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儒学视野下的曾国藩修身思想及实践之探析毕业

合集下载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设计)浅析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姓名:学号:1119033112院系: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班级:11历史教育指导教师:张文凤摘要曾国藩作为清代三杰之一,头载“中兴名臣”的桂冠,是清代一位力拔山兮的人物。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青年时代写给友人的信中曾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把《曾国藩家书》作为子女的必读书目,由此可见曾国藩的影响之大。

另一方面他率领湘军残酷的镇压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使腐朽的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他因而落得一个“曾剃头”的名号。

他的历史功过至今也没有盖棺定论。

但是他在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却是举世公认的,曾国藩是清末最后一位大儒,尊奉孔孟之道,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他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纪泽.纪宏以及诸弟的家书中,通过曾国藩的家书来研究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总结其成功的教育经验,对于我们现代的家庭教育仍然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曾国藩;家书;家庭教育思想;影响;现代意义Abstract Keywords目录摘要 (2)1、绪论 (5)2、曾国藩家庭庭教育思想来源 (6)2.1传统文化的影响2.1.1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2.1.2中国传统家训的吸收2.2湖湘文化的熏陶2.3良好家风的继承3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内容 (9)3.1、孝 (9)3.2、严 (9)3.3、勤3.4 俭3.5 和4.曾国藩家庭教育的成就 (13)5.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14)5.1、推崇孝悌仁爱 (15)5.2、保持勤俭节约 (15)5.3学会谦虚谨慎5.4端正读书动机5.5、敞开心扉做子女朋友 (16)结语 (18)参考文献 (18)1、绪论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很有名的人物,著名学者章太炎称之为“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伟大领袖毛泽东则认为德业诸全,功德圆满,近乎圣贤:“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

曾国藩的修身养性之道

曾国藩的修身养性之道

曾国藩的修身养性之道文/知行君修身养性要与现实环境相结合修身养性(资料图图源网络)一个人能受到世人的敬仰,其根本原因在于自身的修为。

曾国藩把自身修炼同“齐家、治国、平天下”联系起来,并处理地有条不紊,这正是他为人处世的过人之处。

曾国藩自幼饱读诗书,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染,后又经过严格的科举选拔,终成一代封建知识分子的典范。

也因为此,曾国藩极其重视儒学,儒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了他人生追求的理想,曾国藩还将其视为自身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在曾国藩看来,宋明之后,封建正统士大夫通常把修身同治国、平天下置于两个对立面,将它们相互割裂开来,强调各自的重要性,最后,非但治国、平天下缺乏精神依靠和宏伟目标,也导致其无法完成救世大业,就是满腹经纶也不能为天下人办实事。

这样就把“传教”与“做事”对立了起来。

追根究底,曾国藩认为其主要问题就是人们把“修身”二字过于简单化,将它完全孤立起来,从而使其无法运用于实践中,更不可能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很好地结合。

因此曾国藩主张,自身的修为必须与当前的环境密切地结合起来。

无论做什么,读书也好,做学问也好,为人处世,带领军队,为官从政,都是自身修为的重大体现。

要使它们有机结合,最根本之处就在于将自身的修养放入广大的精神世界里,不断提高、锻炼自己。

至于具体的修身方法,曾国藩主张修身养性应该按照静坐、平淡、改过这三个步骤去进行。

静坐:修身养性,“静”字功夫最为重要静坐(资料图图源网络)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会有怎样的人生观。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精神方面的修养,主要是要能把握他心里想要做的事情。

唐镜海先生曾说,为人修身养性,“静”字功夫最为重要。

曾国藩对唐镜海先生极为信任,曾告知唐镜海,说他自己偏重于“刚”的恶习,发起狠来什么也不管,探究根源,就在于自己喜动不喜静。

镜海先生说,只要是人就都有切身的毛病,有的是脾性中刚的恶习,有的是脾性中柔的恶习,它们各有偏颇,一旦沉迷其中就会经常性发作,而这些没有人能帮你,只有靠自己用心体验它并终身不断警醒自己。

