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理学思想探析

合集下载

简析明清之际的理学反思

简析明清之际的理学反思

简析明清之际的理学反思明清之际,士大夫们对心学提出了质疑,这种反思不仅仅在哲学层面,还在社会生活、伦理道德等多个领域。

其中,强调对自我价值和社会责任的双重追求,形成了传统人格的另一特征。

所谓双重性即“我”和“群”,是指每个人的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又要注重“我”和“群”的统一。

明末清初,士大夫们认为心学空谈虚静,空疏无用,而朱子学虽然说得漂亮,却没有什么切实的功用。

由此,以陈确、湛若水、王廷相等人为代表的浙东心学传承者开始走向“务实”。

他们指出“虚静而无用,恐未能直达吾心”,提倡“经世致用”。

陈确甚至提出“当为天下之急务,正名分、定君臣、统纪纲、明赏罚,崇道德、法圣贤、保国家,乃致治之大端也”。

他们并不简单否定心学,而是试图将心学与实践相结合,促进了心学在清代社会政治领域中的转变,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种实用精神,集中体现在三方面,即求真、反理、存心。

求真,即追求真理,探寻事物的规律,它需要尊重事实,讲究实证,最终目标是服务于社会;反理,则意味着对既有知识和理论的扬弃,需要通过对现有知识和理论的否定性解读,建立起新的知识和理论体系;存心,即保持内心的纯洁,使良知与社会理想保持高度的一致,这也是儒学的核心内容。

求真是基础,反理是前提,存心是核心。

当然,这些思想都是建立在经世致用的基础上的。

第二个因素在于个体。

近年来学界有研究者指出,当时的士大夫虽然都信奉程朱理学,但并非人人如此,很多人并不把自己看做儒者,很多人在修身、治学、处世、为官等方面有很多独到的见解。

他们尤其强调自我,不能做无益的事情,以及努力扩充自己的仁义礼智信,也就是要追求一种知行合一的境界。

尤其可贵的是,士大夫们能够坦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分析自己的短板和不足,不以“礼义廉耻”来禁锢自己的个性。

关键词:自我价值和利他主义相辅相成是传统人格的两大特征,他们还注重勤劳节俭,乐于助人。

陈确就特别注重民本,为此,他常说“天下者,公之天下也”,每次辞官归里时,他都会千叮咛万嘱咐自己的儿子,如果碰到天灾,还是要尽量减轻农民的负担。

李光地理学思想评议

李光地理学思想评议

关键词:李光地 ;理 学;性;理
中 图分 类 号 :B 4 29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7 6 5 (0 60 —04 0 6 2— 142 0 )3 0 2— 5
Th n i ga o tLi i k n b u a g d ’ Ne - n u i n s t o g t Gu n i o Co f ca im h u h S
M a 00 y2 6
、b . . ,1 3l No 3
李 光地理 学思 想评议
林 国标
( 共湖 南省 委 党 校 哲 学 教 研 部 ,湖 南 长 沙 4 0 0 ) 中 10 6

要:李光地是清康熙 中叶一位重要 的理学家 ,是清前期官学化 理学的典 型代表 。他的理论 的核 心 内容是
汤斌 、李 光地俱 言王 守仁 道 学 ,熊 赐履惟 宗 朱熹 , 伊等 学 问不 同 ” 。尽 管李 光地 在 当时被 戴上 了朱 学领 袖 的冠冕 ,但 他 思想上 的总体 风格 是 以实用 的 态度 折衷 、周旋 于 多家学术 之 间。 作为 一个理 学家 ,首先 无法 回避 的 问题 是对理 与气 的关 系 的看 法 。对 前人 在理气 上 的论辩 ,李光 地显 得有 些犹疑 ,一方 面他 意识 到 了朱熹 理 气论 的 漏洞 ,另 一方面 在情感 上又 无法认 同别 人对程 朱 的 批评 。对 于前人 在理气 观上 的失误 与 矛盾 ,李光地 试 图回避 ,但御 用理 学家 的立场又 使他 不可 能否定 理 学的理 论基础 ,于 是他走 入调和 之路 。他 说 :
噫,彼谓理气有定质也先后有定时也,
然则孔子所谓上下有定位也耶。 以朱子所 彼 谓先后者 ,介然有理 ,介然有 气,然则形而

