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古典方言-收藏版!

合集下载

广东话中的一些文言现象

广东话中的一些文言现象

广东话中的一些文言现象广东话中的一些文言现象1.人的姓名或称谓前加上无实在意义的前缀。

如:你若姓胡,广东人可喊你“阿胡”;你若叫“某某华”,他们又可喊你“阿华”;他们称上了岁数的男性长者为“阿公”,称上了岁数的女性长者为“阿婆”。

这些“阿”字没有实在意义,表示亲昵。

2.陈述句尾加上无实在意义的后缀。

如:北方话中“这是榴莲”,在广东话中作“这是榴莲来的”。

北方话中“这不是木瓜”,在广东话中作“这不是木瓜来的”。

这里的“来的”没有实在意义。

3.修饰成分后置。

如:“公鸡”倒置成“鸡公”,“干菜”倒置成“菜干”,“干鱼”倒置成“鱼干”,“羹匙”倒置成“匙羹”,“秋千”倒置成“千秋”,“夜宵” 倒置成“宵夜”,“隐私”倒置成“私隐”,“狐臭”倒置成“臭狐”,“客人”倒置成“人客”,“蔬菜”倒置成“菜蔬”,“尾数”倒置成“数尾”等。

4.并列式词语前后易位。

如:“便利”易位为“利便”,“整齐”易位为“齐整”,“责怪”易位为“怪责”,“拥挤”易位为“挤拥”“录取”易位为“取录”,“对比”易位为“比对”,“早晨”易位为“晨早”等。

5.倒装句式。

由于广东话语法中有许多修饰成分倒置现象,因此产生了许多很特殊的句式。

例如北方话中“怪不得”,在广东话中作“唔怪之得”或“怪唔得之”。

又如北方话中“我先走了”,广东话中为“我走先啦”。

这些都是古汉语特征的遗留。

6.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你别影我”中的“影”字,本意是“影子”,可在广东话句中作“拍照”意。

7.名词活用作形容词。

如:北方话中“今天好大的风”,广东话中为“今天好大风”;北方话中“昨天灰尘很大”,广东话中为“昨天好大尘”。

又如北方话中“小伙子好帅”,广东话中为“好靓仔”;北方话中“姑娘好漂亮”,广东话中为“好靓女”。

8.爱用否定句式。

如:北方话中“我很矮”,广东话中为“我不够高”。

北方话中“绳子很短”,广东话中为“绳子不够长”。

北方话中“粮食不够”,广东话中为“不够粮食”。

粤语方言俗语谚语比较经典的

粤语方言俗语谚语比较经典的

粤语方言俗语谚语比较经典的粤语是汉藏语系汉语族的一种声调语言,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地区有关粤语俗语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有关粤语俗语,欢迎大家阅读。

