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基本方向与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基本方向与内容

作者:王莉丽

来源:《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14期

[摘要]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是“十一五”期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现状、问题以及成因,并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总结了我国在“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基本方向与内容。

[关键词]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十一五”规划纲要

2003年7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前期工作有关问题的请示》,2005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历时两年半,先后十二次易其稿,“十一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凝聚了政府有关部门、专家学者、研究机构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提出了中国今后五年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对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走上社会和谐之路,进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十五”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突破,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很多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地区差距继续扩大,协调发展面临挑战,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资源供给能力严重不足,资源、生态、环境形势日益严峻,财税、金融和投融资体制的瓶颈亟待突破。根據国际发展的经验,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在经济活力增强的同时,一些社会问题会逐步凸现出来,如果处理得好,中国将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如果处理得不好,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又可能出现停滞不前的状况。十一五规划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与背景下制定的。

《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55000字,共分十四篇四十八章,围绕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两大思想战略,综合考虑了未来五年我国所处发展阶段、发展趋势、发展条件和面临的矛盾与挑战,根据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要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到发展目标、发展重点、政策措施和重大工程等各个方面。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原则——“六个必须”;为进一步调整推动发展的思路,转变推动发展的方式,明确了推动发展的政策导向——“六个立足”,进一步回答要什么样的增长、靠什么增长和怎样增长的问题;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十一五”时期要实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九个方面的目标及39个量化指标(区分了约束性指标与预期性指标),突出了推进经

济增长方式改变、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市化健康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切实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六大重点。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促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方面和核心内容。《纲要》从第二篇开始用了三篇的篇幅阐明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方向与基本内容,为今后五年我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的转变指出了方向与重点。本文将就“十一五规划”重提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背景及战略措施进行阐明。

一、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现状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一产比重持续降低,三产比重明提高,就业结构变化远大于收入结构变化。我国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比重由1978年28.1%下降到2003年的14.6%,下降了近乎一半,就业比重由70.5%下降到49.1%,低了三成;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则由1978年的48.2%和23.7%,分别提高到5

2.2%和3

3.2%,就业比重由17.3%和12.2%分别增加到21.6%和29.3%。。但近年来出现了第三产业比重下降的情况,第三产业收入结构比重增长最快的发生在“六五”和“七五”期间(1981年~1990年),“八五”时期,第三产业比重出现明显下降,在“九五”末第三产业比重恢复到“七五”末的水平后,到“十五”头三年再次出现了下降的情况,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相对有限。

2.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绝对主导力量,并呈现出内部结构升级特征。从发达国家工业结构的演进过程看,均存在着由轻纺工业为主、向重化工业为主、再向技术集约化的结构升级规律。我国自2001年起表现出了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征,轻制造业(主要是生产生活资料的行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87年的3

3.79%下降到2003年的27.14%,同期重制造业(主要是生产资料行业)所占比重由49.17%上升到5

4.04%,尤其是2001年之后,重制造业的比重加速提高,3年间提高了3.96个百分点。我国出现了明显的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点,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意味着产业向高加工度方向升级。

3.高增长产业交替出现,当前的高增长产业主要集中在重化工业和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三轮以高增长行业推动经济进入高增长周期的过程,形成了结构变化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这三次结构转变都与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相关,形成了消费结构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规律。?主导产业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交替出现,20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初,进入前五位的行业主要是与满足居民的吃、穿相关联的行业。2001年之后,进入前五位的行业就集中在重化工业以及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方面,而且高增长产业之间的关联关系增强,主导产业的群聚效应明显,不似以往主导产业相对单一的情况。

二、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

1.三次产业结构失衡。第三产业比例偏低,而且近几年在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的水平上出现了比重增幅趋缓,甚至近两年出现比重下降。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和城市化水平低。

(1)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内部存在着结构低水平。生活型服务业长期占主导,生产型服务业发展滞后,金融保险、房地产、物流产业、科技开发、信息咨询服务业严重落后。

(2)城市化发展滞后。2002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0.5%,比当前的世界平均水平低了约10个百分点。我国城市化水平低,限制了传统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再加上现代服务业欠发展,出现了服务业的发展滞后。我国超大规模人口的国情以及“二元经济”结构,一方面在国际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情况下,形成了面向全球市场的工业;另一方面主要服务于国内市场的第三产业,却因城市化落后使其发展受到限制。

2.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使资源供应和环境保护面临巨大压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物耗高、能源高、污染高的“三高”问题依然突出。目前我国8个主要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而这8个行业的能源消费占工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的73%。?2002年起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长速度,资源产品的需求大幅度增长,资源类产品的大量进口和其价格大幅度上涨,能源及其它重要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开始显现。

3.产品的附加价值明显偏低,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差。目前我国的制造业增加值率仅为26.2%,与美国、日本和德国相比分别低23、22和11.7的百分点。尤其是在通讯设备、电子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制造业领域,增加值率仅22%,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差距超过了35%。导致出现此问题有经济发展阶段的内在原因,但至少表明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两个明显的问题:

(1)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我国工业处在低端位置。在许多工业领域,我国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加工组装环节,对国外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高度依赖,附加价值难以较大幅度提高,相应地实现经济增长投入的物耗、能耗也比发达国家高得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