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音乐版高中音乐鉴赏学堂乐歌教案 (2)

合集下载

《学堂乐歌》音乐鉴赏课教案

《学堂乐歌》音乐鉴赏课教案

《学堂乐歌》音乐鉴赏课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学堂乐歌》这首音乐作品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分析和理解《学堂乐歌》的音乐特点和表达方式。

培养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意识。

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步骤:引入活动:通过展示《学堂乐歌》音乐作品的封面、作者等信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背景介绍:向学生介绍《学堂乐歌》这首音乐作品的背景和创作背景,包括作曲家、创作时间、音乐风格等方面的信息。

音乐分析:指导学生仔细聆听《学堂乐歌》音乐作品,并结合音乐特点进行分析和讨论。

引导学生关注曲调、节奏、和声、歌词等方面的内容,解读其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提醒学生注意歌曲中的重要旋律、和声的变化以及其他突出的音乐元素。

情感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于《学堂乐歌》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情感和思考,可以通过口头表达、写作、绘画等方式进行展示。

音乐表达:引导学生参与歌曲的演唱,让学生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情感,并学习合唱的技巧和配合。

学生可以尝试加入简单的舞蹈动作,使演唱更加生动有趣。

总结活动:学生展示自己的音乐表达成果,并互相欣赏和交流。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探索音乐鉴赏的世界。

教学评估:学生对于《学堂乐歌》音乐作品背景和创作意图的理解程度。

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学生在小组讨论和音乐表达活动中的积极参与和表现。

学生对于音乐鉴赏的兴趣和欲望。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以及其在当时的社会影响。

学生可以探索其他类似风格的音乐作品,比较其音乐特点和表达方式。

备注:教案中的具体活动和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进行调整和补充。

新课标人音乐版《高中音乐鉴赏》《学堂乐歌》教案

新课标人音乐版《高中音乐鉴赏》《学堂乐歌》教案
(伴奏音乐持续,音量稍弱)
师:播放视频(课件出示歌曲《送别》视频资料)
师:谈谈你对这首歌曲的感受
生:……
师:《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堪称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结合,形象的表达了送别亲友时凄凉、哀伤的景与情。由于它反应校园生活,在校园中传唱,并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因此在20世纪初这类歌曲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学堂乐歌(导入3′20〞)
(出示课件:《送别》乐谱)
师:《送别》是由谁填词创作的。
生:……(介绍李叔同)
师:这首歌曲曲调取自美国作曲家奥德威创作的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有感于亲友离别,与1913年在杭州填词创作了《送别》这首学堂乐歌。下面我想邀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演唱这首歌曲的第一段。(播放歌曲《送别》伴奏)
教师引导学生演唱歌曲《送别》
师:下面让我们随着歌曲《祖国歌》一起走近学堂乐歌。在欣赏的过程中注意感受歌曲表达的情感。
(课件出示:《祖国歌》乐谱并播放)
师:(引导学生谈歌曲情感)
生:……
师:(总结)这首歌曲以精练的笔墨歌颂了祖国地大物博以及深厚的人文积淀,作者希望能够通过这首歌唤醒广大民众的爱国情怀。
生:(谈感受,很多学生会表达不喜欢)……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仿照学堂乐歌的创作方法为这段旋律填上新的歌词来感受一下。
(课件出示乐谱《山居秋暝》并指导学生用《送别》曲调演唱)
播放两遍:第一遍学生试着往旋律上填歌词。第二遍唱。
师:总结……
师:(课件出示第二段乐谱《渔家傲》,教师配上《一剪梅》旋律演唱)
通过大家的掌声我想同学们已经感受到填词歌曲的魅力了。下面我们也尝试创作一首学堂乐歌。
4、《祖国歌》作于1905年。是作者根据民间曲调《老六板》填词而成,也是我国学堂乐歌中为数较少的以民族民间音乐来填词的歌曲之一。歌词以精炼的笔墨歌颂中华神州地大物博及深厚的人文积淀,唤醒广大民众的爱国情怀,号召国民传承民族精神、同仇敌忾,为和平而战,为胜利而庆。由于曲调是采用民间的音调,因此琅琅上口,唱起来更觉亲切、动听,这首歌在当时曾受到广泛的欢迎。

