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之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合集下载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阅读之情感志趣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阅读之情感志趣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阅读之情感志趣作者:杨勇来源:《作文周刊·高一版》2013年第39期【例题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零陵三亭记□柳宗元邑之有观游,或者以为非政,是大不然。

夫气愤则虑乱,视壅则志滞。

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情宁平夷,恒若有余,然后理达而事成。

零陵县东有山麓,泉出石中,沮洳污涂,群畜食焉,墙藩以蔽之,为县者积数十人,莫知发视。

河东薛存义,以吏能闻荆楚间,潭部①举之,假湘源令。

会零陵政庬赋扰,民讼于牧,推能济弊,来莅兹邑。

遁逃复还,愁痛笑歌。

宿蠹藏奸,披露首服。

民既卒税,相与欢归道途,迎贺里闾。

门不施胥交之席,耳不闻囗鼓之音。

鸡豚糗醑,得及宗族。

州牧尚焉,旁邑仿焉。

然而未尝以剧自挠,山水鸟鱼之乐,淡然自若也。

乃发墙藩,驱群畜,决疏沮洳,搜剔山麓,万石如林,积拗为池。

爰有嘉木美卉,垂水嘉峰,珑玲萧条,清风自生,翠烟自留,不植而遂。

鱼乐广闲,鸟慕静深,别孕巢穴,沉浮啸萃,不蓄而富。

伐木坠江,流于邑门;陶土以埴,亦在署侧;人无劳力,工得以利。

乃作三亭,陡降晦明,高者冠山巅,下者俯清池。

更衣膳饔,列置备具,宾以燕好,旅以馆舍。

高明游息之道,具于是邑,由薛为首。

在昔裨湛谋野而获②,宓子③弹琴而理。

乱虑滞志,无所容入。

则夫观游者,果为政之具欤?薛之志,其果出于是欤?及其弊也,则以玩替政,以荒去理。

使继是者咸有薛之志,则邑民之福,其可既乎?予爱其始而欲久其道,乃撰其事以书于石。

薛拜子曰:“吾志也。

”遂刻之。

(选自《柳宗元集》,有删改)[注]①潭部,谓湖南观察使。

②裨谌谋野而获:《左传》载,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则必使裨谌乘车以适野,谋作盟会之辞。

③宓不齐,字子贱,为单父宰。

鸣琴不下堂,而单父治。

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宗元认为,一个人心头烦闷就会思虑混乱,如果眼光闭塞就会意志消沉。

只有保持清醒宁静,才能做到事理通达而政务有成。

B.零陵县以前政事混乱,赋税繁多,导致百姓向州牧控告,而河东薛存义来管理这个县后,却取得了很好的政绩。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古代山水游记是我国旅游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旅游文学的滥觞。

古代山水游记是以轻快的笔调描述山水名胜,借助景物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记叙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欢迎阅读!(一)写景状物,栩栩如生我国地大物博,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这为历代文人提供了绝好的写作对象。

秀丽的景象加上文人卓越的才华,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瑰宝。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描写了这样的景色,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长江边,作者心境如水,啜饮着美酒,吟诵着关于明月的诗文,“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简短两句,把寂静无声的月亮写得宛如八九岁的小姑娘,活泼可爱。

此时“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置身于朦胧月色中的作者也恍惚起来,油然而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奇幻想法,此景此情,也难怪老苏要“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了,寥寥数笔,作者便勾勒了一幅空灵秀美的月夜江水图,时隔千年,当时的江月都已成空,但读着这段文字,我们却如身临其境一般,扇动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亦能看到波光粼粼的万顷碧波,吹着习习而来的夹着草木之香的江风,举头望去皓月当空,在云间穿梭,似乎和人间的儿女嬉戏追逐。

要不是散文对当时明月传神的描摹,又有谁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美好?(二)融情于景,动人心弦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优秀的写景散文,都是字字扣着情来描写的。

写景是山水游记的载体,抒情是文章的灵魂。

在写景中借景抒情才能体现作者的写作主旨。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被称为他的压卷之作,其中描写自家庭院的明月之景,更是堪称经典。

“三五之夜,月明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这段文字看似笔墨疏淡却情韵绵远。

十五之夜,圆月高悬,倍感思亲,而作者的亲人却已亡故;桂影姗姗可爱,而赏景之人却“斯人独憔悴”;景致依然,人事已全非,这样的景物读来,谁人不能体味到作者的悲凉?此外,作者以动态的景物来衬托内心的寂寥,将心底深深的无奈与对亲人的无限追思,化作清冷的月光,摇曳的树影,读来使人不禁为之心动,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也于须臾之间表现的淋漓尽致。

