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文言文阅读王安石在相位,子妇①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②。
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又久之,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酒三巡,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③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
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
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儿子的媳妇。
②馔(zhuàn):食物。
③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意义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因谒公谒:拜见B. 觉饥甚而不敢去去:前往C. 其人已心怪之怪:怪怨D. 萧氏子颇骄纵颇:非常(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公约之饭汝心之固,固不可彻B. 意为公必盛馔贤能为之用C. 觉饥甚而不敢去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D. 留其四傍其真无马邪?(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A. 王安石请萧氏子吃饭,却故意很迟才开饭,又以简单的菜肴招待他,表现了他的吝啬与傲慢。
B. 萧氏子特意拜访当朝宰相王安石,以为能尽享豪宴,反映了他贪图富贵、趋炎附势的性格。
C. 王安石拾取萧氏子吃剩的胡饼来吃,用实际行动批评了这个娇生惯养的萧氏子,让他羞愧离去。
D. 王安石对萧氏子之流非常反感,趁其拜访之际,有意地用约他吃饭的方式来教训他。
【答案】(1)B(2)C(3)A【解析】【分析】(1)B.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意义解说不正确。
“觉饥甚而不敢去”: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
“去”:离开。
(2)C.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
都是表转折的连词。
A.前者代词“他”;后者主谓之间的助词,取独,不译。
B.前者“认为,料想”,后者“被”。
C.前者代词,指“胡饼”;后者表疑问的副词“难道”。
(3)A.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
“表现了他的吝啬与傲慢”错。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广①既归乡里,日令家共具②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
数问其家金余尚有几所,趣③卖以共具。
居岁余,广子孙窃谓其昆弟④老人广所爱信者曰:“子孙几⑤及君时颇立产业基址,今日饮食费且尽。
宜从丈人所,劝说君买田宅。
”老人即以闲暇时为广言此计,广曰:“吾岂老悖⑥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食与凡人齐。
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堕耳。
贤而多财,则捐⑦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
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饷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于是族人说服。
(《汉书疏广传》)【注】①广:疏广,西汉宣帝时的太子太傅,身居高位。
②共具:摆设酒食用具。
③趣:催促。
④昆弟:同族兄弟。
⑤几:希望。
⑥老悖:年老昏乱,不通事理。
⑦捐:舍弃(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广既归乡里(已经)B. 足以共食(值得)C. 吾既亡以教化子孙(通“无”,没有)D. 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增加)(2)对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食/与凡人齐。
B. 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食/与凡人齐。
C. 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食与凡人齐。
D. 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食/与凡人齐。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堕耳。
②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
(4)文中所写的疏广的做法对于我们今人有什么值得借鉴之处?请简要评析。
【答案】(1)B(2)A(3)①现在再给他们增加什么都是多余的,有了多余的就会使子孙养成懒惰。
②另外,这些金钱是皇帝用来给我养老的。
初中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练习(一)细柳营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芝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3分)A.将以下骑送迎齐使田忌将而往B.天子且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已而之细柳军之虚所卖之D.其将固可袭而俘也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用“/”为下文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2分)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3分)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述汉文帝称亚夫为“真将军”的原因。
(3分)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皇帝亲自慰问军队。
来到霸上和棘门军营,皇帝车马径直驰进军营,将领们都下马迎接和送别。
接着往细柳军营,细柳军营的军士官吏身披铠甲,拿着锋利的刀,拉开弓弩,拉得满满的。
天子先行的卫队到了,不能进入军营。
先行的卫队说:“天子将要到了。
”军营门的军官说:“将军命令说:‘军队中听从将军命令,不听皇帝发布的命令。
’”过了不久,皇帝到了,又不能进入。
于是皇帝就派使臣拿着符节下诏令给周将军:“我想要进军营慰劳军队。
”周亚夫才传话打开营垒门。
营门的军官对跟随的车马上的人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能驱马快跑。
语文初一上册文言文试题附答案

语文初一上册文言文试题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献马贾祸周厉王使芮伯帅师伐戎,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
芮季曰:“不如捐①之。
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
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
子无以应之则将哓②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弗听,卒献之。
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谮③诸王,曰:“伯也隐。
”王怒逐芮伯。
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
(选自《郁离子·献马》)【注释】①捐:抛弃,舍弃。
②哓(xiāo):吵嚷,争吵。
此指进谗言。
