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散文类 课外阅读专题
两篇游记散文阅读练习

两篇游记散文阅读练习XXX的京城,热浪滚滚,让人感到闷热。
我们乘坐小木船在什刹海畅游,艄公的橹声让我想起小时候在江南水乡的美好回忆。
湖畔的灯火和垂柳,以及盛放的宫灯,都让人感到惊艳。
突然,一艘画舫缓缓驶来,一位少女在船头抚琴,她的音乐在湖面上回荡。
各种大小的游船穿梭在湖面上,古筝、琵琶和二胡的音乐相互交织,让人仿佛置身于幻境中。
但是湖面上的船只越来越多,不规则的行驶方式让人感到喧闹和混乱。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决定穿过银碇桥,前往后海寻找新的景致。
这座穹形石桥非常迷人,桥下有很多来往的船只,桥上也有很多人。
在艄公的长篙带领下,我们回到了起点,成为了什刹海的一部分。
什刹海给人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
前海、后海和西海,三个湖泊相连,构成了这座城市的中心。
去年的一个月夜,我和朋友在后海品茗,欣赏月光下的湖景,感受到了不夜湖的独特魅力。
作为元代京杭大运河的终点码头,什刹海曾经是繁华的商业中心,沿岸有很多酒楼、歌台、商店和工坊。
尽管这些繁华已经消失,但是什刹海以另一种形式重生,成为了京城的美景。
无论是达官贵人、文人雅士还是平民百姓,都被它的包容和磁性所吸引。
沿岸散落着历史名人故居、古寺名剎和昔日王府,它们虽然曾经辉煌,但是现在只剩下狭窄的胡同和历史掌故。
然而,什刹海以自然和时尚的品质,成为了一个超越时空和世俗的恒久之美。
1.去掉“中”字,加上“犁出层层水波向两侧荡漾”可以形象地描述小木船行驶时的动态,增强了读者的感官体验。
2.作者游览了什刹海,乘坐小船绕岛徐行,欣赏了荷花和明月,感受了心灵的宁静。
3.作者描述了什刹海岸边盛开的荷花和天空中挂着的明月。
4.本文除了写什刹海的景色外,还写了作者的游踪和感受。
作者在什刹海乘坐小船绕岛游览,欣赏了荷花和明月,感受到了心灵的宁静。
XXX是XXX一位文士,他在敦煌读书,然后穿上一袭白衣,走向中原,成为了敦煌的一道风景。
XXX是一位名僧,他曾经去过天竺取经,袈裟如云,也曾经路过敦煌,走向遥远的印度。
四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题——游记类文章阅读(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课外阅读。
登泰山观日出今年春节期间, 我有幸登上泰山观看日出。
凌晨2时半, 我开始登山。
起头的路不算陡, 我走得很快。
一路上很寂静, 除了夜风偶尔带来的松涛声之外, 什么声音也没有。
山势越来越陡, 抬头望去, 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 给人以天有多高, 山有多高的感觉。
到了中天门, 刚4点半, 天还是黑的。
到达对松亭时, 天已微明。
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 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 但山势依稀可辨, 有的如马鞍俯卧, 有的如驼峰耸立。
云雾不断地扩展着, 飘动着, 升腾着, 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 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 有的撞碎在山崖上, 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
这时, 我才发现自己的四周竟是一片云海。
从对松亭往上, 路更险峻了, 我一步三喘地往上爬。
7点10分, 我终于到达了日观峰。
我站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东眺望着无际的群山, 只见山峰之间白雾茫茫。
大约过了七八分钟, 东方天际出现了鱼肚白。
它不断地扩大, 仿佛要淹没群山似的。
它的底部则微露着淡红色, 四周的云也发白……我目不转睛地望着这一切。
一会儿, 那淡红色加深了, 范围越来越大, 把邻近的云也照得发亮。
这时, 东方的天空发红了, 在重重叠叠的峰峦的最东端, 红得最浓、最艳, 好像燃烧着的大火正在蔓延扩大。
就在这一刹那间, 那红绸帷幕似的天1边拉开了一角, 出现了太阳的一条弧形的边, 并且努力地上升着, 变成一个半圆形, 放着强烈的光, 把周围的红绸帷幕撕得粉碎。
我的眼睛被这强光刺激着, 微微感到疼痛, 可我仍然盯住它, 就像怕它跑掉似的。
那半圆形不断上升, 越来越圆, 像一个火球在天边跳动着, 最后终于挣脱了地面。
“啊!太阳出来了, 太阳出来了!”我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
1. 从“凌晨2时半”“刚4点半”“_____”等表示时间的词可以知道作者是按照_____顺序叙述登泰山过程的。
四年级下半年度期末复习——游记阅读理解(含答案)

