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生态学课程知识重点总结

合集下载

草地生态学第五章 草地群落生态学

草地生态学第五章 草地群落生态学

第三节 群落动态 3.1生物群落的内部动态 3.1.1群落的季节动态 (1)季相变化; (2)草原群落的季节变化 3.1.2群落的年际(波动 fluctuation)变 化 (1)不明显波动 (2)摆动性的波动 (3)偏途性波动
3.2 群落的演替(Succession) 3.2.1控制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 (1)繁殖体的迁移和散布 (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3)外部环境条件的改变 (4)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5)人类干扰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3.2.6两种演替观点 1.经典演替观 (1)每一个演替阶段的群落都不同于下一个阶 段的群落; (2)前一个阶段的物种的活动促进了下一阶段 物种的确立. 2.个体演替观: (1)促进模型,自己限制了自己,并为后来物种创 造了条件; (2)抑制模型,取决于先期到达,连续而不离散. (3)耐受模型
第四节植物群落的分类和排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3.2个体论(individualistic)观点 1926年H.A.gleason提出:群落的存在 依赖于特定的生境与物种的选择性,由 于环境条件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是不断变 化的,因此群落之间不具有明显的边界。 Ramengsky、Whittaker持有相同的观点
1.3 群落的性质 1.3.1机体论(organisimic shool)学派 以美国生态学家Clements为代表 (1916,1928),曾把植物群落比喻成为有机体, 看成是一个自然单位.基本思想是:任何一个植 物群落都要经历一个从先锋阶段(pioneer stage)到相对稳定的顶级阶段(climax)的演替 过程.Braun-Blangquet,Tansley赞同和发展了 此学说,后者还形成了著名的”生态系统学说”
2.1.3.2 综合数量指标 (1)优势度(dominance):用以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 具体定义和计算方法有别“四度一量”“三度一量” 。 (2)重要值(important volume):也是用来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 地位和作用的数量指标。(森林研究中用显著度) 重要值(I.V.)=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相对基盖度) 草原群落研究中: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盖度 物种i的个体数 相对密度(%)= ×%

草地生态学

草地生态学

草地生态学草地生态学(Grassland Ecology):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物生产、动态、生态调控,并探索其实现高效、平衡和持续发展的科学。

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生理、生态和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环境:主体以外、围绕主体,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要素。

环境因子(Environment factors):构成环境的各种要素。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是环境因子的一部分。

生态适应:生物在与环境长期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一些具有生存意义的特征。

依靠这些特征,生物能免受各种环境因素的不利影响和伤害,同时还能有效地从其生境获取所需的物质、能量,以确保个体发育的正常进行。

生态适应是生物界中极为普遍的现象。

生活因子(life factors):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

所有生活因子构成生存条件。

生境habitat:具体生物个体或群落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限制生物生长和生存繁殖的任何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Liebig’s law of minimum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

a. 只适用于稳定状态,能量、物质处于平衡态时才适用;b. 要考虑生态因子的可补偿性。

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耐性定律:生态因子的量的过多或过少都会限制生物的生长、发育。

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内稳态homeostasis: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内稳态通过生理或行为的调整来实现的。

驯化过程是通过酶系统的调整来实现的,因为酶系统只能在特定的环境范围内起作用,并决定着生物的代谢速率与耐性限度,驯化即体内酶系统的改变过程。

草地生态学

草地生态学

草地生态学草地生态学(Grassland Ecology):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物生产、动态、生态调控,并探索其实现高效、平衡和持续发展的科学。

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生理、生态和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环境:主体以外、围绕主体,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要素。

环境因子(Environment factors):构成环境的各种要素。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是环境因子的一部分。

生态适应:生物在与环境长期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一些具有生存意义的特征。

依靠这些特征,生物能免受各种环境因素的不利影响和伤害,同时还能有效地从其生境获取所需的物质、能量,以确保个体发育的正常进行。

生态适应是生物界中极为普遍的现象。

生活因子(life factors):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

所有生活因子构成生存条件。

生境habitat:具体生物个体或群落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限制生物生长和生存繁殖的任何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Liebig’s law of minimum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

a. 只适用于稳定状态,能量、物质处于平衡态时才适用;b. 要考虑生态因子的可补偿性。

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耐性定律:生态因子的量的过多或过少都会限制生物的生长、发育。

