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材料采集和处理
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方法

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方法植物标本是植物学研究的基本工具,能够保留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态环境信息,对于植物分类、生态学、进化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下面将介绍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方法。
一、植物标本的采集1.选择标本植物首先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植物进行采集。
可以选择已知的重要物种,以及新品种、新变种等具有独特特征的植物。
2.选择适当的时机选择适当的季节和时机进行采集,以保证标本具有完整的形态特征。
通常,采集标本的最佳时机是在植物的生长季节,即植物处于繁殖期和生长旺盛期。
3.确定采集地点确定标本的采集地点,要选择物种分布广泛的地区,避免选择人工栽培或野外植物群落被破坏的地点。
4.进行采集在进行采集时,应该保持标本的完整性和代表性。
首先,要选择健康、无病虫害、生长良好的植物个体作为标本。
然后,使用剪刀等工具,剪取完整的茎、叶和花果等部分。
在剪取前要确定剪取位置,尽量在茎梢、叶片基部、花果的适当位置进行剪取。
二、植物标本的制作1.准备材料制作植物标本所需的材料包括:铁盒、标本纸、干燥剂、胶水等。
铁盒用于存放采集的标本,在盖子上钻孔以保证通风。
标本纸用于包裹植物标本,在标本纸上标注必要的信息。
干燥剂用于吸收植物内部的水分,加快干燥的速度。
2.制作标本制作标本的步骤如下:(1)将采集到的植物标本放入铁盒中,注意不要使标本受损。
(2)在标本纸上标注采集地点、日期、采集者等相关信息。
(3)将标本纸包裹在植物标本的周围,注意不要使标本变形。
(4)将一定量的干燥剂倒入铁盒中,以保持铁盒内的湿度。
(5)将铁盒密封并放置在通风良好的地方,等待标本干燥。
3.标本的后续处理为了保证标本的保存质量,可以在标本外部涂抹一层胶水,以防止标本与纸张直接接触引起损坏。
此外,还可以为标本拍照,记录其他相关信息,以备后续研究使用。
总结起来,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需要注意采集时机、选择适当的标本植物、采集地点的选择、保持标本的完整性和代表性等。
植物标本制作过程

植物标本制作过程第一步:选择标本材料选择标本材料是制作植物标本的第一步,通常选择完整的植物个体,包括根、茎、叶、花和果实等组织,确保能够全面地反映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和组织结构。
同时,应选择成熟个体,并注意避免有损伤和病虫害的植物。
第二步:野外采集在选择好标本材料后,需要到野外进行采集。
在野外采集时,应注意选择典型个体和代表性地点,将整个个体或重要部分剪下。
同时,需要记录详细的时间、地点和环境等信息,以及个体的高度、直径、花期和果期等生物学特征。
第三步:采集后的处理采集回来后,需要对标本材料进行处理。
首先需要将植物个体进行清洗,去掉附着在外表面的泥土、藤蔓和虫卵等。
然后,在清洗后的植物个体上进行必要的修剪,保留相应的茎、叶和花部分。
同时,将修剪后的植物个体进行分类和整理,便于后续的存储和制作。
第四步:制作标本制作标本是植物标本制作的重要步骤。
首先,将修剪后的植物个体进行脱水处理,利用脱水剂如乙醇将植物体内的水分逐渐去除。
脱水剂的浓度需要逐渐提高,通常从低浓度的乙醇逐渐过渡到高浓度的乙醇,最后再用除醇剂如丙酮进行处理,直至完全脱水。
脱水处理完毕后,需要将脱水后的植物个体进行固定。
通常采用压制和烘干的方法进行固定。
对于茎、叶和花等较薄的结构,可以采用压制方法,将其放置在报纸或压花机等器具中进行压制。
对于较粗的结构如根和茎等,可以采用烘干方法,将其放置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逐渐烘干。
总结起来,植物标本制作包括选择标本材料、野外采集、采集后的处理、制作标本等步骤。
每一步都需要严格操作和细心处理,以确保制作出高质量的植物标本。
通过植物标本的制作,可以长期保存和展示植物的形态特征,为植物科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
