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2课《古诗两首》第二课时|部编版
《古诗三首》(第2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清明》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
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清明时节,孤身行路时的感受和心情。
大致的意思是:清明节这一天,细雨纷纷。
赶路的人心里更加增添了一份愁苦,简直是失魂落魄。
他向牧童询问附近哪儿有酒馆,牧童伸手指了指遥远的杏花深处的小村庄。
前两句写出了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以及路上那些上坟祭扫人的心情。
诗句中的“魂”指的是情绪、心情等,“断魂”说明“路上行人”的心中有着强烈的哀伤。
后两句写“断魂”的行人,想打听一下哪里有酒家,因为他想歇歇脚,避避雨,顺便小饮几杯酒,暖暖身子,也借酒浇愁,暂时除去一些心中的烦忧。
那么他是向谁“借问”的?能不能找到酒家呢?“牧童遥指杏花村”揭示了答案,原来他是在向牧童问路。
句中的“遥”是“遥远”的意思,可以理解成“远远地就能看见”,意思是行人顺着牧童手指的方向,可以看见远处的林梢,有酒旗招展。
《清明》这首诗用十分平白的语言,流畅自如地描绘出生动、感人的情景,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
农历的九月初九是重阳节。
“忆”是想念的意思。
重阳节那天,王维独自一人在外,非常思念家人,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自然而真切地表达出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感。
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逢重阳佳节就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个而生遗憾之情。
前两句中“异乡”指的是他乡,“异乡”和“异客”两个词语凸显了诗人在他乡的孤独感;“倍”是“加倍、更加”的意思,用得非常巧妙,表达出他平日对家乡也是念念不忘的,只是在重阳佳节,加倍地思念亲人。
诗人一开头就直接表达了自己孤身一人在他乡对亲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后两句,诗人不再写自己如何思念家乡,而是把目光投向了远方,想象着家乡的亲人们都佩戴着茱萸登高,却发现少了个人,他们该有多么遗憾啊!好像他自己的孤单寂寞不值得一提,亲人们的遗憾更需要去关心。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燕子,谁还记得它长什么
样呢?
2.齐背第 1 自然段。
3.这小家伙可真是活泼机灵。(板书:外形活泼)那它什么季节和我
们见面呢?
二、学习 2-4 自然段
1.课文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
2.为什么说春天是“光彩夺目”的呢?
3.自由朗读第 3 自然段,想象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四、巩固字、词,指导书写。 1. 出示本课词语。 2. 出示生字。 3. 师范写,并指导写字自己观察识记,集体点拨。 4. 师范写,学生书写练习。 【设计意图】 写字教学在发挥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同时,教师要给予适时的指导,, 是写字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五、作业 1.抄写好词佳句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燕子有一身( )的羽毛,一对( )的翅膀,还有一个( ) 的尾巴。 板书设计:
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背《咏柳》
2.出示《春日》插图:这是怎样的春天?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
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在这首诗中,诗人把春天描绘的绚丽而又迷人,
达到了绝妙的境界!
3.简介作者:朱熹,南宋理学家、教育家。
二、初读古诗。
1.自读古诗。
2.检查预习。
出示生字,正音。
指名朗读《春日》。
第 8 页 共 18 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课 题:3.荷花
第 1 课时
教学 目标
组内讨论形成教案: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的词语。
个人修改
教学 识字、朗读课文;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美丽小姑娘,立在水中央,身穿白衣衫,绿裙水上漾。”打一植 物(荷花) 【设计意图】 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今天咱们就一起去荷塘看荷花。(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 3.出示生词,指读,正音: 荷花、挨挨挤挤、莲蓬、饱胀、仿佛、衣裳、翩翩起舞、舞蹈、蜻蜓、 随风飘动 4.看了荷花,听了描述,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三、学习第 1-3 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在这三段中,你最喜欢哪一句? 2.交流重点句: (出示: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 可真了不起。) (1)在这一句中,作者把荷花池比作一幅画。这是一幅极富色彩且让 人赏心悦目的画儿,你来找一找,荷花池都有哪些色彩?(绿、白、嫩黄…… 色彩丰富) (2)荷花池的美景是由一株株荷花组成的,你来看看作者都描写了荷 花的哪些姿态?
