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服装色彩与等级制度
中国传统服饰历史年鉴

中国传统服饰历史年鉴服饰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符号,也是一个民族审美思想、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不仅展现一个民族在一个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科技发展程度,更体现着这一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政治制度、礼制风俗、文化思维以及宗教观念等。
中国向来被称作“衣冠古国”,其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以及独到深远的文化结构。
通过对我国古代服饰的面料、款式、纹饰、配饰的研究,可以探求古代服饰与各时代思维方式、审美思想、风俗习惯、政治制度之间的重要联系。
一.商周、春秋战国时期1.商周贵族服饰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
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
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图为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展示2.东周男子服饰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只是略有变化。
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
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
这个时期还没有纽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挂玉制饰物。
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绅带”;另一种以皮革制成,叫“革带”。
图为矩领窄袖长衣展示图为窄袖织纹衣穿戴展示3.战国妇女服饰楚墓出土的战国中期服饰实物,有绢、罗、锦、纱、绦等各种衣着十余件。
锦袍前身、后身及两袖各为一片,每片宽度与衣料本身的幅度大体相等。
右衽、交领、直裾。
衣身、袖子及下摆等部位均平直。
领、袖、襟、裾均有一道缘边,袖端缘边较为奇特,通常用两种颜色的彩条纹锦镶沿。
图为楚国贵妇刺绣纹样曲裾深衣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
“衽”就是衣襟。
“续衽”就是将衣襟拉长。
“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
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中国文化概论——服饰篇

服饰篇
——穿在身上的历史 >>
王永豪
1 2 3 4
一、服饰的起源与功能
二、古代服饰的演变
三,服饰与礼仪
知识延伸:关于深衣
一、古代衣食住行的等级
1.服饰:衣饰上的限制自古迄清都是用以区别贵贱的一种 标志。官吏的朝服公服,其形式、颜色不同于常服。官吏 又因官阶不同而颜色不同。至于商人、奴仆、娼妓等,不 与庶人同列,限制更苛。 衣料的质地也有讲究,庶人只能穿粗布衣。封建时代,黄 色标志着神圣、权威、庄严,是智慧和文明的象征,成为 皇帝的专用色彩,任何人都不能穿黄衣服。品服(官服), 又称“品色衣”,出现于我国隋代,至唐乃形成制度。以 唐代为例,品服的颜色:三品以上着紫色;四品,深绯; 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 品,浅青。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 “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 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 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 富。“(论语.雍也)
由于西汉时的深衣是 将下襟缠在身上,这 样既欠便利又费布帛, 所以到了东汉,一种 直裾的襜chān褕yú就 流行开来了。襜褕的 再发展一步,就是唐、 宋时代的交领袍。
深衣作为华夏民族礼服的意义:
民族服饰与一般的服饰不同,它不仅仅是一件御 寒裹体的衣服,不仅仅是追求美丽的装饰,华夏 服饰是华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华夏服饰的复 兴,是华夏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国际上 来看,作为各国文化象征而存在的民族服饰,已 不单单是一件能够蔽体保暖的外套,更加承担了 传播本国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因此,国服的 确立有利于我们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有利于在国 际上展示华夏文化的风采,当然有利于华夏文化 的复兴。