③谮:诬陷,中伤。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而多信人之言/与朋友交而不信乎B.不如捐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C.以子获为不止一马/屠惧,投以骨D.卒献之/生卒年月(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子无以应之则将哓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
(3)文中共有周厉王、芮伯、荣夷公三个主要人物,请分别概括其中两个人的性格特点。
2.对比阅读(古文阅读)(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家中来营①者,多称尔②举止大方,余为少慰。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③,此君子也。
余服官④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⑤。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注释)①营:军营。
②尔:你。
③处约:处在困顿之中。
④服官:为官。
⑤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不要丢掉从我高祖、曾祖、祖父、父亲一贯相传的家风。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语文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语文试题含答案一、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天津弋人得一鸿,其雄者随至其家,哀鸣翱翔,抵暮始去。
次日弋人早出,则鸿已至,飞号从之;既而集其足下。
弋人将并捉之.见其伸颈俯仰,吐出黄金半铤.弋人悟其意,乃曰:“是将以赎妇也。
”遂释雌.两鸿徘徊,若有悲喜,遂双飞而去。
弋人称金,得二两六钱强。
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1)《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小说集,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
(2)请根据以下材料,写出文中词语的意思。
“从”字甲骨文字形如下图所示,表示两人相从,本义是“随行,跟从”,引申义有“顺从”“听从”等。
①(甲)文中“一狼仍从”的“从”意思是________。
“集”字甲骨文字形如下图所示,表示鸟停在树上,本义是“群鸟停在树上”,引申义有“停,停留”“聚集”等。
②(乙)文中“既而集其足下”的“集”意思是________。
(3)下列各组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一狼得骨止/止增笑耳B.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C.而前狼又至/七人早出,则鸿已至D.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4)请用“/”为文中划线语句断句。
噫禽鸟何知而钟情若此(5)蒲松龄笔下的动物往往有着人一般的性情。
(甲)文中“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可看出狼的________(性格特点);(乙)文中雄雁一直跟着捕鸟人并吐出黄金来赎雌雁,则是因为它的“________”(第一空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二空用原文语句回答)。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练习及答案(一)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而身为宋国笑()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B、为人谋而不忠乎C、始悟为山市D、此何遽不为福乎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二)郑人买履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而置之其坐()②反归取之()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先自度其足何不试之以足B、宁信度无自信也C、郑人有且置履者遂不得履D、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①反归取之()②何不试之以足()③至之市而忘操之()()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用括号补出省略的内容。
①②5、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可相信尺码而不愿相信自己的脚”答:(三)曾子杀猪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词。
①女还()②顾反为女杀彘()③特与婴儿戏耳()④婴儿非与戏也()2、下列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其子随之而泣B、曾子欲捕彘杀之C、妻止之D、曾子之妻之市3、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4、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四)自护其短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
初中七年级 语文文言文练习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
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
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
未几,一鹤①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
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
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
鹤于古木上盘旋三匝,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
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注】①鹳:一种凶猛的鸟。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一狼洞其中洞:洞口B. 乃悟前狼假寐寐:睡觉C. 鹊巢其上巢:筑巢D. 集古木上集:停息、聚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3)【甲】文中的狼贪婪、凶狠、狡诈,【乙】文中的鹊是怎样的呢?【答案】(1)A(2)①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②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
(3)①有情义,乐帮助;②会动脑;③善求助,④懂感恩。
【解析】【分析】(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句子意思,依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依据语境判断字词意思。
A.洞:名词活用作动词,打洞。
故选A。
(2)①重点词语:变诈:诡诈;止:只是;句意: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②重点词语:谢:致谢。
句意: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
(3)疏通文字,了解内容,根据故事情节,抓住鹊的行为表现的描写,理解形象,最后体会文章所说明的道理。
完整版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手不释卷凡先生①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
