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

合集下载

历史文化心得体会

历史文化心得体会

历史文化心得体会历史是一个国家不可磨灭不可忘记的最重要的一部分。

学习好历史文化,更好的为国家发展而努力。

以下店铺为你带来历史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历史文化心得体会篇1我正式接触佛教是从听陈大惠老师的中华传统文化论坛开始的,陈老师的第一讲便是趋吉避凶——重新认识传统文化,他让我从新认识到了道德,认识了人生规律,陈老师讲到道是什么?其实很简单,道就是自然万物运行的规律,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这个叫道,比如说早上太阳在东边升起,晚上一定落下;苹果一定要秋天结果。

这是永远不变的自然规律,这个就叫道。

什么是德呢?按照自然规律,按照自然的秩序,去生活、去工作、去待人接物,这就叫德。

现在有人说传统文化是糟粕,要打倒它,这是一种误会。

还有人说这个太高深了,我跟各位讲,一点不高深。

秋天结苹果,您觉得这个苹果高深吗,一点不高深。

苹果树结果、老母鸡生蛋,这有什么高深的。

自然大道,这个道,最朴实,最生活。

您手摸到、眼看到、耳听到的一切都是道,都是传统文化。

它一点都不神奇,一点都不奥妙,非常通俗易懂,问题是现在没有人讲。

农民春天播种,秋天收获,所作所为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他就叫有德。

这个德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按照自然规律生活,不要破坏自然规律。

今天我们的人变得很浮躁,变得很功利,我们已经失去了人的纯朴的本质。

这是个快节奏的社会,这是个强者的社会,因为什么都需要竞争,社会需要强者。

然而很多人活的不快乐,不论是有钱的,没钱的,有名的,无名的,都活的痛苦。

后来我初读了了凡四训,看到了了凡先生的人生改造过程,了凡在没有遇到云谷禅师之前光是知命认命,听凭命运的安排,那是消极而被动的。

后来云谷禅师对了凡说人的命运是可以被改变的,而在后期了凡根据立命之学自强不息地改造命运,则是积极而有益的。

他教导子孙后人以正确的处世做人之道,照此实践,也既是自利利他之道。

了凡先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而改变了原本被算定的命运,在生活中我们往往怨天忧人不满上天的不公平,却不知道有些东西是命中没有的是求也求不来的,有些东西是命中有的迟早会得到的。

需要被传承的中华传统文化

需要被传承的中华传统文化

需要被传承的中华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年,泱泱大中华。

几千年时光流转,中国风尘仆仆一路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经过长期的提炼总结,最终创造、并形成了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中华民族整体精神的外在体现。

纵观古今中外各国的发展,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是以否定、隔断自身的文化传统作为指导思想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传统文化是过时的、有害的(尽管他们的文化中也同样有糟粕)。

但不少中国人却经常有这样的冲动和行为。

在现今时代,提起中华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他们多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是“老掉牙”的东西,唯恐避让不及。

很显然,中国传统文化正在遭受到史无前例的压制和考验。

传统文化逐渐被国人废弃一次次的工业革命推动着历史车轮的不断前进,现如今的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各种西方文化及价值观纷纷涌入,这对我国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影响愈来愈大。

他们中不少人视传统为腐朽,以全盘西化为价值取向,致使整个民族的素质急剧下降,而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的现代价值取向己经给中国带来了人文及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

当今年轻人所热衷过的“洋节日”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过的是不亦乐乎,而中国传统的节日却门可罗雀,就连极其有群众基础的春节也越来越受到冷落,远不如这些洋节来的轰轰烈烈。

当然,这里并不是一味的指责洋节的不是,相反,这些洋节都是西方独特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外国有他们的庆祝活动,并且跨洋将这份喜庆传递过来,足以见这些国家的影响力。

但是,中国也该“礼尚往来”,不能丢西瓜,捡芝麻,舍本逐末,一味的崇尚西方的外来的文化舶来品。

这里的“洋节热”现象只是冰山一角,诸如此类的“哈韩”“哈日”现象不胜枚举。

弘扬国家的优良传统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弘扬国家的优良传统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弘扬国家的优良传统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自古以来,中国拥有丰富的优良传统,如孝道、礼仪、诚信等,这些传统在培养人们的品德、塑造社会风貌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迁,这些优良传统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

问题一:传统价值观的流失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冲击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传统价值观的流失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一些人对于传统的重视程度下降,甚至对传统价值观抱有怀疑态度。

这种流失使得一些优良传统变得陌生,难以传承和发扬。

问题二: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在现代社会中,传统与现代理念常常发生冲突。

传统的孝道观念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可能变得难以实践,而一些现代的观念则追求个人自由和独立。

