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寻寻觅觅》课内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声声慢-寻寻觅觅》词赏析

《声声慢-寻寻觅觅》词赏析

《声声慢·寻寻觅觅》词赏析译文: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

秋天总是忽然变暖,又转寒冷,最难保养休息。

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挡得住傍晚的寒风紧吹?一行大雁从头顶上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当年为我传递书信的旧日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唯独我因忧伤而憔悴瘦损,如今有谁可以摘取。

1.“寻寻觅觅”,这是怎么的一种生活?如此这般心如死灰,空虚和无助,似乎只能寄情于那几杯薄酒。

“冷冷清清”,什么时候是个头?这种处境与心境实在是无以复加了。

2.酒薄愁重,酒入愁肠愁更愁。

好不容易能有几分醉意,希望能倚着窗儿做个好梦,盼望明天能是个艳阳天。

可是明天呢?又将是“愁”和“冷”吧。

3.词的上片通过各种意象的叠加,展示了作者的空虚、无助、凄凉的心境。

“寻寻觅觅”,这是一种漫无目的的寻找,是一种心灵的空虚和无助。

这种寻找实际上是出于一种自我安慰的需要。

冷清的环境,“乍暖还寒时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折磨。

这种时候,人们最需要的是一丝温暖,一丝关怀。

可是,“几杯淡酒”,又怎能抵挡得了这股寒流呢?一个“又”字,让人感觉到作者的心境是何等的苍凉和凄冷啊!4.“雁过也”,更勾起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和怀念。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这里既有对自己境遇的悲叹,也有对往事的追忆和怀念。

那过去的美好时光,那曾经的欢声笑语,如今都已成为过去。

而如今的我,形单影只,孤苦无依,这又是多么的可悲可叹啊!5.下片则通过描绘秋景秋情,展现了作者的孤独、憔悴和无奈。

“满地黄花堆积”,菊花虽美,但如今却是无人欣赏。

就像作者自己一样,空有才华和抱负,却无人理解和支持。

这种处境和心境下,“憔悴损”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如今有谁堪摘”的黄花,不正是作者自己的写照吗?生活是如此的不如意,心情是如此的沉重和压抑。

而那些曾经的美好和欢乐都已经逝去,再也无法找回。

这种失落和痛苦是多么的深重啊!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境遇来分析这首词。

声声慢(寻寻觅觅)-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内古诗文解析+情景默写(教师版)

声声慢(寻寻觅觅)-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内古诗文解析+情景默写(教师版)

声声慢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李清照( 1084- -1155) 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杰出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

她生于书香门第,有“千古第- 才女”之称。

其父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其中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

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

公元1127年,北方金国攻破汴京,宋徽宗、钦宗父子被俘。

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公元1129年,赵明诚病卒于建康(南京),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

其词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前期代表作有《-剪梅》《醉花阴》《如梦令》,后期代表作有《声声慢》《菩萨蛮》《武陵春》《永遇乐》。

2.文化常识古代节日称谓(1)重阳重阳:即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祈福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还有重九节、菊花节等说法。

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感恩敬老活动。

(2)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

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

(3)社日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

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

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

社日这一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

(4)寒食清明前一、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

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绵上山中隐居,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

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后演变为寒食节。

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左右。

(5)端午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有“正”和“初"的意思。

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

声声慢的知识点总结

声声慢的知识点总结

声声慢的知识点总结一、《声声慢》的诗歌意蕴1. 诗歌解读《声声慢》是一首写景抒怀的诗歌,通过描绘夜晚的牛渚江景,融入了作者对往事的怀念和感慨,表现了绵绵不尽的愁绪和悠悠不尽的离愁。

诗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是一年春好处”等词句,将诗人对逝去的岁月和美好的回忆表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精准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人事无常的深切体验和对生活的无尽哀思。

2. 意象解析“声声慢”是整首诗的重要意象,它在诗中扮演了核心的象征意义。

声声慢是指古乐器“磬”的声音,通过这一意象,诗人将寂静的夜晚与磬的悠扬声音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安静、悠远的意境。

这种声音不仅代表了孤寂的境遇,也暗示了时光荏苒,岁月无情的主题。

同时,声声慢也是对失去的怀念和沉痛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岁月和美好记忆的深深眷恋,以及对流水匆匆的无奈和惆怅。

