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相关的毕业论文

合集下载

专科药学毕业论文【5篇】

专科药学毕业论文【5篇】

专科药学毕业论文【5篇】转眼间大学生活即将结束,众所周知毕业生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人见人爱的我分享的5篇《专科药学毕业论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将不胜荣幸。

专科药学毕业论文篇一[关键词]中药师;临床药学服务;重要作用临床药学是临床工作与药学相互连接的纽带,两者之间的密切结合是提高医疗质量、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保障患者医疗安全的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临床药学已有近二三十年的历史,目前普遍存在进展较慢,发展不均衡等许多问题,临床药学的价值和重要性没有体现出来[1]。

中药师要为中医的临床工作提供更多、更新的药学服务,就要求中药师不断拓宽专业知识、熟悉现代管理的模式、规范药品的管理,还要不断研发新技术、新剂型,提高中药专业整体素质,充分密切配合临床工作,还要积极开展临床药师工作,全方位发展,才能为中医临床提供更好的支持[2]。

实践证明,临床药学的核心是“临床”,是医、药结合共同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途径,现代药学的服务模式是将药学与临床有机地结合,充分合理利用药学领域中的知识为临床诊断、治疗服务[3]。

其目的也就是要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

笔者就临床实际工作中的一些经验,讲述药学服务在临床药学活动中必须考虑的几点问题。

1 .中药师必须符合临床药学服务中的要求临床药学服务工作中,中药师必须具备广泛的知识,扎实的基本功,能应付一些突如其来的事件。

中药师是指国家在中药生产和中药流通领域实施执业中药师资格制度。

中药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业务能力,对中药材、中成药、中药饮片、中医药保健品的各个环节非常了解,对中药的原料、产地、炮制、保存等,通过实践工作,能够非常熟悉。

在医师和患者之间起到连接作用,能够协助医生在正确的时机为患者开具药物和剂量正确的处方,还要避免药物间不良相互作用,能够解决影响药物治疗的相关因素等方面的问题。

对于患者,能够帮助其充分了解处方的使用方法、药物的炮制和服用方法,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

药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三篇

药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三篇

范文一:中西药配伍禁忌探讨摘要:中西医结合发展的今天,怎样联用中西药才能增强疗效、避免产生不良反应,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已经成为困扰临床医师的问题,也是临床药师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就不恰当的中西药联用时药物所发生的理化性质的改变、药理变化,导致药物的治疗效果的降低、毒性反应的增加等问题进行总结讨论。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合理配伍用药安全引言:中西药配伍,已成为当今临床治疗的一个手段,中西药配伍,有此能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但有些却降低疗效或产生毒副反应,中药的应用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长期实践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中西药的配伍禁总在临床上却重视不够,常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

现从药理化学和药理学两方面讨论中西药的配伍禁忌。

一、理化性质改变。

导致疗效降低或毒性增加1、形成沉淀含有鞣质的地榆、石榴皮、五倍子、大黄等中药以及麻仁丸、利胆片等中成药与某些西药制剂联用会使其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如与四环素类、红霉素等甙类,麻黄素、阿托品等生物碱以及亚铁盐制剂、碳酸氢钠制剂联用会产生沉淀,影响吸收。

2、形成络合物含有槲皮素的中药柴胡、桑叶、槐角及含有这些中药的制剂与含各种金属离子的西药合用会形成络合物,影响吸收。

3、酸碱中和五昧子、女贞子等酸性中药与氧氧化铝、氨茶碱等碱性西药合用,煅龙骨、煅牡蛎、硼砂等碱性中药与胃蛋白酶合剂、乙酰水杨酸等酸性西药合用都会起中和反应,使药效降低甚至失去药效。

二、药理变化。

导致疗效降低或毒性增加1、药动学变化(1) 硼砂、海螵蛸、瓦楞子、皂角等碱性中药及其制剂与心得安、氯丙嗪、硫酸亚铁等联用会使其吸收降低,与奎宁、氯奎、强力霉素、新斯的明联用会使其从尿排出,促使血药浓度降低,与奎尼丁联用会导致排出减少,血药浓度增加而引起中毒。

⑵碱性中药如硼砂、煅牡蛎等,使尿液酸化药等解离增多,排泄加快,使作用时间和作用强度降低。

(3) 中西药配伍后,不同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不同,使药物的血药浓度有所变化,从而影响其组织结合。

