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与评价
区域地质灾害的易发性与危险性的评价与分区

区域地质灾害的易发性与危险性的评价与分区[摘要]本文利用多源遥感技术和区域地质资料,再应用GIS技术、数学计算等手段对区域地质灾害的易发性与危险性进行了评价与分区,为以后的的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字]危险性易发性地质灾害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巨大面积,处于亚欧板块东南方向,在印度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互相碰撞下,致使我国成为了全球大陆板块碰撞最频繁的地区,因而我国属于地震频发区,大量的事实证明,很多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受到地震的影响,当然,这样的地质灾害与洪水灾害、地震灾害相比造成的影响是小了很多,但其频发性是洪水灾害与地震灾害无法比例的。
1地质灾害的解释地质灾害指受到区域性地质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的灾难,就像区域性的土地荒漠化,山地丘陵的水土的消减等,它们一般是泥石流、岩溶地塌陷、滑坡等,这些灾害都是突发性的。
它们一般都是由人为或者是自然影响造成的,当然,大多数还是两者一起造成的。
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地质灾害的形成可以说是人为何自然两者共同作用造成的,它一方面是人造灾害,另一方面也是属于自然灾害。
在当今的社会已经对人民的生存和社会的进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而地质灾害的降低和避免势在必行。
2区域地质灾害的易发性的评价与分区(保山市隆阳区,该地多岩性)分区结果与办法和评价: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法就是保山市隆阳区地质灾害易发性的分区办法,该办法采取2km乘以2km单元格拆分来处理该研究区,对每个单元格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运用公式(Z=Zqr1+Zxr2)进行解决,在该公式中,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就是Z,r1与r2的答案运用层次分析法求得为0.56和0.44,采用公式(Ai=D Ax+Q AQ+R AD+X),AX、AQ、AR、AD 它们的值运用层次分析法可以求得0.19、0.22、0.31、0.28。
坍塌、泥石流、滑坡的强度指数(R=a+b+c),地面地裂缝和塌陷的强度指数为(R=a+b),对单元格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的求出要用到GIS技术,将各单元格中同样的合起来,从而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分划。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的原则方法和评价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的原则方法和评价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是指根据地质灾害发生的潜在危险性以及对人类、财产、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程度,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等级的易发区,以便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的原则、方法和评价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原则:1.综合性原则: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地下水情况、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全面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特点和规模,以确保划分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评价性原则: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时需要对各种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影响程度进行评估,以确定不同等级的易发区,使相关部门和居民能够根据区域划分结果做出相应的防灾减灾决策。
3.长期性原则: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应考虑长期的灾害发生潜在性,而不仅仅是基于短期的预测和观测数据。
必须通过对长时间范围内的地质灾害历史和发展趋势的研究,以获得可靠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结果。
二、方法:1.统计分析法: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多个历史地质灾害事件的数据,计算灾害频率和概率,确定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统计分析法可以根据不同地质因素和环境因素的权重,计算出每个地区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价指数,并据此划分易发区。