四年级下半年度期末复习——游记阅读理解(含答案)四年级下半年度期末复习——游记阅读理解(含答案)第一篇:黄山游记阅读理解题目1. 作者为什么说黄山的松树“奇”呢?2. 在黄山,作者都看到了哪些著名的景点?3. 作者在游览黄山时,天气如何?4. 请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云海、霞光。
阅读理解答案1. 作者认为黄山的松树“奇”是因为它们长在奇形怪状的石头上,而且形状千姿百态。
2. 作者在黄山看到了云海、霞光、日出、奇松、怪石等著名的景点。
3. 在游览黄山时,作者遇到了多云和下雨的天气。
4. 云海指的是云雾弥漫在山间,形成一片浩渺的海洋;霞光指的是太阳升起或落下时,天空呈现出的美丽光彩。
第二篇:九寨沟游记阅读理解题目1. 九寨沟有什么样的瀑布?2. 作者为什么说九寨沟的景色“美得令人陶醉”?3. 在九寨沟,作者都去了哪些景点?4. 请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五花海、镜海。
阅读理解答案1. 九寨沟的瀑布水流湍急,声势浩大。
2. 作者认为九寨沟的景色美得令人陶醉,因为那里的湖泊、瀑布、彩林、雪峰等景色相互映衬,美不胜收。
3. 在九寨沟,作者去了瀑布、五花海、镜海等景点。
4. 五花海是指因为湖水含有多种矿物质,使得湖水呈现出五彩斑斓的颜色;镜海则是指湖水清澈见底,如同镜面一般,反射出周围的景色。
第三篇:鼓浪屿游记阅读理解题目1. 鼓浪屿有什么样的特色?2. 作者为什么喜欢鼓浪屿?3. 在鼓浪屿,作者都去了哪些景点?4. 请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钢琴之岛、天然的海峡。
阅读理解答案1. 鼓浪屿的特色在于它的欧式建筑、小巷、沙滩和音乐文化。
2. 作者喜欢鼓浪屿是因为那里环境优美,充满浪漫气息,还有许多美食。
3. 在鼓浪屿,作者去了钢琴博物馆、菽庄花园、天然的海峡等景点。
4. 钢琴之岛是指鼓浪屿上有许多钢琴,是音乐爱好者的天堂;天然的海峡则是指厦门岛与鼓浪屿之间的海域,自然形成的海峡风光美丽。
希望这份复习资料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准备四年级下半学期的期末考试。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篇一: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阅读鉴赏专项训练(学生)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阅读鉴赏专项训练第一篇:活水源记【明】刘基①②③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
其草多竹;其木多枫槠,多松;其鸟多竹鸡。
其状如④⑤鸡而小,有文采,善鸣。
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
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
⑥⑦⑧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
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
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
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
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
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
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鲫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
其草多水松、菖蒲。
有鸟大如鸜鹆,黑色而赤觜,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
有二鹡鸰,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
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
至是,悉出。
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
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
”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
(本文选自《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卷六)【注释】①金鸡之峰:金鸡峰,在会稽山上。
②槠:一种常绿乔木。
③竹鸡:鸟名,形比鹧鸪小,好啼,喜居竹林,故名。
④陶山:在今浙江瑞安市西三十五里,因陶弘景曾隐居于此,故名。
⑤华阳外史弘景:指南朝齐梁时的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南)人。
曾为诸王侍读,奉朝请。