人民版选修人物之康熙

人民版选修人物之康熙

05
康熙时期社会问题与矛盾
土地兼并问题严重
大地主、官僚贵族疯狂兼并土地,导致大量农民失 去土地,生活无着,成为流民。
土地兼并导致赋税不均,加重无地或少地农民的负 担,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
土地兼并还使得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影响国家机器 的正常运转。
农民起义频繁发生
02
01
03
失去土地的农民为了生存,纷纷揭竿而起,反抗清朝 的统治。
文学艺术繁荣与代表作品
文学繁荣
康熙时期,文学创作十分繁荣, 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如
《长生殿》、《桃花扇》等。
艺术成就
康熙帝本人对艺术有浓厚兴趣,推 动了书法、绘画、陶瓷等艺术领域 的发展,涌现出了众多艺术珍品。
代表作品
康熙时期的代表作品包括《康熙字 典》、《佩文韵府》等,体现了当 时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
对外交流与开放
康熙皇帝积极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与许多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 ,开展了广泛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对西方文化的接纳与传播
康熙皇帝对西方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并聘请西方传教 士入宫教授数学、天文、地理等学科,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之一。中国的繁荣和稳定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 程。
04
文化教育与科技发展
儒家思想传承与创新
推崇儒家思想
康熙帝积极推崇儒家思想,倡 导尊孔崇儒,加强了对儒家经 典的研习与传播。
编纂《四库全书》
组织编纂《四库全书》,对中 国古代文化典籍进行了一次系 统性的整理与总结,推动了儒 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皇家造园思想家——康熙

中国皇家造园思想家——康熙

清 代 皇 家 园林 是 中 国 古 典 园林 发 展 最 大 也 是 最 后 的 一 个 高 潮, 这一 高潮 肇始 于康 熙(6 2 1 2 1 6 — 7 2年) 康 熙 是 清 代 皇 家 园 林 建 。 设 的 奠 基 人 , 在 思 想 上 为 皇 家造 园 树 立 了典 范 。 园林 历 史 学 家 他 周 维 权 先 生 在 《 国 古 典 园林 史 》 写道 :康 熙 主 持 兴 建 的 畅 春 中 中 “ 园 和 避 暑 山庄 在 园林 的成 熟 期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熙 本 人 在 中 国 园 康 林 史 上 的 地 位 也 应 该 予 以肯 定 。此 后 的 乾 嘉 时 期 的 皇 家 园林 正 是 在 他 所 奠 定 的 基 础 上 继 续 发展 、 华 , 于 到 达 北 方 造 园 活 动 的 升 终
c n e u nl f l f ms i o a h o , s e a d r c c l o s q e t ul a r hs y l e r ~l n p a t a y y i r t y i
K y wod :L n s a e Arh e t r;K n x; td ;R y lG r e ig hn ig o r e ig e r s a d c p c i cue a g i Su y o a a d nn ;T ik fG d nn t n a
f al e h d h e s o ar o y w i h u v s ,t eeb K n x e p e s d te hn ig fa i l rac e te s n e fh m n t te ni e h r y a g i x r s e h tikn o dmiitrn c u t d t e a ig i n y h er nse ig o nr an h plcn hs y mor al qu ly n B s e il ig E p r an x e or i de ig h at l ay e h moiat n au h ie ai o y p cai n m eorK g i f t n gar nn ,te rce an lz s te t z S s i t i ,v le c oc ar sye acu im,fr e c ig v o t tl,f tal s a —ra hn

康熙宗教政策信仰

康熙宗教政策信仰

康熙的宗教政策与信仰季勇【作者摘要】本文以康熙时期的宗教文化活动为背景,着重探讨康熙的宗教政策和宗教信仰。

康熙自小接受理学教育,对程朱理学推崇备至,称自己以圣人之道治天下。

康熙受孝庄的影响,及满族皇室对佛教的信奉,对佛教也采取支持的态度,尤其是在蒙古和西藏地区更是如此。

同时康熙还积极学习西学,对西方传教士也很尊重,西方传教士在康熙时期的取得了合法传教权,但发生在康熙末年的礼仪之争使得康熙禁止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康熙的宗教政策体现了康熙作为一个帝王对宗教的利用和压制,在稳定政权的同时,促进了国家的发展。

但康熙的宗教政策也是康熙个人宗教信仰的一种表达,康熙的宗教信仰使他的宗教政策能够更好的得到执行。

【关键词】帝王理学;佛教;西学【作者简介】季勇(1983-),2010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就读期间研读中国古代思想史。

现就职于河北省和谐文化研究会,文化研究员。

康熙(1654—1722年),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在位近62年。

康熙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政策,开创了康乾盛世。

康熙是清朝入主中原的承上启下的君主,努尔哈赤、皇太极为清朝入主中原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军事基础,政治组织开始封建化。

