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实用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鉴赏

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鉴赏

⾼中语⽂必修四《苏轼词两⾸》鉴赏 ⼈教版必修4中的《苏轼词两⾸》,分别选⼊了苏轼不同时期的代表词作。

下⾯是店铺给⼤家带来的⾼中语⽂必修四《苏轼词两⾸》预习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语⽂《苏轼词两⾸》鉴赏 《念奴娇》⽤豪壮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

这⾸词的豪壮情调⾸先表现在对⾚壁景物的描写上。

⼀开篇就显⽰了词⼈的⼴阔视野:“⼤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物。

”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凡⽓象,⽽且将⾃古以来这⾥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对古代英雄的向往。

于是词⼈开始寻找英雄们的遗迹,“故垒西边,⼈道是,三国周郎⾚壁”。

周郎,是词⼈⼼中最景仰的英雄,但这⾥只是先埋伏⼀笔,暂不展开写,接着就来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词⼈写到这⾥,⼼潮起伏,禁不住慨叹“江⼭如画,⼀时多少豪杰!”轻轻结住,将江⼭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体。

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不住内⼼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逼⼈”之感。

词中的豪壮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

词的上⽚将“周郎”和“⾚壁”并称,已经肯定了周瑜在⾚壁之战中的决定性作⽤,表明了词⼈对他的景仰;到下⽚再着⼒写他的才华和功勋,英雄形象就变得格外鲜明了。

“遥想公瑾当年,⼩乔初嫁了”,以美⼥衬英雄,⼜以“雄姿英发”来描绘周瑜的动⼈姿貌和出众才华,说明他的确是能担当⼤任的英霸之器。

以上两句都是铺垫,下⾯转⼊正题:“⽻扇纶⼱,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壁之战对吴军来说,是⼀场以弱抗强的战争,⽽作为吴军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从容闲雅,⼀⾝儒装,说说笑笑,⼀把⽕就把敌⽅的战船烧成灰烬。

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何等令⼈⽣敬啊!词⼈这样来称颂周瑜,表明他渴望能像周瑜⼀样为⾃⼰的国家建⽴丰功伟业。

《定风波》以⼩见⼤,托物⾔志,是本篇最突出的特征。

《定风波》以道中遇⾬这寻常⼩事,隐喻仕途风⾬,并进⽽借⾬后“也⽆风⾬也⽆晴”的景象,寄托宠辱皆忘,超然物外的境界,这就是托物⾔志、以⼩见⼤。

苏轼词两首解析

苏轼词两首解析

苏轼词解析苏轼词两首解析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4知识点苏轼词两首下面是苏轼的两首词《定风波》和《江城子·密州出猎》都是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4中的课文,那么在苏轼的这两首词中,我们应该掌握哪些要点呢,下面为同学们总结了这两首词的重要知识点,同时还有一些练习题供同学们练习。

《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②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 ①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

②啸:撮口长啸,魏晋者常作此以示洒脱。

(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

(4分)(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

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4分)答:⑴所谓“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

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如政治生活的风浪),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

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

(本题3分,答出“任天而动”的意思给1分,结合作品分析曲笔表意给2分。

)⑵(示例一)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蓑衣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旷达人语”。

(示例二)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品级;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归隐人语”。

(本题3分,能结合作品自圆其说即可给分。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全面版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全面版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 首的风流
• 《定风波》融合了:
• 《赤壁怀古》的豪杰风流
• 《后赤壁赋》的名士风流

