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产业结构分析及调整策略研究(二)——成都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合集下载

现代化经济体系背景下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研究

现代化经济体系背景下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研究

现代化经济体系背景下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成都平原经济区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四川省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人力资源。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成都平原经济区在近年来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在现代化经济体系背景下,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和调整,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成都平原经济区拥有发达的工业体系和多样化的产业结构,涵盖了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

其地处西部开放前沿,与中国内地其他地区的联系紧密,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外资和技术进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升。

深入研究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有助于制定更为科学的经济政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区域竞争力和发展活力。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在现代化经济体系背景下,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具体目的包括:分析成都平原经济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情况,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下对产业结构的要求;探讨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特点和现状,掌握各类产业的发展状况和优势劣势;分析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布局情况,研究各类产业在地理分布上的特点和优势;预测成都平原经济区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探讨可能出现的新兴产业和发展方向;分析影响成都平原经济区产业结构和布局的因素,深入探讨政策、环境、资源等因素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通过研究目的的实现,希望为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供参考和建议,推动区域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 正文2.1 成都平原经济区概况成都平原经济区位于中国四川省中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

该区域总面积约为2.5万平方公里,人口密集,人口约占四川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二。

现代化经济体系背景下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研究

现代化经济体系背景下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研究

现代化经济体系背景下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研究现代化经济体系下,产业结构和布局的研究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成都平原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其产业结构和布局对于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在现代化经济背景下,深入研究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对于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一、成都平原经济区的地理特点和资源优势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盆地中心,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成都平原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地势平坦,水网密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在16-18摄氏度之间,适宜农业生产,同时也适宜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成都平原地处西南地区的中心位置,交通便利,交通网络发达,是连接西南各省市的重要交通枢纽。

地处西南地区,成都平原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土地资源丰富且肥沃,既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也能提供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

成都平原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钛铁矿、钾盐矿等,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材料保障。

二、产业结构和布局的现状分析成都平原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以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为主要组成部分。

农业是成都平原地区的传统支柱产业,以稻谷、小麦、玉米、甘蔗、茶叶等为主要农作物,养殖业也十分发达。

工业方面,成都平原地区的工业发展较为成熟,制造业以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食品饮料、化工等行业为主。

服务业方面,成都平原地区的服务业发展较为活跃,以金融、商贸、旅游等为主。

在产业布局方面,成都平原地区主要集中在成都市及其周边地区。

成都市作为成都平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工业和服务业企业进驻,成都市及其周边地区形成了工业集聚区、科技创新区、商贸中心等。

农业方面,成都平原地区的农田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带,集中在成都市及其周边地区。

虽然成都平原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产业结构不够优化,重工业占比较高,轻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四川省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研究

四川省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研究

四川省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研究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我国经济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机遇。

在这一背景下,四川省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其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也成为了当前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本文将对四川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进行研究。

一、四川省现有产业结构的问题在四川省的产业结构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首先,能源类和传统重工业在四川省的产业结构中占据很大的比重,而高端装备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

其次,四川省的现有产业结构高度依赖大量的资源投入,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也相当明显,不能够适应经济绿色发展和持续性的要求。

此外,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经济发展对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四川省在这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针对四川省现有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应是实现经济持续性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优化产业组合和空间布局,提高效率和产出质量,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说,应注重:1、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地位应当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和引导力度,适时调整现有产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等产业,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能力,增加市场竞争力。

2、打造智能制造示范区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应当注重发展智能制造生态系统,构建智能化、网络化、标准化的制造生态,不断提高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使制造业从“量变”向“质变”发展,为四川省的绿色制造和绿色发展做出贡献。

3、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人才的作用更为突出。

四川省应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和项目人才的培养力度,推动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和聚集,构建人才发展和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训、引进、评价机制等,从而形成人才、技术、市场的互动体系,推动四川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支持为促进四川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支持措施,具体如下:1、减免企业研发成本的税收优惠政策政府应当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技术和创新资源,降低企业的开发成本,减少技术创新的风险成本,进一步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和发展潜力。

2018年成都产业结构情况及产业转移分析:成都优先承接发展这19个产业(附详细名单)

2018年成都产业结构情况及产业转移分析:成都优先承接发展这19个产业(附详细名单)

