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健康产业发展规划()DOC

合集下载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岛市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方案的通知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岛市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方案的通知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岛市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4.07.30•【字号】青政办字〔2024〕28号•【施行日期】2024.07.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岛市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方案的通知青政办字〔2024〕28号各区、市人民政府,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青岛市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4年7月30日青岛市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和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山东省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鲁政办字〔2023〕202号)有关要求,加快完善我市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质量安全为主线,以便捷舒心为落脚点,持续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

到2025年,实现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初步形成有序就医和诊疗新格局。

到2035年,建立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连续协同、运行高效、富有韧性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安全可靠、优质高效、公平可及、便捷舒心的医疗卫生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重点任务(一)明确功能定位,重塑责任明晰、功能互补的市县镇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1.落实医疗机构功能定位。

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导向作用,均衡布局医疗卫生资源。

科学统筹公立医院数量规模,精准核定全市床位资源,动态调整医院级别等次。

青岛城市规划(2006-2020)

青岛城市规划(2006-2020)

青岛新城市规划青岛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2050年,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当时发达国家水平凝聚了大批城市规划设计师历时5年智慧与心血的青岛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开始向市民公示。

规划显示,到2020年,青岛将成为拥有近1200万人口,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约5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将近54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8平方米,城镇化水平达到77.8%的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到2050年,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当时发达国家水平。

扩容:七镇及胶南市区纳入新规划本次规划,将区域研究范围扩大至整个山东半岛。

市域为青岛市行政辖区,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由中心城区、胶州市的营海等环胶州湾地区,以及滨海公路沿线的胶南城区和琅琊、泊里、鳌山卫、温泉、田横、王村、丰城7镇组成,总面积约2870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由市南、市北、四方、李沧、崂山、城阳、黄岛7区组成,总面积1408平方公里。

与《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相比,新增了一市七镇,新增面积约870平方公里,总规划面积达到2870平方公里。

城市框架:青岛、黄岛、红岛、崂山“一主三辅”规划确立了“依托主城、拥湾发展、组团布局、轴向辐射”的全新空间发展战略,积极构建青岛、黄岛、红岛、崂山“一主三辅”的现代化城市框架,以强化主城的内涵式发展、稳步提升老城区功能、有序推进新城区建设为目标,以改造和提升青岛主中心、崂山及黄岛副中心为重点,全面增强主城的综合实力,提升主城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2020年人口1200万 2050年经济达发达国城市水平本次规划勾画出一幅宏大绚丽的未来城市蓝图:到2020年,青岛将成为拥有近1200万人口、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将近540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77.8%的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到2050年,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当时发达国家水平。

青岛市5G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2年)

青岛市5G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2年)

5G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是实现万物互联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量。

10月18日,《青岛市5G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9-2022年)发布,到2020年,全市建成5G基站1.3万个,实现城区重点区域5G信号连续覆盖。

到2022年,全市共建成5G基站3万个,实现重点城镇5G全覆盖,提升用户网络感知体验,打造针对各类业务场景的差异化定制网络与智能服务能力。

5G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是实现万物互联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量。

青岛将依托5G精品网络,以5G产业集群为主力军,以5G产业赋能为主攻方向,攻坚“网用产研”四大目标、十大工程,聚力构建全国领先兼具青岛特色的“5G+”融合创新生态圈。

明年初步形成5G生态圈在融合应用目标方面,到2020年,“5G+”应用产业赋能初显成效,重点打造10个针对增强移动宽带场景、可规模商用的应用示范,探索超高可靠超低时延通信与海量机器类通信场景、具备商用落地潜力的应用示范,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标杆。

到2022年,针对5G上述三类业务场景形成100项切实可行的应用示范,加速各行各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在产业发展目标方面,到2020年,5G生态圈初步形成,招引、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骨干企业,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拳头产品,有关金融服务、知识产权、孵化培育、验证测评、交流合作等产业发展平台初具规模。

到2022年,聚集100家具备产业潜力的强链补链企业,实现5G相关产业收入达到千亿规模。

在技术创新目标方面,到2020年,产学研合作的科技创新环境基本完善,跨行业协同的创新平台初具规模,构建一批联合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研主体,争创国家级创新载体。