河南高教植物教学标本保存方法

河南高教植物教学标本保存方法植物标本是生物学教学和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它可以帮助学生和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
然而,在标本的制作和保存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细节,否则标本的质量将会受到影响。
本文将介绍河南高教植物教学标本的保存方法。
一、标本材料的采集和处理采集标本时,应选择有代表性的植物,具有典型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在采集时应尽量避免损伤植物,以免影响标本的制作质量。
采集到的植物材料应立即进行处理,处理前应进行分类鉴定,并记录下采集时间、地点、海拔高度、生境等信息。
处理标本时,应先将植物材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清洗,去除杂物和叶片、花、果实等不需要的部分。
对于较大的植物,应将其分成若干部分,方便制作标本。
处理完后,应立即进行下一步的处理,以免影响标本的质量。
二、标本的制作和保存1.标本制作将处理好的植物材料放在标本纸上,并按照植物的形态和结构特征进行排列。
排列时应注意植物各部位之间的距离和角度,以便观察和研究。
标本制作完成后,应在标本纸上注明植物的学名、采集日期、地点、采集者等信息,并附上标本编号。
2.标本的保存标本制作完成后,应及时进行保存。
标本的保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温度和湿度标本应保存在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受潮和高温。
标本保存室的温度应保持在20℃左右,湿度应保持在50%左右。
(2)防虫防蛀标本保存室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避免虫害和蛀害。
可以在保存室内放置一些防虫剂,如樟脑丸、松香球等。
(3)光照标本应避免阳光直射和强光照射,以免影响标本的色泽和质量。
标本保存室应保持半明暗状态。
(4)定期检查标本保存室应定期进行检查和整理,避免标本受损或丢失。
标本的存放应按照编号和分类进行排列,方便查找和使用。
三、标本的维护和更新标本的保存时间一般为5-10年,过了此期限后,标本的质量将会下降,需要进行更新。
更新时应选择新鲜的植物材料进行制作,并按照原来的标本编号进行标注。
更新后的标本应重新排列和分类,方便查找和使用。
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实验二十四 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和保存
一、目的与要求
植物标本(腊叶标本)是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材料。它可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科 学依据,如物种的信息,包括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态环境、物候期、化学成分等。因此,通过植物标 本的采集、制作及保存的讲述及具体操作,使学生掌握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和保存的一整套方法。
二、用品与材料
1. 采集用品:标本夹(用板条钉成长约43cm,宽约30cm 的二块夹板)、采集箱(现多采用70×50cm 的塑料袋或用塑料背包)、丁字小镐、枝剪和高枝剪、手锯、放大镜、空盒气压计(海拔表)、全球定位仪 (GPS)用于观测方向和坡向、钢卷尺、照相机(带长焦)或数码相机、望远镜、塑料的广口瓶、酒精、 福尔马林(甲醛)等。
采集人: 采集时间: 地点: 第号
附式样2 野外记录签(7×10cm) (××省)植物
采集人/号
产地:
生境:(如森林、草地、山坡等)
海拔:
性状:
分布:
胸高直径:
树皮:
叶:(正反面的颜色或有毛否)
花:(花序、颜色等)
果、种子:(颜色、性状)
学名:
土名:
附记:(特殊性状等)
体高: 科名:
年月日
附式样3 定名签(10×7cm)
