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

合集下载

旅游目的地的构成及产品分类

旅游目的地的构成及产品分类

一、理论基础最简单的定义就是能够满足旅游者终极目的的地点或主要活动地点。

从效用的角度看,消费者觉得从特定目的地进行闲暇消费能够得到比常住地以及其他备选目的地更多更优效用,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旅游目的地是能够使旅游者产生动机,并追求动机实现的各类空间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要素:旅游吸引物、服务要素和环境要素[1]。

1.1.2 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是指旅游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间聚集程度及聚集状态,它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是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是区域旅游发展状态的重要“指示器”[2]。

其中,旅游活动开展的主要地域,即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结构是旅游空间结构中重要的研究对象。

1.1.3 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体系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体系是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全面系统研究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要素、特征和格局的分类体系。

由于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要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可以从地理特征、关联性、经济实力、旅游规划等不同的角度来划分,本文力求从对旅游目的地多因素的综合考虑,来构建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结构体系。

1.2 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要素空间结构组成要素的划分方法有很多,有些学者划分为点线面(点轴圈)三要素;空间结构的生态学派划分为基质(Matrix)、斑块(Patch)和廊道(Corridor)三要素等,吴必虎教授在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的分析中借用了该模型[3],他认为城市和旅游区(点)可以抽象为点状要素,它们之间的交通要素可以抽象为线,城市与4A级旅游区(点)之间的交通就是“斑块”与“基质”之间的“通道”。

二、旅游目的地的构成要素:坎恩五要素1.拥有一定距离范围的客源市场2.具有发展的潜力和条件3.对潜在市场具有合理的可进入性4.其社会经济基础具备能够支持旅游业务的最低限度水平5.有一定规模包含多个社区库泊的4A观点1.吸引物:2.康乐设施:住宅设施、餐饮业、娱乐设施、其他服务设施3.进入设施:交通网络、基础设施4.附属设施:地方旅游组织魏小安和历建新的三要素说1.吸引要素:各类旅游吸引物,第一产品概念2.服务要素:各类旅游服务的综合3.环境要素:构成了吸引要素的组成部分三、旅游目的地构成要素的核心内容1.有独特的旅游吸引物2.有足够的市场空间和市场规模支持3.能提供系统、完备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4.要有目的的当地居民的认同、参与并提供各类支持保障5.旅游目的地须具有一定的可管理性四、主要旅游产品谱系:观光产品:★彩球冠★全天候生态空间(室内)★戴村DNA馆★生态节能普及中心★活水园★微缩节能展示园★古色茶街★三清殿★求索台(三清神像★八卦广场★三清故居★雕塑长廊石牛望江台★神牛问道★天下第一牛★牛文化长廊★牛气冲天★群牛雕像馆文化产品:★三清茶研究中心★茶文化中心★道学院★国学馆★幽谷琴室★养生书吧★棋院★画苑★品茗阁★放商务产品:酒店★避暑天堂★国际山地生态论坛会议中心★三清茶研究中心★山地户外运动服务中心★度假区★军体健康、★森林阳光浴★太极拳馆★幽谷琴室★高温瑜伽★围牛比赛★人牛共舞业务产品:享受产品★高尔夫★度假区★天伦乐园★网球场★娱乐中心刺激产品:★山地户外运动服务中心★丛林滑翔★滑草场★帐篷度假区★丛林狩猎场★拓展中心★云霄飞轮★天旋地★登峰造极★山地自行车★升空电梯★垂钓木屋★水枪战船凌波微步★魔力水屋★登峰造极★山地自行车★升空电梯★垂钓木屋★水枪战船★凌波微步★水上荡桥★魔力水屋★★空中飞人(缆车)替代产品:★茶园★杨梅林★★三清梨园★茶道馆★活水园★石牛望江台★无为顶★三清茶体验基地2)旅游开发方向定位1.观光旅游2.修学、考察游3.生态旅游4、会议旅游5、疗养、康复旅游6、探险旅游7、度假旅游8、其他专项旅游二、空间布局把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放在旅游规划中,形成旅游的四个境界:休闲境界,自我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1)休闲境界区:生活着的众人,真我状态,看山是山、水是水。