3. 情感表达《声声慢》一诗,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岁月的深深怀念和缅怀,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流水匆匆、时光易逝的悲叹和感叹。

诗中的离愁别绪,豪情壮志都是诗人情感的真实抒发,展现了作者在离别中对人生百态的思考和感慨。

全诗情感真挚,内涵丰富,抒发了诗人对逝去岁月的深情眷恋,对生活的无尽追求和对未来的无尽期盼。

在这种深情的抒发中,读者也会产生共鸣,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的共鸣。

二、《声声慢》的历史背景1. 张若虚生平张若虚(约660年-约720年),是唐代诗人,字虚亭。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

他早年游学江东,饱读诗书,后入仕宦,历任文学官。

在官场上德高望重,言行严谨,所以深受当时的皇帝喜爱。

然而由于当时官场是非混杂,他不忍目睹,遂离开官场,选择了隐居山水之间,饱读诗书,著书立说。

他的诗歌以婉约秀丽、含蓄深沉而著称。

2. 诗歌创作背景张若虚创作《声声慢》一诗是在唐代,那个充满花样年华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隋唐盛世,大唐王朝文化繁荣,社会风气开放,文人墨客们都追求自由、浪漫、婉约之风。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声声慢》(解析版)

高中语文课内古诗文知识点汇总:《声声慢》(解析版)

《声声慢》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一、知识点汇总1、原文声声慢·寻寻觅觅〔宋代〕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2、译文: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

秋天总是忽然变暖,又转寒冷,最难保养休息。

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傍晚的寒风紧吹?一行大雁从头顶上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当年为我传递书信的旧日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孤独地守着窗前,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是点点滴滴。

这般光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3、课下注释: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乍暖还(huán)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怎敌他:对付,抵挡。

晚:一本作“晓”。

损:表示程度极高。

堪:可。

怎生:怎样的。

生:语助词。

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4、创作背景: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具体写作时间待考。

有人认为作于南渡以后,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丈夫去世,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有人则认为是中年时期所作。

5、赏析: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

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

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

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声声慢·寻寻觅觅》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声声慢·寻寻觅觅》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声声慢·寻寻觅觅》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声声慢·寻寻找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际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深厚的时代颜色。

以下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声声慢·寻寻找觅》课文原文声声慢·寻寻找觅李清照寻寻找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难过,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积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译文空空荡荡无主见,冷冷清清好凄凉,悲凄惨惨好心伤。

一时觉暖一时觉凉,身子如何得疗养?饮三杯两盏淡酒,怎能抵挡它、傍晚之时来的冷风吹的紧急。

向南避寒的大雁已飞过去了,难过的是却是原来的旧日相识。

不认当年旧同乡。

菊花委地尽枯黄,我引悲伤憔悴无心赏花惜花、如今花儿将败还有谁能采摘?守着窗前挨时间,盼不到天黑好挹怏。

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点点滴滴。

此情此景,用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的够?2.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声声慢·寻寻找觅》教案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理解诗文内容。

2、反复诵读,分析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特色。

3、培育喜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及难点:分析《声声慢》抒情仆人公形象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了解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公平,爱情之尊。

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伤。

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声声慢寻寻觅觅知识点,你知道多少

声声慢寻寻觅觅知识点,你知道多少

声声慢寻寻觅觅知识点,你知道多少原文欣赏《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翻译: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

乍暖还寒的时节,最难保养休息。

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风急袭?一行大雁从眼前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旧日的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都已经憔悴不堪,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冷清清地守着窗子,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还是点点滴滴。

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简介:《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背景: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具体写作时间待考。

有人认为作于南渡以后,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丈夫去世,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有人则认为是中年时期所作。

字词:⑴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⑵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⑶乍暖还(huán)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⑷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⑸怎敌他:对付,抵挡。

晚:一本作“晓”。

⑹损:表示程度极高。

⑺堪:可。

⑻着:亦写作“着”。

⑼怎生:怎样的。

生:语助词。

⑽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⑾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⑿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练习题:一、填空题:1.李清照,号_________,宋代_________派着名女词人。