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采集工具 我们到野外采集植物标本,首先要携带一些必要的工具:枝剪、掘根铲、放大镜、海拔 仪、野外记载本、标签、标本夹、吸水纸、绳子、采集袋等,有条件的还可带上望远镜、照 相机等。 采集方法 各种植物的采集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但由于各种类型的植物分类特征不同,采集时应 注意标本的完整性和代表性。木本植物选取具有花或果、形态完整、无病虫害、含有顶芽的 侧枝作为标本,草本植物选取含有花或果的整个植株连根掘起。 每采一份标本应及时挂上标签,编上采集号,在野外记载本上详细记录采集地点、日 期、海拔、生长特征、植株颜色、气味等。 标本制作 对所采标本要及时压制。打开标本夹,在一块标本夹上铺上若干层吸水纸,取一份标本 整齐有序地平放在上面,对过长的草本、藤本、蕨类植物标本可以曲成几曲,标本放好后铺 上一层吸水纸,再放一份标本,再铺一层吸水纸……直至把标本压完,将另一块标本夹压在 上面,两块标本夹用绳子捆紧。 为了使压制的标本迅速干燥,尽可能地保持原有色泽,应及时更换吸水纸。打开标本夹, 用干燥的吸水纸换下潮湿的吸水纸,开始时每天换两次,三天后每天换一次,一般一周后标 本即已处理干燥。换下来的纸可在太阳下晒干,或在烘箱中烘干,继续使用。头几次换纸时, 要注意标本整形,使标本保持舒畅。 标本压干后,要装订在台纸上,台纸的纸质要求厚实、坚挺,上面光洁,白色,规格一 般为 28×38 厘米。一张台纸装订一份标本,用针线或狭纸条固定,结头打在台纸背面,在 台纸的左上角贴上野外记载卡,左下角留出一定空间加盖入库流水号及标本室章,右下角留 作粘贴定名签。装订好的标本通过消毒、鉴定后,一份完整的标本就制作完成了。 这样的标本用于标本室的收藏及研究,具有科学价值。一般的兴趣标本、工艺标本是不 需要那么复杂的,除压制过程相同外,其他步骤可以简化,不需野外记录,不需挂标签,采 集的标本也不必考虑完整性和代表性,可随自己的意愿采集,制作时可随意粘贴,拼成各种 图案,制成塑封标本。
植物材料采集和处理

植物材料的采集、处理与保存(一)植物生理实验使用的材料非常广泛,根据来源可划分为天然的植物材料(如植物幼苗、根、茎、叶、花等器官或组织等)和人工培养、选育的植物材料(如杂交种、诱导突变种、植物组织培养突变型细胞、愈伤组织、酵母等)两大类;按其水分状况、生理状态可划分为新鲜植物材料(如苹果、梨、桃果肉,蔬菜叶片,绿豆、豌豆芽下胚轴,麦芽、谷芽,鳞茎、花椰菜等)和干材料(小麦面粉,玉米粉,大豆粉,根、茎、叶干粉,干酵母等)两大类,因实验目的和条件不同,而加以选择。
植物材料的采集和处理,是植物生理研究测定中的重要环节。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仪器测定上,而对于如何正确地采集和处理样品却不够注意,结果导致了较大的实验误差,甚至造成整个测定结果的失败。
因此,必须对样品的采集、处理与保存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植物材料的采集植物生理研究测定结果的可靠性(或准确性),首先取决于试材对总体的代表性,如果采样缺乏代表性,那么测定所得数据再精确也没有意义。
所以,样品的采集除必须遵循田间试验抽样技术的一般原则外,还要根据不同测定项目的具体要求,正确采集所需试材。
目前,随着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应该不断提高采样技术的水平。
在作物苗期的许多生理测定项目中都需要采集整株的试材样品,在作物中后期的一些生理测定项目中,如作物群体物质生产的研究,也需要采集整株的试材样品,有时虽然是测定植株的部分器官,但为了维持器官的正常生理状态,也需要进行整株采样。
除研究作物群体物质生产外,对于作物生理过程的研究来说,许多生理指标测定中的整株采样,也只是对地上部分的采样,没有必要连根采样,当然对根系的研究测定例外。
采样时间因研究目的而不同,如按生育时期或某一特殊需要的时间进行。
除逆境生理研究等特殊需要外,所取植株应是能代表试验小区正常生育无损伤的健康植株。
为了保证植物材料的代表性,必须运用科学方法采取材料。
从大田或实验地、实验器皿中采取的植物材料,称为“原始样品”,再按原始样品的种类(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分别选出“平均样品”,然后根据分析的目的、要求和样品种类的特征,采用适当的方法,从“平均样品”中选出供分析用的“分析样品”。
制作植物标本的方法