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文化内涵是什么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璀璨华美,丰富多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店铺分享了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文化内涵,一起来了解吧。
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文化内涵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古时代的“皇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开始,到人类进入阶级社会服饰资源被统治阶级所有,服饰文化也打上了历史的烙印———阶级性。
以服装作为区分贵贱、身份等级的工具并形成了相应的服饰制度。
一、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衣食住行,是人类社会四大基本要素,人人不可缺少,而衣列首位,见其重要。
中国服饰在古代世界,迥异别国,充分显示了我国服饰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的文化传统。
七千年来中国服饰的演变大致可分为6 个阶段。
(一)服饰的初步形成,其本完善时期:自神农、黄帝至西周,代表等级观念的服饰制度已经初步形成。
至夏商开始出现冠服制度,周代是中国冠服制度逐步完善的时期;此时的服饰严格区分了天子与官僚,贵族与平民等等级差别,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冠服制度模式,影响了自商周以来三千年封建社会的服饰文化。
(二)初步繁荣期:春秋战国至汉末,春秋时期,诸侯坐大,礼崩乐坏。
战国之时,七国崛起,各自独立。
此时周氏衰微,诸侯并起,在学术上“百家争鸣”,在服饰上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服饰文化呈现出一派绚丽多彩的景象。
(三)兴盛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北方各族入主中原,将北方民族服饰带到这一地区。
服饰文化出现了一种各民族之间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局面。
随着前期思想、文化的又一次解放,民族大融合。
隋唐衣冠服饰承上启下,博采众长,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此时服饰达到鼎盛时期。
(四)继续发展期:五代、宋、明,五代服饰大体沿用唐代制度,但在首服上也略做变化。
宋代崇尚文治,冠服制度渐趋繁缛,也曾多次修改。
南宋时期,“服饰乱常”,也尚北服。
由于理学盛行,社会上层服饰趋于保守,下层却保持活力,有广泛长足发展,工艺水平不断提高。
衣服颜色定尊卑—大唐“官品服色制”浅论

衣服颜色定尊卑—大唐“官品服色制”浅论作者:雨葭来源:《收藏·拍卖》2021年第03期白居易《琵琶行》中最后一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言下之意,“江州司马”这个品阶的官,只能穿青色的官服。
而对颜色作出规定的,正是唐代的“官品服色制”,这是唐人独特的色彩审美观对传统服饰色彩文化所做的一次总结性规范。
“三品以上官服紫,五品以上服绯(红色)、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
”这个制度主要针对官员常服而言。
常服形成于南北朝时期,脱胎于鲜卑服饰,逐渐代替了汉魏的褒衣博袖。
以紫、绯、绿、青四种颜色直观地标示身份等级的做法也并非源自汉魏传统,而是吸收北方民族的习俗,经过隋及唐前期的不断发展,从而趋于完备。
但在其日趋严整的同时,各种服色的僭越行为也在破坏着唐代官品服色制。
尊卑伦理造就大唐“官品服色制”其实,我国以服饰颜色区分社会成员身份贵贱、官位高低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西周时期,当时人们已经产生了用服装颜色区分尊卑的观念。
《诗经·曹风·候人》就已记载:“彼其之子,三白赤芾。
”其中“赤芾”是红色的蔽膝,用皮做,为周时大夫朝服的一部分。
而古代官员“品色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受我国古代的宇宙观念和五行学说的影响,形成了颜色迷信。
