
四、银饰艺术(Silver Jewelry)印度的银饰艺术自古以来就备受推崇。
在印度文化中,戴银饰被视为一种传统的风俗习惯,并被赋予吉祥、神圣的意义。
印度的银饰常常采用精致的图案和华丽的装饰来表达个人信仰和社会地位。
五、藤编工艺(Basket Weaving)藤编工艺是印度传统手工艺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印度饮食文化特色

印度饮食文化特色印度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多元文化和独特饮食文化的国家。
印度菜以其丰富的口味、多样性和健康特色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印度饮食文化的一些特色:1.香料:香料是印度菜的灵魂。
印度饮食中使用的香料包括肉豆蔻、丁香、白葱、姜黄、孜然等。
香料的使用使得印度菜具有丰富的口味和独特的风味。
印度的香料不仅用于调味,还具有草药的功效,许多香料被认为具有治疗和健康功效。
2.素食主义:印度素食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接受。
印度有众多宗教信仰,其中印度教信仰是最主要的宗教之一,其信奉者普遍主张素食。
因此,印度菜不仅丰富多样,而且非常适合素食者。
印度素食菜品丰富多样,包括咖喱、蔬菜沙拉、扁豆抓饭等。
3.约束:印度菜的烹饪需要时间和耐心。
许多印度菜需要根据传统的烹饪方法将香料和食材炖煮数小时。
这种长时间的烹饪过程使得食材更加嫩滑,香气四溢。
此外,印度菜在烹饪过程中还要遵循一些约束,比如素食者不吃洋葱和大蒜。
4. 传统餐具:印度人传统上是用右手进食,左手通常用来清洁。
在传统印度家庭中,人们用一个餐盘(也叫Thali)盛放各种菜品,既能够方便携带,又能够一次品尝到各种口味。
5.禁物:印度饮食文化中有一些禁忌,比如在印度教信仰中,牛被认为是神圣的动物,因此绝对禁止食用牛肉。
此外,也禁止吃猪肉和羊肉。
6.地域差异:印度虽然是一个国家,但由于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各地的饮食口味有很大的差异。
比如南印度的饮食更加辛辣,使用海鲜和椰子等食材;而北印度的饮食更加奶油和浓郁,通常使用牛奶和牛油制作菜肴。
7.甜食:印度的甜食是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印度的传统甜食是用奶制成的,如卡拉什、加拉布贾姆、罗斯古拉等。
这些甜品通常用丰富的香料和坚果装饰。
总之,印度饮食文化丰富多样,既有传统的素食,也有美味的肉菜。
使用丰富的香料和烹饪技巧,印度菜给人们带来了美丽的风味和独特的体验。
无论是寻找健康的素食还是独特的调味品,印度饮食文化都能满足你的味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历史与文化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浅谈印度佛教中的“非暴力”思想及其意义姓名专业:王小宇国际文化交流学号:2011221110410032浅谈印度佛教中的“非暴力”思想及其意义摘要: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圣雄”甘地领导的全国范围内的轰轰烈烈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带领广大人民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者,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
而自此“非暴力”思想也成为人类和平、和睦相处的一剂良方,具有普世价值。
它的价值导向为人类社会和谐相处提供了新的文化选择思维范式,且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非暴力思想价值导向意义记得以前看过一部印度电影《甘地》,当中有这样一个场景让我感到非常困惑:甘地号召人们自制私盐,以摆脱英国人对盐的专营控制。
英国殖民总督知道后下令把甘地抓起来,于是整个印度人民列队前往监狱前抗议,他们五人一组前往监狱前,而监狱前的看守早就拿着木棍等候他们。
他们明明知道英国的狱卒会使用暴力,但是,还是义无返顾地前往,结果一个个被打得鲜血淋漓,直到对方打得精疲力竭为止。
那时,我就在想印度人难道是傻吗?就那样白白地挨打,也不反抗。
而且明知要被打,还是要前往。
确实,在我们中国人看来,这就是傻瓜,手无寸铁,只知道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抗议。
中国人也很难理解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因为中国人自古就知道“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道理,成功者是不受责备的,枪杆子里出政权,有枪就是草头王。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印度在独立过程中,因甘地倡导的非暴力抗议付出的代价反而是最少的。