粤语俗语精选食谷种——国语说“吃老本儿”比喻连赖以生产的老本儿也拿来吃用了。

咬耳仔——国语说“咬耳朵”就是鬼鬼崇崇地彼此耳语。

穿煲——比喻泄露了秘密或拆穿了西洋镜。

捉字虱——和国语所说“掰文儿”或“挑字眼儿”意义相近,即暗喻挑剔字眼儿上意义的疏忽,或利用字眼儿音义上的活用,而向写作者攻击。

或在文件上找漏洞,以便在诉讼上取得胜利。

鬼画符——意即涂鸦,是讥讽人家书法恶劣的意思。

鬼打鬼——喑喻坏人跟坏人争斗。

鬼上身——暗喻胡说八道,语无伦次。

执笠——意即关张,商店倒闭。

爆冷门——暗喻出乎意料不到的事。

经典的粤语俗语黐线——1.原指电话的电路交搭了起来,弄到听电话的人听到了交错杂乱的声音,总是听不清楚。

2.暗喻神经不正常,对事物常常弄错,有点儿傻里傻气。

一脚踢——并不是一脚踢出去,而是包做各样工作的意思,多在请女佣人时纔说到。

譬如请一个一脚踢女佣人,那就是要这个女佣人负责买菜烧饭,洗熨衣服,打扫房间,照管小孩子一切一切的工作。

不过这句俗语,广东人口头上已很少提及,祇是在报纸上的小广告?偶有见到而已。

石灰箩——指品行不良的人到处留下污点。

外嫁柄——出了嫁的女人,常回到娘家索取资财拿到夫家去,这种女人广州话叫做“外嫁柄”。

打单——指匪徒写信给人,向人恫吓、勒索敲诈的意思。

揩油——原是上海一带的语词,但现在在国语也应用得极为普遍。

「揩油」一词,除了从中舞弊取利之外,还含有白占便宜的意思在内,广州话“打斧头”却没有这种含意。

好唱口——意指说风凉话。

沙胆——意即斗胆,胆大包天。

抛生藕——又说「卖生藕」,国语说“灌米汤”,意指女人故意赞美男人怎么样怎么样的好,使男人喜欢,藉以笼络。

扯猫尾——就是彼此串通了去蒙骗别人。

拍膊头——国语说“拍肩膀儿”,意指向人表示讨好,或鼓励别人。

用粤语解读古文,体现粤语的独特地位

用粤语解读古文,体现粤语的独特地位

⽤粤语解读古⽂,体现粤语的独特地位杜甫:「朱门酒⾁臭,路有冻死⾻」的【冻死】,正是⼴东话。

⼴东话⽇常例⼦如~好冻、冻冰冰。

普通话唔系⽤「冻」系⽤「冷」。

李⽩:「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的【望】字,正是⼴东话。

冻⼴东话⽇常例⼦如~望住前⾯、唔好四围望、望乜嘢?普通话唔系⽤「望」系⽤「看」。

杜甫:「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的【隔篱】,正是⼴东话。

⼴东话⽇常例⼦如~我就住喺你隔篱、隔篱邻舍、搬过隔篱屋。

普通话唔系⽤「隔篱」系⽤「隔壁」或「邻居」。

李煜的「问君能有⼏多愁?恰似⼀江春⽔向东流」的【⼏多】,正是⼴东话。

⼴东话⽇常例⼦如~⼏多钱?⼏多个?普通话唔系⽤「⼏多」系⽤「多少」。

粤语,有着千⼏年深厚历史⽂化基础,系传承中华古代⽂明的载体,推普冇问题,但倡议废粤、贬粤、打压粤语;绝对是破坏中华⽂化传承的⽂盲⾏为。

还有,敬告各位,唐诗真系要⽤粤语来读先⾄啱,如果⾃⼰不懂粤语;冇⽂化就算了,千万别随便乱说别⼈讲粤语是冇⽂化,真系会失礼死⼈。

睇你趯得去边度 = 看你能逃到哪⾥去。

《诗经.⼩雅.巧⾔》:「跃跃(通趯)毚兔,遇⽝获之。

」《⼴东俗语考》﹕「趯⾳疔⼊声。

急⾛为趯。

⾛路为趯路。

⼜⽈趯起。

『⼴韵』⾳逖。

跳貌。

『诗』趯趯⾩螽。

『传』跃也。

急⾛者其⾜如跳也。

」「⾛⾛笛笛」对于⽣活节奏急促的⾹港⼈来说,差不多是每天的指定动作。

换做书⾯语,「⾛⾛笛笛」即是「⾛来⾛去」,「四围笛」即是「四处奔波」。

在⽇常的⼝语中,「笛」有⾛动不定的意思。

很多⼈以为「笛」⽆字可写,那是不对的。

「笛」的本字应该是「趯」。

「趯」字的来源可谓相当古雅。

《说⽂解字》云:「趯,踊也。

」⼜云:「踊,跳也。

」「趯」的本义是跳跃。

《诗经》的《召南‧草⾍》和《⼩雅‧出车》均有「喓喓草⾍,趯趯⾩螽」⼀句。

《⽑诗传》谓:「趯趯,跃也。

」《⼴雅‧释训》亦云:「趯趯,跳也。

」「趯趯⾩螽」所指的就是螽斯跳上跳下的样⼦。

「趯」⼜通「跃」。

《诗经.⼩雅.巧⾔》:「跃跃毚兔,遇⽝获之。

粤语古典方言-收藏版!

粤语古典方言-收藏版!