制作植物标本的方法一、材料准备1.植物标本:选择完好、无病虫害和损伤的植物样本,并注意选择较为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物种。
2.防腐剂:可使用酒精、甘油、福尔马林等防腐剂,用来保存植物标本并防止其腐烂。
3.标本夹:用于固定和保持植物标本的形态特征,一般可选择硬质纸板或塑料制品。
二、制作步骤1.野外采集:选择适当的季节和天气条件下,到野外进行植物采集。
注意选择健康的植物,避免采集受伤、死亡和虫害等植物样本。
2.标本处理:将采集回来的植物标本进行洗净,移除杂质和泥土等,然后剪除不需要的部分,如根部和花序等。
3.标本平整:将洗净的植物标本放在平整的纸张或报纸上,用手或专用器械轻轻摊平,并根据植物标本的大小调整纸张的大小。
4.标本夹定位:将调整好的植物标本放在标本夹上,调整好标本的位置,使其符合正常的生长姿态和形态特征。
如有需要,可以使用小夹子或胶水固定标本的部分。
5.标本备份:对于较为重要的标本,可以制作备份标本。
将植物标本的剩余部分放在备份标本中,保存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中,以备不时之需。
6.标本干燥:将安置好的标本夹放置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待其自然干燥。
切忌使用暴风机等加热设备,以免损害标本。
8.防腐处理:待植物标本完全干燥后,可使用防腐剂进行处理。
将防腐剂浸泡在一定深度的容器中,将标本的茎部浸没在防腐剂中,保持一段时间,让其充分渗透。
10.标本保存:将处理好的植物标本放置在干燥阴凉通风的环境中,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以确保标本的长期保持和保存。
以上就是制作植物标本的详细方法,制作标本前应注意保护好自然环境,合理采集,并遵守相关法规和规定。
通过制作植物标本,能够记录和保存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系统信息,为植物学研究提供有力的工具和参考。
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

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植物标本是指将新鲜植物体的全株或一部分经过特殊处理(物理或化学方法)以便长期保存和进行教学与研究的植物实物样本。
在自然界,植物的生长、发育,有它的季节性以及分布地区的局限性。
为了不受季节或地区的限制,有效地进行学习交流和教学及研究活动,采集、制作和保存植物标本就显得相当重要了。
植物标本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大量信息,诸如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和物候期等,也可反映出植物生长生境中诸如土壤因子、气候因子、生物因子的生态因子的特性,是植物分类和植物区系研究必不可少的科学依据,是植物资源调查、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及旅游资源、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等的建设、开发、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资料。
同时还是进行生态保护、环境保护、园林绿化、植物地理等相关学科、行业工作和学科研究的必要资料。
植物标本按照制作和保存方法的差异通常可以分为腊叶标本、浸制标本、风干标本、砂干标本及叶脉标本等。
这里介绍高等植物腊叶标本的采集、制作和保存方法:一、植物标本的采集(一)采集用具进行标本采集前先要做好材料用具的准备工作。
1.吸湿草纸(废旧报纸和吸水纸均可)足量,用于干燥植物标本。
其大小规格应与标本夹相配套(42×29cm为宜)。
2.标本夹:是压制标本的主要用具之一。
它的作用是将吸湿草纸和标本置于其内压紧,使标本的花叶不致皱缩凋落,枝叶平坦,容易装订于台纸上。
标本夹可用坚韧的木材为材料,一般长约43厘米,宽30厘米,用宽3厘米、厚约5~7毫米的小木条,横直每隔3~4厘米,用小钉钉牢,四周用较厚的木条(约2厘米)嵌实。
3.枝剪:用以剪断木本或有刺植物。
4.采集箱或背篓:临时收藏采集品用。
5.小锄头(或掘铲):用来挖掘草本及矮小植物的地下部分。
6.记录薄、小标签、铅笔:用以野外记录用。
7.纸袋:用牛皮纸制成,10cm×7cm,用于盛取种子及标本上脱落下来的花、果、叶、鳞茎、块根等8.钢卷尺:用来测量植物的高度、胸高、直径等。