到2022年,掌握一批关键信息技术,创新一批特色应用技术,完成关键技术的成果转化,成为全国5G信息技术和应用技术的创新高地。

构筑5G精品网络加强5G网络统筹规划。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岛市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岛市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岛市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4.10.08•【字号】青政办字〔2024〕35号•【施行日期】2024.10.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其他规定正文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岛市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青政办字〔2024〕35号各区、市人民政府,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市直有关单位:《青岛市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4年10月8日青岛市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为抢抓低空空域改革、密集创新和规模应用发展机遇,加快形成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建设引领,统筹产业发展和低空安全,大力培育低空市场,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战略支撑。

到2026年,低空经济产业生态不断完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服务保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打造立足山东半岛、辐射全国、面向国际的低空经济示范区。

——产业发展提质增量。

拓展多机型总装制造能力,积极引进电动、氢动力、混合动力等新能源低空飞行器整机制造及示范运营项目,全市低空经济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培育引进整机及关键零部件制造等龙头项目5个以上,孵化低空经济企业30家以上,打造10个低空重点领域特色集群。

——示范应用加快拓展。

拓展低空公共服务应用场景,打造海洋特色示范场景,构建满足多种需求的低空智能物流网络及城市空中交通网络。

低空飞行(不含微轻小型无人机)突破4万架次,开通5条以上区域无人机物流航线,4条以上景区旅游航线,2条以上短途运输航线,打造10个低空经济商业化飞行典型场景。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的通知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的通知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4.05.31•【字号】青政办字〔2024〕21号•【施行日期】2024.05.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规划发展正文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的通知青政办字〔2024〕21号各区、市人民政府,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4年5月31日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新机遇,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加快培育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发展能级,全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海洋人工智能集聚区。

到2026年,我市人工智能产业总体水平处于全国前列,高能级算力与数据基础设施持续优化,海洋大模型与重点行业大模型国内领先,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赋能应用生态更加完善。

——创新能力。

打造2—3个国家级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5个以上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揭榜国家人工智能创新任务15项以上,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集群发展。

打造10个左右人工智能产业集聚与赋能应用特色园区,培育20家左右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人工智能细分领域企业,加快构建资源集中、合作高效的产业集群。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实施青岛西海岸新区发展总体规划的意见-青政办发[2018]9号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实施青岛西海岸新区发展总体规划的意见-青政办发[2018]9号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实施青岛西海岸新区发展总体规划的意见正文:----------------------------------------------------------------------------------------------------------------------------------------------------关于推进实施青岛西海岸新区发展总体规划的意见青政办发[2018]9号各区、市人民政府,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根据省政府《关于同意青岛西海岸新区发展总体规划的批复》(鲁政字〔2017〕72号)和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青岛西海岸新区发展总体规划的通知》(鲁发改区域〔2017〕489号),为推进规划全面实施,实现青岛西海岸新区创新发展、率先发展、跨越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不断增强辐射带动作用,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基本原则。

高点站位。

积极融入国家、省、市发展大局,以更大的格局谋划推进新区发展,干出新区速度、创出新区标准、推出新区品牌,担当新使命,实现新作为。

先行先试。

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大胆探索、敢闯敢试,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要红利,敢于争第一、创唯一,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中走出新路子,趟出新路径。

统筹协调。

推进城乡统筹、陆海一体、军民融合、港城联动,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补齐短板,精准发力,打造创新发展示范区。

落实落地。

强化责任意识,明确责任主体、时间表和路线图,完善规划实施评估考核机制,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为抓手,促进规划落小落细落实落地,全面完成规划提出的各项发展目标任务。

(二)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0年,青岛西海岸新区形成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新格局,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国家级新区前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00亿元左右,年均增速12%左右;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达到33%左右;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5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000万标箱;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250亿美元;常住人口达到240万左右;率先全面建成较高水平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

青岛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省支持八大发展战略财政政策加快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青岛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省支持八大发展战略财政政策加快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