隋唐以后,服色等级制度高度强化,服饰颜色形成了一个严格的等级序列,哪种身份穿哪种颜色的服饰,皆有定制,不得错乱、僭越,否则将会面临严峻的责罚。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八月,朝廷诏敕三品以上官员“其色紫”,五品以上“其色朱”,六品“其色黄”,流外及庶人“其色通用黄”(《旧唐书·舆服志》)。
从这段记载来看,高祖此令应该仅是针对常服而颁布的衣着颜色,并不涉及冕服、朝服与公服,且服色主要是以三品至六品官员的服色为例。
这很有可能是唐朝建立之初,对于服色规制并未严格起来的缘故。
或许正是认识到“武德令”于服色之规约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唐太宗贞观四年又颁布衣服令,继承旧制并逐渐调整完善,提出“寻常服饰,未为差等,今已详定,具如别式,宜即颁下,咸使闻知,于是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以下服绯,六品七品以绿,八品九品以青。
历史论文-中国古代服装色彩与等级制度的关系

探讨中国古代服装色彩文化与等级制度的关系。
分析不同朝代中不同阶级的服装色彩特征。
关键词:服装;色彩;等级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中国服装色彩运用渊源已久,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
服饰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阶级社会中,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本能御寒暑,满足人类本能的装饰欲望,而且是作为等级的标志而出现。
每一时代都会有过去的遗迹,也会有未来风格的萌芽,但总会有一种风格成为该时代的主流。
因此服装上所能看到的色彩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见证。
服装色彩常常成为时代的象征,作为时间和空间艺术的服装,它的美是运动的、发展的、前进的,它需要创造,需要推陈出新,这正是时代特征所具有的面貌,也是时代特征所需要的。
服装色彩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具有极强的政治色彩,秦代崇尚的黑色,就与当时盛行的“五色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五色源于五行,由金、木、水、火、土而为五方正色—青、黄、赤、白、黑。
《檀弓》有云:“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周人赤。
”《史记•殷本纪》也记述商汤:“易服色,上白。
”然以考古发现言,所谓“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说法未必确实。
山西陶寺遗址墓葬所见的贵族服饰,有上衣为白色,下裳为灰色,足衣橙黄色。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墓葬出土织物,有红色者。
可见,夏人尚黑之说,只是就其大概而言。
在出土的部分殷代墓葬中,一般贵族墓葬出土的麻织物,有白黄色相间,上以黑色线制。
末流贵族或上层贫民墓葬出土织物,以红底黑线绘制,填以白黄色。
而黑色或素色麻织物,主要见诸中下层贫民墓葬。
所谓“旌之以衣服,衣服所以表贵贱,施章乃服明上下,在夏商时期当已形成。
《礼记•王藻》云“衣正色,裳间色,非列采不入公门。
”孔《疏》:”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绿、红、碧、紫、駠黄是也。
”列采指有采色而不贰之正服。
由此可知,古时以正色为尊贵,以间色为卑贱,并十分看重衣之纯,贵一色而贱贰采。
《礼记•玉藻》记云:“天子素带,朱里,终辟;诸侯素带,终辟;大夫素带,辟垂;……无论是冠服,还是蔽膝、束带,均以颜色的分别来指示衣着者的身份,其中赤(大红)、朱(朱红)居最高之地位。
古代中国服饰与社会等级制度

古代中国服饰与社会等级制度在古代中国,服饰不仅仅是一种穿戴物品,更是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
穿戴服饰的方式和款式都受到了社会等级制度的影响。
服饰的细微差别往往反映了一个人的身份地位、阶层以及社会地位的高低。
古代中国社会等级制度可分为王、侯、伯、子、男、庶几个等级,以及士、农、工、商等社会阶层。
每个阶级和等级在服饰上都有着明显的区别,以突显自己的地位。
首先谈到的是古代中国的帝王及贵族阶层的服饰。
在古代,帝王、王子和贵族身穿的服饰被制定为正装,也是最具豪华、精美和庄重的。
他们的服饰经常采用丝织品、缎子、锦缎和宝石来装饰。
服饰的款式也非常庞杂,例如袍、褂、长衫等。
同时,对官员的品级和等级要求也有着严格的规定,他们的服饰中会刺绣上特定的图案和纹路以示区分。
这种区别往往也表示着他们在朝廷中的地位和职责。
其次,士族阶层的服饰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士族阶层是指有较高文化修养和教育的人群,他们在服饰上更注重素雅和内涵。