药学毕业论文

药学毕业论文

药学毕业论文药学毕业论文5000字(精选8篇)药学是连接健康科学和化学科学的医疗保健行业,它承担着确保药品的安全和有效使用的职责。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药学毕业论文5000字,供大家参考。

药学毕业论文篇1一、实验室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一)规模较小实验室隶属于教研室,只供教研室开设的教学课程使用。

各个实验室自成体系,彼此独立分散,致使实验室在数量上不断膨胀,规模小,且重复建设多,综合优势难以形成;由于资金短缺,各实验室无法购买较高级的大型仪器设备,无力更新过时的设备,只能重复购置小型仪器设备,无法形成教学、科研上的综合优势。

这种管理体制落后、小而全、资源利用率低的实验室模式造成了人、财、物资源的重复投入,已无法适应现代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发展。

(二)实验室资源管理效率低,管理制度不明确实验室各种资源的使用、配置、统计与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用手工操作工作量会很大,而且准确性低,容易积压浪费。

特别是低值易耗品的耗材统计,不可能每学期采购的都刚好够用,手工账本无法体现出结余之后的进账,变成每次进账都几乎在写同样的内容。

(三)不重视实验室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以往的管理中,实验技术人员主要做辅助性工作,没有明确的工作量考核办法,现有的职称评定标准又很难认定他们的工作量;加上科研任务少,高水平的论文和科研成果难以产出,职称难以晋升,导致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职业发展动力;工作职责一刀切,分类管理措施不到位;实验技术人员的进修和业务培训一直得不到应有重视,缺乏系统的培养培训机制,发展严重受限,致使实验技术人员总体水平下降,跟不上教学改革发展需要。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对提高学校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制约。

二、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一)进行实验室重构整合,优化实验教学体系为了保障各项药学实验更有质量、更有效率地进行,应建立药学系精密仪器室,为师生的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有利条件,将原来的基础化学实验室、无机化学实验室、有机化学实验室与天平室进行重构整合,使其成为能同时服务多门学科的实验室,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

中医药学毕业论文6篇

中医药学毕业论文6篇

中医药学毕业论文6篇中医药学学习心得篇一试谈中医学专业的生理学教学摘要:在医学课程中,生理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

根据教学要求,中医学专业学生也要学习生理学。

针对该层次学生,我们认为采取“中西医融合”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中医学专业生理学中西医融合作为一名生理学教师,面对中医学专业同学,如何能够既突出中医学的特点,又讲好生理学的基础知识,是学好中医学专业的重点。

在中医专业教学工作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一些较为有效的方法,即:“中西医融合”。

1对教师的要求生理学是研究正常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学好西医的基础。

但中医专业学生在学习生理学之前,往往先学习中医学基础理论,特别是中医学基础的“脏象学”部分,相当于中医的“人体生理学”。

中医学对生理过程的认识自成一套体系,当学生接触到西医生理学时,这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会对学生学习和理解造成困难。

因此,作为西医院校毕业的教师,要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药学以及中医诊断学等内容,既可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又有利于更好地与学生探讨[1]。

另外,教师还需正视一个新问题:如何应对已从网络获得大量信息的学生?它迫切要求高校教师不断补充学术养份、拓展学术视野、更新学术理念,以保持对学术新知的热情,从而主动及时地给自己的学术生命输入新鲜血液[2]。

本教研室要求教师除了课堂教学外,在课余时间也要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层面;另一方面,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积极关注前沿学术动态,了解学术热点,参加科研活动,撰写科研文章。

2理论教学中要做到“中西医融合”中西医都是科学,只是各自的研究方法、手段、发展背景的不同而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3]。

在理论教学中,尽力寻找到一些生理学与中医学的共通点,在讲授的时候加以结合,以此构建中西医理论体系之间的沟通平台[4]。

第一,我们对中医学和西医学中内涵一致,仅仅是提法不同的内容进行整合。

药学毕业论文

药学毕业论文

药学毕业论文推荐文章强化药学专业本科毕业实习的体会和探索热度:抗结核药物导致肝损害的药学监护热度: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在中药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热度:基于专业技能抽考要求的高职药学专业药剂学实践教学改革热度:药学介入《美容综合实训》的应用论文热度:毕业论文是药学高等院校本科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也是对毕业生步入社会前的一次综合检验。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药学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药学毕业论文篇1用药安全与药学服务摘要:有效地实施药学服务,能够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确保患者安全用药、合理用药。

