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科疾病护理常规

合集下载

消化内科护理常规汇总

消化内科护理常规汇总

消化内科护理常规汇总消化内科护理常规汇总消化性溃疡伴出血护理一般护理】1.休息与活动1)指导患者保持生活规律,注意劳逸结合。

2)急性发作或伴有并发症时应卧床休息,保持安静。

2.饮食护理1)进餐应规律,每餐不宜过饱,细嚼慢咽,摄入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避免粗糙、过冷、过热和刺激性饮食。

溃疡活动期应限制粗粮、坚果、油炸食物、多纤维食物和辛辣食物,及浓茶、咖啡、汽水等饮料。

牛奶富含钙质,吸收后能刺激胃酸分泌,不宜多饮,XXX在两餐中间饮用。

症状缓解后恢复正常餐次饮食,主食面食、软饭、米粥等。

2)大出血、呕血或频繁呕吐、失血性休克应禁食,待无活动性出血,呕吐停止,休克纠正后,可逐渐进食少量温凉流质饮食,如豆浆、稀米汤、蛋羹,然后过渡到半流质,如粥、烂面条,最后到软食。

3)指导病人戒烟、限酒。

3.心理护理向病人介绍溃疡病有关知识,增强其对康复的信心,解除身心压力,合理开展各项娱乐。

必要时可使用药物稳定病人情绪,解除焦虑。

4.其他出血期禁食,需每日2次口腔护理。

呕吐时应随时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无味。

病情观察】1.观察腹痛发生情况,如疼痛发生的时间、疼痛部位、性质,疼痛有无规律,疼痛与进食的关系,疼痛缓解方法表现。

2.及时了解患者有无嗳气、返酸、恶心、呕吐等表现。

3.观察患者的神志、末梢循环、尿量、呕血及便血的色、质、量。

当患者出现头晕、心悸、四肢厥冷、出冷汗、脉速、血压下降、黑便、腹痛剧烈、呕吐时,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并做好记录。

对症护理】1.疼痛护理空腹痛或午间痛病人可准备制酸性食物(如苏打饼干)在疼痛发生前进食,或服用制酸剂预防。

也可采用局部热敷或针灸止痛等。

疼痛症状较重时应嘱病人卧床休息。

2.出血护理1)出血病人应早期开放静脉通路,以备大量出血时尽快补充血容量。

2)呕血时根据病情让患者取侧卧位或伴坐卧位,防止误吸。

行胃管冲洗时应观察有无新的出血。

3)污染被服应随时更换,以避免不良刺激。

4)绝对卧床休息至出血停止,注意保暖。

消化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消化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内科疾病护理常规第一章消化内科第一节消化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一、一般患者卧床休息,病情危重者绝对卧床休息,病情允许时指导患者参加适当的活动。

二、遵医嘱交待患者普通饮食、半流食、流食、禁食水或治疗饮食等。

一般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增加蔬菜及水果以利大便通畅。

高热者鼓励多饮水。

三、密切观察意识、瞳孔、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皮肤、肢体活动变化,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四、危重病人按急危重症护理常规要求进行,病备好急救仪器和药物,保持性能良好。

五、按要求进行风险评估,放床旁标识,并落实护理措施。

六、保证二便通畅。

尿潴留者给予留置导尿,定期做膀胱功能训练。

尿失禁者保持会阴部及尿道口清洁,勤换尿垫和床单。

大便失禁者及时清除排泄物,保护肛周皮肤。

七、室内定时通风换气,温度适宜。

八、内镜下治疗的患者暂禁食水、绝对卧床休息48-72小时,观察疼痛、出血、发热情况,并给予对症处理。

九、遵医嘱指导病人正确、按时服药。

十、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家庭护理注意事项。

第二节消化内科疾病护理常规【胆管结石】一、概念又称胆系结石或胆石症指发生在胆囊何胆管德结石,是胆道系统的常见疾病、多发病。

二、临床表现可表现为典型的夏科氏三联征腹痛:发生在剑突下或右上腹,呈阵发性绞痛,或持续性疼痛呈阵发性加剧,疼痛可向右肩部放射。

黄疸:是胆梗阻后胆红素逆流入血所致。

黄疸的程度取决于梗阻的程度及是否继发感染有关。

寒颤、高热:是胆梗阻并继发感染后引起的全身性中毒症状。

多发生于剧烈腹痛后,体温可高达39-40摄氏度,呈弛张热热型。

消化道症状:多数病人有恶心、腹胀、嗳气、厌食油腻食物等。

三、护理措施(一)减轻疼痛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发作规律,伴随症状,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剂并观察疗效。