浅析曾国藩修身思想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关系

浅析曾国藩修身思想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关系

浅析曾国藩修身思想与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关系摘要:曾国藩,作为晚清三大中兴之臣,他的修身思想对当时和后代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中的佼佼者,他们素质的好坏直接体现了高校教育工作的效果,更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曾国藩;修身思想;大学生;素质培养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理学家,同时又是“湘乡派”的创始人。

他一生思想涵盖了政治、军事、外交、修身、经世等多个方面,对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1917年毛泽东在通读完《曾文正公全集》后,言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梁启超对曾国藩也推崇备至:“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大人也已”。

而其学生李鸿章对其也做出极高的评价:“我老师文正,那真是大人先生。

现在这些大人先生,简直都是秕糠,我一扫而空之”。

在曾国藩众多思想中,其修身思想是其成功的基础,对其他思想的形成、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今天大学生面对着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功利主义逐渐成为他们的主导思想,这也影响着大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

本文将简要论述曾国藩的修身思想与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之间的关系。

一、曾国藩的修身思想曾国藩身为晚清重臣,在复杂多变的晚清社会中屹立不倒,其修身思想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他的修身思想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1.贵在坚持,勤奋不已曾国藩出生于湖南的地主家庭,家境并不富裕,这就促使其从少年时就养成了“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的习惯。

即使在进入官场后,无论是做进士、翰林院庶吉士的中层官吏,还是做礼部侍郎、两江总督的封疆大吏,他都始终保持着勤奋努力的习惯。

曾国藩也曾感慨过:“天下事未有不自艰苦得来而可久,可大者也”。

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治军道以“勤”字为先,做到事必躬亲,最终成功地维护晚清政府的统治。

之后的官场生涯中依然坚持勤政的思想,最终得以善终。

曾国藩能在错综复杂的晚清官场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完全归功于他的“贵在坚持、持之以恒”的修身思想。

曾国藩的文化自省与实践

曾国藩的文化自省与实践
在《讨粤匪檄》的号召下,很多读书人加入了湘军的队伍,成为湘军的中坚力量,在湘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如此,在曾国藩和读书人组成的湘军将帅带领下,湘军刊刻《船山遗书》,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探求治国用兵之道用于军政实践。从发布《讨粤匪檄》到刊刻《船山遗书》,曾国藩对于文化作用的认识和利用,成为其文化自觉和实践的重要内容。
书生带兵——文化的力量
在历经10余年京官生涯后,曾国藩因母丧成为一个在家守制的丁忧侍郎。时值太平天国风生水起,撼动了清廷东南半壁。为巩固统治秩序,咸丰皇帝向曾国藩发出上谕,让其帮同办理本省团练乡民搜查土匪诸事务。本欲在家终制的曾国藩,在接到武汉失守、人心惶恐的消息后,经郭嵩焘力劝,赴长沙团练乡民、搜查土匪。在楚勇练就、船炮齐备、准备出征时,曾国藩作《讨粤匪檄》,布告远近,向太平天国发出了宣战书。
在自己学习之余,曾国藩还在自己周围掀起了一股学习之风。在他的带动下,他的兄弟子侄、湘军将帅都十分重视学习,从文化中吸取营养。在作直隶总督期间,曾国藩特作《劝学篇示直隶士子》一文,用学习引导辖内读书人,把燕赵的豪侠之气与文教相结合,开发民气资源。
当然,曾国藩的文化自觉只是一个开始,还有着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是从曾国藩文化自觉我们已经看到了传统知识精英面对西方文化冲击对自己文化使命的觉醒。
经世为用——实践是检验文化优劣的唯一标准
《曾文正公年谱》记载,曾国藩“公之为学,其大纲宗,略见于所作《王船山遗书序》,而备见于《圣哲画像记》。自登第以还,于学无所不窥,九经而外,诸子百氏之书,靡不规得要领。其于《庄子》、《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明史》、《文献通考》、《五礼通考》数种,尤笃好不厌,治之三反”。对此,曾国藩的好友欧阳兆熊写过一篇《曾文正一生三变》的文章,指出:“文正一生凡三变。其学问初为翰林词赋,既与唐镜海太常游,究心儒先语录。后又为六书之学,博览乾嘉训诂诸书,而不以宋人注经为然。在京官时以程朱为依归。至出而办理团练事务,复而申韩。尝自称欲著《挺经》,言其刚也。咸丰七年,至江西军中丁外艰,闻讣奏报后,即奔丧回籍,朝议颇不以为然。左恪靖(左宗棠)于骆文忠(骆秉章)幕中肆口诋毁,一时哗然和之。文正亦内疚于心,得不寐之疾。予荐曹镜初诊之,言其岐黄可医身病,黄老可医心病,盖欲以黄老讽之也……此次出山后,—以柔道行之,以至成此巨功,毫无沾沾自喜之色。”曾国藩由翰林词赋到义理之学,由会通汉宋到不废申韩到兼修黄老,反映了曾国藩对待文化没有门派之见,一切以经世致用为要。在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之学的基础上,加上了经济学科,在辛亥七月的日记中,他指出为学之术有四:“有义理之学,有词章之学,有经济之学,有考据之学。义理之学,即宋史所谓道学也,在孔门为德行之科。词章之学,在孔门为言语之科。经济之学,在孔门为政事之科。考据之学,即今世所谓汉学也,在孔门为文学之科。此四者,缺一不可。”