2.专家评估法:通过请地质灾害防治领域专家对目标区域的地质条件、地下水情况、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以及人类活动进行评估,并综合评估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潜在影响,以划分易发区。
3.系统模型法: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的数学模型,将多个影响因素进行量化,通过模型计算分析得出不同等级的易发区。
系统模型法可以利用GIS技术进行空间分析,提高划分的精度和可视化程度。
三、评价:1.可行性: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的结果能够为相关部门和居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有助于合理规划、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以减少或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划分结果需要与实际情况相符,具有可操作性。
2.科学性: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的原则和方法需要基于科学的理论和数据支持,不能仅凭主观判断。
广东省东源县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及评价

WESTERN RESOURCES2021广东省东源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下游,地形北高南低,东西两侧多山,以丘陵为主。
区内水系有东江及其支流新丰江等,地下水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和基岩裂隙水三种类型。
地层岩性主要为沉积碎屑岩类、碳酸盐岩类、火山碎屑岩类、变质岩类和松散岩类。
大地构造位于佛冈—新丰江纬向构造带与华夏系河源大断裂构造带的复合地段。
区内地质灾害发育,地质灾害明显受控于地形地貌条件、地质构造以及岩性特征等,同时还明显受控于人类工程活动以及降水气候等。
地质灾害区域对防治规划以及防灾减灾意义重大[1]。
本文通过不同的因素考虑,将该区域的地质灾害划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分别对不同分区内的地质灾害特征进行了研究,为进一步治理奠定了基础。
1.分区方法本次分区采用“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易发)指数法”,对广东省东源县境内的地质灾害进行定性评价[2]。
“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易发)指数法”的应用流程包括:(1)单元网格划分。
将广东省东源县的行政区划采用栅格数据处理方法进行网格剖分,每个子单元的长宽为2km×2km。
(2)计算方法。
地质灾害易发性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为:Zf=Z q·r1+Z x·r2(式1)式1中:Z f为各单元格的地质灾害易发性综合指数;Z q 为潜在地质灾害强度指数;r1为潜在地质灾害强度权值,取值0.6;Z x为现状地质灾害强度指数;r2为现状地质灾害强度权值,取值0.4。
根据上述计算方法,得出各单元格地质灾害易发性综合指数(图1)。
根据各单元格地质灾害易发性综合指数,利用MAPGIS软件功能,采用Kring泛克立格网格化方法生成平面等值线图(图2),为易发区的划分提供定量依据。
图1广东省东源县2Km×2Km单元格地质灾害易发性综合指数数值图图2东源县地质灾害易发性综合指数平面等值线图广东省东源县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及评价关维核工业河源工程勘察院河源517000摘要:本文以东源县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为基础,根据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分布规律,将地质灾害密度相同,发育条件相近,易发和危险程度相似或接近的区域划分为同一区块。
应用信息量模型法评价分析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分区

社,2016. [2] 吴树仁,董诚,石菊松,等.地质灾害信息系统研究——
以重庆市丰都县为例[J].第四纪研究,2015,23(6):683692. [3] 张晓博,蔡恩琪,等.GIS技术在地质灾害预测中的应用 [J].科技与企业,2013(16):234-235.
易损性是指承灾体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破坏的严重程度。 易损性评价流程主要包括三部分:1)评价因子的确定; 2)易损性评价权重的确定;3)在完成易损性评价因子量 化的前提上,利用ArcGIS软件叠加各评价指标得出评价单 元易损性最终值,再将值进行重分类即等级划分,完成沁 源县地质灾害易损性划分。
将承灾体易损性分为建筑物易损性、人员易损性、交通 设施易损性三大类,分别评价各自易损性,而后将不同类 型承灾体易损性按照一定的权重叠加,获得综合易损性评 价图。本次评价因子的权重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人员、 建筑物、交通设施的权重值分别为0.6、0.3、0.1。将不同 类型承灾体易损性进行叠加,获得综合易损性评价图,并 采用自然断点法将易损性分为四级:极高易损性、高易损 性、中易损性、低易损性。 5.3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
4 信息量指标权重分配
