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如何传入西藏

合集下载

发生在西藏的历史故事

发生在西藏的历史故事

发生在西藏的历史故事西藏是一个神秘的地方,这里有宏伟壮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民族文化。

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很多历史故事,其中一些被传颂至今。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其中几个经典故事。

1. 弘一法师传经之路弘一法师是中国著名的佛教高僧,曾经也访问过西藏。

在他的一次西藏之行中,他与当地佛教界人士交流甚密。

可是他发现当地很多寺庙都没有基本的佛教典籍,因此他决定将自己的佛经送到西藏。

为了将佛经送到西藏,他亲自带着佛经一路跋涉,越过了雪山,穿过了沙漠,走过了草原。

经过数次波折,他终于将佛经成功地传到了西藏。

他这样的奉献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当地人民,成为了当地人们心中的一位圣人。

2. 林则徐的西藏之旅林则徐是清朝的一位官员,他充满了对西藏的好奇心。

于是,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两次前往西藏探险。

在他的第一次探险中,他发现了草原上的许多珍贵野生动物,还探寻到了许多有趣的佛教文化。

在之后的第二次旅行中,林则徐亲身经历了西藏的百态。

他深刻地体会到了当地人民的艰苦生活,也惊叹于那里的寺庙文化的壮丽和神秘。

这次西藏之旅让林则徐更深刻地认识了西藏并为中国官员对西藏的规划作出了很多贡献。

3. 冰川下的寺庙位于拉萨周围的多部又称“雪域之花”。

在多部附近,有一处令人神往的寺庙,它是由石头和大理石建造的。

最特别的是它造型奇特,“藏文”上写着“显密贺慈善寺”。

这里有路径崎岖的小山丘,也有行人枕着云彩,穿过幽静的林丛。

万马奔腾的景象,多摩尼的万世灯火,甚至还有从野狗散步来的机会。

这座寺庙是被几百年的时间深埋在冰川下的。

直到20世纪初,一位叫做·列苏地的人在一次旅游途中发现了它。

不久之后,这个秘密被传开,这个古老的寺庙重新光大了起来。

4. 希庆司夫妇的传奇希庆是一位美国传教士,娶了藏族姑娘扎西帕。

两人跨越了种族和文化的沟壑,在爱情的道路上相互扶持,最终走向了幸福生活。

他们在西藏土地上久经风雨,为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贡献。

希庆还曾癌症后从美国来到西藏昌都,定居在当地,频繁地开展救助和传教活动。

布达拉宫与藏传佛教的紧密联系

布达拉宫与藏传佛教的紧密联系

布达拉宫与藏传佛教的紧密联系布达拉宫是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一座宏伟建筑,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代宫殿。

作为西藏的地标建筑,布达拉宫与藏传佛教有着紧密的联系,既是佛教寺庙,又是宗教、文化、政治的象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布达拉宫与藏传佛教之间的深刻关联。

一、佛教与西藏要理解布达拉宫与藏传佛教的关系,首先需要了解佛教在西藏的传播历史。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的印度,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传播到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

佛教最早在吐蕃王朝时期传入西藏地区,成为当地人民信仰和生活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西藏逐渐演化为一种与当地文化相结合的宗教形式,即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是佛教的一个分支,融合了印度佛教、中国佛教和当地宗教信仰的元素。

它在西藏得到广泛传播,并成为西藏地区的主要宗教。

在布达拉宫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藏传佛教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影响作用。