(精品教案)《春日》讲课稿

(精品教案)《春日》讲课稿《春日》讲课稿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讲课稿,借助讲课稿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质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这么写讲课稿需要注意哪些咨询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伙儿整理的《春日》讲课稿,希翼可以帮助到大伙儿。
《春日》是一首表现喜欢、赞叹春天的千古名篇,作者宋代诗人朱熹。
春天来了,东风扑面,万千春群,作者兴致勃勃,去寻芳赏春。
以“胜日寻芳”开篇,奠定全篇欢跃之情,激发兴奋情感,再以“一时新”收束上联,表现春景来临之快范围之广,欢跃之情更上一层楼。
此刻作者已是满怀激情,千古赞春之词便脱口而出“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上联喜春,下联赞春,字字珠玑,步步升华,读者无别身临其境,涌现喜春爱春之情。
依照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了解有关诗人的文学常识。
3、能感情诵读、背诵默写诗歌。
4、明白诗句内容,想象画面,体味情感。
依照课文内容,我将本课教学重点确定为:能感情诵读、背诵默写诗歌。
依照学生实际事情,我将本课教学难点确定为:明白诗句内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味作者情感。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遵循“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原则,要紧采纳引导、点拨法。
学法上,我以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堂阅读课、读书课,要紧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索、自读自悟为主。
所以,我特殊注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中想象情境,体味意境。
并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尽可能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明白。
为达到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激情导入,以旧引新(二)、范读激趣,初读正音(三)、入诗境,悟诗情(四)、读诵深化,谈感觉,拓展阅读(五)、作业。
第一环节:激情导入,以旧引新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古诗博大精深的文化之美,我饱含深情地导入:“同学们,中国是世界上最灿烂精美的诗的国度,多少诗人光照千秋,多少名句千古流传,他们是历史天空最美的星辰,永久让我们惊叹赞叹!”老师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起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年级上语文第2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板书优秀教案

三年级上语文第2课《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板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掌握两首诗的背景知识,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情感。
三、教学难点1.两首诗的意境及情感表达。
2.古诗中的生僻字词。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a.向学生介绍两首古诗的诗人及创作背景。
b.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朗读节奏和韵律。
2.朗读与背诵a.老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朗读。
b.学生自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c.学生分组背诵,检查背诵效果。
3.理解诗句意思a.老师讲解重点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b.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意思。
4.课堂讨论a.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b.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深入挖掘诗句内涵。
5.拓展延伸a.学生分享其他类似题材的古诗。
b.老师讲解其他相关古诗的背景及意思。
b.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两首古诗,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解诗人及创作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2.在朗读和背诵环节,老师注重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和韵律。
3.在理解诗句意思环节,老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4.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课堂氛围。
5.拓展延伸环节,老师引导学生分享其他古诗,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a.对生僻字词的讲解还需加强,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
b.对学生的背诵要求要更高,确保学生能够熟练背诵。
c.在课堂讨论环节,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理解,避免一刀切。
六、板书设计1.课题:《古诗两首》2.诗人及创作背景3.诗句及意思4.拓展延伸七、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2.教学过程设计合理,环节紧凑。
3.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教学反思深刻,有利于教师成长。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1 古诗二首》优质教案(2课时)

1 古诗二首【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从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语言运用: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思维能力: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
审美创造:品味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
【课前解析】关注识字:本课11个生字中,“堤”的声母是“d”,学生容易误读为“提”,教师在教学时可将“堤—提—题”进行读音辨析。
“丝、裁”两个字均为平舌音,教师简单提示即可。
“柳”字的声母为前鼻音“l”,有些学生容易与后鼻音“n”混淆,注意“柳—牛”的读音区别。
本课生字以形声字为主,识记时要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自主识记。
字义的理解既可借助字形,也可结合语境。
关注写字:本课要写的8个字中,“诗、妆、绿”是左右结构,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其中“绿”的最后四笔为“点、提、撇、捺”;“趁”是半包围结构;“童、碧、丝、剪”是上下结构,要注意上下两部分的比例,以写得端正、平稳。
本课要求写的字,可以和熟字组成常用词语,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读读写写。
关注朗读:古诗教学应该将朗读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手段。
(1)范读引领,感受韵味。
范读最好是教师本人,也可以借助多媒体。
(2)自主练读,整体感知。
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朗读时间。
在反复、多次的朗读中,整体感受古诗的情感意绪。
(3)朗读展示,升华情感。
学生完成对内容的理解后,就要读出诗歌的味道。
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展示,如个别读、小组比赛读、男女生接读、师生对读。
【教学目标】1.认识“莺、拂”等11个生字,会写“诗、童”等8个字,积累“堤、柳”等生字拓展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莺、拂”等5个生字,会写“诗、童、趁”3个字。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1、燕子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14个生字,会认9个生字;理解“俊俏、吹拂、舒展、光荣夺目、百花争艳、波光粼粼”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3、通过课文中优美词句的理解,感受燕子的美,春光的美,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愉快的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4、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课文中优美词句的理解,感受燕子的美,春光的美,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愉快的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
