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思想探究
曾国藩理学经世思想探渊

曾國藩理學經世思想探淵2015-09-15 09:10:00 《北方論叢》胡維革張昭君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代儒宗”。
他把晚清讞為“空疏虛鶩”的程朱理學與譽為“務實求樸”的經世之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建構起了獨具特色的理學經世思想。
爾後,他以這一思想為原發點,又衍生出一系列子思想,諸如扶人心、正民氣、講究德治的思想,整官風、除積弊、崇尚人治的思想,肅軍心、扶名教、註重思想文化之戰的思想,自強自立、學習西方、因時變革的思想,等等,從而構成了他理學經世思想的整個大廈。
因此,我們要想深刻認識和正確解讀曾氏的整個思想,必須首先對其理學經世思想進行一番爬梳整理,探賾索隱。
本文僅對曾國藩理學經世思想的形成過程、內部結構及其獨步之處,做一點探淵性的思考。
一、鑿通理學與經世之鐵幕從思想學術角度講,有清一代是理學、實學、今文經學、古文經學此起彼伏、流動不居的時代。
正是在這一特定的文化時代裏,曾國藩鑿通了理學與經世之學的鐵幕,將其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對此,梁任公先生有過一段精彩的闡述:扶道正心的程朱理學的產生有其進步性和合理性,但到明末清初,它已成為士林學子抨擊的對象。
雖“自康雍以來,皇帝都提倡宋學--程朱學派,但民間--江浙為中心,‘反宋學’的氣勢日盛,標出漢學名目與之抵抗,到乾隆朝,漢學派殆占全勝”。
然而,物極必反,本為“明道證經”的考據學到乾隆時期走上了極端,饾盯瑣碎,脫離現實,已不適應時代的需要。
“乾隆末年以後,學者‘絕對不問政治’的局面已開始改變,今文派興起,想在乾嘉間考證學的基礎之上建設順康間‘經世致用’之學”。
不過,今文經的“微言大義”並沒有脫出乾嘉考據的窠臼,因而也沒給末世王朝帶來任何生機。
結果,在“洪楊亂事前後,思想界引出三條新路,其一,宋學復興。
乾嘉以來,漢學家門戶之見極深,‘宋學’二字,幾為大雅所不道,而漢學家支離破碎,實漸已惹起人心厭倦,羅羅山(澤南)曾滌生(國藩)在道鹹之交,獨以宋學相砥礪,其後卒以書生犯大難成功名。
试论曾国藩家书中的修身治学思想

《 礼记 ・ 大学 》曾云 : “ 古 之欲 明明德 于天下者 ,先治其 国;欲 治其 国者 , 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 身 ; 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 心 ;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 知 , 致知在格物 。 物格 而后 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 而后 家齐 , 家齐 而后 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曾国藩对 于礼记 中儒 家所提 出的明德于天下 的标准 ,亲身实践并且 真正 的做到 了修身 、治 学 、齐家 以及 明德于天下 ,而其 中修身与治学思想又是其后齐家与治 国思想 的基础 。通读 《 曾国藩家书 》,其行 文风格通正平顺 ,条缕清 晰。其文风 为桐城派风格 ,而桐城派文章一贯力求 “ 清真雅正 ”,理 解起来简 明达意 、清顺通畅 ,而文章所蕴含之深意发人深省 , 有醍醐 灌顶 、茅塞顿开之效 , 而其 中 关 于修身与治学的思想更是令人深思 。 1修 身与治学的两个方面
Hale Waihona Puke 文化艺术 试论 曾国藩家 书 中的修 身治 学思想
杨 尚华
摘
( 西北 大 学哲 学 与社会 学 学 院 ,陕西 西安 7 1 0 1 2 7) 要: 《 曾国藩家书》作为曾国藩修身治学思想的载体之一 ,是研究曾国藩修身治学思想的重要文献。曾国藩家书中的修身与治学的思想主要
体现在 “ 进德 ”和 “ 修业”两个方面,本文将主要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曾国藩的修身治学思想。