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内稳态homeostasis: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内稳态通过生理或行为的调整来实现的。

驯化过程是通过酶系统的调整来实现的,因为酶系统只能在特定的环境范围内起作用,并决定着生物的代谢速率与耐性限度,驯化即体内酶系统的改变过程。

草地生态学5

草地生态学5
第五章 草地生态系统的第一性生产

第一节 第一性生产的基本概念 一、第一性生产的涵义和意义



草地生态系统的第一性生产(初级生产)是草地绿色植物 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从物理能转化为化学能加以固定, 并以此为能源将水和二氧化碳合成碳水化合物。进行有机 物质生产的过程。 第一性生产提供消费者和分解者以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 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础。 第一性生产是第二性生产的基础,为第二性生产提供物质 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又为消费者提供生存的环境。第一性 生产的质和量决定第二性生产的产量和质量。
一、温带草原生态系统


温带草原生态系统(温带草地生态系统), 是在温带干旱环境下由中温、丛生禾草为主 形成的草原植物群落与其相适应的动物和微 生物组成的陆地生态系统。 我国温带草原以内蒙古高原为主体,从我国 草原区域全貌来看,从东北松辽平原向西和 西南经内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 原,然后扭转直达青藏高原的东侧,东北至 西南带状绵延4500km。
草地在有凋落物和动物采食的情况下,第一 性生产量的计算公式(单位g/m2)为:

草地生态系统的第一性生产是一个动态过程,一 个方面进行有机物质的合成;同时又有有机物质 的消耗。消耗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植物有机体 自身生长发育的消耗;另一方面是环境条件的变 化和动物的采食带来物质的消耗。牧草物质的合 成主要靠地上部分,而物质的积累和消耗,地上 部分和地下部分同时进行。物质的消耗,地上部 分有以下几个途径:一是呼吸消耗,二是凋落物 的产生,三是各类动物对茎、叶、花等的采食。 草地植物地下部分的消耗也在进行:一是一部分 根系的死亡和分解;二是地下动物对根系的采食; 三是腐生动物和微生物对死根的消化和分解。
三、提高第一性生产效率的途径

第二章 草地种群生态学-1

第二章  草地种群生态学-1

r-对策生物K-对策生物主要特征的比较
特 征
环境条件 死亡率
r-对策生物
适应于多变的栖息环境 高,为非密度制约的
K-对策生物
适应于稳定的栖息环境 低,为密度制约的
生殖率
种群密度 迁移能力 种间竞争能力 寿命 个体 对子代投资 能量分配

不稳定,经常出现大起大落的 突发性波动 强,适于占领新的生境 较弱 短,常少于1年 小 小,常缺乏抚育和保护机制 较多地分配能量给生殖
第二节 种群的增长模型
根据环境对种群的作用以及种群世代的重叠 状况,种群增长一般有3种典型类型:
几何级数增长 指数型增长
逻辑斯谛增长。
一、种群的几何级数增长
指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生长,不受食物、空间等条 件的限制,种群的寿命只有1年,且一年只有一个繁 殖季节,同时种群无年龄结构,彼此隔离的一种增 长方式(又称离散增长模型)。 Nt+1=λ×Nt (Nt 表示t世代种群大小;λ 表示世代净增值率) 当λ>1时,表示种群增长;λ=1时,种群稳定;λ<1 时,种群下降,当λ=0时,种群无繁殖现象,且在 下一代灭亡。
种群分布类型的定量判断
通过检验方差/平均数比值的方法来判断:取样调查 时,取n个样本,每个样本中个体数为x,其平均数 为m,则其分散度(方差S)可由下式取得:
若0≤S2/m<1,呈均匀分布;S2/m=1,
呈随机分布;S2/m>1,呈集群分布。
(二)数量特征
1、种群大小和密度
种群大小:一定面积或容积内某个种的个体总数。 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个种的个体总数
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波动与调 节
一、种群的数量动态
(一)种群增长:
自然种群数量变动中,有“J”型、“S”型和中间型增长。

