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第三版)复习提纲
生态学第三版复习提纲

第一章;生态学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第二章:简述光的生态作用,生物如何适应?1、光强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光强是光合作用能量的来源,适宜的光照能促进细胞的增大和分化,影响细胞的分裂和伸长,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器官的生长和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光照强度影响动物的发育。
光强和体色也有一定的关系。
2、光照强度与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在水中的分布与光照强度有关。
光补偿点: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海洋植物的分布,只有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内,植物的光合作用量才能大于呼吸量。
在透光带的下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刚好与植物的呼吸消耗相平衡,就是所谓的补偿点。
阳地(阳生或阳性)植物:在强光环境中才能生长健壮,在隐蔽和弱光条件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
阴地(阴生或阴性)植物: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的植物。
潮湿、背阴的地方或林下。
耐阴性植物: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在全日照下生长最好,但也能忍耐适度的阴蔽,或是在生育期间需要较轻度的遮荫。
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有重要的生态作用,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这就是在生物中普遍存在的光周期现象。
生物和许多周期现象是受日照长短控制的,光周期是生命活动的定时器和启动器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
短日照植物:短日照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一般需要较长的黑暗才能开花。
中间性植物:在什么日照条件下都能开花。
哺乳动物的繁殖和换毛长日照动物:在温带和高纬度地区许多鸟兽在春夏之际白昼逐渐延长的季节繁殖后代。
如雪貂、野兔。
短日照动物:一些动物只有在白昼逐步缩短的秋冬之际才开始性腺发育和进行繁殖。
如绵羊、山羊和鹿。
温度对生物作用的“三基点”和积温在农业生产上和虫害预报有何意义?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预测害虫来年的发生程度;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应用积温预报农时。
生态学概论-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1.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可以遗传的类群。
2.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3.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不断吸收物质,经转化后合成能量,在转化过程中有一定损耗,但损耗的部分最终进入环境被生物利用这个过程。
4.能量转移: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生产食物能,食物能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从一个营养级传递到另一个营养级。
5.生态位:是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6.生境: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区域中生存,这个小区域称为该生物种或生物群落的生境。
7.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8.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
9.生态农业:利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和系统分析的方法,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的精华相结合,进行物质生产和能量循环,并按人类的要求进行生产的农业类型。
10.周转率:单位时间内所周转的量。
11.趋同适应: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器官形态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现象,其结果使不同种的生物在形态、生理和发育上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和相似性。
12.食物链:生态系统中,来源于植物的食物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紧密的联系起来,形成以食物营养为中心的链索关系即食物链。
13.生态平衡:就是根据生态学规律,建立合理的生产结构,使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
14.营养结构:以营养为纽带,把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紧密连接起来的结构。
生态学(第三版)复习提纲PDF.pdf

第一章;生态学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第二章:简述光的生态作用,生物如何适应?1、光强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光强是光合作用能量的来源,适宜的光照能促进细胞的增大和分化,影响细胞的分裂和伸长,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器官的生长和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光照强度影响动物的发育。
光强和体色也有一定的关系。
2、光照强度与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在水中的分布与光照强度有关。
光补偿点: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海洋植物的分布,只有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内,植物的光合作用量才能大于呼吸量。
在透光带的下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刚好与植物的呼吸消耗相平衡,就是所谓的补偿点。
阳地(阳生或阳性)植物:在强光环境中才能生长健壮,在隐蔽和弱光条件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
阴地(阴生或阴性)植物: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的植物。
潮湿、背阴的地方或林下。
耐阴性植物: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在全日照下生长最好,但也能忍耐适度的阴蔽,或是在生育期间需要较轻度的遮荫。