粤语古典方言-收藏版!担屎唔偷食:形容一具人很诚实在这个艰难的岁月,通过“一大二公”,连自家茅厕的“黄白之物”都要交公分配。

而其时欠收连年,就想到多施胖保产量。

可是经济日子跟别上形式导致化胖生产产量别脚。

农民连公家田,自留地施胖都成了咨询题。

于是各地农村公社组织社员成立挑胖队进城“担屎”去了(就连孩子子也在村头田间捡拾牛,狗粪便)以做救急。

其后当这些粪胖拿了回来,有点“私”字当头的会“偷”这么些给自家的自留地。

而诚实人则一心为公,毫无此念头,便被人幽默的冠以“担屎都别知偷食”的美名了。

“混吉”过去一些小饭馆在客人光顾时,先免费奉上一碗清汤,然后再请客人点菜,以此招揽顾客。

这碗“清”汤的内容怎么,可想而知,似乎惟独一点点滋味而已。

由于没有具体内容,因此叫“空汤”。

因为粤语“空”与“凶”同音,对“空”字是十分忌讳的,于是凡“空”必改称“吉”,于是“空汤”就成了“吉汤”了。

尽管“吉汤”没啥内容,但上面飘荡着的一些油星和一点肉味鲜味,关于那些生计无着的穷朋友来讲,却仍然有着相当的吸引力。

就算混别上饭吃,混碗“吉汤”也暖暖肚子吧。

于是他们进入这些小饭馆大模大样地坐下,待“吉汤”奉上,一口气喝了,趁伙计别注意时溜之大吉。

关于这种行为,店家也无可奈何,因为汤是免费的,只好骂一声“混吉”作罢。

“巴闭”溯源广府话里面有一具特殊的词语,叫“巴闭”。

我们经常会听见类似的话:“唔好认为你读多几年书就好巴闭啊!”这个地方“巴闭”解作“有本领、能干、了别起”;“小小事,唔使搞到咁巴闭、咁大阵像啦!”这个地方“巴闭”作副词用,表“程度深”、“严峻”、“紧张”、“盛大”等意思,含有小题大作、极力铺张渲染的意味;“本来我一具人搞得掂,使乜叫成村人来咁巴闭喔!”这个地方“巴闭”指劳师动众。

对于“巴闭”一词,许多人误认为是一具外来词,是音译过来的。

事实上,它是一具土生土长的中国古汉语词汇。

“巴闭”实为宋元阶段一具流行词语“巴鼻”的衍变,这种写法在文献上可见。

广东话方言

广东话方言

广东话方言风吹鸡蛋壳……财散人安乐隔夜油炸鬼……冇晒火气棺材头烧炮丈……吓死人黑白天鹅……日哦夜哦泥水佬开门口……过得自己过得人神仙过铁桥……包稳阵石灰鋪路……白行甩头笔……唔舍(写)得水浸缸瓦铺……盆满钵满[向飞发佬拜师……从头学起哑蝉跌落地……冇声出閻罗王嫁女……揾鬼要閻罗王探病……問你死未閻罗王招工……揾鬼嚟做印度佬屙尿……乌SIR SIR成吉思汗打仔……大汗(踏)细汗阿茂整饼……冇个样整个样水瓜打狗……唔见咗缺年三十晚谢灶……好做唔做灶君上天……有个句讲个句陈年中草药……发烂渣灶君跌落镬……精(蒸)神阿崩叫狗……越叫越走细佬哥剃头……就快就快肥佬着笠衫……几大就几大喃嚒佬跌落屎坑……冇晒符瓦檐狮子……叻到呅跪地喂猪乸……睇钱份上火烧猪头……熟口熟面天堂尿壶……全神贯注撒路溪钱……吸引死人黄皮树了哥……唔熟唔食聾啞送殡……唔听你支死人笛狗上瓦坑……有条路纸扎下巴……口輕輕火烧旗杆……长叹(炭)飞机打交……高斗海底石斑……好瘀(鱼)山草药……up得就up番鬼佬月饼……闷极(moon cake)非洲和尚……乞(黑)人憎(僧)潮州音乐……自己顾自己(gee gee gu gee gee)断柄锄头……冇揸拿猫儿洗面……係咁意棺材铺拜神……想人死蒸生瓜……"贤"贤"地屎坑关刀……文(闻)唔得,舞唔得神台猫屎········神憎鬼厌神仙放屁……不同凡响生虫拐杖……靠唔住番薯跌落灶……该煨和尚担遮……无法(发)无天单眼仔睇老婆……一眼睇哂水兵对水手……水斗水阿兰嫁啊瑞-……累斗累三元宫土地……锡(爱惜)身陆荣庭睇相……唔衰摞嚟衰白云山一担泥……眼阔肚窄年尾煎堆……人有我有厨房阶砖……咸湿秀才手巾……包书(输)风吹皇帝裤浪……孤鸠寒(唔好教坏细路)倒挂腊鸭……油嘴滑舌抬棺材甩裤……失礼死人(失鸠礼人)雷公劈豆腐……稳软嘅来"虾"沙湾灯笼……何苦(府)屎坑石头……又臭又硬半夜食黃瓜……唔知头唔知尾扁鼻佬戴眼镜……冇得顶落雨天挂梅香--又咸又湿旦家婆摸蚬--第二世(筛)铁拐李踢波--一脚踢滾油淥老鼠--一鑊熟除裤呵屁……多此一举屙尿射竹筒……靠撞屎坑点灯·······找屎(死)棺材铺发达死的人多。

