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痹病临床路径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
一、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腰痛病(TCD 编码:BNS05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编码:M51.202 )(二)诊断依据1. 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 1 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 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常见证型: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气滞血瘀证肝肾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
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 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TCD编码:BNS050、ICD-10编码: M51.202 )的患者。
2. 门诊治疗疗效不佳者。
3. 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 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 1 )有手术指征者。
(2)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或其它严重畸形者。
(3)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 必需的检查项目(1)腰椎CT或腰椎MRI (也可在门诊完成)。
( 2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 3 )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分析。
腰痹病中医诊疗方案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纤维环破裂症。
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或外力作用引起腰椎椎间盘内、外压力平衡失调均可使纤维环破裂导致腰椎间盘的髓核突出而引发本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学中“腰痛”或“腰腿痛”“痹症”范畴。
一、病名:中医病名:腰痹病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孤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西医诊断标准:《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孤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腰痛病临床路径

腰痛病中医临床路径探讨一、腰痛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1、第一诊断为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TCD 编码为:BNS150ICD10编码为: M51.202腰椎间盘突出症);2、患者同意接受该方案治疗。
(二)诊断依据。
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相关诊断依据拟订(见附件)。
中医诊断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 T001.1-94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减弱。
6、X 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
CT 或 MRI 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中医证候分类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 T001.1-94 )】1、血瘀证: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
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2、寒湿证: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
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3、湿热证: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痛增,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小便短赤。
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4、肝肾亏虚:腰酸痛,腿膝乏力,劳累更甚,卧则减轻。
偏阳虚者面色恍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萎、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
偏阴虚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倦怠乏力,心烦失眠,多梦或有遗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
一、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腰痛病 (TCD编码:BNS050)。
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编码: M51.202)。
3.患者接受中医治疗。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①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②常发于青壮年。
③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④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⑤腰部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背伸或趾屈肌力可减弱(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①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②在L4、L5或L5、S1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同时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
③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趾肌力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④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疾病分期(1)急性发作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症状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基本恢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试行)》,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常见证型:(1)血瘀气滞证:有腰部外伤史,腰腿刺痛,痛有定处,疼痛拒按,舌质暗,苔薄白,脉弦涩。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
一、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1.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腰痛病 (TCD编码:BNS050)。
2.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编码: M51.202)。
3.患者接受中医治疗。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①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②常发于青壮年。