根据各单因素信息量计算结果,将各种状态的信息量值 按大小排序,较前的状态分别为:1)在距离道路30-60m区 间内;2)坡高>30m;3)坡度>60°;4)距离居民地 <10m区间内;5)距离河流在100-200m范围内;6)植被指 数0-0.4(覆盖率低);7)粘性土岩土体类型;8)梁峁状 黄土丘陵类型;9)坡型>0.5(权重分配见表2)。上述单 因素分布区间属本次一般调查区地质灾害易发的区域,这 些因素对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发育起决定性的作用,是 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控制条件。
临江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评价

临江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评价于成龙【摘要】为了查清临江市地质灾害的类型及特征,掌握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依据,以地质灾害详查资料为基础,通过成因分析和分布特征研究,依据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人类工程活动、植被和降水7项因素划分临江市地质灾害易程度分区,同时明确了具体的分区原则.根据分区依据及原则,采用数学综合评判的半定量方法,并应用GIS技术,对临江市进行了网格剖分,然后为每一网格赋值并计算,完成了统计分区,将临江市地质灾害易发区共划分为3个地质灾害高易发区、4个地质灾害中易发区、3个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和1个地质灾害非易发区.通过分区评价,为临江市地质灾害的分区及分期防治、地质环境资源的合理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依据.【期刊名称】《防灾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20)004【总页数】9页(P68-76)【关键词】地质灾害;成因分析;易发程度;网格剖分;分区评价【作者】于成龙【作者单位】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吉林总队,吉林长春 1300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26.6160 引言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自然灾害总损失的20%以上[1]。
2004年施行的国务院颁布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指出,地质灾害是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民生产生活及财产安全,极大限制了城市建设和发展,严重影响了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和运行[2]。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00—2013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346742起,其中滑坡248364起、崩塌70933起、泥石流21498起、地面塌陷5947起,共造成伤亡46310人,直接经济损失6540115万元[3];2015年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8224起,共造成229人死亡、58人失踪、138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4. 9亿元[3]。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原则及分区概述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原则及分区概述第一节易发区划分原则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是根据市区内不同地域的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及人类工程活动程度等因素进行划分。
其中,地质环境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包括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的数量、规模、危害程度、稳定性等;人类工程活动程度包括人类工程活动的强弱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等。
第二节易发区划分及分区概述根据易发程度分区原则,将石嘴山市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Ⅰ1-Ⅰ2)2个、地质灾害中易发区(Ⅱ1-Ⅱ2)2个、地质灾害低易发区(Ⅲ1-Ⅲ5)5个和地质灾害不易发区(Ⅳ)1个(表3-1)。
一、地质灾害高易发区(Ⅰ)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降水、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控制与影响,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XX矿区、XX矿区、XX矿区,汝(箕沟)-西(大滩)公路两侧、301省道两侧及XX沟沟口至小西峰沟沟口山前地带,面积约540.04km2,占石嘴山市面积的10.37%。
1、XX—XX矿区泥石流高易发区、汝西公路—301省道崩塌高易发区和XX山前泥石流高易发区(Ⅰ1)行政区划位于XX街道办事处、XX街道办事处、崇岗镇、长胜街道办事处、青山街道办事处、长城路街道办事处、长兴街道办事处、沟口街道办事处,面积约427.31km2。
