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优质课《石缝间的生命》

合集下载

石缝间的生命优秀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优秀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优秀教案教案标题:石缝间的生命优秀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石缝中微小生物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究和表达能力。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展示一张石缝中生长的植物和昆虫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石缝生态的好奇心。

2. 提问: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周围的石缝中有生物存在?你们知道这些生物是如何在石缝中生存的吗?二、探究活动(20分钟)1. 分组让学生观察附近的石缝,并记录下其中存在的生物。

2. 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讨论这些生物在石缝中的生存方式和适应能力,并整理出观察报告。

3. 小组展示观察报告,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

三、知识拓展(15分钟)1. 教师介绍石缝中的生物种类和特点,如苔藓、蚂蚁、昆虫等。

2. 教师讲解这些生物是如何利用石缝中的水分、阳光和空气等资源生存的。

四、创作活动(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创作,设计一个小型石缝生态箱,模拟石缝中的生态环境。

2. 学生选择一种石缝生物,通过收集相关材料和制作,将其放置在生态箱中。

3. 学生对生态箱中的生物进行观察和记录,并写下自己的观察心得。

五、总结和展示(10分钟)1. 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设计的石缝生态箱,并分享观察心得和体会。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石缝生物的适应能力和生命力,并强调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要性。

教案评价:1. 通过观察和探究活动,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石缝中微小生物的生存方式和适应能力,培养对自然生态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2. 创作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3. 教案结构合理,内容丰富,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等奖(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等奖(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针对教师自身:不 断提高自身的教学 水平和能力,更好 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
教学过程
第六章
导入新课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 了解石缝间的生命现 象,激发学生对生命 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教学内容:介绍石缝 间的生命现象,引导 学生观察和思考生命 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 体教学,通过图片、 视频等手段展示石缝 间的生命现象,引导 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重点词汇与句型
重点词汇:石缝、生命、顽强、 拼搏、奋斗
重点句型:描述石缝间的生命 如何顽强拼搏的句子
课文中的例句分析
学生需要掌握的句型结构
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四章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
小组合作学习法: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 力。
作业分析:通过 批改学生的作业, 了解学生对知识 点的掌握情况
测验与考试:通 过测验和考试的 方式,了解学生 对知识点的掌握 情况
师生交流:通过 与学生进行交流, 了解学生对教学 内容的看法和建 议
改进措施建议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增加课堂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加强课堂纪律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 术鉴赏能力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 态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
第三章
课文背景介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石缝间的生命》是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对石缝间生命的描述,表达了 对顽强生命力的赞美。
本文所描述的石缝间生命主要包括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它们在恶劣 的环境中生长繁衍,展现出了生命的顽强和坚韧。

公开课教案《石缝间的生命》_八年级语文教案

公开课教案《石缝间的生命》_八年级语文教案

公开课教案《石缝间的生命》_八年级语文教案公开课教案《石缝间的生命》_八年级语文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公开课教案《石缝间的生命》_八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1、通过对重点词句、关键语段的揣摩与朗读,领会其内涵与表达作用,了解作者所赞美的精神。

2、通过对石缝间的生命的解读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对重点词句、关键语段的分析与朗读引导学生感受石缝间的生命的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觉得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呢?今天我们来看看,在没有土壤的石缝间的生命是怎么样的一种状态。

二、初读感知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描写了“石缝间的生命”。

(从文中找出形容词填入)不毛的石缝间从生出倔强的生命。

不毛:贫瘠的或未被开垦的地方或连草都不长的地方。

倔强:性格刚强不屈,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为外力所改变。

2、文章写了石缝间的哪几种生命?野草,蒲公英,松柏。

作者说石缝间的生命是倔强的,那么他是如何写出这种特点的呢?3、齐读第六段(松柏部分),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松柏写出石缝间的生命的倔强的?请从文中找出具体词语或句子进行分析。

提示:可以从修辞方法、句式、具体词语等方面进行分析。

(1)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痂着伤痕。

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地艰难……它们的躯干顽强地从石缝间挣扎着生长出来,树皮都破了,向上生长是多么地艰难……(2)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长)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穿)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抓(攀)住了它栖身的岩石。

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的缆绳紧紧地缚(捆)住…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于是(无情的)沿着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它栖身的岩石。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石缝生活现象,认识石缝生命的韧性和适应能力;2.探索石缝生命的保护与生态恢复问题;3.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道德意识;4.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保护的责任感。

