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第二课重点知识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必修2每课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2每课知识点归纳

高一历史必修2每课知识点归纳在高一的历史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必修2中的各个知识点,扩展了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以便于回顾和复习。

第一章:古代人类的远古文明本章主要介绍了人类文明的起源以及古代人类的社会发展。

我们学习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金石时代等各个时期的特点和文化成就。

了解了人类最初的社会形态——原始社会,以及原始社会的特点和特殊的生产方式。

同时,我们还研究了古埃及、巴比伦、印度河谷等古代文明的兴起和发展,大家都留下了重要的文化遗产和建筑奇观,深深地影响了后世。

第二章:古代中国的形成与发展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古代中国的形成与发展。

我们学习了黄河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了解了夏、商、西周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形态和文化特点。

通过学习这些,我们对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们还研究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和思想家的思想,认识到了当时中国的分裂和思想的多样性。

第三章:古代希腊城邦的兴起与发展本章主要介绍了古希腊城邦的兴起与发展。

我们学习了古希腊城邦的政治制度、社会文化、艺术和科学成就。

通过学习这些,我们了解到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这对我们后续的学习和理解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帮助。

第四章:古罗马帝国的兴起与灭亡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古罗马帝国的兴起与灭亡。

我们学习了古罗马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结构、军事力量和文化成就。

通过学习这些,我们了解到古罗马在西方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尤其是它发展的法律制度、行政管理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五章:古代印度的兴起与发展本章主要介绍了古代印度的兴起与发展。

我们学习了古印度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文化成就。

了解了印度教、佛教等宗教在古印度的传播和影响。

同时,我们还研究了古印度与中国的交往和影响,深化了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认识。

第六章:早期伊斯兰世界的兴起与发展这一章主要介绍了早期伊斯兰世界的兴起与发展。

高中历史第二课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第二课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第二课知识点总结第二课是中国古代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主要内容包括治国理政、礼仪文化、儒家思想、儒家经典等。

此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古代中国的封建政治制度、礼教制度和思想文化传统,以及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把握。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主要是封建制度,即王朝为国家政权核心,实行封建等级制度。

在周朝时期,封建等级制度蓬勃发展,夏商周三代的王权体制建立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

周朝实行封建君主制,以“王”为国家最高领导人,地位至尊。

国家及社会各方面的权力都集中在王的手中,王权具有神圣性和绝对性。

周朝的政治地位和等级分明:王室、贵族、庶民,三者之间有明确的权利义务关系。

贵族和王室之间互有尊卑之分,贵族之间也存在上下级关系,这严格的等级制度为古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古代中国的礼教制度古代中国的礼教制度主要体现在宗法制度和礼制两个方面。

宗法制度是指由祖先所建立的家族秩序和家族道德制度。

在农业经济条件下,宗法家长制为社会稳定提供了一种具有权威性的组织形式,宗族制度成为宗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制是古代中国古代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包括礼仪、音乐、封建等内容。

礼仪制度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保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孔子说“礼者,人之所遵道也”,他认为礼仪制度是人们行为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古代中国的主要思想流派之一,它是一个关于政治、伦理、教育、仁爱的理论体系。

儒家思想主要强调仁爱、礼教、孝悌、忠恕等观念,提倡以礼义为修身,以忠孝为立命。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奠基人之一,他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倡导忠恕仁爱,主张“君子”为人的道德风范。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仁爱:强调人际关系中的“亲”,即心系人际关系、怜悯他人。

2. 礼仪:要求人们在行为举止上遵循周礼而行,孔子认为“礼者,人之所遵道也”。

3. 忠恕:儒家思想强调忠君爱国、忠于道德,孔子认为“忠恕心,可以违亲”。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重要成就: 重要成就 (1)冶金业(铜、铁、钢) )冶金业(
原始社会晚期: ①原始社会晚期:已掌握冶铜技术 商周: ②商周:青铜铸造业繁荣 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③西周晚期 出现铁器 西汉: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 ④西汉 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 杜诗发明 ⑤东汉 杜诗发明水排 魏晋南北朝:发明的 发明的灌钢法 ⑥魏晋南北朝 发明的灌钢法 (16世纪以前中国的炼钢技术一直保持 (16世纪以前中国的炼钢技术一直保持 世界领先地位) 世界领先地位)
发展历程: 发展历程:
春秋战国 秦汉
开始 得以发展
魏晋南北朝 遭受摧残 隋唐 两宋 元朝: 元朝: 明中叶 清:
恢复与发展 日常用具及用品, 在曲折中艰难发展 (日常用具及用品,主要出 自民营手工业) 自民营手工业) 黄道婆推广先进棉纺织技术 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并出 现资、三种形态: 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 三种形态: 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
二、官营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 手工业 素称发达
1、地位、特征、发达原因:P8 地位、特征、发达原因: 成就: 2、成就: (1)冶金业 ①②③④⑤ 各朝代 冶金业: ①②③④⑤P8(各朝代 各朝代) 冶金业 (2)制瓷业 ①②③④⑤⑥ P8(各朝代 制瓷业: 各朝代) 制瓷业 各朝代 (3)丝织业 ①②③④⑤⑥⑦ P8(各朝代 丝织业: 各朝代) 丝织业 各朝代
D、唐朝
5、下列手工业中较早兴起的是: 下列手工业中较早兴起的是: A.冶铁业B.棉织业C.造纸业D.印刷业 冶铁业B.棉织业C.造纸业D. A.冶铁业B.棉织业C.造纸业D.印刷业 6、“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诗中的名句。 唐诗中的名句。然而楼兰古国在唐代以前已销声 匿迹,留下了千古之谜。 匿迹,留下了千古之谜。楼兰国的兴盛在很大程 度上得益于: 度上得益于: A.丝绸之路的开辟 B.农耕文化的发达 C.旅游业的发展 D.战略位置的重要 7、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中突出体现 封建经济形态特征的是 A.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

