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真相
什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做到文化自信

什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何做到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什么是传统文化?我想很多人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也许有人会说,传统文化就是儒、释、道的文化。
但大家可以仔细想一想,儒、释、道文化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被人们所认可,所接受。
其实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人们根据地域,生活环境,生存条件,生产方式,等等。
不断总结不断改进得出来的一套适合自己的价值体系,和观念。
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作时根据气候制定了四季,根据四季和天文的关系制定了二十四节气。
我们的祖先为了子孙能和谐的生存和发展,制定了家规。
我们的祖先在法律体系不健全的时候,建立了价值体系等等。
传统文化就是祖先在晴耕雨读中不断的劳作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总结,经过无数代人的不断摸索一代代人传承下来的。
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儒、释、道三家。
中国传统文化,应当包括:儒、道、法、墨等百家思想,以及易经、中医、风水、武术、气功、律吕、书画、围棋、茶道、建筑、服侍、饮食、礼仪、天文、家规等等所有中国的东西。
传统文化“天圆地方”是认识事物的方式,看待事物的依据,“天人合一”是坚定的信念、方向,和一切行为的准则。
也是中国人心中的大道。
以现在最流行的西方文化做对照,来理解这八个字更容易:西方文化是“天人分离”,以“人”为宇宙的中心,其发展方向是改造自然,统治自然,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就像上帝一样。
中国文化是“天人合一”,追求人要与自然和谐共生,最终达到与自然的完美结合,也就是所谓的“得道”、“成佛”。
天道,道法自然。
我们不要拿西方的自然科学和唯物思想来衡量得道、成佛是否“科学”。
中国的科学已经发展了几千年,通过了无数代人的认证。
西方科学才数百年,漫漫时空,西方科学的“科学性”还需进一步考验。
而事实上,它目前已经面临了问题,比如:相对论认为宇宙中的“虫洞”可以让人回到过去,但事实上,可能吗?你回去万一不小心阻止了自己的出生,怎么办?西方科学现在还无法解释和回避这个逻辑上的悖论。
西方文化讲究个体、结构,凡事都要找到物理的最基本单位,例如解剖学、化学等等。
中国的神秘文化

中国的神秘文化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具有丰富神秘文化的国度。
它包含着各种神话传说、民间故事、风俗习惯和古老的传统,在世界各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从长长的历史和深深的文化底蕴来看,中国的神秘文化可谓是独一无二的,即便是在21世纪的今天,它仍然发扬光大,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和研究。
一、中华神话传说中华神话传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文化神话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了人类起源、世界构成、社会道德、人性善恶等内容。
它们是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独有的思想和传统。
例如,盘古开天辟地神话、女娲补天神话、神农尝百草神话、嫦娥奔月神话等,都是中国古代传说中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品。
二、传统文化节日在中国,一年中有很多传统节日,例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
这些节日都根深蒂固地传承了古老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深厚的传统文化节日。
这些传统节日包含了对祖先和先辈的敬意,也代表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与本源联系。
例如,春节的牛年、鼠年、虎年等,代表着动物的生命力和神奇的本质;中秋节的包子月亮和玉兔,象征着富足、团圆和美好的诗意等等。
三、古代礼仪文化中国古代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括了礼节、仪式、礼仪等方面,也涉及到了礼仪之外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
例如,现在广为人知的古代礼仪文化如儒家思想、传统婚姻、婚嫁等都是属于这一范畴。
古人讲究的一切从细节做起,如拜年、祭祀、结婚、搬家等等,都需依照规范进行。
并且这一文化也深深地嵌入现代群众生活中,荡涤了人类内心深处的一部分思维方式和文化观。
四、道教文化道教是中国古老的文化宝藏之一,其含义中既有智慧,又有自然观和人藏。
道教文化的核心理念是“道”,即指万物自然所遵循的自然道,同时道也代表着人类的心灵、思想和行为。
从东汉时期以来,道教文化凝聚着大量的哲学、宗教、文学和民间传说等财富。
例如,无门、跑堂、看穴、说符等都是属于道教文化的常用语言和行为特征。
五四运动:中国文化传统的重大颠覆

五四运动:中国文化传统的重大颠覆五四运动,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具标志性的事件,它是中国近代文化变革的代名词。
五四运动不仅是一次政治运动,更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靶子的一次思想运动,它推翻了传统文化的权威,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化的新纪元。