广东话[精彩]

广东话[精彩]

广东话铁木真打仔----大汗耷细汗阿茂整饼----无嗰样整果样阿崩叫狗——越叫越走阿崩养猫——转性灶君跌落镬——精(蒸)神年三十晚谢灶——好做唔做灶头抹布——咸湿灶君上天——有果句讲果句寿星公吊颈——嫌命长陈年中草药——发烂渣水瓜打狗----唔见紧桷细佬哥剃头——就快就快卖鱼佬——有声(腥)气卖鲩鱼尾——搭嘴佬着笠衫——几大就几大神台猫屎——神憎鬼厌南无佬跌落粪坑——无晒符屎忽窟生疮——无眼睇咸蛋滚汤——心都实晒瓦檐狮子——叻到满跪地喂猪母——睇钱份上床底破柴——撞晒大板老婆担遮——阴功(公)老公泼扇——凄(妻)凉投石落屎坑——激起公愤(恭粪)火烧猪头——熟口熟面天堂尿壶——全神贯注撒路溪钱——吸引死人黄皮树了哥——唔熟唔食亚聋送殡——唔听你支死人笛湿水棉花——无得弹狗上瓦桁——有条路十月芥菜——起晒心屎坑关刀——文(闻)又唔得,武(舞)又唔得肥婆坐屎塔——TUP TUP 撼纸扎下巴——口轻轻鼎湖上素——好斋火烧旗杆——长叹(炭)飞机打交——高斗海底石斑——好瘀(鱼)鸡食放光虫——心知肚明山草药——up得就up番鬼佬月饼-----闷极(moon cake)非洲和尚——乞(黑)人憎(僧)潮州二胡——自己顾自己(gegegugege) 断柄锄头——无揸拿猫儿洗面——系甘意棺材铺拜神——想人死蒸生瓜——神神地阿兰嫁阿瑞---类斗类无耳藤o急---靠托屎坑关刀---无张利神仙放屁——不同凡响生虫拐杖——靠唔住番薯跌落灶——该煨和尚担遮——无法(发)无天单眼仔睇老婆----一眼睇哂水兵对水手----水斗水阿兰嫁啊瑞----大家累斗累周身刀---冇张利隔年通胜----唔值钱幡杆灯笼-----照远唔照近三元宫土地------锡(爱惜)身白云山一担泥-----眼阔肚窄陆文庭睇相----唔衰螺黎衰秀才手巾----包书(输)年晚煎堆----人有我有豉油樽盖----又咸又湿十月蔗头----甜到尾倒挂腊鸭----油嘴滑舌风吹皇帝裤浪--孤鸠寒抬棺材甩裤--失礼死人雷公劈豆腐--稳软的来虾鱼片粥--岩岩熟火麒麟---周身瘾老鼠尾生苍———大晒有限阿超着裤---谷住来二叔公枝生锈左轮———梗鸡西南二伯父------庵(4音)鬼沉屎坑竹枝————牙牙揸揸大碌墨撞钟————乌铛铛豆腐刀————两面光星加波卖蔗-----须都吴须下冷巷尿塔-----任人射四方锅盖----盖唔实床板夹春核----有苦自己知无晒计-----发狼礼搞搞震----无帮衬有早知-----无乞衣走鱼实大,死仔梗乖。