顺治时期通过吴三桂顺利入关,没有太大的损失。

但入关以后,对平定各方的起义成为清朝的主要任务。

对于一个新的王朝来说,一般是先用武力平定天下,然后建立新王朝,而清朝却相反。

所以清朝建立以后还不能专心于国内的政治经济建设,直到康熙八年平定吴三桂叛乱,才基本上稳定了统治。

在顺治及以前,满清政权已经开始汉化。

顺治本人熟读四书五经,对儒家学说相当了解。

但顺治当政时间短,除去多尔衮辅政时间,也就不到十年的时间,而且还要把精力放在平定国内的起义上。

虽然顺治本人对儒家学说很是信奉,但在施政方面却没有取得多大成效。

怎样把儒学与满族自身的政治结合起来就成为历史赋予康熙的任务。

清代理学的特点

清代理学的特点

清代理学的特点清代理学沿承宋、元、明,但有着自己的特点。

一、无主峰可指,无大脉络可寻关于清代理学,钱穆在《〈清儒学案〉序》中曾说:“至论清儒,其情势又与宋、明不同;宋、明学术易寻其脉络筋节,而清学之脉络筋节则难寻。

清学之脉络筋节之易寻者在汉学考据,而不在宋学义理。

”又说:“清儒理学既无主峰可指,如明儒之有姚江;亦无大脉络大条理可寻,如宋儒之有程、朱与朱、陆。

”[1] (P361-362)论断精到。

诚如钱氏所言,清代于顺治、康熙朝虽有一批理学名儒名臣,但多守成而少创获,实无可与明代发展陆九渊心学之王守仁相比肩,更不能与宋代理学开派者、集大成者的程颢、程颐、朱熹和陆九渊相比拟。

“无主峰可指”,“无大脉络大条理可寻”,洵为有清一代理学的一个特点。

二、学理无创新,重在道德规范清代理学,总的说来,陆王心学一系趋于衰颓,程朱理学一脉则多在于卫护、阐释程、朱之说,于学理无甚创新发展,而作为清政府的官方统治思想,更为突出的是纲常伦理的道德规范,强调躬行实践。

康熙帝称“自幼好读性理之书”,将朱熹从原配享孔庙东庑先贤之列升于大成殿十哲之次,颁行《朱子全书》、《四书注释》、定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

但他对理学有自己的解释,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四日(1683年12月11日)与讲官张玉书、汤斌等人谈论理学时说:“朕见言行不相符者甚多,终日讲理学,而所行之事全与其言悖谬,岂可谓之理学?若口虽不讲,而行事皆与道理符合,此真理学也。

”张玉书回应说:“皇上此言真至言也。

理学只在身体力行,岂尚辞说。

”[2] (P1089-1090)三十三年(1694),又以“理学真伪论”为题考试翰林院官员。

五十四年十一月十七日(1715年12月12日),康熙帝在听取部院各衙门官员面奏后训诫说:尔等皆读书人,又有一事当知所戒,如理学之书,为立身根本,不可不学,不可不行。

朕尝潜玩性理诸书,若以理学自任,则必至于执滞己见,所累者多。

反之于心,能实无愧于屋漏乎?……昔熊赐履在时,自谓得道统之传,其没未久,即有人从而议其后矣。

爱新觉罗·玄烨的本体论思想

爱新觉罗·玄烨的本体论思想

爱新觉罗玄烨的本体论思想
蔡原野
【期刊名称】《新西部(下旬刊)》
【年(卷),期】2016(000)008
【摘要】文章阐述了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的天道本体论及其演变,理学本体论及其演变.认为爱新觉罗·玄烨理学本体论具有尊儒崇理的色彩.正是因为这些哲学思维的存在,玄烨才提出重功效,讲事功的说法.因此说关于本体论的思想在玄烨的一生中有着重大的影响.
【总页数】2页(P89,86)
【作者】蔡原野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论康熙帝的科技管理——纪念爱新觉罗·玄烨诞生340周年 [J], 许康
2.爱新觉罗·玄烨的本体论思想 [J], 蔡原野;
3.爱新觉罗·玄烨——新代数弄“晕”康熙帝 [J], 赵晖
4.爱新觉罗·玄烨——新代数弄“晕”康熙帝 [J], 赵晖
5.论爱新觉罗·玄烨诗的思想内容 [J], 李红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康熙理学思想初论