2024年古文游记类散文

2024年古文游记类散文

古文游记类散文古文游记类散文1:游仙都峰记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

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

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

水木清华,神肤洞达。

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

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

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

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

过此则武侯祠。

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

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

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

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

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

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

碑皆不堪读。

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

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

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

出城欲雨,顷之霁。

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

迫暮趣归。

是日清晨,偶然独往。

楚人钟惺记。

(附参考译文)出成都城南门,左边是万里桥。

向西折行的细而美、长而弯,所见像套连的圈儿、像开口的玉环、像带子、像圆规、像弯钩,水色像明镜、像碧玉、像浓绿的瓜,深幽幽的呈现一派青碧色、在城下回旋着的,都是浣花溪水流聚的地方。

然而一定要到草堂,然后才有“浣花溪”这一专门名称,这是因为杜甫的'浣花故居在那里。

行走三四里就到了青羊宫,溪流一会儿远,一会儿近,青竹翠柏郁郁葱葱,显得对岸浓阴森森,一直廷伸到溪的尽头,远远望去像一片荠菜。

水光树色,清幽而绚丽,使人表里澄澈,神清气爽。

从青羊宫以西,以三处地方溪流汇合在一起,上面建有桥,彼此相隔都不到半里路。

论苏轼的山水游记散文

论苏轼的山水游记散文

论苏轼的山水游记散文【篇一:桂林游记】俗话说的好:“桂林山水甲天下。

”我们来到了美丽的山水之国——桂林,欣赏美丽的桂林风光。

我们走进了阳朔的漓江旁,看到了许许多多的竹筏飘荡在漓江上。

我们坐着竹筏顺江而行。

桂林的水真明啊!明得能够看到水中的自己;桂林的水真蓝啊!蓝得仿佛就是一块无暇的翡翠;桂林的水真肥啊!用脚轻轻地鼠标着水,一股沁人心脾的凉意涌遍全身。

师傅一边给我们独木舟,一边为我们了解美丽的漓江的风景。

你啊,那就是九马画山,顾名思义就是九匹马形成了一座山的风景。

除了形态各异的山,例如猪八戒腰老婆、青蛙看看江、乌龟爬山……最有名气的一道风景就是二十元人民币反面的风景。

看过后,使我不尽想到一句“阳朔山水甲桂林。

”“快点、快点!”原来,我们来到了龙脊梯田。

欣赏梯田风景秀丽,景色宜人,一排排、一列列的象楼梯一样,真有趣!一开始,天气雾蒙蒙的,只能看见隐隐约约的一点红瑶族的村庄,还能看见隐隐约约的梯田轮廓。

中午,当阳光穿过云雾,金灿灿的梯田出现在我眼前。

我情不自禁的赞叹起来,“红瑶族人智慧的结晶!能开垦出如此秀丽的梯田,真让我流连忘返。

象鼻山矗立在漓江和桃花江之间。

我们先从象尾拾级而上,走进了象头,东站在观景台上,能够看到桂林的全景。

离看看象鼻山象一头极其非常大的象拖着它那长长的鼻子垂下了水中,正在水中玩耍。

在象鼻山前,我还搞了一回渔民,趴在竹筏上,掌控着鱼鹰。

随着的课本的脚步,我们游览了桂林象鼻山,参观了刘三姐故居,荡漾在阳朔的山水之中,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感觉。

【篇二:武夷山游记】寒假里,我们一家和伯伯他们到福建武夷山旅游。

一路上,爸爸开着车,我一边观赏风景,一边喝着零食,爸爸说道除了四五个小时才至,叫做我先睡觉一下,我刚好也杯弓蛇影了,就顺从了“命令”。

一苏醒去以后,就至武夷山了。

我们至了早已原订的宾馆,歇息一晚再启程。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跟着导游坐大巴车到武夷山景区,导游一边走,一边介绍武夷山天游峰的美景,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征服”的山峰。

第二单元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第二单元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第二单元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教学参考
0511 2017
第二单元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单元概览】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鉴赏中,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达方式,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要达到这些要求首先要对一些和散文有关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这个单元是古代写景记游的散文。

课文虽然是以描写景物、记叙游赏经历为主,但是不排斥抒发感情、讲述道理。

如《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在写景的同时,表达了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赤壁赋》在描写风物特色的同时,抒发达观超然的情绪;《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在勾画山中风景的同时,流露对朋友的深挚情意。

总之,这些作品都是将抒情、写景、记事、议论融为一体的,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的一草一木都渗透了作家的思想情感。

所以,学习文章要了解的创作背景,才能准确把握其情感趋向,领略文章的艺术魅力。

【方法指要】
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领略文章的艺术魅力,从而也培养自己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力。