③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④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⑤腰部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背伸或趾屈肌力可减弱(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①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②在L4、L5或L5、S1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同时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
③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趾肌力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④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疾病分期(1)急性发作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症状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基本恢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方案(试行)》,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常见证型:(1)血瘀气滞证:有腰部外伤史,腰腿刺痛,痛有定处,疼痛拒按,舌质暗,苔薄白,脉弦涩。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

莆田市第一医院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2014版)目录第一部份: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2014版) (3)一、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3)二、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5)三、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患者版 (7)第二部份:临床路径知情同意书 (9)第三部份:临床路径医嘱套餐 (10)附: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医嘱模板第一部分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2014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住院患者。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编码: M51。
202)。
(二)诊断依据1。
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疾病分期(1)急性期;(2)缓解期;(3)康复期。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常见证型:血瘀气滞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肝肾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TCD编码: BNS050、ICD-10编码: M51。
202).2.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1)有明确手术指征者;(2)合并严重发育性椎管狭窄或其它严重畸形者;(3)体质较弱,或者孕妇等;(4)患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肝肾等疾病患者;(5)体表皮肤破损、溃烂或皮肤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血液病患者.(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动态变化.(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腰椎正侧位及功能位X线片、腰椎CT或腰椎MRI。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路径(医生篇)

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骨科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
一、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腰痹病(TCD编码:BNQ01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编码: M51.20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版),从以下三方面作为诊断论据。
一、病史和症状(一)多系中年人,常有腰部外伤史。
且有弯腰拾物、身体旋转后出现腰痛史。
(二)病人初为腰痛,继则向患侧臀部、大腿、小腿、足跟部放射。
(三)弯腰、咳嗽,喷嚏等皆可引起放射痛,卧床休息可减轻。
(四)以上症状可因轻微扭伤或活动后复发。
二、体征(一)腰椎出现侧弯,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
(二)腰部活动受限。
(三)压痛点常在骸核突出部位,即腰椎4 – 5或腰5骶1间隙及其患侧椎旁,常向下肢放射。
沿坐骨神经走行区域亦有压痛。
(四)小腿外侧、足背外侧有麻木区,拇趾背伸肌力减弱。
(五)膝及跟腱反射可正常或减弱。
(六)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症状越重,抬起角度越小。
(七)臀部及小腿肌肉轻度萎缩。
三、放射线检查平片排除其他骨病,有腰椎侧弯,腰椎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椎间隙变窄或不等宽,椎体上下缘增生。
侧位观前窄后宽者更有诊断意义。
对诊断有困难者,可考虑椎管内、硬膜外、椎间盘造影协助诊断。
CT扫描或磁共振检查对病变部位或突出程度的判定较X线检查更明明确。
2.疾病分期(1)急性期(2)缓解期(3)康复期3.证候诊断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常见证型:气滞血瘀证风寒湿阻证湿热阻痹证肝肾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版)的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TCD编码:BNQ010、ICD-10编码: M51.202)的患者。
腰痹病(腰椎周围炎)中医临床路径

腰痹病(腰椎周围炎)中医临床路径腰痹病(腰椎周围炎)中医临床路径简介腰痹病(腰椎周围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疼痛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腰背部疼痛、僵硬和肌肉无力。
中医临床路径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制定的腰痹病的治疗路径,帮助患者获得更好的康复效果。
临床路径内容1. 望诊和问诊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了解病情,同时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信息,全面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
2. 辨证论治根据望诊和问诊的结果,医生进行辨证分型,即将腰痹病分为不同的中医证型,如肝肾不足型、湿热阻滞型等。
针对不同的证型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3.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治疗腰痹病的重要手段。
医生根据患者的证型,选择适合的中药组合,如桂枝加附子汤、四逆散等,来调理腰痹病。
4.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对于腰痹病有很好的疗效。
医生选择适当的穴位和刺激方法,如温针、电针等,来缓解疼痛、舒筋活络。
5.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通过手法刺激患者的穴位和经络,以促进气血通畅,舒筋活络。
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采用适当的推拿按摩技法,如揉、捏、推、按等。
6. 运动疗法适当的运动对于腰痹病的康复非常重要。