二、教学准备1.教学工具:幻灯片、投影仪;2.实物材料:石塘、石块;3.课前准备:复习自然生态保护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教师用幻灯片展示一些生长在石缝中的植物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问:你们有没有在石缝中见过这样的植物?你们知道这些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吗?学习(30分钟)2.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图片,介绍石缝生命的特点和韧性,让学生了解石缝生命适应极端环境的能力。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为什么石缝中的植物生长环境是极端的?–石缝植物是如何适应这样的生长环境的?–石缝生命的适应能力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4.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拓展(30分钟)5.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图片,介绍石缝生命的保护与生态恢复问题,让学生了解石缝生命面临的威胁和保护措施。

6.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石缝生命面临哪些威胁?–对石缝生命进行保护有什么意义?–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石缝生命?7.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份保护石缝生命的方案,并进行展示。

总结(15分钟)8.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评价和点评,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

9.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图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提出对学生的思考和行动要求。

四、课后作业1.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观察身边的石缝生命,记录并拍摄照片,准备下节课的展示。

2.阅读相关的科普文章,了解更多关于石缝生命的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了解石缝生命的特点和适应能力,培养了学生对自然生态保护的责任感。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时间,避免拖延,保证课堂秩序的稳定性。

语文版九年级下2石缝间的生命优秀

语文版九年级下2石缝间的生命优秀

《石缝间的生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石缝间存在的生命,把握文章内涵。

2.理解石缝间的生命的生长特点,了解作者所赞美的精神与讴歌的人。

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认识石缝间生命所体现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在逆境中顽强拼搏的精神。

(二)难点理解本文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的礼赞,更是一曲对人民中优秀分子的赞歌。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竹石》这首诗,让学生谈谈感受(二)分析课题提问:从课题中你读到了什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三)听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课文1.石缝间的生命到底有哪些?2.这些生命是如何生长的呢?(四)赏析三幅图1.边读边圈画有关描写野草生长的语句,提问:你喜欢野草吗?为什么?找出野草生命实质的语句并品读。

2.用同样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另外两幅图所对应的文字。

3.小结:这些生命的生长环境怎样?身上共同的精神是什么?(五)研读欣赏,合作探究齐读文章最后两段,讨论:你认为作者仅仅赞美野草、蒲公英和松柏?为什么?给你怎样的启示?(六)拓展延伸说说你所了解的在逆境中拼搏、成才的名人、伟人的故事。

(七)加深印象出示五句名人名言读一读:1.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都望而怯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除外。

——雨果2.古之成大事业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

——苏轼3.人最凶恶的敌人,就是他的意志力的薄弱和愚蠢。

——高尔基4.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马克思5.英雄也是人,只是与一般人不同的是,他们在面对逆境时更能表现出勇敢和韧性。

——爱迪生(八)布置作业1.搜集与《石缝间的生命》课文内容、题材相关的文章并交流。

2.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等奖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等奖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等奖石缝间的生命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石缝中的生物群落及其生态功能。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内容】1. 石缝中的生物群落及其特征。

2. 石缝中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 石缝中的生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和学生听讲相结合。

2. 实验及实践活动。

3. 小组合作和全班讨论。

【教学过程】一、石缝中的生物群落及其特征1. 教师向学生介绍石缝中的生物群落,让学生通过观察石缝中的植物和动物,了解其特征和生存条件。

2. 学生们分组到校园内寻找不同类型的石缝,观察石缝中的生物,记录下他们的名称、形态和特征。

3. 学生们通过比较不同石缝的生物组成和环境条件,探究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物群落的差异。

二、石缝中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 教师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不同生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2. 学生们分组进行实验,将同一种植物或动物放置在不同的生态条件下,观察它们的生长状况,并探究它们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和生存竞争力。

三、石缝中的生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 教师让学生探究石缝中的生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了解生物在运转过程中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2. 学生们分组进行实验,探究石缝中生物的代谢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将一些植物放置在有害气体污染严重的石缝中,观察、记录和分析它们的反应。

【教学评价】1. 学生通过本课研究生物群落及其特征,了解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物群落的差异。

2.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了解生物的生存策略和环境的影响。

3.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石缝中生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强环保意识,培养环保责任感。

