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第4课时【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优秀教案

12 词四首1.了解词在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通过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2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第12课课前预习卡第1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1.了解作家作品的相关文学常识。
2.把握两首词作的大意,理解词作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和雄心壮志。
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令我们动容的爱国志士,他们有的不畏艰苦为国戍守边关,有的虽两鬓微霜却仍渴望为国效力。
他们将豪情诉诸文字,留下不朽名篇。
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豪放派的词作?(生自由回答)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也是豪放派的词作,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其中的魅力吧。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学过的豪放派词作,导入对豪放派词作《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学习。
二、教学《渔家傲·秋思》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
苏州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工诗文,语言精练畅达。
其散文鲜明刚健,有丰富的政治内容。
词作现存不多,其中,《渔家傲·秋思》写边塞风光,苍凉悲壮。
有《范文正公集》存世。
(2)写作背景。
宋朝重文轻武,重内轻外,国家逐渐形成积弱积贫之势,宋仁宗即位后益加明显,表面上一片歌舞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他到任后,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方面在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居于守势,不轻易出击,延州局势才暂时稳定下来,但就整个形势来说,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
据史传记载,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他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徕诸羌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赞他道:“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词四首》教案第12课词四首【教学目标】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有感情、有韵味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3.赏析词作好词佳句,感受词的意境,品味词的内涵。
4.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而树立一种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渔家傲·秋思》【情境导入】同学们,婉约词比起豪放词来,则如小桥流水之于大江东去,如杨柳依依之于青松劲直,如曲径通幽之于通天大道,如和风细雨之于暴风骤雨。
现在,我们一起来感受豪放词风。
【新课解读】一、整体感知——全词内容1.学生朗读这首词,概述全词大意。
明确:边塞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塞所特有的声音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着紧闭的孤城。
饮一杯陈酒思念着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山上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何时可以回归家乡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流下思乡之泪。
2.教师提问: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了什么?明确: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下阕抒发征人的思乡之情。
二、深入探究——写景抒情1.在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以“我看到了一幅图”的形式回答。
明确:落日归雁长烟落日孤城落日归雁孤城将士戍边2.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明确:异寒异声异势3.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明确:悲凉寂寞孤独思乡4.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这首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的心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之情。
5.教师小结:三、拓展延伸——边塞诗句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写出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明确: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优秀教案

12词四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背诵、默写四首词。
2.积累文学常识,理解词意,品味词的语言风格,感知每首词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词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在了解词的大意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设疑、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鉴赏关键词、句,结合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知每首词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词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一、新课导入宋代,是词发展的全盛时期。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宋词,感受词的魅力。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他工于诗文,语言精练畅达。
其散文鲜明刚健。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的重要代表,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
其散文方面的成就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方面的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方面的成就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绘画方面的成就则是开创了湖州画派。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传世。
2.背景资料《渔家傲·秋思》: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
这首词是次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3.知识链接宋词是一种新体诗歌,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四首经典的古代词作品。
这些词作品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感情。
通过学习这四首词,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风貌,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由于时代的久远和生活经验的缺乏,学生可能难以完全理解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词,掌握基本的词汇和句式,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四首词,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四首词,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学生能够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欣赏古代词的魅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音乐或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情感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词的意思,掌握基本的词汇和句式。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
5.课堂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提升: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精品教案