粤语 俚语 典故

粤语 俚语 典故

粤语俚语典故
粤语俚语:
1. 搞鬼 - 意思是搞恶作剧或捉弄人。

例句:佢真系个搞鬼王,整晚整我吓!
2. 脑残 - 指一个人思维不清晰或行为愚蠢。

例句:佢嘅回答真系脑残,简直冇脑!
3. 搞笑 - 指令人发笑或滑稽的事物。

例句:呢个视频好搞笑,笑到我肚痛!
4. 讲死 - 意思是讲的夸张或太过分。

例句:你话咁多,我都听讲死啦!
5. 摇摆 - 指无法决定或犹豫不决。

例句:我唔可以摇摆,要快D决定!
粤语典故:
1. 纸上谈兵- 源自于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意思是只在纸上谈论而没有实际行动。

例句:唔好纸上谈兵,要付诸实践!
2. 吃闲饭 - 源自广东方言,指某人没有实际工作而靠别人养活。

例句:佢系个吃闲饭嘅人,无用之辈!
3. 真金不怕火炼- 意思是真正的金子不怕经历考验,比喻经受过困难和苦难的人更坚强。

例句:只有经历过磨砺的人才是真金不怕火炼。

4. 画蛇添足- 源自于《庄子·外物》中的故事,比喻做多余的事情或者在完美的事物上增加不必要的东西。

例句:你不要画蛇添足,这样反而弄巧成拙。

5. 井底之蛙- 源自于《列子·汤问》中的故事,比喻见识狭窄或者缺乏远见。

例句:你别再当井底之蛙了,要开阔眼界!。

粤语广东话谚语、俗语、俚语、歇后语杂贴文本20121128

粤语广东话谚语、俗语、俚语、歇后语杂贴文本20121128
鱼生粥——仅熟 老炆文鸭——得把嘴硬
沙湾灯笼——何苦(府) 食咗成担蒜头——好大口气
冇掩鸡笼——自出自入 大姑娘做媒——说人不说己
湿水麻绳——越缠越紧 蟒蛇遇箭猪——难缠
龙舟菩萨——衰神 阿贵买布——唔讲那笔
龙舟棍——顶衰神 乌蝇搂马尾—— 一拍两散
茅根竹——借(蔗)水 冇米粥——水汪汪(冇实际)
扭纹柴——难搞店 神仙过铁桥——包稳阵
阿奇生阿奇——奇上加奇
阿兰嫁阿瑞——累上加累(兰花和瑞香花均是有香气的花卉,放在一起则香气重叠了。)
洗脚不抹脚——是咁甩(该歇后语是形容人花钱没节制。)
返潮话梅(厨房阶砖)——又咸又湿
寒天饮凉水——点滴在心头 乌蝇遛马尾———一拍两散
五行缺金——冇钱 双门底卖古董——开天索价,落地还钱
社坛土地——冇瓦遮头 杀鸡取蛋—— 一次过
米水冲凉——糊涂涂 作揖抓脚背—— 一举两得
人生地不熟——唔对路 无息贷款—— 一还一,二还二
瓦筒领——包顶颈 上好沉香当烂柴——唔识货
屎坑石头——又臭又硬 香蕉树影——粗枝大叶
跑马射蚊须——十分眇茫 冇槟榔嚼唔出汁——事出有因
蓊菜文章——半通不通 茶楼搬家——另起炉灶
和尚担遮——无法(发)无天 肥婆坐屎塔——TUP TUP 撼(滴水不漏)
屎坑关刀——文(闻)又唔得,武(舞)又唔得。
纸扎下巴——口轻轻
塘边鹤——睇准嚟食 老鼠跌落天平——自己称自己
白糖炒凉瓜——同甘共苦 杉木灵牌——做唔得主
风扇底下倾偈——讲风凉话 反转猪肚——就系屎
升米浆条裤——硬梗(用一升的米磨成的米糊浆,泡出来的裤子太硬,比喻事情弄糟)
平洲奶妈——赚个肚(形容做某事没什么赚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担屎唔偷食:形容一个人非常老实在那个艰苦的岁月,经过“一大二公”,连自家茅厕的“黄白之物”都要交公分配。