课前预习:1、纯熟地朗读课文。
2、词语:俊俏、吹拂、舒展、伶俐第一课时课时目的:1、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纯熟地朗读课文。
3、初步掌握读懂长句子的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
1、老师念儿歌《春天多美妙》:小燕子,真乖巧,拖着一把小剪刀。
剪彩云,彩云飞,剪柳条,柳条摇。
一幅图画剪好了,春天风光多美妙。
2、同学们,春天,活泼得意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喜欢燕子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燕子》这篇课文。
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写的,请翻开书,谁来读读。
二、初读课文体会1、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注拼音的生字,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用手指在桌子上认真写几遍。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2、学生自学,老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
4、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这篇文章写确实实很美。
下面仔细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脑子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的。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再读这一段。
,考虑:这句话写了燕子哪些局部?它的羽毛、翅膀、尾巴是怎样的?4、句子中用“乌黑光滑、俊俏、剪刀似的”有什么作用?5、指导感情朗读这一段。
四、进展“画图、说话”训练,深化体会。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古诗三首》的内容,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描绘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韵律美,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古诗《春晓》、《静夜思》、《寻隐者不遇》。
2. 生字、新词的学习。
3. 诗句的理解与赏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古诗三首》的内容,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含义。
2. 教学难点:把握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古诗三首》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韵律美。
3. 朗读与感悟:学生自读《古诗三首》,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诗歌的意境。
4. 理解与赏析:讲解生字、新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韵律美。
5. 互动交流:学生分享对诗句的理解,讨论诗人的情感。
6. 背诵与描绘:学生背诵《古诗三首》,描绘诗中的画面。
7.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课后自主阅读其他古诗。
六、板书设计1. 《古诗三首》第二课时2. 内容:生字、新词;诗句的含义;诗人的情感;诗歌的韵律美。
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三首》。
2. 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三首》中的画面。
3. 收集其他喜欢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检查学生对《古诗三首》的理解和背诵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学生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收获,找出不足之处,制定改进措施。
总结:本节课通过学习《古诗三首》,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理解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朗读、感悟、描绘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2课《古诗两首》第2课时《春日》

教
版
三
年
级
下
册
语
文
2
古诗两首
《春
日》
[字词注释]
1 . 胜日: 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 这里是指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游春,踏青赏花,寻找优美的景 2 . 寻芳: 色。 3 .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 . 等闲:平常,随便,轻易,不用费心。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 . 东风:春风。
春天了,你有没有到郊外去踏春?春日美 好,出去走走,感受盎然的春意……
日 朱熹 胜 日 寻 芳 泗 水 滨, 无 边 光 景 一 时 新。 等 闲 识 得 东 风 面, 万 紫 千 红 总 是 春。
春
[思考讨论]
(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 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 ? (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 边光景一时新”)
练一练
春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早
“春”的名句
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城无处不飞花 红杏枝头春意闹 春到人间万物新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拓展:绘春
• 真好!今天读了朱熹的诗,我们仿佛来到了美丽的泗水河 边,春天似乎已来到我们的眼前,融入我们的心田。同学 们,春天是否到过你的家乡,到过你每天经过的小路旁, 小河边,田野上……是否也来到我们的新城学校?同学们 ,拿起笔,画画你心中的春天。
板书设计
春
• • •
日
(宋)朱熹 时间:胜日 地点:泗水滨 所见:无边风景 所想:春风面-------万紫千红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认识拓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是重难点。
教学准备:
收集两首古诗的有关资料;背诵春天的古诗。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学习《春日》)
一、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咏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学习《春日》,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四、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指名读诗旬,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旬来对答。
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焕然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
生:胜日寻芳渐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师: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
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四、背诵古诗。
(复习旧知;指导书写生字;交流占诗)
一、指名背诵《春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咏、碧、妆、裁、剪、滨、紫
2、出主识记字形,集体交流:
提醒: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旁;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
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剪,用刀来剪,下面是刀字;妆,梳妆,女人常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3、先描写观察重点笔画,再集体交流:
“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滨”字第七笔是一笔撇,不是两笔;“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丢掉一点。
三、书写练习。
四、拓展阅读: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互相交流,背诵。
作业:
背诵古诗给家人听,默写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