5区域旅游空间结构

5区域旅游空间结构

(1)早期区位理论
C.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Christller)和德国经济学家廖士 (A.Lsch)分别于 1933年和 1940年提出的, 50年代起开始流行于英语国家,之后传 播到其它国家,被认为是本世纪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所谓中心地,是向周围地区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中心商品是在中心地生产, 提供给中心地及周围地区居民消费的商品。中心地职能是指中心地具有向周围地区提供中心 商品的职能。 由于竞争机制的存在,各个中心地都想扩大服务区范围,相邻的中心地服务区之间将出 现重叠,根据到最近中心地购物的原则,重叠区的消费者将以中心线为界被最近的中心地吸 引。于是每个中心地的服务区变成最稳定空间结构的六边形.每个次一级的中心地成为六边 形的6个顶点,各级中心地组成一个有规律递减的多级六边形图形,形成一般均衡状态下的 中心地空间分布模式。
5区域旅游空间结构
5.1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 5.1.1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及空间组织优化 的理论,而旅游活动也是在空间上的活动,必 定有其自身空间布局和空间组织优化的问题, 因此,区位理论也就受到旅游规划者的重视。
(1)早期区位理论
A.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 (J. H.Thünen)于1826年在 出版《孤立国对农业及国民经 济之关系》一书中首先提出, 其农业区位论指以城市为中心, 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 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 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 收入的地区差异响,现代农业区位论者除 考虑这一因素外,还考虑自然、 技术、社会、行为、政策因素。 同时,研究农业区位更多注意 农业区域的优化组合,以便为 农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5.2.1.3旅游空间结构中的网络要素

浅谈旅游景区的空间规划与空间管理——以成都国色天香为例

浅谈旅游景区的空间规划与空间管理——以成都国色天香为例
进 入 草坪 玩 耍 或 在林 中有 空 地 游 憩 的空 间 很 少 ” 。
( ) 憩超载现象突出。从供需平衡 角度分析 国色天香空 2游 间的合理性 。一般来讲 , 若是游憩者的活动和所提供的游憩空
问能够吻合就意味着游憩供需达到了平衡 。 而现实调查结果发 现, 国色天香出现供需不平衡的现象。
3 旅 游 产 品 的符 号 价 值差 异 逻 辑
设计等。国色天香的建筑独具异 国风情 , 而且具有丰富的空间
层次性 , 以满足游 憩者对建筑的审美需求” 而不 同年龄阶段 可 。
的人 对 空 间有 不 同的 需求 。 老 年 人 喜 欢 安 静 、 境 幽雅 的 场 所 , 们 不 愿 意受 穿行 人 环 他
() 1 区位 特 征 分 析 : 嗣色 天香 位 于 成 都 市 温 江 区 , 成 都 市 距 中心 约 1公里 , 5 平原 沃野 , 双流 国际 机 场 1公 里 , 以休 闲娱 距 8 是
() 3空间体验不足“ 城市绿色游憩空间就是要建立 自然与人
来 源 : 熙 国色 天香 园 自发 性 游 憩 空 间的研 究 王
( 下转 第 1 8 6 页)
7 6 6
旅游气发展研究
T C N L G N R E E H 0 o YA DMA K T
Vo . 7 No 1 , 1 1 , . 220 0 1
关键性 的作用 。从旅游 空间结构角度来理解 , 区具有以下 内 “ 景 涵: 景区是旅游业 中的一个旅游实体 , 是一个空 间概念 , 这个空 间是旅游活动赖以存在的依 托 ; 景区有 自己的结构和功能” 。
1 国 色天 香 背 景分 析
“ 区的空间设 计主要包括建筑设计 、 景 景观设计 、 表演活动

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

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

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中国城市与乡村旅游是一个繁荣的行业,许多城市的周边都有值得游客前来游玩的乡村旅游地。

这些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随着旅游需求的增加而不断演变,以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期望。

因而,本文便着重探讨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

一、地理位置的多样性中国的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地理位置多样性很丰富,大体可分为三类:(1)近郊型乡村旅游地:靠近城区,距离市中心较近,交通方便,适合短途旅行和周末游。

比如北京周边的九华山、戒台寺、青龙峡等。

(2)远离城市型乡村旅游地:距离市中心较远,交通不便,属于长途旅行,适合长假期间游玩。

比如西藏林芝的雅鲁藏布大峡谷、青海湖等。

(3)沿海型乡村旅游地:位置靠近海岸线,以其独特的海洋景观和海产品吸引旅游者。

比如福建的厦门鼓浪屿、泰山等。

二、旅游产品品种的丰富性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地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品种也十分多样:(1)自然景观型:如江西庐山、四川九寨沟、深圳的大鹏半岛、桂林等。