关键词:用药安全;药物;药学服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药物为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

除了在医院由医生进行专业用药外,在我们生活当中自已选择用药的时候也较多。

科学合理地用药对人们健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们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和应用药物,那就要加强对用药安全知识的了解及提高药学服务。

1用药安全首先要正确认识药品,药品具有两面性,①能防治疾病,②不恰当应用也可以导致疾病。

只有科学合理地应用才能做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1.1掌握科学正确的药品知识对于普通患者来说,该如何主动去认识药品,安全合理地用药呢?综合说来,不外乎3个方面:①科学的用药习惯;②科学的医疗保健习惯;③更加注重学习用药和保健知识,理性选择就诊和用药。

根据药品品种、规格、适应症、剂量及给药途径不同,我国对药品分别按处方药和非处方药进行管理。

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非处方药不需要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

简称OTC药。

1.2常用药品的滥用1.2.1失眠的情况,因此服用安定类药物的人较多。

但安定类药物长时期服用,可导致人们对药物的依赖性和耐受性,用药量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离不开它,严重时可以成瘾,因此一定要避免长期服用安定类药物,要用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调节来调整睡眠。

1.2.2临床上滥用抗生素的情况,在国内外都相当普遍,在美国每天的处方中,有1.5亿张是抗生素,有关专家认为其中有50%是不必要的,在我国这种情况更为严重。

药学毕业论文优秀3篇

药学毕业论文优秀3篇

药学毕业论文优秀3篇药学是连接健康科学和化学科学的医疗保健行业,它承担着确保药品的安全和有效使用的职责。

那么要是要写药学的论文3000字该怎么写?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药学毕业论文3000字,山草香整理分享了3篇药学毕业论文。

摘要:药学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的高级应用型药学人才,吉林医药学院在四年制本科生中探索开展药学综合实验教学,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药学;综合实验;教学一、引言药学是以现代医学、化学为主要理论指导,研究、开发和生产用于治病防病药物的一门科学,涉及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学、生药学及微生物与生化制药学等多门学科[1]。

近年来,随着药学行业的飞速发展,药品企业对于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传统的药学教学模式下的实验教学多伴随各自的理论课开设,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已不能满足当代人才培养的需要[2]。

面对这一新的变化、新的形势,吉林医药学院从2023年开始对传统的药用植物学、生药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剂学和药物分析等课程内容进行精选和整合,在药学、药物制剂和临床药学本科学生中开设药学综合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药学综合实验课程的基本构建第一,药学综合实验内容的选择。

药学综合实验在实验设计上按照从天然药用植物中开发新药和通过化学合成研发新药两条主线进行。

吉林医药学院组织相关课程专家、教授对现有实验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和反复论证,最终选取“三黄药片的制备与质量检查;对乙酰氨基酚的合成、鉴定、含量测定及其制剂的制备和质量检查;盐酸小檗碱控释片的制备及释放度的测定”三个实验作为药学综合实验的教学内容。

[3]第二,药学综合实验的教学安排。

其一,开设时间。

药学的毕业论文

药学的毕业论文

药学的毕业论文药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培养职业能力,实践教学是药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药学的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药学的毕业论文篇1探讨影响中药毒副作用的因素摘要: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自我保健的意识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药作为一种天然药材,虽然相对安全,但也不是绝对安全。

本文主要讲述了六个对中药毒副作用有影响的因素。

关键词:中药;毒副作用;影响随着我国中医药的发展,中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

然而人们对中药的认识却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例如有的人认为中药不存在毒副作用,有的人却又认为中药有很强的毒性。

这两观点都是不正确的,我们不能够夸大中药的疗效与毒性,也不能够说其不存在任何毒副作用。

1对中药毒副作用的认识中药的毒性有着广义与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讲中药的毒性就是药物的偏性,只要是药物就会有一定的偏性存在,由此可见毒性具有普遍性。