而其时欠收连年,就想到多施肥保产量。

可是经济生活跟不上形式导致化肥生产产量不足。

农民连公家田,自留地施肥都成了问题。

于是各地农村公社组织社员成立挑肥队进城“担屎”去了(就连小孩子也在村头田间捡拾牛,狗粪便)以做救急。

其后当这些粪肥拿了回来,有些“私”字当头的会“偷”那么些给自家的自留地。

而老实人则一心为公,毫无此念头,便被人幽默的冠以“担屎都不知偷食”的美名了。

“混吉”过去一些小饭馆在客人光顾时,先免费奉上一碗清汤,然后再请客人点菜,以此招揽顾客。

这碗“清”汤的内容如何,可想而知,大概只有一点点味道而已。

由于没有具体内容,所以叫“空汤”。

因为粤语“空”与“凶”同音,对“空”字是十分忌讳的,于是凡“空”必改称“吉”,于是“空汤”就成了“吉汤”了。

虽然“吉汤”没什么内容,但上面漂浮着的一些油星和一点肉味鲜味,对于那些生计无着的穷朋友来说,却仍然有着相当的吸引力。

就算混不上饭吃,混碗“吉汤”也暖暖肚子吧。

于是他们进入这些小饭馆大模大样地坐下,待“吉汤”奉上,一口气喝了,趁伙计不注意时溜之大吉。

对于这种行为,店家也无可奈何,因为汤是免费的,只好骂一声“混吉”作罢。

“巴闭”溯源广府话里面有一个特别的词语,叫“巴闭”。

我们经常会听到类似的话:“唔好以为你读多几年书就好巴闭啊!”这里“巴闭”解作“有本事、能干、了不起”;“小小事,唔使搞到咁巴闭、咁大阵像啦!”这里“巴闭”作副词用,表“程度深”、“严重”、“紧张”、“隆重”等意思,含有小题大作、极力铺张渲染的意味;“本来我一个人搞得掂,使乜叫成村人来咁巴闭喔!”这里“巴闭”指劳师动众。

关于“巴闭”一词,许多人误以为是一个外来词,是音译过来的。

其实,它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古汉语词汇。

“巴闭”实为宋元时期一个流行词语“巴鼻”的衍变,这种写法在文献上可见。

但是借字写音,无法拆分来解释,那它的本字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应该是“把柄”二字。

此词在今天的现代汉语词典里面,解作“被别人得到的做错事的凭据,以此可相要挟”,有点贬义色彩。

但在古时,“把柄”单纯就是指“根据”、“凭据”,并没有特指是不好的东西。

《说文解字》中有:“把,握也。

”“柄,柯也。

”柯,即指斧柄。

“把”、“柄”合起来,就是“有把握”的意思。

“有把柄”就是“有所把握,有所凭借”之意。

后引申出“有本事”的意思,属于形容词性。

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及流传,使“巴柄”的“柄”字鼻音脱落,人们便渐渐使用“巴鼻”“把臂”等代之,而传至广府一带后逐渐变成专指“有本事”的形容词,而同时词中的“鼻”、“臂”等音亦归于“一统”,全部变成“关闭”的“闭”这个音。

于是,在书写时,广府人便借字写音地用“巴闭”二字来表达“有本事”这个意思了。

后来,经过长期的语言发展,广府人更是逐步赋予“巴闭”除“有本事”以外的其他意思了。

“老衬”民国时期有一本省港流行的故事书《鬼才伦文叙》,署名系衬叔著。

该书故事情节多系酒色才气之间斗智输赢的描述。

其精妙之处是赢者不但得益、更令输者不敢声张,自认倒霉。

凡看过此书或听过此故事的人,在人情世故上多了一个“揾人着数”(占便宜)的心眼(或可叫精明、也可叫古惑),而被人占便宜的人将责任归咎于始作俑者--衬叔,衬叔一把年纪,就被尊称为老衬,故将那一群占人便宜者称为老衬底了。

继而就有坊间口语,被人占便宜者系“正老衬”,要占人便宜者叫“揾老衬”。

“牙烟”——非常危险粤语里面的「牙烟」,正确写法是「牙烟」?「崖烟」?还是「崖庵」?①「牙烟」这两个字当然没有意思,所以通常认为系「崖烟」:有烟当然有屋,崖边有屋当然就危险了。