综合(高中)音乐-高中-新课标—音乐鉴赏—学堂乐歌教学设计

综合(高中)音乐-高中-新课标—音乐鉴赏—学堂乐歌教学设计

《学堂乐歌&校园歌曲》一关键词学堂乐歌校园歌曲时代音调二难点学生自己填词三过程1 上课。

2 请学生唱歌歌。

今天上课,我特别想欣赏你们唱的歌曲,谁能满足我这个愿望?3 这是你们现在追逐的音乐,你们想听听我在校园时代唱的歌吗。

播音乐《让我们荡起双桨》4 今天我们谈的都是校园时代的歌曲,因为我们今天的课题就是《学堂乐歌&校园歌曲》。

打出1课题《学堂乐歌&校园歌曲》5 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想法。

什么是学堂乐歌?这个问题问得好,今天我们的第一关键词就是:学堂乐歌。

学堂这个词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请大家回顾这样一段历史: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废科举办新学,以学校当时称谓为学堂取代私塾来学习西方的科学文明,其中包括在新式学堂里开设乐歌课。

沈心工、李叔同等一批有识之士在学堂乐歌课上教唱的歌曲在社会上广为传唱,成为社会的新风尚,后来人们把清末民初这个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

清楚了学堂乐歌这个名词之后,我又有一个疑问了,这个时期的校园歌曲有着怎样显著的特点而被世人如此关注呢。

6首先我们来听听学堂乐歌的代表作之一:《体操-兵操》。

请看到书本P176面,打幻灯片2,播音乐《体操-兵操》7是不是挺象儿歌的?它在跟小孩子们说什么呢。

(强身健体去当兵卫国)这是学堂乐歌代表人物之一——沈心工先生的其一代表作。

8 打沈心工的幻灯片。

9 他的另一首作品《黄河》和李叔同先生的作品《祖国歌》写于同一年代1905年左右,这个时候的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日俄战争之后,沙俄将其在我国东三省南部的特权转让给日本,有企图将当时的外蒙纳入自己的版图,这激起了全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这些曲子就是为抗议沙俄侵略扩张行径而创作的。

10 听音乐《黄河》11 听《祖国歌》12 李书同幻灯13 这些乐曲都体现出一个共同的特性,这就是时代音调。

书176 时代音调解释。

;学堂乐歌的时代音调是爱国。

人音乐版《高中音乐鉴赏》《学堂乐歌》教案-7页精选文档

人音乐版《高中音乐鉴赏》《学堂乐歌》教案-7页精选文档
教具
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关设备
教材
人民音乐教育出版社版《高中音乐鉴赏》
教学对象
高中二年级
教材分析
1、学堂乐歌中国清末民初新学堂唱歌课中教唱的歌曲。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废科举,办新学,学习西方的科学文明,其中包括在新式学堂中开设“乐歌”课程。1900年“庚子事变”后,清政府被迫于1902年颁布学堂章程,对乐歌课的开设予以认可。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导入
教学过程
(课前出示显示执教者信息的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为《送别》伴奏)
组织学生就做。
课前礼仪: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对现在播放的这段旋律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他是(《送别》)(引导学生回答)
师:96年对于历史只是沧海一粟,而一首歌曲如果能够历经96年的岁月洗礼依然能够打动你我,我想这足以能够书写一段音乐传奇。《送别》就是这样一首跨越96年的历史依然能够打动你我,书写音乐传奇的作品。我们今天的课就从歌曲《送别》开始
(课件出示课题:那些留在校园的记忆—学堂乐歌)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并阅读第174、179页这四段文字
生:(阅读文字)
师:通过阅读文字你了解了哪些内容?
生:……
师:(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组词来概括:历史背景、创作方法、表现内容、影响等。)
师:19世纪末,在变法维新思潮影响下,“创办新式学堂,引进西方先进教育体制,开展现代科学教育”的潮流逐渐兴起。中国现代教育由此开始,音乐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重新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
2、《送别》是美国音乐家奥特威在1913年来中国学习东方音乐时与李叔同合作写成的歌曲。歌曲表达了送别亲友时凄凉、哀伤的景与情。70年代拍摄电影《城南旧事》中,此歌作为电影的主题歌,至今仍久唱不衰。