金代医学家张子和曾经说过:“凡药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

”从狭义上讲,中药的毒性指的是药物对人体的伤害性,许多药物是无毒的,因此,药物毒性具有特殊性,是少数毒药才具有的性能。

在《神农本草经》中将中药分为上中下三品,其根据就是中药有毒、无毒来进行分类的,由此可见对于中药的毒副作用的认识并不是从现代才有的,古代的医学家对此早有认识。

我国2005年版的《中国药典》将中药的毒性划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就是依据狭义的中药毒性而划分的。

2影响中药毒副作用的相关因素2.1药物品种中药的毒副作用有很多都是因为药物品种的原因所引起的。

中药中将有些不同种的药物冠以同一名称,导致一些医者将一部分有毒的药物与无毒药物混用,常出现此类中毒事件。

例如木通有多种,有关木通、川木通、木通这三个品种,它们都蕴含有有毒成分马兜铃酸A、B、D及衍生物,但是其含量却是依次递减。

还有一些中药本身并无明显的毒副作用,但却有可能因为生长的环境而成为有毒的中药。

药学分析论文六篇

药学分析论文六篇

药学分析论文六篇药学分析论文范文11.1我院临床药师的用药分析:该处方合理。

吲达帕胺晨起服用,以免晚间服用频繁排尿影响睡眠,长期服用吲达帕胺,须定期监测电解质。

若血钾偏低,可赐予适当补钾治疗;坎地沙坦片属于长效降压药,一般成人1次/d,4~8mg必要时可增加剂量至12mg。

患者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且使用利尿药、钙拮抗剂和ARB3种降压药,在日剂量正常前提下坎地沙坦一日剂量均分2次给药,血药浓度更加平稳。

硝苯地平控释片需整片药片吞服,服药时间不受就餐时间的限制。

阿托伐他汀晚上服用由于胆固醇具有夜间合成较强的特点,而他汀类主要是通过限制胆固醇的合成起效的,故此类药物最好在夜间服用。

1.2医生和临床药师角度的用药分析比较:从医生的用药分析来看,分析的内容涵盖药物的选择、治疗的时间学、药物的副作用,较好地体现出临床思维。

临床医生在全面把握病情、药物、患者的有关状况下制订用药方案。

首先明确药物治疗目的,平稳掌握血压至目标水平且掌握其他心血管危急因素;然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需要兼顾考虑疾病的病因、诱因、发病机制、并发症用药、药物的药动学、不良反应和患者的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生理特征、并发症、既往用药等。

该用药分析重视药物的比较,除了考虑疗效还要兼顾并发症、药物的不良反应;降压药服药时间与实现平稳降压也有很大的关系,正确的用药时间能够提高药效、削减不良反应和提高用药的依从性。

临床药师的用药分析着重从药物的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分析用药的合理性。

临床医生在分析用药时,药物选择的合理性更多是依据药物的药理作用是否与诊断相符、药物的剂量、不良反应与配伍禁忌是否影响治疗,至于药物的比较、是否是最佳的选择往往不做过多的分析。

目前临床药师的用药分析主要集中在是否符合用药规范的范畴,而不是集中到用药方案是否适合患者的病情。

这样的用药分析自然是以药物为中心,凸显了临床药师药物应用、药物疗效评价力量的不足,临床药学专业尚未解决将医学与药学学问有机结合的难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学相关的毕业论文前言竹子源于中国。

竹子在中国人心目中是高尚美好和幸福的象征。

自古以来,竹子深深地浸润在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早在商代就开始用竹子制造书简和编竹器,汉代用竹建造宫殿,晋代用竹造纸,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对竹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进行了高度的概括:“食者竹笋,竹瓦,载者竹筏,煲者竹薪,衣生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

竹子不但在经济生活中为人们创造了使用价值;同时在精神生活领域,也产生了深厚的影响。

虚心、有节、坚韧,四季不改枝换叶,其气质、品德可与君子美。

竹子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有使用价值的植物之一,我国素有“竹子王国”之称,拥有十分丰富的竹资源和源远流长的竹文化。