所至厄塞②,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③;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④坊肆⑤中发书而对勘⑥之。
或径行⑦平原大野,无足⑧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⑨;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选自《亭林先生神道表》)【注释】①先生:指顾炎武。
②厄塞:险要的地方。
③曲折:详细情况。
④即:靠近,引申为走向。
⑤坊肆:街市中的客店。
⑥对勘:核对校正。
⑦行径:直接行走。
⑧无足:没有值得。
⑨诸经注疏: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凡先生之游 ______________ ⑵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 __________________••⑶或与平日所闻不合 __________ ⑷发书而对勘之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
⑵或行径平原大野。
3、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名言的理解。
4、顾炎武在《日知录》里写道:“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后来这句话演变为哪句名言?(二)朝三暮四宋有狙公①者,爱狙②,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③,充狙之欲。
俄而④匮⑤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训⑥ 于己也。
先诳⑦之曰:“与若⑧芧⑨,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选自《列子•黄帝》)【注释】①狙(j 口)公:养猴子的老人。
②狙:称猴。
③口:口粮。
④俄而:一会儿,不久。
⑤匮:缺乏。
⑥驯(x u n):驯服,顺从,听从。
引申为服服帖帖。
⑦诳(ku m g ):欺骗,瞒哄。
⑧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代“你” “你们”,文中指猴子们。
⑨芧(x u ):像树的果实,俗称“橡实”,一种粮食。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 狙亦得公之心( ) (2) 损其家口( )(3) 充狙之欲( ) (4) 与若芧( )2. 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 爱狙,养之成群B. 能解狙之意C. 先逛之D. 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文言文复习
一默写
1 ,山岛竦峙。
2 海日生残夜,。
3 ,浅草才能没马蹄。
4 稻花香里说丰年,。
5 《钱塘湖春行》中的颔联是,。
6 《西江月》中侧面写乌云骤起的句子,。
7 《观沧海》中反映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
8 《论语》中写学与思之间辩证关系的句子,。
9《论语》中强调学习要实事求是的句子,。
10《论语》中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是,。
11《观沧海》中采用互文的句子,。
,。
12《次北固山下》中主旨句是,。
13《钱塘湖春行》中通过动物表现早春景色的句子是,。
14《西江月》中写暴雨将至的句子是,。
15《天净沙》中主旨句是。
16 ,志在千里。
,壮心不已。
17 绿树村边合,。
18 ,禅房花木深。
19 ,但余钟馨音。
20 我寄愁心与明月,。
21 ,却话巴山夜雨时。
22 商女不知亡国恨,。
23 ,。
小园香径独徘徊。
24 ,沉醉不知归路。
25问渠那得清如许,。
26写出古诗词中的对偶句,。
二选择
1 选出不成对偶句的一项
A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B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C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D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 下列句中加点字与句子“故时有物外之趣”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B 昂首观之,项为之僵
C 观之兴正浓D驱之别院
3 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故时有物外之趣,春冬之时,
B 或千或百或王命急宣
C 见二虫斗草间不见曦月
D 作青云白鹤观观之兴正浓
4选择正确的解释。
A吾日三.省吾身。
(三、⑴多次⑵三次)
B学而时.习之,(时⑴按时⑵时候)
C温故.而知新(故⑴旧的⑵原因)
三解释加点字
1能张目对日
..之物
..2见藐小
3 徐.喷以烟4方.出神
5驱之
..别院6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7元方入门不顾.8然.数年恒.不一见
9惟危
..
..楼一座10黯然缥缈
11见山上人烟市肆
..
..12山岛竦峙
13俄而
...
..雪骤14撒盐空中差可拟
1.5尊君在不.1.6不知为不知,是知
..也
17诲汝
..知之乎18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9学而时习
..之20人不知.而不愠.
21传.不习乎22果如鹤唳.云端
23昂首观.之,项为之
...僵24以.丛草为.林
四解释句子
1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3潮平两岸阔
4见贤思齐焉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7未若柳絮因风起。
8高垣睥睨。
9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10温故而知新
1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徐喷于烟,使之冲烟而飞鸣
五填空
1 《童趣》一文中,当作者置身于墙边的杂草丛中时,有四个奇特的想象:把“”想象为“”,把“”想象为“”,把“”想象为“”,把“”想象为“”,作者神游其中,自得其乐。
2 联系上下文理解“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一句。
“庞然大物”是指,这是相对而言的。
“拔山倒树”中的“山”是指,“树”是指“。
”
六指出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
1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
2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比喻)
3 稻花香里说丰年,()
4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附答案:
一、1 水何澹澹 2 江春入旧年3 乱花渐欲迷人眼4听取蛙声一片 5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6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4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15断肠人在天涯。
16老骥伏枥烈士暮年17 青山郭外斜18曲径通幽处19万籁此都寂20随风直到夜郎西21何当共剪西窗烛22隔江犹唱《后庭花》2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4常记西亭日暮25为有源头活水来。
26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二1 A 2 A 3 C 4A⑴B⑴C⑴三1 直视太阳2细小的3 慢慢4 正5把……赶到它6约好丢弃7看8但常常9只高10隐隐约约11集市12耸立的样子13不一会14 差不多可以相比15否16这智17教导你18这样凋谢19 按时复习20了解恼恨21传授的知识22叫23看24把……当作四略五1丛草林虫蚁兽土砾凸者丘凹者壑2癞蛤蟆二虫土砾凸者草六夸张比喻拟人对偶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