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闻两则》教案

合集下载

《新闻两则》教案设计一[宝典].docx

《新闻两则》教案设计一[宝典].docx

《新闻两则》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來Z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2、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让学生拿岀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二、整体感知A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B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3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屮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屮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b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索: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c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C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休)三、教师导学(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

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就要看导语。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耍素的习惯,再读英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To四、合作探究教师布置思考题: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新闻两则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教案一:新闻报道分析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新闻报道,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新闻报道的能力。

3. 增加学生对时事新闻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1. 新闻报道的特点和结构2. 新闻报道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3. 分析和评价新闻报道的方法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新闻报道的重要性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新闻报道特点和结构(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新闻报道的特点和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内容和结尾等部分。

3. 阅读新闻报道(15分钟)教师将准备好的新闻报道分发给学生,让其阅读并标出标题、导语、主体内容和结尾等部分。

4. 分析新闻报道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新闻报道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了解新闻报道的写作技巧。

5. 讨论并评价新闻报道(20分钟)学生将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享给全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6. 拓展学习(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更多的新闻报道,扩大对时事信息的了解,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讨论。

7.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继续进行新闻报道的阅读和分析。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够培养对新闻报道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同时,通过学习新闻报道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新闻报道的意义和思想内涵。

在拓展学习中,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讨论,增加了对时事信息的了解,提升了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新闻两则》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的定义和特点;2.学习如何分析和理解新闻报道;3.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新闻信息的能力;4.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新闻的定义和特点;2.新闻报道的结构;3.新闻写作的要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入新闻的概念,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新闻以及新闻的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新闻的来源、内容以及对社会的作用。

2.新闻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场景,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图片内容。

接下来,教师通过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图片中的信息是否具有新闻的特点,比如时效性、真实性、客观性等。

3.新闻报道的结构(2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新闻报道,引导学生分析其结构特点。

教师讲解新闻报道的常用结构,包括标题、导语、正文和结尾,帮助学生理解新闻报道的组织方式和写作技巧。

4.新闻写作的要点(30分钟)教师通过示范和分组训练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新闻写作的要点。

教师讲解新闻标题的撰写规范,包括简洁明了、能够概括新闻内容等。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新闻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新闻素材,撰写简短而准确的新闻报道。

5.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新闻的定义、特点和写作要点。

同时,鼓励学生多阅读、多了解各类新闻,提高自己的新闻理解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在课堂训练中,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以及学生完成的新闻写作任务的质量。

教师还可以通过口头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

五、教学延伸1.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采访和报道活动,让学生近距离体验新闻的制作过程,提高其新闻写作的实践能力。

2.鼓励学生参与校园媒体或新闻社团的活动,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拓宽学生的视野和能力。

六、教学资源1.多媒体设备;2.图片素材;3.新闻报道的样本。

2024年《新闻两则》教案

2024年《新闻两则》教案

2024年《新闻两则》教案第一章:新闻的定义与特点1.1 新闻的定义:解释新闻的概念,强调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件的报道。

1.2 新闻的特点:阐述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客观性和准确性等特点。

1.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新闻案例,让学生理解新闻的特点。

第二章:新闻报道的要素2.1 新闻报导的五要素:介绍新闻报导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原因。

2.2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新闻案例,让学生理解新闻报导的要素。

2.3 练习:让学生练习编写包含五要素的新闻报导。

第三章:新闻结构与语言运用3.1 新闻结构:介绍新闻的结构包括、主体、尾语等部分。

3.2 新闻语言运用:强调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和简练性。

3.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新闻案例,让学生理解新闻结构和语言运用。

3.4 练习:让学生练习编写结构清晰、语言简练的新闻。

第四章:新闻采访技巧4.1 采访准备:介绍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了解采访对象和准备问题。

4.2 采访技巧:讲解如何进行有效采访,包括提问技巧和倾听技巧。

4.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采访案例,让学生理解采访技巧的重要性。

4.4 练习:让学生进行模拟采访,锻炼采访技巧。

第五章:新闻写作与编辑5.1 新闻写作:讲解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技巧。

5.2 新闻编辑:介绍新闻编辑的工作内容和技巧。

5.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新闻案例,让学生理解新闻写作和编辑的重要性。

5.4 练习:让学生练习编写和编辑新闻稿件。

第六章:新闻价值观与伦理6.1 新闻价值观:讨论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如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等。