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有重要的生态作用,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这就是在生物中普遍存在的光周期现象。
生物和许多周期现象是受日照长短控制的,光周期是生命活动的定时器和启动器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
短日照植物:短日照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一般需要较长的黑暗才能开花。
中间性植物:在什么日照条件下都能开花。
哺乳动物的繁殖和换毛长日照动物:在温带和高纬度地区许多鸟兽在春夏之际白昼逐渐延长的季节繁殖后代。
如雪貂、野兔。
短日照动物:一些动物只有在白昼逐步缩短的秋冬之际才开始性腺发育和进行繁殖。
如绵羊、山羊和鹿。
温度对生物作用的“三基点”和积温在农业生产上和虫害预报有何意义?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预测害虫来年的发生程度;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应用积温预报农时。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第三版)-杨持(主编)第一章绪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各学派的特点:①北欧学派,以注重群落分析为特点;②法瑞学派,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类型,建立了严密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③英美学派,以研究植物群落的演替和创建顶级学说而著名;④苏联学派,注重建群种和优势种,建立了一个植物等级分类系统,并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
现代生态学的特点:研究层次上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研究手段更新;研究范围扩展(以人类生存环境为中心的生态学研究更为突出)。
世纪生态学的研究特点:更加紧密的结合社会和生产之中的实际问题,不断突破其初始时期以生物为中心的学科界限,向解释社会的当前面临的问题发展,并在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世纪生态学发展的战略目标:促进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科学决策;推进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生态学研究;促进文化交融,创建一个前瞻性的国际生态学。
第二章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主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环境因子: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环境因子分类:土壤、水分、温度、光照、大气、火和生物因子。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如温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在如下方面: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和补偿作用。
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和影响。
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导致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例如生物能够生长发育,是依赖于气候、地形、土壤和生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它生态因子发生改变,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改变。
生态学

《生态学》复习提纲一、基本概念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圈: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
种群:在同一时期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种群的大小:一定区域内种群个体的数量,或生物量,或用能量表示的生物量。
种群的密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或单位生境中个体的数目。
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种群在一定时期内出生或死亡的个体数占总数的比率。
单体生物:每个个体都是由一个受精卵直接发育而来,以动物为代表。
构件生物:受精卵首先发育成一个构件,然后发育出更多的构件,形成分支结构,以高等植物为代表。
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生命表:用来表示种群出生与死亡信息的工具。
动态生命表:将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表示出来的表格。
静态生命表:在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的年龄结构进行调查获得的资料。
综合生命表:在生命表中增加了不同年龄段的出生率或期望的出生率信息的生命表。
种群增长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种群净增加的数量。
内禀增长率:具有稳定的年龄结构,食物不受限制等条件下,种群最大的瞬时增长率生活史:生物从其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领域性或领域行为:动物的个体、家庭,甚至社群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它个体侵入的空间,称领域(territory)。
这种占有领域的行为称领域行为,这种现象称领域性。
他感作用: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它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合作行为:指个体通过相互联合,从而对彼此间有利的行为。
利他行为:是指一个体牺牲自我而使社群整体或其他个体获得利益的行为。
种间竞争:当两物种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就会发生争夺资源种间竞争。
生态位:是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基础生态位(fundamental niche):生物群落中,某一物种所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称为基础生态位。
生态学复习提纲

绪论★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1866年Haeckel提出)。
第一部分环境一环境与生态因子1、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对生物有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环境:对生物有影响的环境要素的总和。
生境: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2、生态因子的分类:根据性质特性及作用方式: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火因子、人为因子根据稳定性:(1)第一周期性因子:由于地球自转或公转及月相变化形成的周期性变化,如光照、温度、潮汐;(2)次生周期性因子:在第一周期性因子影响下形成的周期性变化,如太阳辐射和温度周期性变化导致大气湿度、降水量周期性变化;(3)非周期性因子:突发性或间断性出现的因素,如暴雨、山洪、冰雹、蝗灾、火山喷发、地震、地外物体撞击等。