(2)人文景观型:如安徽的黄山、云南的大理、宜昌三峡等。

(3)农业观光型:如广西龙胜竹海、云南的石林、福建土楼等。

三、旅游活动类型的多样性(1)户外运动:如登山、攀岩、滑翔、热气球、漂流等。

(2)传统文化体验:如景德镇陶瓷制作、包粽子、围棋、茶道等。

(3)休闲度假:如抚仙湖温泉、千岛湖、洱海等。

四、交通网络的完备性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还与交通网络的完备性密切相关。

目前,我国交通网络逐步完善,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各种交通工具大量建设,为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游客的到达和出发提供了便利。

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旅游市场的发展和旅游方式的多样化,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相应的交通建设也需要跟进。

五、绿色生态环境的维持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还需要在维护绿色生态环境方面下功夫。

作为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地的生态环境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

保护乡村环境,创建绿色生态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说明旅游吸引物价值建构与价值转移过程

说明旅游吸引物价值建构与价值转移过程

说明旅游吸引物价值建构与价值转移过程标题:旅游吸引物价值建构与价值转移过程摘要:旅游吸引物是旅游目的地的核心资源,具有丰富的自然、文化和人文特色,对吸引游客和推动旅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旅游吸引物的价值建构与价值转移过程,从资源的特点、旅游需求和旅游体验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以期深入理解旅游吸引物的价值形成和转化机制。

一、引言旅游吸引物是旅游目的地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包括自然景观、文化遗产、历史建筑、民俗风情等。

旅游吸引物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其本身的特色和美感上,更重要的是其对游客的吸引力和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因此,了解旅游吸引物的价值建构和价值转移过程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价值建构过程旅游吸引物的价值建构是指通过资源开发和管理,将其潜在价值转化为实际价值的过程。

该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资源特点的分析:对旅游吸引物的自然、文化和人文特点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其独特之处和潜在价值。

2. 产品设计与开发:根据资源特点和旅游市场需求,设计和开发具有独特体验和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提高吸引物的附加值。

3. 品牌建设与宣传推广:通过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提高吸引物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的游客。

4. 旅游服务与配套设施:为游客提供便捷的旅游服务和完善的配套设施,提升吸引物的综合价值。

三、价值转移过程旅游吸引物的价值转移是指游客在旅游体验过程中,通过感知、认知和消费等行为,从吸引物中获取其所产生的价值。

价值转移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游客需求感知:游客在旅游目的地前期对吸引物的需求感知,包括了解和收集相关信息,形成旅游期望和预期。

2. 旅游体验过程: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亲身体验旅游吸引物的独特魅力和特色,包括欣赏自然景观、体验文化活动、参观历史遗迹等,通过亲身参与和感知,游客从吸引物中获得愉悦、兴奋和满足感等价值体验。

3. 价值认知和评价:在旅游体验后,游客对吸引物的价值进行认知和评价,判断其是否达到预期和期望,形成对吸引物的正面评价和口碑传播。

基于游客行为的城市旅游地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基于游客行为的城市旅游地城市空间结构分析
• Three types of travel routes: Access Route; Recreation Route and Return Route (Pearce, 1995).
• Tourists’ activities were thought to be two types by Campbel. One is Intinerary, and the other is Stay.



省界
铁路
高速公路
4A级旅游区

出游时间边界
3A级旅游区
2.5小时出游范围 2小时出县 安 市
黄帝陵旅游风景区
黄陵县
铜川
玉华宫风景区
耀县
耀州窑博物馆
蒲城县
韩城市
合阳县
宝鸡
宝鸡县
姜子牙钓鱼台
法门寺
扶风县
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
乾陵博物馆 昭陵博物馆
阎良区
三原县博物馆
2.2 旅游出行空间的基本规律
• 距离衰减 • 相互作用 • 城市主导 • 空间层次等级性
b. Essential regulation of touring space
Distance decay Interaction Leading role of city Spatial hierarchy
Lundgren模式是O(客源地) — D(目的地)相互作用的经典 模式。Lundgren和Hill1977年曾经提出国际旅游流动的核心 — 外围模式,认为,城市化水平高的发达国家构成了旅游流发生 的核心,而外围发展中国家则形成主要的旅游目的地。
Evolutionary Pattern
• Model of international tourist flow developed by Miossec shows that tourism origin included four functional gradations. (Matley I M, 1976).

