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早餐文化漫谈

合集下载

各国早餐文化大盘点

各国早餐文化大盘点

各国早餐文化大盘点嘿,朋友们!咱们今天来聊聊各国早餐那些事儿。

先来说说咱们中国。

早上,街头巷尾的早餐摊那可是热闹非凡。

热气腾腾的包子、酥脆的油条、香甜的豆浆,这都是常见的美味。

就说那包子,皮薄馅大,咬上一口,鲜香的汁水在嘴里四溢。

我记得有一次,我起了个大早去买包子,那家包子店的老板手艺那叫一个绝!包子的褶子捏得整整齐齐,就像一朵朵盛开的小花。

我买了几个猪肉大葱馅的,一口下去,满满的都是肉香和葱香,那滋味,至今想起来都让我流口水。

再把目光投向日本。

他们的早餐常常有精致的寿司和味噌汤。

寿司的种类繁多,各种新鲜的食材被巧妙地组合在一起。

那小巧玲珑的模样,仿佛是一件件艺术品。

味噌汤则是浓郁醇厚,一口下去,胃里暖暖的。

我曾经有个朋友去日本旅游,回来跟我讲,在日本的民宿里,主人精心准备的早餐让他感受到了浓浓的日本风情。

韩国的早餐也很有特色。

泡菜、紫菜包饭是常见的选择。

那泡菜,酸辣可口,十分开胃。

紫菜包饭则是营养丰富,一口咬下去,米饭的软糯、蔬菜的清爽和火腿的咸香完美融合。

有一次在韩剧里看到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早餐,那种温馨的氛围让人好生羡慕。

英国的早餐就显得比较丰盛了。

烤香肠、煎培根、烤番茄、焗豆,再加上一杯香浓的红茶。

想象一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坐在窗边,慢慢品尝这样一份早餐,是不是很惬意?我听说,在英国的一些小镇上,早餐店的老板会热情地和每一位顾客打招呼,让人心情格外愉悦。

法国的早餐则充满了浪漫的气息。

可颂面包搭配咖啡,简直是绝配。

那可颂面包层层酥脆,咬起来“嘎吱嘎吱”响。

咖啡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让人陶醉其中。

我曾经看过一部电影,里面的主人公在巴黎的街头咖啡馆,一边享受着早餐,一边欣赏着街景,那画面太美了。

美国的早餐少不了煎饼和培根。

煎饼上涂抹着香甜的糖浆,再加上几片脆脆的培根,简直是能量满满。

记得有一次看美剧,剧中的角色大口吃着煎饼,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让人觉得这样的早餐充满了活力。

印度的早餐以各种香料调味的食物为主。

从“一日三餐”透视文化差异

从“一日三餐”透视文化差异

从“一日三餐”透视文化差异一日三餐是指每日的早餐、午餐和晚餐。

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仅是为了满足身体所需的营养,更是人们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的一种体现。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饮食文化差异十分明显,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也是各有特色。

通过对一日三餐的不同文化差异的了解,可以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风俗,丰富自己的视野。

在中国,一日三餐的饮食文化非常重要,是中国五千年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早餐在中国被誉为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因为中国人认为吃好早餐才能有一个精力充沛的一天。

中国的早餐种类繁多,包括粥、面条、包子、馒头、油条等等。

很多地方的早餐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色,比如南方的粥和面食,北方的馒头和包子。

午餐和晚餐则更加注重家庭团聚和交流,通常在家人或朋友一起吃饭,菜肴种类繁多,口味各异。

中国人非常讲究饮食的烹饪工艺和饮食文化,很多节日和传统习俗都与饮食有关,比如春节时吃饺子、中秋节时吃月饼等等。

与中国不同,美国的一日三餐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美国,早餐通常很简单,比如一杯咖啡和一块面包或者一杯麦片。

很多人因为忙碌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也会选择快餐店的早餐。

午餐和晚餐更加注重外出就餐和社交,美国人非常喜欢在餐馆和酒吧里享用午餐和晚餐,品尝各种国际美食。

美国饮食文化的形成受到了移民文化的影响,因此在美国可以品尝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美食,无疑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体现。