2、协助患者采取舒适卧位(弯腰屈膝),以减轻疼痛;3、安慰患者,告知患者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如听轻音乐,看杂志等以减轻疼痛。

4、急性腹痛嘱患者禁食水,讲明其可以减少胃酸分泌从而可以缓解疼痛。

消化内科疾病护理常规

消化内科疾病护理常规

消化内科疾病护理常规一、卧床休息卧床休息是患者恢复的重要环节,可以减轻患者的病情,促进康复。

护士要帮助患者调整自己的体位,保持舒适,避免过度疲劳。

在卧床期间,护士要定期翻身,保持皮肤的干燥清洁,以防褥疮的发生。

同时,还要给患者进行被、褥、床具的清洗消毒,保持环境的清洁。

二、饮食调理根据消化内科疾病的类型和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的饮食调理有助于患者的康复。

1.消化系统疾病的普遍原则:少食多餐,不暴饮暴食;吃饭时要嚼慢,不要过度进食;不吃刺激性食物和油腻食物等。

2.溃疡病:早餐宜进食软柔的温热流质食物,午餐宜进食半流质食物,晚餐进食软嫩的非刺激性食物。

3.肝炎、脂肪肝等肝脏疾病:禁止吸烟喝酒、饮食要清淡、少油腻、多选择高蛋白质、低脂肪、高热能的食物。

4.胃炎、胃病等胃部疾病:忌食辛辣食物、高脂肪等,可选择小而频次的饮食,多食用高纤维食物,忌食刺激性食物。

三、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消化内科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护士要做好相关的护理工作,确保患者正确、规范地使用药物。

1.协助医生开具药物医嘱,并帮助患者妥善保管和使用药物。

2.教育患者正确服药的方法和时间,提醒患者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事项。

3.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及时向医生汇报。

四、疼痛管理1.了解患者的疼痛特点,包括疼痛的程度、性质、时段等。

2.根据患者的疼痛情况,及时给予疼痛缓解的治疗措施,如口服镇痛药或其他非药物治疗。

3.定期观察疼痛的变化和效果,并调整相应的治疗方案。

五、心理护理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倾听患者的心声,关心患者的需求和情绪变化。

2.给予患者正确的疾病解释和信息,帮助患者理解病情,摆正心态。

3.鼓励患者参加康复活动和交流,增加社交支持。

4.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帮助患者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

综上所述,消化内科疾病护理常规包括卧床休息、饮食调理、药物治疗、疼痛管理、心理护理等方面的内容。

护士要全面负责地进行护理工作,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规范的护理服务,促进患者的康复。

消化科护理常规

消化科护理常规

消化科护理常规1、危重和进行特殊治疗的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轻症或重症的恢复期病人可适当活动。

2、注意观察消化系统的特殊表现,如厌食、恶心、呕吐、厌食、反酸、便秘、便血等,同时亦应观察有无全身性或其他系统表现。

3、当需要进行各种检查时,(如腹穿、胃、肠镜检查),护士应做好准备。

4、危重病人要做好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制定护理计划,书写护理记录。

5、严格留取各种检验标本,及时送检。

6、强调进食规律和节制饮食的重要性。

急性胃肠炎的护理常规【概念】不同病因所致胃、肠粘膜炎症。

【护理评估】1、恶心、呕吐物、便的色、量、质、次数的观察;2、神志、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皮肤弹性差,有口渴感、心率快、血压下降等脱水表现;3、实验室检查结果:血钾、钠、氯,血常规、血气等结果.【临床特点】恶心、呕吐、腹泻、腹痛、乏力、厌食、发热、脱水症、或休克。

【护理措施】(一)症状护理呕吐:1、观察呕吐物的色体征、量、质、气味、呕吐次数.2、饮食:患者可少量多次饮水、米汤,或不能进食者补充液体。

3、活动:协助患者日常活动,或卧床休息。

4、呕吐体位:坐位或侧卧,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5、安全护理:告知患者突然起身可引起头晕、心悸,告知患者做起时动作缓慢,以免发生直立性低血压。