张力戒 之 。如在 《 致诸弟 ・ 劝弟切勿恃 才傲物 》篇 中提到 “ 吾人 为 学 ,最要虚心 。尝见朋友 中有美材者 , 往 往恃才傲 物 ,动谓人不 如 已,见乡墨则骂乡墨不通 , 见会墨则骂会墨不通 ,既骂房官 ,又骂主 考 ,未入学者 ,则骂学院。平心而论 ,已之所为诗文,实亦无胜人之 处 ;不特无胜人之处 ,而且有不堪对人之处。只为不肯反求诸 己, 便 都见得人家不是 ,既骂考官 ,又骂 同考而先得者 。傲气既长 ,终不进 功 ,所 以潦倒一生 ,而无寸进也 。”[ 8 ] 由此观之 ,即使才华横溢 , 倘 若恃才傲物的话 ,也必将怀才不遇 、潦倒一生。此外 ,牢骚满腹 、怨 天尤人和屡试不中者不一定都怀抱利器 ,倘若其 才果真利器 ,是金子 必 当有发光之时。正如曾文正公在其 《 致诸弟 ・ 述求学之方法 》篇中 所记 : “ 然吾未见业果精而终不得食者也 , 农果力耕 ,虽有饥馑 , 必 有丰年 ;商果积货 ,虽有雍滞 ,必有通时 ;士果能精其业 ,安见其终 不得科 名哉 ?即终不得科 名 ,又 岂无他途 可 以求食 者哉?然则特 患 业之不精耳。求业 之精 , 别无他法 ,日专而已矣。谚 日: “ 艺多不养 身 ,谓不专也。”[ 1 ] 吾掘井 多而无泉可饮 ,不专之咎也 !”所 以,求 学修业 当力戒牢骚 ,专心治学 ,专其所学才能 “ 求食 ”、 “ 养身”。 关 于修业读书 的方法和技巧 ,曾文正公 曾经在 《 致 四弟九弟 ・ 述 为不学有四要事 》 篇 中专 门提及 : “ 吾见家中后辈 ,体 皆虚弱 ,读书 不甚 长进 ,曾以为学 四事勉 儿辈 :一 日看 生书宜求速 ,不多读则太 陋。一 日温 旧书宜求熟 ,不背诵则易 忘。一 日习字 宜有恒 ,不善 写 则如身之无衣 ,山之无木 。一 日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 言 ,马之肢不能行 。四者缺一不可 ,盖阅历 一生深知之 ,深悔之者,
曾国藩修身思想探析

N o 5. 01 . 2 0
To a . 5 tl No 1 9
样 做 , 仅 是 为 了 兴 家 , 主 要 的 是 想 改 变 当 时 的社 不 更 会 现实 , 管 势 单 力 薄 , 在 他 看 来 : 凡 欲 者 不 能 俭 , 尽 但 “ 好 动者 不 能俭 ” 。
( 勤 奋 努力 , 之 以恒 一) 持
曾 国藩 早 年 祖 业 并 不 富 裕 , 以 父 亲 曾 麟 书 自知 所
想 , 当代 青 少 年 修 身 处 世 有 一定 的启 示和 教 育 意 义 。 对
[ 键 词 ] 曾国 藩 ;修 身 思 想 内容 ; 身 思 想 渊 源 ; 身 思 想启 示 关 修 修 [ 图 分 类 法 ] 5 中 G2 1 [ 献标 识 码 ] 文 A [ 章 编 号 -o 36 2 (0 0 0 —0 50 文 1 o— 1 12 1 )50 7 —3 1
晚清 时局 动 荡 , 场 形 势 复 杂 , 不 留 神 就 有 可 官 稍
语 , 有 感 于 余 心 , 下 事 未 有 不 自艰 苦 得 来 而 可 久 深 天 可大 者 也 。 ¨ 他 曾在 治 军 时多 次 亲 自视 察 军 营 , 到 ”2 遇 问题 必 亲 自 解 决 之 , 现 了 “ 军 之 道 , 勤 字 为 体 治 必 先 ” 的思 想 。在 他 看 来 , 官 要 有 政 绩 就 必 须 做 到 做 “ 政 ” 字 并 用 一 生 的行 为 证 明 “ 恒 ” 字 对 其 成 勤 二 勤 二
一
。
曾国藩孝悌立家伦理思想探析

其平 生奉 行 “ 友传 家 ” 孝 准则 的最 可信 的 见证
一
、
“ 友为家庭之祥瑞 ” 孝
子 之职 : 妻子 皆安坐享 受 . 不能 分母 亲之 劳 。 每一念 及. 不觉 汗下 ” 他 得知 父亲 因过 多躬 亲家 事而 身 体不适 时 , 马上 写信 说 :大人 之身 . 奉高堂 , “ 上 下
… …
者 . 为 仁之 本欤 ” 观点 . 其 的 加之 深 受 曾氏 家族 “ 孝 友 传家 ” 良传统 的影 响 . 认 为 孝悌 伦 理 乃 是 立 优 他 家之 本 . 常 告诫其 兄 弟 子侄 要 “ 他 以孝 立 身 . 亲 爱 敬 亲 ”反 复 强 调 为 人 子 者 应 在 “ 悌 ” 字 上 用 功 . . 孝 二 “ 吾所 望 于诸 弟者 . 在科 名之 有无 . 不 第一 则 孝悌 为 瑞 . 孝 悌 ” 曾 国藩 家庭 伦 理思想 的 核 内容 . .” 是 t b 也是 他一 生躬 行履 践 的道德 规 范 .在 其 家信 中 . 直
专
题
研
曾 国藩 孝 悌 立 家伦 理 思 想 探 析
。 予、 翔 J ( 兰州 城 市学 院社 会管 理学 院 甘 肃 ・ 兰州 7 0 7 ) 3 0 0
摘 要 曾 国藩 的 家庭 伦 理 思 想 以 孝 为核 心 , 把 孝悌 作 为 立 家 之 本 , 为 “ 友 为 家 庭之 祥 瑞 ” 身可 在 他 认 孝 ;