区内矿山众多、地质环境恶劣,地质灾害发育,共有地质灾害点250处,占地质灾害点总数的75.53%。
其中崩塌98处、滑坡20处、泥石流123处、地面塌陷7处、不稳定斜坡2处。
威胁矿区居民房屋、地面和井下物资、矿区公路、沟道、输电线路,涉及1645人。
灾害点密度为0.59处/km2。
XX—XX矿区泥石流高易发区、汝西公路—301省道崩塌高易发区地貌上位于构造剥蚀中山-低中山,山体大致呈近南北向展布,海拔高程1500~2000m,相对高差约200~500m。
山间沟谷发育。
受地形等多因素影响,区内年均降雨量相对工作区其它区域多10%,且多以局地突发性短时强降雨为主,雨量集中,频率较高,是区域内山洪、泥石流灾害最主要的诱发因素。
宜君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方法及评价

宜君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方法及评价宜君县地质灾害众多,灾害类型主要以滑坡、崩塌、地面塌陷为主。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GIS空间分析原理,对宜君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按照地质环境条件差异、地质灾害形成主导因素、行政区相对完整性、综合分析定量化进行分区,并根据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的不同,对宜君县地质灾害做出了详细的分区及评价。
标签:宜君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方法分区评价1前言宜君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地处关中盆地和渭北黄土高原的交接地带,属于黄土高原南缘的黄土残塬区。
境内峰峦叠障,沟壑纵横,地质环境条件较差;区内降水丰富,降水量位居渭北地区之首;加之人类工程活动强烈,使得地质灾害特别是崩塌、滑坡灾害非常发育,这些自然灾害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经济建设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与损失,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建设与发展。
因此,2014年宜君县进行了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并进行全县范围的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分区,这将对于制定宜君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合理开发地质环境资源、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地质灾害概况和易发区划分截止2014年9月5日详查野外工作结束,宜君县全县灾害点共计138处,其中滑坡50处,崩塌81处,泥石流3处,地面塌陷4处;随着国家移民搬迁力度的加大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力度的提高,截止2014年宜君县境内经搬迁治理消除隐患的地质灾害点有98处,确认群测群防地质灾害隐患点40处。
县境内地质灾害的隐蔽性、突发性是区内地质灾害的最大特点,灾害以人为诱发居多;而主要诱因为切坡修路挖窑、矿山开采、陡坡耕种。
地质灾害分布范围遍及全县3乡、6镇、1个办事处,尤以城关镇、哭泉乡、彭镇、太安镇、云梦乡及玉华川、山岔河流域两岸阶地最为发育。
从行政区划上来看,地质灾害分布表现在中部梁峁丘陵区最多、西南中山丘陵区次之,东北部黄土残塬区最少。
宜君县地质灾害自1956年至2014年详查结束,共造成19人死亡,全毁房屋(窑洞)552间,全毁耕地10069亩;目前区内40处群测群防地质灾害隐患点共威胁303户、1565人、1034间房,威胁耕地81亩、公路1.22km、光缆350m;经济损失预测评估为7074万元。
表4-5地质灾害易发分区评价表

(Ⅱ2)
镇舟、沐爱、大雪山、团林、高坪、联合的广大地区
252.6
20.0%
该区的地貌类型主要为构造侵蚀的低山地,南部少量中山地貌区,海拔高程500—1500m,相对高程200—1000m,地形坡度一般20°—40°,地层主要为三迭系、二迭系粉砂质泥岩、砂岩、碳酸盐岩,斜坡表层普遍发育残坡积土层,工程地质性质差,经常在降雨的作用下诱发滑坡和崩塌。该区构造活动相对强烈,该区年均降雨量相对较大,达1300mm,且降雨集中于每年的5-7月。该区人类工程活动强烈,主要为开采煤矿、城乡公路建设及农业耕种活动等。
崩塌是该区分布的最主要地质灾害,滑坡次之,规模均为小型。本次共调查20个灾害点,10处崩塌,2处滑坡,1处采空区塌陷,不稳定斜坡7处,其中基本稳定的地质灾害8处,其余12处为不稳定,危害程度分级均为小型。目前已造成1人死亡,12.4万元经济损失,潜在威胁人口512人,威胁财产240.5万元。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
区内地质灾害分散发育,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采空区塌陷、滑坡和不稳定斜坡。本次在该调查的地质灾害为23个,滑坡8处,2处崩塌,采空区塌陷4处,不稳定斜坡9处,其中基本稳定的地质灾害16处,其余7处为不稳定,危害程度为中型的1处,其余22处均为小型。目前已造成67.6万元经济损失,潜在威胁人口889人,威胁财产418.7万元。