6、失水征的观察:(1)生命体征: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血压降低、特别是直立性低血压。

(2)碱中毒表现:患者呼吸浅、慢.(3)准确测量24小时出入量。

(4)患者依据失水程度表现不同:患者软弱无力、口渴、皮肤黏膜干燥和弹性减低,尿量减少,烦躁、神志不清甚至昏迷。

(5)血清电解质、酸碱平衡情况.7、放松技术:深呼吸(用鼻吸气,然后张口慢慢呼气,反复进行),减少呕吐发生。

8、心理护理:耐心解答患者提问,稳定患者情绪.腹泻护理:1、病情观察:大便的色、量、质、次数。

2、饮食:少渣、无刺激性、少纤维食物(米粥、面条汤、鸡蛋羹、藕粉等),流食-半流—软食.3、活动与休息:急性期卧床休息,保暖可用热水袋(减弱肠蠕动,减少排便次数,有利于腹痛减轻).4、用药护理:654-2可引起口干、排尿不畅(老年男性明显).5、肛周皮肤护理:便后温水清洗,保持干燥,涂油保护。

消化科护理常规

消化科护理常规

消化系统疾病护理常规一、一般护理常规1、休息病情较重活重症患者恢复期适当活动,急重症或特殊治疗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

2、心理护理多与患者交流,避免负性语言刺激,鼓励患者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3、饮食护理有规律地进餐,给予清淡、无刺激性、易消化、有营养的食物,少量多餐,进食要细嚼慢咽,不要吃烫食,戒烟酒。

4、密切观察疾病的临床表现如厌食、恶心呕吐、嗳气、反酸、腹痛、腹胀、腹泻、便秘、呕血、黑便及皮肤颜色等,做好症状护理。

管擦腹部外形是否膨隆、呼吸运动是否减弱、腹壁静脉是否曲张、有无胃肠型和蠕动波及腹壁其他情况。

右下腹作为肠鸣音听诊点,正常情况下,肠鸣音4~5次/分。

5、协助医生做好相关检查的准备工作。

6、指导并协助患者正确留取各类标本,及时送检。

7、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观察有无便秘、是否需要缓泻剂协助排便,观察大便次数、形状、颜色,是否含脓、血、黏液。

二、检查和治疗护理常规(一)食管支架置入术护理常规1、术前护理(1)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既往病史、现病史、生命体征、诊疗情况、特殊检查的阳性结果、患者对食管支架置入术的了解程度。

(2)向患者说明操作的基本原理、食管支架置入术的程序、插镜时的吞咽配合、操作过程中产生的不适及治疗达到的效果。

(3)术前准备:检查医嘱是否开立,核对医嘱单;抽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常规检查心电图、胸片;告知患者术前6小时禁饮禁食;在右手建立静脉通道,佩戴腕带;备齐药物至胃镜室。

(4)通知胃镜室准备治疗用武。

2、术后护理(1)安置病人卧床休息,抬高床头30°。

(2)询问患者的感受,评估了解患者术中治疗情况、治疗方式、有无出血等。

(3)通知一声。

(4)支架植入术后即可进食温热流质,避免冷、粗糙、黏、硬、辛辣刺激性食物;进食后保持半坐卧位,避免失误反流。

(5)核对医嘱,及时准确执行医嘱。

3、病情观察(1)观察有无出血、皮下气肿=穿孔等并发症发生。

(2)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

消化科疾病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消化科疾病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消化系统疾病护理常规一、按内科疾病普通护理常规执行。

二、观察有无恶心、呕吐、暧气、反酸、腹痛、腹胀、腹泻、便秘、便血、巩膜及皮肤黄染等。

病情严重者,观察生命体征。

三、视病情适当歇息及活动。

四、出血期应禁食,恢复期赋予营养丰富、易消化、无刺激饮食。

五、指导病人用药:溃疡病病人抑酸药宜饭前或者空腹服。

六、了解病人的化验检查及普通检查项目。

七、讲解消化系统检查项目的注意事项,并做好检查先后的护理。

八、备好各种物品及药品,严格三查七对。

九、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

十、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安慰工作,使病人保持乐观情绪,避免不良因素的刺激。

[病情观察 ]1.及时了解有无呕吐、便血、腹痛、腹泻、便秘等。

2.呕吐、呕血、便血、严重腹泻时,应观察血压、体温、脉搏、呼吸、神志,并详细记录次数、量、性质。

3.腹痛时,注意观察其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与饮食的关系,如有病情变化及时汇报医师处理。