6.2 新闻伦理:介绍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如保密、隐私、更正等。

6.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新闻案例,让学生理解新闻价值观和伦理的重要性。

6.4 讨论:让学生讨论新闻价值观和伦理在实际报道中的应用。

第七章:新闻评论与分析7.2 新闻分析:讲解如何进行新闻事件的深入分析,如背景、影响、趋势等。

7.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新闻评论和分析案例,让学生理解其写作技巧。

新闻两则教案

新闻两则教案

新闻两则-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新闻的基本结构和特点;(2)能够分析新闻报道的角度和立场;(3)能够提取新闻中的关键信息和要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新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新闻的关注和兴趣;(2)培养学生对真实、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的尊重和追求;(3)培养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性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新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新闻的定义和作用;(2)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客观性、全面性。

2. 新闻的结构和要素(1)新闻吸引读者的注意;(2)新闻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3)新闻主体:详细报道事件的经过和细节;(4)新闻结尾:总结全文,提出观点或建议。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社会热点新闻;(2)激发学生对新闻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新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介绍新闻的定义和作用;(2)强调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客观性、全面性。

3. 分析新闻的结构和要素:(1)讲解新闻的作用和写作技巧;(2)讲解新闻的作用和写作技巧;(3)讲解新闻主体的写作方法和注意事项;(4)讲解新闻结尾的写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阅读一篇新闻,分析其结构和要素;2. 让学生找出新闻中的关键信息和要点;3. 让学生评价新闻报道的角度和立场。

五、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新闻写作练习;3. 学生互评,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新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新闻结构和要素的掌握情况;3. 学生新闻写作能力的提高情况。

六、教学内容3. 新闻的写作技巧和风格(1)新闻语言的特点:准确、简练、客观;(2)新闻写作的技巧:引语的使用、事实与评论的平衡、悬念的设置。

4. 新闻价值观和职业道德(1)新闻价值观:真实、客观、公正;(2)新闻职业道德:遵守法律法规、保护隐私权、避免歧视和偏见。

(初二语文教案)《新闻两则》教学设计5-教学教案

(初二语文教案)《新闻两则》教学设计5-教学教案

新闻两那么教学设计5-教学教案1新闻两那么毛泽东一、教学目标1、生疏新闻体裁的特点。

了解新闻的六要素,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体会本文语言精确、情感鲜亮的特点。

3、生疏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制造了人类战斗史上的宏大奇迹,生疏中国革命的成功来之不易。

二、学习重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斗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理解主体局部各层次间的关系四、教学方法1、争辩法和点拨法相结合,乐观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延长拓展法,引导同学通过训练学会拟标题、导语、划分主体局部层次。

五、教学思路本课两那么新闻教学重点各有侧重。

第一那么可从新闻的角度组织教学,其次那么可从战斗的角度组织教学。

新闻的内容可以依照“标题—导语—主体〞的挨次组织教学。

六、教学过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两课时〕一、同学朗读,留意下面字词的读音。

鄂豫绥靖阻遏锐不行当二、背景介绍。

三、介绍新闻的有关学问新闻的结构一般分为五局部: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必不行少的组成局部。

标题是用来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的。

又分为引标题、主标题、副标题。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扼要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

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的进一步扩展,要用充分的事实表现主题。

背景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

结语是交代新闻大事结果的话。

可有可无,视具体状况而定。

新闻的根本特征是用事实说话,其特点是:准时性、真实性、简明性。

四、同学默读课文,划出新闻的结构。

1、全班读标题。

2、男同学读导语,女同学读主体。

五、内容探究思考争辩: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2、导语从几方面总领了全文3、文章主体局部可分为几个层次是怎样连接在一起的4、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接受现在的挨次有什么考虑指导分析:1、“百万〞是实数。

东路军、西路军各35万,中路军30万。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

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主备课人:代卫凤审核:潘鑫组员:张合娅潘鑫徐刚●教学设计思路本文分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朗读新闻,要求学生听读,辨明字音及词义,积累词语;指导学生从六个方面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培养快速阅读叙事性作品的能力;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能力训练,学会正确听读。

第二课时,速读课文,把握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及结构特点。

引导学生理清两则新闻的结构,品析新闻的特点,并进行课堂训练,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绥靖、阻遏、锐不可当、安然无恙、神采奕奕”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2.掌握新闻相关知识。

3.知道两则新闻的历史背景。

4.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点(一)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