曾国藩修身思想探析

曾国藩修身思想探析
21 0 0年 第 5 期 ( 总第 1 ( 社 版 ) 哲 J u n l f d nin r l iest o r a o Mu a j gNo ma Unv r i a y
N o 5. 01 . 2 0
To a . 5 tl No 1 9
样 做 , 仅 是 为 了 兴 家 , 主 要 的 是 想 改 变 当 时 的社 不 更 会 现实 , 管 势 单 力 薄 , 在 他 看 来 : 凡 欲 者 不 能 俭 , 尽 但 “ 好 动者 不 能俭 ” 。
( 勤 奋 努力 , 之 以恒 一) 持
曾 国藩 早 年 祖 业 并 不 富 裕 , 以 父 亲 曾 麟 书 自知 所
想 , 当代 青 少 年 修 身 处 世 有 一定 的启 示和 教 育 意 义 。 对
[ 键 词 ] 曾国 藩 ;修 身 思 想 内容 ; 身 思 想 渊 源 ; 身 思 想启 示 关 修 修 [ 图 分 类 法 ] 5 中 G2 1 [ 献标 识 码 ] 文 A [ 章 编 号 -o 36 2 (0 0 0 —0 50 文 1 o— 1 12 1 )50 7 —3 1
晚清 时局 动 荡 , 场 形 势 复 杂 , 不 留 神 就 有 可 官 稍
语 , 有 感 于 余 心 , 下 事 未 有 不 自艰 苦 得 来 而 可 久 深 天 可大 者 也 。 ¨ 他 曾在 治 军 时多 次 亲 自视 察 军 营 , 到 ”2 遇 问题 必 亲 自 解 决 之 , 现 了 “ 军 之 道 , 勤 字 为 体 治 必 先 ” 的思 想 。在 他 看 来 , 官 要 有 政 绩 就 必 须 做 到 做 “ 政 ” 字 并 用 一 生 的行 为 证 明 “ 恒 ” 字 对 其 成 勤 二 勤 二