除了中国和美国,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一日三餐文化也各具特色。

比如在日本,人们注重早餐的均衡和营养,通常吃一碗米饭、一份鱼类、一份蔬菜和一碗味噌汤。

在意大利,午餐是最重要的一餐,通常会有三道菜,包括开胃菜、主菜和甜点。

在印度,人们通常吃辣味浓厚的食物,以满足他们对香料的热爱。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饮食文化差异也在逐渐消失。

比如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西式快餐和西式餐馆,而不再传统地吃米饭和菜。

在美国,中餐、意餐和墨西哥餐等国际美食也越来越受到美国人的欢迎。

谈中西餐饮礼仪文化

谈中西餐饮礼仪文化

谈中西餐饮礼仪文化人们的餐桌礼仪的变化,是经过很长时间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地域形成的,在人们完整生活秩序中,餐桌礼仪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大家分享了中西餐饮礼仪文化,一起来看看吧!一、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对比1.历史起源。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食礼之国”。

最早出现的食礼,又与远古的祭神仪式直接相关。

后来食礼由人与神鬼的沟通扩展出人与人的交际,以便调节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逐步形成吉礼、凶礼、军礼、宾礼、佳礼等“先秦五礼”,奠定了古代饮食礼制的基石。

汉族传统的宴饮礼仪程序是:主人向客人发出请柬,届时主人在门口相迎。

出席的宾客也要互致问候,开席前客人先在客厅小坐,吃些茶点。

待客人到齐后一一就座,以左为上,相对上座的是二座,上座之下为三座。

等到客人都坐定之后,主人开始敬酒让菜。

敬酒时先敬长辈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

这种传统的宴请礼仪在我国的大多数地方流传至今,在各种电影电视剧作品中也很多见。

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中西餐饮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当时因着拜占庭文化启发,制定了一系列细致的礼仪。

在十七世纪以前,传统习惯是戴着帽子用餐。

在帝制时代,餐桌礼仪显得繁琐、严苛,不同民族有不一样的用餐习惯。

欧洲的餐桌礼仪由骑士精神演变而来。

在十二世纪,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国,餐桌礼仪和菜单用语均变得更为优雅精致,教导礼仪的著作亦纷纷面世。

时至今日,餐桌礼仪还在欧洲国家继续传留下去。

西方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习俗。

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开始,家长就对其进行餐桌礼仪的培养。

2.餐桌用语。

在中国,即使餐桌上的菜琳琅满目,主人也会说“菜很少,招待不周,还请大家多担待“;而西方国家的主人则会很随便的说“help yourselves”,显得很自然随意。

同时中国的主人会不时往客人的碗里添布新菜,经常客人的碗被主人夹的菜装得满满的,但是在西方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主人的布菜会让客人觉得自己的意愿没有受到尊重。

各国早餐文化介绍

各国早餐文化介绍

世界各国的早餐文化介绍一、西班牙西班牙的早餐通常是一份甜蜜的巧克力吉事果,而吉事果是一种类似油条一样的点心,在西班牙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原始的吉事果都需蘸上巧克力或咖啡来吃,随着时代的变化,吉事果的搭配也不再单一,也可以搭配冰淇凌,果肉或糖果。

二、法国法国的早餐包括法棍面包或牛角面包和咖啡,法棍面包外形细长,口感松脆,其来源也广受争议,有拿破仑战争说、巴黎修铁路说、劳工权益说等,唯一可以考证的是,自18世纪以来,法国的长棍面包代替了原来的圆形面包,据说这样不仅发酵和烤制时间缩短了,而且还便于携带。

三、芬兰芬兰人早上会煮一大碗燕麦粥,在配上自家后院种的有机咖啡豆研磨的香浓咖啡。

四、巴西在巴西,大人早餐喝咖啡小孩喝甜甜的可可奶主食通常是面包抹黄油,因为巴西盛产水果,传统的巴西人还会在早上吃一个大木瓜。

五、哥伦比亚在哥伦比亚中部的安德烈斯地区,当地人的早餐吃荷包蛋汤,是一种用水、牛奶和土豆制成的汤,等汤沸腾后将鸡蛋打碎放入汤中,在不破坏蛋黄的情况下煮熟,即可制成。