崩塌是该区最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其次为采空区塌陷和滑坡,地质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区内的崩塌类型主要为倾倒式和拉裂式崩塌。松散堆积浅层滑坡是区内分布的最主要滑坡类型。本次调查共调查74个地质灾害点,其中崩塌(危岩)34处、采空区塌陷23处、滑坡10处,不稳定斜坡7处,基本稳定的地质灾害28处,不稳定的46处。危害为中型的地质灾害13处,其余普小型,目前已造成519.3万元经济损失,潜在威胁人口5141人,威胁财产2771.5万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Ⅱ
2
泥石流、滑坡、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 极不发育,地质灾害种类以河岸塌 岸、水土流失为主。
熔岩台地区, 地势多平 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玄武岩,零星分布 坦或拓宽“U”型谷。 少量太古界龙岗群混合岩、片麻岩,岩石 风化一般。 熔岩台地区,地势平 缓。 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玄武岩,岩石较风 化或不风化。
褶皱、 断裂构造较少 人类工程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 发育,岩石较完整。 较小或虽有影响已采取了相应 治理措施。 褶皱、断裂构造不 育,岩石完整。 各种保护区,自然生态环境好, 人类工程活动破坏自然环境现 象被限制。
(α1、α 2 、α 3、α 4、α 5) A= 计算公式如下: Wi = X i / Si Si = (Ci1 + Ci 2 + Ci 3 + Ci 4) /4 式中: X i ——为第 i 个参评因子的实际值 Ci1 、 Ci 2 、 Ci 3 、 Ci 4 ——第 i 个参评因子属于Ⅰ、Ⅱ、Ⅲ、Ⅳ级地质 灾害易发程度的评价标准。 对计算的权重进行归一化处理:
地质灾害发育程度
地 形 地 貌
Ⅳ
4
泥石流、滑坡、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 发育,1—3 处/单元格。泥石流处于 形成期或发展期;斜坡不稳定。沟岸 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
中山—低中山区, 地形 陡峭, 山坡坡度> 25°。峡谷或“ν” 型沟谷,水系发育。
太古界龙岗群混合岩、片麻岩;元古界青 白口系、震旦系页岩、砂岩、石灰岩,古 褶皱、断裂构造发 生界、中生界页岩、泥岩、粉砂岩;砂岩、 育,岩石破碎强烈, 呈碎裂—稀裂状。 凝灰岩等;华力西期花岗岩。岩石风化强 烈,残坡积、强风化层厚度≥2.5m。
B1 R = B2 .... B n
b 11 b 12 ... b 1 m b b ... b 2m 21 22 = .... .......... ... b n 1 b n 2 .... b nm
发区划分与评价
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作用和人为诱发产生的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 危害的地质现象。各种地质灾害都是在一定地质环境背景条件下形成的, 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如地形地貌、地质构造、 岩土体类型、地质构造等,也有人为因素,人类工程活动往往是引发地质 灾害的主动因素。地质灾害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引发地质灾害 各种因素间相互影响,出现了模糊性,如根据降雨量值达到地质灾害高易 发区级别,而根据地形坡度仅属于中易发级别,根据人类活动影响又是低 易发级别,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模糊数学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比较合理的途 径。 本文结合多年来吉林省地质环境调查和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工作,运用模糊数学方法中的综合评判法定量、综合地评价靖宇县地质灾 害危险性,并进行地质易发程度分区,为科学地制定靖宇县地质灾害防治 规划和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服务。 5.1 模糊综合评判原理及步骤 5.1.1 模糊综合评判原理 根据模糊数学理论,模糊综合评判可用 A・R=B 模式描述。其中,A 为 输入、即参评因子权重集,是一个 l×m 阶行矩阵(m 为参评因子总数) ;R 为模糊变换器,即由单因子评价行矩阵组成 m×n 阶模糊关系矩阵(n 为评 价级别数) , B 为输出, 即为综合评判结果, 称为评价矩阵, 为一个 l×n 阶 行矩阵。 可见,模糊综合评判就是对拟评判对象选定一些主要因素,先进行单 因素综合评判,评价结果构成模糊关系矩阵 R,再考虑诸因素在总综合评
rij,各因子的隶属度根据所建立的隶属函数求得,整个因子集内诸因子的
隶属度向量组成隶属度矩阵R:
r11 r21 .... r m1
R=
r12 .... r1n r22 .... r2 n .... .... .... rm 2 .... r
mn
于是(U、V、R)就构成了一个模糊评价模型。根据模糊集理论的
式中:x——各参评因子的实际值
Cij ——分级标准(i=1,2,3,4;j=1,2 ,…) ; u1 ( x) 、 u2 ( x) 、 u3 ( x)、u4 ( x) ——x 项评价因子属于Ⅰ、Ⅱ、Ⅲ、
Ⅳ级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级隶属度。 5.2.4 建立权重集 由于各参评因子对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影响不同,特别是因目的不同, 侧重点也就不同,所以在进行评价时,应对各参评因子给予适当权重。这
式(2)是U={U 1,U 2, …,U s}的单因素评判矩阵,每个Ui作为U 的一部分,反映了U的某种属性,可以按其重要程度得出权重集A= {a1,
a2, …, an}。于是有第二级综合评判B=AOR。
