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第28课 出师表 南阳武侯祠对联素材 语文版
201x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28 出师表1 (新版)语文版

从那时以来。 “有” 同“又”
死 托付 白帝城托孤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
早晚
没有成效
损伤
明察
泸水,即金沙江
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
不长草木,此指不长草木的荒凉地区。毛,草 。 激励率领
全军
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
希望
竭尽 比喻自己的低劣的才能。驽,劣马,指才能低劣。 钝,刀刃不锋利,指头脑不灵活,做事迟钝。
《出师表》
你能向同学介绍一下 诸葛亮的事吗?
成都武侯祠对联匾额选
•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
(过厅对联)
• 鞠躬尽瘁兮诸葛武侯诚哉武
公忠体国兮出师两表留楷模
(诸葛亮殿对联)
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
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军
(诸葛亮殿对联)
湖北襄阳古隆中诸葛草庐 三顾茅庐 隆中对策
我
因此
挑选
提升
给予
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
Zī,咨询
一定能 bǐ,补
同“缺”,缺 点
全部
咨之,然后施行,必能 裨补阙漏,有所广
益。增益
疏漏
性格品德善良平正。淑,善良。均,公正。
明达,通晓。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
建议,推举
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行,háng,军队
* * *
* —— —— ——
解
参三计妄释
照顾日自下
注茅而菲列
释庐待薄成
理 解
诚 计自语随
课 文 大 意
心 算己 便 地着 地 再日 看 三子 不 地来 起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第28课 出师表 作者介绍素材 语文版

作者介绍
诸葛亮(181—234),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刘备三顾草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
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
后刘备根据其策略,联孙攻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并占领荆益,建立了蜀汉政权。
曹丕代汉后,他建议刘备称帝,并自命任丞相。
建兴元年(公元223)刘禅继位,他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论大小,都由他决定。
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曾五次出兵攻魏,争得中原。
建兴十二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传曾革新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又制造“木牛流马”,有利于山地运输。
著作有《诸葛亮集》。
在文学事业方面,诸葛亮的成就没有他在政治、军事方面那样引人注目,也不能与他的政敌、邺下文人集团的领袖曹操相比肩。
然而,诸葛亮的散文,却具有独特的风格:语言恳切,感情诚挚,论事透辟,推理严密,文风平易。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称诸葛亮的文章“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因而也就反驳了“怪亮文采不艳,而诸过于丁宁周至”的评论之非(见《进诸葛亮集表》)。
描写武侯祠的对联

描写武侯祠的对联描写武侯祠的对联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对联吧,对联的格式精巧玲珑的对联,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惯,而且在群众广泛运用的基础上还有一种统一点要求,固定的格式。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对联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描写武侯祠的对联,欢迎大家分享。
描写武侯祠的对联 11.水咽波声,一江天汉英雄泪;山无樵采,十里定军草木香。
2.陨将星于五丈原头,司马尚警余烈;扶汉祚于三分天下,卧龙不亏宗臣。
3.铜雀台荒,七十二疑冢安在;定军山古,百千载血祀常新。
4.王业不偏安,两表于今悬日月;臣言当尽瘁,六军长此驻风云。
5.前书案,后笔峰,看几亩青畴,数千载隆中宛在;襟军山,带沔水,留一抔黄土,四百年汉祚犹新。
6.数亩疏筠,山光犹拟南阳卧;几林翠柏,鹃血常啼蜀道难。
7.我居白河水东,与南阳原系比邻,知当日避难躬耕,人号卧龙,自况管乐,未出茅庐即名士;公葬定军山下,为汉中留此胜迹,寿终时对众遗命,地卜嘶马,墓勿丘垅,能禁樵牧是佳城。
8.大业定三分,伊吕洵堪称伯仲;奇才真十倍,萧曹未许比经纶。
9.汉祚难延,忠魂痛裂三分鼎;军山在望,高冢灵通八阵图。
10.古石幽香名士骨;苍松翠柏老臣心。
11.故国不归,山河未遂中原志;忠魂犹在,道路争瞻汉相坟。
12.生为兴刘尊汉室;死犹护蜀葬军山。
13.二表竭忠臣,鞠躬尽瘁不负南阳三顾;一心扶汉祚,拓土开疆卒书正统两朝。
14.虽知天定三分鼎;犹竭人谋六出师。
15.隐居求其志,行义达其道,王业偏安炎汉恨三足鼎立;扶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鞠躬尽瘁大星落五丈原头。
16.两汉以来无双士;三代而后第一人。
17.日月高悬处师表;风云长护定军山。
18.此地始终关大汉;何年将相似先生。
19.两汉之间见儒者气象;三代而下有王佐经纶。
20.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风流于遗迹万古清高。
21.大名垂宇宙;遗像肃清高。
22.扶汉心坚,惟谨慎乃能担当事业;伏龙誉早,必深潜而后腾绰云霄。
【最新】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课件:第28课《出师表》 (共84张PPT)