永明中辞官,退隐于句容之句曲山(今江苏句容县),自号华阳隐居,为道教著作家、医药学家。
⑥日铸之峰:即日铸岭,在浙江绍兴市东南。
⑦欧冶子:春秋时冶金家、善铸剑。
相传应越王聘,铸湛庐、巨阙、胜邪、鱼肠、纯鉤五剑。
初中散文游记专项阅读训练

初中散文游记专项阅读训练夏日的清晨,阳光洒在大地上,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活力和欢乐。
初中时光里,我曾有幸参加了一次难忘的散文游记活动,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下面我将分享我亲身经历的游记故事,让我们一起踏上这场别开生面的旅程。
一、心动的旅程在一个晴朗的周末早晨,我们一行人准时在学校门口集合。
老师带领我们乘坐校车,我们兴奋地登上了前往目的地的列车。
车厢内人声鼎沸,叽叽喳喳,每个人都充满了对旅行的期待。
二、奇妙的小镇火车奔驰在田野间,一直驶向了我们期待已久的小镇。
这个小镇宛如画中的乡村,青山绿水,各种形态的建筑掩映在茂密的树荫下,流转着古老的乡愁。
我们漫步在小镇的大街小巷中,仿佛进入了时光隧道。
石板路上铺满了莺歌燕舞的落花,小巷里飘散着咖啡香气。
远处传来了清脆的马蹄声,原来那是一群骑着马儿的乡亲们经过。
三、诗意的湖泊我们沿着小镇的街道一路向前,来到了一个宽广如镜的湖泊前。
湖水碧绿如玉,湖岸边,湖面上种满了莲花,吸引了许多游人驻足观赏。
湖泊旁边,有一座小桥横亘其上,小桥上人头攒动,人们有的手捧书籍,有的拉着孩子放风筝,有的手牵手漫步湖畔,形成了一幅天然的画卷。
四、探秘历史文化离开湖泊,我们前往小镇最有名的博物馆。
博物馆外墙由红色的石板砌成,给人一种庄重而厚重的感觉。
我们走进博物馆,立刻被展出的文物吸引住了。
在照片墙上,我看到了许多先贤的肖像,他们是这座小镇的创建者,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
通过观看展品,我了解到了小镇从建立到发展的全过程,更加了解了这座小镇的文化底蕴。
五、美食之旅游览完博物馆后,我们齐聚在小镇上一家有名的餐馆共进晚餐。
餐馆装饰别致,各种美味佳肴摆满了长长的餐桌。
我们品尝了当地特色的小吃和美食,鱼香肉丝的香气扑鼻而来,回味无穷。
闲谈间,我们相互分享游玩的心得和感受,大家都感到非常满足和愉快。
六、告别小镇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已经是傍晚时分。
我们带着满满的惊喜和回忆,离开了这个美丽的小镇。
虽然有些舍不得,但我们也意识到,再美好的事物也有结束的时候。
部编版语文中考复习之游记散文阅读

部编版语文中考复习专题——游记散文阅读(一)郁孤台笑了①一个云清风和的下午,我怀着几分崇敬、几分兴奋的心情,寻到了位于赣州市西北角的贺兰山下。
仰望着山巅那魁伟的郁孤台,它三重屋檐,檐角飞翘,似握拳扬臂,挺起了那一份民族的自尊!它默默无语,似蹙眉凝神,反省着那一页沉重的历史!我步履匆匆地登上了郁孤台前六层百级石阶!②我是在岳武穆的《满江红》词里知道“贺兰山”的,有人说词中所写的“贺兰山缺”,位于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
而眼前的贺兰山,因为承载着一座巍峨慷慨的郁孤台,承载着一位血溅战袍、泪洒宣纸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承载着他用热血书就的一首悲壮诗篇,同样名扬中华,流芳千古!③这是一座三层楼高的古建筑。
跨进门厅,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①》赫然在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深山闻鹧鸪。
”④我自然惦记着辛公当年的登临处,惦记着诗中的清江水。
于是,急忙上楼,更上一层,推窗而望,远山隐约,近水潺潺。
忽然看到底楼的背阴处,竟有一块开阔地,一座高大塑像的背影跃入我的眼帘。
他,一定就是辛弃疾!于是,我匆忙下楼,来到辛公塑像脚下,豁然明了:这就是辛公当年的登临处,就是感慨愤激的辛弃疾喷发一腔热血、成就千古名作的地方!⑤仰视眼前的稼轩公,右臂撩斗篷于身后,左手握龙泉于胯部。
他剑眉紧锁,凝目远眺,短须似乎微颤,深邃的目光中,流露出几多痛楚,几多愤懑,几多无奈!⑥“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我不禁轻吟起这样两句。
放眼望去:山下正是章江、贡水两道江水交汇处的赣江。
溯洄望去,两水茫茫而来;溯游望去,一江默默流去。
虽说那天江水不盈,可是辛公的诗句,依然让人想见当年的血泪之江。
大敌当前,国势艰危,腐败的南宋朝廷却苟安求和,不思山河破,不念金瓯缺,让奸佞当道,为丧权辱国之事,走苟且偷安之路!结果,王室南渡,甚至太后逃生,金兵追至造口,太后不得不弃舟登陆而去,百姓的颠沛流离,更是不堪回首!这样的历史耻辱,岂容忘记!江水、泪水,就这样融而为一了。
四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资源——游记类文章阅读理解(包含答案)

四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资源——游记类文章阅读理解(包含答案)
文章一:北京之行
阅读理解
1. 北京之行是谁去的?