当U划分为S个子集时,若Ui的元素较多,可进一层地按某种属性再将
Ui分类,得到更高层次的因素集,然后再按步骤(1) (2)进行评判,依次
i =1 n
⑷ 综合评判,作出模糊变换 AOR=B={b1, b2, …, bn}, ∑ bi ≠ 1
i =1
m
m 则得; B ′ = 1 /(∑ bi ) × (b1 , b2 ,..., bm ) i =1 则对 B′按最大隶属原则得出评判结果。 2、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的一般步骤
2、参评因子的量化处理 参评因子的量化处理,按地质灾害易发区划
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不易发区,将各评价因子进行量化, 参见为各因子量化标准表 5 。
-32-
5.2.2 建立评价集及分级标准 目前因素集中的指标都具有一定的评价可循,因此采用规范标准确定 评价集,将地质灾害易发区分为 4 个等级。评价集 V 为:V=(高易发区、 中易发区、低易发区、不易发区) ,参评因子的分级标准取值是在各因子指 标评价分级的基础上,采用相关分析和专家打分的方法综合确定,确定各 参评因子的评价标准如表 5 所示。
Ⅰ
1
地质灾害不发育,地质环境良好。
-34-
5.2.3 确定隶属函数 根据模糊集理论,各参评因子的实际值对各级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的隶 ,隶属度用 属程度用隶属度 u(x)来刻画(隶属度越大,隶属资格越高) 隶属函数表示。这里隶属函数选用线性隶属函数,计算公式如下:
1 x ≤ C1 j u 1 ( x ) = ( C 2 j − x ) /( C 2 j − C 1 j ) C 1 j < x < C 2 j x ≥ C2 j 0
-31-
综合评定概念,若已知因子集内诸因子的隶属度向量R,以及因子集的权 重分配向量a,则综合评定结果为:B = A ·R={a1, a2, …, an}
r11 r21 .... r m1
r12 .... r1n r22 .... r2 n .... .... .... rm 2 .... r
={b1, b2, …, bn} mn
3、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步骤
⑴ 确定评价因子集 U 即确定评价因子及其易发程度分级指标; ⑵ 确定评价集 V 即确定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等级,一般按 4 级划分高易 发、中易发、低易发、不易发; ⑶ 确定各评价因子易发程度的隶属度,建立评价因子模糊矩阵 R; ⑷ 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矩阵 A; ⑸ 取得评判结果 B 的值,并确定评定等级。 5.2 模糊综合评判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中的应用 5.2.1 建立因素集 1、参评因子选择 在评价因子的选取时,既要考虑各参评因子易于定 量化,更要考虑所选因素必须具有反映地质环境特征的代表性及区域范围 内的系统性。通过定性分析和类比的方法,在控制环境地质条件因素中, 选取地质灾害发育强度、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人类工程活动 作为评价因子。 因素集 U=(地质灾害发育强度、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人 类工程活动)
-35-
里根据实际情况和资料详细程度, 选择地质灾害问题特征显著的若干区域, 经过反复试算修正和专家意见,最后采用专家评分(表 6)和公式计算结 合的方法,确定权重集 A:
表6
因子 权值 地质灾害发育程度 0.2 地形地貌 0.15
评价因子权重
地层岩性 0.15 地质构造 0.25 人类工程活动 0.25
类推,可构成多级的综合评判模型。 模糊评判涉及4个要素: ⑴ 评价因子集U = {U 1,U 2, …,U n},即评价指标体系; ⑵ 决策评价集V = {V 1, V 2, …,V n},即评价等级的模糊尺度集 合; ⑶ 因子权重集A = {a1, a2, …, an}; ⑷ 单因子评价,即相对于评价因子u i分别作出评价Vj的隶属度,记作
(1)
在复杂系统中,由于因素多且各因素间有层次之分,权重难于合理分 配。故可把因素集按某种属性分成几类,对每一类先作出综合评判,然后 再对评判结果进行“类”之间的高层次综合评判,即多级模糊综合评判, 一般步骤如下。将因素集 U = {U 1,U 2, …,U n}按属性的类型划分为 S 个子集,记作 U 1,U 2,…,U s,应满足 U 1+ U 2+…+ U n=U,U i∩U j 为 非空集, ( i≠j) ⑴ 对于每一个子集 U i, 按一级模型进行评判, 假设评价集 V={V 1, V
2,
…,V n},U i 上的权重集 Ai= {ai1, ai2, …, ain}且 ∑ aij = 1 ,U i 的
j =1
ni
单因素评判矩阵为 Ri,于是第一级的综合评判为 Bi=AiORi={bi1, bi2, …,
-30-
bim}, (i=1,2,…,n) 。
⑵ 将每一个 U i 作为一个元素,用 Bi 作为它的单因素评判,又可构成 评判矩阵:
1 x ≥ C1 j , u 2 ( x ) = ( x − C 1 j ) /( C 2 j − C 1 j ) C 1 j < x < C 2 j C > x ≥ C2 j ( C 3 j − x ) /( C 3 j − C 2 j ) 3 j
0 x ≤ C2 j , u 3 ( x ) = ( x − C 2 j ) /( C 3 j − C 2 j ) C 2 j < x < C 3 j x ≥ C3 j 1 0 x ≤ C3 j u 4 ( x ) = ( x − C 4 j ) /( C 4 j − C 3 j ) C 3 j < x < C 4 j x ≥ C4 j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