青岛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省支持八大发展战略财政政策加快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岛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10.15•【字号】•【施行日期】2021.01.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青岛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省支持八大发展战略财政政策加快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各区、市人民政府,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现将《关于贯彻落实省支持八大发展战略财政政策加快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青岛市人民政府2021年10月15日关于贯彻落实省支持八大发展战略财政政策加快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为贯彻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支持八大发展战略的财政政策的通知》(鲁政字〔2020〕221号)和省新旧动能转换有关工作要求,切实提高要素配置水平,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培育产业发展生态,持续做大做强重点产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以下政策。

一、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1.培育数字产业。

组织5G、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年度“十佳场景示范”评选,对获评的,按软硬件投资额的10%给予申报主体(政府投资项目除外)最高2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对新认定的市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互联)工厂、数字化车间或自动化生产线,分别给予3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奖励。

上述政策有效期至2022年12月31日。

(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各区、市政府;排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2.做强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

对纳入市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商名录、年度服务本地企业50家以上且该部分服务收入不低于1000万元的企业,按照该部分服务收入的20%给予奖补,单个平台服务商年度补助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对在我市注册法人机构的区域性工业互联网安全应急处置平台,按照年度运营费用的20%给予补助,政策期内累计补助不超过200万元。

青岛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青岛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青岛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文本二00一年八月三十日“九五”以来,青岛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规划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指导编制完成了青岛市旅游产业规划并正式批准实施,公布施行了《青岛市旅游管理条例》,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发展,旅游环境进一步改善,青岛市成为国家首批优秀旅游城市;旅游投资呈现多元化、社会化、市场化趋势,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取得积极进展,旅游产品结构更趋合理,旅游产业规模和各项经济指标增长迅速,旅游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新世纪到来之际,青岛旅游业面临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放服务贸易市场、承办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项目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旅游特色经济与港口特色经济和海洋特色经济一起,被青岛市政府确定为青岛三大特色经济。

旅游发展战略、旅游产业结构和产业素质、市场营销机制和管理机制,旅游资源保护和产品开发,都必须与国际市场接轨,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需要。

为促进我市旅游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以邓小平理论为指针,坚持“三个代表”,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总目标,保持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和自然风貌,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逐步把旅游业发展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把青岛建设成为旅游环境优美舒适、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产品特色突出、产品及市场多元化、产业结构合理、产业带动作用明显、管理服务文明高效的海滨旅游胜地和现代化国际旅游城市。

(二)主要指标:到2005年,年接待海外游客42万人次,年均递增10%,旅游外汇收入3亿美元,年均递增16%;接待国内游客1850万人次,年均递增7.5%,国内旅游收入178亿元,年均递增15%。

旅游总收入达到2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0%,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4%左右。

到2010年,我市年接待海外游客63万人次,年均递增8.5%,旅游外汇收入6亿美元,年均递增15%;接待国内游客2530万人次,年均递增6.5%,国内旅游收入340亿元,年均递增14%;旅游业总收入达到380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1.5%,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6%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市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二○一四年六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发展基础 2一、发展背景 2二、基础条件 3三、发展机遇 5第二章总体思路 7一、指导思想 7二、基本原则 7三、发展目标 8第三章空间布局 9一、总体布局 9二、分区规划 9第四章重点发展领域 13一、健康技术研发 13二、健康服务业 13三、健康制造业 14第五章重点产业 15一、医疗服务业 15二、疗养康复业 17三、养生健身业 17四、健康养老业 19五、健康管理业 19六、健康保险业 20七、生物医药制造业 21八、医疗器械制造业 22九、健康食品制造业 23十、体育健身用品制造业 23第六章保障措施 25一、强化健康意识,培育健康产业市场 25二、加强营销推介,打造健康青岛品牌 25三、创新消费模式,发展健康电商 26四、加大招商引资,推进社会资本参与 26五、营造聚才环境,强化人才支撑 26六、完善组织领导,加强统筹协调 27前言健康是人类的幸福追求。

健康产业是指与维持健康、修复健康、促进健康相关,直接或间接为人的健康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产业统称。

健康产业关乎民生幸福与社会和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巨大的市场潜力,非凡的幸福价值。

当今许多国家及国内的许多省市都把健康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

抢占高端、面向未来,培育壮大我市健康产业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加快推动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打造宜居幸福的国际化城市的重要支点。