[普通护理]1.危重及进行特殊治疗的患者,如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胰腺炎等,应绝对卧床歇息。

轻症及重症恢复期患者可适当活动。

2.饮食护理:指导食用易消化、高蛋白、低盐或者无盐、低脂肪无渣的治疗膳食。

3.当需要进行腹腔穿刺术、纤维内镜等检查时,应做好术前准备、术后护理工作。

4.备齐抢救物品及药品。

5.加强心理护理,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工作,避免不良因素的刺激。

6.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胃炎病人的护理常规一、概念胃炎是指不同病因所致的胃粘膜炎症,常伴有上皮损伤和细胞再生,是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型。

二、护理措施1、歇息轻者卧床歇息 1-2 天,重症绝对卧床歇息。

及时了解并减轻各种焦虑,以解除病人的心理负担,注意腹部保暖。

1、饮食护理饮食宜富营养,易于消化,少量多餐,注意饮食卫生,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

轻症者赋予流质饮食,大出血或者呕吐频繁时禁食,遵医嘱补液。

进餐定时定量,避免吃生硬、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忌暴饮暴食,戒烟戒酒。

消化内科疾病的护理常规

消化内科疾病的护理常规

消化内科疾病的护理常规一、饮食护理:1.温和易消化:给予患者温和、易消化食物,如米粥、馒头、面条等,避免给患者进食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姜等。

2.少食多餐:建议患者少量多餐,每天进食4-6次,控制好每餐的量,保证患者充足的营养摄入,避免饥饿及胃肠道不适。

3.忌咖啡和茶:由于咖啡和茶中的咖啡因和茶碱的刺激作用,可以增加胃酸分泌,容易引起胃肠不适,因此要避免喝咖啡和茶。

4.低盐低脂:减低食物中的盐和脂肪摄入,避免高盐和高脂食物的摄入以减轻病情。

5.饮食调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酌情调整饮食,使患者获得最佳的营养物质。

二、药物治疗:1.按时服药:指导患者按照医生的嘱托,按时服用药物,不要停药和随意更改剂量。

2.药物禁忌:告知患者不要滥用抗生素和镇痛药,这样易导致细菌耐药性和药物依赖性。

3.注意不良反应:告知患者有关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以及如何处理或停药时需就医的不良反应。

三、生活习惯调整:1.合理休息: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休息和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2.禁烟限酒:告知患者吸烟和饮酒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建议患者戒烟限酒,以减轻病情。

3.加强运动:适量参与运动活动,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促进消化系统功能的恢复和加快康复进程。

四、心理支持:1.倾听和安慰: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倾听患者的病情和困惑,以及对治疗的不安和恐惧,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和安慰。

2.心理疏导:针对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如呼吸放松法、音乐疗法等,帮助其保持良好的心态促进康复。

综上所述,消化内科疾病的护理常规主要包括饮食护理、药物治疗、生活习惯调整以及心理支持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正确的饮食搭配、按时按量服药、合理的生活习惯调整和积极的心理支持,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健康,提高康复效果。

消化系统护理常规要点

消化系统护理常规要点

消化系统护理常规要点1.病史调查和评估:护士需要详细了解病人的病史,包括病因、病程、并发症等。

同时,对病人进行生活习惯、饮食、以及排便习惯等方面的评估,以便制定个体化的护理计划。

2.体征观察:护士要注意观察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及时记录和报告。

3.饮食管理:根据病人的疾病类型,护士要制定相应的饮食计划。

如胃炎患者应忌烟、酒和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及饮食要规律、细嚼慢咽。

护士还可根据病人的口感和喜好,提供健康又美味的食物。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护士要时刻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包括排便情况、呕吐频率和颜色、腹泻程度、腹痛严重程度等,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

5.保持口腔卫生:护士要指导病人进行正确的口腔卫生,包括刷牙、漱口和使用牙线等,以减少口腔感染和口臭的发生。

6.引导和监测排便:对于便秘的病人,护士可以通过饮食调整、多饮水、适当运动等措施来促进排便。

对于腹泻的病人,护士要监测排便次数和量,评估腹泻程度,并配合医生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7.监测症状:护士要密切监测病人的症状变化,如腹痛、呕吐、恶心、饮食不适应等,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