甘地说,之所以使用非暴力,是因为英国殖民者总觉得自己在文明与道德上有优越感,因此,他们就有权统治我们,但是,我们现在放弃暴力,让他们来使用暴力,让他们的道德优越感丧失殆尽。
①果然,印度人民在甘地的带领之下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震惊了英国国会,很快印度便在战后的1947年8月15日获得独立。
我以前认为,“非暴力”思想只是甘地为解决印度独立等一系列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思想、新主义。
但事实上,它本身就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在印度佛教中早已有之,是印度佛教中一个重要的思想。
1 印度佛教中的“非暴力”思想的渊源甘地的非暴力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印度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是一种社会政治哲学。
甘地试图用它来解决社会政治的各种矛盾与纷争,解决人与人、团体与团体、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争端与冲突。
这种非暴力哲学既继承了印度传统宗教与伦理学说,又吸收了许多西方现代政治哲学和人道主义思想,可以说是一种东西方思想的融汇。
②所谓“非暴力”,源于古梵文“阿希姆莎”一词,是一种宗教戒律或道德原则:即不伤害他人感情,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并主张“戒杀”、“忍让”、“宽恕”和“人道”等道德伦理观念。
1906年,甘地在南非领导印度侨民反对种族歧视斗争中首先提出这种学说。
后来回到印度,在开展民族独立和社会改革运动中又不断地实践和完善它,使之逐步成为一种较为完整的政治学说。
这种学说不仅对印度人民,而且对争取民族独立的亚非人民、反对种族歧视的美国黑①来自《甘地自传》。
人运动以及现代国际政治斗争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③1.1 印度早期农耕文明和印度教在印度农耕文明时期,以牛马为代表的大型家畜,已经不是单纯的食物和财富来源,而是成了主要的生产工具和重要象征性的农家财产,且受到了崇敬,由此印度教产生了不杀生的“非暴力”观念。
婆罗门指导人生归宿的学说是“转变说”,讲“宇宙是从一个根本‘因’转变而来,即所谓因中有果说”。
婆罗门宣扬因果报应、生死轮回,认为人的灵魂不灭,而转世的形态又取决于此生是否按婆罗门教义行事。
婆罗门的《吠陀》经典《奥义书》,把灵魂转世的思想系统化为业报轮回和解脱,指出人的行为善恶是由梵决定的,人在灵魂轮回中的行为有善恶,并会受到报应。
婆罗门在发展《奥义书》思想的同时,还宣传“爱”和“非暴力”原则,它肯定了人神一致的共同性,并把智、行、信三者结合在一起构成整体瑜伽,并以此作为价值实践活动的基本方式。
耆那教产生于公元前五六世纪,约与佛教同时兴起.耆那教信奉业报轮回、灵魂解脱、苦行主义和清净与污染的伦理学说。
它提出要获得灵魂的解脱,道德上的清净,最后达到“涅槃”。
耆那教主张严守戒律,并提出了五条戒律:不杀生、不欺诳、不盗窃、不奸淫和戒私财;提倡身卧钉床、日晒等苦行。
耆那教还主张以人道主义和博爱③等观点对待众生、自然和社会等等,都体现出了一种“非暴力”思想。
印度佛教中的“非暴力”的理念,同样见诸于印度诸宗教的神灵观和人性观。
至于神性,印度宗教是多神宗教,神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是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和永恒法则。
神被赋予道德含义,在道德观上,被称为“至高无上的善与爱”,是“善”和“爱”的合一。
神就是生命、真理和光明;神就是道德;神性就在你心中,神的爱和善具有无穷的潜力、转化力及推动力,它促使人们主动地去爱别人和善待别人。
至于人性,“人是个小宇宙”,就像外在世界大宇宙一样具有物质和精神或肉体和灵魂两部分,肉体代表物质,精神代表灵魂,人和精神是同一的,即神性和人性的“人神合一”。
④1.2 佛陀教义佛陀关于理想的幸福社会得构建,认为要通过“非暴力”基本社会原则的实践。
这种原则,第一是“戒杀生”,抵镧战争,即无暴无嗔,乃或持斋吃素;第二是“戒妄取”,不与而取,即“无贪”;第三是“戒淫欲”,孝敬年长,兄弟之间要谦逊;第四是“戒妄语”,诚实、无恶意、无粗暴和无有害语言。
佛陀认为君王应当遵循四种重要的社会道德原则——“无贪”、“无暴”、“戒淫”和“诚实不伪”,做到“仁”且尽量民主化,对长者听从,对妇女保护。
佛陀对于社会经济,它倡议政府:社会的幸福依靠稳固的经济基础。
因为经济繁荣可以缓和臣民矛盾,也是结束叛乱,吞没一切“暴力”的唯一有效方法,同时也富裕了君王自己。
不以暴力加于奴隶和劳动者,一切工作都是基于自愿,这就排除了暴行。
在自然方面,佛陀主张“非暴力”地利用自然生态。
“戒杀生”,禁止渔猎,节省开支,爱惜财源,对生灵无暴行,以保持生态平衡与和谐。
佛陀也主张“善行”地听从父母,听信长者,对妇女儿童、朋友或熟人也要“非暴力”。
总之,印度佛教教义关于“非暴力”主张的初期社会原则,及关于真理、善行、宽恕和戒杀生等原则的思想联系,是具有不可分隔的统一性。