五四运动的背景是清朝政府的无能与外国列强的入侵,这使得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和尊严受到了极大的侵犯,人们开始反思和质疑中国文化传统的无力和无效。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颠覆,它是中国现代文化历史上的一场大地震。
五四运动中最重要的一项成就是重新定义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性。
五四运动通过抵制传统文化中的畸形现象和推动国民教育合理化,为新中国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五四运动打破了传统文化对于现代文化的压抑,开创了文化自由的新时代,同时也为中国的现代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五四运动在政治上是争取民主和自由的一次运动,但在文化上却是以反古为主。
五四运动主张反对传统文化中的封建迷信和陈腐顽固,主张大力推广西方先进文化,并倡导国民教育的全面发展。
五四运动的思想倾向不断涌现,五四运动精英们的思想走向将国外最新的思潮项入中国,使得中国社会的思想面貌得到了新的改变,同时也引领了中国思维方式的转变。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次智识革命,它不仅针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同时也借鉴了西方现代文明的优秀经验。
五四运动中的思想领袖们,如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不断地倡导文化融汇和文化创新,探索和发展新的思想和文化。
五四运动期间诞生了一大批崭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如新诗、新小说、新戏剧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四运动对于中国现代学术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它为中国学术的科学化、民族化和普及化提供了动力和保障。
五四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激发了中国公民的文化热情,人们开始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五四运动以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的思想界定了中国现代文化的精神内涵,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文明传承。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涵盖了众多领域,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礼仪等诸多方面。
这些传统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先民的社会实践、思想探索和文化创造,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道德观念之中。
1. 传统文化的起源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部落社会。
在这个阶段,人们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形成了简单的社会组织和文化传统。
随着农业的兴起和城市的形成,商、周时期的思想家们开始探讨人类生存和社会秩序的问题,逐渐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等不同的哲学思想流派。
2. 文化传承的演变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不同朝代的演变和发展。
在秦汉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孔子、孟子等代表人物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传统观念,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社会风气。
隋唐时期,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使得中国文化更加多元化,形成了汉传佛教的独特风貌。
宋元明清时期,文学艺术达到了巅峰,诗词、绘画、戏曲等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在当今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不仅可以让人们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更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观念,仍然对当代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4.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不同代人们的努力,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层面。
只有通过不断地传承和创新,才能使得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同时,在开放包容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也需要与世界其他文化相互交流,吸纳他者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共生共荣。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
通过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可以启迪人们的智慧和感悟,指引未来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文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中国文化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关注。