《赤壁赋》的智者风流
• “是真名士自风流”“风流”的苏东坡给我们留 下了千古风流的诗、词、文。
只要我们坚持了,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或许,为了将来,为了自己的发展,我们会把一件事情想得非常透彻,对自己越来越严,要求越来越高,对任何机会都不曾错过,其 目的也只不过是不让自己随时陷入逆境与失去那种面对困难不曾屈服的精神。但有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更需要用时间持久的用心去做一件事情,让自己其中那小 小的浅浅的进步,来击破打破突破自己那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十分舒适的区域,强迫逼迫自己一刻不停的马不停蹄的一直向前走,向前看,向前进。所有的未来,都是靠脚步去 丈量。没有走,怎么知道,不可能;没有去努力,又怎么知道不能实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那不如,生活中、工作中,就让这“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 渗入我们的心灵,着心、心平气和的去体验、去察觉这一种灵魂深处的安详,侧耳聆听这仅属于我们自己生命最原始最动人的节奏。但,这种聆听,它绝不是仅限于、执着于 “我”,而是观察一种生命状态能够扩展和超脱到什么程度,也就是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深处又会是如何?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又或者,对于很多优秀的人来说,我们 奋斗了一辈子,拼搏了一辈子,也只是人家的起点。可是,这微不足道的进步,对于我们来说,却是幸福的,也是知足的,因为我们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隐隐约 约的感觉到自己的人生正把握在自己手中,并且这一切还是通过我们自己勤勤恳恳努力,去积极争取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当我们坦然接受这人生的终局, 或许,这无所皈依的心灵就有了归宿,这生命中觅寻处那真正的幸福、真正的清香也就从此真正的灿烂了我们的人生。一生有多少属于我们的时光?陌上的花,落了又开了,开 了又落了。无数个岁月就这样在悄无声息的时光里静静的流逝。童年的玩伴,曾经的天真,只能在梦里回味,每回梦醒时分,总是多了很多伤感。不知不觉中,走过了青春年少, 走过了人世间风风雨雨。爱过了,恨过了,哭过了,笑过了,才渐渐明白,酸甜苦辣咸才是人生的真味!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所以,面对生活中经历的一切顺境和逆境都学会 了坦然承受,面对突然而至的灾难多了一份从容和冷静。这世上没有什么不能承受的,只要你有足够的坚强!这世上没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只要你有足够的胸襟! 一生有多少 属于我们的时光?当你为今天的落日而感伤流泪的时候,你也将错过了明日的旭日东升;当你为过去的遗憾郁郁寡欢,患得患失的时候,你也将忽略了沿途美丽的风景,淡漠了 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没有十全十美的生活,没有一帆风顺的旅途。波平浪静的人生太乏味,抑郁忧伤的人生少欢乐,风雨过后的彩虹最绚丽,历经磨砺的生命才丰盈而深刻。 见过了各样的人生:有的轻浮,有的踏实;有的喧哗,有的落寞;有的激扬,有的低回。肉体凡胎的我们之所以苦恼或喜悦,大都是缘于生活里的际遇沉浮,走不出个人心里的 藩篱。也许我们能挺得过物质生活的匮乏,却不能抵挡住内心的种种纠结。其实幸福和欢乐大多时候是对人对事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就是一粒小小的 沙子,也有自己精彩的乾坤。如果想到我们终有一天会灰飞烟灭,一切象风一样无影亦无踪,还去争个什么?还去抱怨什么?还要烦恼什么?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一生真的没有多少时光,何必要和生活过不去,和自己过不去呢。你在与不在,太阳每天都会照常升起;你愁与不愁,生活都将要继续。时