10.19学堂乐歌教学设计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10.19学堂乐歌教学设计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

《学堂乐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学堂乐歌”的风格、历史背景。

再结合听与唱,感受和体会作品的情感,理解歌曲内容,进而懂得学堂乐歌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2、使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掌握学堂乐歌的创作风格特点及独特时代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平等、多元的音乐文化。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学堂乐歌的情感及反映的时代思想感情二、教学难点通过对作品的鉴赏,了解“学堂乐歌”词曲的创作原则和特殊性三、教学方法聆听,欣赏,教唱多种教法相互结合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等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观看《城南旧事》影片片段,提出问题。

这首歌曲的名字及歌词作者?创作时期?请同学回答问题然后老师总结: 100 多年对于历史只是沧海一粟。

而一首歌曲如果能够历经100 多年的岁月洗礼却依然能够打动你我,我想这足以能够书写一段音乐传奇了《送别》意蕴格长,情真意切,表达了送别亲友时的凄凉、哀伤的情绪。

由于它是在校园中传唱,并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因此在20 世纪初,这类歌曲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学堂乐歌。

(二)新课讲授(一)学堂乐歌1.概念及发展历史清末民初新学堂唱歌课中教唱的歌曲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废科举、办新学,学习西方的科学文明,以沈心工、李叔同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在新式学堂中开设“乐歌课”,后来音乐界将这时期的学校歌曲成为“学堂乐歌”。

2.主要形式与内容学堂乐歌多数是填词歌曲,少数是创作歌曲。

其内容包括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破除迷信、妇女解放、传授科学文化等题材(三)鉴赏学堂乐歌1.《黄河》①词作者简介:沈心工(18701947)77岁②代表作鉴赏:《黄河》a、乐曲作品介绍。

《黄河》是由我国国人最早创作的自度曲之一,其歌词蕴含着浓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其旋律借鉴了西洋作曲技术进行写作,开创了中国新音乐创作的先河,推动了学堂乐歌的发展。

b、赏析乐曲并体会其音乐情感。

歌曲来用铿锵有力的节奏,疏密错落有致,音调开阔雄壮,歌词气势磅礴,有踏步向前的气势,又有开阔舒展的情怀,宣扬了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

教案 人音版 音乐 高中 音乐鉴赏 《学堂乐歌》

教案 人音版 音乐 高中 音乐鉴赏 《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
课型:欣赏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聆听《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送别》,从作品的内容和旋律中,感受、体验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情感表现和风格特点,在听赏和歌唱中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旋律、节奏、音区等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能在讨论、探究中对“学堂乐歌”当时的社会价值以及在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中所产生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发表自己的看法。

知识与技能:重点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进而认识了解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重点:
赏析、体验“学堂乐歌”中的代表作,并了解其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作用,对歌曲当时的社会价值作一番探究,提升对作品、对人物的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
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准确把握好演唱情绪。

教学过程:。

人音乐版《高中音乐鉴赏》《学堂乐歌》教案

人音乐版《高中音乐鉴赏》《学堂乐歌》教案

《高中音乐鉴赏》之《学堂乐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音乐特点及其在我国音乐发展中的地位。

2. 培养学生对学堂乐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通过学习学堂乐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学堂乐歌的定义与历史背景。

2. 学堂乐歌的音乐特点。

3. 经典学堂乐歌作品欣赏与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学堂乐歌的定义、历史背景和音乐特点。

2. 欣赏法:聆听和分析经典学堂乐歌作品。

3.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学堂乐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包含学堂乐歌的定义、历史背景、音乐特点和经典作品。

2.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学堂乐歌作品。

3. 教学素材:相关文献、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学堂乐歌的定义和音乐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其在我国音乐史上的地位。