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

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

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地成为了人们休闲度假的重要选择。

乡村旅游地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历史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观光、享受乡村风情,同时也成为了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

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对于其发展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主要包括景区分布、乡村旅游地的连通性、承载能力分析以及其与城市的关系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一、景区分布中国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地,以其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而著称。

这些景区的分布对于整个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乡村旅游地的景区分布应当注重在地理空间上的合理分布,避免过于集中或过于分散。

过于集中的景区容易导致游客拥挤、交通堵塞等问题,过于分散则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影响力。

在景区的规划和布局上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使得各个景区互相配合、相互辅助,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景区的主题和特色也是影响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

一些特色鲜明、独具特色的景区可以成为乡村旅游地的核心,带动周边的乡村发展,形成区域经济的增长点。

在景区的规划和布局上,需要充分考虑其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辨识度和吸引力的景区。

二、乡村旅游地的连通性乡村旅游地的连通性是指各个景区之间、景区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和交通便利程度。

连通性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乡村旅游地的发展和游客的出行体验。

对于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地来说,与城市的交通联系尤为重要。

良好的交通联系可以使得游客更加便捷地前往乡村旅游地,同时也有利于乡村景区的商品销售和物资运输。

在乡村旅游地的空间结构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交通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联系,提高乡村旅游地的连通性。

乡村景区之间的连通性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些乡村旅游地可能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而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可以考虑加强景区之间的联系,打造乡村旅游地的线路,使得游客可以便捷地游览多个景点,提升游客体验。

海南岛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及其演化——基于41家高等级旅游景区(点)的分析

海南岛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及其演化——基于41家高等级旅游景区(点)的分析

次和 品位 ,确保 “ 国际旅游 岛”建设 的顺 利推进 。
1 研 究对 象
我 国从 2 0 年 开始 评定 1 级— —4 级 旅游 01 A A 景区 ( ) 20 点 , 0 7年 5月 公布 了首批 国家 5 A级 旅游 景区 ( ) 点 。A级 景 区 ( )通 常代 表各 地国家 A级旅 游景 区( ) 本 0家 点 和 8家 国家森 林公 园的基 础上 ,另选取 了新建 的 3
家 大 型景 区 ( 呀诺 达 热带雨 林文 化旅 游 区、三 亚槟 榔 河 生态 乡村旅游 区 和海 口热 带森林 博览 园 )作为 样本 ,利 用地 理计量 的分 析方法 ,从不 同角度 ,对 海 南 旅游 吸 引物 空 间结构进 行 分析 。 4 家单位 基 这 1
研究 了黄 山景 区的空 间结构 【; j 黎筱筱等 对全 国优 秀 J 旅游 城市空 间分布及其动 力机制做 了有益探索 【。 4 研 J
究认为 ,旅游地 空 间结构研 究在 没有 统一 理论指 导 的现 实背 景下 ,方法 论还 未建 立 ,诠 释性 和描述 性 论证较 多 ,定量研 究和 数学方 法运 用较少 ,新 的技 术 、方 法 ,如地 理 信息 系统 应用 较 少 。许多研 究 J
收稿 日期 :2 0- 8 1 修订 日期 :2 0— 02 0 90 —3 09 1— 3
基金 项 目:国 家 自然 科学 基金 ( 060 1 0 60 2 ;教育 部人 文社 科基 金 (5A 30 0 77 10 :7 710 ) 0J601) 作者 简介 : 申涛 (93 ) 18 - ,男 ,甘肃 平凉人 ,硕 士研究 生 ,主要 从事 区域旅 游 发展 与规划 研究 , (— i h n o3 4 13 o Ema )set 82@ 6 . m。 l a t 通 讯作 者,博 士 ,教授 ,( - i i ln 0 0@13cr。 Emal a i g 66 6. n )tn a o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分析
1 研究目的地空间结构的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在单个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结构研
究方面已有较多成果,比如:陆林(1996)以安徽黄山、九华山和齐云山为例,阐述了山岳风景区旅游者的空间行为,并应用对比的方法,分析了中国黄山与美国黄石公园旅游者空间行为的共性和个性。

而张捷、都金康、周寅康等(1999)以九寨沟及比较风景区为例,用游客距离衰减曲线和多种距离累计曲线揭示了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整
体特征和空间距离分异特征。

另外的一些类似研究还包括潘勇(1998)对上海市区居民
旅游强度、频度分析及旅游行为模式;朱同林(1998)对九华山旅游者的人口学特征;孙玉贞、马耀峰等(1998)对昆明市亚太地区主要旅游客源特征;邓明艳(2000)对成都旅游市场时空分布模式等。

在国外,也有一些关于旅游目的地客源
市场的空间分析和测定文献,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需求预测及其数学模型的构造;旅游者目的地选择模型;以及游客流空间结构的研究。