康熙理学思想初论

康熙理学思想初论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康熙理学思想初论姓名:季勇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史指导教师:王俊才20100328摘要明清之际,社会“天崩地解”。

一个文明悠久而辉煌的大帝国被一个落后的小民族所取代,这一事实引起了社会的震惊。

因此,士大夫开始对明朝以及自身展开了反省批判。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从不同角度对理学进行反思,思想界出现了理学批判总结的潮流。

这是康熙学习理学、实践理学的思想文化背景。

康熙学习理学的另一背景是当时满汉的冲突与融合。

康熙作为满族贵族政权定鼎中原的第二代君主,在统治的过程中逐渐坚信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全面汉化对稳固政权的重要性。

所以他努力学习理学,并将理学用以治国。

康熙作为热爱汉文化的顺治帝的继承者,效法乃父,苦学儒经。

作为自幼失去双亲的人,康熙的祖母孝庄无疑在对他倾心汉文化这一点上有引导作用。

康熙亲政以后,在日讲官熊赐履、汤斌、孙在丰等尽心启沃下,学问益进,并倾心理学,服膺程朱,进而开始寻求真理学的标准。

康熙把理当成世界的本体和伦理的源头,主张从经验世界中格物穷理。

他既注重阴阳生化,又宣扬圣人教化,形成敬天威、尽人事的天命观。

康熙遵循理学内圣外王的思路进行修身和治国。

他用程朱理学的内外兼修的方法修养身心,尤其提倡读书。

作为一个信奉理学信条的人,康熙对圣人的崇敬和对臣民的爱护是皇帝中少有的。

他把自己看成是一个现实而真实的人,拒绝尊号的奉承。

康熙把理学用于治国实践的一个伟大成就,是用真理学的标准改善吏治。

同时以身作则,把孝、节俭、勤劳作为美德在全社会提倡,使清初道德沦丧的混乱社会局面得以改观。

康熙推崇理学家,但不排斥佛道,并且还允许基督教在中国传播。

这是康熙实践理学而具有包容心胸的表现。

我们说康熙是一位具有理学思想的君主,而不是理学家,像理学家斥佛道为异端,反对事功主义,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在康熙的思想中很难找到。

康熙学习理学、实践理学,目的是治理好国家,稳定自己对汉族的统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 于熊 赐 履 比较 重视 “ ” 言 , 光地 的诚 论 更有 沟 通 天 敬 而 李
作为一位满族皇帝,对于汉族文化接受是其康熙理学
思想形 成 的前 提 与基础 。 熙母 家 出 自汉军 , 康 其外祖 父长 佟
图赖( 原名佟盛年 )为辽东汉人 , , 隶汉军正蓝旗。康熙帝即 位之前 , 依满洲旧俗随保姆养在宫外, 其中汉人孙 氏, 就是 大文学家曹雪芹的曾祖母 。
朕” 。
这些将理学从形上思辨下降为形下践履的做法 , 亦是 满洲风俗中注重实行 、 不尚讲说 、 真诚无伪的淳朴风气的表 现。 康熙帝就认 为:凡事不务实为要 , “ 专尚虚名。 满洲中尚
有 真正 道学 者 ” 1就其性 格而 言 , 熙不乐 佛道 , [ 们 康 幼年 之
时 :一喇嘛来朝, “ 提起西方佛法 , 朕即面辟其谬 , 彼竟语塞。 盖朕生来即厌闻此种也” l, _。 。 而宋 明时代的理学恰恰从 多 是融合禅宗而成,所以康熙对于理学形而上 的玄辩不为重
视 , 转 向于 理学 “ ”“ ” 核心 的践 履 一 面 , 事理 之 而 敬 、诚 为 是
必然 。
在当时的理学名臣中, 熊赐履对康熙帝影响最大, 熊氏 认为:学问在实践 , “ 不在空讲” 5 同时还强调为学工夫的 [, ]
彻底 与精 细 :造 物 非 阳则 阴 , “ 人心 非 善则 恶 , 出此 人彼 , 其
听, 寻绎玩 味 , 有启 沃之 益 。……凡 有所 见 , 陈无 隐 , 甚 直 以 副朕孜孜 向学之 意 。” 4 『]
人的一面, 它有助于弥缝践履与天理的差距 , 使形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践履
具有 了形上的意义。 因此李光地倍受康熙赏识, 在其辞世之 后, 康熙帝还痛心地说 :知朕者莫若光地 ,知光地者莫若 “
学中。 [ 关键词 】 康熙 ; 学; 理 践履 ; 清代 中图分类号: 2 99 B 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2 8 5 (0 0 — 0 1 0 17 — 63 2 1 2 0 3— 3 6 0)