福建省考研草业科学与工程复习资料草地生态学重点概念解析

福建省考研草业科学与工程复习资料草地生态学重点概念解析

福建省考研草业科学与工程复习资料草地生态学重点概念解析草地生态学是草业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重要学科,研究草地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在福建省考研草业科学与工程的复习中,草地生态学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本文将对草地生态学的一些重点概念进行解析和讨论。

一、草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是由植被、土壤和环境条件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空间范围的自然系统。

草地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它能够提供食物、水源、土壤保持等生态服务。

1.1 草地类型根据植被特征和生长环境,草地可以分为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

天然草地包括自然形成的草原、沼泽、湿地等。

人工草地包括种植的草坪、牧草地等。

1.2 草地植被草地植被是草地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草本植物和其他低矮植被。

草地植被的特点是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可再生性高等。

1.3 草地土壤草地土壤是草地生态系统的基质,它对草地植物的生长、物质循环和水分保持等起着重要作用。

草地土壤的特点是富含有机质、呈松散状、透水性好等。

二、草地植物群落草地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草地植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草地植物群落是草地生态系统中各种植物种类的集合体,它们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2.1 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衡量草地植物群落复杂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物种多样性包括物种丰富度、物种均匀度和物种组成等方面。

2.2 群落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研究的是草地植物群落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规律,以及它们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群落生态学的重要内容包括群落结构、物种分布格局和群落演替等。

2.3 营养生态学营养生态学研究的是草地植物群落中的营养循环过程。

草地植物群落的营养生态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碳、氮、磷等元素的循环与转化。

三、草地生态功能草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对环境和人类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3.1 保持土壤草地具有很强的保持土壤的能力,能够有效减轻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的程度。

草地生态学

草地生态学

第六节 草地生态学模型
1)Lotka-Volterra数学模型
2)草地生态动力模拟
第七节 草地退化与荒漠化
草地退化是我国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一 个十分严重的问题。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 全国草地三化面积(退化、沙化、盐碱化) 约1..35亿 hm2,占草地面积1/3,并以每年 200万hm2速度扩展。
3)天然草地资源等级评价
第三节 草地的功能
1)生态经济功能:草地是地球陆地上面 积仅次于森林的第二个绿色覆被层,约占全 球植被生物量的36%,约占陆地面积的24%。 它在生态与经济上的意义与作用十分重 大,与森林和农田一起是地球上三个最重要 的绿色光合物质的来源。
2)草地的巨大意义还在于它在生物进化、 人类起源和培育古代文明方面的关键作用。
பைடு நூலகம்
5)大雪灾害
牛群在新疆巴里坤草原上的雪地里行走
持续低温冻死羊羔
6)草场火灾
课外作业: 课外作业: 查找欧美国家在草地资源保护上所采取的具 体措施。 思考讨论: 思考讨论: 如何减少土地荒漠化的危害性?沙尘暴的利 弊有哪些?
第四节 草地的生态系统
草地属于一个生态系统,因为草地上不仅 仅有各种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还包括了 照到草地上的阳光、下雨的水分,土里含有 的各种化学元素等等这些非生物的因素。
第五节 草地畜牧业
草地畜牧业利用草地直接放牧牲畜,或将 草地作为饲草来源,割地以饲养牲畜的畜牧 业。草地畜牧业的基本生产饲料在北方是草 原,在南方是草山草坡。 中国草地畜牧业多集中在少数民族聚居的 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和甘肃、宁夏、 四川的部分地区,主要采取放牧方式饲养牲 畜。
不远处的沙化地就像草地上的伤疤
成群的绵羊在啃食草