3. 作品欣赏:播放经典学堂乐歌作品,如《茉莉花》、《读书郎》等,引导学生分析作品风格、结构等。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学堂乐歌的特点和魅力,分享自己的欣赏感受。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堂乐歌在我国音乐史上的重要性。

6. 拓展:推荐学生课后欣赏其他学堂乐歌作品,深入了解其音乐特点和文化价值。

7. 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如分析一首学堂乐歌的作品特点、历史背景等。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2. 作品分析:评估学生在欣赏学堂乐歌作品时的分析能力,如作品结构、风格、情感等。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其对学堂乐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学堂乐歌合唱比赛,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演能力。

2. 邀请音乐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3. 组织学生参观音乐博物馆或相关展览,增强学生对学堂乐歌的实物感受。

10.19学堂乐歌教学设计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2

10.19学堂乐歌教学设计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音乐鉴赏2

《学堂乐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学堂乐歌》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十单元第十九节“新音乐初放”中的内容。

本节课分别通过鉴赏五首学堂乐歌:《黄河》、《祖国歌》、《春游》、《问》以及《西风的话》,要求学生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对作品进行学习聆听探讨思考,了解 20 世纪初“学堂乐歌”的歌曲特点等,能够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学堂乐歌”的特点进行自主大胆的音乐创作与尝试,逐步培养加深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的阅历,对现代音乐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对近代历史发展比较熟悉。

但从音乐角度入手了解和欣赏近代历史,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尝试,也是一个难点。

毕竟他们生活在现代社会,与音乐作品有一百多年的时空距离。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学习、去思考、去展示,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走进作品,走入近代的音乐时空。

相信学生通过对学堂乐歌的学习、了解、鉴别与实践,对音乐的热爱程度一定会逐步提高。

三、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音乐,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和历史背景。

2.认识了解“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3.了解沈心工、李叔同、黄自、萧友梅的生平、代表作及其在我国音乐发展史上的贡献。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聆听音乐,理解作品的艺术性体现以及沈心工、李叔同、萧友梅、黄自的生平、代表作及其在中国音乐史的贡献。

2、难点:运用“学堂乐歌”的创作特点进行自主、大胆的音乐创作与尝试。

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在上课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欣赏音乐《童年》,有熟悉的同学可以一起跟随演唱。

2、引导学生猜歌名并提问歌曲描绘的在现实生活中是哪里的生活?3、由此引出百年前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二)新课教授根据问题进入新课教学。

学堂乐歌其实校园歌曲在一百年以前就已经产生了,它反映校园生活,在校园中传唱,并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在变法维新的思潮影响下,“创办新式学堂,引进西方先进教育体制,开展现代科学教育”的思潮逐渐兴起,以李叔同、沈心工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在学堂中开设了“乐歌”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人音乐版《高中音乐鉴赏》《学堂乐歌》教案
课题那些留在校园的记忆—学堂乐歌
教学目标一、聆听《送别》、《祖国歌》、《黄河》,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并了解这些歌曲的创作方法和反映的时代思想。

二、初步了解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并认识
其重要意义。

三、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

教学重点了解、体验学堂乐歌的创作方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关设备
教材人民音乐教育出版社版《高中音乐鉴赏》
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
教材分析1、学堂乐歌中国清末民初新学堂唱歌课中教唱的歌曲。

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废科举,办新学,学习西方的科学文明,
其中包括在新式学堂中开设“乐歌”课程。