本规划所指的健康产业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养老、健康管理、疗养康复、养生健身、健康保险、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食品、体育健身用品等十大重点产业。

规划范围:青岛市所辖六区四市。

规划期限:2014--2020年。

wTrIsM9ozcumDFb。

桨櫓匭诣雜离膠鹰茲讨縶氫渌奐蔣俁蘭缉谜岿皑盧聲锤脑汤飆铑诚赊頑无義櫥贿。

第一章发展基础一、发展背景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突破为先导,涵盖医疗服务、营养保健、健身养生等健康服务功能的健康产业成为21世纪引导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产业,孕育着大规模的产业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

据统计,目前全球股票市值中,健康产业相关股票的市值约占总市值的13%左右。

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超过10%。

美国把健康产业作为仅次于新能源产业的第二大投资重点,日本将健康产业与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列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德国将医疗健康产业作为经济刺激计划中的重点投资方向。

从世界健康产业发展历程看,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1500-3000美元时,健康产业就会崛起;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健康产业将会得到迅速发展。

2013年,我国人均GDP 达到6600美元,已进入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期。

国内部分城市率先培育发展健康产业,广州国际健康产业城、武汉中国健康谷、成都国际医学城、大连国际生命健康城、南京生命科技城等正推进建设。

成都市、宁波市、深圳市均编制了健康产业专项规划,以生命信息、高端医疗、健康管理、照护康复、养生保健、健身休闲等为重点推进健康产业发展。

二、基础条件(一)特色产业初具规模疗养产业优势突出。

我市已成为全国疗养资源最丰富、疗养产业规模最大的疗养基地。

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第二疗养院以及总工会疗养院、空军疗养院、纺织疗养院、电力疗养院等13家国家级尖端疗养机构汇聚,总床位超过3600张,形成了集疗养、休闲、康复、医疗、餐饮、会议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

依托滨海一线优质的疗养资源,打造全国最顶级的疗养度假基地,为健康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产业生态。

海洋生物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建成了以海洋创新药物、海洋生物医用材料、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农用制品为主的产业体系。

我市是全球最大的海藻加工基地,明月海藻集团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海藻生物制品企业,海藻精深加工技术领先,海洋活性糖类功能食品、海洋活性蛋白功能食品、活性脂类等海洋功能食品的研发制造具有较大的行业影响力。

形成了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高新区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西海岸海洋生物产业园等三个特色产业园区,培育壮大了十余家产值过亿元的行业重点企业。

2012年,我市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增加值25.2亿元,以年均超过25%的速度快速发展。

(二)技术研发具备一定基础我市在全国最早开展海洋药物研发,是国家海洋药物教育和研发中心,是国家以海洋生物技术为特色的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在海洋药用生物资源、海洋药物以及功能食品研发方面在国内占据重要地位。

拥有海洋科研与教学机构数量多达28家,海洋生物领域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30余家,海洋生物领域两院院士6人,高级海洋生物技术人才200余人。

明确海洋药用物种1479种,发现海洋活性天然产物3000余种,克级制备海洋寡糖标准品60余种,成功开发海洋新药5种,功能产品200余种。

在体育用品研发领域,以英派斯集团为骨干企业的健身器材研发、以邹志船艇公司为核心的帆船研发制造、以双星集团为代表的体育用品、服装、鞋帽研发生产均具有行业影响力。

医疗器械研发以澳柯玛集团为骨干企业,在全自动内窥镜消毒剂、医用加温柜、储存柜、温热治疗器、温热床垫、保健小家电、辅助理疗产品等领域具有一定的研发实力。

(三)区位及资源优势明显我市北与天津、大连相邻,南与连云港、上海相接,东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向西辐射至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是我国沿海加强南北联系、东西辐射的重要节点,是我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双向开放的桥头堡,有利于吸引人力与资本向我市流动,区位优势突出。

我市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阳光充足,空气清新,生态环境优越,适于养生度假。

前海分布着享有世界最美海湾美誉的团岛湾、青岛湾、汇泉湾、太平湾、浮山湾等天然港湾以及第一、第二、第三、第六海水浴场等天然优质浴场。

森林、温泉资源丰富,海、山、林、泉完美结合的自然资源条件得天独厚,具有发展健康产业的天然依托。

三、发展机遇(一)全球健康产业发展、转移带来新机遇信息技术推动健康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并自发达国家向全球扩散和转移。