六、哥斯达黎加红豆饭是哥斯达黎加的传统美食,主要由米饭和豆类做成,先把米饭和豆类分开煮熟,然后一起油炸,再用香菜调味,一般还会搭配煎蛋和大蕉。

七、巴基斯坦和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和印度北部一样,普里或薄饼都是早餐的主食。

之前我们在介绍印度小吃的时候有提过普里,普里就是由无酵饼油炸而成的糕点。

在印度,普里一般和鹰嘴豆搭配,而在巴基斯坦,普里则是和哈瓦一起吃,哈瓦是一种粗面粉或胡萝卜加杏仁和豆蔻干籽制成的甜食。

八、日本日本的早餐口味比较清淡,通常会有一块烤鱼,搭配米饭和味增汤以及泡菜。

九、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的早晨必不可少的是一款称作“澳洲神酱”维吉麦。

维吉麦是澳大利亚流行的本土特产。

它是由啤酒酵母提取物制成的浓稠的黑色涂抹酱,传统上是抹在黄油吐司上一起吃,有时候也会加上一片奶酪。

十、美国鸡蛋、培根、吐司和炸薯条在美国各地的早餐中都很常见。

标志性的早餐有两个鸡蛋(任何做法都可以)、虾和玉米粥、百吉饼配奶油芝士和肉汁饼干等。

从“一日三餐”透视文化差异

从“一日三餐”透视文化差异

从“一日三餐”透视文化差异一日三餐是全球性的三餐制度,但不同国家、文化与历史背景下的人们对待就餐的方式和习惯却大相径庭。

在东方文化中,饮食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和重要性,而在西方国家,饮食则更加随意和便利。

本文将从一日三餐的文化差异入手,对比东西方饮食习惯带来的思考和反思。

东方国家的饮食文化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东方国家,饮食被视为日常生活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餐桌上,人们会专门摆上餐具、花艺等精心布置,以彰显“食物是一种艺术”的观念。

对于东方人而言,饮食是一种文化,不仅是物质需求的满足,更是身心灵的养护。

一天中的三餐有其固定的时间和菜品搭配。

早餐通常以清淡的稀饭、煎饼和豆浆等为主,着重满足身体对于能量和纤维素的需要。

午餐则为中餐,通常有汤、主食和蔬菜水果,能为身体补充所需的多种营养和热量。

晚餐则为晚餐,它通常以清炒菜肴、蒸煮食品为主,轻度摄入能量,以不影响晚上的睡眠。

可以看出,东方人会根据每个时段身体的需要来选择食物,并且要求在口感和营养上相当高。

在一些东方国家,饮食准则也有很多讲究,比如中国的食疗文化、日本的“和食文化”等。

这些可谓是“食补药补”的文化,能让人们吃出身心的健康与平衡。

与东方相比,西方国家对于饮食则更加随意和便利。

人们通常喜欢咖啡、三明治、披萨、炸鸡等快餐食品。

如果要在外用餐,人们会更倾向于快餐店而不是正式的餐厅,因为快餐店有着快捷、实惠、易携带等优点。

西方的三餐制并没有东方的严格,更多的是吃几口就走或者在路边边走边吃。

而且西方国家的食物作为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大大缺乏筷子、炒菜铲等餐具以及煮、蒸、炒等传统做法,在食材处理上更加注重的是卫生与便利性。

不过,尽管如此,西方国家对于食物的质量控制,却是极为严格,这也是立国后就关注食品安全、权益的表现之一。

在确定食物品质和产地方面,科学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文化差异与思考以上只是针对东西方两个文化系统的大致情况,文化差异是十分复杂的。

中西方饮食差异

中西方饮食差异

中西方饮食差异的文化1.中国人的早餐是以主食一般应吃馒头、豆包、稀饭等,还要适当增加些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豆浆、鸡蛋等,再配以一些小菜。