曾国藩第四修身要则的深度解析与感悟文章

曾国藩第四修身要则的深度解析与感悟文章

曾国藩第四修身要则的深度解析与感悟文章Introduction:Zeng Guofan, a prominent Chinese statesman and military strategist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left behind a legacy of wisdom and guidance in his work "The Four Rules of Self-Cultivation". This article aims to delve into the fourth principle of self-cultivation and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personal reflection on its significance.Analysis:The fourth principle of self-cultivation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one's character and moral values. Zeng Guofan believed that true success lies not only in external achievements but also in the development of one's inner virtues. This principle highlights the need for individuals to constantly refine their character and strive for moral excellence.One aspect of this principle is the cultivation of integrity and honesty. Zeng Guofan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truthful in all aspects of life, whether i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or in professional endeavors. He believed that integrity is thefoundation of trust and respect, and without it, one's achievements are hollow and short-lived.Another aspect of the fourth principle is the cultivation of humility. Zeng Guofan recognized that arrogance and pride hinder personal growth and hinder harmonious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s. He advocated for individuals to be humble and open-minded, willing to learn from others and acknowledge their own limitations. By doing so, one can continuously improve oneself and maintain a healthy perspective.Reflection:Upon reflecting on Zeng Guofan's fourth principle ofself-cultivation, I am struck by its timeless relevance. In today's fast-paced and competitive world, it is easy to prioritize external achievements over inner growth. However, this principle reminds us that true success is not measured solely by material gains but also by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haracter.Personally, I find the emphasis on integrity and honesty particularly resonant. In a world where dishonesty and deceit seem prevalent, it is crucial to hold onto these values as guidingprinciples. By cultivating integrity, we not only gain the trust and respect of others but also strengthen our own sense ofself-worth.Furthermore, the call for humility is a valuable reminder of our own fallibility. It is easy to become complacent or arrogant when we achieve success, but by remaining humble, we open ourselves up to continuous growth and learning. Humility allows us to appreciate the contributions of others and fosters harmonious relationships.In conclusion, Zeng Guofan's fourth principle ofself-cultivation serves as a timeless guide for personal development. By emphasizing integrity and humility, we can strive for moral excellence and achieve true success. Let us embrace these principles and embark on a journey of self-improvement and inner growth.标题:对曾国藩第四修身要则的深入解析与感悟介绍:曾国藩是清朝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战略家,他在《修身四要则》一书中留下了智慧和指导的遗产。

浅谈曾国藩

浅谈曾国藩

????曾 国藩认为,勤与俭是关系个人、家庭、社会兴衰成败的大问题,是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历览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其衰也,则反是”, “家之兴衰,人之穷通,皆于勤惰卜之。” ,勤与逸是相对的,曾国藩对好勤者与好逸者,爱憎分明:“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才见用,逸则无能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抵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 鬼不散。是以君子欲为人神所凭依,莫大于习劳也。” 对于一些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且食必珍谨,衣必锦绣,酣拳高眠,一呼百诺,他愤为天下最不公平的事,是鬼神所不许的。
????传统道德以“孝悌”为仁之本, “悌”就是处理兄弟关系的行为规范,兄弟关系的规范包括“兄友弟恭”。《荀子?君道》:“清问为人兄,曰,慈爱而见友。请问为人弟,曰,故细而不悖。”兄 长对弟幼应仁爱友善,弟幼对兄长应尊敬、顺承。在传统家庭中,兄弟关系的和睦友爱是家庭幸福的重要内容。深受儒家伦理道德熏陶的曾国藩,自然对此有此深刻 的认识。
????为了杜绝奢侈浪费的不良恶 习,曾国藩一方面主张少积金钱,认为社会动乱之际钱财愈少愈好。“处兹乱世,银钱愈少,则愈可免祸;用度愈省,则愈可养福。尔兄弟奉母,除劳字俭字外,别 无安身之法。” 另一方面,他主张节省家庭开支,规定家中用钱限额。“由俭入奢易于水,由奢返俭难于登天。……尔辈以后居家,须学陆梭山之法,每月用钱若干两,限一成数, 别封择出。” 他还要求子女不要做过多、太华丽的衣服,“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衣服不宜多制,尤不宜大镶大绿,过于绚烂。” 曾国藩虽然没有要求一子女艰苦朴素,但却要求子女勤俭,这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孝悌”在曾国藩家书中的体现
????曾国藩重视儒家的孝悌、亲亲观念。他反复强调为人子者应在“孝悌”二字上用功。他对子弟的期望首推孝悌。“吾所望于诸弟者, 不在科名之有无,第一则孝梯为瑞。” 曾国藩之所以如此重视孝悌的作用,确立孝悌的地位,一方面是受儒学特别是程朱理学及中国几千年孝文化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受曾氏家族“孝友传家”的优 良传统的影响。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终生是未明而起,操劳不息,并亲手制定了“耕读为本”的家法,教导儿孙如何读书、做人和处世;其父曾麟书对其祖父曾玉屏 总是“起敬起孝”,在曾玉屏病及三载中,他朝夕侍奉,未曾一日安枕,“教人,则专重孝字,其少壮敬亲,暮年爱亲,出于至诚。” 在其父辈的占传身教下,曾国藩自然地认为“孝悌”是自己一生躬行履践的道德规范。“孝悌”也就成为曾国藩儒学思想中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内容。