士族的服饰款式以宽松、舒适为主,褶皱之间流露出一股儒雅的韵味。
在颜色上,他们更倾向于素色或深色调,以显示出他们对朴素和清雅品质的追求。
而作为普通居民的农民、工人和商人则穿着较为简单朴素的服饰,他们的衣物多以棉麻等劳动者经济条件下能够轻松获得的材料为主。
他们的服饰设计简单,舒适实用。
工人和农民的服饰以灰白色调为主,商人则偏向于彩色鲜艳的款式以突出自己的繁忙和活力。
古代中国的服饰不仅仅是外在的装饰,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随着社会等级制度的建立,对服饰风格、色彩以及图案的规定也变得繁杂多样。
穿戴适合地位和身份的服装,成为人们展示自己社会地位的一种方式。
除了款式和装饰的差异,古代中国的服饰还体现了男女之间的社会地位不平等。
在古代中国,男士的服饰更加注重庄重和宽松,多以黑色或深色调为主。
而女性的服饰则更为华美、绚丽,多以鲜艳的颜色、花纹和贴饰来突出女性的柔美和高雅。
古代中国服饰与社会等级制度息息相关,不仅仅反映了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更体现了整个社会等级制度的存在和运作。
中国古代服饰特点及演变

中国古代服饰特点及演变一、注重礼制古代中国注重礼制,服饰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不同的社会地位与阶级享有不同的服饰权益,如朝廷官员穿戴礼服,以显示其地位和身份;平民百姓穿着常服,以示尊重和遵守礼制。
这种差异化的服饰不仅是社会等级的象征,也是礼仪规范的体现。
二、色彩鲜艳三、讲究细节中国古代服饰以其繁琐的制作工艺和精致的细节著称。
服装上常加入刺绣、织锦、绣花等方式,使服饰更加华丽和唯美。
在衣裳的设计上,对称和平衡是最基本的原则。
服饰的领子、袍袖等部位常以缀满丝线、珠珍、金饰和褶皱的方式表现出独特的纹饰风格。
四、注重面料第一阶段是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早期的服饰以兽皮和植物叶子等为主要材料,长时间的穿着磨破后逐渐进入裁剪和设计的阶段。
第二阶段是封建社会,这个时期服饰的发展更加多样化。
随着社会的分工和经济的发展,职业差异化和等级制度开始形成。
服饰上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款式和款型,同时也出现了男女装分化的现象。
第三阶段是封建社会的巅峰,这个时期服饰的发展达到了巅峰。
唐朝时期,中国服饰的设计和制作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丝绸的广泛使用使得服饰更加华丽,同时西域的影响也使得服饰的样式更加多样化。
第四阶段是近代中国的乱世。
在这个时期,服饰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开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随着清朝的衰落和近代化的进程,中国的传统服饰不再是主流,西式的服饰和时装开始流行起来。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服饰的特点是注重礼制、色彩鲜艳、讲究细节和注重面料。
在演变过程中,古代服饰通过多个阶段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
这种独特的风格至今仍在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古代服饰

中国古代服饰第一章先秦服装第一节概述▪先秦服装,是中国服装史的奠基阶段,一些中国服饰的基本形制均在此期间逐步走向成熟。
第二节中国早期服饰▪草裙▪兽皮披: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之前,兽皮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
第三节周代趋于完备的冠服制度冕冠▪1、周代冕冠穿着起来威严华丽,仪表堂堂,专供天子、诸侯和卿大夫等各级统治者官员在参加各种祭祀典礼活动时穿着。
“冠冕堂皇”一词由此而来。
▪2、冕冠由冕板和冠两部分组成。
▪冕板是设在冠顶上的一块呈长方形的木板,称“延”或“延板”。
用细布帛包裹,上下颜色不同,上面喻天,用玄色,下面喻地,用纁色。
宽八寸,长一尺六寸,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之意,固定在冠顶上时,必须用延板按前低后高呈前倾之势进行固定。
▪冕服上的纹饰——十二章纹夏商周时代,冕服将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绘之于衣,还将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之于裳。
图案纹样是基于现实主义的想象。
日、月、星辰代表光明,山代表稳重,龙取其变化,华虫表示文采。
宗彝代表智勇双全,藻代表洁净,火代表热量,粉米代表滋养,黼代表决断,黻代表去恶存善。