这种冲突导致了一些优良传统的减弱和被忽视。

问题三: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困难由于现代化的冲击,一些传统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许多传统手艺和技艺已经失传或濒临失传,这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同时,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面临着困难,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挑战一:现代社会的多元化现代社会多元化的特点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变得更加困难。

各种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使得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多元文化的平衡发展,而不是仅仅固守传统文化。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留和传承优良传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挑战。

挑战二: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使得现代社会充满了各种新潮流、新观念。

人们容易被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俗所吸引,从而忽视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优良传统。

如何在信息发达的时代中传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挑战。

综上所述,弘扬国家的优良传统面临着问题与挑战。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以保护好传统文化为前提,积极传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同时也需要面向未来,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传统文化在不断发展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重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国家的优良传统继续在新时代中熠熠生辉。

新时代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新时代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

新时代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在新时代,中国正在面临一场文化的转型。

传统文化是否还能够引领中国社会,并成为推动中国发展的强大力量?这是我们所面临的挑战。

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潮流下,正在经历一场现代转化。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化,就需要在尊重文化传承和不断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

历史文化不能被破坏、褒贬失衡,否则会影响文化的健康。

现代社会是一个快速变化、创新不断的社会,传统文化能够与现代社会融合才能使它焕发新的生命力和价值。

伴随国家经济发展和都市化进程的提速,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如何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使它们在现代社会中衍生新的生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在文化转型的背景下,全球化使各种文化传统相互影响和交汇,促进着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化。

在这个大背景下,许多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都需要重新审视,打破其原来的桎梏,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

二、传统文化的现代应用随着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被赋予了新的实用价值。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的禅宗哲学通过现代心理学、心理治疗等学科的研究得到了验证和应用。

传统中国绘画、剪纸等视觉艺术形式也因为数字技术、虚拟现实、计算机图形学等先进技术的发展得到了新的展示与推广。

同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领域也进一步拓展。

传统节日、古代文化遗址、历史建筑、民间艺术等文化遗产得以被纳入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种经济价值的转型可以为文化的传承创造新的资源。

传统文化和互联网的结合更是为文化传承带来了新机遇。

互联网的传播方式,使得传统文化得以更深入地走进人们的生活。

近年来,一些通过网络粉丝文化形成的群体,开始将传统文化作为他们的文化之一,并对其进行大量的创造和传播。

一些传统文化概念和风格的符号,也被用于现代商品设计和广告宣传之中。

三、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应该做到平衡发展新时代下,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需要平衡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才能真正发挥文化的生命力。

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一、引言在当今世界日益发展的全球化进程中,文化交流与融合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传承与创新,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一主题。

二、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括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音乐舞蹈、传统节日、礼仪风俗等方方面面。

这些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发展,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产生了深远影响。

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是通过师徒传承、家族教育的方式进行的,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2.口口相传:从古至今,中国人民善于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文化,父母教育子女,长辈传授智慧,不仅保证了文化知识的延续,也促进了文化的融合和创新。

3.保护传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政府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愈发重视,大力支持文化遗产的保护、古建筑的修复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

三、传统文化的创新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并非停留在原地,而是不断进行创新。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与时俱进:中国的传统文化始终与时俱进,不仅融合了外来文化的精华,也在不断拓展和延伸,使得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更广泛的影响。

2.艺术创新: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中也不断进行创新,包括绘画、音乐、舞蹈等方面,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融合,形成新的艺术风格。

3.价值观念创新:在现代社会中,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包括家庭观念、社会伦理、人际关系等方面,适应了当代社会的需求。

四、总结与展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需要既要传承古老的智慧和精华,又要进行现代化的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今多元化、多样化的社会环境。

中山市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中山市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中山市传统文化调查报告导语: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几大文明古国之中绝无仅有的延续至今的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与内在的活力。

以下是小编整理中山市传统文化调查报告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然而,近代落伍了的中国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

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给传统文化以重大打击,现如今,随着中西文化不断交融,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融入了学生的生活:圣诞节、万圣节是孩子们热捧的节日;肯德基、麦当劳是孩子们热衷的美食;钢琴、小提琴是孩子们热选的乐器……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陌生。

很多学生不知四书五经为何物,不知端午、重阳为何时,不知胡服骑射为何意,不知三皇五帝为何人,更不知何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现状不容忽视。

为了了解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同时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将所学的应用于社会之所需,我特地做了此次的寒假社会实践。

传统文化尴尬现状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光辉夺目,宛如盛开在世界东方的一朵奇葩。

无论是中华人引以为豪的诗学、词学、文化,还是哲学、天文化、历史学、医学、体育学,都不逊色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