历史必修二: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历史必修二: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此,周天子也只好默许。这说明
A.各国开始税制改革
B.土地公有制形成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井田制遭到破坏
解析 根据材料中周天子默许郑国和鲁国擅自交换土地的行为,结合所学知识井田 制土地不得转让可知,井田制正在遭到破坏,故选D项。
123456
2.(2018·深圳高一检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税制改革,如齐国实行“相 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 一时期的改革 A.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B.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 C.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实践运用
解析 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授土授民”,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是周王分封的前提和 基础,通过分封又使井田制得以巩固和扩大。两者的关系实质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之间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故选A项。
史料实证
1.印证教材观点 史料一
图一
图二
应用1 图一“围剿公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 的瓦解;图二反映的是商鞅变 法的主要内容:“废井田开阡陌”,说明井田制被废除, 土地私有制 从法律上得以 确认。
战国时期形成了封建性质的生产关系。( √ )
问题思考 材料
商鞅变法 思考 材料中的历史事件导致土地制度和生产形式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 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发展到封建土地私有制。 生产形式:由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转变为以家庭为经济单位的个体农业劳动。
2.形式 (1) 君主 私有土地:由宫廷有关部门掌管的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问题思考 材料 有渰(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诗经·小雅》 思考 材料反映出什么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现象:在公田以外,出现了私田。 原因:春秋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私田的开垦数量 越来越多。

必修2第2课

必修2第2课
过前代。
朝代 商 西周 汉
南北 唐

明清
项目
冶铜 青铜繁荣
冶铁
晚期有 炒钢水 灌钢法
铁器 排鼓风
制瓷 原始 瓷器
东汉青 北朝白 南青北 五大名 青花彩




瓷珐琅

丝织 织机 斜纹提 东西织


吸收波 花鸟写 苏杭宁
斯风格 实
成为中

官营手工业的优势和局限 (1)优势: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 作创造了条件;众多富有经验的工匠一起工作,加之对 产品质量的严格管理,有利于手工业技术的提高。 (2)局限:官营作坊原料由官府提供,产品由官府 调拨,不计成本,不进入市场,缺乏竞争,弊端丛生; 官营手工业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手段,工匠生产 积极性低,效率低下。
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2)唐朝起,中国瓷器远达欧洲、非洲。 (3)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西方国家
称中国为“ ”。 ①明代烧制带有 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②清代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烧制 用具和鱼缸等。 (4)从17世纪开始, 国家陆续生产瓷器。
(1)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作物的推广,为手工业的发 展提供了基础。
(5)元朝时 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6)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
至超过 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 地位。江南一些
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
性质的生产关系。
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地位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很早就远销亚、
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2.表现 (1)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 ”的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一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一、人们早期的生产与生活农业出现的影响①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增加了人类的食品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②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③随着社会分工,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

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也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

④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农业出现的主要地区:西亚的两河流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

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古代中国:商河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实行井田制。

铁犁牛耕的应用,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重农抑商,水利工程的发展,农业科技发达,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古希腊:公民拥有土地。

古罗马:以谷物生产为主,实行土地国有,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美洲:阿兹特克的土地除了贵族部分外,还有村社的公用土地称为份地。

●第二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一、美洲物种的外传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由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传播到亚洲非洲。

玉米传入中国的途径: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

番茄:由美洲带回欧洲,18世纪中叶食用栽培,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物种传回美洲,明朝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

辣椒: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明朝,辣椒引入中国。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