★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1)综合作用:各生态因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2)主导因子作用:起决定性作用的主导因子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相应发生变化;(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作用,如光、温度、水等;间接作用,如地形、坡向、坡度、海拔高度、经纬度等;(4)阶段性作用:同一生态因子对同一种植物的不同发育阶段所起的生态作用是不同的;(5)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一个因子缺失会造成生物的死亡,但某一生态因子不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由其他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补偿或调剂。
3、Leibig最小因子定律:在植物生长所必需元素中,供给量最少(小于植物需要量的情况下)的元素决定着植物的产量。
补充:(1)该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即物质与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处于平衡状态;(2)应考虑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4、限制因子:在诸多生态因子中,限制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活动以及分布等的关键因子。
限制因子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都会成为限制因子。
生态学---复习提纲

二、密度效应、最后产量恒值法则、-3/2自疏 二、密度效应、最后产量恒值法则、-3/2自疏 法则的定义(掌握)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 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 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 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 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这个法则称为最 后产量恒值法则。
五、种群的增长模型(理解) 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
五、种群调节学说(了解) 气候学派 生物学派 自动调节学说
第四章 种群生活史
一、生活史、生长、发育、繁殖、扩散的定义(掌握) 生活史:一个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出生、 生长、发育、繁殖、扩散等)称为生活史。 生长:生物体生物物质增加或生物细胞数量的增加过程。 发育:伴随着生长过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从简单到复杂, 从幼体形成一个与亲代相似的性成熟的个体,这个总的转 变过程叫做发育。 繁殖:有机体生产出与自己相似后代的现象。 扩散:生物个体或繁殖体从一个生境转移到另一个生境中的 过程。
六、繁殖格局(繁殖次数、生活年限与繁 殖),R 殖),R-、C-、S-选择的生活史式样,动植 物的性选择(理解) 七、r选择和K 七、r选择和K选择的特点比较(掌握)
第五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
一、种内与种间关系的主要类型(掌握) 种内主要关系:密度效应、动植物性行为 (植物的性别系统和动物的婚配制度)、 领域性和社会等级等。 种间主要关系:偏利作用、原始合作、互利 共生、中性作用、竞争、偏害作用、寄生 作用、捕食作用。
三、植物的性别系统、动物的婚配制度(了解) 四、领域的定义,领域性的概括性原理(掌握) 领域: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 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领域性的概括性原理:(1 领域性的概括性原理:(1)领域面积随领域占有者 的体重而扩大,领域大小必须以能保证供应足够 的食物资源为前提,动物越大,需要资源越多, 领域面积也就越大。(2 领域面积也就越大。(2)领域面积受食物品质的 影响,肉食性种类的领域面积较同样体重的草食 性种类大,并且体重越大,这种差别也越大。(3) 性种类大,并且体重越大,这种差别也越大。(3 领域行为和面积往往随生活史,尤其是繁殖节律 而变化。
生态学提纲

绪论1.生态学的定义: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1.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概念: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如光照、温度、食物、水分……2.生态因子作用特征综合作用:生态因子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主导因子作用:生态因子非等价阶段性作用:生物发育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生态因子间不可替代,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偿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因子:直接对生物发生影响的生态因子间接因子:通过影响直接因子而对生物发生影响生态因子3.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对生物的作用:1.对生物生存的影响2.对生物生长的影响3.对生物发育的影响4.对形态结构的影响5.对生物遗传的影响6.对生物繁殖的影响7.对生物分布的影响8.对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9.对生物的种内关系的影响10.对生物的种间关系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形态的适应2.生理的适应3.行为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1.生物对环境因子的改:森林吸收太阳辐射、降低风速、保持水分、防治土壤冻结2.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改变土壤的结构和性质3.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4.人类活动导致全球环境变化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1.物种间的相互作用2.物种间的协同进化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基本内容–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应用条件–稳定状态–生态因子间的替代作用5.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概念:限制因子是对生物的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等起限制作用的因子6. 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生物的昼夜节律光的周期性生物的昼夜节律外源性周期和内源性周期生物的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开花对日照长短的反应:长日照、短日照、中日照和日中性植物动物的光周期现象动物繁殖的光周期:长日照和短日照动物,春夏产子的意义昆虫滞育(图2-9)、动物换毛换羽和迁徙的光周期7. 