关键 词 曾 国藩 孝 悌 立 家之 本
曾国藩 ,一位 历 史上 颇有 争议 的 晚清 大儒 . 他 极 为 赞 同 孑 子 的 “ 子 务 本 . 立 而 道 生 . 悌 也 L 君 本 孝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末年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提出了许多独特的领导力思想,对于现代领导者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曾国藩强调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领导者必须不断地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的素养和道德修养。
他在《孟子读后》中写道:“首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鞭辫师傅推出性命要好,难以杜绝;名声口碑推出钱貌貌说亡,日他三大好更怎大好,不必限人论辫。
”他的这种观点表明,领导者如果不能首先树立良好的榜样,就很难言行一致,影响他人。
曾国藩注重人才培养和选拔。
他非常重视人才,在选拔干部时,擅长发现人才的潜能,并且全力培养他们的能力。
他认为,优秀的领导者需要善于发现和培养能力,善于调动和发挥团队的超强能力。
在《曾文正公宴赠自将旅武官文给》中,他写道:“有所刻意者定然有成,以致风雷之士,猛于孤竹之矛。
”这句话传达了曾国藩对培养人才的重视和对他们高度期望的信念。
曾国藩提倡务实和创新。
他认为领导者应该是勇于尝试新事物,提出新观点和新方法的人。
在《曾文正公言行录》中,他写道:“吾带兵七年,不问契丹利名,马皮而进者甚多。
”这体现了曾国藩对创新的重视,他认为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只要能够为民族和国家带来实际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就应该勇于尝试。
曾国藩强调谦虚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他认为领导者应该虚心谦和,勇于学习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在《曾国藩文集》中,他写道:“道也,不长人,长无使人,使人者不其自调。
”这表明曾国藩看重团队协作,认为只有与团队成员和谐合作,才能够达到奇迹般的成就。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对于现代领导者有着重要的启示。
通过不断修身养性,领导者可以成为良好的榜样,影响他人。
培养和选拔人才是领导者的重要职责,只有团结和发挥团队的能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领导者应该不断地创新,善于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观点和新方法。
最重要的是,领导者应该虚心谦和,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积极修身养性,培养人才,创新思维,以及与他人和谐合作,现代领导者可以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取得更好的成果。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

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及其启示曾国藩,是清朝的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很深的影响。
曾国藩一生注重领导力思想的实践和总结,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领导经验和智慧。
他的领导力思想不仅在军事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政治、教育和人际关系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从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入手,分析其对当代领导者的启示。