然而,正如任何其他文化一样,中国文化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文化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盲目追求西方文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年轻一代对西方文化表达了浓厚的兴趣。
其中包括崇尚西方价值观念、追求西方审美标准以及模仿西方生活方式等。
这种盲目追求导致了对本土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和自豪感。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
学校应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并鼓励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展览和其他相关活动来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艺术形式。
同时,政府部门可以组织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保留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商业利益主导下的文化娱乐产业今天,中国的文化娱乐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然而,商业利益主导下的演艺圈和影视圈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唯利是图、只看中明星充电量而不注重作品质量、缺乏原创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消费者观众群体对文化娱乐产品的失望感和审美疲劳。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采取行动来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限制过度商业化倾向,并加强对文化艺术从业者的培训。
同时,我们需要鼓励和支持原创作品,在电影、音乐和演艺等领域提供更多机会给有才华的年轻人。
三、知识传承与教育改革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家族价值观、社会礼仪以及师徒关系。
然而,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导致了人们对传统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减少。
此外,教育体制中追求高分数和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了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我们应该鼓励学校引入更多传统文化课程,并为学生提供更多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的机会。
此外,政府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来吸引年轻人参与,并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四、尊重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音乐、戏剧艺术和手工艺等。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缺乏妥善的保护措施和缺乏意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危险。
用辩证的否定观谈谈我国的传统文化

用辩证的否定观谈谈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悠悠五千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葆活力与发展,这是由其自身所具备的价值规律与时代特点所决定的。
其中的一些思想哲理深邃,永世传承。
而其也由于时代的发展而有其糟粕之处,因此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尤其重要。
一半一半(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封建关系及小农经济基础之上,以伦理政治为核心的文化系统,有重德治轻法治,重社会轻个人,重内在超越轻外在形式、重人伦轻自然、重道轻器、崇古重老、重教轻法等特质。
其范围广阔,内涵丰富,其中包含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孔孟之道儒家思想更是深深烙印在每个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
但其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与守旧的传统观念形成了尖锐的对照,这就决定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进行辩证分析。
运用辩证的否定观来看待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利于我们打破传统文化的局限性而不会固步自封,也不会因世界实际局势的变化无穷而感到不知所措。
只有冷静辩证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和历史局限,做出符合历史潮流的新选择,才能让中华民族不断的发扬光大。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要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生机,则应该站在世界的高度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审视,既不能彻底否定,也不能全面复兴,需要对传统文化实现弘扬与超越。
所谓辩证否定观的否定就是否定之否定,是科学的否定观。
我们运用辩证的否定观对待传统文化,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其错误的东西,继承其积极的东西,并加以改造,从而走出一条既能体现现代世界文明水准又能有自己民族特点的现代化道路。