二、布达拉宫的建立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最初是为吐蕃王朝的统治者所建。

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政权,也是佛教在西藏传播的推手。

布达拉宫的建立标志着佛教在吐蕃王朝的正式承认和支持。

作为佛教建筑,布达拉宫的设计和布局充满了佛教的象征意义。

宫殿主体建筑是金顶白墙,象征佛教中的“光明”和“智慧”。

宫殿内部供奉着众多佛像和佛教文物,如释迦牟尼、观音菩萨等。

这些佛像和文物不仅是信仰的对象,也是佛教教义的体现。

三、布达拉宫的宗教活动布达拉宫是西藏最重要的佛教寺庙之一,每年吸引着大量信徒和游客。

寺庙内举行各种佛教仪式和活动,如法会、念珠、经书梵呗等。

这些活动不仅满足信徒们的精神需求,也是佛教教义的传承和弘扬。

在布达拉宫的顶层,有一间特殊的殿堂——佛顶宫。

据说这里供奉着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是无数信众前来朝拜的圣地。

每年的正月初一,佛顶宫会举行重要的仪式,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信徒和朝圣者。

这些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布达拉宫与藏传佛教之间的联系,也是佛教信仰的重要宣扬。

四、布达拉宫的文化影响除了宗教活动,布达拉宫还对西藏的艺术、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藏唐代时的宗教文化

西藏唐代时的宗教文化

西藏唐代时的宗教文化在唐代时期,西藏的宗教文化达到了一个巅峰。

这个时期,佛教在西藏开始流行起来,并逐渐融入到当地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中。

西藏唐代时的宗教文化对于后来的西藏佛教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西藏佛教最早传入西藏是在唐朝初期。

当时,唐朝政府为了打击异族势力,积极推行佛教,希望通过佛教来巩固统治。

在此背景下,佛教传入西藏成为了一种政治需要。

唐王朝派遣了一些高僧到西藏传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禅宗高僧羊角哇。

他的到来,标志着佛教在西藏开始落地生根。

二、佛教在西藏的传播在唐代时期,佛教在西藏得到了迅速传播和发展。

一方面,当时的政府给予了佛教宗教自由,并为佛教建立了大量的寺庙和寺院。

这些寺庙成为了佛教传播的场所,吸引了大量信众。

另一方面,西藏的地理环境与宗教氛围也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西藏有许多圣山和神湖,这些自然景观成为了佛教修行者的禅定场所,吸引了大量的僧侣前来修行。

三、唐代时期的佛教文化1.寺庙建筑唐代时期的佛教寺庙建筑在西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寺庙通常由多层的建筑组成,每层都有独特的功能。

最底层是供奉佛像和诵经的场所,中间层是僧侣居住和修行的地方,最上层则是用于举行佛事和仪式的殿堂。

寺庙建筑的特点是宏伟壮观,以藏式建筑风格为主,融合了唐代的艺术元素,展现了唐代时期的宗教文化。

2.翻译经典唐代是西藏佛教典籍翻译的黄金时期。

当时的僧侣们大量翻译了佛经和佛教论著,使得西藏拥有了丰富的佛教文献。

这些翻译经典的出现,不仅丰富了西藏佛教学术,也加深了西藏与其他佛教中心的联系。

翻译经典对于后来的西藏佛教研究和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壁画艺术唐代时期,西藏的佛教寺庙大量绘制了壁画,成为了西藏艺术的瑰宝。

这些壁画以佛教故事和人物为主题,绘制技法独特,色彩鲜艳,具有强烈的宗教氛围。

唐代的壁画艺术不仅体现了宗教信仰,也是西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宗教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西藏唐代时的宗教文化对当地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佛教外传的时间、路线及原因

佛教外传的时间、路线及原因

佛教外传的时间、路线及原因考点:佛教外传的时间、路线及原因1.佛教外传的时间和路线时间: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在位时,佛教向印度以外传播。

(佛教在西汉末年即公元前后传⼊中国)。

路线:向北,经中亚地区传到中国⼤部分地区,以后⼜从中国传到朝鲜、⽇本和越南等国;向南,传⼊斯⾥兰卡、泰国、缅甸等国和我国境内傣族地区。

2.佛教得以传播的原因:①佛教教义对渴望解除苦难的劳苦⼤众有很⼤的吸引⼒;②其忍耐服从的说教,适应了统治者加强统治的需要,得到统治者⼤⼒扶持。

易错微析1.佛教外传的路线易错:向北:中亚→中国→朝鲜→⽇本和越南等国。

向南:斯⾥兰卡→泰国→缅甸→我国境内傣族地区。

2.与佛教有关的节⽇易错:与佛教有关的节⽇:“浴佛节”“成道节”“涅槃节”。

例题1 下边⽰意图描述的是()A.佛教外传的路线B.亚历⼭⼤东征的路线C.伊斯兰教传播的路线D.马可?波罗来华的路线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对佛教传播路线的识记能⼒。