一、曾国藩的领导力思想1. 忠诚与担当曾国藩在领导下属时,始终秉持忠诚与担当的态度。
他在待人接物的时候,始终以忠诚敬业的态度对待上级,以信守承诺的态度对待下属,以责任担当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
曾国藩深知,只有忠诚于事业和责任,才能够取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也才能够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这种忠诚与担当的思想,对当代领导者来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以诚实守信的态度对待工作和团队,才能够赢得团队的拥护和支持,也才能够取得更好的领导效果。
2. 厚德载物曾国藩在领导下属时,始终强调“厚德载物”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领导者不仅要具备才能与智慧,更要有着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只有具备了厚德载物的品质,才能够在处理事务和处理人际关系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这种“厚德载物”的领导力思想,对当代领导者来说同样具有启示意义,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才能够更好地发挥领导者的作用。
3. 以德服人曾国藩在领导下属时,始终倡导以德服人的理念。
他认为,一个领导者不应该仅仅凭借权力和地位来约束下属,更应该通过自身的品德和行为来感化和感召下属。
只有以德服人,才能够赢得下属的尊重和拥护,也才能够取得更好的领导效果。
这种以德服人的领导力思想,对当代领导者来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通过自身的榜样和行为来感化和感召下属,才能够赢得更多的支持和协助。
4. 因时而变曾国藩在领导下属时,始终倡导“因时而变”的理念。
他深知,世事变幻,环境不断地发生变化,作为领导者,不能僵化于原有的思维和做法,而是应该不断地根据时势和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策略和方法。
近代历史名人曾国藩的思想分析

曾国藩的政治思想分析曾国藩其人,初名子城,字伯涵,谥号文正。
公元1811年生于湖南长沙湘乡县。
官至一品大员,是晚清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书法家,同时也是“湘乡派”的创始人。
曾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攻克天京,是湘军的创立者兼统帅。
曾国藩一生的政治思想颇多,涵盖了军事、官场政治,做人处事、政治学术、民生观念、招揽人才等各个方面。
下面,就由我来一一做个分析介绍。
一、政治思想态度:他最主要的政治思想便是“忠君爱国”,不管是在对待太平天国的态度上,还是他一向主张的、比较出名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他这种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跟出生后一直所受的的教育渊源非常大。
曾国藩出身于豪门地主家庭,其父又是私塾先生,他六岁开始进私塾读书,接受封建儒家教育,学习礼仪廉耻和仁信礼义,试问一个从小就被灌输“君是天,臣是民,民必须得爱君忠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伦理纲常的人怎可能不忠君爱国?而且,湖南那时理学风气盛行,曾国藩明显就受到了理学的很大影响,其思想表现为“王道”与“霸道”的结合。
这一点他在对待太平天国的态度上尤是如此。
曾国藩对太平天国的血腥镇压,只能用“残酷”两个字来形容,为此他还得到一个颇为滑稽的称号,名曰“曾剃头”。
他这种对待农民革命血性态度源于他对法家“霸道”思想的全力贯彻。
曾国藩对太平天国的较量,其实就是一场西方神学思想与中国封建旧儒学思想的较量,曾国藩为了维护封建儒学思想和封建地主统治,一方面,在上书《讨粤匪檄》这片文告中指责太平天国诋毁孔孟之道扫荡前年礼仪人伦,指出:历世圣人扶持名教,孰叙人伦,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屡不可倒置;一并攻击太平天国破坏封建等级制度的朴素平等思想,是“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