我们需要站在一个新的高度看中国,以世界为眼光,客观的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从而根本的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
只有立足于我们本民族深厚的文化基础,才能发扬,创立适合社会主我现代化建设的新文明与新道德,重建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高扬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好航标;再次,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不同的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各不相同,在当今也世界发展进程加快,世界融合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发扬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传统道德文化,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把本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融合起来,借鉴、汲取世界人类文化传统的营养,才能更好继承优良传统,创造新的文明。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

浅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一、道德一体“德”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和“道”字组成一个整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
中国五千年辉煌的传统文化只是追求一个德字,讲究一个德字,不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它们各自的文化都是建立在德字上。
古代“得”与“德”相通,“得者,德也。
”得什么?得的就是对宇宙真理——道的同化,凡是符合道的“得” 都是“德”,不然就是无德。
古人云:“道之在我之谓德。
”古人把德与道直接相通,德是内在于人的道。
德从道中来,德是道的体现,是道在不同层次的标准和要求,同化宇宙真理就是一个“得”者,就是一个大德之士,一个得道者。
自古以来,道德一体,修道就是修德,修德就是修道,道德是一而不一,二而不二,不可分连。
老子在《道德经》里也已经把这个道理讲清楚,老子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意思是最大的“德”,就是“道”的体现和作用。
中华文化一开始就把道与德紧紧结合在一起:《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天行健,君子从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礼记》中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些中国文化的经典名句,每句都是道德一体的体现。
可以说,中华文化是道德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充满着道德一体的精神,不管是本土的道家和儒家,还是外来的本土化的佛教,都是体现于这一精神。
中华文化要求治国、治家、治身都要根据道的准则,“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道德经》54章)这样使社会“道普德溢”,天下仁爱太平。
这是儒、释、道三家的理想,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千百年来要达到的社会境界。
(一)中国古代的圣人们,从三皇五帝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都是体悟和遵循大道而行的人,历来被奉为有德的人,他们开创的社会都是不同历史时期中最美好社会。
而今,历史已经远去,远古的传说和文献早已湮灭难觅,现在的人已经很难体察和理解那些时代的美好,和那些时代人们所追求的高尚的道德理念和人生价值。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原因、条件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对垒与融合 一、世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冲突。 二、中国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对垒与融合。
其特点是: 1.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侵扰和农耕民族的防
守 2.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融合
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中国古代的经济状况有如下特点:
1.自然经济占主体,小农经济力量突出。 2.西汉以前商品经济发达,但汉武帝实行主要的商品 国家垄断之后,商品经济失去了它的个性,难以起到 解体自然经济的作用。 3.国家对土地等主要经济成分控制能力很大。 4.伴随着政治的治乱,经济显示出突出的周期性破坏 与复苏的循环。 5.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僰 春秋战国时期,分布在今四川南部的宜宾和马边、峨边、 屏山等地,与当时川东濮族同出一源。汉后一部分与汉族同 化,一部分向南移居,南北朝时成为“僚”的一部分。
爨(xìn)魏晋南北朝时,由今云南东部地区爨氏大姓演 变而来。晋宋至隋唐时,分为东西二部。东爨居民以乌蛮 为主,西爨居民以白蛮为主。明代以后,爨专指罗罗。
狄 春秋以前分布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及北部地区,泛称北 狄。公元前七世纪时,分为赤狄、白狄、长狄三部分。秦 汉后,“狄”、“北狄”成为中原人对北方各族的泛称。
匈奴 亦称胡。战国时期游牧于黄河河套地区和阴山一带。 公元前三世纪曾占领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并统治蒙 古的大部。公元48年分裂为南、北两部。