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 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227 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 蜀汉已从猇(xiāo)亭(现湖北 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 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南方的叛 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 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 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 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 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北定中 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
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 人力疲劳,物力缺乏。实在 这里是“时”的意思。 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 发语词,大概是 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 向 特别厚待。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 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 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精神。 •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读准下列划线字音
崩殂(cú ) 陛下( bì ) 以塞(sè ) 裨( bì 疲弊( bì ) 恢弘( hóng) 驽钝( nú )
善良的人,诚实的人。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
形容词用作名词。 因此
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
古时自称,我。
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 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第一段分析
先帝崩殂
( 危急 天下三分 不利 开 广 存亡 张开 益州疲弊 诚宜…… 圣言 不宜…… 听路 不懈于内 (正反) ) 追殊遇 有利
报陛下 忘身于外
重点解词及译句考察 (第二段)
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全、都 2,陟罚臧否
应该 显示、昭显 善恶
语文版九下第28课出师表课件

zī zōu
wèi
yī
第一部分:(1—2)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2、理清脉络,划分结构。
第二部分:(3)自叙经历,表达“报先帝 ,忠陛下”的真挚感情 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
第三部分: (4)明确各方面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识记字词。2、理清脉络,划分结构。3、勾画字词,试译课文。4、从表文中你能了解作者回顾了哪几件事?
积累字词
崩殂 忠谏 陟罚 臧 否 裨补阙漏费祎 猥自枉屈 夙夜忧叹 妄自菲薄庶竭驽钝 谘诹善道 以遗陛下
cú
jiàn
zhì
zāng pǐ
bì
wěi
sù
fěi
翻译课文
中途
古代天子死叫“崩”,又叫“殂”
困乏,疲弱
偏义复词,偏在“亡”
时候
在,状语后置
追念
给
扩大圣明的听闻
遗留
弘扬,扩大
随便看轻自己。菲,与“薄”同义,鄙薄。
言谈违背道义。引,称引;喻,比喻。
以致
连词,大概因为
特殊的恩遇
进谏
臣亮表奏:先帝创建统一全国的大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裂成魏、蜀、吴三国,我们蜀国贫穷衰弱,这确实是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从护卫的大臣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上舍身作战,因为他们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特殊恩典,想报效给陛下啊。陛下确实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用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发扬扩大志士们的气势;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忠臣进谏的道路啊。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8《出师表》课件

时代背景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巨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 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 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 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 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2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 当时蜀汉已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 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 定北上伐魏,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 汉中(今陕西南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 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忧,所以临出发前上 书刘禅,目的是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 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 罚,尽心国事,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图完成复兴汉 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
优劣:指才能高的人,才能低的人。 形容词用作名词。
译文:
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同他商 量,就一定能使军队中将士团结一心,才 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能安排得当。
原文: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
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亲:亲近。形容词用作动词。 远: 疏远。形容词用作动词。
判断句
所以: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原因,可译为
原文: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 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 而待也。
计日而待:计算着时间而到来。 指为期不远。
译文: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坚贞 正直,能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 信任他们,这样汉朝的兴隆就为期不远了。
宫中之事 先帝简拔之臣 荐 贤
营中之事 先帝称能之臣 臣
“……的原因”。
兴隆:兴旺发达。 倾颓:倾覆衰败。
武侯祠著名对联