午餐一般主食就是在米饭、面制品中任意选择。

副食品的种类很广泛,如:肉、蛋、奶、禽类、豆制品类、海产品、蔬菜类等。

晚餐全家三餐中唯—的大家相聚共享天伦,这一餐大家都煮得非常丰富。

但是中国人没有吃夜宵的习惯,而且一天遵循的是一日三餐的习惯。

而西方人的早餐以面包、牛奶、鸡蛋、果汁、麦片、咖啡、香肠等为主。

午餐一般在工作地点用快餐,一般有三明治、水果、咖啡、汉堡包、热狗等。

晚餐是正餐,比拟丰富,如牛排、猪排、烤肉、炸鸡等,配面包、黄油、青菜、水果、点心等。

美国餐馆很多,一般供给自助餐、快餐、特餐〔固定份饭〕、全餐等各种形式的餐饮,价格一般比拟低廉,也可点菜,点菜价格X。

他们在临睡前有吃点心的习惯,成人以水果、糖果为主,孩子则食用牛奶和小甜饼。

周末或假日,许多家庭只吃两顿饭。

他们将早餐和午餐合并为一顿,称为早午餐。

2.中国人擅长手工,刀工技艺独步世界,刀法精妙细腻,艺术性比拟突出,但机械化、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

因此,在食物切割工艺上,中国烹饪表现出精巧细致、因料制宜、多样统一的特性。

诸如,中餐用牛肉做菜或切成片、切成丝,或剁成块、剁成泥,或煸、炒,或烧、煮,形态丰富,技法多样,可谓一菜一格,百菜百样。

西方人擅长机械,运用器械设备的能力较强,虽然手工技术相对粗糙,但机械化、标准化程度相对突出。

因此,在食物切割工艺上,西方烹饪表现出简单粗放、机械大气、有用第—的特性。

诸如,西餐用牛肉做菜,或切成大块,或剁成小块,或烤制牛排,或煮做肉汤,主料突出,技法简单,可谓粗而不俗,经济有用。

3.中餐重味中国的饮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

孙中山先生讲“辩味不精,则烹调之述不妙〞,将审美视作烹调的第—要义。

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

中国的饮食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和特点

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和特点

浓汤
海鲜浓汤
番茄海鲜汤
❖ 第一道肉:这个名词直译的意思是“入口”,即指 进入主菜的意思.现已成为主菜,所供给的是牛排 等,能与其次道肉(烤肉)相互搭配。
❖ 冷冻食品:英文称为sherbet.假设主菜相当油 腻,这道菜可使口中清爽些.有些冷冻食品是 掺, 洋酒制成的,其中以加香槟的为最高级。
其次道肉:英文为roast,指烤熟的肉,一般为 火鸡,鸭,鸡,雉鸡等。
❖ 晚餐是美国人较为留意的一餐,在黄昏6时左 右开头,常吃的主菜有牛排、炸鸡、火腿, 再加蔬菜,主食有米饭或面条等。
中 西餐文化
西餐的特点
❖ 一是生 例:牛排带血丝
二是冷 例:但凡饮料都加冰块
三是甜品
中国
中餐上桌的 菜讲究丰富 多样,一般是 8或10碟,12 碟,品种多样, 从主菜到汤, 到甜品,到水 果,次序也讲 究。
茶,可依各人宠爱选择。
饮食文化差异
1、观念上的差异
中国是一种美性 的饮食观念,从 来都是把追求美 味奉为进食的首 要目的。
❖ 在中国的烹调 术中,对美味的追求几乎到达 极致,想尽一切方法,使尽一切手段,
❖ 将食品的味道弄知名堂 ,弄出特色来,这点 是西方人望尘莫及的。
扬州名菜 狮子头
川菜 宫爆鸡丁
西方
而西方人宴客则是以牛,羊,猪排等为主食。
餐具
❖ 西方人,是盘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 汤则有特地的汤匙。
❖ 另外,我们在资料中觉察一个趣闻:西方人用 叉勺进餐大约是在十世纪时拜占庭帝国开头 的,比中国的战国时代要晚一千多年.东周时 的餐叉长约12—20cm之间,其中齿长约4— 5cm,比现代餐叉略短.不过,事情很惊异,餐 叉在中国起源比西方早,却未能成为中国的 传统餐具,这是为什么呢 这或许与烹调方法 的转变,饮食方式转变有关吧,目前缘由未明. 而西方的餐叉却始终沿用至今.我们认为,这 是与中西方的饮食文化的不同进展进程有亲