苏轼词两首

苏轼词两首

• 从这首词中,可
以看出词人是一 个怎样的形象?
• 从这首词中,可 以看出词人是一 个吟啸徐行、拄 着拐杖、穿着草 鞋、顶风冒雨、 不畏艰难、镇定 从容、旷达乐观 形象
请你从以小见大的角度来赏析“一蓑 烟雨任平生”
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冒雨,从容前行。表 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 悦和豪迈之情,并且由眼前的风雨推及整 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 风雨雨而不畏坎坷淡泊超然的情怀。
在他之前,诗庄词媚,词多写男欢女爱, 离愁别恨,只宜写得缠绵婉媚,“香而 软”,他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把凡是
诗所能表现的题材和主题,都在词里表现, 正如刘熙载所说的,达到“颇似老杜诗, 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的程度, 使词走出了樽前檀板、深闺小楼,进入社
会民生的广阔天地中。这就大大地扩展 了词的表现功能开创了豪放词风。
解题:
念奴娇,词牌 名,又名“百字令” 相传是因唐代时期 著名的歌女念奴而 得名。赤壁怀古, 是咏怀的内容。
了解写作背景
1079年,苏轼因为 “乌台诗案” 被捕下狱。 自被捕到结案,历时五个 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 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 绝。最后,宋神宗才不杀 苏轼,而以贬谪苏轼到黄 州做团练副使了事。 1082年,苏轼47岁,在 心情极其复杂的情况下, 他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
俞文豹《吹剑录》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日,有 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我词 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 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 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 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 坡为之绝倒。
苏 轼(1036——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 号文忠,北宋眉州眉山人。文 学家,书画家,北宋时期著名 文学家。开北宋豪放词风。一 生才气纵横,诗、词、文、 书法都有很高造诣。作品有 《苏东坡集》、词有《东坡乐 府》。 思想: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 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 佛家思想也很浓厚。

苏轼词两首

苏轼词两首

《念奴娇·赤壁怀古》1、面对浩浩长江,苏轼在本词当中写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古代文人擅长借“梦”寄托情思,如苏轼在本词中写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古诗词经常使用倒装手法为整首诗词大放异彩增添亮点,如苏轼在本词中的: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4、同一事物在不同诗人的笔下往往显示出不同的色彩,如同样是描写长江,杜甫在《登高》中写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苏轼在本词中勾画的则是:惊涛拍岸,乱石穿空,卷起千堆雪。

5、古代诗词中,作者常常用联想修辞来描写事物,表达思想感情,联想的方式多种多样,苏轼在本次众: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由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联想到有关历史人物,这是相关联想。

6、古代文人善于借助历史人物抒发自己的感慨,如苏轼在本词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7、苏轼在本词中,运用比喻修辞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的一句诗是:惊涛拍岸,乱石穿空,卷起千堆雪。

8、本词中表明是传说中的古赤壁,既切含词题,又为下片缅怀周瑜预付一笔的句子是: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9、本词中集中描写了,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不同感觉的浓墨彩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滚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的句子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0、苏轼在本词中首先点题借景抒情,浓缩了时间和空间,讲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的句子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11、本词中总结上片,引出下片,形声兼备,富于动感,以惊心动魄的景观,隐喻周瑜的非凡气概,并为众多英雄人物的出场渲染气氛,为下文的写人抒情做好铺垫的句子是: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2、人生有时是需要选择遗忘的。

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古代词中有许多句表达时光流逝儿壮志难受的感叹,如苏轼在本词中:早生华发,一尊还酹江月。

高一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

高一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

怀化三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篇目: 苏轼词两首时间: 月日教学目标:1.背诵苏轼的这两首词。

2.体会诗词的意境。

3.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基础检验“樽义“人.生活浪漫放荡1 怀化三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2若是糟糕,叫做经历。

“不必遗憾。

若是美好,叫做精彩。

.怀化三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⑤不识庐山真面目,。

⑥最是橙黄橘绿时。

⑥一年好景君须记,二、能力提升B.被甲上马C.早生华发D.竹杖芒鞋轻胜马2.D 解析:A项中“尊”通“樽”;B项中“被”通“披”,穿上;C“华”通“花”。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故垒西边/故国神游..B.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道芷阳间行..C.人生如梦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D. 一蓑烟雨任平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3.A 解析:A项都当“旧”讲。