武侯祠著名对联成都武侯祠里来过许多名人,也留下不少诗句名言,下面是关于武侯祠著名对联的内容,欢迎阅读!张叔夜题二门只手挽残局,常归谈笑;鞠躬悲尽瘁,剩有讴歌。
望重南阳,想当年羽扇纶巾,忠贞扶汉季;泽周西蜀,爱此地浣花濯锦,香火拥灵祠。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鄂润泉题二门诸葛大名垂千古;元戎小队出郊?s。
苏鳌石集句题二门。
兴亡天定三分局;今古人思五丈原。
赵樾村题二门曰宫、曰殿、曰幸且曰奔,诗史留题,千古犹存正统;书吴、书魏、书汉不书蜀,儒臣持笔,三分岂是偏安。
蒋砺堂题二门心悬八阵图,初对策,再出师,共仰神明传将略;目击三分鼎,东联吴,北拒魏,常怀谨慎励臣躬。
布衣引啸足千秋,草庐频顾,卧起潜龙蜀丞相,尽瘁鞠躬非得已也;竹帛勋名垂两代,汉祚将终,霄沈鹤羽杜少陵,*心呕血有由来哉。
曾跃斗题二门闲时抱膝,梁父成吟,吴宫魏阙半消磨,眷念真王,九洲幸有先皇帝;尽瘁鞠躬,佳儿足继,裴注陈书多刺谬,凭谁假托,两表常疑后出师郭沫若题过厅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游俊题过厅。
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
董必武题过厅上联: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下联:仰宗臣之遗像,万古清高。
冯玉祥题过厅上联:亲贤臣,国乃兴,当年三顾频烦,始延得汉家正统;下联:济大事,人为本,今日四方靡驰,愿佑兹蜀部遗黎。
冯煦题过厅上联:与吴魏为难,此日收场,不过墓门宽几尺;下联:继高光而起,当年壮志,哪容汉土窄三分。
陈逢元题过厅上联:一诗二表三分鼎;下联:万古千秋五丈原。
孙墨佛题诸葛亮殿上联:异代相知习凿齿;下联:千秋同祀武乡侯。
赵藩题诸葛亮殿上联:勤王事大好儿孙,三世忠贞,史笔犹褒陈庶子;下联:出师表惊人文字,千秋涕泪,墨痕同溅岳将*。
王天培题诸葛亮殿上联:三分割据纡筹策;下联:万古云霄一羽毛。
沙孟海集杜甫诗题诸葛亮殿上联:文章与伊训说命相表里;下联:经济自清心寡欲中得来。
陈矩题诸葛亮殿上联:唯德与贤,可以服人,三顾频烦天下计;下联:如鱼得水,昭兹来许,一体君臣祭祀同。
南阳武侯祠楹联

南阳武侯祠楹联南阳武侯祠楹联1.千古人龙(大门外石坊)注:人龙:人中龙,比喻出类拔萃,有重大影响的人物。
此指诸葛亮。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南阳县典史王清亮书。
释义:诸葛亮是永垂千古的人类的佼佼者。
2.忠延汉鼎(大门外石坊)注:汉鼎:汉朝的皇位。
《三国志》记载:刘备为“汉景帝(刘启的儿子)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自称是“汉室之胄”。
三顾茅庐后,他在诸葛亮的辅佐下,于建安二十六年(221年)称帝于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邑人刘泊仁书。
释义:诸葛亮忠心耿耿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延续了汉王朝的社稷。
3.汉昭烈皇帝三顾处(大门内石坊)注:汉昭烈皇帝:即刘备。
刘备以汉朝的正统自居,建国号“汉”,“昭烈”是刘备的谥号。
三顾处:三顾茅庐的地方。
诸葛亮《出师表》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七月邑人任守泰等人立。
4.真神人(大门内石坊)注:真神人:对诸葛亮的赞语。
语出苏轼《武侯庙记》,中云:“密如鬼神,疾如风雷。
进不可挡,退不可追。
昼不可攻,夜不可袭。
多不可敌,少不可欺。
前后应会,左右指挥。
移五行之性,交四时之令。
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七月邑人任伯仁书。
5.武侯祠(山门)注:武侯:诸葛亮生前受封“武乡侯”,死后谥号“忠武侯”,故后世称诸葛亮祠庙为“武侯祠”。
1959年8月8日郭沫若书。
6.武侯祠(山门)注:潘眉《三国志考证》卷六云:“武乡是琅琊的一个县,三国封爵之制,多以受封者本郡之县为封土,虽不在本国版图之内者,亦可遥领之。
诸葛亮是琅琊郡人,因以琅琊之武乡封之,······皆县侯,非乡侯”。
明崇祯七年(1634年)四月南阳知府陈振豪书。
7.三代遗才(山门内石坊)注:三代:夏、商、周三个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