2.李清照的词集名_________。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寻寻觅觅(平平仄仄) 冷冷清清(仄仄平平) 凄凄惨惨戚戚(平平仄仄平平)
音调经历了升、降、升、降、升的起伏变化,读起来 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仿佛女主人公一边寻觅,一边 低声细语,自泣自诉,具有一种徘徊低迷、婉转凄楚 的音乐美,契合诗歌的情感基调。
四、阅读探究——“愁从何来”
李清照生平事记:
1103年:新婚燕尔幸福日, 金石书画共倾心。 1127年:金人入侵灭北宋, 金石书画化灰尘。 1129年:丈夫赴任染病去, 时值中年有遗孀。 1131年:卜居会稽逢盗贼, 重病缠身欲丧命。 1132年:不幸再嫁张汝舟, 仓促离婚被判刑。 1155年:孑然一身无子嗣, 悲苦离世人不知。
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
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四、阅读探究——“怎样入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叠词
张端义《贵耳集》:“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 能词之士, 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
罗大经《鹤林玉露》:“起头连叠十四字, 以一妇人, 乃能创意出奇如此。”
请你反复诵读涵泳,品析作者是如何连用叠词抒发愁情的。
四、阅读探究——“怎样入愁”
寻寻觅觅
动作、神态 寻觅无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
环境
凄凄惨惨戚戚 心情
环境冷清,心境清冷 悲愁哀伤,伤感凄凉
形式上:⑴ 节奏感、音乐美; ⑵ 增强感情的浓度。 内容上:奠定哀婉、凄凉、愁苦的感情基调。
四、阅读探究——“怎样入愁” 从声调上来看:
一、知人论世——词人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 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 女”之称。善用白描,语言清丽。有《漱玉词》辑本。

《声声慢》(寻寻觅觅)

《声声慢》(寻寻觅觅)

诗中的意象,并加以赏析。
明确:
意象
特点
情感
淡酒 清酒,酿造完经过沉淀之后再过滤后的酒,与浊酒相
愁情太重

急风
强烈而突然的风
引发愁情
过雁
飞过天空的雁(雁足传书)(雁为候鸟)
悼亡之悲、怀乡之思
黄花
菊花,零落满地、憔悴枯损
容颜憔悴、雅兴已无
梧桐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孟姣)
牵愁惹恨
细雨
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
冷清清,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
来。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深秋骤热又骤冷的时候,最难以调养静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喝几杯清淡的薄酒,怎能抵挡晚上大而急的寒
风。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相识。
正在伤心之时,传书的大雁飞过去了,却原来
是以前就相识的。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没有人有
分期
前期
代表作品 《点绛唇·蹴罢秋千》《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 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南渡
内容 风格
怀旧悼亡 凄婉哀怨
前后)
后期
《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落日熔金》《渔家
代表作品 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我晓婉约词中意
词句
美译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东寻西觅,眼前只剩下冷
法。(重点)
3.比中有悟:通过李清照前后期词作的对比鉴赏,感悟李清照生命的诗意。(难点)
课前学习任务
查阅资料,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了解《声声慢》的写作背景,试读诗歌,完成下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声慢·寻寻觅觅》课内知识点总结
寻寻觅觅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此词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极富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具体写作时间待考,多数学者认为是作者晚年时期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作者中年时期所作。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

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

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

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

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

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

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

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极为凄凉,一连串的打击使作者尝尽了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作者简介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诗文之法作词。

并能作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作品原文
声声慢
寻寻觅觅⑴,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⑵。

乍暖还寒时候⑶,最难将息⑷。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
晚来风急⑸?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⑹,如今有谁堪摘⑺?守着窗儿⑻,独自怎生得黑⑼?梧桐更兼细雨⑽,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⑾,怎一个愁字了得⑿!
词句注释
⑴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⑵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⑼怎生:怎样的。

生:语助词。

⑽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⑾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⑿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白话译文
整天都在寻觅一切清冷惨淡,我不由感到极度的哀伤凄凉。

乍暖还寒的秋季最难以调养。

饮三杯两盏淡酒怎能抵御它、傍晚之时来的冷风吹的紧急。

向南避寒的大雁已飞过去了,伤心的是却是原来的旧日相识。

家中的后园中已开满了菊花,我引忧伤憔悴无心赏花惜花、如今花儿将败还有谁能采摘?静坐窗前独自熬到天色昏黑?梧桐凄凄细雨淋沥黄昏时分、那雨声还点点滴滴。

此情此景,用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的够?
词牌说明
声声慢:词牌名。

历来作者多用平韵格,而李清照《漱玉词》所用仄韵格(即此词)最为世所传诵。

九十七字,前后片各五仄韵,例用入声部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