佛教向外传播主要有两个⽅向:⼀是向北经过中亚传⼊中国、朝鲜、⽇本和越南等,⼆是向南传⼊斯⾥兰卡、泰国等,故选A。

例题2 下列节⽇中与佛教有关的是()A.复活节B.圣诞节C.开斋节D.浴佛节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与佛教有关的节⽇。

复活节与圣诞节与基督教有关,开斋节与伊斯兰教有关,浴佛节与佛教有关,故选D。

1.古印度是世界⽂明的发源地之⼀,下列与古印度⽆关的是()A B C D2.谁在位时,佛教开始从古代印度向外传播()A.汉谟拉⽐B.亚历⼭⼤C.伯利克⾥D.阿育王3.印度佛教有很⼤发展,并向外传播是在()A.公元前6世纪B.1世纪C.7世纪D.公元前3世纪4.西汉末年,佛教传⼊我国中原地区。

佛教传⼊中国后,很快受到我国封建统治者的欢和扶持,这主要是因为()A.佛教认为灵魂可以脱离⾁体永远存在B.佛教为统治者炼制丹药,使他们得法成佛C.佛教奉劝⼈们今⽣忍受苦难,来世可⾏幸福D.佛教告诉统治者长⽣不⽼的办法1.D解析:A是观⾳,与佛教有关,B是印度的种姓制度,C是印度⼈发明的阿拉伯数字,这三项都与印度有关。

藏地文化的知识点

藏地文化的知识点

藏地文化的知识点藏地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之一,它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从藏地文化的历史渊源、宗教信仰、艺术表达和民俗传统等方面介绍藏地文化的知识点。

一、历史渊源藏地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当时藏族首领赞普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公主文成公主,从而使佛教传入藏区。

这一事件标志着藏地文化与佛教的深度结合,也为后来的藏传佛教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此后,藏地历经多个朝代的更迭,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

二、宗教信仰藏地文化的核心是藏传佛教,它对藏族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藏传佛教强调修行和慈悲,崇尚智慧和觉悟。

在藏地,寺庙和佛塔遍布山间,僧侣和信徒们虔诚地进行礼佛和念经。

藏传佛教的教义和仪式贯穿了藏族人民的生活,成为他们信仰和精神支柱。

三、艺术表达藏地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而闻名于世。

藏族人民善于雕刻、绘画和刺绣,他们创作出了许多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例如,藏式唐卡是一种以绘画为主的艺术形式,它以鲜艳的色彩和复杂的图案展现佛教故事和神话传说。

此外,藏族人民还擅长制作银饰、木雕和石雕等工艺品,这些艺术品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四、民俗传统藏地文化中的民俗传统丰富多样,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例如,藏族人民喜欢举办各种盛大的节日庆典,如藏历新年(洛桑节)和谢神节等。

在这些节日中,人们会进行舞蹈、歌唱和藏戏等表演,同时还会进行祭祀和祈福活动。

此外,藏族人民还保留着许多独特的传统习俗,如藏式婚礼和葬礼等,这些习俗体现了他们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和崇尚。

总结:藏地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之一,它源远流长,深深烙印在藏族人民的心中。

历史渊源、宗教信仰、艺术表达和民俗传统等方面都构成了藏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了解和传承藏地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同时也能够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藏传佛教浅说