答案:某某班的学生们去了北京。
2. 学生们参观了哪些地方?
答案:学生们参观了天安门广场、故宫和长城。
3. 学生们最喜欢的地方是哪里?
答案:学生们最喜欢的地方是长城。
4. 学生们在长城上做了什么?
答案:学生们在长城上爬山、拍照和玩耍。
5. 这次北京之行对学生们有什么收获?
答案:学生们通过这次北京之行增长了见识,学到了许多有关北京历史和文化的知识。
文章二:四川之旅
阅读理解
1. 四川之旅是谁组织的?
答案:某某学校的老师组织了四川之旅。
2. 学生们在四川参观了哪些地方?
答案:学生们参观了九寨沟、峨眉山和都江堰。
3. 学生们最喜欢的地方是哪里?
答案:学生们最喜欢的地方是九寨沟。
4. 九寨沟有什么特别之处?
答案:九寨沟以其美丽的湖泊和多彩的瀑布而闻名。
5. 这次四川之旅对学生们有什么影响?
答案:这次四川之旅让学生们更加热爱自然,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游记散文阅读试题66篇

每周一诵坚持1、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2、不经一番彻骨寒,哪有梅花扑鼻香?3、一日一钱,十日十钱。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每周一读1.一条线和一万美元20世纪初,美国最大的福特公司的一台电机出现故障,很多人搞了两三个月都修不好。
在束手无策的情况下,有人向公司推荐了当时已经移居美国的德国科技企业管理专家斯坦门茨。
斯坦门茨在电机旁边仔细观察、计算了两天后,用粉笔在电机的外壳一画了一条线,说:“打开电机,在记号处把里面的线圈减少16圈。
”人们半信半疑地照他的话去做,结果,毛病果真出在这里。
电机修好后,有关人员问他要多少酬金,他说:“一万美元!“啊?一万美元!那人以为自己听错了!于是,便要求斯坦门茨列一张账单说明费用的支出。
斯坦门茨写到:“用粉笔画一条线1美元,知道在哪里画这条线9999美元。
”账单送到了公司老板那里,老板看了后连连点头,很快照付了一万美元,并重金聘用了他。
2.无知者无畏1796年的一天,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每天例行的三道数学题。
他很有数学天赋,因此,导师对他寄予厚望,每天给他布置较难的数学题作为训练。
正常情况下,他总是在两个小时内完成这项特殊的作业。
像往常一样,前两个题目在两个小时内完成了。
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边形。
青年没有在意,像做前两道题一样开始做起来。
然而,做着,做着,青年感到越来越吃力。
开始,他还想,也许导师见我每天的题目做得都很顺利,这次特意给我增加难度吧。
但是,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第三道题竟毫无进展。
青年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现有的数学知识对解开这道题有什么帮助。
困难激起了这个青年的斗志,他心里说:我一定要把它做出来!他拿起圆规和直尺,在纸上划着,尝试着用超常规的思路去解这道题。
当窗口露出一丝曙光时,青年长舒了一口气,他终于做出了这道难题。
见到导师时,他感到有些内疚和自责。
他对导师说:“您给我布置的第三道题我做了整整一个通宿,我辜负了您对我的栽培……”导师接过青年的作业一看,当即惊呆了,他用颤抖的声音对青年说:“这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青年有些疑惑地看着激动不已的导师,回答道:“当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记散文类课外阅读专题“孔孔洞洞”话峄山梁金惠①峄山,山并不高(海拔高度582.80米),然有史则古;山也不大(周长10公里许),但有文则名,故称之为古老名山倒也实至名归。