1900年“庚子事变”后,清政府被
迫于1902年颁布学堂章程,对乐歌课的开设予以认可。

2、《送别》是美国音乐家奥特威在1913年来中国学习东方音乐时与李叔
同合作写成的歌曲。

歌曲表达了送别亲友时凄凉、哀伤的景与情。

70年代
拍摄电影《城南旧事》中,此歌作为电影的主题歌,至今仍久唱不衰。

3、《黄河》是我国近代学堂乐歌中自己谱曲最早的优秀作品之一,约作于
1905年。

首载于1937年出版的《心工唱歌集》。

歌曲为两段体结构。


一乐段着重描绘了长城外河套边壮伟旷然的景色。

第二乐段音调高亢激越,
节奏现紧后宽,最后结束在昂扬豪放的长啸主音上,全曲一字一音,铿锵
有力,表达了炎黄子孙“誓不战胜终不还”的爱国激情。

4、《祖国歌》作于1905年。

是作者根据民间曲调《老六板》填词而成,
也是我国学堂乐歌中为数较少的以民族民间音乐来填词的歌曲之一。

歌词
以精炼的笔墨歌颂中华神州地大物博及深厚的人文积淀,唤醒广大民众的
爱国情怀,号召国民传承民族精神、同仇敌忾,为和平而战,为胜利而庆。

由于曲调是采用民间的音调,因此琅琅上口,唱起来更觉亲切、动听,这
首歌在当时曾受到广泛的欢迎。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导入教学过程(课前出示显示执教者信息的多媒体课件,背景音乐为《送别》伴奏)
组织学生就做。

课前礼仪: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对现在播放的这段旋律一定不会感到陌生。

他是(《送别》)(引导学生回答)
师:96年对于历史只是沧海一粟,而一首歌曲如果能够历经96年的岁月洗礼依然能够打动你我,我想这足以能够书写一段音乐传奇。

《送别》就是这样一首跨越96年的历史依然能够打动你我,书写音乐传奇的作品。

我们今天的课就从歌曲《送别》开始
(伴奏音乐持续,音量稍弱)
师:播放视频(课件出示歌曲《送别》视频资料)
师:谈谈你对这首歌曲的感受
生:……
师:《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堪称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结合,形象的表达了送别亲友时凄凉、哀伤的景与情。

由于它反应校园生活,在校园中
传唱,并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因此在20世纪初这类歌曲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学堂乐歌(导入3′20〞)
(课件出示课题:那些留在校园的记忆—学堂乐歌)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并阅读第174、179页这四段文字
生:(阅读文字)
师:通过阅读文字你了解了哪些内容?
生:……
师:(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组词来概括:历史背景、创作方法、表现内容、影响等。


师:19世纪末,在变法维新思潮影响下,“创办新式学堂,引进西方先进教育体制,开展现代科学教育”的潮流逐渐兴起。

中国现代教育由此开始,音乐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重新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

师:下面让我们随着歌曲《祖国歌》一起走近学堂乐歌。

在欣赏的过程中注意感受歌曲表达的情感。

(课件出示:《祖国歌》乐谱并播放)
师:(引导学生谈歌曲情感)
生:……
师:(总结)这首歌曲以精练的笔墨歌颂了祖国地大物博以及深厚的人文积淀,作者希望能够通过这首歌唤醒广大民众的爱国情怀。

生:(谈感受,很多学生会表达不喜欢)……
师:为什么?
生:……
师:(表达自己的感受)既然大家感觉歌词比较晦涩,歌曲所表现的内容
也离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我们把这段旋律填上新的歌词大家再来感受一遍。

(课件出示《祖国歌》视频资料)
师:(与学生交流)经过重新填词之后,整首歌曲的音乐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
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我们通过两条旋律片段来寻找答案。

(分别出示两段歌曲的部分旋律。

引导学生试唱旋律,通过音乐要素来分析歌曲音乐情绪的变化。


(在速度和节奏两方面进行对比)
师:经过重新填词之后的《祖国歌》只是在节奏和速度上做了简单改变就是这段旋律充满了别样的情趣。

师:出示第三段旋律《老六板》并教唱。

3 3 ︱6 2︱1︱5 6︱1 ︱6 1︱1 3︱2︱3 3︱6 2 ︱1︱5 6 ︱1︱3 2 ︱1 6︱5‖
师:三段旋律有什么异同点?
生:……
师:通过比对我们不难发现,两段旋律除了节拍、节奏同《老六板》稍有不同之外,基本上是套用民间乐曲《老六板》的旋律填词而成。