西方文化中有亚里士多德、贺拉斯,有《诗学》、《诗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老子》、《庄子》、《孙子兵法》、《山海经》、《周易》,真可谓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回顾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和成就让我们顿感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但放眼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却是痛心疾首,令人汗颜。

就像程陵的《传统文化基础丛书》——总序里描述的那样:上个世纪初,中文系的才子和外语系的佳人是大学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时常伴随有才子佳人的爱情传说发生。

浅谈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浅谈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浅谈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摘要: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认在我们小组看来,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传承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当今时代,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满足人民精神期待的重要保证,它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

一个国家如果只注重硬实力的发展,不注重软实力的发展,国家的发展难以持久。

只有二者协调发展,国家才有可能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文化软实力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秩序正在进行调整和重组,在这个过程中,不充分认识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发展中的意义将会在全球化中坐失良机。

随着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洪流冲击受到排挤.但是任何一个民族的现代化都必须建立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上.如果说文化是整个社会的灵魂,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现代化的活水.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挖掘精华,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不断创新,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

时间的洪流不断地向前,国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终将有一天需要我们青年大学生去继承、去发扬。

但是,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的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过多少了解呢?对此,我们小组在校内进行了一次比较详尽的问卷调查。

一、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而在此次关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的同学其实根本不重视这一次的问卷调查,由此也可见现在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继承意识的淡薄。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有哪些中国传统文化常识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形成的原因(百家争鸣,启于春秋,兴盛于战国,它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

③阶级关系:“士”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二)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1、儒家:1)孔子:思想内容: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已复礼);政治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2)孟子:思想内容: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哲学思想——“性善说”;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3)荀子:思想内容: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君舟民水”。

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2、道家:老子:思想内容: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3、法家:韩非: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改造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

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和为贵”、“兼爱”、“尚贤”、“自强不息”等普适性文化元素要大胆地发扬光大,应该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观念等文明成果,要像学习马克思主义一样,吸收、消化、使之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中浑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更加完善。

三、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

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

(一)学校教育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

(二)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向大众、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

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

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中华人民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提炼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文化精神。

所谓文化精神,是指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基本思想、基本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人文主义。

中国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传统,以民为本,重视道德伦理,履行义务,对维系社会正常运转、人际和谐和提高人生修养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着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家族)轻个体的倾向的消极因素。

儒道互补。

总体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道两家思想为主干,并形成互补之势。

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生活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尤其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伦理道德、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国民精神等方面的影响至为深远。

道家、道教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学、艺术、科技、宗教、医药、体育等领域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

传统士大夫的“达兼穷独”的人生价值取向以及民族性格中刚柔相济的品格等等,都是儒道互补在中国文化精神中的具体体现。

以和为贵。

“持中贵和”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观念,而且也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群体心态。

它的积极作用和影响是主导方面,对保持社会稳定和发展,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维护,有着积极作用。

实践理性。

所谓“实践理性”,主要体现为一种重现世、重实践、重事实、重功效的思想方法和价值取向。

实践理性对中国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影响至为深远,在实践中也带来了双重效应,但积极效应占主导地位。

目前,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斯宾格勒的“文化有机论”与季羡林的“21世纪是东方文化世纪论”,以及不少学者认同的“太平洋世纪论”都认为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将成为世界主流或内核。

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精神、思想、智慧都存在于该民族的经典中,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是以否定、割断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作为指导思想的;没有任何一个民族会认为自己的经典是过时的、有害的,尽管他们的经典中也同样有糟粕。

但不少中国人却经常有这样的冲动和行为。

当前的传统文化热源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民族自信心的回归,是对数度全盘西化浪潮的拨乱反正,也是对现实冷思考的结果。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越来越成为作为民族自我认同和国际形象的标志。

立足自我,对外来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深层次的整合日显紧迫。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的内涵和实质意义日益突现,已成为民族发展、社会进步的内驱力。

把文化看作一种国际竞争力,这是新一届中国领导人放眼21世纪全球竞争而作出的一个战略判断。

文化建设不仅是历史的传承,更是在竞争压力下,主动的选择和开放的创造。

从社会的层面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自觉与理想人格,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身心之间的平衡和谐,在治国安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留下了丰富的宝贵遗产。

而对于个体而言,文化能在个人的心灵深处形成势能,定向地释放与发挥,理智保持与直接欲望的距离,支撑起人们的精神空间,引导人们超越自我,溶入整体,成就事业。

而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一套完整的、独具中国特色的修身养性的学问,为任何一个民族所未见。

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世纪各国都在不断的了解中国,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东方智慧开始风靡世界。

很多国家都开设了孔子学院,学习中国的儒家思想,并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孙子兵法》--世界最早的军事著作之一更是威震世界。