藏传佛教浅说

AppreciatION说起藏传佛教,相信很多人都感到很神秘,大多是只闻其名,对藏传佛教的情况不甚了解。

通过这篇文章,向大家做一些简单介绍。

一、藏传佛教的起源藏传佛教又叫西藏佛教,是汉传佛教和印度佛教传入西藏地区以后,和西藏本土的原始宗教本教,相互融合、相互包容后的形态。

因为这一派系的佛教特别重视密宗,视密宗为其精髓,因此又称为藏密。

藏传佛教和流传于汉族地区的汉传佛教以及流传于中国西南边疆地区和东南亚地区的南传佛教,同源但流派不同,所以人们到藏传佛教寺院的时候会觉得既熟悉又陌生。

藏传佛教所修习的经典及义理都和汉传佛教有很大的区别。

7世纪时,藏王松赞干布建立了统一的吐蕃政权,他的两位妻子——大唐的文成公主和尼泊尔的赤尊公主都信奉佛教,都携带了大量的佛教书籍和工匠入藏。

8世纪时,藏王赤松德赞先后迎请印度寂护和莲华生两位佛学大师入藏传播显宗和密宗佛教。

经过和西藏本土宗教本教的较量后,佛教占据了优势。

莲华生大师宣告,那些山神水怪以及本教里的各种神祇都被佛教降服,成为佛教中的神灵。

经过莲华生大师的改造,使得佛经中佛、菩萨、护法藏传佛教浅说李 莎鉴赏编辑|朱慧敏AppreciatION 鉴赏等各种神明的数量大大增加,一些本教里的祭祀及做法仪式也被吸收到佛教中来,再加上当时印度教对佛教的影响,在绘画、雕刻等方面出现了千奇百怪的形象,或是多手多足,或是牛头马面形象怪诞,手持各种法器,坐骑也多是自然界和神话传说中的动物。

二、藏传佛教中的教派和重要祖师1.宁玛派。

宁玛派是藏传佛教中的早期教派,通称“旧译密咒派”,“宁玛”藏语意为“古”“旧”,该派以传承弘扬吐蕃时期译传的旧密咒为主,故称为“旧”;其法统与吐蕃时期的佛教有直接传承关系,历史渊源早于其他教派,故称为“古”。

宁玛派尊莲华生为创始人,主要修习密宗,因为这派的僧人习惯戴红帽,又称为红教。

宁玛派著名的寺庙有西藏的多吉扎寺、敏珠林寺,四川的噶托寺、竹庆寺、白玉寺、协庆等。

佛教在西藏与东南亚的传承与发展

佛教在西藏与东南亚的传承与发展

佛教在西藏与东南亚的传承与发展佛教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宗教,对于世界各地的人们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中,西藏和东南亚地区是佛教的重要传承与发展地。

本文将探讨佛教在这两个地区的历史、传承和发展情况。

西藏,作为全球最重要的佛教中心之一,佛教的传入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

传统上认为,公元7世纪初,印度僧人传授佛教教义给当时的吐蕃王松赞干布,奠定了佛教在西藏的基础。

此后,佛教逐渐在西藏社会中扎根,并逐渐发展成为西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西藏的寺庙中,精美的佛像、雄伟的佛塔和壮丽的壁画构成了独特的佛教艺术风格。

西藏佛教注重修行和修行者的个人体验,以及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此外,西藏的宗教节日和僧人的仪式也为佛教信徒提供了与神圣接触的机会。

在东南亚,佛教的传入始于公元3世纪。

印度的棉兰禅师传播佛教教义至今已有较长的历史。

东南亚地区的佛教发展多样,尤以泰国、斯里兰卡和缅甸的传承最为活跃。

泰国的佛教有着独特的特色,它融合了印度佛教的教义、斯里兰卡学派的教义和当地的民俗宗教。

泰国寺庙被广泛分布于城市和乡村,成为社会与文化的重要中心。

在斯里兰卡,佛教修行的重点在于培养智慧和慈悲心,其特色是僧侣在寺庙中修行和传承佛法。

缅甸的佛教以宗教的纯洁和高度虔诚著称,静态的佛像和壮丽的佛塔在这片土地上遍地开花,彰显了佛教的重要地位。

尽管佛教在西藏和东南亚有着相似之处,但在传承和发展上,这两个地区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