草木染的工艺

草木染的工艺草木染是一种古老的染色工艺,使用植物的根、木、花、果实等来染色,不使用任何化学药剂和人工色素。
它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染色方式,对环境友好,现如今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草木染的工艺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采集植物材料:首先,需要采集适合染色的植物材料,如藍靛草、金鸡纳树皮、柿渣、苏叶等。
这些植物中含有丰富的色素,可以用来染色。
2.处理植物材料:采集回来的植物材料需要处理,一般是将其晾干或者煮沸,以提取其中的色素。
不同的材料处理方式也不同,有的需要煮沸后浸泡,有的则需要晾干。
3.准备染料浴:处理好的植物材料可以制成染料浴。
具体操作是将植物材料加入锅中,加入足够的水,煮沸一段时间。
煮沸的时间长短会影响最终的染色效果,一般来说,时间越长,染色效果越深。
4.浸泡织物:染料浴煮沸后,需要将要染色的织物放入其中浸泡。
浸泡的时间根据织物和染色效果的需求而定,通常为几个小时到一整夜。
5.固定颜色:浸泡时间结束后,需要将染好的织物取出,并进行固色处理。
固色的方法有很多,可以使用盐水、酸性液体等。
固色的目的是让染料牢固地附着在织物上,避免日后染色退色。
6.洗涤与晾干:固色完成后,需要将织物洗涤,去除浸泡时残留的染料和其他杂质。
然后,将织物晾干。
以上就是草木染的主要工艺步骤。
草木染具有很多独特的特点和优势:1. 绿色环保:草木染不使用任何化学药剂,只采用自然的植物材料,对环境没有污染,同时也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2. 色彩丰富:植物材料中含有丰富的色素,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颜色选择,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3. 染色效果自然:草木染的染色效果往往比较自然,不同于化学染料的均质效果。
草木染能够展现出独特的纹理和颜色变化,使织物更加有质感。
4. 增加纺织品的附加值:选择草木染的纺织品往往比较高档,给人一种独特的品味和质感。
因此,草木染可以增加纺织品的附加值,提高销售价格。
尽管草木染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着一些限制和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材料的采集、处理与保存(一)植物生理实验使用的材料非常广泛,根据来源可划分为天然的植物材料(如植物幼苗、根、茎、叶、花等器官或组织等)和人工培养、选育的植物材料(如杂交种、诱导突变种、植物组织培养突变型细胞、愈伤组织、酵母等)两大类;按其水分状况、生理状态可划分为新鲜植物材料(如苹果、梨、桃果肉,蔬菜叶片,绿豆、豌豆芽下胚轴,麦芽、谷芽,鳞茎、花椰菜等)和干材料(小麦面粉,玉米粉,大豆粉,根、茎、叶干粉,干酵母等)两大类,因实验目的和条件不同,而加以选择。
植物材料的采集和处理,是植物生理研究测定中的重要环节。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仪器测定上,而对于如何正确地采集和处理样品却不够注意,结果导致了较大的实验误差,甚至造成整个测定结果的失败。
因此,必须对样品的采集、处理与保存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植物材料的采集植物生理研究测定结果的可靠性(或准确性),首先取决于试材对总体的代表性,如果采样缺乏代表性,那么测定所得数据再精确也没有意义。
所以,样品的采集除必须遵循田间试验抽样技术的一般原则外,还要根据不同测定项目的具体要求,正确采集所需试材。
目前,随着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应该不断提高采样技术的水平。
在作物苗期的许多生理测定项目中都需要采集整株的试材样品,在作物中后期的一些生理测定项目中,如作物群体物质生产的研究,也需要采集整株的试材样品,有时虽然是测定植株的部分器官,但为了维持器官的正常生理状态,也需要进行整株采样。
除研究作物群体物质生产外,对于作物生理过程的研究来说,许多生理指标测定中的整株采样,也只是对地上部分的采样,没有必要连根采样,当然对根系的研究测定例外。