8.保持休息和心理支持:护士要帮助病人保持良好的休息状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和噪音,并提供情感和心理支持。

对于有焦虑和抑郁情绪的病人,护士可以适当开导和安抚,并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康复活动。

9.药物管理:护士要根据医生的嘱托,准确地给病人口服或注射药物,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避免药物错误使用和滥用。

10.监测并预防并发症:护士要监测并防止消化系统疾病的并发症的发生,如出血、穿孔、肠梗阻等。

如果病情进一步恶化,护士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1.教育和健康宣教:护士要通过教育和健康宣教,提高病人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认识和理解,帮助他们掌握自我护理和康复技巧,增强疾病的防控意识。

总之,消化系统护理是一个综合性的护理工作,需要护士有系统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关怀病人的责任心和耐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科疾病护理常规第一节肝硬化护理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肝病。

其病理特点为广泛的肝细胞变性和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并有再生小结节形成,正常肝小叶破坏,导致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成为肝硬化。

肝硬化在临床上分为肝功能代偿期和肝功能失代偿期。

肝功能代偿期:病人可参加一般的轻体力工作。

但应注意避免劳累、精神紧张,饮食规律,合理搭配营养,并定期随诊,有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一、护理措施1、病人应卧床休息,有腹水时可协助安排舒适的半卧位。

下肢水肿严重时,可协助患者抬高下肢,以利水肿消退。

注意患者安全,防止因乏力或腹水量多而导致摔伤、碰伤。

2、饮食方面:对于无腹水和食管静脉曲张的肝功能代偿期的患者,可采用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普通饭或软饭,避免食用刺激性调味品及油腻食物。

每日4—5餐有利于提高营养摄人量;对于食管静脉曲张的病人宜采用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软饭或少渣软饭。

饮食一定要细软,避免粗糙坚硬、带刺带骨的食物。

烹调方式以蒸、煮、炖等为好;对腹水的病人应采用低盐饮食,“低盐”指膳食中禁用一切盐制食品,但允许在烹调或就餐时另加食盐,一般2—3s/d食盐或酱油10—15mVdo严禁饮酒。

对于肝功能显著减退或有肝性脑病先兆者应严格限制蛋白质食物。

3、保持床单清洁平整无渣屑。

注意皮肤护理,预防褥疮。

活动不便者可协助会阴冲洗,并观察有无会阴部水肿。

男病人若有阴囊水肿,可用吊带将阴囊托起,以免与双腿摩擦损伤局部皮肤。

4、对于有黄疽及皮肤瘙痒的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内衣。

经常用温水擦洗全身,不要挠抓及使用碱性肥皂,以免抓破感染和碱性肥皂进一步刺激皮肤。

5、认真记录病人24小时出入量。

应用利尿剂者尤其要注意用药后的反应。

6、肝硬化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将药物对肝脏的影响减到最小量。

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者,应将口服药研碎服,以防划破曲张变薄的静脉。

7、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若同时处于肝炎活动期(乙肝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体阳性者)则应实施隔离措施。

8、肝功能不全或有肝昏迷前期症状出现时,不能随意使用镇静剂、麻醉药及四环素类药。

9、密切观察神志及一般状况,监测生命体征及血、尿、便常规,血电解质、肝肾功能等指标的变化。

10、如果患者出现烦躁不安、神志恍惚甚至昏迷,应按照肝性脑病护理常规处理。

11、如果患者出现呕血、便血或大便、呕吐物潜血阳性,应按照消化道出血护理常规处理.二、主要护理问题1、潜在并发症:消化道出血: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有关。

肝性脑病:与肝硬化消化道出血、严重感染、大量利尿或放腹水、摄取含氮食物或饮酒、手术、用药不当等有关。

2、电解质紊乱:与腹水应用利尿剂有关。

3、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减退、肝脏蛋白合成减少有关4、腹泻:与肠粘膜水肿、肠道吸收不良等有关5、生活自理能力缺陷:与营养不良或大量腹水有关6、有感染的危险:与营养不良、机体免疫能力减退、门体静脉间侧支循环建立有关第二节急性胰腺炎护理急性胰腺炎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是胰酶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所致的急性炎症。