竹药用始于1500年前的《明医别录》,该书收载淡竹能消痰除热、清心除烦,止惊悸、止消渴、杀小虫、解丹石毒、缓脾气益元气。

治胸中痰热、中风失语、咳嗽气逆、吐血、瘟疫、烦闷、高热、头痛头风、妊娠头晕倒地、小便不利、双目上翻等症。

李时珍:淡竹叶煎浓汁,漱口治牙齿出血、外冼治脱肛。

1998年将淡竹叶列入“药食两用的天然植物”名单。

竹叶黄酮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而受到空前的重视。

心血管防治功效:消疲劳、降血脂和胆固醇、保护血管、防动脉粥样硬化、扩张冠状动脉和毛细血管、疏通微循环、防止血栓形成、改善心肌缺血、活化大脑及其他脏器细胞,并具有抗辅射、抗菌美白等作用。

竹子药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根部到梢部,其根、枝叶、实及菌生物等都具有药用价值与药理作用。

竹为禾本科多年生常绿植物,经冬不凋,与松、梅并称“岁寒三友”。

尤以它的高洁婷婷,蓬勃茂盛,向来为世人所称道吟咏。

青竹,既可供观赏,又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

竹笋能吃,竹子可用,竹制工艺品更是美不胜收,而作为药用,青青翠竹更是一身宝,堪称药用宝库。

竹的种类很多,一直为人类默默造福,因它不仅是建筑、造纸、编制的重要材料,还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上品,可谓竹子全身都是宝。

第一章:竹子各部分的药用价值竹子全身都是药。

竹笋,其性味甘凉,能清热化痰,利膈下气,行水透疹,《纲目拾遗》载其“利九窍,通血脉,化痰涎,消食胀”。

在江浙民间以虫蛀之笋供药用,名“虫笋”,为有效的利尿药。

此外,竹笋外层一片片的壳,名淡竹壳,亦入药,专治目翳障。

鲜竹叶,淡竹或苦竹的新鲜叶片或卷而未放的嫩叶,甘淡、寒,入心胃经,有清热除烦,生津利尿之功,尤长于清心凉胃。

淡竹叶气味辛平,大寒,无毒;主治:心烦、尿赤、小便不利等。

苦竹叶气味苦冷、无毒;主治口疮、目痛、失眠、中风等。

药用竹叶以夏秋两季采摘嫩叶,晒干、煎水饮;用量2~4钱”,竹叶还常用于作药粥。

据清代曹庭栋名医所编的《老老恒言》记载:“竹叶解渴除烦,中暑者宜用竹叶一握,山桅一枚,煎汤去渣下米煮粥,进一、二杯即愈。

《多能鄙事·卷回》:“竹叶粥治老人膈上风热,目赤头痛,视而不见物。

”清代名医吴瑭善用竹叶卷心,认为其清心火效卓,常用于治疗温病热陷心包、神昏谵语,如清宫汤。

竹根,乃淡竹的根茎,亦名“竹叶冬”,性味苦寒,有清热除烦,消痰下乳之功,《得配本草》载“能下五脏热毒气”,《本草纲目》载“能堕胎催生”。

竹实,乃竹类植物的颖果,又名竹米,首载《神农本草经》,味淡涩,能益气下积,今多作食疗用,煮粥服之可疗脾虚腹胀和虚羸少气等。

竹衣,淡竹、苦竹等茎杆内的如纸衣膜,性味甘、微寒,入肺经,能清肺火,通肺气,用于治一切虚火伤肺,声哑失音者,如张景岳之竹衣麦门冬汤。

我国中医源远流长,可谓博大精深,除了利用竹子的以上部位外,还有些特殊产物经加工制备后或某种病虫害产物等都有其药用功效。

史料记载:竹子在传统中药中很早就被广泛采用,从竹子中萃取的粉末经常被用作口服药来医治哮喘、咳嗽以及壮阳;黑竹笋中提取的成分可以治疗肾脏疾病;竹笋和竹叶也经常用作治疗性病和癌症等;竹汁可以退烧而竹粉可以治疗痱子;而且竹子的汁液有不可低估的药用价值。

据《本草纲目》记载,竹汁具有驱风解热、祛痰健胃、生津利尿、养血益阴、利窍明目、消毒镇痛、抑制肿痛、延缓衰老等功用,被明代“药王”李时珍誉为“炎家之圣剂,大热者仙品”。

以竹叶泡水代茶饮,有清心除烦、利尿通淋的作用。

1.1 竹笋竹笋是竹的幼芽,不仅组织细嫩,清脆爽口、滋味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它作为药膳资源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本草纲目》、《本草经》、《食疗本草》、《食经》、《齐民要术》、《唐本草》等古典名著均不记载。