采样时间因研究目的而不同,如按生育时期或某一特殊需要的时间进行。
除逆境生理研究等特殊需要外,所取植株应是能代表试验小区正常生育无损伤的健康植株。
为了保证植物材料的代表性,必须运用科学方法采取材料。
从大田或实验地、实验器皿中采取的植物材料,称为“原始样品”,再按原始样品的种类(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分别选出“平均样品”,然后根据分析的目的、要求和样品种类的特征,采用适当的方法,从“平均样品”中选出供分析用的“分析样品”。
(一)原始样品的取样法1. 随机取样在试验区(或大田)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取样点,取样点的数目视田块的大小而定。
选好点后,随机采取一定数量的样株,或在每一个取样点上按规定的面积从中采取样株。
2. 对角线取样在试验区(或大田)可按对角线选定五个取样点,然后在每个点上随机取一定数量的样株,或在每个取样点上按规定的面积从中采取样株。
(二)平均样品的取样法1. 混合取样法一般颗粒状(如种子等)或已碾磨成粉末状的样品可以采取混合取样法进行。
具体的做法为:将供采取样品的材料铺在木板(或玻璃板、牛皮纸)上成为均匀的一层,按照对角线划分为四等分。
取对角的两份为进一步取样的材料,而将其余的对角两份淘汰。
再将已取中的两份样品充分混合后重复上述方法取样。
反复操作,每次均淘汰 50 %的样品,直至所取样品达到所要求的数量为止。
这种取样的方法叫做“四分法”。
一般禾谷类、豆类及油料作物的种子均可采用这个方法采取平均样品,但注意样品中不要混有不成熟的种子及其他混杂物。
2. 按比例取样法有些作物、果品等材料,在生长不均等的情况下,应将原始样品按不同类型的比例选取平均样品。
例如对甘薯、甜菜、马铃薯等块根、块茎材料选取平均样品时,应按大、中、小不同类型的样品的比例取样,然后再将每一单个样品纵切剖开,每个切取 1/4 、 1/8 或 1/16 ,混在一起组成平均样品。
在采取果实的平均样品时,如桃、梨、苹果、柑橘等果实,即使是从同一株果树上取样,也应考虑到果枝在树冠上的各个不同方位和部位以及果实体积的大、中、小和成熟度上的差异,按各自相关的比例取样,再混合成平均样品。
(三)取样注意事项1. 取样的地点,一般在距田埂或地边一定距离的株行取样,或在特定的取样区取样。
取样点的四周不应该有缺株的现象。
2. 取样后,按分析的目的分成各部分(如根、茎、叶、果等),然后捆齐,并附上标签,装入纸袋。
有些多汁果实取样时,应用锋利的不锈钢刀剖切,并注意勿使果汁流失。
3. 对于多汁的瓜、果、蔬菜及幼嫩器官等样品,因含水分较多,容易变质或霉烂,可以在冰箱中冷藏,或进行灭菌处理或烘干以供分析之用。
4. 选取平均样品的数量应当不少于供分析用样品的两倍。
5. 为了动态地了解供试验用的植物在不同生育期的生理状况,常按植物不同的生育期采取样品进行分析。
取样方法系在植物的不同生育时期先调查植株的生育状况并区分为若干类型,计算出各种类型植株所占的百分比,再按此比例采取相应数目的样株作为平均样品。
植物材料的采集、处理与保存(二)二、分析样品的处理和保存1 .从田间采取的植株样品,或是从植株上采取的器官组织样品,在正式测定之前的一段时间里,如何正确妥善的保存和处理是很重要的,它也关系到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一般测定中,所取植株样品应该是生育正常无损伤的健康材料。
取下的植株样品或器官组织样品,必须放入事先准备好的保湿容器中,以维持试样的水分状况和未取下之前基本一致。
否则,由于取样后的失水,特别是在田间取样带回室的过程中,由于强烈失水,使离体材料的许多生理过程发生明显的变化,用这样的试材进行测定,就不可能得到正确可靠的结果。
为了保持正常的水分状况,在剪取植株样品后,应立即插入有水的桶中,对于枝条,还应该立即在水中进行第二次剪切,即将第一次切口上方的一段在水中剪去,以防输导组织中水柱被拉断,影响正常的水分运输。
对于器官组织样品,如叶片或叶组织,在取样后就应立即放入已铺有湿纱布带盖的瓷盘中,或铺有湿滤纸的培养皿中。
对于干旱研究的有关试材,应尽可能维持其原来的水分状况。
采回的新鲜样品(平均样品)在做分析之前,一般先要经过净化、杀青、烘干(或风干)等一系列处理。
( 1 )净化新鲜样品从田间或试验地取回时,常沾有泥土等杂质,应用柔软湿布擦净,不应用水冲洗。
( 2 )杀青为了保持样品化学成分不发生转变和损耗,应将样品置于105 ℃的烘箱中烘 15min 以终止样品中酶的活动。
( 3 )烘干样品经过杀青之后,应立即降低烘箱的温度,维持在 70 ~80 ℃,直到烘至恒重。