第四节春秋战国的深衣与胡服▪深衣深衣▪1、深衣的初起▪▪深衣,古代上衣﹑下裳相连缀的一种服装,又称长衣、麻衣、中衣。
为古代诸侯﹑大夫等士大夫阶层家居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礼服。
▪此衣名的由来是因为穿着时能拥蔽全身,将人体掩蔽严实的缘故。
《五经要义》中认为:“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且具体形制的每一部分都有极深的含意,而“深意”的谐音即为“深衣”。
如在制作中,先将上衣下裳分裁,然后在腰部缝合,成为整长衣,以示尊祖承古。
深衣的下裳以十二幅度裁片缝合,以应一年中的十二个月,这是古人崇敬天时意识的反映。
采用圆袖方领,以示规矩,意为行事要合乎准则;垂直的背线以示做人要正直;水平的下摆线以示处事要公平。
深衣结构▪襟:指衣的前幅。
▪交领右衽:古人以上衣掩下裳,衣上自胸前交领部分至衣下两旁掩裳际处,形成“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服装色彩与等级制度
篇一:历史论文-中国古代服装色彩与等级制度的关系探讨中国古代服装色彩文化与等级制度的关系。
分析不同朝代中不同阶级的服装色彩特征。
关键词:服装;色彩;等级
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中国服装色彩运用渊源已久,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
服饰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阶级社会中,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本能御寒暑,满足人类本能的装饰欲望,而且是作为等级的标志而出现。
每一时代都会有过去的遗迹,也会有未来风格的萌芽,但总会有一种风格成为该时代的主流。
因此服装上所能看到的色彩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见证。
服装色彩常常成为时代的象征,作为时间和空间艺术的服装,它的美是运动的、发展的、前进的,它需要创造,需要推陈出新,这正是时代特征所具有的面貌,也是时代特征所
需要的。
服装色彩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具有极强的政治色彩,秦代崇尚的黑色,就与当时盛行的“五色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五色源于五行,由金、木、水、火、土而为五方正色—青、黄、赤、白、黑。
《檀弓》有云:“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周人赤。
”《史记殷本纪》也记述商汤:“易服色,上白。
”然以考古发现言,所谓“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说法未必确实。
山西陶寺遗址墓葬所见的贵族服饰,有上衣为白色,下裳为灰色,足衣橙黄色。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墓葬出土织物,有红色者。
可见,夏人尚黑之说,只是就其大概而言。
在出土的部分殷代墓葬中,一般贵族墓葬出土的麻织物,有白黄色相间,上以黑色线制。
末流贵族或上层贫民墓葬出土织物,以红底黑线绘制,填以白黄色。
而黑色或素色麻织物,主要见诸中下层贫民墓葬。
所谓“旌之以衣服,衣服所以表贵贱,施章乃服明上下,在夏商时期当已形成。
《礼记王藻》云“衣正色,裳间色,非列采不入公门。
”孔《疏》:”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绿、红、碧、紫、駠黄是也。
”列采指有采色而不贰之正服。
由此可知,古时以正色为尊贵,以间色为卑贱,并十分看重衣之纯,
贵一色而贱贰采。
《礼记玉藻》记云:“天子素带,朱里,终辟;诸侯素带,终辟;大夫素带,辟垂;无论是冠服,还是蔽膝、束带,均以颜色的分别来指示衣着者的身份,其中赤(大红)、朱
(朱红)居最高之地位。
秦汉时期服装的颜色不仅受到后面要设计的美学因素
影响,还深深地打上了阴阳五行学说的烙印,进而延伸出鲜
明的等级意义。
秦尚水德,黑色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郊祀之服皆以袀玄”。
皇帝常服“玄衣绛裳”,即黑色上衣和深红色下衣,亦以黑色为主调。
西汉前期,服色制度颇为凌乱,赤
色和黄色都曾成为朝廷确定的服装正色。
西汉中期以后,确
定了黄色的尊崇地位。
东汉皇族妇女礼服有着严格的规定。
如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服为深衣,服色绀(青红)上皁(黑)下,配以“翦蔮,簪珥。
蚕礼服的服色为青上缥(月白色)下。
皇后入庙服和蚕礼服的服制与太皇太后、皇太后相同,只是头饰上有所区别。
秦汉时期社会各阶层的服饰虽然不像西周时期那样严
格区分,但仍带有明显的阶层和职业特征,人们从衣着上可
以判定一个人的社会身份。
秦汉时通常以“白衣“指代没有社会身份的人,白衣即
没有任何装饰的衣服,其穿着者主要是农民。