显然,曾国藩在这种情况下宣扬“礼治”,就是要配合对农民群众的武力镇压,用纲常名教的枷锁来禁锢农民群众的头脑,消弭他们的反抗精神,从而维护并强化地主阶级的思想统治。
另一方面,他又不惜号召知识分子的力量,使许多知识分子脱去长衫,率瓴黑脚杆的相实农夫,投到湘军的旗帜之下,同太平军作战并取得了最后胜利,可以说,他其实是中国政治思想工作的开山祖师。
曾国藩理学思想初探

曾国藩出身于地主家庭,自小研读《周礼》、《史记》、《文选》……,深受儒学精义陶铸。
而当时的湖湘学风也促成了其理学的发展:在湖南,程朱理学一直处于独尊地位。
“传教生徒,辄屏去汉唐儒书,务以程朱为宗”。
(1)道光二十一年,曾国藩升居翰林,师法桐城派宗师姚鼐后,又师从理学大师唐鉴“从讲求为学之方”。
(2)同时与“蒙古倭仁公,六安关公廷栋,昆明何公桂珍、窦公、仁和邵公懿长及陈公源兖等往复讨论,以实学相砥厉”。
(3)历经翰林院、詹事府、内阁的曾国藩“于朝章国故,如《会典》、《通礼》诸书,尤所究心”(4)。
当时,清朝已步入末世:农民起义频繁;列强咄咄逼人;封建礼乐崩坏。
为解决“内忧外患”,清政府欲扬理学,振纲纪,曾国藩孜求理学也正适应了这一政治需要。
道光末年,曾国藩去都南下,躬行践履,汲纳百家,进一步发展了其理学思想。
一、继承并发展了“理一元论”,“理一分殊”的学说。
关于世界的本源,朱熹认为天地万物就只有一个“理”,有此理,才有天地万物。
曾国藩说:“我与民物,其大体乃同出一源。
”(5)可见他继承了朱子“理一元论”的宇宙观。
关于理与气的关系,朱子指出有“理”才有“气”,但“理”是本。
曾国藩主张“含生负气,必有以得乎乾道之变化,理与气相丽,而命实宰乎赋畀之始”。
(6)可见两人都认为理是第一位的,理主宰万物。
关于理学的“理一分殊”曾国藩指出:“乃若其分,则纷然而殊矣。
亲亲与民殊,亿民与物殊,乡邻与同室殊。
亲有杀,贤有等,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如此其不齐也”。
(7)他强调人与物,乡邻与同室,亲与不亲,贤与愚之间的差别,这有利于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
对于理学中的“性”,“命”,曾国藩认为“以身之所接言,则有君臣父子即有仁敬孝慈。
其必以仁敬孝慈为则者,性也。
其所以纲维乎五伦者,命也。
”(8)这样,曾国藩也就强调了封建伦理原则也是至高无上的。
那么如何认识“理”呢?曾国藩继承了“格物致知”和“即物穷理”的主张,并进一步指出:“吾心之知有限,万物之分无穷,不研乎至殊之分,无以调乎至一之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曾国藩的深入探究
摘要:中国近代史上,很少有人像曾国藩这样,获得的评价是如此的天壤之别。
一边被推崇为继孔子,朱子之后再度复兴儒学的圣哲,清朝中兴第一名臣。
另一边又被骂为擅权滥杀的“曾剃头”,好名失德的“伪君子”。
然而历史是各种复杂因素的有机组合体,特定的时代背景,观念环境造就人物的思想。
我们不能对复杂的历史人物予以简单、片面的否定,这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的理论。
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不能片面的根据教科书或者其他历史书籍及评论而人云亦云,不能一味地受他人的思想灌输,而应该实事求是,通过探究历史人物的思想形成以及人物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全面客观地对其进行评价。
关键字:曾国藩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天津教案
对曾国藩的评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
梁启超曾说过“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物也”,并称其在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
曾国藩,清代中兴名臣,一生以儒家理论道德为准则,明刑法,重农事,崇节俭,重视发展国力,主张兴办洋务,开一代风气之先。
使清王朝在风雨飘摇几乎被宣判死刑的时候又苟延残喘了半个多世纪。