生命科学研究、生物技术发展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全基因组检测与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3D细胞打印技术等有望率先实现产业化。

云计算、超级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相互渗透融合,催生基因检测、远程医疗、个体化治疗等健康服务新业态。

我市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优越的技术研发条件、丰富的人才储备和优良的自然环境,对产业投资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健康产业迎来蓬勃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二)国内巨大的市场潜力推动产业发展我国正在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健康消费将成为未来家庭消费的重要增长点。

据估计,2015年,我国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4万亿-5万亿元,至2020年,将超过10万亿元,市场潜力巨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这为健康产业发展带来了新契机。

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明确了加速健康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健康产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三)青岛新的发展阶段展示良好的发展前景2013年我市人均GDP达到89797万元,正处于产业转型、消费升级加速的重要阶段,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是产业发展的重点,也是调结构的主要方向。

健康产业的特征契合我市的产业发展需求,产业潜能释放适逢其时。

同时,我市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龙头城市,是国家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的试点城市,具有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我市健康产业迎来了加速发展期。

CDXtMmdkunvoTQh。

秽標嗚庙禪俦瀟预淥滲髅攝斷谡獻匮蘚诤饜铣塵弒猙鎧艦鋼詠剀櫻墜鳴峴钋纈屨。

第二章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挖掘我市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人才优势,广聚创新资源,创新发展模式,引进一批带动作用强的健康产业项目,扶持一批具有行业示范性的旗舰型企业,打造一批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健康产业园区,将健康产业率先发展成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基本原则(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发挥政府引导的政策示范作用,推动社会资金进入,激发社会活力;利用市场机制配置健康产业资源,发挥本土优势研发制造特色化的健康产品。

(二)创新引领,集聚发展以技术创新为引领,构建和完善有利于健康产业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实现关键技术、重大产品的创新突破;规划建设健康产业园区,实现健康产业项目集聚发展。

(三)产业融合,联动发展以医疗服务业发展为核心,向两端延长产业链条,促进健康产业融合,形成空间互补、产业互促的大项目、大产业格局,形成支撑健康产业发展的行进方队。

(四)内生外引,合作发展改扩建、新建健康产业设施,提高供给能力。

实施开放合作的政策,主动承接国际健康产业转移,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高端人才来我市投资创业。

三、发展目标以国际化、高端化、集聚化为引领,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手段,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健康产业基地,塑造国际知名的健康青岛品牌,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和区域特色的国际健康城。

到2020年,健康产业实现重点发展领域明显突破,优势特色领域不断拓宽,产业规模显著扩大,研发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建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健康产业体系,成为国际知名的疗养康复中心,国内重要的养生休闲基地,将我市打造成为全国健康产业发展的领先城市。

到2020年,健康产业增加值突破1500亿元,成为我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注] 。

XMggJKf1zMiENeZ。

谧髋拧鰥彈谌裢計镂嬈肾儻窭摑鷲鹳痺议赈綴適總聵訕佥写鸸铱濟車骊債铤損钗。

第三章空间布局一、总体布局按照城市发展规划和产业空间布局的要求,采用条带式与星座式相结合的健康产业空间布局理念,形成一核、两带、三区、四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

实现核心区统领、产业带集聚、功能区支撑、组团区协同,达到功能互补、有机整合,形成辐射延伸式的健康产业空间布局体系。

二、分区规划(一)一核依托市南、市北、李沧和崂山区的中韩街道区域,引进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建设包括医疗服务、疗养康复、健康养老、健康管理、医学教育、健康产品研发在内的健康高端服务集聚区,打造全球慢病康复愈养基地。

(二)两带1、沿海健康产业集聚带。

依托前海、环胶州湾、崂山沿海、西海岸沿海、即墨沿海和海岛等资源优势,优化提升疗养康复、养生健身等健康产业,培育成特色突出、具备国际水准的健康疗养和健康旅游示范带,形成西起胶州湾西海岸北至即墨滨海的健康产业集聚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