2018年成都产业结构情况及产业转移分析:成都优先承接发展这19个产业(附详细名单)2018-11-27 15:43中商情报⽹讯:据统计局数据显⽰:2018年前三季度,成都市经济运⾏总体平稳、稳中提质,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稳定增长,经济迈向⾼质量发展态势逐步显现,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对外开放⽔平显著提⾼,民⽣福祉明显改善。

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地区⽣产总值10803.1亿元,按可⽐价格计算,⽐上年同期增长8.1%(下同),增速⾼于全国1.4个百分点,与全省持平。

其中,第⼀产业实现增加值412.5亿元,增长3.8%;第⼆产业实现增加值4505.0亿元,增长7.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885.6亿元,增长9.1%。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前三季度成都市⾼质量发展稳步迈进新经济新动能加快培育发展质效明显提升。

全市主动适应⾼质量发展要求,全⾯反映⾼质量发展进程,探索建⽴“成都市⾼质量发展指标评价指标体系”。

经济基本⾯保持稳定,地区⽣产总值增速已连续7个季度保持在8.0%以上。

财政收⼊质优速稳,前三季度,成都全市完成公共预算收⼊1101.0亿元,增长12.6%。

其中,税收收⼊完成816.3亿元,增长17.2%,占⼀般公共预算收⼊⽐重提⾼到74.1%。

企业效益明显改善,1-8⽉,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利润增长19.6%,增速同⽐提⾼16.1个百分点。

单位能耗持续降低,规模以上⼯业综合能耗下降11.1%,六⼤⾼耗能⾏业综合能耗下降14.2%。

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前三季度,成都三次产业结构为3.8:41.7:54.5,其中服务业占地区⽣产总值的⽐重同⽐提⾼0.9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固定资产投资同⼝径同⽐(下同)增长10.1%。

其中,⾼技术制造业投资占全部投资⽐重达9.3%。

供给侧结构性改⾰持续深⼊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成效明显。

企业经营成本和杠杆率降低,1-8⽉,规模以上⼯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中的成本为83元,同⽐减少0.3元。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正文:----------------------------------------------------------------------------------------------------------------------------------------------------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经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核,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审定,市政府批准,现予印发。

二○○六年六月二十八日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市、县(市、区)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川委厅〔2006〕12号)精神,成都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发展改革委)。

市发展改革委是研究拟订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进行总量平衡,指导总体经济体制改革和宏观调控的市政府工作部门。

一、职能调整(一)划入职能。

1.原市发展计划委员会除“组织编制全市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协调能源发展中重大问题,研究提出全市节能措施和推进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负责成品油经营批发、零售许可证和加油站监督管理工作”职责外的所有职能。

2.原市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承担的指导、协调各类综合配套改革的职能。

3.市经委承担的除“负责全市工业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及工业企业的节能、节水、节电、节材、清洁生产”以外的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职能。

(二)划出职能。

1.原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承担的“组织编制全市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协调能源发展中重大问题,研究提出全市节能措施和推进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负责成品油经营批发、零售许可证和加油站监督管理工作”的职能划归市能源办。

成都市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成都市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书 中说 明 了 就 业 结 构 与 产 业 结 构 之 间 存 在 正 相 关 从 表 1中 可 以看 到 , 总体上 , 成 都 市 第 一 产 业 对 经
济增 长 的 贡献 率 低 于 所 占 GDP 比重 ; 第 三 产 业 波 动 较
性 。
1 . 2 . 2 国 内产 业 结 构 偏 离度 的 研 究 现 状
2 . 1 成 都 市产 业结 构对 经济 增长 的贡 献分析
利 用 某 产 业 部 门 的 贡 献 率 等 于 该 产 业 部 门增 加 值
增 量 比上 国 内生 产 总 值 增 量 的 方 法 计 算 得 出 了成 都 市 2 0 0 0  ̄2 0 1 0年 三 大 产 业 对 G D P的 贡 献 率 , 具 体 数 据 如
年 份
第 一 产 业 第 二 产 业 / 亿 元
26 7.7 7 27 0.1 5
第 三 产 业 第 一 产 业 / 亿 元
2 23 3. 03 1 81 4. 17 1 58 5. 05 1 34 3. 74 l 18 2. 21 995 . 73 86 2. 27
2 . 2 成都 市产 业结 构偏 离度 分析
本 文根 据 四川 I 统计 年鉴所 提供 的相关 数 据 , 从 中选 取
了2 0 0 0  ̄2 0 1 0 年 的数 据 , 具体数 据情 况 见表 2 和表 3 。
表2 2 0 0 0 ~2 0 1 0年 成 都 市 三 次 产 业 的生 产 总值 及 其 比重
表 1所 示 。
表 1 成都市三次 产 业的产 值构 成及 其对 G D P 的 增 长
贡 献 率
年份 。 长 第一产业 第 二产 业 第 三 产 业 第 一 产业 第 二 产 业 第 三 产业