生物对极端环境温度的适应生物对低温的适应植物形态结构:油脂、鳞片、短小、匍匐状,厚皮生理适应:细胞内物质含量变化(糖类、脂肪)动物形态:贝格曼规律、阿仑规律、毛、皮结构、脂肪层生理:产热依靠基础代谢和非颤抖性产热(褐色脂肪),身体异温等(图2-21,2-24)行为:迁徙、冬眠、冬睡、滞育、集群生物对高温的适应植物形态适应:叶片毛、鳞片、颜色、排列生理适应:降低细胞含水量(糖/盐浓度);旺盛的蒸腾作用;适当放松恒温性(对动物而言,图2-25)动物形态适应:毛皮性质和颜色生理适应:体温过热行为适应:栖居地点、活动时间8.生物对水分的适应植物对水的适应陆生植物陆地植物的水平衡陆生植物的适应特征水生植物◦水体环境的特征◦水生植物的适应特征植物的叶面积与根系的关系动物对水的适应水生动物◦保持盐分与水分的平衡是水生动物适应环境的基础◦主要通过调节体内的渗透压来维持与环境的水分平衡◦淡水动物和海洋动物的差异陆生动物◦形态结构◦行为◦生理动物对水环境的适应与植物不同之处◦动物有活动能力,动物可以通过迁移等多种行为途径来主动避开不良的水分环境9.盐碱土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形态◦植物矮小、干硬、叶不发达、蒸腾面小、气孔下陷、表皮有厚外皮、灰白绒毛结构◦细胞间隙小、栅栏组织发达、贮水细胞生理◦聚盐性植物:从土壤里吸收盐,并把这些盐积聚在体内而不受伤害◦泌盐性植物:植物而是通过茎、叶表面上密布的分泌腺,把吸收的过多盐分排出体外◦不透盐性植物:根细胞对盐类的透过性非常小,几乎不或很少吸收土壤中的盐类第二部分种群生态学1.种群(population):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生态学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第二章:简述光的生态作用,生物如何适应?1、光强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光强是光合作用能量的来源,适宜的光照能促进细胞的增大和分化,影响细胞的分裂和伸长,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器官的生长和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光照强度影响动物的发育。
光强和体色也有一定的关系。
2、光照强度与水生植物水生植物在水中的分布与光照强度有关。
光补偿点: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海洋植物的分布,只有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内,植物的光合作用量才能大于呼吸量。
在透光带的下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刚好与植物的呼吸消耗相平衡,就是所谓的补偿点。
阳地(阳生或阳性)植物:在强光环境中才能生长健壮,在隐蔽和弱光条件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
阴地(阴生或阴性)植物: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的植物。
潮湿、背阴的地方或林下。
耐阴性植物: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在全日照下生长最好,但也能忍耐适度的阴蔽,或是在生育期间需要较轻度的遮荫。
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有重要的生态作用,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这就是在生物中普遍存在的光周期现象。
生物和许多周期现象是受日照长短控制的,光周期是生命活动的定时器和启动器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
短日照植物:短日照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一般需要较长的黑暗才能开花。
中间性植物:在什么日照条件下都能开花。
哺乳动物的繁殖和换毛长日照动物:在温带和高纬度地区许多鸟兽在春夏之际白昼逐渐延长的季节繁殖后代。
如雪貂、野兔。
短日照动物:一些动物只有在白昼逐步缩短的秋冬之际才开始性腺发育和进行繁殖。
如绵羊、山羊和鹿。
温度对生物作用的“三基点”和积温在农业生产上和虫害预报有何意义?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预测害虫来年的发生程度;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应用积温预报农时。
水分对生物有何影响?生物如何适应?1、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是很好的溶剂;水是生物代谢过程的重要原料;缓和调节体温;维持细胞和组织的紧张度,使生物保持一定的状态,维持正常的生活。
2、水对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就植物而言,水分对植物的生长也有一个最高,最适,最低的三基点。
只有处于最适范围内,才能维持植物的水分平衡,以保证植物有最优的生长条件。
3、水对动植物数量和分布的影响降水在地球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这主要因地理纬度,海陆位置,海拔高度的不同所致。
(1)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适应方式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以保证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要;机械组织不发达或退化,以增强植物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适应于水体流动;叶片多分裂成带状、线状,且薄而长,以增加光合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
(2)陆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陆生植物的水平衡调节机制形态适应:发达的根系;叶面小;单子叶植物中一些具扇状的运动细胞,可使叶面卷曲。
具发达的贮水组织。
生理适应:原生质的渗透浓度高,高渗透压使植物根系能够从干旱的土壤中吸收水分,同时不至于发生反渗透现象使植物失水。
(1)水生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渗透压调节可以先至体表对盐类和水的通透性,通过逆浓度梯度主动地吸收或排出盐类和水分,改变所排出的尿和粪便的浓度和梯度。
(2)陆生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形态适应:减小皮肤的透水性、减少身体的表面蒸发、减少呼吸失水、减少排泄失水。
行为适应:动物的昼伏夜出,迁移,季节性迁徙,暴发性迁徙。
生理适应:利用代谢水。
土壤的生态作用有哪些? 3 种耐盐碱植物类型各有哪些特征?为陆生植物提供基底,为土壤生物提供栖息场所。
提供生物生活所必须的矿质元素和水分。
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热、肥、气。
维持丰富的土壤生物区系。
生态系统的许多很重要的生态过程都是在土壤中进行(如分解过程、固氮过程)。
1、聚盐性植物:能适应在强盐渍化土壤上生长,能从土壤里吸收大量可溶性盐类,并把这些盐类积聚在体内而不受伤害。
2、泌盐性植物: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于盐类的透过性与聚盐性植物一样是很大的,但是他们吸进体内的盐分并不积累在体内,而是通过茎,叶表面上弥补的分泌腺,把所吸收的过多盐分排出体外。
3、不透盐性植物:这种植物的根细胞对于盐类的透过性非常小,所以他们虽然生长在盐碱土中,但在一定盐分浓度的土壤溶液里,几乎不吸收或很少吸收土壤中的盐类。