病变轻重不等,轻者胰腺以水肿为主,病情自限,数日后即可完全恢复。

重者胰腺出血坏死,易并发休克、呼吸衰竭和腹膜炎等,死亡率高达25%-40%。

一、护理措施1、按消化内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嘱病人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整洁。

备好各种抢救设备。

3、急性期禁食禁水,必要时进行胃肠减压,以改善胃肠过度胀气。

建立静脉通道,给予胃肠外营养,并给予抗炎止血对症治疗。

待急性期过后可先进少量清淡流食,如米汤,藕粉等。

若无腹痛发热等不良反应,则可逐渐增加低脂饮食。

4、监测生命体征及血清淀粉酶(正常值小于120U/L),观察腹痛、恶心呕吐、黄疽等症状,给予对症处理。

5、胰腺炎患者的腹痛症状轻重不一,轻者上腹钝痛,能耐受;重者呈绞痛、钻痛或刀割样痛,常呈持续性伴阵发性加剧。

疼痛部位通常在中上腹部,如胰头部炎症为主,常在中上腹偏右;如胰体尾炎症为主,常在中上腹及左上腹,并向腰背放射。

疼痛在弯腰或坐起前倾时可减轻。

出血坏死型可出现全腹痛,压痛和反跳痛。

止痛可用地西泮与哌替啶肌注。

一般止痛剂多菀效。

吗啡不宜应用。

6、准确记录全天的出入量,包括胃肠减压引流及呕吐量,并注意观察这些物质的性状。

若有出血等异常要及时通知值班医生。

7、监测血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情况,尤其注意血糖变化,因为有些重症胰腺炎由于B细胞遭破坏,胰岛素分泌减少致少数患者出现永久性糖尿。

8、注意患者有无抽搐,因为急性胰腺炎者常可伴发低钙血症。

必要时给予静脉缓慢推注葡萄糖酸钙。

9、如果患者出现急腹症应及时通知家属,征得家属同意并签字后积极手术治疗。

10、治疗过程中应警惕有无消化道出血、休克、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肾衰竭、循环衰竭等情况,如有应及时对症处理。

11、护理过程中要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给予患者安慰和鼓励,帮助患者完成各项检查并能配合治疗。

在病情许可的条件下,针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卫生宜教。

二、主要护理问题1、体温过高:与急性胰腺炎组织坏死或感染有关2、潜在并发症:消化道出血:与胰腺炎胃肠穿孔有关3、水电解质紊乱:与禁食水及恶心呕吐或胃肠减压有关4、休克:与低血压或呕吐丢失体液或消化道出血有关5、生活自理能力缺陷:与患者禁食水,发热或腹痛等导致的体质虚弱有关第三节消化性溃疡护理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

溃疡的形成有各种因素,是一多发病、常见病。

一、护理措施1、向患者解释精神因素对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应保持乐观的情绪,规律的生活,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的精神紧张,这无论在溃疡活动期还是缓解期都很重要。

2、在溃疡病活动期症状较重时,需卧床休息几日甚至1—2周。

卧床期间做好病人的生活护理。

3、注意病人疼痛的部位、时间、性质及与饮食的关系等,以便区分是胃溃疡还是十二指肠溃疡,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

4、烟酒是刺激溃疡发病的因素,因此应该积极鼓励病人戒烟戒酒。

5、营养治疗对溃疡病是十分重要的方法,其原则是:供给充足的蛋白质。

适量选用脂肪以抑制胃酶分泌(有高脂血症者慎用)。

碳水化合物对胃酸分泌没有影响,也可以选用,丰富的维生素C有利于溃疡愈合,因此可以多吃新鲜水果和绿色蔬菜。

尽量少吃或不食用巧克力、咖啡和可乐类饮料,以及刺激性调味晶如胡椒、辣椒、咖喱等,急性期更要避免。

并注意不要偏食,饮食不能过快,过烫.过冷,不能暴饮暴食。

6、嘱病人细嚼慢咽,避免急食。

咀嚼可增加唾液分泌,后者能稀释和中和胃酸,并可能具有提高粘膜屏障作用。

7、溃疡病人一般不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类的药物,如果需要请严格遵照医嘱,并同时观察有无溃疡病的发作或加重。