他集历代齐家治国,修身治学,用人行政,驭下奉上及统军作战各种学问于一身,标榜理学却又能够融通百家,做事“拙诚”却又能够通变用权。
但与此同时,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身为汉人却为清廷卖命,并且杀人过多,有“曾剃头”之称。
晚年的“天津教案”,
更是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遭来千古骂名,甚至到了四面楚歌的悲凉之境。
辛亥革命后,许多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初的史学界更是对其全盘否定,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卖国贼、杀人不眨眼换刽子手等等。
历史上很少对某人的评价是如此的矛盾和复杂,我们不妨从其人生几件重大的事件中深入的探究一下。
一:镇压太平天国
曾国藩,出生在湖南湘乡的一个耕读传家的普通家庭,即“耕则退可以自守,读则进可以干禄”。
曾国藩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究其一生,恪守祖父”黎明即起,克勤克俭,周恤贫穷,疏医远巫”的遗训,甚至把它编成八字句牢记在心,直到后来做了两江直隶总督,对于勤俭家训也不敢有所懈怠。
过着勤俭朴素的生活,接受礼义廉耻的训诲,传承了中国几千年来忠君孝悌的儒家思想,而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军则信奉类似天主教的宗教,违背了中国的传统习俗,为当时一般士大夫所不齿,曾国藩也不例外。
就当时环境而言,曾国藩认为这是绝灭中国固有礼教,违反孔、孟之道的“异端”,无疑要深恶痛绝的。
他率领的乡勇出师攻打太平军之初即标明立场,亲自写了《讨粤匪檄》,指出太平军“焚州之学官,毁宣圣之柱,以至于佛寺道院,城隍社坛,无庙不焚,无像不灭”的恶行。
可以说曾国藩所领导的湘军与太平军之间的战争无异于一场宗教信仰战争,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绝大多数人还是深受中国几千年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
况且曾国藩创办湘勇初意不过是“收缴土匪,
安定地方”,并没有与太平军对抗的打算,且也不愿意以文人操兵事。
清政府当初也并没有指望依靠曾国藩和他的湘军来消灭太平军,只不过让其保一方平安,并且当时的清政府对汉人还是心存芥蒂的,怕其位高权重,影响清廷政权。
可是世事难料,当时的清政府吏治腐败,排挤汉人,为官的都是些作威作福的人,并没有为百姓谋取福利。
当兵的也是些酒囊饭袋,只会鱼肉百姓,一旦打仗便会互相推卸责任。
面对太平军愈演愈烈之势,清政府不得已才让曾国藩担当起镇压太平军的重任。
而现在很多人批评曾国藩身为汉人却为清廷卖力气,并且其手段毒辣残忍。
鉴于其出生的时代,家庭背景以及所接受忠君爱国的儒家思想,我们如果用现在的眼光去衡量十九世纪初曾国藩的政治思想是缺乏客观评判依据的。
二:推行洋务运动
曾国藩虽然守“拙”,但他并非是固守陈旧,顽固不灵的儒生。
他能融通百家,通用权变,留心时务,开一代洋务之风气。
当时的清政府适逢海禁大开,帝国主义对华开始侵略,西方思想传入中国,而曾国藩适逢其时,亲启了这个时代的序幕。
刷新吏治,整饬营务,奖励法度,救济民生,其开明的思想离不开父亲的挚友,也就是其后来的岳父欧阳凝祉先生的影响。
他是曾国藩的一位满腹经纶的良师与直言不讳的益友。
他告诉曾国藩“男儿立志当在千里”“王侯将相令有种乎”,若想仕途通畅只一味地读书是无济于事的,更不能死读书。
还向其介绍了桐城派文章“文以载道”的主张与三闾大夫屈原忧国忧民的壮志。
同时在岳麓书院的学习也让曾
国藩开始留心时务,关心国家的政治,而不是仅仅埋头于课本,做一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
他在书院里结识了罗泽南和郭嵩焘两位挚友,三人是老乡并且志同道合,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开阔了思想,也使曾国藩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见解。
并且学院的学风是“以天下为己任”,鼓励学生做“人世”的学问,及关心天下百姓的疾苦。
曾国藩在北京学习的一年也让他更加关心时务。
他在北京时,对当时的国家事情很关心,外患有“英夷”,内乱有太平军,灾情方面又有黄河决口,曾国藩一一对其进行缜密的研究,具体的规划。