西藏主要的佛教学派是格鲁派和萨迦派,而东南亚则有上座部派、大乘佛教和毗尼传统等。

不同的学派和传承在佛教教义和修行方法上有着各自的特色。

此外,宗教与政治的关系也会对佛教在不同地区的发展产生影响。

西藏的佛教发展深受政治的干预,而东南亚的佛教在传统上与政治保持一定的距离。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佛教在西藏和东南亚地区的发展也面临着各种挑战。

一方面,城市化和现代化带来的新思潮对佛教的传承和实践提出了新的问题。

另一方面,佛教在年轻一代中的流失也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略谈藏传佛教发展史

略谈藏传佛教发展史

略谈藏传佛教发展史公元七世纪佛教传入藏区后,音乐、舞蹈、绘画、雕刻、天文历算、医学、思想等方面藏族原有的文化基础上添加了不少色彩,佛教传入藏区时虽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在赞普和译师、从印度请来的大师们的不断努力下,最终于成功的传入了藏区,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上两百多名著名译师的翻译工作和僧人们的刻苦学习而形成了世上独一无二的藏传佛教。

關键词:藏传佛教;派别;历史本文章通过藏前宏期和后宏期分两打阶段来介绍藏传佛教。

一、佛教前宏期佛教前宏期可分为初期、发展期、成熟期和灭亡期。

1.初期《土观宗派源流》里记载:“自从最初藏王聂赤赞普起到朗日松赞之间,约传二六代,还没有佛教之名,在号称为普贤化生的拉妥妥日宁赞(第二十八代赞普,约公元二世时间)时,始从天空降下《诸佛菩萨名称经》等经书于王宫项,当时还无人能了解此等经义,逐命名为“玄密神物”供祀起来,这是藏地仅有佛法之始”。

2.发展期藏王松赞干布(公元617-650)派大臣吐米桑布扎(618-?)前往印度学习梵文,吐米桑布扎智慧过人,在七年时间里精通梵文,回藏后创造了藏文,翻译了《华严》等诸大乘经藏,赞普颂赞干布先后从尼泊尔和大唐迎请了两尊八岁和十二岁释迦摩尼等生像,并修建大昭寺和小昭寺,代表着佛教发展期的开始。

3.成熟期法王赤松德赞(755-797)时期迎请静命堪布和莲花生大师,修建藏区第一座寺院一一桑耶寺,毗卢遮那等予试七人出家,从那开始藏区有了僧人。

这时候有很多藏梵精通的大译师,专门修建了翻译学校,严格的译了许多各种显密经。

静命堪布主要负责讲从律藏到中观,莲花生大师为少数有根器的人传密宗。

当时赞普大力支持僧人,法律明确规定不尊重僧人者严惩。

4.灭亡期四十二代赞普朗达玛(836-842)时,上任的法王们为了弘扬佛教僧人给予了特殊待遇,因此藏区寺院和僧人日月增加,朗达玛认为这样下去藏区的军事实力和生产实力严重下降,为此他有了消灭佛教想法,让僧人还俗、销毁经书等全藏区的佛教十分严重的毁坏,这时,在扎叶巴(今拉萨市达孜县境内)修行的拉隆巴多来拉萨射死了朗达玛,事后逃亡青海继续修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如何传入西藏
阿育王时代,佛教鼎盛,皇亲贵富之族纷纷奉养寺庙,此时寺庙开始偏重学术研究。

以那烂陀佛学院最为著名,鼎盛时藏书900万册,僧人学者近2万人。

寺庙各门都有大学者安守,想进去需通过严格的考试,比考牛津、哈佛难多了。

但只要能进入佛学院,那里不仅教授宗教和哲学科目,还有艺术学院、医学院、建筑系、农业系等学科,但是因为太重学术研究,法师们日常都在辩经与讨论,所以慢慢与社会及百姓脱节。