②但更加有意思的本字可能是「崖广(庵)」。

《说文》:「庵,因庵为屋(注一)……读若俨然之俨。

鱼俭切」。

《广韵》:「庵,因岩为屋」,即「依山崖所建造的房屋」。

呃鬼食豆腐话说很久以前有一个书生,他的口才非常犀利,而骗人的功夫更是毫不含糊。

有一晚,有一只饿鬼飘到了他的家,这只饿鬼已经很久没有吃人了,要把这书生吃掉。

书生当然不甘让鬼就这样吃掉他,于是就对这只鬼说:"你要吃我没办法,可是我已经很多天没有洗澡了,我的肉又酸又臭,只会倒你胃口。

不如,你吃我那锅里的豆腐吧,豆腐比我的肉可是嫩多了。

"谁知这是只笨鬼,果然对他的话信以为真,就把豆腐给吃掉了,吃完还直说豆腐好吃。

吃完豆腐的笨鬼很满意的就走了,书生得以保住自己的小命。

第二天,书生就把他的经历添油加醋的告诉村里的村民。

村民们无不佩服:"你啊,真是连鬼都让你骗到不吃人,改吃豆腐了。

"后来,这个传说传来开来,到现在,所以说:"你呃鬼食豆腐啊?"意思就是对你的话极之不信任,让你别把他当做傻瓜了。

“倒米”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米”是南方人的主粮食之一,米在以前即财富,把米倒掉了,把贵重的反而倒掉了。

延伸指“帮倒忙”,也作“捣乱、搞破坏”讲,多作形容词用,现在更是发展到指黑色幽默,舍本逐末的冷笑话或是无厘头且无意义的行为。

粤语有句话叫“食嘢唔做嘢,做嘢打烂嘢”,意思是光吃不做,做事情又做错,其意思与倒米接近。

二:古时候,中国人通常用米作为占卜的酬劳。

灵媒又称为问米婆,她们就是以米作为问米的酬劳。

“得米”有搞掂、获取、达成目的的意思,“依次真系天时地利人和,噉就得米了。

”后来也引申为通过欺骗而达到愿望:“宜家啲人好精,唔系咁容易得米了。

”得米是赚到了,反过来就是“倒米”,指败家、赶客、拆台,所有破坏了赚钱或者成功的好事的行为都是“倒米”。

擒青——形容人心急。

南方舞狮,少不了“采青”。

所谓“青”,就是把一封利市,绑在一棵生菜上。

“青”有“高青”、“水青”与“蟹青”之分。

“高青”是把“青”吊得高高的,“水青”是把它放在水盆中,“蟹青”是用圆盘盖着。

采青一定要经过“见青”、“惊青”、“采青”、“碎青”、“吐青”等配以鼓点的舞步动作,程序不能错乱。

如果随便舞几下狮子,就将“青”取去,定会贻笑大方,被嘲为“擒青”。

“顶栊”——“最尽”或“极其量”的意思。

“顶栊”一词,来自戏行术语,最原先的“顶栊”,是戏院满座的意思。

早期南方的戏院,依照中国古老大屋的规格建成,只有地下一层堂座,并无二楼;堂座最前台上是银幕(可以卷起,改做大戏的),台下便是两排座位,中间有行人道,最后面便是入口,而入口处,有两边木堂栊,即用圆木条做成的横栅,好比现今我们新房子的铁闸,晚间作防盗之用的。