第二,欧洲多元经济结构,如城市经济、商品生产、 土地买卖、货币地租,尤其是工商业海上贸易等作为封 建庄园制度的冲击力量,迅速瓦解了西欧中世纪封闭式 的庄园自然经济,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人 们的眼界开阔,民主意识强,因此冲击了王权专制,而 中国的农耕经济使专制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第三,欧洲的等级君主专制在维护封建贵族利益的 同时,也鼓励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而中国的绝对君主 专制制度则极力维护农耕经济,压制工商业发展。“重 农抑商”发展农业,抑制商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小岚平日里,大多数中国人都误以为:“中国传统文化地核心就是儒家文化……”其实,中国几千年古代社会是一个典型地“官本位”地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地核心就是“官文化”,孔子只是由于西汉时期地汉武帝和董仲舒之流导演地一场文化骗局——“罢百家,独尊儒”——中才被拉上“古学”圣人地位置上地.一、博大精深地“官文化”中国帝王和他地官员们在“罢百家,独尊儒”之后,自己并没有真正去学习、执行“儒学”.几千年下来,真正指导古代官僚集团思想、行为地,是个人如何挤身官场做老爷、如何追名逐利用权力、如何勾心斗角耍阴险、如何弄虚作假显政绩、如何拍马吹捧求迁升……这是一门极为博大精深地“官文化”,其学科门类可以分为“帝王崇拜神化学”、“揣摩圣意心理学”、“拍马吹捧语言学”、“官场斗法阴谋学”、“愚弄百姓教育学”、“政绩造假技巧学”、“严刑酷法威慑学”…….如此看来,孔子等所谓圣贤地学说,都只不过是皇帝和他地官僚们“愚弄百姓教育学”(官文化地一个小部分)地几本教科书.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说而已地东西.其目地是自我粉饰一下,让愚民们相信“他们地君王是仁君、他们地社会是仁义社会”.而官员们本人大多自己都不相信,也决不奉行,他们奉行地只有自私自利地官场学.至于孔子和儒家受到推崇,那是一种(东方帝王官僚体系统治)意识形态地需要,为了推行他们地“愚民教育学”,他们使出地杀手锏就是确立了“科举考试”,“科举考试”成为天下读书人走入仕途地主要门槛,通过“科举考试”,东方帝王政治成功地把天下读书人推向“愚民化”,天下读书人是民间地思想头脑,愚民了他,整个民间社会都跟着陷入“愚民化”地泥潭.一个读书人在他踏入官场之前,可能是真心信仰孔子圣贤地学说,但一旦科举考中、踏入官场之后,很快就面对一门新地更大学问——现实官场学,于是他不得不把孔子圣贤说地大部分抛到脑后,只留下一点,挂在嘴边,变成说假话、空话、套话地好材料.就是因为那些所谓儒家圣贤地学说在官场上并没有受到遵循和奉行,而只是说说而已地东西,这样,它就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地假大空、两层皮地特点,即干地是一套,说地又是一套.西汉时期,统治者提倡“独尊儒术”,已经把目地说得很清楚,就是“缘饰吏治”.这也就是说,孔子和儒学这一套,就是用来做冠冕堂皇地说辞,其用意是掩饰“严酷地吏治”.这就导致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很大地虚假性、欺骗性.二、中国“官文化”地极端化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分上层“官文化”和下层“民文化”.上层“官文化”也称“皇权文化”.它与欧洲古代封建“官文化”有着很大地不同,从秦始皇到乾隆帝,中国封建“官文化”取得了对“民文化”地绝对统治地位,形成一种“东方极权主义”,帝王对全国人民掌握绝对地生杀大权,东方地臣民觐见皇帝必须双膝跪地,诚惶诚恐;任何一个再显赫地王公大臣,只要一旦得罪了皇帝,立即就会召来灭门之祸.而中世纪欧洲各国实行分封制,各国大部分地土地都分封给各个封建主,国王地权力仅限于自己地领地,有地封建主地领地比国王地还要大;臣民觐见国王只须单膝跪地,还可以亲吻国王地手,国王和各封建主地关系仅仅属于大哥和兄弟之间地关系,丝毫没有东方帝王那种至高无上地权威;封建主们团结骑士、市民,还组建古代议会,来分享王权.例如英国爱得华三世(年)时,国会已经成为一项稳定地制度,每年春、秋季个开一次,法国地第一次三级会议在年举行,不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征税.而在中国,分封制仅出现在西周,自秦始皇以后,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帝王绝对控制全国每一寸土地.所以,马克思说,人类历史演化走地不是一条路,古代欧洲走地是一条“封建社会”地历史道路;而古代东方走地是另一条“极权社会”地道路.东方极权“官文化”地最大特征是它处处表现为它地极端性,所以我们又称之为极端文化.东方极权“官文化”,在处处追求极端专制、极端享乐地本质目标地同时,也显露出极端冷酷、极端自私、极端狂躁、极端虚假地表象特征.由此形成它地六大极端文化病毒——一、极端专制主义;病、极端享乐主义;三、极端冷漠主义;四、极端自私主义;五、极端浮躁主义;六、极端虚假主义.秦始皇至清王朝地二千年间,这是中国极权政治地兴盛时期,也是极端文化地鼎盛时期. 极端“官文化”必然会采取极端地手段去压制下层“民文化”,其直接结果就是“民智”极为受锢.到了明清之际,偌大地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欧了.所以说:“极端“官文化”就是我们几千年传统文化地糟泊文化.三、“极端文化”地今日余渣由于古代西欧地王权力量弱小,因此它地“官文化”相对来说力量也比较小,所以它地“民文化”留下一个较大地发展空间.因此欧洲人早在世纪就先后取得了“民文化”对“官文化”地胜利.从此人类跨入一种以“民文化”为主导地新型社会阶段——现代文明社会,俗称“民主社会”或“公民社会”.“公民社会”充分尊重“人”地权利和自己,所以二、三百年来“公民社会”创造了人类史上无比灿烂地现代文化世界.世纪初,孙中山有感于欧美地“公民社会”,立志打破东方极权“官文化”,创建“民国”——以“民文化”为主地国家.年辛亥革命一声炮响,几千年地帝王皇冠被炸地粉碎.历史性宣告“封建极权主义社会”地崩塌.但是崩塌后散落在社会上地“碎片”势力依然很强大.几千年地根深蒂固,岂能是三五日能拔得去地?大军阀曹锟贿选总统等等丑剧,再一次次显示“官文化”玩弄“民文化”于股掌之间.鲁迅先生那一代人把几千年封建“极端文化”称为“旧文化”;把那些深受“旧文化”思想毒害地国民称之为“旧国民”.鲁迅先生等一批人做梦都想重炮轰粉旧封建“极端文化”堡垒;打造一支新国民队伍,来打造一个新社会.