草地生态学复习资料

草地生态学复习资料

天然草地:以多年生禾草占优势的植物群落,灌丛极少甚至没有,或完全没有乔木(moore ,1964),一般被称为永久性草地,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群落及陆地生态系统人工草地:通过人们精心播种与培育的农业栽培草本植被,但经过长时间的演替,也会有外来种侵入,物别是适应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种,使人工草地打上天然草地的烙印草地:具有更广泛的农学涵义,而不等同于植被类型概念,应与“草原”一词作划分,也就是说草地是指可作为家畜放牧或打草利用的比生态学上草原植被类型更为广泛的范围,其中包括草原,也包括草原以外天然的或人工的供畜牧业利用的草地。

草地生态学(Grassland Ecology):是研究草地生物群落与其周围环境系统关系的科学。

它是草地学与生态学相互渗透的科学,是农业生物学与生态学交叉的边缘科学,因而又是应用植物生态学。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A·G·Tansley 1935年提出的草原:主要是在温带半干旱气候下发育形成的一种植被类型,以夏绿的多年生旱生草本植物为主要成分,缺乏乔木,有时夹以小灌木,小半灌木。

它主要是由所在地区的气候因素和历史条件决定的。

即温带半干旱气候下发育形成的旱生或半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即称为草原。

典型草原:大针茅草原、羊草草原、克氏针茅草原荒漠草原:小针茅草原、短花针茅草原、沙生针茅草原草甸草原:贝加尔针茅草原紫花高寒草原:紫花针茅草原草甸:是由多年生中旱生草本植物为主体的群落类型,是在适中的水分条件下(包括大气降水,地面径流,地下水和冰雪融化等各种来源的水分)形成和发育起来的,这里所说的中生植物包括旱中生植物和湿中生植物,也包括那些适盐耐盐的所谓盐中生草本植物。

草甸一般不呈地带性分布。

草场:通过放牧,割草或其它方式为家畜等食草动物提供食料的自然,地段(李特),一般是指在其上进行着草群培育过程的生产地段,在每一段时间内,草场都处在一定的生产状况之下,产生若干一定品质的草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地生态学课程知识重点总结绪论1.草原:以草本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及其着生的土地,亦即被草覆盖的地方叫做草原。

2.草地:受到人为干扰利用(刈割、烧荒、放牧)的草原叫做草地。

3、草地有自然形成的和人工种植的,前者叫天然草地(natural grassland,rangeland,range),后者叫人工草地(artificial grassland,pasture)。

农业上,人工草地又叫栽培草地,草地一般用于经营畜牧业,用于放牧的叫放牧草地(grazing land),用于刈割的叫刈割地(meadow)。

4、世界草地包括热带草地或称热带稀树草原—萨王纳(savannah)、温带草地或温带草原----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地域名称,欧亚大陆叫斯太普(steppe)草地;北美叫普列里(prairie)草地;南美叫潘帕斯(pampas)草地;非洲叫费尔德(veld)草地。

加上草甸、森林区的次生草地和可利用的稀疏矮灌丛约50亿公顷,占世界陆地面积的33%。

5、中国天然草地资源面积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澳大利亚。

6、草地的重要性(1)草地是重要的“肉库”,关系到国家的食物安全;(2)草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关系到国家的生态安全;(3)草地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需求,关系到边疆的长治久安。

7、草地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物生产、动态、生态调控,并探索其实现高效、平衡和持续发展的科学。

第一章草地生态系统概论1、草地生态系统(grassland ecosystem):是在一定草地空间范围内共同生存于其中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能量流转和信息传递的综合自然整体。