汉学 渊源
务得至理而后 已。” 7 【 汤斌学问近于陆王, ] 在其看来: 自周 “ 子至朱子 , 其学最为纯正精微 , 后学沉溺训诂 , 殊失程朱精 义 。王守 仁致 良知之 学 , 返本 归原 , 以救 末学 之失 … …臣 正 窃谓先儒补偏救弊, 各有深心 , 愿学者识圣学之真, 身体力 行, 久之 当自有得 , 徒竞 口语无益也。 虽与熊赐履的学术 ” 宗向不 同, 但是对践行的高度重视却不期而合。 李光地则先好陆王 , 后宗程朱 , 以其对 《 的深入研 易》 究, 与康熙帝相默契。周敦颐用“ 释《 , 诚” 易》确立了《 与 易》 理学的重要关 系, 李光地同样极力提倡 “ , 诚”认为“ 性命之 源, 诚而已矣。” 9 [并用“ 来统率理学的本体与工夫。相 ] 诚”
文史博览( 理论 )
21 00年 2月
C l r A dHioyVs n T er ) ut e n s r i o ( h o u t i y F b 2 1 e. 00
康熙理学思想探析
王 胜 军
[ 要] 摘 康熙理 学思想主要 渊源于经筵、 讲 以 与理 学名 臣的研讨 。 日 及 他提 出以行来判断理 学真伪 , 将道统与治统集于一 身; 在 以董学灾异说警戒 自身同时, 又最大限度的肯定人为 ; 最终 , 将理学收摄 于以程朱“ ”“ 为中心 的并带有王学 色彩的践履之 诚 、敬”
[ 作者简介 ]王胜军 , , 男 河北高邑人 ,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清代理学史 ( 湖南长沙 , 10 2 。 40 8 ) 31
康熙理学思想探析
导致“ 伪道学” 的大量产生, 清初亦然。 对于伪道学 , 康熙多次给予严厉地批评 , 并提出“ 真理 学” 这样一个概念 , 他说 :朕见言行不相符者甚多, 日 “ 终 讲 理学 , 而所行之事全与其言悖谬 , 岂可谓之理学?若口虽不 讲, 而行事皆与道理符, 即真理学也 。 [ 此 ” 1在康熙看来 , : 理 学真伪的关键, 就是知、 行是否能够合一。康熙将理学的衡 量标准定义在“ 上, 行” 而且提出更具实在性的以“ 、敬” 诚”“
康熙在少年时期受到过孝庄皇太后的严格教育,凡饮 “
食、 动履 、 言语 , 皆有 矩度 。 虽平 居独处 , 亦教 以 罔敢 越轨 , 少 不然 即加 以督过 , 然 即加督 守 , 少不 赖是 以克有 成 。I 这些 ”¨
都使其 自幼便养成了严于克己的精神。 与中原士人一样 , 其 受学亦始 自“ 四书”如其 自 :朕 自五龄 即知读书, , 述 “ 八岁践 祚, 辄以《 、庸》 学》 《 训诂询之左右 , 求得大意而后愉快。” “ 所读者必使字字成诵 , 日 从来不肯 自欺。”3 [ 康熙帝正式学习理学是从经筵 、 日讲制度开始的。 其中 日 讲制度从康熙十年至康熙二十五年 ,跨跃了玄烨十七周 岁至三十二周岁的时段。 讲官前后有熊赐履 、 汤斌 、 徐元文、 张英 、 孙在丰等理学 、 文学名士; 内容亦均为《 尚书》易》论 《 《 语》孟子》 《 等儒家典籍。康熙帝对于此非常重视 , 他勉励 日 讲官员 :卿等每 日起早进讲, “ 皆天德王道修齐治平之理。 朕 孜孜问学 , 无非欲讲明义理 , 以资治道 。朕虽不明 , 虚心倾
二、 学真 伪 理
问不能一发” 6 _ 。这些理念对于少年康熙思想形成起到了 ]
重要的导向作用, 康熙晚年亦 曾回忆:朕初立讲官, “ 伊即早 夜惟谨 , 未尝不以内圣外王之道 , 正心修身之本 , 直言讲论 ,
元明以降 , 程朱理学与科举制度相稳定结合之后 , 开始 成为不少士子追逐功名利禄的工具 ,知” 行” “ 与“ 脱离 , 因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