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推荐合适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传统功法等,以增强患者的体质和腰背部肌肉力量。
7. 饮食调理饮食在中医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
医生根据患者的证型和体质,进行个性化的饮食调理,如根据湿热阻滞型患者,推荐清热解毒的食物。
结语中医临床路径是一种系统的治疗腰痹病的方法。
它综合运用中医的望、闻、问、切等诊断手段和治疗方法,能够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改善腰背部功能,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
一、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腰痹病(TCD编码:BNQ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M51.202)无手术指征或有手术指证但不同意手术要求保守治疗的患者。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疗效诊断标准》(2012年版)
①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②常发于青壮年。
③脊柱侧弯,腰椎生理曲度消失,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④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打喷嚏)疼痛加重。
⑤腰部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迟钝或过敏,直腿抬高试验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踇背伸或趾屈肌力可减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一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①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②在L4、L5或L5、S1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同时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痛。
③小腿前外或后侧皮肤感觉减退,趾肌力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
④辅助检查:X线摄片可见脊柱侧弯、腰椎生理曲度变直,病变椎间隙变窄,相应椎体边缘有骨赘增生;CT或MRI可见椎间盘突出。
2.疾病分期
(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常见证型:
(1)血瘀气滞证:有腰部外伤史,腰腿刺痛,痛有定处,疼痛拒按,舌质暗,苔薄白,脉弦涩。
(2)寒湿痹阻证:腰腿部冷痛重着,痛有定处,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舌质淡,苔白腻,脉弦紧。
(3)湿热痹阻证:腰腿灼痛,痛处伴有热感,口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肝肾亏虚证: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乏力,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又具体分为肝肾阴虚及肝肾阳虚证。
阴虚证见: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阳虚证见:四肢不温,形寒畏冷,乏力,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一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颈椎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TCD编码:BNQ010、ICD-10:M51.202)的患者。
2.门诊治疗疗效不佳者。
3.患者同时并发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路径:
(1)有手术指征者。
(2)合并发育性椎管狭窄者(椎管比值=椎管矢状径/椎体矢状径<0.75)。
(3)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损伤或皮肤病者。
(4)曾经接受腰椎手术治疗或腰椎畸形者。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血流变、乙肝五项、传染四项。
(2)常规心电图
(3)胸部X线片
(4)腰椎CT或MRI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骨密度、风湿免疫系列等。
3.有相关疾病者必须到专业科室就诊。
(八)治疗方案
1. 一般治疗:急性期应卧硬板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及重体力劳动。
避免腰部受凉。
必要时佩戴腰围制动保护。
2.推拿疗法
(1)松解类手法
用点压、拿捏、弹拨、滚法等舒筋活血、和络止痛的手法,放松腰腿部。
(2)整复类手法
俯卧拔伸法;斜扳腰椎法;牵引按压法;腰椎旋转扳法等。
3.电针疗法
局部取穴:肾俞、大肠俞、关元俞、腰阳关、血海、环跳、命门。
循经取穴:后溪、申脉、委中、昆仑、阳陵泉、足三里。
手法平补平泻,每次30分钟,每日1次,7-10天为1疗程。
4.牵引疗法
在无牵引禁忌症的情况下,以腰椎四维立体电脑牵引床给予腰椎小重量持续牵引,重量为患者自身体重的20%,一般每日牵引1-2次,每次牵引30分钟左右,7-10天为一疗程。
5.其他外治法:拔罐、中药熏蒸、蜡疗、中药溻渍等。
(1)腰背部拔罐或走罐,每周1-2次。
(2)中药熏蒸,每日1-2次,7天为一疗程。
(3)中药溻渍,配合蜡疗或红外导入促进药物吸收,每日1次,5天为一疗程。
6.物理治疗
目的: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无菌性炎症渗出的吸收,放松痉挛肌肉,松解软组织粘连,缓解症状。
红外线照射、偏振光照射、电脑中频、超短波、超声脉冲、冲击波等,每次20-30min,每日1次,7-10天为1疗程。
7.运动疗法
“游泳疗法”、“仰卧架桥”、“飞燕式”等方法。
8.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血瘀气滞证
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当归、灵脂、香附、牛膝、地龙等。
(2)寒湿痹阻证
治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等。
(3)湿热痹阻证
治法: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方药:加味二妙散加减。
黄柏、苍术、归尾、赤芍、桃仁、南星、牛膝、胆草、黄芩、连翘、羌活、红花、木通、甘草、金银花等。
(4)肝肾亏虚证
治法: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方药:左归丸或右归丸加减。
怀熟地、山药、枸杞子、山茱萸肉、川牛膝、菟丝子、鹿
胶、龟胶;熟地黄、附子(炮附片)、肉桂、山药、山茱萸(酒炙)、菟丝子、鹿角胶、枸杞子、当归、杜仲(盐炒)。
9.根据病情需要,急性期可选择脱水、止痛、活血、营养神经的药物对症治疗。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脱水、止痛、营养神经等药物对症治疗。
(1)脱水:甘露醇250ml iv drip qd 5-7天为1疗程。
(2)消炎止痛:
5%葡萄糖250ml+复方丹香注射液20ml+地塞米松5mg iv drip qd 5-7天为1疗程。
0.9%氯化钠250ml+注射用头孢曲松钠2.0 iv drip qd 5-7天为1疗程。
布洛芬缓释胶囊每次300mg,每日2次 5-7天为1疗程。
双氯芬酸钠肠溶片每次50mg(2片),每日2次,以后可逐渐减量。
(3)营养神经:VB1、VB6、甲钴胺等神经营养药物。
(九)出院标准
1.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或自觉症状消失痊愈出院。
2.日常生活能力基本恢复。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症状明显改善,住院日缩短,提前出院或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4. 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TCD 编码: BNQ010、ICD-10 编码: M51.202)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 天实际住院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