普通百姓单调
的服色与礼制限制有关,《春秋繁露服制》“散民不敢服杂彩”的描写反映的正式这一现实。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载,汉成帝与期门郎和奴客微服私行,为了不引起人们的注意,遂穿
着“白衣”。
白色和黑色是农民常见的服色。
洛阳西汉彩绘
陶奁上的青年男女均为白色,老年男女着黑衣。
《汉书成帝纪》
载永始元年(前16)六月诏云:“青绿民所常服,且勿禁。
”辽阳棒台子汉墓壁画绘男主人穿着绿色袍。
晋代“庶人不得衣紫绛”的规定,可能也是汉代遗志。
公服,亦称“从省服”,是帝王、百官办理公务时所穿的服装。
严格的公服制度,始于北魏孝文帝时,《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四年载:“夏,四月,辛酉朔,魏始制五等公服;胡注云:“公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绯、绿、青。
将常服纳入服色制度,是隋炀帝的一大创制。
从大业六年(610)开始,隋炀帝下诏,规定“:五品以上,通着紫袍,六品以下,兼用绯、绿”。
将服色制度扩大到了常服的领域。
将常服纳入等级制度,重点强调以不同色彩来区别不同的等级,看起来似乎不及礼服的规定周详细密,但实际上却扩大了服色制度的适用范围,大大完善了服色制度的内容。
入唐以后,在隋代的基础上,对百官常服服色的规定作了一定的调整,并进一步完善。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规定三品以上常服为紫色,五品以上朱色,六品以下黄色;
唐代常服服色制度还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确立赤黄即赭色为皇帝独特的服色,一是百官服色从散官官阶。
隋炀帝虽然规定“贵贱异等,杂用五色”,但没有特别规定皇帝常服的服色。
唐初,以黄袍衫、折上头巾、九环带、六合靴为皇帝常服,后来“渐用赤黄”,“遂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
此后,赭黄就成了皇帝御用的颜色。
在唐人的诗歌中,
也不乏类似的描写。
杜牧:“觚棱金碧照山高,万国珪璋捧赭袍。
”陆龟蒙:“六宫争近乘舆望,珠翠三千拥赭袍。
”都是显例。
服色的尊卑与职事官品级的高
低没有直接关系,而是视散官品级为准,即散官品级决定服
色种类,也构成了唐朝常服服色制度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唐朝“虽宰相之尊,而散官未及三品,犹以赐紫系衔”,“非赐不得衣紫“。
即宰相以下,散官品阶的高低决定服色的尊卑。
对于特殊职业和普通百姓的服色,这时也有一些具体的规定。
隋代规定士兵服色为黄色,与一般民众服色相同。
到了唐代前期,黑色成了士兵的主要服色。
尤其从唐朝中期以后,为了防止一般民众与士兵的服色相混淆,官方一直极力禁止百姓服黑,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政府颁布法令“禁王公百吏家及百姓着皂衫及压耳帽子,,异诸军官健也”。
文宗开成元年(836)仍在下令,重申禁止百姓黑衣,称:“坊市百姓,甚多著绯皂开后袄子,假托军司。
自今以后,宜令禁断。
”
区别不同的服色,是维护传统社会等级制度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从隋代开始,对常服的等级有着许多具体而细微的规定。
隋制规定,一般民众服色为黄色和白色。
隋朝初建,隋文帝下诏称:“今之戎服皆可尚黄,在外常所著者,通用杂色。
”
除了军服为黄色外,对普通民众的服色尚无具体规定。
炀帝
即位,在规范百官服色之外,还规定胥吏服色为青色,庶人白色,屠商皂色,士卒黄色,规定了不同职业普通民众的服色制度。
实际上,经隋一代,黄色和白色,一直是庶民通用的服色。
从服色制度纳入常服开始,僭越违制就是政府面临的一
个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
永隆二年(681)唐高宗就在诏令中
特别提到长安地区一般民众服色违制的现象,称“紫服赤衣,闾阎公然服用”,可知颁行未几,违制现象就已相当普遍,甚
至到了无所忌惮的地步。
此外,在贞观四年(630)、上元元年(760)、大中六年(852)颁布的诏令中,唐朝政府也都反复强
调百姓必须服黄,表明服色违制现象一直未能断绝。
与其他封建王朝一样,宋代统治者为了维持尊卑贵贱的
等级关系和长上尊严的目的,在服饰上也有严格的等级之分。
翰林学士承旨李昉曾奏曰:“今后富商大贾乘马,漆素鞍者勿禁。
近年品官绿袍及举子白襕下皆服紫色,亦请禁之。
其私
第便服,许紫皂衣、白袍。
旧制:庶人服白,今请流外官及贡
举人、庶人通许服皂。
”又曰:“奉诏详定车服制度,请从三
品以上服玉带,四品以上服金带,以下升朝官、虽未升朝已赐紫绯。
虽升朝着绿者,公服上不得系银带,余官服黑银方团胯。
”端拱二年(989)十一月九日,禁止民间服紫,诏曰:“县
镇场务诸色公人并庶人、商贾、伎术、不系官伶人,只许服皂、白衣,铁、角带,不得服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