曾国藩修身养性的人格教育思想探析

曾国藩修身养性的人格教育思想探析

自己,坚决强毅地战胜自己,凡事不轻言放弃,才能成就一番
事业。
二、曾国藩修身养性主要
止上之所以做不到“重厚”二字,原因在于内在修养与德行 不够,而外在形式的不注重,不以“重厚”约束自身行为,又 会进一步阻碍德行的增进。长此以往,修身养性必将停滞不 前。曾国藩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一生修身养性力争做到内 外兼备。他在仕途中的起起落落,险渡难关,并取得“立德、 立功、立言三并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之荣誉,在一定程度 上,皆得益于曾国藩修身养性的内外兼备。
凝结和伟大创造,直到今天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八德” 中蕴含着诸多中华传统美德,在继承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 步的发扬,并在曾国藩的诠释中,为道德人格培养增加了更 多内涵与可操作性。“八德”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突出表现 在“勤”、“俭”、“孝”三字上。曾国藩在其家书中曾多次论述 “勤”,并把“勤”放在了“八德”之首。“勤”指勤奋,尽力去 做,不断去做。曾国藩认为,“勤”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的 主要标准,“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约,此君子也。“‘勤 字为人生第一要义,无论居家、居官、居军,皆以勤字为本。” 曾国藩认为,要想真正做到“勤”,必须从五方面做起,即身 勤、眼勤、手勤、口勤、心勤,坚持下去,久而久之,勤就由最初 的刻意限制变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习惯,其成功也就成 为顺其自然之事了。“俭”指节约、节俭。曾国藩在家书和 日记中,有关此方面的言论极多,甚至到了不厌其烦的地步。 他曾言道:“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处乱世由以戒奢侈 为要义。”认为,“俭”有诸多好处:家运兴盛在于俭,安身立 命在于俭,子弟贤孝在于俭,运势长久在于俭,清正廉洁在于 俭。他自己身体力行,终身布衣粗食,可谓当时官场之楷模, 人称“一品宰相”。“孝”指侍奉双亲。曾国藩在家书中多次 论述了儒家的孝悌之道。他在道光二十三年六月初六《致诸 弟》信中写道:“于孝悌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 分,便是十分学,今人读书皆为科名起见,于孝悌耸纪之大, 反似与书不相关。殊不知书上所载的,做工时所代圣贤的, 无非要明白这个道理。”曾国藩在继承儒家传统“孝道”基础 上,提升了“孝道”范围,将个人立身修行,忠心为国的德性, 皆视为“敬爱吾亲”的孝道。因此,曾国藩这里所倡导的 “孝”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所限,具有更为广泛的 内涵。 其次,“八德”凝结了诸多儒家思想精华,是儒家伦理思 想的继承与发扬。儒家伦理思想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长 期居于主导地位。曾国藩作为“一宗宋儒”对于传统儒家学 说所倡导的人格理念,不是盲目、无选择的全盘吸收,他只注 重传承传统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人格理念中合理的部分,并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学视野下的曾国藩修身思想及实践之探析毕业Foshan University本科生毕业论文儒学视野下的曾国藩修身思想及实践之探析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学号: 2011114101学生姓名:丁伟昌指导教师:马蔚彤讲师二〇一五年五月摘要曾国藩是中国近代传统儒学的集大成者,是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成功实践者。

他以宗教徒般虔诚的殉道精神去践行传统儒家修身理论,并由此养成了坚忍的性格。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他将儒家思想与自己的生活感悟体验相结合形成了性命并提的天人观和格物穷理的理气观,并用来指导修身实践,最终成就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大业。