B项分别是动词,说;动词,取道。

C项分别是动词,好像;动词,及,比得上。

D项分别是副词,任凭;名词,任务,责任。

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A.浪淘(冲刷)尽,千古风流(有功业)人物。

....B.谈笑间,樯橹(桅杆和摇船的工具)灰飞烟灭..C. 料峭(十分寒冷)春风吹酒醒..D.回首向来萧瑟(凄凉)处..4.A 解析:B项应是代指曹操水军,C项应是微冷,D项应是风吹雨落的声音。

5.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何妨吟啸且徐行.A. 若属皆且为所虏.B. 乐工等罗列上前,连拜且泣.3 若是糟糕,叫做经历。

“不必遗憾。

若是美好,叫做精彩。

.三、课外拓展4若是糟糕,叫做经历。

“不必遗憾。

若是美好,叫做精彩。

.怀化三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5若是糟糕,叫做经历。

“不必遗憾。

若是美好,叫做精彩。

.苏轼的海南(节选)海南的真正幸运始于苏轼以一代宗师开南荒文化教育之风。

中原苏轼作为一个高贵的文化大师,他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

海南当时是未化的,不遗余力地在边鄙荒郊敷扬文教应该是苏轼对海南这块落后土地文化被一道琼州海峡割断,最突出贡献。

《苏轼词两首》写作特色

《苏轼词两首》写作特色

《苏轼词两首》写作特色1、《念奴娇》:⑴用豪壮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党争猛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

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他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

但他如何说是个旷达的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

这首词确实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明显不同。

这首词的豪壮情调第一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

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宽敞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专门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那个地点显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向往。

因此词人开始查找英雄们的遗迹,同时果真找到了,这确实是“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周郎,是词人心中最景仰的英雄,但那个地点只是先埋伏一笔,暂不展开写,接着就来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毫无疑问,词人写到那个地点,一定会兴奋专门,会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

然后用慨叹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轻轻结住,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如此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止不住内心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词中的豪壮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

词的上片将“周郎”和“赤壁”并称,差不多确信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性作用,说明了词人对他的景仰;到下片再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英雄形象就变得格外鲜亮了。

一开始就提到“小乔初嫁了”,这一笔看起来显得突兀,却有词人的深意在:一是说明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专门轻;二是以美女衬英雄,更足以表现他当时的春风中意;更为重要的是,小乔之姊大乔系孙权之嫂,因此周瑜跟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接着又以“雄姿英发”来描画周瑜的动人姿貌和出众才华,说明他的确是能担当大任的英霸之器。

以上两句差不多上铺垫,下面两句才是要紧的:“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词两首原文及翻译

苏轼词两首原文及翻译

苏轼词两首原文及翻译
1.《江城子·密州出猎》
原文
豆蔻梢头二月初,告急东风御史疏。

年丰杖藜人共睡,罗城门外日高无。

空山体,广野躻,万绿丛中一点黄。

云天远,水天长,彩楼新澹锁神庄。

翻译
豆蔻梢头迎来二月初,紧急消息东风传来上书。

年丰之时,老百姓们在杖藜的安眠中度过,城门外阳光映照下高山无影。

空旷的山体,广袤的原野,万物绿色之中唯有一点鲜黄。

天空广阔,水面无际,彩楼新澹,闲置着神庄。

2.《赤壁怀古》
原文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波浪茫茫愁不尽,高楼当此夜叹嗟。

一片冰心在玉壶,人间四月芳菲尽。

翻译
战罢,断戟埋于沙下,铁器泯无踪。

自愿意磨洗旧物认清前朝的来龙去脉。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茫茫波浪淹没了无尽的忧伤,高楼之上,在这个夜晚叹息不已。

一颗冰心,宛如玉壶中的清泉,人间四月芳菲渐尽。

结语
以上是苏轼创作的两首词的原文及翻译。

这两首词分别传达了不同的意境和情感,展现了苏轼细腻的诗意和对世事的思考。

希望通过这篇文档的呈现,能够让读者更深入的理解苏轼的词作,并感受其中蕴含的美好与哲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