成都调研报告

成都调研报告

成都调研报告【成都调研报告】成都,地处中国中西部地区,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优势。

本次调研以成都为主要调查对象,旨在深入了解成都的经济发展、文化特色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情况,为进一步了解成都的发展现状提供参考和数据支持。

一、经济发展成都作为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经济发展表现出良好的势头。

在本次调研中,我们深入了解了成都的产业结构和发展趋势。

从产业结构来看,成都的主要产业包括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

制造业是成都的传统优势产业,涵盖了机械制造、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多个领域。

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物流、文化旅游等领域,为成都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是成都的新兴产业,正在快速发展。

特别是在科技创新和文化创作方面,成都具备较好的基础和潜力。

二、文化特色成都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文化特色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对成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察。

成都的传统文化独具一格,以川剧、蜀绣、建筑艺术等为代表。

川剧是四川的特色艺术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国际影响力。

蜀绣是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品,以其精美的刺绣技艺而闻名。

此外,成都的建筑艺术也是非常具有特色的,成都有众多古建筑和园林,如武侯祠、杜甫草堂等,这些古建筑是成都文化的瑰宝。

在现代文化方面,成都以其时尚、潮流和独特的品味而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

成都的音乐、时尚和艺术活动非常丰富多样,各类音乐节、时装周和艺术展览等活动层出不穷。

成都的年轻人对时尚和艺术有着很高的热情和追求,他们推动着成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

三、社会环境成都的社会环境相对较好,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对成都的社会治安、交通状况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

在社会治安方面,成都的治安状况相对较好,人们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

成都的交通状况也相对便利,交通设施健全,交通拥堵程度较低。

成都市产业结构演进

成都市产业结构演进

成都市产业结构演进◎冯珂皓经济纵横一、引言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国内少数研究者对成都市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进行过梳理。

其中,杨石林(2017)认为成都市产业构的变动分为三个阶段,三次产业在各阶段的格局分别为:第一阶段(1980—1984年)“二一三”;第二阶段(1985—1990年)“二三一”;第三阶段(1991—2014)“三二一”。

对该问题的其余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向。

一部分研究者如尹咏、杨希、苏迪(2020)从成都各区县产业结构入手进行研究。

另一部分研究者如高洁、汪欢欢(2008)侧重于对三次产业中某一产业的变动进行分析。

整体而言,当前的研究存在这样两个明显的问题:一是“时间范围窄”,对成都市产业结构变动的梳理没有更新的计算,最新的产业结构梳理时间截至到2014年左右。

另一个是数据指标分析单一,杨石林、尹咏等研究者对产业结构的变动情况,仅从各产业增加值占比情况或从业人员数作为单一出发点进行论证,却忽略了衡量产业结构的变动、演进过程是一个综合的体系。

陈晓光、龚六堂(2005)在研究中国经济结构的过程中就提到:利用产出法计算的各部门的产出总和得出的GDP,失去了有关经济结构的信息。

这其中,自然也包含了产业结构变动的真实情况。

具体而言,以服务业为例,当服务业增加值上升后,如果仅从占比的角度出发,可以得出服务业占GDP 的比重得到了提高,但却不清楚这种数值上的上升是否是一种有效上升,即这种上升是否是生产率的提高所带来的?本文选择从2000年至2018年作为研究的时间范围。

一方面是为了解决部分数据的可得性以及统计口径变动造成影响。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的与国内产业结构的变迁形成对比分析。

在指标选取问题上,一方面通过各产业产值与就业人数占比情况,反映三次产业的结构变动直观表现。

另一方面,结合全员劳动生产率、比较劳动生产率、K 值分析法等指标,更进一步分析产业结构变动的底层逻辑。

在最后的分析中还结合了库兹涅茨(Kuznets )的《各国经济增长》、钱纳里(Chenery )的《发展的型式》提出的观点进行了综合评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