但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非暴力”政策,并不排除严厉的法律措施和司法的强制性,甚至可使用死刑。
它只不过是“乌托邦”式的非现实主义理想社会的价值理论诉求。
⑤2“非暴力”主义的核心是爱和感化甘地的“非暴力”原则包含着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消极的方面,二是积极的方面。
所谓消极的方面,是指不去做什么,即前面提到过的“不杀生”或“不妄取”等。
而积极的方面,则是要求人们主动地、自觉地去爱,去爱一切人。
所以,甘地说:“非暴力就是以积极的形式来对待一切生命的善良意志。
非暴力就是纯粹的爱。
我在印度教的经典中,在《圣经》和《古兰经》中都读到过它。
”“非暴力不单是具有‘不伤害’的消极方面,而且具有‘爱’,即对犯错误者行善的积极方面。
”两个方面相比较,甘地更强调后者,强调“非暴力”所具有的“爱”和“行善”的含义。
他认为,他的“非暴力”核心就是爱。
爱是一种最崇高的感情和力量,只有使心灵克服了怨恨、厌恶、愤怒、嫉妒和报复等情感之后,才能把爱的力量释放出来。
爱是以自我牺牲和自我受苦为前提的,只有一个无私的、甘愿自我牺牲的人,才能去爱他人。
如他所说:“爱只有施舍,而无所求。
爱只有宽恕,而从不怨恨和报复。
”“衡量爱的标准是苦行,而苦行就是自愿忍受痛苦。
”⑥3 “非暴力”≠软弱甘地强调,“非暴力”的斗争绝不是弱者的行为。
⑦有人认为,只有弱者在不能以暴力对待暴力的时候才会运用这种方法。
甘地坚决批判了这种观点。
他认为,非暴力代表的是强大,而暴力在本质上才是虚弱的表现。
一个心理虚弱、缺乏正义的人,才具有恐惧感,才会采用暴力的方法去对待别人。
相反,只有一个正义在身、视死如归的人,才敢于运用非暴力或“坚持真理”的方法,去战胜一切邪恶。
真正的强大不是暴力,而是非暴力。
他说:“非暴力并不意味着向坏人的意⑥摘自百度百科/view/1130032.htm..志屈服和妥协,非暴力意味着以人的全部心灵来反对专制者的意志。
只要在这种人类法则指导下进行斗争,哪怕一个人也能反抗非正义帝国的全部权力。
”4 “非暴力”主义在印度民族运动中的作用第一,在印度古代有关于被佛教教化的典范——阿育王由残忍粗暴的君主到推崇佛法,皈依佛门的故事。
旃陀罗笈多的孙子阿育王(约公元前273一前232),曾经大开杀戒.武力征服印度各邦和异教徒,进一步把版图扩张到印度东南地区,建立了印度历史上空前统一的阿育王大帝国。
之后,阿育王被一位佛教徒比丘说服,认识了过错,皈依三宝,当上了居士佛教徒。
从此,他的性格转变,成为了一位模范君主。
传统上的“法阿育王”代替了“黑阿育王”。
阿育王曾深刻地悔悟到:伤残、死亡和生死离别是很痛苦的事情。
“非暴力”才是行为的根本原则,且具有最伟大的道德价值。
佛教最根本的道德规范是“戒杀生”,阿育王在个人经验中领悟了它的真谛,并且联系到“民胞物与”,“视众生如己身”等思想,并将其作为基本社会伦理标准。
从此,阿育王把“非暴力”、“诚实”与“戒杀”等佛教思想推崇为其行为准则,并将其作为统治制度的重要美德。
一个帝国的统治者公开地放弃战争与暴力,而遵奉和平与非暴力的福音,历史上也没有出现因为阿育王修德而乘机以军力来攻击他的事件。
在他在世之日,他的帝国内部也未有任何叛逆的事情发生。
依靠暴力是不可能有真正而永久的和平的,只有在友爱、亲善、无怖、无疑与安全、和谐的气氛中,真正的和平才能实现。
⑧第二,对动员广大民众投身民族斗争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印度是一个笃信宗教的国度,绝大数人都信仰宗教,宗教的影响力是根深蒂固的。
在这里,单纯用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说教是很难把民众发动起来的。
而甘地的“非暴力”学说正是以印度教神学和伦理观为基础又结合现实需要的一种民族主义斗争学说,它的浓重的宗教色彩和“坚持真理”的斗争方法,对广大的印度民众有极强的号召力和吸引力,因此对发动民众投身民族斗争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⑨第三,印度佛教中的“非暴力”思想被印度政府作为独立思想。
1920年,印度国大党通过会议。
正式接受“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方式,并把它作为争取印度自治的手段。
从此,国大党找到了一种比其它合法斗争更为有利的斗争策略和思想武器。
印度民族独立后,尼赫鲁等印度政治领袖特别推崇印度教重和谐、讲仁爱、非暴力和解放贱民等说教。
他们把甘地主义作为国家的重要精神支柱,这对印度现代化有积极的一面,特别在教育印度人民热爱民族历史优秀传统、发扬民族爱国精神、团结一心、改革国家落后面貌,以及在保持国家和社会的稳定、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有其独特功能。
尼赫鲁本着此思想,参与倡导了第三世界国家不结盟运动,本着以和平和睦相处,不以武力相威胁和相互支持等思想,与帝国主义冷战及其势力范围划清界⑧来自王旭《印度佛教中的"非暴力"思想与儒家"和"文化》,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