简述生态因子的特征及其限制作用。
生态因子的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对环境来说,主导因子的改变会使环境的全部生态关系发生改变,使综合环境发生质的变化;对生物来说,主导因子的存在与否和数量变化会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明显的改变。
直接性和间接性;阶段性作用,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限制作用: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最小因子定律:每一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种类和一定数量的营养元素,供给量最少的元素决定着植物的产量。
Shelford 定律:一种生物能够存在和繁殖,要依赖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生态幅:每种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点和一个生态学上的最高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就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什么是有效积温?什么是阿伦定律?什么是贝斯曼定律?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发育阶段的发育过程,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
阿伦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短变小的趋势,是减少散热的适应。
贝格曼规律:生活在寒冷气候地区的同类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趋向于大,而在温暖气候地区生活者体形则趋向于小。
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的散热量相对较少。
第三章:种群有哪些重要的特征?空间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 )上的个体数量(即密度 )是变动的;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他物种,但基因组成同样是处于变动之中的。
什么是种群空间格局?主要有哪几种类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空间格局。
分为 3 类:均匀的,随机的,成群的。
什么是种群的年龄结构?什么是种群的性别比?年龄结构:种群内各年龄群(龄期)数量与整个种群数量的比率。
增长型种群:基部宽,顶部狭。
稳定型种群:大致呈钟型,从基部到顶部具有缓慢变化或大体相似的结构。
下降型种群:呈壶型,基部比较狭、而顶部比较宽。
性比( sex ratio):指的是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
简述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化。
种群增长。
季节消长: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首先应区别年内(季节消长)和年间变动。
种群的波动:多数种群不会在平衡密度稳定下来,而是在环境容纳量附近波动。
不规则波动:由环境因子特别是气候的随机变化引起;小型、短寿命物种的变化大周期性波动:通常由捕食或食草作用导致的延缓的密度制约造成;可能发生在食物链的不同营养级中,但食草动物和食物的变化最基础。
种群的爆发:具有不规则或周期性波动的种群都可能爆发。
种群平衡:种群较长期地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
种群的衰落和消亡: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数量出现持久性下降的现象。
第四章:什么是生长与发育的定义和特点?生长:生物体生物物质的增加;生物细胞数量的增加。
发育:伴随生长过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幼体形成一个与亲代相似的性成熟的个体。
什么是繁殖的策略?气候多变,不确定,难以预测稳定,较确定,可预测死亡具灾变性,无规律比较有规律非密度制约密度制约存活幼体存活率低幼体存活率高数量时间上波动大,不稳定时间上稳定远远低于环境承载力通常接近 K 值竞争多变,通常不紧张经常保持紧张选择倾向发育快发育缓慢增长力高竞争力高提前生育延迟生育体型小体型大一次繁殖多次繁殖寿命短,通常少于一年长,通常大于一年最终结果高繁殖力高存活力第五章:什么是种内关系的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变化,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致的。
Y=W*d=K i-3/2 自疏法则随着播种密度的提高,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率,也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
lgW=lgc-a*lgd第六章:什么是生物群落?它的主要特征有哪些?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特征:具有一定的外貌;具有一定种类组成;具有一定结构;形成群落环境;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简述群落交错区的生态意义。
增加交错区面积,提高野生动物的数量。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有哪些?一、生物因素竞争和捕食对群落结构的作用最为显著。
竞争导致了生态位分化。
捕食对群落结构形成的作用,要看捕食者是泛化种还是特化种。
泛化种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捕食提高多样性;过捕多样性降低。
二、干扰干扰造成群落的缺口层以后,有的在没有继续干扰的条件下会逐渐地恢复,但缺口也可能被周围群落的任何一个种侵入和占有,并发展为优势者,哪一种是优胜者完全取决于随机因素,这可称为对缺口的抽彩式竞争。
中度干扰学说:1、如果干扰频繁,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使多样性较低;2、如果干扰间隔期很长,使演替过程能发展到顶级期,多样性也不很高;3、只有中等干扰程度使多样性维持最高水平,它允许更多的物种入侵和定居。
三、空间异质性空间异质性:是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
包括:非生物环境空间异质性,生物空间异质性。
四、岛屿与群落组成和结构岛屿面积越大种数越多,称为岛屿效应,因为岛屿处于隔离状态,其迁入和迁出的强度低于周围连续的大陆。
大岛具有较多物种数是含有较多的生境的简单反映,即生境多样性导致物种多样性。
简述是群落的性质。
机体论观点: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一个有组织的生物系统。
个体论观点:群落仅仅是一种人为划分的,偶然的生物组合。
什么是优势种?什么是建群种?优势种和建群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称为优势种。
植物群落中,处于优势层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群落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什么是生活型谱?数量特征:多度:是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个体数目。
植物群落中植物种间的个体数量对比关系,可通过各个种的多度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