8、严格遵医嘱用药,注意用药后的反应。

9、病人及家属还要观察大便颜色,警惕因溃疡出血而引起的血便或黑便。

同时还应注意患者有无头晕、心悸、出冷汗甚至休克等失血表现,一旦出现及时就医。

10、在季节更换时尤其要提醒患者注意饮食规律,劳逸结合,并保持心情舒畅,以防溃疡复发。

二、主要护理问题1、疼痛:与溃疡病上腹痛有关2、潜在并发症:穿孔:与溃疡穿透胃肠壁有关3、焦虑:与溃疡病反复发作有关第四节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严重症状。

出血部位一般是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以及胰管和胆道,常表现为呕血和黑便。

(一)主要护理问题1.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与消化道出血引起体液丧失及摄入不足有关。

2.活动无耐力——与血容量减少有关。

3.生活自理能力缺陷——与失血后头晕、乏力、心悸有关。

4.排便异常——与消化道出血有关。

5.恐惧——与出血有关。

6.有感染的危险——与肠道内积血有关。

7.潜在并发症:消化道出血——与溃疡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有关。

8.潜在并发症:肝性脑病——与消化道出血后氨中毒有关。

(二)护理措施1、安慰患者,使之卧床,尽量保持镇静。

呕血者抬高床头10-15°或保持患者头侧位,防止血液吸入呼吸道。

2、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宜选择粗大血管,根据生命体征适当加快补液速度,在心率、血压基本平稳后可减慢速度,以免输液量大引起肺水肿或再次出血。

补液过程中注意晶体和胶体的搭配。

3、测生命体征,观察病人神志,嘱其禁食禁水。

有条件者立即给与床旁心电、血压、血养监测。

认真记录24小时出入量。

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大便潜血结果,注意病人肠鸣音是否活跃。

4、备好抢救车、负压吸引器、麻醉机、三腔两囊管等各种抢救仪器。

5、进一步明确是否消化道出血,需与鼻出血、吞咽血液、咯血及服用某些药物所致的大便发黑相区别。

6、初步估计出血量。

出血量>5-10ml时,大便隐血试验可为阳性;出血达50-70ml时可表现为黑便;出血量为1000ml 时大便为鲜红色,潜血可持续1周阳性,一次出血后黑便时间取决于病人排便次数,如每日排便一次,粪便色泽约在3天恢复正常。

胃内积血量达250-300ml时可引起呕血;一次出血量在400ml以下时,一般不引起全身症状;出血量超过400-500ml,可出现头晕、心悸、乏力等症状;如超过1000mi,临床即出现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严重者引起失血性休克。

7、遵医嘱正确使用止血药物及各种抢救用药,必要时输全血。

8、及时清理病人的呕吐物或黑便,以减少不良刺激。

随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

床单位整洁。

9、如果需要做内镜下止血或下三腔两囊管或手术治疗,则应做好相应准备。

10、注意保暖,加盖棉被。

11、出血活动期应禁食禁水。

出血停止3-4日后,可先吃冷流食。

进食后未再出血可一步一步过度,忌饱餐、热饮,坚硬及刺激性食物。

溃疡病者遵循溃疡病饮食原则,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者遵循静脉曲张饮食原则。

第五节消化道出血使用三腔二囊管护理三腔二囊管时用于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时的紧急压迫止血治疗。

其外形与一般胃管相似,但有三个腔,一腔时通往胃内的通道,可经此抽吸胃内容物或给药;另一腔通向食管囊,可注入空气压迫食管粘膜起到止血作用;第三腔通向胃囊,可注入气体固定三腔气囊管,同时压迫出血的胃底静脉,起到止血作用。

一、主要护理问题1、潜在并发症:猝死:与消化道大量出血有关2、出血性休克:与消化道大量出血有关3、窒息:与胃囊脱出压迫气管或血液误吸有关、4、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频繁血便及不能翻身有关5、恐惧:与消化道大量出血有关6、生活自理能力受限(如厕、洗漱、更衣、改变体位):与出血及三腔两囊管使用有关。

二、护理措施1、若病人清醒应向病人说明下三腔两囊管的目的及方法,争取病人合作,并通知家属。

2、准备好隔离衣、手套、测好压的三腔两囊管,50ml 注射器、绷带、滑轮、1kg左右的沙袋、剪刀、石蜡油、血压计、听诊器、抢救车(备各种急救药品和用物)、心电监护仪等。

3、配合医生插管的同时应有护士立即建立静脉通道,保证足够的晶体胶体灌注,并遵医嘱给予止血药物,必要时输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