2、草地生态系统的组分:草地生态系统由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组成。

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非生物因素包括土壤、无机盐类、水和二氧化碳。

人类是主要的生物影响因素,气候是主要的非生物影响因素。

3、各大洲的主要天然草地植物群落(1)南美潘帕斯(pampas)草地(高草型),为世界最大的温带草地之一,分布于巴西南部、乌拉圭和阿根廷,面积达7770万hm2;(2)澳大利亚草地;(3)欧亚斯太普(steppe)草地(低草型);(4)北美普列利(prairie)草地(高草型);(5)非洲萨王纳(savannah)草地、占非洲大陆的35%.4、热带和温带大面积的天然草地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靠近赤道的热带草地叫萨王纳(savannah),温带草原有许多不同的地域性名称:北美的普列利(prairie);非洲的费尔德(veld);欧亚大陆的斯太普(steppe);南美的潘帕斯(pampas)5、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1)天然草原生态系统属于降水量较少的植物群系,对于气候变化和人类的干扰利用反映较敏感,表现的较脆弱;(2)占地球陆地面积约30%的草地养育着5-8亿人口;(3)随着人口增长,经济的发展,草原的退化、沙漠化突飞猛进;据2008年世界草地与草原大会报道,由于地球温暖化的影响,中国的草原面积正以150万hm2/年的速度减少。

(4)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大影响;(5)对全球动物蛋白及皮毛生产发挥重要的作用;(6)保证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大作用。

第二章草地生态系统的功能1、食物链:生物之间通过采食、捕食与被捕食的食物关系,相互间结成一个整体,就像一环扣一环的链条,这叫做食物链。

2、营养级:食物链上每一个环节叫做营养级.每一种生物种群都处在一定的营养级上,只有少数种兼具两个营养级。

如杂食动物。

3、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沿着食物链流动,由一个营养级转移到另一个营养级,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

4、食物网:各种食物链纵横交错,紧紧连接在一起,形成复杂的多方向的食物网。

5、能量流动的通用模式Odum(1983)提出了能量流动的基本模式:能量流动的基本模式充分反映了生态系统中任何生命层次和生态层次能量流动的共同特点,它不仅可用来表示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能流,也可用来表示个体、种群、群落乃至生态系统的能流,因而Odum称之为“能量的通用模式”。

6、群落:是生存在特定空间的不同种群形成的生物聚集体,也叫生物群落,包括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

7、能量流动的金字塔:草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沿着食物链营养级逐级流动,后一级的生命有机体由于不能全部利用前一级贮藏的能量,总有一部分能量未被利用,每经一个营养级,能量流都要减少,如果把通过各营养级的能量流,按前后顺序绘制成图,就成为一个金字塔形,称为“能量金字塔”8、物质循环的概念:草地生态系统是由运动的物质构成的。

物质是由地球供给的,而进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由太阳供给的。

任何一个草地生态系统都从大气、水体或土壤中获取营养物质,通过绿色植物吸收,进入生态系统,被生物反复利用,最后又归还给环境,这就是物质循环。

水循环:草地植物每生产1㎏干物质,平均要蒸腾掉100㎏水。

碳循环:碳循环是所有养分循环中最简单的一种循环,草地生物体中45-50%左右的干物质是由碳素组成。

碳循环是从大气二氧化碳蓄库到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再回到大气蓄库里9、氮的来源:(1)雷电,数量少,仅为微生物固氮作用供给草地生态系统中氮的10-14%(2)非共生微生物固氮作用是氮来源不可少的途径(3)共生微生物根瘤菌具有较强的固氮作用,地球上固定大气氮总量的60%是由固氮细菌固定的,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混播,每亩可固氮20-40kg,相当于50-100kg尿素。

(4)工业固氮,接近于地球上所固定的大气氮总量的三分之一10、草地生态平衡的概念:草地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系统的相对平衡,是把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与物理、化学的环境条件,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以及信息传递等过程联系起来的一个整体。

一个草地生态系统是其结构和功能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

结构是功能发挥作用的基础,功能又依赖结构来完成。

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相互完善,从而使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内各组分通过制约、转化、补偿、反馈等处于最优化的协调状态,表现出高的生产力,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物质的贮存量相对稳定,信息的控制自如,且传递畅通,在外来因素的一定程度的干扰下,通过自我调节可以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这就是生态平衡。

11、生态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动态平衡。

12、用四个指标来衡量草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草地生态系统的恒定性constancy:指一个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不易变化的特性,具体说是指系统的某些参数的不变化性;草地生态系统的复原性resiliency:指生态系统受干扰后恢复和延续其功能的能力;草地生态系统的抗性resistance:指一个生态系统忍受和抵抗干扰的能力;草地生态系统的弹性elasticity:是指生态系统经干扰后返回原来状态速度的一个度量。