在旅游空间模型方面,Wilson(1967)对游客空间分布模型的统计理论进行了研究。

Miossec(1976)和Gormsen[10](1981)
从空间结构和空间动力学角度观察了目的
地旅游演变过程,并将旅游者的行为和类型同旅游者的地理分布模型结合起来考虑;Lundgren[11](1973)和Britton[12](1980)建立了关于游客空间分布和旅游业的核心—边缘理论模型(core-periphery model),他们强调了边缘地区对核心地区的依赖。

Mitchell and Lovingood[13](1976)从空间关系角度论述了城市公共游憩问题。

在前苏联,地理学家们建立了地域游憩系统的概念,来描述旅游空间结构模式。

日本学者对旅游空间结构亦曾加以注意,除野信道[15](1985)在其《观光社会经济学》一书中即曾专辟一章“观光之空间构造”讨
论旅游空间结构,但其客源市场主要以国外游客作为样本群。

研究意义
英国学者[16](1985)在《旅游地理学:综述与展望》中,就已经预测了美国、加拿大两国旅游地理学研究今后的发展方向,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是空间关系的研究将会
逐步代替描述性研究。

日本学者石井英也[17](1988)在《空间时代观光旅游地理学的课题》一文中也提到,日本传统观光旅游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是以城市为中心的旅游
空间结构研究。

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从实践意义上讲,研究4A级旅
游区的空间结构及其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在探索目的地与客源地的关系,其结果不仅可以为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的客源
市场预测以及定位提供依据,还可以为其他景区的“旅游标准化”建设、新景区开发的市场定位提供参考标准,为我国旅游业步入正轨化、规范化,为旅游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技术以及理论上的保障;从理论上讲,本文虽属应用研究,但通过一定标准的样本群,定量研究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问题,可以弥补我国在此方面研究的不足,为以后的
旅游地理学空间结构研究发展提供基础。

另外,本研究对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以及以后将要制定的关于旅游城市的评优标准、各种旅游示范区的评定标准,提供了由实践检验获得的论证和建议。

2 中国国家4A级旅游区的空间结构分析
国家4A级旅游区空间分布类型的测定
一般说来,我们可以从地图上直观的了解某个模型的分布状况,是聚集的,均匀的或随机的,但这几种情况常常会同时呈现出来。

“一个能较为准确并客观地确定布点格局情况的方法就是最近邻分析法”[18]。

国家4A级旅游区在宏观上呈点状分布,因此可以根据点状要素空间分布类型进行
测定。

最邻近距离是表示点状事物在地理空间中相互邻近程度的地理指标。

测出每个点与其最邻近点之间的距离r,取这些距离的平均值r,即表示邻近程度的平均最邻近距离。

当区域中的点状分布为随机型时,其理论上的最邻近距离可用公式表示为:
r[,E]=1/2(n/A)[1/2]=1/2D[1/2] (1) 其中r[,E]为理论最邻近距离,A为区域面积,n为点数,D为点密度。

在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凝聚分布三种点状分布类型中,均匀分布的最邻近距离最大,随机分布次之,凝聚分布最小。

最邻近点指数R定义为实际最邻近距离与理论最邻近距离之比:
R=r[,1]/r[,E]=2(D[,r1])[1/2] (2) 当R为1时,说明点状分布为随机型;当R>1时,点状要素趋于均匀分布;当R <1时,点状要素趋于凝聚分布。

表1 4A级景区在八大分区中的集中分布与均匀分布对比表
The Contrast of the centralization distribution andequality distribution with 4A tour areas in eight zones 附图
根据公式(1),计算出国家4A级旅游区理想随机分布的最邻近距离。

r[,E]=1/2(n/A)[1/2]=1/2(187/9,600,000
)[1/2]≈113
根据计算机测量,得到各4A级旅游区与其最邻近的4A级旅游区之间的实际最邻近直线距离值(i=1-137)归视为1,得到实际计算点数为137个),由公式(2)求取平均最邻近距离为公里,小于113公里。

因此,国家4A级旅游区的分布属于凝聚型。

国家4A级旅游区在区域空间分布类型的测定
基尼系数(Gini)可以用于刻划空间要
素的分布,也可以对两个空间要素的分布进行对比,是地理学中用来描述离散区域空间分布的重要方法。

理论上,基民系数介于0和1之间,越大表明集中程度越高。

现将4A级景区在全国八个地理分区分布的个数,进行基尼系数分析,从而判断其在全国大的地理分区中分布均匀情况。

八个地理分区分别是东北区、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西南区、青藏区、蒙甘宁区、新疆区。

H=-∑P[,i]logP[,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