本论文从曾国藩的修身思想及其实践入手,试图通过探讨曾国藩修身思想及其实践与儒家传统修身思想之间的关系,来解释曾国藩修身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曾国藩;儒学;修身;内圣外王;践行The analysis of the Confucian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ZhengGuofan thoughtsDing-WeichangAbstractZhengGuofan is a master of China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is a successful practitioners of Confucian ideal personality "outside". He takes the devout religious spirit of a martyr to the practice of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theory of self-cultivation, the ultimate success of the"three stratum Liyan immortal" big industry.Key words:Zeng Guo Fan;Confucianism;Training;Saint and Emperor;Practicing目录一、曾国藩修身思想的儒学渊源 (1)(一)秦汉儒学对曾国藩修身思想的影响 (1)(二)程朱理学对曾国藩修身思想的影响 (2)二、曾国藩的修身理论 (3)(一)性命并提的天人观 (3)1.性命并提 (3)2.天人合一 (4)(二)格物穷理的理气观 (4)1.以理养气 (4)2.理礼相通,以礼节欲 (4)3.格物穷理 (5)三、曾国藩的修身实践 (5)(一)立志 (6)(二)主静 (7)(三)自省 (7)四、结语 (8)参考文献 (10)致谢 (11)曾国藩出身农耕世家,天资亦不甚聪颖,却能以一介文弱汉人书生的身份在满清王朝出将入相,平定太平天国,开展洋务运动,成为清廷的中流砥柱,力挽清廷于即倒,权力达到顶峰之时选择激流勇退,避免了功高盖主,兔死狗烹的悲剧。

逝世之后更被世人尊为道德典范,人生楷模。

门人李鸿章誉之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1],中国近代史上的两位重要人物毛泽东和蒋中正亦曾高度评价过曾国藩。

青年毛泽东称赞曾国藩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2]蒋中正更是对曾国藩推崇备至,他认为曾国藩“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乃国人精神之典范”[3]蒋中正将曾国藩视为人生偶像,终生研读《曾文正公全集》,在蒋中正担任黄埔军校校长期间甚至将《曾胡治兵语录》当成军事教材来推广。

不可否认,曾国藩的确是中国近代儒学史上的一个奇迹,难怪有人将他视为继孔孟之后的又一位圣人。

曾国藩能够获得如此瞩目的成就并为后人所推崇膜拜与其建立在儒家道德体系下的修身立德思想及由此养成的坚忍性格有着密切的关联。

本文试图通过探析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曾国藩日记》、《曾国藩诗文》、《曾国藩书信》等著作中传递的修身思想及修身实践,来指导我们当代人的修身养性。

一、曾国藩修身思想的儒学渊源曾国藩自六岁开始就开始进入自家私塾读书识字,八岁时便在父亲的教导下开始读《孝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礼记》、《周易》等儒家的经典著作,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

另外湖南本身就是理学发源地,自北宋周敦颐开创理学以来,湖南人才辈出,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理学大儒,形成了注重心性修养和经世致用的湖湘学派。

在湖湘学派人士的大力倡导下,湖湘士人大都务实求真,不尚空谈,追求儒家所倡导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理想人生,再加上北宋初年建立的中国最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的长沙岳麓书院经常有著名学者在此讲学,湖南自北宋开始就一直是理学思想的中心。

曾国藩曾就读于岳麓书院,求学之时就深受理学的影响。

自幼研习儒家经典再加上湖湘理学思想的熏陶,给曾国藩的思想印下了深深的儒学烙印,所以无论是他自身的人格修养还是带兵治军,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

(一)秦汉儒学对曾国藩修身思想的影响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儒学作为主流思想和学术派别,历来注重修身,儒家经典《大学》就将修身当作做人的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4]32早在先秦时期,庄子即在其《庄子·天下篇》中指出:“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5]454内圣外王之道虽然最早出现于道家典籍,但却是为儒家所继承和发扬光大的。

庄子所提出的内圣外王之道跟儒家经典《大学》中提到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4]238这一理念的内涵是相通的,两者都注重修身立德,都在追求一种至真至善的人格理想。

与此同时,《大学》进一步指出了践行内圣外王之道的途径: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4]249即所谓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步骤。