论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论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论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是两种不同的饮食传统,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源于历史、地理、宗教、社会习俗等多种因素。

此篇文章将探讨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可以从餐桌礼仪开始说起。

在西方国家,大家习惯使用刀、叉、勺进行用餐,食物会被切成小块然后用刀叉搭配食用。

而在中国,大多数人使用筷子,并将食物切成小块之前已经炒熟。

西方国家食用餐具的顺序也有所不同,先用刀、叉切割食物,再用叉、勺送入口中。

而中国人则习惯使用筷子将食物送入口中。

关于餐饮习惯,中西方也有一些差异。

西方人习惯三餐规律,早餐通常是简单的面包、牛奶、谷物等;午餐是营养丰富的主食和蔬菜;晚餐则更加丰富多样。

而中国人则习惯四到五餐,早餐通常是粥、面、包子等,午餐是正餐,晚餐相对较简单。

中西方对于用餐时间也有所不同。

西方人习惯较早的用餐时间,而中国人则晚一些。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还可以从菜肴的种类和烹饪方法上来比较。

在西方国家,主食通常是面包、马铃薯、米饭等,而中国则以米饭为主。

西方人喜欢将肉类作为主食,而中国人更喜欢将肉类和蔬菜搭配食用。

中式烹饪方法更加注重食物的原汁原味,多用蒸、煮、炖等简单烹调方法。

而西方烹饪更加注重调味,常用烤、煎、炸等方式。

中西方人对于食物的口感和颜色也有不同的要求。

中餐追求食物的鲜嫩、口感层次丰富,颜色搭配丰富多彩;而西餐注重食物的口味和协调,颜色搭配相对简洁。

中西方的餐厅文化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餐厅以个人用餐为主,菜肴通常是单人分装,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菜单上的食物。

而中国的餐厅则更加注重家庭用餐,通常采用家常菜,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食物。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源于历史、地理、宗教、社会习俗等多种因素。

从餐桌礼仪、餐饮习惯、菜肴种类及烹饪方式、餐厅文化等方面来看,中西方在饮食文化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特点,也为文化交流和交融提供了机会。

通过了解和尊重对方的饮食文化,可以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互相理解和沟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东西方早餐文化漫谈
作者:傅平
来源:《烹调知识·原创版》2017年第06期
在德国考察学习期间,午餐和晚餐一般会安排在中餐馆,虽然是在国外,但大部分时间也只和中国人一起用中餐。

只有早餐是在酒店与在酒店住宿的西方人一起吃西餐,可以有机会近距离感受西方人早餐的特点。

西方人吃饭很专注,一般不说话,更不会大声喧哗。

我以前理解这是一种礼仪上的需要,是怕打扰别人,也避免给人留下不雅的形象。

我试着按照这种方法体验一段时间后,对此有了新的认识。

吃饭说话会分散精力,大脑思考别的问题时,吃的过程会紊乱,味觉神经对饮食感受不全面,不能及时将美味传递给消化系统来提高食欲,饭不像是吃进去的,更像是塞进去的。

人在说话的同时吃饭会忽略许多食物的味觉感受,更谈不上品尝了。

以前我们教孩子:食不言,寝不语。

这除了有礼仪的因素外,更包含着科学饮食和健康饮食的意义。

记得小时候农村家家户户养猪,选择猪仔要选吃食时很专注的,如果一个小猪吃食时爱动爱叫,主人会判断这个猪长不好,人也同理。

因此,我也完全赞成吃饭的时候少说话或不说话,有话饭后再说,吃饭的时候应当专注地吃饭,既让自己吃好,也让别人吃好。

当然这也不可一概而论,吃饭时遇有要事需要商谈也是不可避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