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蔬菜类的黄瓜,豌豆。

经济类的甘蔗等。

其中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①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传播,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②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③不同物种的交流,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④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⑤饮食品种的大众化冲击原有的社会等级拓展:1、推动美洲物种外传的因素①新航路的开辟,美洲的发现②欧洲早期殖民扩张③世界市场的出现及逐渐扩展④美洲作物玉米甘薯自身的优势2、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特点交流范围有限:集中在亚非欧之间,在邻近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交流物种较少:存在少量的跨州的食物物种,交流时间跨度大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范围具有全球性,交流具有双向互补性,内容具有丰富性,结果具有双重性,时间具有长期性4、美洲农作物传入对中国的影响积极影响:①丰富食物结构,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②增加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③促进土地的开发增加耕地面积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④推动了农产品的商业化,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⑤新的经济要素,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消极: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第三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趋势:机械化,集约化,产品化领域:农业,畜牧业,渔业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原始社会:人们利用地窖和淘气来储存余粮古代社会:粮仓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20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21世纪以来: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粮仓容量不断扩大,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丝织展室
华 贵 之 丝
西汉“素纱襌(dān)衣”
东汉的罗
东汉丝绸袜子
丝绸之路上出土的汉代绢地刺 绣
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一)种类 民 间 手 工 业
农户的家庭副业
家庭手工业
家庭消费、纳税、少量出售
私人经营的作坊或工场
民营手工业 产品出售,供民间消费
(二)发展过程
发展 春秋战国和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元朝 明朝中后期出现,清 朝继续发展
透雕兽首贺巩斧
翼虎纹剑
银斑纹戈
马形刀
秦朝铜车马
汉朝青铜器
东汉:“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已被中国国家 旅游局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技术
冶铜 技术
冶 铁 技 术 炼钢 技术
发展概况
原始社会晚期:掌握 商周时代:繁荣
西周时期:已有铁器 战国:铁农具推广 两汉:高炉炼铁 东汉: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两汉:炒钢技术 南北朝:灌钢法 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青釉四系瓷罐
青瓷双系壶
北 齐 白 釉 四 系 罐
此罐胎料含铁量极低,釉色乳白中泛青, 是早期白瓷脱胎于青瓷的表征。
白瓷的烧制,是逐步降低胎釉中的含铁 量实现的,它是制瓷技术的重大进步。
唐代: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唐代越窑青瓷莲花碗
白瓷凤首瓶 (唐)
宋朝制瓷技艺大放异彩,出现了五大名窑
北宋 钧窑月白釉碗 (“钧红”) 宋 宋 宋 定 代 窑 八 汝 方 窑 四 天 宋 系 蓝钧窑玫瑰紫釉尊 瓶 釉 (“钧紫”) 长 颈 镶 乾隆御提诗(金字) 金 瓶
遭受摧残
恢复和发展 继续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 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知识点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马上点标题下“高中历史”关注可获得更多知识干货,每天更新哟!)2、表现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3、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概况(1)原始农业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犁耒耜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作物种类:水稻和粟生活方式: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2)商周农业主要生产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

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作物种类: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5、农业发展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铁犁牛耕的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汉朝: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

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

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

2、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1)耕作方法:①垄作法(春秋战国)②代田法(西汉)(2)耕作技术:①西汉发明播种用的耧车②魏晋南北朝采用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3)耕作制度:①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3)水利灌溉的发展:①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时期);漕渠、白渠、龙首渠(汉朝)②灌溉工具:翻车(曹魏时期)、筒车(唐朝)、水力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分封制与井田制2、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1)生产力: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2)生产关系: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如鲁国的初税亩、商鞅变法等2、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1)生产方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2)生产目的: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小农经济下的农民(1)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土地所有制
(一)原始社会:土地公制
(二)商周:井田制,土地国有
1、商朝:出现
2、西周:最鼎盛
(1)概念:
(2)实质:名义上是国家公有,实际上公田为贵族占有,私田氏村舍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3)作用:①存进农业的发展②巩固分封制
3、春秋:开始崩溃
(1)根本原因:生产力提高(牛耕、铁犁)
(2)表现:①公田抛荒,②私田私有,③税制改革(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
4、战国:商鞅废除
(1)法律:废止井田制,全面肯定土地私有制
(2)阶级:根据军功培植新兴大土地所有者
(三)春秋战国后
1、土地国有制:均田制、屯田制
2、私有制:
(1)君主,
(2)地主私有土地,形成的三种方式:公田私有,军功获得,土地兼并
(3)自耕农
3、土地兼并:
(1)汉代: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对应编户齐民制度)
(2)北魏:抑制土地兼并,采用均田制(对应租调制)
(3)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制土地兼并,(沿用唐朝中期的两税法)
(4)明清:商品经济发展,重农抑商—>土地兼并进一步发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4、赋税的来源:自耕农、地主
二、农业经营方式【经营方式】: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
1、商周:井田制
2、春秋战国
(1)自耕农,男耕女织
(2)雇工:主仆关系,劳役,清中期获得凡人地位
(3)租佃:①含义P9
②概况:A.战国产生
B.汉代比较普遍
C.宋代日益普遍化:仅次于自耕农,
契约,实物地租,分成租,定额租
D.明清进一步发展:货币地租
③影响:A.人身控制减弱
B.提高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
(原因: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利,契约,分成租,定额租,货币地租)
C.促进农业商品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