烘干所需的时间因样品数量和含水量、烘箱的容积和通风性能而定。
在无烘箱的条件下,也可将样品置蒸笼中以蒸汽杀青,而后于阴凉通风处风干。
但在蒸汽杀青过程中,常有可溶性物质的外渗损失,因此,此法仅可作为测量大量样品干重时的变通方法,在进行成分分析时应尽量避免。
烘干时应注意温度不可过高,否则会把样品烤焦,特别是含糖较多的样品,更易在高温下焦化。
为了更精密地分析,避免某些成分的损失(如蛋白质、维生素、糖等),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最好采用真空干燥法。
此外,在测定植物材料中酶的活性或某些成分(如维生素 C 、 DNA 、 RNA 等)的含量时,需要用新鲜样品。
取样时注意保鲜,取样后应立即进行待测组分提取;也可采用液氮中冷冻保存或冰冻真空干燥法得到干燥的制品。
放在 0 ~ 4 ℃冰箱中保存即可。
在鲜样已进行了匀浆,尚未完成提取、纯化,不能进行分析测定等特殊情况下,也可加入防腐剂(甲苯、苯甲酸),以液态保存在缓冲液中,置于 0 ~ 4 ℃冰箱即可。
但保存时间不宜过长。
2 .已经烘干(或风干)的样品,可根据样品的种类、特点进行以下处理:( 1 )种子样品的处理一般种子(如禾谷类种子)的平均样品清除杂质后要进行磨碎,在磨碎样品前后都应彻底清除磨粉机(或其他碾磨用具)部的残留物,以免不同样品之间的机械混杂,也可将最初磨出的少量样品弃去,然后正式磨碎,最后使样品全部无损地通过 1 mm 筛孔的筛子,混合均匀作为分析样品贮存于具有磨口玻塞的广口瓶中,贴上标签,注明样品的采取地点、试验处理、采样日期和采样人等。
长期保存的样品,贮存瓶上的标签还需要涂蜡。
为防止样品在贮存期间生虫,可在瓶中放置一点樟脑或对位二氯甲苯。
对于油料作物种子(如芝麻、亚麻、花生、蓖麻等)需要测定其含油量时,不应当用磨粉机磨碎,否则样品中所含的油分吸附在磨粉机上将明显地影响分析的准确性。
所以,对于油料种子应将少量样品放在研钵研碎或用切片机切成薄片作为分析样品。
( 2 )茎秆样品的处理烘干(或风干)的茎秆样品,均要进行磨碎,磨茎秆用的电磨与磨种子的磨粉机结构不同,不宜用磨种子的电磨来磨碎茎秆。
如果茎秆样品的含水量偏高而不利于磨碎时,应进一步烘干后再进行磨碎。
( 3 )多汁样品的处理柔嫩多汁样品(如浆果、瓜、菜、块根、块茎、球茎等)的成分(如蛋白质、可溶性糖、维生素、色素等)很容易发生代变化和损失,因此常用其新鲜样品直接进行各项测定及分析。
一般应将新鲜的平均样品切成小块,置于电动捣碎机的玻璃缸进行捣碎。
若样品含水量不够(如甜菜、甘薯等)可以根据样品重加入 0.1 ~ 1 倍的蒸馏水。
充分捣碎后的样品应成浆状,从中取出混合均匀的样品进行分析。
如果不能及时分析,最好不要急于将其捣碎,以免其中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而难以准确测定。
有些蔬菜(如含水分不太多的叶菜类、豆类、干菜等)的平均样品可以经过干燥磨碎,也可以直接用新鲜样品进行分析。
若采用新鲜样品,可采用上述方法在电动捣碎机捣碎,也可用研钵(必要时加少许干净的石英砂)充分研磨成匀浆,再进行分析。
在进行新鲜材料的活性成分(如酶活性)测定时,样品的匀浆、研磨一定要在冰浴上或低温室操作。
新鲜样品采后来不及测定的,可放入液氮中速冻,再放入﹣70 ℃冰箱中保存。
供试样品一般应该在暗处保存,但是,对于供光合、蒸腾、气孔阻力等的测定样品,在光下保存更为合理。
一般可将这些供试样品保存在室光强下,但从测定前的 0.5 ~ 1.0 小时开始,应对这些材料进行测定前的光照预处理,也叫光照前处理。
这不仅是为了使气孔能正常开放,也是为了使一些光合酶类能预先被激活,以便在测定时能获得正常水平的值,而且还能缩短测定时间。
光照前处理的光强,一般应和测定时的光照条件一致。
测定材料在取样后,一般应在当天测定使用,不应该过夜保存。
需要过夜时,也应在较低温度下保存,但在测定前应使材料温度恢复到测定条件的温度。
对于采集的籽粒样品,在剔除杂质和破损籽粒后,一般可用风干法进行干燥。
但有时根据研究的要求,也可立即烘干。
对叶片等组织样品,在取样后则应立即烘干。
为了加速烘干,对于茎秆、果穗等器官组织应事先切成细条或碎块。
土壤理化指标包括PH和电导率。
PH的测定根据GB7859-87采用玻璃电极法,土水比为1︰2.5。
称取通过2mm筛孔的风干土样10g于50ml高型烧杯中,加入25ml 0.01mol/L(配250ml0.01mol/L氯化钙溶液需要结晶氯化钙(Cacl2*2H2O)0.3675g.)氯化钙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