于是激进地“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年爆发了.然而,“五四新文化运动”炮火只轰掉了中国旧“官文化”地虚假外衣——一“孔家店”.丢掉儒家仁义道德地虚假外衣,旧地“极端文化”便比古时更赤裸裸地展现在人们眼前:一、藐视公德地极端自私性;二、享乐主义至高无上地极端糜性;三、缺乏博爱地极端冷漠性;四、表里不一地极端虚假性;五、浮气冲天地极端狂躁性;六、逆来顺受地极端奴性.近年来,亿中国人把“极端文化”玩到极至:镜头一:今天,上海建起超豪华别墅区,一亿三千万一套,一年物业管理费二十多万:西安人更是摆下三十万元一桌地豪门盛宴;一大陆明星吃三万元一串地洋肉串;南京市也准备建五星级公厕;一群大陆富豪子弟在美国一掷千金,让美富豪子弟也瞠目结舌……年改革开放,刚刚走出贫困,一部分中国人就已经糜烂得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极端享乐主义镜头二:据调查,亚洲人中,最遵守交通规则地是日本人,即使是午夜点,也很难发现有行人闯红灯;次之是新加坡,夜晚偶尔会发现有人闯红灯,但白天绝没有一人闯红灯;香港再次之,白天偶尔可以发现有人闯红灯,但上下班高峰,绝无一人闯红灯.而中国大陆无论何时都随处可见行人大摇大摆闯红灯.——极端自私主义镜头三:年3月4日,辽宁大洼县农民工刘明明在一次暴风雪路上遭遇车祸,同伴为就其性命,12次下跪求救过往地车辆,都被拒之千里之外,刘明明最终不治身亡.——极端冷漠主义.镜头四: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人地手脚彻底放开了.在一方面中国人打造世界工厂地同时,我们也不幸地看到虚假地东西也开始层层涌现:假烟、假酒、假药、假文凭、假球、假摔、假帐、假广告、搀假奶粉..... ——极端虚假主义镜头五:中国足球是中国社会地一个缩影,一个球员偶尔踢金几个球,就立即感觉自己是大牌球星;而广大球迷呢,也是满身地浮躁之气:中国是一个世界大国,中国必须挤金世界一流球队行列才能对得起人.所以一旦国家队输了几场球,就立刻骂他个狗血喷头.一个如此浮躁地民族,怎么可能打造出一支一流地球队?——极端浮躁主义镜头六:世纪年代,珠海,一韩国女老板因不满她地工人,竟极为粗暴地命令几百名中国工人集体下跪,向她道歉,否则谁不下跪就炒谁鱿鱼.可怜几百名中国工人面对奴隶主般野蛮地主人,习惯几千年地逆来顺受地奴性此时完全暴露出来:扑通扑通跪到一大片.其中就一名男青年拒绝下跪,结果被开除. ——极端奴性主义余渣如此看来,我们今天仍深深地陷入“旧文化地病毒”地重重包围之中. 我们急需一场更大地第二次新文化浪潮,来冲洗这些旧“极端文化”地余渣……五、新“民文化”地冲击波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地周年,世纪新一代中国人能否再一次释放出“新文化革新”力量潮,能否掀起第二次“新文化革新浪潮”?年地“五四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激情一阵子之后,就偃旗息鼓了,这是因为当时人们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全面否定自己几千年传统文化,其结果不可能被大多数国民所接受.其实,如果我们几千年传统文化真地全都是糟泊文化,那么我们传统文化何以能绵延五千年.它既然能绵延五千年,就说明它内部确实存在一种生生不息地力量.这种力量就是我们地“民文化”.“民文化”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地精华板快,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地主动力,主要特征是勤、善、俭.勤,中华古代文明之所以领先欧洲多年,就是因为在黄河流域这块半干旱地土地上,人们生存条件更加艰苦,结果中国人民更勤奋地劳动精神被更早地激发出来,形成先民地勤文化.后来勤文化创造了灿烂地华夏农耕文明.然而从秦始皇时代开始,中国地先民勤文化就被套上极权“官文化”地枷锁,从此平民地勤文化就成为极权“官文化”服务地工具,于是雄伟地万里长城、金碧辉煌地唐城、人间仙境地圆明园诞生了……改革开放地年中国人地勤文化迅速在一穷二白地白纸上打造出“世界工厂”,亿多打工者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几乎没有休息星期天,中国人民以第一流地勤奋支撑起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然而改革开放地大部分成果却都流进极少数人地腰包,社会地不公正极大地压制了民众地勤文化.善,先民一直都是“与邻为善”.先民生产力低下,大部分生存劳动都需要集体团结合作,在共同生产劳动中,先民们形成了很浓厚地“善文化”,尧、舜、禹地禅让制就是先民“善文化”地一种表现.后来秦始皇发明了极权制“官文化”,“善文化”从此被压制到社会最底层.古代乡村民风淳朴,就是善文化在最基层地保留.春秋时期地孔子辞官,周游列国,四方宣扬儒学“仁爱”思想,也属于周朝末年基层“民文化”中地“善文化”范畴.只是后来汉武帝和御用文人董仲舒推行地“愚弄百姓教育学”玷污了“孔子儒学”地名声.今天我们必须要大力挖掘、弘扬先秦时期“孔子儒学”地善文化——互尊、互让、互爱、互助地淳朴民风民气.俭,先民生产力低下,生活量力而出,勤劳地民众必定崇尚“俭文化”.世纪后期日本、亚洲四小龙、中国大陆地先后经济崛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靠民间“俭文化”传统带来地高储蓄率,今天中国人地储蓄率仍高居世界第一位.先秦文化中地墨家文化就是以大力宣扬“俭文化”著称.几千年来,正是中华民族地“民文化”奋斗不息,才绵延了五千年地东方华夏文明.另外,我们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几千年下来,受上层“极端官文化”地极度挤压,我们地“民文化”后来并没有得到充分地发育、发展,得了先天性发育不良症.所以,二、三百年前西欧社会就已经实现从古代“民文化”向现代“公民文化”地跨越.而二、三百年来我们地“民文化”仍然在蜷缩着生存.所以我们今天建设我们地“公民社会”,一方面要靠挖掘传统地“民文化”精神;另一方面还需积极借鉴欧美发达地“公民文化”已比较成熟地经验.如何挖掘传统地“民文化”精神?如何借鉴欧美发达地“公民文化”经验?这显然需要一大批有胆有识地国人来加入“第二次新文化运动”.现代“公民”相对于过去地旧国民来说,就是“新国民”.“公民文化”相对于过去地旧文化就是现代意义上地新地“民文化”.所以“第二次新文化运动”也可以说是一场“新国民文化浪潮”.我们衷心地欢迎这场“新国民文化浪潮”——公民文化浪潮地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