另外,作为高中阶段文言文学习的起点,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和基本方法。

可以以反复诵诗作为理解文章的前提,以便能够熟读成诵。

要学会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在学习过程中联系以往的知识,用做卡片、做标注、做旁批等方法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名篇

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名篇

《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佩通:珮)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下澈一作:下彻)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文: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澈。

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大约有一百多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

阳光可以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来自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

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篇一: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阅读鉴赏专项训练(学生)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阅读鉴赏专项训练第一篇:活水源记【明】刘基①②③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

其草多竹;其木多枫槠,多松;其鸟多竹鸡。

其状如④⑤鸡而小,有文采,善鸣。

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

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

⑥⑦⑧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

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

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

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

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

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

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鲫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

其草多水松、菖蒲。

有鸟大如鸜鹆,黑色而赤觜,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

有二鹡鸰,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

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

至是,悉出。

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

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

”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

(本文选自《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卷六)【注释】①金鸡之峰:金鸡峰,在会稽山上。

②槠:一种常绿乔木。

③竹鸡:鸟名,形比鹧鸪小,好啼,喜居竹林,故名。

④陶山:在今浙江瑞安市西三十五里,因陶弘景曾隐居于此,故名。

⑤华阳外史弘景:指南朝齐梁时的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南)人。

曾为诸王侍读,奉朝请。

永明中辞官,退隐于句容之句曲山(今江苏句容县),自号华阳隐居,为道教著作家、医药学家。

⑥日铸之峰:即日铸岭,在浙江绍兴市东南。

⑦欧冶子:春秋时冶金家、善铸剑。

相传应越王聘,铸湛庐、巨阙、胜邪、鱼肠、纯鉤五剑。

山水游记散文

山水游记散文

山水游记散文山水游记散文是一种文学形式,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旅行经历的回忆,展现出作者对自然美的感受和对生命的思考。

这种文学形式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有不少著名的山水游记散文。

在古代文学中,最著名的山水游记散文当属唐代的大旅行家、诗人徐霞客。

他共游历了40多个省、州、郡,行程10多万里,留下了数千篇游记散文和随笔,记录了他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感受。

他的游记散文中,充满了对山水之美的赞美之情,尤其是他对峨眉山、黄山、华山等名山的描写,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在现代文学中,山水游记散文也得到了不少作家的青睐,他们借助旅行的机会,走进自然界,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壮观,同时也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

我们有幸读到了这些作家的山水游记散文,像是李敖的《雨后双溪竹园》,赵树理的《黄山游记》、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边城》、岳阳楼记等等。

这些作品以美丽多彩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人情世故凝聚成一种瑰丽的山水印象。

在这些文学作品中,作者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大自然的风景,并更注重通过心灵的感应来超越眼前景物,描绘出自然的神秘和灵性。

例如李敖的《雨后双溪竹园》,在没有实际旅行的时间和条件下,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将读者带入了一种具象化的山水境界中。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让人们感受到了山水之美。

而《黄山游记》则将黄山奇妙的美景与作者的游道经历相结合。

它既是一篇具象美学散文,又是一篇窥视旅行见闻和人性思考的散文。

文学中的山水游记散文充满了诗意和哲思,通过对自然之美的诗意表现,传达出人性的深度;通过对自然之美的哲思洞悉,表达出对生命、人生的意义与思考。

如金庸《江南游记》,他把江南的风光、文化、历史和人情融合在一起,让读者感受到了江南的美丽与细腻。

在这些作品中,山水游记散文成为了走进自然、了解文化、认识自己的通道。

它不仅展示了美丽的大自然,也表达出了作家对生命、对社会、对人性的深入思考。

在阅读这些山水游记散文的过程中,有如在自然中漫步,既放松身心,又领悟人生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之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考点解读】新课标《语文科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就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其中传记类文言文仍为首选,但山水游记类文言文也渐入人们视野。

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以描山画水、传达山川神貌为主;同时在描写见闻中又包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常常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让人叹为观止,对现代游记散文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对山水游记文言文的考查,和传记类文言文阅读一样,有两个能力层面的要求:理解和分析综合。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

常见的文言实词,主要包括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中学生在古文学习中常见的,而不是生僻晦涩的;二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三是对于这些文言虚词用法的基本要求是了解,而不是识记。

此考点涉及到18个文言虚词。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考试说明》规定了五种,即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句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种综合能力,其考查内容,既涉及到语言形式的把握,又涉及到文段内容的理解。

其考查形式,一是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把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三是断句。

(5)筛选文中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建立在对文句理解基础之上的,它要求站在对原文整体认知的高度,从若干个备选分项中排除干扰因素,选取与试题要求相适应的信息。

这需要我们静心阅读,细心比对。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考查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难点所在。

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的一个思维过程,要求考生根据文中的信息,正确把握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某个观点成立的根据等。