【教学拓展】1. 学生可以继续探究石缝中的微生物,了解它们在生物群落中的作用和功能。

2. 学生可以探究石缝中的植物和动物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学生可以将课程实践推广到社区或城市绿化生态环境的调查和监测工作中。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想要传达的主要观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提高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欣赏大自然,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想要传达的主要观点。

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提高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作者及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石缝间的生命吗?它们是如何顽强地生长出来的?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石缝间生命的感悟。

3. 合作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来表现主题。

4.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石缝间的生命”为主题,进行细节描写,表现主题。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5. 分享与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分享对石缝间生命的感悟。

(2)教师评价学生的写作表现,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课后作业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石缝间生命的作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理解程度,能否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 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的写作技巧,是否有明显的提高。

3. 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程度,是否能从生活中发现美好,关注石缝间的生命。

4. 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是否在学习和生活中体现出来。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

《石缝间的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生物特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图片等,增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学会欣赏自然之美,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3)培养学生学会珍惜生命、感恩身边的每一个生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生物特征。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生物特征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石缝间的生命》。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资料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大自然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引导学生谈谈对大自然的感受。

(3)简介课文《石缝间的生命》的作者及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和生物特征。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生进行生字词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石缝间生命的短文。

3. 调查身边的生态环境,思考如何保护大自然。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自然景观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石缝间,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各小组自由选择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并汇报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完成板书。(7分钟)
5.全班交流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5分钟)
明确:石缝间生存着具有代表性的三种生命形式,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之情。白板展示并记录
(三)重点、难点突破(5分钟)
学生分析作者对石缝间三种生命形式的描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文中“描写”后面的议论与抒情语句,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品味文中“描写”后面的议论与抒情语句,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难点
学法的掌握和运用,真正实现“鱼”到“渔”的过度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感受到生命的顽强,学习不惧恶劣环境、顽强抗争的精神。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朗读、合作、讨论、比较的方法自主学习,以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不浓,阅读能力有待提高。运用语文的素质仍有很大提升的空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识记、理解和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学习方法,能运用语文提高自己综合素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适应环境,克服困难,学会生存。树立顽强的拼搏意识,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2分钟
本节课同学们发挥的很好,但是在阅读技巧上还有待加强,在品悟表达上还应加强训练。
布置作业
1分钟
每人再选一篇类似的文章依据本课学习方法巩固加强
板书小小的山花:生命就是拼搏 发现自己 认识自己 锤炼自己
参天的松柏:毅力和意志最完美的象征
托物--------------------------------言志(白板展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一)导入新课(3分钟)
播放并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交流对生命的理解。在这首钢琴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昂扬向上、不屈不挠的激情,它是对不肯屈服于恶劣环境、活力四射的生命现象的诠释。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林希的《石缝间的生命》,相信同学们对生命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石缝间的生命》
基本信息
名称
《石缝间的生命》
执教者
课时
一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作者所选择的题材其实很普通,这篇文章所描写的对象,是在石缝中生长的,最不起眼的野草、山花、松柏三种植物,但通过读完这篇文章,使我懂得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生命是不可扼制的、生命就是拼搏,通过艰苦的拼搏,终会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一片土地(本分析在电子白板展示,寓意让学生记录)
四、拓展延伸(4分钟)
推荐阅读当代女作家宗璞的散文《紫藤萝瀑布》听范读录音
电子白板展示本文导学案,学生根据导学案要求边欣赏边思考
学生读中感悟(批注阅读),教师点评中提高语文素养(赏识激励),讨论中提高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合作探究)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意图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课堂小结
(二)目标实施
1.自由朗读课文,勾画陌生字词,利用工具书自行查阅,教师指导识记。(8分钟)
2.学生自荐或推荐朗读,教师点评指导。(5分钟)
3.小组讨论:学习本文要解决哪些问题?全班交流。(如果所提问题过多或不得体,教师要帮助梳理归纳。如:文章描绘的石缝间的生命有什么特点?面对这样的生命作者有什么感受?)(5分钟)讨论结果通过展示台展示、交流并归纳总结。
教学反思
本节课总体效果不错,特别是学生的自主合作很出色,基本达到了知识与方法的目标,出乎预料的是学生感悟及表达比预想的要好,通过了解学生学习欲望很大,对这种教法感到很满意,如果重上这节课,我想试图让学生自主主持完成,听课老师也给予充分认可,我将再接再厉,适应可改,寻求新的突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