②峄山的古在于山上的石头,它的石头形成于25亿年前太古代后期。
在漫长的外力地质作用条件下,岩石经受风化、剥蚀、崩塌、跌落,地质学上有一个专门用来描述花岗岩类岩石风化的术语叫“球状风化”,其结果就是形成了大大小小、奇奇怪怪的浑圆体,叫做漂砾。
这些形态各异的漂砾又层层叠叠、零零散散地堆积在原岩的表面,从地貌学的角度来讲,就形成了属于残积地貌的峄山形态景观。
③而从人文学的角度来欣赏,留在半山亭门柱上的郑燮所作的楹联就表达得极为准确:“孔孔洞洞山,玲玲珑珑石,蜿蜿蜒蜒路,晶晶冷冷泉。
”如果游山从西路开始,第一次读到该楹联时尚不明其意,待游山结束,你才能从回味中体会出它的真实。
假若不从孔洞中爬着钻上五华峰,再从山顶躺着钻下来,怎能领教“孔孔洞洞山”的意蕴而它的孔洞是因浑圆状的极大漂砾相互抵触在一起而留下的孔隙,满山遍野如禽如兽的怪石数不胜数,被人们美化为各种形象的名称,象形惟妙惟肖,远眺、近视、上仰、下俯,变幻无穷,千姿百态,使峄山缺了雕琢,多了野趣。
峄山的灵性不在单体的怪石上,而是因其层叠累加、千奇百怪地组合在一起,“千姿百态,万形必俏,山如全卵,大小亿万,以堆石为奇功”,郑板桥说其“玲玲珑珑石”真是忒妥帖了。
那么要想在这怪石阵中走出一条路来,自然是困难重重。
尽管现在已经人工修建了游山阶梯,但可以想象早先起起伏伏、弯弯曲曲的幽径,状如羊肠,称之为“蜿蜿蜒蜒路”,也真多亏他能写得出来。
又因为山上石多无土,下雨时雨水落下顺岩石缝隙而漏入“地下”,又从不同的低处潜流出来,晶晶亮亮、泛泛滥滥漫散开去,谓之“晶晶冷冷泉”也确有情趣。
④峄山的真正有名,还在于它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
不消说孔子有“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叹,也不消说李白有“峄山孤桐,石耸天骨。
根老冰泉,叶苦霜月。
斫为绿绮,徽声粲发。
秋风入松,万古奇绝”的赞赏。
再看那白云宫里正殿大门廊柱上的楹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前廊柱上更有传说为太上老君所作“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行修益寿丹”的楹联,却用道家密语写成,其楹联上的每一个字都让人驻足思量;门额上则是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所书的“玉皇殿”三个大字。
这些精彩的经典足以让人流连忘返了吧,然而还有较这一切更为让人神往的所在:刻于北齐武平年间的摩崖石刻《文殊般若经》,隶书中彰显着浓郁的魏碑风格,刚劲中隐含着古朴,庄重里流动着婉约。
在这些遗迹里,儒释道三家的文化争相生辉,真使人叹为观止。
更有那李斯为歌颂秦始皇功绩的峄山碑,那可是七雄争霸秦朝当立之后,全国第一次统一度量衡和文字的小篆体,是我国文字规范化的开始。
单从书法的角度来讲,篆隶魏楷行,再加上历代君王墨客留题的石刻、楹联、匾额等字迹,都为峄山增添了奇异的历史文化光彩,汉字与书法演化的足迹可见一斑。
⑤如果因此而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心中尚有不服的话,那峄山之麓的春秋书院、孤桐书院、峄阳书院的遗迹与现存则可以说明齐鲁文化的源远流长了。
而由当代大书法家杨萱庭题写的高15米、宽8米的独体“鳌”字,称得上当世单字石刻之最,可称奇绝的是在此字的左肩上又篆书有“民族魂”三字,单字均在一米以上,如同把民族魂扛在了肩上,且都深深雕刻在东部山顶的一块完整的石壁上,正代表了“独占鳌头民族魂”的独特含义,极其形象又淋漓尽致地总结表达了峄山的文化特征。
⑥正像台湾学者南怀瑾先生所言,中国一切文化的根源在于易经,而易经的根本在于其三大原则,即变易、不易和简易。
峄山的变化在于它的演进,不易的是它的坚硬和顽强。