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是除了利用自己已掌握的文言知识疏通文字外,还要依据游记文体的特征,梳理作者的游踪,即弄清作者的游览过程和顺序,他先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一些什么,再到什么地方,又看到了一些什么。

整个移步换景的过程梳理清楚了,也就知道了作者的整个游览情况。

“遵路识斯真”,在此基础上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就比较容易了。

如《石钟山记》,依据文本,我们不难发现其思路为,以“疑”为线索,先叙后议:质疑—探疑—评疑。

(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

作为山水游记散文,这一点尤为重要,我们在具体的阅读理解时,一定要思考分析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由看到的景和物想到了一些什么,感悟到了一些什么,即弄清作者写这篇游记的目的意图是什么,作者通过写景状物想要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

如我们读完《石钟山记》,可发现是作者借记游石钟山,表达“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这个观点。

【例题精析】游东山记(据2009年安徽高考卷改编)杨士奇洪武乙亥..,余客武昌。

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

其子立恭,能诗。

皆意度阔略。

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

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

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

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

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

时风日和畅,草木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袅衣,禽鸟之声不一类。

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吠。

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岗,田畴平洐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一叟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

延余两人坐。

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

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

”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

立恭举匏注酒,传觞..数行。

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

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

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皆来,遂共酌。

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

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

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

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

李出琵琶弹数曲。

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

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

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营乐丘处也。

”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

”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

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

及期余病,不果行。

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

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终记之。

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阅读提示】这篇游记主要不是写东山的景胜,而是把笔墨放在记游历者的访村舍、饮酒、赋诗、歌舞、戏鱼等文人雅士的活动上,显示了杨士奇文章叙事平正纡徐的特色。

林纾曾说:“此篇在游记中似过涉烦碎,然能纬之以深情,虽琐琐屑屑,皆觉有致。

”其评论颇得其神。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B.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C.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D.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中的断句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

首先通读句子,尽量理解句子意思,根据句子意思,抓住主宾和句中的重要虚词,寻找规律,进行断句。

文言断句的基础是读懂句意,然后才是技巧,主要的技巧注意一些经常用在句苜和句尾的词和句式的对称,但主要好要明白陈述对象的变化和事件的变化,所以断句时看人称的变化,尤其是省略的人称,还要关注动词,往往动词变化意味着事件的变化本题为断句选择题,句子中的名字、称谓、地名、连词等一般为断句标志,根据句子中意思,应为“余归庐陵”我回到庐陵这个地方,排除A两项;B、D项中,“始命笔追记之未毕”应该为两句话意思为“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没有写完”;故答案为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乙亥指的是乙亥年,这是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法,60年一个循环,如丙戊年。

B.朔指每月农历初一,“朔”也可引申为“开头”。

如“朔”可指清晨,这是一天的开头。

C.传觞是宴饮中传递酒杯劝酒。

古人喝酒很有讲究,也衍生了很多游戏,如“流觞曲水”。

D.寒食即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

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理解文中涉及的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这是一道文化常识的考核的题目,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以后还会坚持。

文言的选文是人物传记,那主要的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理解、朝廷的官职、礼仪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A选项是关于干支纪年法的,而“丙”、“戊”都属于天干,故不可能出现“丙戊”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实物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叙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伤感。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做题时要注意人物、事件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

既要注重比照原文,又要注重归纳分析。

答题时注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差别和重点词语的翻译,又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

C项中的“是游宜有记”的意思是“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作者一直未能写成,不仅仅是事务繁忙,还因为“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

”各怀之而出。

(4分)(2)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3分)(3)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3分)【参考答案】(1)老人直到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识、无用、怀、句意)(2)立恭折断一根竹子,凿出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窍、作)(3)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能给我诗呢?”(揖、奈何、与)【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信”“达”“雅”。

注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六字诀:留、对、换、增、删、调。

本题有三个句子,共10分,它会在句子当中各选10个知识点,或实词或虚词或句式,这些重点必须要翻对,除了意思对了之外还要明确词性,如第一句中的“识”、“无用”、“怀”,第二句中的“窍”、“作”,第三句中的“揖”、“奈何”、“与”,当然还要关注句意是否通顺。

【参考译文】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

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祖上也是我们庐陵人,已经八十多岁,爱读道家书。

儿子立恭会写诗。

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平日深居简出,隐藏自己的和才气,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

天海每有亮,朝东走,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趟水过山涧。

涧水清澈,伸出可以泛小舟。

溪边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

古松翠竹,绿阴掩映,十分茂密。

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袭人,百鸟争鸣。

于是动手清扫石面,坐在上面。

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

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了一道山冈,只见田野平坦广阔,近处有十几间茅舍。

于是前去拜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