整个教学以听和读为主要手段,从“新闻的内容”、“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特点”三个角度对课文作反复阅读,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相机诱导、点拨。

2.延伸拓展法。

新闻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体,为让学生切实把握这种文体,教学中宜选择几则新闻引导学生通过训练学会拟标题、导语,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

●教学媒体多媒体、录音机、中央电视台新闻录音磁带(对学生进行情景导入)●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喜欢新闻,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

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

(播放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歌曲,见音频资源,教师板书文题)(新课讲授)一、背景简介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1)时代背景简介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新闻两则》教案(八年级必修)(5篇模版)

《新闻两则》教案(八年级必修)(5篇模版)

《新闻两则》教案(八年级必修)(5篇模版)第一篇:《新闻两则》教案(八年级必修)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学习新闻体裁的相关知识,了解新闻体裁的特点。

2.体会文中语言的准确精练、铿锵有力,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积累生难字词。

过程与方法:1.通过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新闻背景,掌握两则新闻的写作意义。

2.通过比较了解新闻的不同特点。

3.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与价值观增进学生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1.了解新闻的特点 2.抓住战争的主题教学难点:品味精练准确的语言。

课前准备:布置预习,熟悉课文内容,收集有关背景资料,绘制渡江示意图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要点: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介绍新闻背景,感知新闻内容,抓住新闻要素,理清新闻结构,分析新闻特点。

一、课文导入(有感情地朗诵毛泽东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宏大的战争场面,感受这场伟大的正义的战争。

二、检查预习1.请同学们将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渡江战役的资料在课堂上展示、交流。

教师补充,明确渡江战役背景。

2.字词学习荻港溃退歼灭锐不可当三、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新闻要素1.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在文中的示意图上画出三路大军的渡江区域,并分别标明渡江时间、人数、地点。

3.复习记叙的六要素,并指出本文中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新闻两则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一般知识,重点掌握消息的结构和基本特点。

2、通过分析这则新闻的结构层次把握住新闻的结构和特点。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这则新闻,把握住新闻结构和特点。

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三、背景介绍
四、听读课文,合作学习,完成下列任务:
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
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4、初步感知课文,回答问题:
1)、(请同学们用一个短语或一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2)、请同学们用一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3)、请同学们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五、问题探讨
1.导语从那几个方面概括全文?渡江概况:1)渡江区域 2)战役全局
2、主体内容可分几个部分?按什么顺序写的?
3、问:三层之间哪些词句表示连贯、过渡?三路军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来安排?
探究质疑
1.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行不行?
2.这则新闻写完了不发表,等待渡江役胜利之后再发表,不就可以改为“胜利渡江了吗?
3.找出敌溃我胜原因的句子。

4.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鲜明的感情色彩的词语。

词语识记,读一读
新闻的五个结构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新闻结尾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新闻特点
⏹及时
⏹真实、准确
⏹篇幅短小、简洁
小知识:电头就是在报道开头用括号或黑体字表示,交代槁子的来源和发稿的时间。

1、在报道的开头
2、用括号或黑体字表示
3、交代稿子的来源和发稿时间
⏹练习:分析[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这电头所含的信息量
参考:[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中”新华社“是通讯社的名称,交代了稿子的来源;”长江前线“交代了发稿的地点,说明稿子的真实性;”22日22时“交代了发稿的时间,说明了新闻的及时性;”电“说明了发稿所采用的形式。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完成课后题。

2、背诵课外古诗第一首并抄写3次。

3、预习第二篇新闻。

第2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掌握词语
二、课文探讨:
1、请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和主体。

2、主体部分有没有直接就写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占领南阳的事?而是写什么?
详细回顾了南阳的历史,从三个层次回顾历史
第一层: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第二层: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城南逃的变化。

第三层:回顾一年多来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3、这则新闻,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回顾南阳历史?
1)、南阳是军事要塞,南阳解放,能大大鼓舞我军士气
2)、分析蒋军败逃是“全局败坏”,指明敌人必败的结局
3)、详细介绍我军的胜利成果,既展现了我军的强大,也为全面解放南阳写明了原因。

三、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

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拓展练习:课件展示
四、作业:1、写一则新闻:报道学校或班上某人、某事或某项活动。

拟出恰当的标题。

注意导语的概括性和准确性。

要简明,以200字左右为好。

2、完成教辅第1课
3、预习第2课
讲评课
内容:讲评教辅第1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