他认为天下没有一件事不是学问,而学问之道在于留心,摘由备查,博览群书。
正因为他能关心时务,虚心研究,准备着应付着事变。
所以他才能凭一儒生带领自己创建的湘勇,临危不惧。
攻打太平天京时,他派左宗棠进兵浙江,李宗棠进兵上海和江苏与其周旋,让曾国荃全力夺取天京,最终一举扑灭浩浩荡荡的太平天国势力。
曾国藩有感政治废弛,不囿于理学的空谈,十分注重经世致用。
在镇压太平军和捻军的过程中,他就开始重视采用外国军火,主张“师夷智以造制船”,希望利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洋枪大炮来解决现实的危机。
从其所奏的《复陈述购买外洋船炮折》中,表明了曾国藩对待引进西方物质文明问题上的观点:引进没有的东西,增强自身的实力;主张不仅仅是购买,还要自己来建造;主张发展对外贸易,与外商互通有无。
所以他在上海创建了江南制造总局,制造枪炮,战船。
他还接受容闳建议,同李鸿章联名上奏,选派幼童赴美留学,为国内培养急需的新式人才,使国人逐渐走向世界,开一代风气之先。
三:处理天津教案
曾国藩人生重要的,也是他后来饱受非议的事件是他对于“天津教案”的处理。
当时天津教案发生时,曾国藩被清政府派去查办此案,此时天津民气激昂,希望驱逐洋人,参劾崇厚,以伸民气,也有主张调集乡勇准备开战。
但是曾国藩选择了坚保和局,出谕严戒市民不准借端滋事。
最后判二十人死刑,二十五人充军,赔偿四十二万多银子作为死者抚恤,教堂损失,并且向法国道歉。
这种得罪国人,偏向洋人的做法使得曾国藩被骂为“软弱惧外”的“卖国贼”,声名一落千丈。
对于处理这件事,曾国藩的内心承受了许多矛盾。
不管事实的情况到底怎样,把法国给得罪了,则中法的战争不可避免,这样的结果朝廷不会满意,他也承受不起;若逆民心而为之,难免会留下骂名。
他甚至写下了一千多字类似遗嘱的信,可见处理这件事是多么的棘手。
曾国藩深知自己的行为愧对天地良心,天下的人,可为什么还要甘冒“卖国贼”的骂名,执意这么做呢?因为他惧怕这件事得罪了法国人将会引发中法之间的战争。
客观地讲,就当时的历史条件而言,中国的实力软弱,西方列强对中国已是虎视眈眈,对洋人采取强硬政策无异于以卵击石。
许多人对于“含垢忍辱”的愤慨多少也是民族自尊心的表现,但却不懂得审时度势,中法双方实力悬殊,夜郎自大,一心的“决战”和“雪耻”是不可取的。
曾国藩何尝不愿意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主权,可他深知西方列强除了运用武力野蛮掠夺中国外,同时在外交上也以武力相威胁。
天津教案发生以后,法国直接向天津海面调集军舰,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也相互勾结,对清廷施压。
曾国藩固然清醒的认识到这样做会丧失国家民族的尊严,但畏于敌人强大的势力,而委曲求全,甘愿受辱。
而且清政府对于处理天津教案的指示,曾国藩也不敢违抗,只能顺着朝廷的意思去做。
即使是当时与曾国藩势不两立的清流派代表人物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任上面临同样的“教案”事件时采取的处理方式与曾国藩也没什么两样,并且十分后悔当初自己对他的指责。
之后曾国藩也痛苦的反省了自己在外交上“过柔”的处理方式,并为此付出了“积年清誉几于扫地殆尽”的惨痛代价。
由于处事违心而内疚,由于悖情逆理,遭到舆论谴责而终日闷闷不乐。
谁能想早年重视“华夷之辨”,中年提出创办洋务以自强的曾国藩,晚年却背负如此的骂名,悲剧产生的原因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也是中国时代的悲剧。
逝者已逝,争议却永不停歇。
我们应该用历史的眼光,客观全面的分析历史人物。
从上面几个事件中,我们看到了他深受时代背景,家庭教育以及亲朋好友的影响,也应该理解他内心的挣扎与彷徨。
对于曾国藩人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我们不应该单纯的根据结果去评判是非,或者用现代的眼光简单的否定或肯定历史人物的对与错。
我们不妨设身处地,全面客观的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参考书籍:《曾国藩传》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日记》
《曾国藩和他的幕僚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