公元11世纪,信仰伊斯兰教的突厥人入侵北印度,大肆烧杀抢掠,摧毁佛教寺院和印度教庙宇,强迫“异教徒”接受“先知的宗教”。

此时的佛教既无下层根基又无上层支援,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突厥人攻入比哈尔和孟加拉,印度最后残存的佛教大寺:那烂陀寺、飞行寺和超岩寺等被洗劫一空,僧侣要么被杀,要么远走国外,使一些古印度珍贵的佛教经典得以保存。

此时传承1700余年的佛教在印度本土正逐渐消亡,到如今印度的佛教徒已不到千分之九。

突厥人入侵后,很多印度高僧大德翻过喜马拉雅山到达西藏。

佛教传入中国内地两千多年,传入藏区才1300多年。

松赞干布迎娶来自大唐的文成公主和来自尼泊尔的赤尊公主,这两位公主都是非常虔诚的佛教徒,随着她们入藏,佛教开始传入西藏。

为改变吐蕃人没有文字、靠刻木结绳记事的落后局面,松赞干布派出以大臣吞米桑布扎为首的16名贵族到印度求学,终于创制出藏文——世界上唯一因信仰而创的文字。

松赞干布颁布了“十善法律”,反映出统治者以佛教戒律为准绳,在国家社会安定、人民生产生活等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第37任赞普赤松德赞,13岁就登基了,他与母亲,来自大唐的金城公主,都是虔诚的佛教徒。

赤松德赞将印度著名的静命大师和莲花生大师迎请到藏区。

静命大师剃度了七个贵族子弟,史称七觉士,藏人出家始自于此。

后来,又剃度官民子弟三百余人,出家受戒;选拔优秀的僧人出国学习梵文,翻译经典,不仅学佛法,还学医学、天文学、心算学,建筑学等学科。

在《大藏经》的各个经典中,第一句一定是梵文,为表此经非自创,还要介绍这本经典属于经律论三藏哪部分,祈祷的方式也不同。

最后一页里,会记录由印度和西藏的哪些大师翻译与校对。

就这样,佛教的学修制度,源源不断从印度输入西藏。

特别是十一世纪突厥入侵印度时,西藏成为印度高僧大德继续弘法利生的最佳目的地之一。

现在藏区大大小小的佛学院,都保留了那烂陀寺佛法教育的精华。

藏区所有的佛教学院都以教授大小五明为主,其中的“明”是指学修的科系。

大五明为: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内明等学科;小五明为:历算明、诗明、韵明、词明、戏曲明等学科。

大小五明统合为“十明”。

莲花生大师入藏之时,深知佛教要广弘兴盛,必须要与当地百姓紧密结合,于是带到藏区两种学修制度,一是出家人在寺庙修行的制度;一是在家修行的居士制度。

现在内地很多人搞不清,为什么有的喇嘛可以结婚?误解的原因在衣服上,其实在藏区有一批没有出家的修行人,被称为咒士他们也能穿喇嘛裙,这是沿袭古印度佛教徒的穿着。

努力修行的在家咒士,在寺庙有法会时也可以参加,参加完修行,回到家如大众一般生活,结婚生子都很自然,因为他们是居士,但是他们无法披上僧袍。

什么是僧人的穿着呢?有一次,佛陀在灵鹫山往下望,秋天稻谷成熟,金灿灿一片。

这时有弟子请问佛陀,“现在僧俗二众的衣服都一样,如何衣辨哪个是出家人?”佛陀指着山下金色的稻谷田开示说,“仿’田相’制衣吧。

”这表示僧众可为众生的福田。

所以现在僧服呈黄色,且有如田地畦陇的纵横纹路,这是只有出家人才可以披上的。

如果一个人只穿了像喇嘛一样的红裙子和红色披单,并不表示他一定是出家人。

如果修行特别好,也可能成为僧众的老师,这就是大瑜伽士。

可以不剃头,可以当师父,就像八大菩萨,虽然披头散发,穿金戴银,但却是人天的导师,众生所依。

既有严谨的佛学院教导僧人的制度;又有与老百姓相结合的在家修行制度;藏传佛教传承了古印度佛陀教法的精髓,并在1300多年的时间,让佛法在藏地得以保存与发扬光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