这也是学堂乐歌中最常见的一种:填词歌曲
师:学堂乐歌的创作绝大多数是根据现成的旋律填以新词编成,而创作歌曲数量极少。

这可能与我国过去对诗、词、曲等可以歌唱的作品的创作方式就是根据现成的旋律、曲牌填以新词而成有关,同时也与当时从事学堂
乐歌编写的人懂得专业作曲技术的极少有关。

而我们最初欣赏的歌曲《送别》同样是一首填词歌曲。

(出示课件:《送别》乐谱)
师:《送别》是由谁填词创作的。

生:……(介绍李叔同)
师:这首歌曲曲调取自美国作曲家奥德威创作的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有感于亲友离别,与1913年在杭州填词创作了《送别》这首学堂乐歌。

下面我想邀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演唱这首歌曲的第一段。

(播放歌曲《送别》伴奏)
教师引导学生演唱歌曲《送别》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仿照学堂乐歌的创作方法为这段旋律填上新的歌词来感受一下。

(课件出示乐谱《山居秋暝》并指导学生用《送别》曲调演唱)
播放两遍:第一遍学生试着往旋律上填歌词。

第二遍唱。

师:总结……
师:(课件出示第二段乐谱《渔家傲》,教师配上《一剪梅》旋律演唱)通过大家的掌声我想同学们已经感受到填词歌曲的魅力了。

下面我们也尝试创作一首学堂乐歌。

师:(教师课件出示《马队喇叭调》旋律)引导学生试唱乐谱。

(一遍。

提前沟通)
师:我们看“中国学堂乐歌之父”沈心工是如何为这段旋律填词的。

(出示《竹
马》乐谱,引导学生演唱。

可以提前教唱)
师:(引导学生进行学堂乐歌的创作并演唱,提前沟通)
师:(肯定学生的创作)
生:学生介绍作曲家沈心工
师:茅盾在《我的学生时代》一文中说:“少年时,对于音乐,我是喜欢的,音乐用的是沈心工编的课本,其中有一首《黄河》…曲调悲壮,我很喜欢。

”直到晚年,茅盾还能诵唱此歌。

1992年11月16日,由沈心工创作的学堂乐歌《黄河》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的第一首歌。

下面我们来欣赏这首歌。

师:(课件出示乐谱并播放歌曲《黄河》)
师:歌曲分为几段,每段分别表现了什么?
生:……
师:(补充)歌曲为两段体结构。

第一乐段着重描绘了长城外河套边壮伟旷然的景色,第二乐段音调高亢激越,铿锵有力,表达了炎黄子孙“誓不战胜终不还“的爱国激情。

师:二、歌曲是创作歌曲还是填词歌曲?
生:回答问题二……
师:1904年冬天,日本和俄国为了争夺在中国的殖民地,在大连、旅顺引发日俄战争,在日本留学的沈心工感怀国家积弱已久,备受欺凌,写下了《黄河》这首作品,这是最早期的由中国人自己创作的学堂乐歌。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四首学堂乐歌,下面我们一起来通过表格进行总结。

师:(出示表格并引导学生填写表格)
表格:对比学堂乐歌的表现内容及创作方法
学堂乐歌表现内容创作方法
《祖国歌》爱国主义填词歌曲
《送别》亲友离别填词歌曲
《黄河》爱国主义创作歌曲
师:(引导学生总结什么是“学堂乐歌”)
生:总结
师:(可以补充)学堂乐歌指的是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上教唱的歌曲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

师:1923年后,“乐歌“一词逐渐不用,“学堂乐歌”也就此淡出了历史舞台。

但是校园歌曲并没有因此离开我们的生活,上个世纪80年代初随着台湾校园歌曲涌进大陆校园,校园歌曲才又开始回归到其纯真质朴的本色。

师:在众多的校园歌曲中有一首我最喜欢,那就是《同桌的你》
(课件出示《同桌的你》乐谱)
生:……
师: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如今的中学生随着互联网的流传,满大街的声音都在吼叫“你爱上了帅哥,就把我丢一旁”,而在过去校园歌曲里的意境会是:“让我们看大海说声我想你”。

只不过这些婉约情调现在已经离我们越来渐远。

如何让校园歌曲走出发展的桎梏,使其真正的回归校园,需要我们每个人的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