当世界都认可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不是更该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吗?二、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哲学思想上的著作,和西方截然相反。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是几千年前的著作,但是人的思想哲学及做人的根本是不会变的,老祖宗几千的文化与思考的积累是最好的人生指南针。

三、我们的祖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活相结合后,衍生出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如武术、饮食文化。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将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能理解中国的文化底蕴。

中国大学扩招已经有些年头了,大批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奔向了社会。

他们将成为中国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

这些充满了东方智慧的学子将会把中国带到世界舞台最闪耀的位置。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传统文化在扬弃了落后和腐朽,在吸收了中国新文化、新思想,在融合了世界先进文化后,将在中国、在全世界显出勃勃生机。

中国“礼义仁智信”的做人原则,教化为本、以德为先的政治策略,饱含中国深厚文化底蕴的风俗民情,孕育中国悠久历史的名山大川,将成为中国先进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蕴藏着丰富价值理念的中国传统文化将在人类新一轮道德价值规范的重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的和平崛起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我们向发达国家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会以新的方式与世界文化、现代文明并存,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而独特的民族,它拥有悠久的历史;曲折的发展历程;顽强的生命力。

更重要的是它拥有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第一次大变革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对推进中国文化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文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在远古时代便有的是最早的图画文字。

之后随着文字的发展开始出现甲骨文、金文、小篆、大篆和隶书以及与隶书同时并行的楷书、行书和草书。

在文字领域中国有很多著名的书法家,如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柳宗权等。

这些书法家的字体被现在很多人临摹和学习。

字画是不可分割的,有字便有画,有画便有字。

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

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

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的急剧变化,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品评标准。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

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

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

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

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

中华传统文化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诗歌、词曲和戏剧。

最早的诗歌是人们的口头创作,靠口耳流传,可以不依赖文字。

诗歌的起源和劳动有关系。

公元前6世纪,我国就编成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对后代诗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它实际上是中国诗歌的源头。

至战国时代,各国政治、文化交流频繁,楚国开始大量接受中原文化,但仍保持着自己的文化特色。

楚辞便是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诞生的诗歌体裁,其创始者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朝,存在的时间很短,几乎没有诗歌留下来。

继秦以后的两汉(西汉、东汉)存在约400年,留下了价值很高的诗歌遗产,其中主要是乐府歌。

唐代诗歌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和中晚唐几个阶段。

初唐是唐诗繁荣的准备时期,重要诗人有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此外还有陈子昂、沈佺期、宋之问。

唐代诗歌的样式,在初唐时期已经齐备,到盛唐时期就出现了诗歌创作的高峰。

到公元8世纪初,唐王朝出现了所说的“开元盛世”,经济、文化发展到鼎盛。

诗歌创作领域也出现大批优秀诗人,写下内容异常丰富的诗歌。

其中田园山水诗和描写边塞战争的诗占相当比重,李白、杜甫也出现在这时。

唐代中后期,王朝的鼎盛期已过,但诗歌创作仍未衰歇,先后出现了韩愈、柳宗元、张籍、李贺、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杜牧、李商隐、温庭筠、杜荀鹤等等风格不一的杰出诗人。

他们的诗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唐帝国走向衰落过程中的危机和民间苦难,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也很大。

我们经常说唐诗宋词。

唐朝最著名的是诗,而宋朝最著名的则是。

宋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的代表此人为李清照、柳永最为著名。

豪放派的著名词人有苏轼和辛弃疾等。

戏曲中的京剧是我国的国粹。

京剧也为世界其他民族所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还有很多,我并不能一一详细叙述。

文化的深厚内涵需要我们在逐渐的了解过程中去体会。

文化的精华固然很多,金无足赤,文化也不例外。

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容。

中国素来有礼仪之邦之称。

《弟子规》是传统礼仪的很好阐释。

还有我们所知道的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束缚了古代众多人的思想,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绊脚石。

古代的重男轻女思想至今在落后的农村地区还根深蒂固。

这种思想给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带来很多的麻烦。

忠孝思想固然可贵,然愚忠愚孝则并不可取。

在我看来诸葛亮是愚忠的,他的忠诚并没有带来蜀汉的兴荣。

如果他取阿斗而代之或选举有能力之人统治蜀汉,也许历史将是另一番景象。

《二十四史》中有很多愚孝的典例。

如为了孝敬父母而将自己的孩子活埋。

父母是该孝敬,但孩子也是生命,这种行为在我看来便是愚孝。

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发展的基础。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在继承的过程中发展。

推陈出新,革古典新。

发展过程需要创新。

是否创新是一个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重要标准。

文化的创新需要在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的立足点上吸收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明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