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五个条目被视为内圣之业,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三个条目则被视为外王之业。

在《大学》中,修身被当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基础,是实现“内圣外王”之道的必由之路。

而儒家经典《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则指出了内圣外王的标准:“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6]132在“内圣”方面,儒家主张“为仁由己”。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2]316一个人要想成为品德高尚的仁人,关键在于自己要能够克己复礼,克己成仁,自己的内心对“仁”要有坚定的信仰。

正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

[12]247在“外王”方面,儒家以“修己”为起点,而以“治人”为终点。

子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12]269由此可见,在儒家的理念中,内圣和外王是互相统一,不可分割的,内圣是外王的基础,外王是内圣的目的,只有不断加强内心的修养,才有可能成为至仁至圣的君子,才能真正达到内圣的境界,也只有在内圣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定国安邦,达到外王的目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内圣外王”就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是“内圣外王”的标准,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则是实现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途径。

实现内圣外王理想人格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通过修身养德以求达到人格和道德的完满。

曾国藩继承了秦汉儒学修身的核心观点,也将儒家所推崇的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作为毕生的追求,他在日记中写道: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学,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下之完人。

[7]436事实上,曾国藩对秦汉儒学的修身观点并不只是简单的继承,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也提出了一些创见,他在《致诸弟》的信中提道: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的指示,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

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

此二者由我做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

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

[13]249曾国藩将修身与诗文创作,事业发展乃至家族兴旺相联系,将修业进德当作一切事业的基础,把修业进德放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同时,他也用简单通俗的比喻指出了修身的关键在于坚持每天一滴一滴的积累,以量变促成质变。

(二)程朱理学对曾国藩修身思想的影响秦汉儒学讲求的是修身养德以实现政治理想的政治儒学,而程朱理学兴起后,儒学便转向内在的道德心性修养之学。

程朱理学即北宋时期由程颐、程颢、朱熹等人糅合儒释道三家思想发展起来的新儒学流派。

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间万物的本源,理是客观真理,所以理是纯善无恶的。

所以人必须收敛克制私欲,使自己的言行遵循天理,并加强自我修养以回复自己的本性,以达到“仁”的最高境界。

当本性回复后所剩下的的人欲就与天理完全一致,即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然后就可以“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此时的人欲已经与天理融为一体,所以无论做什麼也不会偏离天理,也就达到了圣人的境界。

程朱理学把理当作世界的本源,同时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理在程朱理学中处于核心地位。

那么如何才能寻找到天理呢?程朱理学主张格物致知。

朱熹在其《大学章句》中说道:“格者,至也,物犹事也。

……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8]358朱熹认为,人内心的天性就是天下万物之理的全部,探求天下万物之理,就是探求人天性之中的理。

朱熹所说的格物,其实就是一种修养方法,其目的就在于回复自身善的天性。

有君臣父子,即有仁敬孝慈。

其必以仁敬孝慈为则者,性也;其所以纲维乎五伦者,命也。

此其中有理焉,亦期于顺焉而已矣,性浑沦而难名,按之日理,则仁义礼智,德之赖乎扩充者;求之于理,则元亨利贞;尽人物之性,此顺乎理者之率其自然也;时出不穷,有以立吾命,即有以立万物之命,此顺乎理者之还其本然也。

[9]541自称“一宗宋儒”的曾国藩深受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他在《顺性命之理论》中指出了人的性与命都有自己的理,天理是人活于世的安身立命之本,人只有顺应仁、义、礼、智、信、敬、孝、慈等天理,才能生存,才能发展。

同时,曾国藩也强调“格物致知”。

他说:“格物,致知之事也。

博其省察,涵养以存之理,则格物也”[9]347格物致知就是省察自己的本性,以涵养存在于自己本性中的天理,这种观点与朱熹的格物致知观是一致的。

总的来看,曾国藩的这些观点都与程朱理学提出的理是万物的本源、理是万物的最高准则、格物致知等理念是一脉相承的。

二、曾国藩的修身理论曾国藩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长期的儒学研究和修身实践中,结合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儒家的修身理论,形成了性命并提的天人观和格物穷理的理气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