简而化之,如同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她古老而又孕育着青春,永不止息!1.峄山形态景观是怎样形成的阅读第②段用一句话概括。
(3分)2.第③段开头画线句引用郑燮的话有何作用(3分)3.简要说明下列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分)假若不从孔洞中爬着钻上五华峰,再从山顶躺着钻下来,怎能领教“孔孔洞洞山”的意蕴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峄山文化和精神的认识。
(5分)《桥溪梦想地》①走进桥溪,为山、为绿、为古韵、为风物传说所迷。
但我清楚,其实客家文化积淀深厚的桥溪,更是一个梦圆客都之地。
②开门见山,可以说是桥溪最直观的印象。
桥溪位于莲花山脉最秀美的阴那山五指峰西麓,村庄四面环山,东面五指峰,南面笠鸃顶,西面义安寨,北面香炉峰,峰峦叠嶂、奇峰秀顶、气势昂然,举目四望,苍翠欲滴,山花烂漫。
③“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
”说的是客家人大多居住在闭塞贫困的山区,因此,很多客家学者普遍认为,客家人因长期生活在山居独特的生活环境下,形成了一种封闭的狭隘心理、保守的小农意识以及小富即安的落后观念。
对此,我一直不太认同。
我倒以为,客家人应该感恩大山,无山无以图生存,非艰苦奋斗无以图发展。
正是因为山的缘故,正是因为独特的生存生活环境,成就了客家人刻苦耐劳、自立自强的淳朴民风,成就了客家人包容开放、不甘落后的创新精神,成就了客家人蹲下去就是一块石、站起来就是一座山的担当形象。
开门见山,正是桥溪人之幸。
桥溪人率直坦荡,讲究品质、讲究境界,不可能不与山深刻关联。
④中国人理想中的山居风水有昆仑山、蓬莱、壶天三种模式,其中,壶天风水模式突出四壁回合的围护与屏蔽特点,并以狭小的豁口和浩阔的壶腔为鲜明特征。
别有洞天,是中国人创造的一个成语。
桥溪四面环山,仅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通向外部世界,是名符其实的别有洞天,是典型的洞天福地。
风水学最讲究的是藏风聚气:藏风,“山势之藏纳”;聚气,“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从桥溪的山势地形看,确实是个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
⑤我站在村口再一次打量桥溪迷人的山居生态,一位60多岁的村民走过来,指着溪上一簇林木说:“桥溪建村五百余年,这簇林木却已有上千年历史,人称‘五彩林’,寓意‘五子登科’”。
我顺着村民的手指方向一看,好家伙!一簇古树挺拔茂盛、形态俊秀,而且树叶的颜色各不相同,红的奔放,绿的葱翠,黄的典雅。
“五彩林”,在千百年的风雨洗礼中仍然岿然不动,忠诚地守护着村庄从古走到今,桥溪人把它看作吉祥树,当成守护神。
其实,“五彩林”也好,“五子登科”也罢,也就是由七棵古树五种珍稀树种聚族成林而已,它的最大价值不在于树的本身,而在于树的文化,在于增加着年轮,凝聚着厚重,昭示着沧桑。
⑥这位村民还向我诉说了许多动人的传说,比如,桥溪原本就不叫桥溪,而是叫“叩头溪”。
关于桥溪的来历有多种传说:一说是旧时进入桥溪的山路沿山溪涧边伸延,坎坎坷坷,人们行走艰难,尤其是负重行走时,一俯一仰头,一步一叩首,形似给人行叩头大礼,所以,人称“叩头溪”。
二说是清代时,在村口村民用石头建了一座“仁寿桥”。
因当地方言中“叩”与“桥”谐音,所以,又叫“桥(叩)头溪”。
三说是明朝灭亡时,明太子朱慈烺为躲避李自成军队的追杀避难到梅县,在他的老师李士淳翰林的携带下,到桥溪寻找朱姓人家歇脚。
地方官员听说后,三步一叩首地到桥溪去参拜皇太子,所以叫“叩头溪”。