如《本草纲目》:笋味甘、无毒、主消渴、利水益气、可久食。

竹笋既是一味美味可口的菜蔬,又是一味疗效确实的中药。

性味甘寒,入肺胃经,有清热化痰,解毒透疹,和中润肠之功,适用于痰火内蕴,胃热嘈杂,口干便秘,咳嗽痰多,食积不化,麻疹透发不畅,疮疡,胃肠运化不利所致的脘腹胀满,大小便不利等。

临床观察发现,竹笋有改善糖尿病症状、消除妇女面部黄褐斑的作用。

竹笋食疗竹笋食疗方法:1、治胃热烦渴:竹笋200克,加少许盐,煮烂食。

每日2次。

2、治小儿麻疹、风疹或水痘初起:鲜竹笋200克,鲫鱼250克,同煮汤食。

每日1次。

3、治小儿痰热惊痫、发热头痛:鲜竹笋150克切成薄片,放入开水中略煮片刻,捞起放入清水,浸泡。

再用植物油爆炒,加适量食盐调味佐膳。

4、治肺热咳嗽:鲜竹笋250克,老鸭肉250克,同煮熟,调味佐膳。

5、治大便涩滞不畅:鲜竹笋200克,粳米100克,煮粥食用。

每日2次。

6、治热痰咳嗽、胸膈不利:竹笋150克,煮熟,加生姜、醋适量拌食。

每日2次。

7、鲜竹笋同鲫鱼煮汤食,治小儿麻疹、风疹或水痘初起,有速透早愈之功。

8、鲜竹笋煮粥食,治久泻、久痢、脱肛。

9、竹笋、陈蒲瓜各60克,或加冬瓜皮30克,水煎服,治肾炎、心脏病、肝脏病的浮肿腹水。

10、清炒竹笋:鲜竹笋切成薄片,放入开水中略煮片刻,捞起放入清水,浸泡。

再用植物油爆炒,加适量食盐调味食用。

有清热,消痰,镇静的作用。

适用于小儿痰热惊痫,发热头痛,痰多脘闷,腹脘胀气,妊娠眩晕等症。

本品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类、多种维生素,以及钙、磷、铁、镁等12种微量元素和16种以上氨基酸。

对减肥、防癌有一定效用。

竹笋的药用价值竹笋是禾本科多年生植物竹子的嫩茎。

又称毛笋、毛竹笋等。

主要产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是我国南方一种普通的蔬菜。

竹笋的种类很多,可以分为冬季采摘的冬笋,春季采摘的春笋,以及夏季采摘的鞭笋。

其中以冬笋的质量最佳,春笋次之,鞭笋最差。

中医学认为,竹笋性甘、寒;进胃、大肠经。

其具有清热化痰、利水消肿、润肠通便等功用,还有不少食疗配方。

例如:(1)急性病发热时的咳嗽:冬笋50克,猪肉末50克,粳米100克,加适量食盐、葱末、麻油煮粥食用。

(2)小儿麻疹、水痘病初发热口渴、小便不利:鲜竹笋50克,鲫鱼一条约250克,煮汤食用,可促使透疹、疾病早愈。

(3)久泻、久痢、脱肛:鲜竹笋50克,粳米100克,煮粥常食。

(4)产后虚热、心烦、手足心热:鲜竹笋100克,最好用鲜竹茹、竹叶心,水煎服,喝汤。

(5)便秘:鲜竹笋100克,炒菜、煮食均可。

此外,用鲜竹笋的根煮水代茶常饮可降低血中胆固醇,起到减肥、治疗高血脂症、高血压病的作用。

由于竹笋中含有较多的草酸,会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儿童正在长身体阶段,不宜多食;有尿路结石者也不宜食用。