以前的戏院,除座位票之外,也有企位票(即可站着看戏),当人多入场,站到紧贴入口的木栊处时,这便是“顶栊”了!“得戚”——用來形容有所恃而行为过分的人。

得戚的正确写法应该是「得敕」----「敕」是皇帝的命令,「得敕」等于奉圣旨而行,喻其得意洋洋、蛮横无我理,旁人莫可奈何。

这个用语十分传神。

“鬼马”鬼马,在古代还真有这么一个词。

唐杜甫《草堂》诗:“鬼妾与鬼马,色悲充尔娱。

”诗中的“鬼马”有两个解释,一个说是死后留下来的马;一个说是陪葬的马。

但无论哪个解释,都与粤语中的“鬼马”无关。

粤语中的“鬼马”其实是“鬼脉”一词的音转。

鬼脉指隐秘的山脉,鬼义有难于估计的意思,引申成为描写诡秘、荒诞。

现代的意思更类同于“机灵古怪”、“搞怪”,最贴近的词条是“鬼怪”。

鬼马也有神秘难测之意,有趣而难于估计,有所谓“鬼五马六”,即诡秘之意。

“犀飞利”——"厉害"的意思,常用"犀利"来形容。

但这个说法的出处,居然是出自一个外国钢笔的牌子.世界三大名笔:sheaffer(犀飞利)--美国,lewis edson waterman(威迪文)--法国,montblanc(万宝龙)--德国.其中,犀飞利创办于1913年,1945年联合国宪章最后定案,犀飞利为联合国指定签字笔,各国代表均以它签署,写下历史新篇章;1951年美日和平条约于三藩市签订,随后日本还和另外48个国家签了相同和约,美国国务卿和日本首相,均以犀飞利笔签约。

至于多届美国总统把犀飞利当作专用笔更不用提了。

在40年代的香港和广东,能够用的起这个牌子钢笔的人士,自然是非富即贵,故此如果有人看到朋友的口袋里插着一支这种笔,都会赞叹"犀飞利"!--(你好厉害哦!)久而久之,就变成形容"很厉害"的一种代名词.时间长了,一般简化为"犀利",但现在香港说"犀飞利"的也很多。

炒鱿鱼——失业,或者美其名曰“待业”、“下岗”,。

炒鱿鱼其实在粤菜中也算得上一道可口的佳肴,为什么会与打破饭碗混为一谈呢?据说是因为以前雇工一般都是寄住在主人家或雇主家,一旦被开除,则卷着被子、席子,头耷耷地离开的情景使人联想到鱿鱼被炒得蜷缩卷曲的样子,故取名“炒鱿鱼”。

老細——做生意的老板。

此词来源于香港,在日军占领香港的三年零八个月期间,因大陆跑去香港逃避战火的人越来越多,日军规定各做生意的商铺(一般民居有否此规定不清楚)皆需把寄住在铺内的人口以一块牌子列名出来,挂在铺外,而店老板则加上“世带主”字样(世代主在日文里是户主的意思吗?可能是)。

每逢日军巡查,有汉奸做翻译,一入铺内,就喊“老世係边度?”后來「老世」(老細)便成為了「老闆」的同意词,但不带贬义。

疍家鸡睇水——得个望这是粤语里面的一个歇后语,疍家(正体字为蜑,标准汉语为dàn;亦作蛋家、艇家、水上人等)是广东、广西和福建一带一种以船为家的渔民。

属于汉族,但不属于汉族中的广府民系,而是一支特有的、濒临消失的民系。

由于常年生活在游船上,他们的脚同生活在陆地上的人略有差别。

这个歇后语就是说疍家人他们船上生活的鸡,只能整天看着河边的水,可望而不可及。

“老窦(老豆)”——父亲,爸爸。

现在大多数梧州人都喜欢称自己父亲为“老窦”,究竟从何而来?这是引用了“五代”人窦禹钧教子有方,后来五子登科的故事,以表示对父亲极端尊崇。

三字经中也有“窦燕山,教五子,名俱扬”的说法。

窦燕山,姓窦名禹钧,燕山是他的出生地,官居右谏议大夫。

窦禹钧操守清廉,当仁不让。

建义塾,请名儒以教贫士,尤其教子有方,五子(长仪、次俨、三侃、四俑、五僖)经他悉心教养,皆出仕成名,号为窦氏”五龙”。

明清以后,《三字经》这本儿童启蒙必读的教材问世。

自此,书中的典故脍炙人口,广泛流传。

于是,窦燕山成为世人景仰的”模范父亲”,人们往往把教子有方的“父亲”喻为“老窦”。

“孤寒”——“小气”、“不大方”、“吝啬”孤寒的词源要追溯到魏晋南北朝,那是一个士族势力鼎盛的时代。

士族即家族中既有人做大官、又有人做经师的大家族。

而无人做大官做经师的小家族则被称为“寒门”。

寒门势单力弱,一旦有事,便显得孤独无助,所以自感“孤寒”。

孤寒这两个字,是对那些寒门小族的概括,出身孤寒小族的人,场面自然没大族人见得那么多,出手自然不像大族人那么大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