至于哪种说法更靠谱,更真实,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从这些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智慧的美好想象以及对历史的梦幻叙述。
任何传说都是允许一厢情愿的,就这一厢情愿,往往最是迷人。
(节选自2014-02-19《梅州日报》,作者:钟利文)1.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蓄一方情。
作者在第③段中是怎样描述客家人的性格、精神与山的关系的(4分)答:2.文章最后一段穿插了“叩头溪”的民间传说,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答: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A.从风水学的角度看,桥溪属于中国人理想山居风水中的蓬莱山水模式。
B.“开门见山”在文中的意思就是“打开门看见的就是山”,与成语“开门见山”的常用比喻义是有区别的。
C.选文第⑤段划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五彩林”秀丽多姿的景象及忠诚守护、矢志不渝的精神。
D.本文作者用深情的笔调描写了桥溪迷人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抒发了对桥溪风土人情的赞美之情。
《太行谷》聂怀贵⑴一只苹果的色彩和曲线,自然是一种美,而把它切开来的剖面,将把你带入另一种美的意境。
这是我穿越太行大峡谷时,心中生发出的一枝联想。
站在山脚下仰视或登上山顶俯瞰,蜿蜒险峻,秀美雄奇,都是山势表象的一种浅读。
只有深入峡谷,才可能走进山的内部世界,倾听到山的阴柔心韵。
⑵太行山,从《愚公移山》的历史传说起,就以高大威猛的身影贴近我,我承认了他是一个父亲的形象。
当我在一个秋日步入太行大峡谷时,突然觉得沐浴在一片母性的光芒里。
⑶深秋的太行峡谷,花淡叶瘦,树简枝疏。
两壁峭岩上的树木,不时被山谷的风吹动,落叶如蝶,在水面闪闪烁烁。
一只红尾巴的小鸟,飞上飞下,箭来箭去,与其说是在不厌其烦地丈量太行山的高度,不如说是在向我们反复诠释峡谷的深彻和隐秘。
有意思的是,这种珍奇之鸟,我在九寨沟也曾见到过。
九寨沟是极少有飞鸟和其他动物出现的,况且九寨沟与太行山,一个在川西,一个在晋东南,南北自然条件差异巨大,这只鸟在展现生命力强劲的同时,分明也暗示了“峡谷”和“沟”之间某种相通之处。
⑷太行峡谷,是一个峡谷群:黑龙潭,青龙潭、八泉峡,红豆峡、万佛山、紫团山……深秋季节,前不久降了一场雨,山无寒意,各峡的水却丰沛肥茂。
滔滔峡水,若一根根脐带,牵动着我的脚步,更牵动着我的想象。
沿了峰回岩转的太行峡谷一路走去,忽而如坠一筒深彻的古井,井口惟见一丝半缕的云影流过;忽而又被裹夹进一道弯曲的山缝,天空窄如一线星光;忽而柳暗花明,眼前一片朗然开阔,无限明媚……如果山有阴阳之分,那么峰峦为阳,雄性气质彰显;峡谷属阴,女性特征昭然。
走在太行大峡谷,一种回归母体的神圣感和敬穆感,久久地在我心中激浪回荡。
峡谷的阴柔,托起山石的阳刚;峡谷的幽邃,映出山体的伟岸;峡谷的垂直深度,一定是岩壁如切如削的高度……⑸走出黑龙峡,谷口有民居俨然排列,遂择一家叩门而入。
问知,在此处住一宿仅需十元钱,风味饭菜极是便宜。
我便与同行之友相约,明年一定来这里住些日子。
说话间,民家灶台锅里的面条煮开,女主人真心实意地留我们吃饭,我们回之以感动的谢绝。
她送出我们,忽然想到什么,转身又进到屋子,捧出一大把鲜鲜红红的山楂,说是刚从院子里那株树上摘下来的,要送给我们路上吃。
从她那每道皱纹都流动着慈祥的脸上,我读出了久违的母爱,甚至,在一个漫长的瞬间,她几乎幻化成了我母亲的模样。
⑹一只圆润柔美的苹果,是一度春秋的结晶;一道深邃如历史的峡谷,因包容亿万年时光的雕造,积淀了母性般博大厚重的慈爱……18.根据全文内容,分点概括太行谷的特点。
(4分)19.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