13、生态阈限:草地生态系统虽然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有一定的生态范围和条件,如果干扰过大,超过了生态系统本身调节能力的限度,草地生态平衡就会被破坏,这个临界限度,称为“生态阈限”。

第三章草地生物群落生态学第一节草地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1、1880年,德国生物学家Möbius首先提出使用生物群落这个概念。

2、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y):是指一定地段或生境上各种生物种群构成的结构单元。

3、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一、生物群落是生物种群的复杂集合体二、生物群落是有机体在生态上的相互联系三、生物群落中各物种的群落学作用不同四、生物群落是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统一体4、生物群落中,个体数量多而又决定着群落主要特征的一些种为“优势种”;个体数量少而作用不大的生物种,为“附属种”。

第二节草地生物群落的结构草地生物群落以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构成,而以植物群落为基本骨架,其他生物参与其中,组成生物群落。

不同的草地生物群落在空间和时间上具有不同的结构。

1、垂直结构根据草地绿色植物的喜光程度,可分为阳性植物和阴性植物。

阳性植物喜阳光,常常占据草地群落的上层空间。

阴性植物耐阴力强,在阳光微弱的群落下层也能正常生长和繁殖。

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生活在不同的高度,地上各器官(枝叶)占据不同的空间,形成群落地上部的垂直结构。

2、水平结构草地生态系统有一定的水平分布格局,主要表现在各种种群的水平配置格局,即分布状况和多度。

空间结构可分为三种分布格局: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团块分布。

3、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环境条件比较复杂,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也往往更加丰富多样,从而也能为更多的动物提供栖息、隐蔽和摄食的条件。

群落交错区中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增加的现象,叫做“边缘效应”(edge effect)。

交叉过渡区域,物种丰富,生物量也更高。

第三节草地生物群落的种间关系一、种间关系:一般是指两个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就生物群落而言,实际上是群落中多物种之间关系的基本形式。

二、群落中,各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可概括为三种关系:1、有利(+):对种群存活、增长或其他特征有益。

2、不利(-):对种群存活、增长或其他特征有抑制。

3、无关(0):两个种群之间的关系无关紧要。

三、按照种群间三种关系,在自然界中可表现为7种基本形式:1、竞争作用(-,-):两种种群在群落中存在,对各自的增长甚至存活都有抑制作用;2、互利作用(+,+):两个种群在群落中存在,对两者的增长和存活都有促进作用;3、偏利作用(+,0):两个种群在群落中存在时,A种群对B种群的增长有促进作用,而B种群对A种群没有影响;4、偏害作用(-,0):两个种群在群落中存在时,A种群对B种群的增长有抑制作用,而B种群对A种群没有影响;5、寄生作用(+,-):寄生种群对寄主种群的增长有抑制作用,而寄主种群必然对寄生种群有利;6、捕食作用(+,-):被捕食者种群对捕食者种群必然有利,而捕食者种群对被捕食者种群的增长有抑制作用;7、中立作用(0,0):存在于群落中的两个种群,彼此对各自的增长和存活都没有影响。

上述7种基本形式,除了中立作用外,可归纳为两大类:负相互作用:竞争作用、偏害作用、寄生作用、捕食作用;正相互作用:偏利作用、互利作用。

四、生态位1958年,Hutchinson在利用数学上的点集理论,将生态位定义为一个生物单位(个体、种群或物种)生存条件的总集合体。

他认为在生物群落中,能够为某一物种所栖息的理论上最大空间,称为基础生态位,但实际上很少有一个物种能全部占据基础生态位。

也就是说当种间有竞争时,必须使该物种只占据这个基础生态位的一部分。

物种对这一部分实际占有的生态位空间,就称为实际生态位(realized niche)。

第四节草地生物群落的季节变化1、群落演替:是指群落经过一定历史发展时期,类型之间转变的顺序过程;或者是在一定区域内,群落在空间上的替代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