有些人对竹笋过敏,则应忌吃。

1.2 竹叶《本草纲目》:“淡竹叶气味辛平,大寒,无毒;主治:心烦、尿赤、小便不利等。

苦竹叶气味苦冷、无毒;主治口疮、目痛、失眠、中风等。

药用竹叶以夏秋两季采摘嫩叶,晒干、煎水饮;用量2~4钱”,竹叶还常用于作药粥。

据清代曹庭栋名医所编的《老老恒言》记载:“竹叶解渴除烦,中暑者宜用竹叶一握,山桅一枚,煎汤去渣下米煮粥,进一、二杯即愈”。

《多能鄙事.卷回》:“竹叶粥治老人膈上风热,目赤头痛,视而不见物。

”性味甘淡寒,入心肺胃经,有清热除烦,清热利尿之功,适用于热病伤津所致的烦渴证、心经实火,移于小肠所致的尿赤口疮、小便灼热涩痛等,用量6~12克,大剂量可用至30克。

入药以鲜品为佳,亦可泡饮。

药理研究表明,竹叶有解热作用,能增加尿中氯化物的排泄而呈利尿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有抑制作用,并有升高血糖作用。

竹叶黄酮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受到空前的重视。

其分子量小,能被人体迅速吸收,能通过血管屏障,能进入脂肪及病损组织,进而在心脑血管病防治方面体现如下的功效:消除疲劳,降低血脂和胆固醇、保护血管、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扩张冠脉和毛细血管,疏通微循环,防止血栓形成,改善心肌缺血,活化大脑及其他脏器细胞,增强心脏和大脑,并可抗衰老、抗辐射、抗菌、抗病毒、抗癌、镇咳祛痰等症,有效率可达92.5%,同时对皮肤美白有特效。

竹叶分类:1.淡竹叶主治胸中痰热,咳逆上气。

别录:吐血、热毒风、止消渴、压丹石毒。

消痰,治热狂烦闷。

中风失音不语,状热头痛头风止惊悸,瘟疫迷闷,妊妇头旋倒地,小儿惊痈天吊,喉痹,烦热。

杀小虫,凉心经,益无气。

除热缓脾。

煎浓汁,漱齿中出血,洗脱肛不收。

2.苦竹叶主治口疮目痛,目明利九窍。

别录:治不睡,止消渴,解酒毒,除烦热发汗,疗中风哑音,杀虫。

3.篁竹叶主治咳逆上气,溢筋,急恶疡,杀小虫,除热风痉,喉痹呕吐。

别录:煎汤,治霍乱转筋。

1.3竹根竹根入药,有清热除烦之功效。

《本草纲目》:“淡竹根煮汁服,除烦热、解丹石发热渴。

苦竹根主治心肺五脏热毒气。

甘竹根,安胎,止产后烦热”。

1.篁竹根主治作汤,益气止渴,补虚下气,消毒。

2.淡竹根主治除烦热,解丹石发热渴,煮计服。

消痰去风热,惊悸迷闷,小儿惊痛,用叶煎汤,洗妇人子宫下脱。

3.苦竹根主治下心肺五脏热毒气。

4.甘竹根主治安胎,止产后烦热,煮汁服。

1.4 竹菌系指生于竹林中的菌类,如竹荪是生于竹林地上的一种真菌。

有关它的药膳作用在《食疗本草》、《本草拾遗》、《本草纲目》等医著中均有记载。

竹荪作食用菌已有悠久的历史,过去只能从野外采集,数量极有限,通常只作帝王贡品,现已进行人工栽培,其产量和质量均有显著的提高。

竹菌分类:1.竹菌药用部位:子座;生态特性:此菌子座生于竹秆上,包围了竹秆;性味功效:性寒,味苦,能抗菌,消炎;主治应用:抗菌,消炎,竹菌3~6g,水煎服,日服2次。

2.竹砂仁别名:竹果、竹红菌、竹花;药用部位:子座;生态特性:围坐于箭竹属的节间或近节处;性味:微辛,涩。

主治及应用:①治风湿性关节炎:竹砂仁子座5~6个浸泡于100g白酒内,口服。

②民间竹砂仁酒浸液可治疗胃痛。

③炖肉食可作滋补剂。

④治外阴道白斑:竹砂仁提出液涂于患处。

3.竹黄别名:赤团子、竹赤团子、竹茧、竹赤斑菌、淡菊花、天竹花、竹花;药用部位:子座及抱子;生态特性:生于刺竹属及刚竹属的枝秆上,多生长在将衰败或已衰败的竹林中;性味功能:性温,味淡。

能止咳,祛痛,舒筋,活络,祛风,利湿,补中,溢气,散瘀,补血,活血,通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