12词四首上课素材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借代、对偶、夸张、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抑扬交替)、铺陈描写、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上课笔记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诗词诵读技巧并背诵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赏析名句,培养一定的想象力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指导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多媒体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宛如一座瑰丽的花园。
其中,唐诗、宋词更是这座瑰丽花园中的两朵奇葩。
这节课我们来领略四首词的韵味。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
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秋瑾(1875—1907),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2.生难字词(1)字音酒酣.(hān)遣.(qiǎn)浊.酒(zhuó)羌.管(qiāng) 麾.下(huī) 炙.(zhì)(2)词义【八百里】指牛。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12课词四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2词四首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轻松背诵这五首词。
2.品读鉴赏,体会词中蕴含的情感。
3.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1.准确背诵,理解词的情感。
2.学会品读鉴赏的方法。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词学习经验和能力,掌握了基本的古诗词学习的方法——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语言品味等,这就使“通过深研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以体会其创作风格和人格魅力”可以成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高学生学习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和水平,为学生高中乃至高校的语文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渔家傲秋思》一、新课导入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来进一步体味:《渔家傲·秋思》。
二、读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感情意境)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3.理解性的齐读一遍。
(带着感情读出气势)三、品1.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雁去长烟落日边声千嶂城闭请用:我看见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落日归雁,长烟落日边声四起古城落日归雁孤城戍边图)句式说话。
2.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明确:异寒异声异势3.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明确:荒凉萧瑟肃杀4.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悲凉寂寞孤独思乡5.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我从____________________中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浊酒一杯思乡思亲)(燕然未勒使命责任爱国忧国)(悠悠羌曲无奈凄凉别愁)(人不寐焦虑苦闷悲愤担忧)(白发夫泪悲怆苍凉壮志难酬痛心)教师小结:在寥寥几十字间,描写了景融入了情,将宏达广博浓缩在咫尺之间,真可谓是:古诗词哪!想让我不爱你可不容易!6.同学们带着此情此意来配乐试背一遍。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词在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通过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熟练掌握生字新词的读音、书写,理解有关词语的含义。
(2)诵读四首不同词牌名的词,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理解四首词的内容。
2.教学难点:结合词人的生平和词的创作背景,理解四首词中寄寓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四首词的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的相关文学常识。
2.把握《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大意,理解词作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和雄心壮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请同学们朗诵下面的诗句。
(出示课件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出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教师:(出示课件2)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继续领略一下边塞风光和仁人志士的志向。
教师板书课题:12 词四首(出示课件3)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文本知识预设:词(出示课件5)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于现在的歌词。
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
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
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 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称为上片和下片或上阕和下阕。
第12课《词四首》教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课题《词四首》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课型教读新授课授课对象九年级学生目标确立依据课标分析《语文课程标准》初中阶段对现代文阅读的要求:(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3)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教材分析《词四首》包括《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四首豪放词,《望江南》是一首婉约词。
这五首词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学习这五首词不仅要让学生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还要让学生通过赏读和比较来了解豪放词,感受豪放词的魅力。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从小学到现在已经学习了不少古代诗词,有一定的文言积累和知识储备;自学合作能力有一定提高;有一定品读诗词的能力,这是优势。
但学生的该项能力和积累量良莠不齐,也给教学带来了一些困难。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读懂内容。
2.通过品读,体会词人的思想情感。
3.通过赏读和比较,了解豪放词,感受豪放词风。
【教学重难点】1.通过品读,体会词人的思想情感。
2.通过赏读和比较,了解豪放词,感受豪放词风。
评价任务【评价任务】针对目标一1.参照课下注释并借助工具书,自由朗读。
要求:字音读准,停顿恰当。
2. 结合注释并借助工具书,再读这五首词。
要求:读出内容。
3. 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五首词所描述的内容。
针对目标二1.仿照示例,从课文中选取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点评。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首词所抒发的情感。
针对目标三通过赏读和比较,了解豪放词,感受豪放词风。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出示目标阅读经典作品,我们要善于汲取思想精华,获得情感的激励,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学会选择和坚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词四首》教案(四)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四首词。
2.品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把握词中蕴含的情感。
3.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背诵这四首词。
2.品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教学准备:学案、课前搜集资料、电脑、投影仪。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四课时《满江红》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秋瑾的《满江红》,了解一位巾帼英雄怀揣革命的崇高理想,冲破家庭的牢笼,踏上新的人生征途,创下一番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的艰辛历程。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
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三、自主学习,互动交流
1.作者介绍
秋瑾(1875-1907),原名秋闺瑾,字璇卿,自号鉴湖女侠,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
她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1904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参加起义,被捕牺牲。
2.背景链接: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
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
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
四、朗读诗歌
1.老师朗读诗歌,学生感悟朗读的节奏、停顿、语气和情感。
并检查重点字音。
(1)读准字音。
为(wèi) 拭(shì) 侬(nóng)莽(mǎnɡ)
(2)朗读指导
满江红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语文课代表朗读。
4.学生点评,男生齐读上阕,女生齐读下阕。
5.大家齐读。
五、理解词意,感知内容
1. 看课下注释及工具书,合作理解词的大意。
2.有感情地齐读一遍。
(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3.边读诗歌边思考:
(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这句包含了哪些信息?
明确:这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中秋节,北京城。
(2) 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明确:上阕写明丽秋色,并表现自己的矛盾心理。
下阕写由慷慨激昂的自白到知音难觅的悲叹再到寂寞自伤的痛苦。
六、品读诗歌
1.“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这句化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化用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表达了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
革命的思想感情。
2.怎样理解“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的内涵?
明确:这句进一步说明了自己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了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
3.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明确:①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作者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②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词人的抱负和思想感情的转变,表达了她虽然身为女儿身,但反抗压迫寻求解放的决心绝不会比男子差,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苦苦挣扎的现状。
4.“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在词中有什么作用?
交流后展示:表现中秋景色的清秀明丽,用典含情,把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表达喜悦之情的内容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中表达冷落之感的句子杂用在一起,来表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既有冲破羁绊的喜悦,也有佳节独寓客栈、青春蹉跎的失落感和幽怨之情。
5.再次朗读本词,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归纳: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从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
七、拓展延伸
1.小组讨论交流:这首词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明确:①本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
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心情,真切感人。
②善用典故抒写心绪。
词中有直接化用,也有反说其语,写出作者的彷徨苦闷之情。
2. 对比阅读这四首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明确:相同点:①感情上都与爱国紧密联系;②风格上都具有豪放、开阔、雄壮的特点。
不同点:感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渔家傲·秋思》是与思乡紧紧联系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满江红》则是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
立与解放。
3.背诵全词。
八、达标测试,布置作业
1.完成当堂达标测试题。
2.默写古诗,并完成相应的配套习题。
板书设计:
满江红
秋瑾
回顾(过往生活)家庭束缚——冲破
胸怀壮志——坚定思虑(未来前途)
知音难觅——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